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在也不见

再見,在也不見,距离,Distance

主演:陈柏霖,蒋雯丽,杨祐宁,秦沛,小茶,冯粒,杨雁雁,魏汉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泰语,粤语,闽南话年份:2015

《再见,在也不见》剧照

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2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3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4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5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6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3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4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5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6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7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8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9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20

《再见,在也不见》剧情介绍

再见,在也不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分为三个发生在不同时期、地点但是相互有着关联的故事。 《背影》:陈经理(陈柏霖 饰)受公司所托前往广西进行业务考察,在工厂里,他意外的遇见了和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如今的父亲已然垂垂老矣,他早已经认不出儿子的面庞了,而陈经理也似乎并没有和父亲相认的打算。 《湖畔》:陈德明(陈柏霖 饰)刚刚喜为人父,一封来自监狱的信便冲淡了这份喜悦。原来,他曾经的挚友(杨佑宁 饰)即将面临死刑的制裁,他要去新加坡送他最后一程。 《再见》:大学教授陈志彬(陈柏霖 饰)前往泰国讲学,在那里邂逅了曾经的大学老师(蒋雯丽 饰),两人重续了一段师生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脚怪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笔仙惊魂冬候鸟双套结杀手神探谷梁家有姐妹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低潮我的掌门女友第一季夜战风云好雨知时节德州棉花东山飘雨西关晴女初中生A超级无敌掌门狗:面包与死亡事件逃亡医F再见,妈妈灵异街11号假装看不见之电影大师战神阿瑞斯随机约会偷心大圣P.S.男十六个春天黑暗边缘月半爱丽丝战斗人4堵车手足之争

《再见,在也不见》长篇影评

 1 ) 心之距离

这部电影好像一道命题作文,然后老师把三个分别写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学生他们精心叙述的故事合在了一起,好像没什么关联,都没有离题,因此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背影》代表触摸不及的父爱,即使再见,也没法真正团聚。

《湖畔》代表禁忌,因此而失足的父亲和好友,是再也不能见到了。

《再见》暗示了即使人在,也不能见面,也像没有见面那样,或者说最终谁也没有和谁真正在一起。

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孤独和虚无,是社交网络所打救不了的。

蒋雯丽已经不是《幸福来敲门》里的那位敢爱敢言的江路,她当初一言不发地带着孩子离开了陈柏霖,就是想着,在也不见,再也不见了。

如果说这三段感情都有深沉的禁忌,冲破藩篱,或许是导演给我们现代人的提示。

影片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多少都有影射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貌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陈经理很快就知道了女友的决定,已经打掉了他的孩子,然而女友却换来对面几个冰冷的字“知道了”。

这心的距离实在太大了……后面那篇就更不用说了,表现得非常直白,直接就用陈教授的演讲去表达了对社交网络弊端的抨击……每次看电影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看它中文名的时候不忘同时也看英文名。

通常英文名会表现得一致的简单和直白。

“再见,在也不见”用“Distance"去解读,很快就可以明白,现代人的心之距离越来越远了……无奈。

有什么法子呢?

深夜拿起手机,可以微信谁呢?

 2 ) 最初的感情,最终都变成了距离和克制

真心觉得5.9的评分打低了。

总体而言,个人感觉,整部影片表达的是一个主题:各种各样真挚而浓烈的感情,最终都在现实和时间的淘洗中,变成了距离和克制。

这三个故事,分别是关于亲情、同性恋、师生恋的,每段故事都是非常特殊的感情。

但相同的是,每个故事都是同一种形式和脉络:原本真挚的情感、无奈的离开、长时间的“不联系”、相见时的距离和克制。

1.原本深挚的情感。

第一个是亲情,第二个是两个少年似友情似基情的感情,第三个是一个优雅年轻的大学女教师和“坏学生”之间的感情。

2.感情遭遇无奈,被迫离开。

三种情感都受到了外力的干扰,产生了无可奈何。

第一个是父亲遭遇破产,抛妻弃子去躲债。

第二个是因为世俗对同性恋的成见,导致父亲反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父亲因为救少年而淹死。

第三个是因为大学女老师的家庭,导致与“坏学生”不辞而别。

3.分别后,明知对方的存在,却长时间“不联系”。

这应该是第一重的“在也不见”。

第一个故事里,其实有两个主人公,父亲逃避原来的家庭,主动选择忘却:自己的腿是“出了车祸”,“妻子在车祸中去世”;第二个故事里,十几年来,两人从来都没有联系过;第三个故事也是,虽然彼此知道在哪儿,但也从来都没有联系过。

