依旧是Carlos Saura, 舞台的中-左-右三段式布置,在他的其他电影中也出现过。
舞蹈的编导何塞·安东尼奥和阿伊达高美斯起着控制全片叙事脉络的作用。
佛拉门戈舞的肢体语言善于表现挣扎的内心或高贵的尊严,而这正是莎乐美舞剧中的主题。
不谈论作品本身的文学内涵,单就舞蹈编排和舞台效果来看,借助电影特有的拍摄特点,突破了静态视角的局限,把flam舞蹈的抒情叙事做到了最好。
舞蹈中结合了芭蕾,埃及舞,现代舞等诸多方式,能唤起观众熟悉的共鸣。
那段被约翰拒绝后莎乐美独自一人的红裙舞,是我认为最打动我的片段。
扭曲的肢体配合背景喘息的节奏,是来自凝固时间中痛苦失声的呐喊。
终于见识到了“莎乐美”那红色的,炫目的身影那完美的化身那不断舞动的女子有着火样的灵魂她享受着所有男人的爱慕,追逐她未曾为谁付出直到见到了那个虔诚的灵魂那个,执着于自己的神的男人在清冷的夜里她悄悄地潜进地牢来到那个男人面前她仰视他,她爱慕他她诱惑他她感觉到,他动摇了但当她的唇即将碰到他的他退开了他又想起他的神,他的信仰他又回到了神的怀抱她愤怒红裙在狂舞中翻滚在王的盛宴她隆重地出现裹着七层薄薄的纱她跳出了最曼妙的舞步每一次高潮,她都轻轻褪下一层轻纱当她裸身在王面前时王允诺了她的请求施洗约翰的头颅,为我所愿他的头颅静静地在盘中她轻轻地,接过来红唇一遍遍刷过他的唇心中在翻滚我终于吻到你了现在的你,终于属于我了这份喜苦,就是爱么?
爱是一种怎样的恐怖恩慈
根据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改编的艺术作品有许多表现形式,有画作版、歌剧版、广播剧版、不同剧团编排的舞剧版、不同剧院上演的戏剧版、还有各国拍摄的电影版等等版本,至今仍有着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
之前的一期推送中我写到过维克丘克剧院戏剧版的莎乐美,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翻之前的推送文章,这次将要提到的版本则是2002年西班牙版卡洛斯·绍拉导演的弗朗明哥舞剧《莎乐美》。
不同版本的莎乐美有着完全不同的侧重点,维克丘克剧院戏剧版在呈现莎乐美的故事的同时还穿插了王尔德与道格拉斯之间的纠葛以及庭审王尔德的片段,而这版弗朗明哥舞剧则单单聚焦在莎乐美的故事本身,并且对王尔德的剧本做了更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与简化。
影像的前半部分是类似幕后纪录片的形式,镜头通过捕捉开演前演员们排练的场景以及创作人员和演员们的讨论来向观众揭开创作构思的一角,对道具布景的选择、服装造型的设计等构思进行了细致的呈现,而后半部分则是舞剧正式演出的影像记录。
有关莎乐美的故事最初出现在圣经马太福音当中:“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
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
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
”
而在王尔德的笔下,这是一个包含了欲望、阴谋、爱情、悲剧等元素的血腥故事,希律王的继女莎乐美公主爱上了被囚的先知约翰,先知约翰断然拒绝了她的求爱,并怒斥其母与希律王的结合是不义之举,爱而不得的莎乐美便向希律王求取先知约翰的头颅。
而希律王垂涎继女的美貌已久,于是借此机会提出只要莎乐美愿意献上一舞便可以答应她的一切请求。