4.物是人非,人是情非,才终于再次相遇。

第一个是父亲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男主已经成了陈经理;第二个是昔日的少年面临枪决;第三个是男主由从前的“坏学生”成了教师。

5.过去的经历,都对男主产生了影响:第一个是他受父亲影响,对家庭责任产生了恐惧,妻子怀孕,他却一直逃避,不接电话;第二个是他因为父亲的去世,改掉了自己的性取向,已经结婚生子;第三个是他因为女老师的离开而结了婚,又因为爱着女老师而离了婚。

6.再次相遇,有的却依然是距离和克制。

这应该是第二重的“在也不见”。

第一个故事里,男主最终也没有认自己的父亲。

第二个故事里,两人狱中见面,对过去的基情只字不提。

第三个是昔日的女教师和“坏学生”深情相吻,共度一夜,但什么都没有发生。

最后,真挚浓郁的感情,都选择了克制,屈从了现实,保持了距离。

过去的深情,最终都变成了淡淡的一句:好久不见。

————————————每个故事中还充满了其他的距离。

第一个故事里:1.父亲和原来的妻子儿子之间:父亲心存愧疚,是躲避和选择性忘记的。

男主和母亲应该也是怨恨父亲的,男主给母亲打电话时才没有说出口。

(这种感情很复杂)2.父亲组建的新家庭里,也是充满了距离的。

从男主同父异母的弟弟可以看出,弟弟不爱父亲,也不爱这个家;父亲应该也不爱他新的妻子和儿子,只有金钱的投入,而没有感情的经营,导致弟弟被打时,哭着说“谁又管过我”?

第二个故事里:男主和父亲之间,充满了害怕和畏惧,也是距离。

第三个故事里:1.男主和他的20岁的女学生之间,似乎要重复他过去跟女老师的故事,但是男主对于女学生,存在着疏远和距离。

2.女教师的女儿,对于中国和汉语,也是充满了距离的,“她说的汉语,除了我,只有蚊子能听见。

”可以说,整部影片,到处都充满了“在也不见”和“见也克制”,到处都充满了距离,就像故事三中男主讲座报告中所说:科技发达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选陈柏霖做男主而一以贯之,是很适合的,陈柏霖有一种深情而疏离的气质,和影片的格致很搭,可能能够表达出这样一种感觉:原来的感情是精致而深挚的,但是却有一种无力感和文弱感,在现实的无奈和时间的淘洗下,最终只能被迫选择克制和距离,变成了忧郁感和疏离感。

对于这种情感的营造,如此缓慢的节奏,应该就情有可原了。

 3 ) 本来应该感人的故事却让人尴尬

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忻钰坤和主演陈柏霖、杨佑宁去看的,结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盯着大银幕,如坐针毡,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无比尴尬。

其实周末的影院里,小小的一个厅,加上我,只有六个观众。

我想,也好,本来有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就不适合人头攒动的环境里放映。

我可以比较自在,放松的观看。

第一个故事主要表现亲情,父子之间。

事业失败,离家一别许多年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干着拾垃圾的活,因偷窃单位的货物而被开除。

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与父亲相对而坐时,父亲根本认不出他是谁。

不仅如此,父亲早另组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在读中学的小儿子。

父亲说,不再想回到老家,反正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很无情。

可是对于小儿子,他却百般溺爱,如此窘迫,还不断满足小儿子的种种过分需求。

但小儿子在被打时,仍然哭诉,没有人管我啊。

就是说,大儿子觉得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呵护,他是有点恨父亲的。

父亲觉得自己很用尽全力在爱小儿子,但是他不明白,小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亲情。

三个人都像是笼子里被亲情所遗弃的可怜人,被爱着的,并不有所察觉和感恩。

不被爱着的,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儿子,父亲怎么可以如此残忍,抛下他。

秦沛演得真好,眼神里都是落魄生活里,小人物的无奈,失落。

他努力想给予小儿子呵护,可他却很悲哀地成了小儿子的提款机。

相对而言,陈柏霖演得太温吞了, 面部表情木讷,没能传达出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和怨怼。

他的这种表演状态贯穿整部影片,并且越往后,越让我觉得有种打了空拳的感觉。

本来故事应该一个比一个让主角不能再平静如常,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愫,会在终于见到那个人时爆发,即使不爆发,那眼神里也应该流露出爱恨交织,明明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却在相见的那一刻,不能说,或说出来,也是惘然的惆怅。

比如杨佑宁演的两人在监狱会客室时见到他时,满眼的泪水,颤抖的嘴唇,哽咽的样子,都是人物应有的反映。

少年往事里的两个小演员也演得挺动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依恋和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但是又一次次地相约去游泳,胆颤心惊地共处。

明明是禁忌,却忍不住。

只有在对方的眼神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匆匆地看对方一眼,又匆匆收回目光,那一刻,让人心动。

有网友说,是因为第二段里表现的是同性恋情结,所以导演为了能顺利上映,而让整个故事那么隐晦,已致许多人看了觉得他们之间只是深深的友情。

我只能说,在中国大银幕上,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六年的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得这样拍,真是悲哀。

第三个故事更让我抓狂,我在只有六个人的小影厅里坐立不安。

为什么呢?

不是女人大男人十几岁的恋情让人尴尬,是两位主演的对手戏里,没有让观者产生化学反应,两人站一块,没有丝毫情侣的样子。

眼神里都是陌生和不适,是不搭,没有可信度,没有说服力。

是像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里表演的独角戏。

没劲。

没劲。

没劲!

到是那个泰国小女生对年长老师的眼神里分明有崇拜,爱慕和渴求。

 4 ) 每一次的再见都是回不去的过往

《再见 在也不见》作为金马奖开幕影片,第一段的导演忻钰坤就是《殡棺》的那个导演,三段故事 三个导演 对这三段我的偶像大奇特老师的总结最为到位:第一段 无法相认的父子 第二段 阴阳两隔的断背 第三段 不置可否的忘年 ,《背影》中的父子戏 秦沛老先生演的真是好 他最近在各个电影中真的是变成了黄金配角,《湖畔》同性戏中 前面铺垫有点多 留给杨佑宁发挥的时间就那么点 感觉仅仅暗示了暧昧这层关系 拍的有点太过于隐晦了 男生同性戏 哪一部在我心中也比不上…断背山or男朋友女朋友了 而且你拍不好 就会被冠上滥用同性题材的帽子 。

《再见》作为最后一段是师生忘年恋题材 陈柏霖和蒋雯丽的忘年吻着实惊到我了上次看含有这种题材的是山河故人?

董子健和张艾嘉的一吻!

人们的关系横向发展有了宽度但是却失去了深度,在一千多个社交网络上所谓的朋友中 真正在乎真正关心的也不过五个人,孙燕姿唱的片尾曲点赞。

 5 )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但我不要见你。

最可怕的当然不是距离和时间。

你以为你的深情可以穿山越海。

某一天,近在咫尺的机会就在眼前,你却想赶紧和心里那个人告别。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在我梦里,但,我不愿见你。

一第一段故事,叫背影,关于父亲和儿子。

朱自清的是无法言说的父子深情,这里却是相见不相识的父子诀别。

陈柏霖饰演的陈经理假借工作的名义,来到一所陌生的城市。

拿着一部相机,到处搜索一个老人的身影,满脸写着“别理我”的冷淡。

过分热情的司机,和冷淡的气氛,擦出一些不合时宜的笑点。

他心里的父亲,是泛黄照片上的高大身影。

是儿时温暖又遥远的回忆,也是搜索引擎上挂名的逃犯。

眼前的父亲,年老腿瘸,偷单位的货换一点钱,讨儿子的欢心,还被泼了冷水。

这个儿子当然不是远道而来的陈柏霖。

父亲有了新家庭,小儿子正在青春叛逆期,对自己渴望的父爱只有嫌弃,没有感激。

陈经理有过三次迟疑。

第一次,他想告诉佛山的妈妈,自己找到了爸爸。

结果他欲言又止。

说了又能怎样,父亲也不一定能回到从前。

相见不如怀念。

第二次,怀孕的女友call他,短信他。

他选择了逃避。

一个缺乏父爱的人,惧怕自己也成为痛恨的那种父亲,更惧怕另一个和自己骨肉相亲的生命,承认同样的痛苦。

他也成了逃跑的父亲。

第三次,陈经理直面父亲。

父亲认不出眼前的人是自己家乡的儿子。

只不过因为他是广东人,多了几分亲近。

虽然已经知道父亲有了新家庭,在另一个儿子身上释放着亲情,但他仍然不死心。

他问:你有没有想过回去?