莎乐美同意了希律王开出的条件,在一曲狂乱而惊艳的七重纱之舞后,希律王兑现了先前的许诺,命卫兵砍下了先知约翰的头颅,装在盘子里赐给了莎乐美,莎乐美托着盘中的头颅终于吻到了那渴慕已久的冰冷双唇。
总觉得王尔德写的这一版莎乐美冥冥中与唐传奇里那些怪异又引人入胜的故事暗相契合。
惨白月光之下的阴谋与爱恨奇诡而瑰丽,故事里有刁蛮又娇美的小公主,有暴戾又强横的不义君王,也有在死亡面前坦然以身饲道的先知。
杀意缭绕隐晦如同帘幔后的烟云,命运在腥甜与昏眩中逐渐走向不可控的那一面终极。
读完的那一瞬总仿佛天灵盖处劈惊雷,登时激起一身鸡皮疙瘩。
弗朗明哥版的《莎乐美》在故事上并没有太大改动,真正惊艳之处在于呈现故事的形式、舞者的舞台张力,以及服装道具灯光等各方面的配合。
用弗朗明哥来呈现这个故事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巧妙的选择。
力与美在角力中势均力敌大开大阖,虽全程没有台词,但完全可以将每一处剧情的急转、每一次感情的斡旋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其中最精彩的当属弗朗明哥特有的愤怒感,这种傲慢又执着的狂怒支配着每一个角色的一举一动,随着急促的舞步逐渐铺成一张火焰般炙热的巨网,将每一个角色的命运投掷于其中反复烧灼。
希律王的愤怒是求而不得的贪食欲念,莎乐美的愤怒是爱而无望的炽烈折磨,爱上莎乐美的年轻军官的愤怒是不可抑止的执着迷恋,甚至就连先知约翰也是愤怒的,一次次推却与毫无转圜的拒绝就是他的愤怒,他的愤怒与他的平静一样让人感到无形的威压渐近。
这些愤怒渐次堆积,随着每一次手腕的翻折、舞步的加速、衣摆的急速回旋、眼神的无言对视而愈发剑拔弩张。
这种近乎原始且暴力的狂怒是弗朗明哥的灵魂,是永不停息的内在生命力,是铺张又肆意的欲念与情爱,也是使时间如同水流一般动荡起来的所有永恒与瞬息。
不祥的爱情在狂怒的支配下愈发显得妖艳惑人,而死亡的诱惑与恐怖则如狂怒一般鲜活骇人。
每一声鼓点、每一次踏步、每一次拍手,都带着足以震颤灵魂的力量感,不断回旋、再回旋。
女舞者基于力与美之上的强势表现力无需任何言语就能呈现出良好的舞台氛围,那是一种咄咄逼人的美,锋芒毕露艳光四射,与此同时却又因为深陷爱的谜题而变得哀柔曼妙。
最后的那支充满激情又无比哀恸的七重纱之舞尤为精彩。
不愧是名不虚传的一支舞,一支在血泊之上的舞,红裙翻飞如同一片燃起的烈焰,让周遭的一切都变得黯淡无光,从一开始的轻盈矜贵到后来的渐趋疯狂,莎乐美的每一个眼神抛起来都像是一次进攻前的示意,在这场没有赢家的角力中,即使最终答应为希律王献舞,她也依旧不卑不亢神色坚韧,在一片血光般沸腾的氛围和蛊惑人心的伴奏中狂舞至最后一重纱衣褪尽,最后带着一个悲哀至极的眼神无言地缓缓比出一个坚定斩首的手势。
据说这位女舞者从小就因脊柱有伤而被医生下定论不能跳舞,但她在舞蹈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也找到了无法抗拒的快乐,因而依旧选择继续起舞,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执拗才使得这一版的莎乐美更加特别。
除了饰演莎乐美的女舞者尤为惊艳外,这版的希律王也很出色,在其他版本中希律王这个角色往往只是一个半隐半现的配角,但在这一版故事中,希律王这一人物形象被最大化地呈现了出来,他在这个故事中与先知约翰、甚至与莎乐美都是同样对等的,在他傲慢十足的举手投足间,观众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暴戾且不知餮足的野兽是怎样在雷霆之夜与王后希罗底共谋、残忍地弑兄夺位、又是怎样带着可怖的掌控欲一步步向莎乐美迫近。