父亲回答:都离开那么久了,回去还有什么意思。

有关前半身的爱情亲情,对于他稀薄如同早晨的雾气,风一吹就散了,太阳升起就消失殆尽。

他和他妈,对于父亲,就像已经死去很久的人。

隔断骨肉之情的当然不是距离时间,陈经理对小儿子拳脚里深深的嫉妒便是证明。

既然选择了逃避法律,逃避责任抛家弃子,隐姓埋名。

既然重新娶妻生子,逃避旧事旧人,自私的父亲大概早就决定偷生一般,度过余生。

这样的父亲,即使存在又何必再见,相认。

还不如旧照片里那个笑容温暖的人,更让人挂念。

二第二段故事,关于两个暧昧情愫的少年。

陈的发小即将执行死刑,来信要见他,往事从此拉开。

乡野的湖畔,是两个少年私会狂欢的场所。

滚泥浆,赤条条地扎个猛子进到绿色的湖水里。

潮湿的空气里,发小揉揉陈的头发,眼神火热又宠溺。

陈的父亲在屠宰场上班。

同事表情暧昧地问:听说你儿子经常去湖畔。

父亲一脸羞赧。

湖畔,是他们隐秘的欢愉,也是道德的禁地。

父亲严厉,但也不能直言,编造一些湖鬼的吓人传说,依然不能打消儿子执意赴约的心。

结果寻踪到湖畔的父亲,从此沉在了湖底。

少年心事,戛然而止。

再见面,陈是要来见发小最后一面,帮他料理后事。

他们中间失联的很多很多年,才是“再见,在也不见”的那些年。

是因为父亲的死带来得愧疚和阴影?

还是本来懦弱的陈,就绝对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偏见?

这些都没有交代。

唯一得到证实的是,当陈说,我已结婚生子,手铐脚镣的发小,眼底像在地震。

陈也挂念着他,挂念着他们的湖畔。

但是懦弱,背负的沉重回忆,只能是无论你在海角天边,都在我心里,但我们不能相见。

少年有少年的冲动,就像我当年一再背着严厉的父亲去赴你的约。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隐忍,就像现在我可以忍受,我们不在一起。

三第三段故事,不伦之恋。

相比前两段叙事的寡淡晦涩,这个故事无比直白。

蒋雯丽饰演的老师在泰国大学里教中文。

他的学生,陈也来到这里讲座。

两个曾经在北京,就干柴小烈火的师生,在湿热的曼谷重逢。

蒋雯丽的眼里全是戏,皱纹不影响她的风情。

所以当他们拥抱亲吻,我完全没觉得有违和感。

狗血的是,蒋雯丽的女儿是和陈所生,这天大的秘密竟然还不为人知。

她不是小龙女,他当然也不是苦等十六年的杨过。

结婚又离婚,有了一个儿子,陈也不算孑然一人。

他们激情又平静地度过一夜,他们虽然依依不舍,但并没有使劲挽留。

陈问:你还会回北京吗?

这故事到这里有些犯恶心。

《后会无期》里说,小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谈利弊。

口口声声说着,幸好有我们俩的女儿,这两年才没有白过的这位女老师,似乎对陈情比金坚。

然而当年,她仍然选择了逃离。

能为了什么呢?

为了自己的脸面,名誉,道德,无穷无尽的议论。

然而从她以真爱之名,和还是学生的陈搅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些。

如果她决绝地牵起小男友的手,倒也能落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

可惜,她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丈夫,选择跟着丈夫远赴泰国。

所以,外人也难从她的言行里,看出她生活背面里,藏着的这个情人。

情人短暂的重逢,她还是来了。

她作势要走,但她还是留下了。

但她又说她不该来,又说她难忘记,矫情也虚伪。

如果有机会,他们还会再见。

所以,在也不见,对于这对偷情的X男女,只是暂时的。

倒是陈在课上说的,现代人的关系很有意思。

通讯工具的发达,让你很容易了解另一个人的存在,踪迹。

facebook上的好友上千,真正和你至交的又有几人呢?

这三个故事虽是个例,却展示了“在,也不见”的三种可能,千般原因。

有时候,一腔深情,也有翻不过的南墙和越不过的沧海。

愿你和你爱的人,不说再见。

ps:我是个看过电影,完全不记得人名地名星人,如有谬误,请原谅。

 6 ) 再见迷人,但又何必

虽说我算是个爱看电影的人,也自认为看的电影不算少,但是公映的电影,我一直都很少看。

有些电影,是误打误撞地去看,结果觉得异常地好,比如《闯入者》和《十二公民》;有些电影,是期待很久,最终看过也觉得十分不错,比如《海街日记》(虽然大陆没有公映);还有一些,就是期待了很久,最终看过后觉得比较失望的,比如这部《再见,在也不见》。

这是一部我在2015年6月20日就收藏了的电影,于是长沙公映的第一天,我就特地抽出时间去看了,这表明我是十分期待的。

结果,趁着我记忆还比较清晰,谈谈我对这部电影里三个故事的一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背影》,算是三个故事里,情节相对最复杂的,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最多的。

但是或许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两点,不是很合情理。

第一,一个曾经叱诧风云的老总,最终变成了穷酸的底层劳动者,这样的事现实中当然有。

但是他怎么会有一个这样的“不孝儿子”呢?