虽无台词,但希律王手中权杖不时顿地的时刻在视觉与听觉上同时充满威压,当他观看莎乐美起舞时,眼神中的贪欲与狂热就那样毫无矫饰地袒露出来,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而先知约翰在这个版本中也很特别。
起初他以手指天,沉默无言,像八音盒上的偶人一样保持着一个姿势不断转圈,而他的沉默恰恰就像预言一样重若千钧。
在惑人的、潺潺水流一样的吉他乐声中,一袭红裙的莎乐美在惨白的月下被这个古怪的囚徒所吸引,进而如痴如醉地在爱欲的狂喜中沉沦。
金贵的公主带着好奇小心翼翼靠近这个陌生的犯人,然后在试探式的触碰中逐渐倾吐爱意,两个人在惊人一致的和谐步调中彼此拉扯纠缠,然后那个如同雕塑一样冰冷僵硬的约翰在这样强烈的爱意的感染之下仿佛突然有了灵魂变得鲜活生动,甚至逐渐意乱神迷。
这里的改编很绝妙,
这样一个颇为主动的先知约翰看起来似乎违背了原剧本的设定,但实际上这处改编并没有破坏故事整体的氛围,反而使得莎乐美与先知约翰之间的角色张力更具感染力。
莎乐美拒绝希律王是一种决绝的坚贞,而先知约翰拒绝莎乐美也是一种决绝的坚贞。
当先知约翰与莎乐美一同起舞时,他的顺从与呼应因为这种坚贞而变得悲哀且绝望,但又在无法自抑的颤栗中显得冷酷如同磐石。
莎乐美不断地献出拥抱,洁白的手臂柔软美妙如同疯长的藤蔓,随着踏步纷飞裙摆招摇,而先知约翰一次又一次不断从那热情似火的拥抱中逃离,莎乐美爱得那样义无反顾又不容置疑,可又因为先知约翰的断然回绝而变得悲哀至极。
触碰是一种推却,对视是一种推却,所有若即若离的拉扯也是一种推却,这种强烈的矛盾感使得先知约翰和莎乐美的一支双人舞变得如同厄运本身般鬼魅而神秘。
在莎乐美狂热的诱惑下,先知约翰不由自主地向她靠近,在那一瞬间的动摇中,他浑身破绽,脆弱而破碎,迷离的神情中流露出令人惊异的恍惚美感,但又总能在下一秒侥幸挽回局面,将情感的澎湃浪潮统统拒之门外。
是默许也是抗拒,是柔情也是残忍。
但有一件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莎乐美渴盼至极的那个吻到最后也还是不会如她所愿轻轻落到她的唇上——至少在他还活着时万万不行。
“啊!
为何你不看着我,约翰?
如果你看着我,你就会爱上我。
很好,我知道你会爱上我,爱情的神秘,远远超越死亡的神秘。
人们应该只要考虑爱情。
”
直到七重纱舞完成之后,希律王终于遵守诺言派人砍下先知约翰的头颅盛放在银盘中赐予了莎乐美。
莎乐美便托着银盘再次与约翰一同起舞。
这一次这支双人舞变得惊悚可怖,所到之处的宫人们纷纷露出骇人的惶恐神色,而莎乐美却浑然不觉。
她托着那只银盘,拥住那颗头颅,就像托起半壁江山一样珍而又重。
这一次,她终于可以吻到他冰冷的双唇了。
在这个恐怖的故事里,所谓的爱情就像惨白月亮投下的缥缈阴影,映出三道无法参透的谜题。
年轻的叙利亚军官爱上了莎乐美,可莎乐美并不爱他;莎乐美爱上了先知约翰,可先知约翰不爱莎乐美;希律王爱上莎乐美,可莎乐美并不爱希律王。
于是英俊忧郁的年轻军官为了莎乐美自杀,希律王遵守诺言将先知约翰斩首,而莎乐美献上七重纱之舞后得到了先知约翰的头颅,最后希律王一声令下,围上来的卫兵杀死了莎乐美。
各式各样无法窥见缘由的欲念来势汹汹,而强烈的爱意在狂怒中不停疯转,最终趋于永恒的毁灭。
在这个不祥的夜里,爱情的谜题既像蜜酒一样甜腻诱人,又隐隐约约泛出咸腥的苦味。
“啊!