常理而言,遇到这种事业一落千尺的父亲,要么儿子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要么儿子干脆不认这个父亲,怎么会有这样一如电影中的状态呢?

电影中描述的这种状态,仿佛就是这个父亲一直以来就是个普通劳动者,而不像是社会地位大逆转后应有的表现,也就是说,不太符合常理。

第二,陈经理在黑暗的巷弄里踢打这个不孝儿子,我姑且说这种行为合理,但是这个不孝儿子遭受踢打后的表现,就真的不合常理了。

他难道不会反抗?

难道不会反击?

一个常常运动的体育生难道就是这样一副瘫倒在地的怂样?

更不合常理的是,这个不孝儿子会说出类似“没有人管我”这样的感叹。

通常人怎么会这样说?

就算这是导演为了暗合故事的主题,那么这样的台词设计是不是太刻意,甚是可以说太造作?

难怪影院里会有人看到这一段笑出声来。

《湖畔》,算是三个故事里,最成功的一个故事。

所谓成功,就是开篇有伏笔(虽然并不高明),故事由一个过去一个现在的反复交错,且故事设定在陈先生的旧友临刑前几天。

虽然故事丝毫不复杂,但有比较强烈的情绪渲染与带动。

比起第一个故事的中规中矩,这一个故事有明显跳跃的律动。

虽然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导演一定要强调两个好友“年轻时”,常常在湖畔打闹或者湖中游泳这样的情节。

是为了那几个比较大胆的臀部裸露镜头的需要,还是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同志”情节的需要?

老实说,这算是电影的一大噱头所在。

因为完完全全与”同志"无关,哪怕是暗藏的情绪都没有。

于是像豆瓣电影里类型提要里,居然有“同性”,可谓真正是无中生有。

《再见》,虽是点题,但是是三个故事里最弱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平常,甚至平淡,也就是说没有演绎的必要。

因为故事仅仅依靠两点,一是故事发生在泰国曼谷,二是故事的主人公陈教授与陈教授的老师发生的感情纠葛,是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个故事的,如果拨开表面的外衣,其内核是多么苍白而落入俗套。

故事的高潮,大概就是那个吻。

然而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卖点而已。

文艺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精神层面的诠释,且要有回味。

这当然与演员的演技无关。

因为蒋雯丽的表演是醇熟的,这点毋容置疑。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就是片名。

至少,我看第一次,就记住了,而且深深吸引我想一看究竟。

三个故事应该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如果一定要说联系,一是主角不变的陈柏霖,二是故事临近结尾陈柏霖的眼泪。

再见,亦是短暂。

或者生离,或者死别。

我也会思考,这样再见的意义。

三个故事里,难道有一个再见,足以改变什么人生轨迹或者结局吗?

看起来并没有,至少导演应该是没有明显的这种意图。

于是“在也不见”便成为合理。

虽然这些再见会让人有情绪上的涟漪,甚至久久难以平复,但再见过后,生活依旧继续。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省略掉这些无谓的再见呢?

很多事,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哪怕是再见。

最后说说剪辑和配乐吧,总的来说还是符合文艺片的标准的,风范还算足,值得肯定。

另外,片尾孙燕姿的歌,我本想听完,可惜演播厅的人很快都已走光,而扫地阿姨又“及时”出现了,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地提前离开了。

 7 ) 比起百鸟朝凤,这部才是艺术片

第一眼望见《百鸟朝凤》就有一种回家要写观后感的既视感,很像读是小学时候学校组织搬小板凳一起到大礼堂观看的颇具教育意义的片子。

它的确是,有明确的但是过时的价值观导入,勉强是一部讲艺术的片子,但算不上是艺术片。

片中焦三爷的气性给人印象很深,不去评价他是固执还是坚持,总是个有气性有血肉的人,加上整个故事性很完整,是一部有可以看下去的片子,我想放在十年前也能算是半个商业片吧。

相比之下《再见,在也不见》要讲究得多。

在大多数观众眼中“晦涩”+“慢节奏”=文艺片。

我想说一说“能用画面说明问题的,尽量少用语言”是怎么一回事,毕竟镜头才是电影独有的语言,不然电影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呢?

譬如两个人的距离感应该如何表现?

无法和解的争吵还是我的狂欢使你难堪?