我吻了你的嘴,约翰,我终于吻了你的嘴。
你唇上的味道相当苦。
难道是血的滋味吗?
……或许那是爱情的滋味……他们说爱情的滋味相当苦……但那又怎样?
那又怎么?
我终于吻了你的嘴,约翰。
”
我以为,虽然卡洛斯都是这样 的手法但 莎乐美这部复杂又恢弘的剧,只有他这样的方法表现才不失了细节和场面太阳升起的舞台。
光的运用和肢体道具所表现出来的寓意只有在看过原著和歌剧的人才能明白西班牙的太阳照耀出了如何的值得惊叹的天才和把握力莎乐美难以表达在她的双重性美艳而娇柔悲愤且狠心不顾一切的女人啊最值得迷恋为仇人跳舞跳的惊心动魄为了爱人头颅而跳舞跳得凄美婉艳虽然卡洛斯在7层纱上面没有多作文章但介于歌剧和舞台剧之间的这种独有的表现方式,他始终是胜出的默。
默。
默。
从卡门到莎乐美激烈的女人一个又一个卡洛斯始终都不具对白的用他自己的方式来陈述故事不说美妙但相当好(只不过看现场恐怕会闷,只适合满腹艺术的人看,哈哈)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爱而不得便毁灭的悲剧。
故事中的少女莎乐美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姑娘,她的母亲杀死了她的父亲并嫁给了她的叔叔希律王,这一段不伦婚姻遭到了先知约翰的反对,为此母亲怨恨这个先知。
莎乐美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她为约翰所着迷,于是大胆表达自己的爱,但是遭到了拒绝,爱变成了怨怼。
母亲利用女儿对约翰的爱而不得,怂恿女儿去求希律王杀死约翰。
年少无知的女儿答应了母亲,在希律王面前跳了一只美艳无比的七层纱之舞,希律王被莎乐美的少女胴体与绰约舞姿迷的神魂颠倒,答应了莎乐美的一切要求,包括杀死约翰。
最终,约翰的头颅被放到盘子端了上来,莎乐美亲吻这个头颅的嘴唇,以这种血腥的方式占有了约翰。
在这个故事里,爱是占有,爱是极端,爱是毁灭。
回到电影,电影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这只舞蹈,电影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这只舞蹈的创作过程,一部分是舞蹈的呈现。
先说创作的过程,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每一个舞者都参与了创作,每个人各抒己见,包括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以及与这部剧的渊源。
毫无疑问,片头加上的这部分幕后创作过程,是有必要的,至少在我看来,通过先导片,我知道它是如何表达爱慕,它是如何表现至高无上的权威。
然而与后半部分绝美的舞蹈相比,它挖掘探讨的东西又略显乏力,没有过多的深度探讨,更多是简单的陈述记录。
第二部分就是舞蹈了,不得不说,这样一个爱的如此疯狂的故事由热情奔放的西班牙舞蹈来演绎是多么的合适,铿锵有力的踢踏舞,既可以表达占有爱欲的坚定,又可以表达国王权威的不可置疑。
舞蹈演员的选角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莎乐美与希律王了。
莎乐美的扮演者身材真的是凹凸有致,特别是她那傲人的美胸,作为一个女子我都能目不转睛的盯着,她的舞蹈也是完美无瑕的,仿佛舞蹈就是她的人生;国王的扮演者,套用第一部分导演对他的话,先天的优秀身材是很重要的,这个国王明显就是国王本王,健硕的身材,不可侵犯的神情,将国王的尊严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面对美色时表现的又是那么猥琐贪婪。
如果要说整只舞蹈最精彩的部分那非得那段七层纱之舞莫属,然而个人最钟爱的还是那段莎乐美求爱失败后的羞愧与愤怒之舞。
鲜艳的大红长裙,宛如她那炽热的爱火之心,是那么的张扬与强势,然而却得不到心爱之人的认可,被拒之后的怒不可遏又与大红色相映衬。
爱慕,是红色的张扬;愤怒,是红色的宣言。
有人说,喜欢是占有,爱是付出,喜欢一个人是想让自己开心,爱一个人是想让ta幸福,然而在这个故事里都不成立,在这个故事里爱是占有,爱是毁灭。