都不够高级,《公民凯恩》中只用了一张长桌上,简单直观。

再譬如我见过最高级的撩妹手法是《色,戒》中的易先生一对七筒拆开打,第一个被对家碰走了,再来一个就是非让你王佳芝吃到不可。

反正这种事作为一个牌桌的老麻雀,我是干不出来。

《再见,在也不见》片名矫情了点,说的就是发现了不相认,伸不出手,于是再见;见到了不相爱,开不了口,于是再见;相遇了搞不到,下不去屌,于是再见。

这是故事的表面,看英文名就好懂多了《Distance》,距离。

第一个故事一开篇就很流畅。

从陈先生对司机的过分戒备,在车上坐立不安,看到路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的不适应,终于到了酒店似乎是站立在这个城市却是隔了一张偌大的落地窗,那不过是外面的世界。

开头三两分钟用台词交代了人物关系,顺便用画面交代了人物跟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状态。

故事本身很好懂,职场有为,但是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父亲,他都没有学会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那位逗逼司机形成对比。

Btw,司机就为了对比存在的人设,但是并没有觉得刻意对不对?

这样的事就是这样的人会干出来的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塑造,设定一个场景不同的人物就是会由各自的性格做出他们该做的事,不需要生编硬造,人物才是活的。

第二个故事双向叙事,那对少年通篇没有说越界的话没有做越界的事,为什么还是能感觉到基情四射呢?

撇开两位主角眼神里的戏不说,打闹时候的体位,探监时候的全身检查,胸口的红绳,光着屁股跳水和最后一次分道扬镳独自穿着裤子游泳满满的都是性暗示(正在上映没有图解)。

我爱你,可是我再见你只有生命这一个砝码;我爱你,即使我内心汹涌我也无法让自己原谅你。

第三个故事略狗血,那感觉像极了《山河故人》的第三段,看得到我尴尬症都犯了。

教授演得不像样,开篇直接用台词交代主题,我们就是讲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现代人之间的距离,这一套路台词构建的背景介绍与第一个故事一比较,高下立判。

什么“社交网络好友无数,实际关心的寥寥无几”这梗也太老了,现代人的距离,用一位知名社会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微信上聊天排位顺序的间隔人数”。

所以,《再见,在也不见》是三位导演交上来的三个命题作文。

见人不见心,殊途却同归。

 8 ) 相见不如心底的怀念

想念,是一种状态,我们常会看到一件人事物的时候,莫名想起他(她),无论是酸还是甜。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就针对一个人,那感觉像是薄膜附在心里,每一次心的跳动都能感受到薄膜的束缚,跳动的越大,心里的所承受的压迫越大...这部片的编制透过三位导演和一位主演,用着一样的色调、相似的拍摄手法,不同的切换镜头方式与镜头对于情感的描述,整合成一部诠释且摸索着亲情、友情与爱情边界的电影,以电影的角度省思主演与生命中影响至深的人之间的距离,多远的距离才是适当?离得多近就会感受到心里的跳动?还是说,只要想起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离远或离近,想靠近,又会因为心里的一道墙,而屏蔽时间上、空间上与生死间的距离?三段情感中,每一段都有几个描述细腻的地方,第一段中,主演与父亲间的不自觉靠近与矛盾,就算父亲不记得他,而他也即将为人父,这一层级的靠近,依旧只是邻近而渐行渐远,其中的靠近过程,内心的感受很细腻,虽然对白不多,却能感受到主演渴望父爱,而同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给予父爱,看着父亲对另一个儿子的百般容忍,或许自己鼓起一些勇气,也因为一封简讯而落下隐忍已久的眼泪...第二段中,主演与朋友间的情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个死党,他的个性可能与自己天差地别,但是我们就是会因为内心吸引,而做出一些多数人都劝说与禁止的事情。

而我们还是想要这么做,因为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即使最后的自己会后悔...而无论自己做了多少违心的事,也无论他做了多让自己怨恨的事,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已不再重要。

「一只护身符」、「一句你变了、老了」,时间回朔从前的快乐时间,我们想起地不再是难过的过去,而是快乐的时光。

第三段中,一句「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这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道明主演多年来的追求与未果,藏在心里的秘密倒底能瞒多久,也许在15年间都无人知晓,看到她的一瞬间,心里的爱意依旧,而她是否亦然?而当拿出彼此第一次确认关系的衣服,也再次确认彼此内心的爱意,但下一步是什么?又成了难题...这一段不仅仅是描述师生恋、姐弟恋、禁忌恋爱,如果知道主演的职业,认真地听他演讲的内容,也能省思现代社会中网络带来的转变,好友人数一千,真正心里在乎的却只有五人,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网络带来的无远弗届,但内心距离却拒之千里,该如何应对?关于主演,「陈柏霖」的进步一直是能看见的,从一开始的蓝色大门,到现在的这部片,中间过程中也演绎了多种角色,一步步的进步,眼神中透露的细腻情感,如果用电影幕看,闪烁的眼神很能带入自身情感,这次的三个角色,个性背景皆不同,面对各个阶段的角色转换自如,也许面对着秦沛、蒋雯丽等老戏骨的气场还是有些薄弱,但是彼此间的火花,值得赞许。