母亲为了爱希律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甚至是赔上自己女儿;莎乐美为了获得爱人的心,不惜出卖色相去蛊惑权利并以此杀死了爱人。
爱,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有些人炽烈,有些人含蓄,没有一致的标准,只有因人而异的表达。
相对正片更喜欢彩排的片段,尤其是演员在前方起舞,背后屏幕上的投影因为设备的原因产生的滞后,呈现出的粘连和催眠效果让人更魔怔了。
太阳与权力,月亮与爱欲,求不得便因爱生恨,莎乐美的七重纱舞是被母亲操纵的绝望、被父亲觊觎的恐惧;是求爱被拒的怨恨、是想要报复的快意。
她颤抖地完成献祭,向魔鬼呈上她的身心,又跪在爱人的头颅前悲痛欲绝地祈求原谅。
但我终究不同意莎乐美是唯一的爱情故事这种说法,她根本就不懂爱,因为她从未被爱过:在母亲眼里,她是工具;在父亲眼里,她是情欲;在爱人眼里,她是罪孽。
约翰对她来说只是“想要”的欲望,本就破碎的自尊容不得拒绝,她像个固执的孩子一样,得不到糖就哭,你伤害我,我就打你。
所以比起颤抖着双手提出要求,更希望诠释为“她淡淡地说‘我要他的头’”,如原著一般,希律王回绝了她七次,她也重申了七次“我要他的头”,就这一句,这样偏执、决绝、疯狂的莎乐美比可怜、脆弱、犹豫的莎乐美更加让人目眩神迷啊!
在《圣经.马太福音.14》中,记载着莎乐美的故事:14:1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14:2 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
”14:3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
14:4 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
”14:5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
14: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14:7 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14:8 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14:9 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
14:10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14:11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圣经故事里,莎乐美受母亲的怂恿,向希律王要求施洗约翰的头,后来经由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改编成为戏剧,剧中,莎乐美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妙龄美女,由于向约翰求爱被拒,愤而请希律王将约翰斩首,把约翰的首级拿在手中亲吻,以这种血腥的方式拥有了约翰。
因此,莎乐美也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词。
“Art for art’s sake”作为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的旗帜,与舞蹈所表达的纯粹的美气质非常相似,所以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了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排练弗朗明哥版《莎乐美》的过程,头30分钟拍得像制作特辑,展现弗兰明戈舞蹈版的《莎乐美》表演前不同创作部门的调动,舞蹈员各抒己见。
真假难分的热身之后才进入正本戏。
舞台的背景是三块布景板,中间的一块升起一轮红日,映出橙红色的霞光,舞者剪影般的姿态如同一幅古老壁画,神秘的东方气质油然而生。
故事发生在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孕育出楔形文字和空中花园,以及美艳绝伦的莎乐美,当她的身姿投影在幕布上,所有人都驻足屏息等待她出场,莎乐美的美丽甚至诱惑了他的继父希律王,男性和女性被分裂成两个阵营,一段群舞表现出对比与对立,希罗底心生不满:“你不要那样看着她。
”而任性的公主指使侍从:“我要见见施洗者约翰。
”如同所有人见到莎乐美时的震撼和惊异,莎乐美被施洗者约翰俘虏。
闪烁的灯光照出鬼影曈曈,施洗者约翰展示了希罗底和希律王谋杀菲利普的景象,少女莎乐美失魂落魄,夜幕降临,幽暗的夜空中升起一轮惨白的月亮,像一个戴着面纱的公主,苍白而病态,故事即以悲剧为导向,所有的欢欣已绽开崩坏的裂痕,莎乐美在镜头前露出神秘的微笑,开始蜕变,卸掉少女的纯洁,变成爱欲的化身。
莎乐美从黑暗中走向光辉光辉笼罩的圣约翰,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莎乐美说:“看看我。
”就像我们第一次遇见爱情,将其奉为神明,虔诚跪倒,乞求一个慈悲的眼神,一个温柔的抚摸,一个献上所有的亲吻,可是对方不屑一顾,只注视神圣的天堂。
即使被引诱着缠绵片刻,也会幡然醒悟抽身而去,仇恨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沿着血管刺穿肌肤,希罗底趁机怂恿女儿,为希律王献舞,杀死施洗者约翰。
莫罗的画作《在希律王左座前舞蹈的莎乐美》希律王生日的欢宴,莎乐美献上七层纱之舞,莫罗的画作《在希律王左座前舞蹈的莎乐美》将这一情节表现得更诡谲华丽,光怪陆离的场景,深沉又闪烁的颜色,莎乐美身披薄纱,翩然起舞。
王尔德说,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无所谓好坏,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莎乐美一层一层褪下轻纱,完成纯粹的不道德的同时完成纯粹的美。
希律王龙颜大悦,允诺给莎乐美所有想要的东西,莎乐美说:“我要施洗者约翰的头。
”不详的黑幕浸入天空,希律王不得不信守诺言,用银盘端来约翰的头颅,莎乐美在执着追求爱与美而拥抱死亡的沉溺中,完成对爱情最后的献祭,以殉道者的姿态,拥抱着圣约翰的头颅,裹身的白绫蜿蜒委地。
这世上从没有慈悲的爱情,一旦我揭开面纱,爱情的獠牙就要咬断你的喉咙,将你葬于我腹,爱是最极端最激烈的情感,绝对没有中庸的姿态,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而我们从没见过被称颂的爱情,她们只活在文学与艺术里,为了爱情所向披靡慷慨赴死。
你愿意这样爱一个人吗?
把自己捣烂搅碎放进锅里,和彼此煮化融为一体,即使你愿意,对方愿意吗? 我们从没见过被称颂的爱情,总是在狼藉的生活里寻觅一块欢愉的骨头,如果残留一点肉渣,便是莫大的恩赐,咬碎之后囫囵吞下,偶尔会划破喉咙,泛起甜美的血腥,便从片刻的欢愉里,汲取到苟且的生息,在漫长的无聊里维持生命。
莎乐美的故事取自《圣经》,后被英国唯美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改编成戏剧《莎乐美》(Salomé,1893,法语)。
西班牙电影大师卡洛斯·绍拉的舞剧片《莎乐美》也据此改编而成,在极度精美而极富形式感的画面与光影中,将《圣经·新约》中那段纠缠在极端与扭曲中的危情虐恋唯美表现。
画面极度精美,演员富有节律的运动和调度在摄影机配合下呈现强烈的形式感,其中的音画之美让我想到了西方文学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
那种舞蹈也与中国草书具有精神上的高度一致,所以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说张旭见舞而书艺大进。
感触至深的是,苗条在中国舞蹈家几乎是极致的追求,但在影片,以及其他一些西方舞蹈中,演员并不苗条,甚至可以说有些肥硕,但她们舞蹈起来,丝毫没有影响,仿佛全身的脂肪都是一团火,随旋律跳动。
影片中的主演阿伊达•戈麦斯就是如此,她并不苗条,但被喻为世界弗拉门戈舞跳,舞姿极具美感,赏心悦目!