关于三位对手戏的配角,「秦沛」这一次饰演的是一位公司倒闭而落魄的父亲,无论对于从前的婚姻还是现在的亲子关系,都是无奈且卑微,这样的他很难想像从前的他是如何的意气风发,而抛弃了与主演家庭。

每一句话、每一动作都在告诉我们,他就是父亲本人。

「杨佑宁」出现的时机不多,更多是青少年时期的他,一句「你变了、老了」表现出彼此的熟悉与不再熟悉的关系。

「蒋雯丽」一开始看待主演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但是越后面就能看出她对主演的情感,以及她埋藏中心里的秘密,多年养育孩子的辛酸与苦楚,全都展现无疑。

最后,依旧喜欢本部片的主题曲:在,也不见!

电影中的重逢、遗憾、迷失及找寻情感,歌词中展现淋漓尽致,搭配孙燕姿的歌声,我相信能牵动更多的内心情感。

熟悉的人,远在天边,陌生的情,永在眼前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没必要发现,我们可爱或可怜

 9 ) Lost in translation

这部电影是某次出差飞机延误,被迫坐在机舱内等待被迫看完的。

看完的当下,并没有觉得这部片很出色,甚至觉得极其冗长温吞,一如那时候等待延误飞机起飞的心情。

可是每一次听回孙燕姿唱的主题曲,我倒又一次又一次回想起这部片。

陈柏霖是我很小就喜欢的演员,很多人觉得他演来演去都是一种调调,我也认同。

可我就喜欢这种调调。

说回这部电影,里面很多镜头正是因为太细腻了,连起来就显得格外的冗长。

很多人都在聚焦一段关系的失去,聚焦感情在岁月年华中的变迁,我却更多看到一个克制的人,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这一种描述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感觉,总会让我想起,可能是至今看过最多遍的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译名叫迷失东京,斯佳丽主演的一部很不斯佳丽的电影。

P.S.然而胆怯如我,原来一直没有写那部影评。

我深信,这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努力修建很多桥梁,你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渠道,可是真实的你、真实的自己,又能被你的爱人、家人、朋友接受多少?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某些时候很勇敢,大部分时候都很不勇敢的自己,我们也往往不愿意去回望这样的自己。

而这,才是真正的:在,你也假装不见。

请不要忘记那座孤岛。

 10 ) 再见,在,也不见

若不辞而别是否遗憾就能拖延都是背影何必回见已经尘封的/能不能视而不见陈文祥到广西出差时他意外地遇见了当年因欠债抛弃妻子的父亲,也见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在雨中向同父异母的弟弟挥拳相向,是对父亲离家出走的怨恨发泄,也是对父爱在时不懂珍惜的气愤,分离了,就只能望着对方背影渐行渐远。

故事的最后,也许是想通了要承担起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然而却收到对方“已经拿掉了”的简讯……当对方真的给了他想要的结果,他才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难过。

手机掉落雨中,雨水夹杂着他的泪水在黑夜中显得无比压抑、悲郁。

有时候我们心里有痛,自觉苟活于世间,像一个不被理解的困兽。

我们自以为那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实则不过是为自己的胆怯和不负责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熟悉的人 /远在天边/陌生的景 /涌在眼前杨佑宁懂陈德明,陈德明和杨佑宁的世界是相通的。

他们之间无需太多言语,有时候只需一个眼神就能彼此领会。

能通过对方脸上的表情,看透彼此隐藏的内心。

然而这段“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感情随着陈德明父亲的死,而被尘封、埋葬。

多年之后陈德明结婚生子,却意外地收到监狱寄来的信件。

他去监狱看望杨佑宁,将他的骨灰带回并埋葬于那个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的湖畔。

这一段的“再见”,是成年后的痛,是对年少轻狂的释怀,是面对的死亡的超然和放下。

懵懂时期的我们,对很多事似懂非懂。

直至多年之后,看过世间沧桑,体会人间冷暖,恍然惊觉原来随着时间逝去的不止是青春,还有另个一真实的自己。

能错的都已错过/若还能重演 /是否会痛得更熟练在陈志彬的心里,他的大学老师谢虹依然是他心中那个挚爱却无法触碰的人,就像现在的PIM对他的感情一样。

在现实和道德面前,谢虹选择不辞而别。

多年之后再次相遇,她随早已为人母,再见面时两人仍红了眼眶。

两人相拥而泣,他很难过,她很痛苦。

这一次的“再见”是时过境迁,是再见时对美好青春的怀念,和再续前情之后的落寞。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他的出现让你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大抵就是为了要与对方相遇。