在无意中,看了Moreau的《Salome》,才发现这张沉睡在原声盘中。
从王尔德起,这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小段落,突然像是蕴涵“力量”的源泉-一种唯美扭曲的力量。
现个西班牙人演绎的作品,扭曲完全在炙热的感情中,被熔化的所剩无几,老实说,有点丧失Moreau作品给我的震撼感,不过还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导演卡洛斯迷恋逆光里舞蹈游动变幻的身影。
群舞和独舞的场面生动而有灵气。
莎乐美向希律王献舞那段,脱掉著名的“七层纱衣”,精彩绝伦,美丽的巴比伦公主身上一种奇异的诱惑神韵。
主角莎乐美的扮演者是拥有当今“弗拉明戈第一舞伶”美誉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家阿依达.戈麦斯。
迷人的身体语言诉说丰富的情感:深沉,激越,忧郁,狂热……唯美而颓废的莎乐美。
喜欢弗拉明戈的朋友不可错过。
冲着莎乐美的ip来看的,高中时候看的,妥妥虐男病娇大女主。前三十分钟可以跳过直接看后面的歌舞。
音乐精准精妙,莎乐美舞得人心碎。月下独舞那段实在动人!
视觉盛宴。满屏都是窈窕高瘦的大身段+绝美的容貌。1小时后的七重纱舞简直无法形容。西方舞台艺术真的能勾起灵魂之欲火。
我不喜欢它前面那30分钟,因为从纪录片角度来讲根本就没挖出什么来,还不如不要,当是花絮最好了,搞得整个片子分离的要命。后面的舞蹈精彩绝伦!那七层纱脱得实在太有美感了,倒是希律王,眼神从惊艳—淫荡—猥琐,展示的真好。
Carlos Saura执导的经典flamenco舞剧之一,用电影的方式将准备工作与正剧部分串联起来展示,让观众了解到一台精美的舞剧是如何诞生的,的确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光影的运用及演员的表演均很出色。最后的七层纱舞是整个故事的最高潮。
因为王尔德找来这个看,没想到是如此出色,弗拉明戈太能体现西班牙的热情了
上来就是番外,这是几个意思?故事脚本,舞蹈演员都不错,但总是感觉不够深入人心
没能欣赏来。
哇好久没看电影一看之下思维各种发散,不过这个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舞剧纪实,叙事真的是没头没尾,胜在舞蹈漂亮,7.8啦~【看过原著回来扣一颗,嗯,这个片十分详尽地拍了剧本里省略的部分:〔莎乐美跳着七层纱之舞。〕且几乎就是为了拍这一句而存在的,杯具是我看的版本打码了、居然tnd打码了´_>`
纪录片奖。舞者的身形是最重要的情感。世上之事成是瞬间,精进的前提总有一股因反对者而生的力量。
倒不如直接放舞剧,不明白前面花絮存在的意义。舞觉得也就还好,表演没有很好,肢体不够打动,编排也很平常。 (更正一下其他短评的朋友,这不是探戈。)
令人伏地抬头仰望的女体美。不过前段的后台戏实在有些草率随意,舞台上很多硬切的人物半身中景不如直给全景来的更对。还有狗鹅删你丫呢删删删!!!!!!!看一看三点是能立马受刺激脑死亡还是会心率过高自撸暴毙?天一案判的挺起劲,儿媳妇小姨子亲妹妹乖女儿の网页不见管一管?滚吧,呵。
改编得没那么好
2004
字幕木有,看了一通舞蹈。。OST很赞
对不起,我涵养不够,我真的看不下去。。
挑战莎乐美的核心在于进入到精神分裂式的生活体验。
希律王彩排时更有气势捏,一下就被镇住了,可能因为这样正片反倒没有让我很惊艳。对不起但是,女主发型好像包租婆(划掉)希罗底的王冠创意很棒,但是放实际效果觉得有点局促七层纱舞时一直在看伴舞,都好漂酿好可爱四层纱左右的时候裙摆最好看!配乐太厉害了8最后近景男伴舞的腿设计也好有感jio,像是好多根希律王的权杖
我的逼格又低了。。。
赏心悦目,非常喜欢。之前只看过老帕和劳模姐版本的莎乐美,卡洛斯·绍拉的这部感染力更强,几段舞蹈特别是七面纱舞那段实在太惊艳了,光影和配乐等元素的运用给这个由王尔德完成的本该古典遥远的故事披上了一层极具现代感的面纱,即使后半段完全由舞蹈组成,但也丝毫不单调沉闷,晚期的绍拉依然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