但不是每一份爱都会如期而至,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下爱是有界限的,为了那一句“为了大家都好”,总有一个人会选择先行离开,而对另一个人来说,这份感情就成了一根倒刺,扎进心底,如影随形。

举报/反馈

《再见,在也不见》短评

空洞。【EPiC/11.2GB】

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麻烦

10分钟前
  • 大无畏
  • 还行

三段都在表现距离感,《再见》打破了若即若离,却更显得失落和遥远。人物关系的镜像,《背影》中两重父子,《再见》中两重师生。若考虑到对距离感的挖掘,《背影》相对好些。这三个短片都太浅尝辄止了,点没到,也没余味。

13分钟前
  • 居无间
  • 较差

缘分的进度条

17分钟前
  • 2 Young。
  • 推荐

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因为一个姓陈的男人放在一部电影里。这个男人满身沧桑,一身疲惫。相比前两个故事,第三个显得更有希望,人海茫茫,有的人一旦说再见就再也不见了,而透过现代网络,我们可以在海海人生中再见一次念念难忘的人,这个故事才是充满希望的故事。第一个是求而不得的父爱,他渴望却只能保持距离的冷眼旁观,他想要的渴望的却是另一个弃若弊履,第二是爱而不得,有人的理解是友情,有人的理解是少年的爱情,我更接近第二种,他们时隔多年的再见,陈对刘除了一句好久不见,紧接着就是我结婚了。如果只是作为朋友,显得有些突兀。再见即是永别的无望,对比曾经藏在绿丛和湖畔的暧昧和生动,过去和现在的交错出现,一点都没有时空感。好像他一直活在过去一样。每个演员都很不错,陈柏霖是个会演戏的孩子,尤其在这部片里,绝对值得肯定。

18分钟前
  • 别催,快好了
  • 力荐

1.远远看着父亲,但不愿再去打扰他的生活了。2.隔空看着基友,但回不到跟他一起的生活了。3.近近看着老师,但已经习惯没有她的生活了。

20分钟前
  • 许侠客
  • 还行

陈柏霖吻蒋雯丽怎么就全场炸了?佳佳是陈柏霖的孩子呀、、、、 陈明德去湖边怎么就等于搞基? 什么鬼、三个不咸不淡意识流故事、、 没什么感觉、也就那样、

23分钟前
  • 三和后浪える酱
  • 还行

开篇时的亲情到后来的同性爱情,再到后来的师生爱情,有点散文式叙述。和室友谈到同性之间的恋情,我还是觉得那些大部分是生来就有的正常欲望。生而平等,何以至。

24分钟前
  • 康浩
  • 推荐

不明所以

29分钟前
  • 派老湿
  • 推荐

说不出 闷进去 ... 多少年

31分钟前
  • 则不然
  • 推荐

36分钟前
  • Vermouth .
  • 较差

道别的故事。父子情、同性恋、师生恋,无论什么情感,始终有道别的一天,那天可能是死亡带来的,可能是偶遇带来的,可能,是期待已久的重逢带来的,但,道别,终究回来,人在,也不见。不得不说,最后孙燕姿的片尾曲是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

41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中规中矩的小品串烧电影,单一主题如果不结合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似乎很难单独谋篇布局,到底还是缺乏生活的深度,正如《再见》中陈教授肤浅的关于网络与情感的理论。

44分钟前
  • 山有林
  • 还行

其实看了一小半就想到伤心事,哭的停不了,只好去西北湖边吹吹风看鸭子

46分钟前
  • 推荐

好有魅力的大仁哥,看你的笑容如沐春风,舒服

50分钟前
  • 斯滨诺米
  • 力荐

亲情、友情、爱情三部曲/人与人之间都有距离的/很遗憾,每段故事都是没有给下一个完整的结局。

53分钟前
  • 玻璃瓶
  • 推荐

你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每个都行色匆匆,遇见了,淡漠的看上一眼,谁也看不穿别人身后的故事,谁也不知道别人的心里,是不是住着这么一个人。看这片子,想起南康的这句话。电影的视角对准一个人的时候,生活和生命便活了。

54分钟前
  • Backer
  • 推荐

陈柏霖的演技好烂

55分钟前
  • Radegund
  • 较差

有时候包得太牢也不是好事,总要有一个口子点破才可以。另外,如果三个故事都是一个主角的话,他的人生经历也未免太过丰富了。

60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还行

联合指导,很细腻,几段人生情感,无可复制。是个值得一看的电影。

1小时前
  • 电影上言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