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为了忘却自己,忘却自己就能身心脱落,进而脱落别人的身心。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人都在追寻快乐。
小时候,我们获得快乐的阈值很低,一个纸风车、一块石头都能让我们欢喜不已。
长大后,或许是心变得迟钝了,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然而真正能做到不随情绪浮沉的人,凤毛麟角。
大多数人依然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悲伤着自己的悲伤。
这世上,每个人的喜乐确实是不相通的。
有快乐就有痛苦,若要离苦,必然也将远离快乐。
没有了快乐,自然也就没有了痛苦。
因此,历来禅宗所开示的一个核心,就是破执。
破执,就是要破除分别心。
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爱憎。
三祖僧璨曾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或许有人会问,善、美、爱都没有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破除二元对立是为了回归本我。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没有自我与外界之分。
等我们长大后,自我的意识觉醒,为了确认自身的存在,自我不断揽取金钱、权力和名声,贪、嗔、痴由此产生。
自我的内心惶恐不安,需要不断依靠外在事物来感知自己的存在,最后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却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向外寻找,是找不到答案的。
其实,本我一直如如不动,在等待自我的回归,或者说——回家。
当自我的边界消失时,本我自会自然呈现,一切都清清楚楚: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
这就是四季的本来面目呀。
明心见性之后,自性也是如此。
开悟之后就没有喜怒哀乐惧吗?
当然有,只是众生喜则喜,众生悲则悲,不滞碍,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
这就是身心脱落。
有一个禅宗故事,问开悟后有什么不同?
答: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乍看与未开悟时并无区别,实则不然。
禅是一种状态,一种觉知的状态。
带着这种觉知的状态,则行走坐卧皆是禅。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过去对抗——抱怨自己出身贫寒、家庭不睦,哀叹自己生不逢时、难施抱负,悔恨自己误入歧途,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的结局早已注定:在自怨自艾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躺在如身体一般枯朽的病床上,最后才幡然醒悟:多愚蠢呀,过去的早已过去,而我还一直背负着那些痛苦。
执着的人随处可见。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不同的是,很多过客的行囊里,塞满了过去的悲伤、痛苦、怨恨,难怪他们的脚步如此沉重,难怪他们觉得自己活得很累,难怪他们至死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你的世界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你构建出一个抱怨的世界、一个全是受害者的世界,但是不要忘了,你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你一手构建的世界里。
除非,除非你意识到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
一旦让过去的执念抓住你,你很可能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念过不留,简简单单四个字,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可一旦做到,你每一秒看到的世界,都是新的世界。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看,只是看。
所以开悟,悟的到底是什么?
佛法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莲花落,朝霞过,一缕晨香万念脱。
拈花一笑谁堪解,处处梵音远楼阁。
此为中国禅宗思想史课的结课论文;本人对禅宗了解并不深入,写的不好,权且记录如下。
何处见佛?
——关于电影《禅》的些许思考看完日本电影《禅》之后,自觉深受触动,久久无法释怀。
之后细思良久,想过写一篇细致的影评,可又觉此片与我之前所评那些电影不甚相同;其在结构、画面、叙事等方面固然有其成就,但与内蕴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想过仔细分析一下影片中的禅宗思想,讲讲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体悟;却愈想愈觉得一些事情不甚明了,最终竟发现心中的疑惑与一知半解之处比体悟更多。
于是只好屈从于自己的无知,放弃了故作高妙的评论与分析,只想谈一谈自己的疑虑与相关的思考。
对许多地方的理解不知正确与否,亦可能会有自以为是之处,只好尽力去寻求真义。
其一,关于道元开悟的疑惑。
影片中此处的描述未免草率,令我一时间竟不明白他是因何而悟,在怎样一种修行状态下得悟,开悟后又是怎样一番新的景象?
当如净禅师询问道元“大功告成”而道元回答“是”之时,疑惑便更甚。
“大功”究竟为何?
本人又是如何知道大功已成?
很久以来始终存在的疑惑,终究不能完全解决。
(或许,未亲身经历过开悟一瞬,便是永远也无法知晓?
)而后如净言道:“悟是无限的,修行也是无限的,悟道与修行的连环,是要永远持续下去的。
”如此想来,道元此时的开悟也只是到达了某一个阶段,而远远未到尽头。
既如此,道元究竟学到了什么,让他足以回国弘法?
个人愚见:重在方法。
道元所学一是如净的坐禅之法,曰心无旁骛、身心脱落,便已是佛行;二是典座的修行之法,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房中。
以此二者,实为拉近了佛与众生的距离,只因“非思量”——舍弃所有的想法和念头——便是开悟、是成佛了。
但这样一来,是否也使得“开悟”本身成为了伪命题呢?
一时得以切断念想便是悟,结束打坐后思绪回归便又成了凡人。
既然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佛能时时刻刻抛却杂念,见其本心,那么成佛的重点岂不是放在了“践行”方面,而非思想上的顿悟?
想到此处,便更觉与儒家相似了。
综上,个人以为,禅宗一派的“开悟”其实更多指的是悟得了佛行的标准所在——如何见得本心,而究竟道行几何还在日后长久的践行上。
正如道元对北条时赖所言,开悟即是透过乌云看到背后的月亮,坐在大海中看到身旁的水;吾人皆知有明月却不曾得见,悟道之时便是得了拨云见月的方法,成佛之时便能长久自如地赏月,而不再使其受半点遮蔽了。
其二,佛亦有情乎?
关于影片中提到道元的几次落泪,除心生感动外,亦难免疑虑。
悟道之人,本应一切以平常心待之;幼儿早夭、穷途末路……纵是人间悲剧,也不过历史之往复,终不出一场虚妄。
对于终将陨灭之物,道元亦会悲伤吗?
俊了和尚对此有解释说:“道元大师经常分享我们的快乐和悲伤。
”言中意为,道元大师本身是无喜无悲的,可身边的弟子乃至众生有喜有悲,他便会与众生共享哀乐之情。
可是,情感岂能凭空生发?
道元的泪是至情之泪,倘若心中无悲意,又从何处得来此种悲情?
或许,道元也是有悲喜之心的,只是他悲喜的出发点与常人不甚相同,对待情感的处理方式愈加不同吧。
此说又颇近似于“圣人有情”论了。
道元究竟为何而悲?
我想,大概是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佛”惨遭迫害,终致泯灭吧。
当道元怀抱着死去的婴儿时,他看到的或许是一个洁净无瑕的、尚未沾染俗世戾气的佛,到底淹没在人间的苦难中而不得明心、不得领略至道了。
佛之悲,并非生老病死苦痛纠缠之悲,而是大道不行众生罹难之悲。
想到这里我意识到,禅宗讲求见其本来面目,个人的本来面目是佛性之彰显,世界的本来面目想必便是摈除虚妄、处处皆佛,亦如在海中看水一般。
因此,悟道之人眼中的世界,大概是一个随处见佛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每一点外在痛苦的攻击和外在妄念的侵蚀,都是对内在之佛的残酷的戕害。
此即为大悲。
佛之大悲所转化出的,想必是更坚定的弘法传道之信念。
最后,仍想简单谈一谈作为一个无信仰者对禅宗“见性成佛”的理解。
抛弃了原有(听课之前)的一些固有偏见后意识到,禅宗的此类思想实在已脱离了简单的宗教层面,而上升到了人生哲学,可为一切人所学习采纳。
我等常人学禅,可将“佛”的概念宽泛化,将其视作自己本性中的良善与纯洁;唯有摈除了社会生活中的纷扰杂思,不为物欲所诱、不将目光局限于生命一隅,方可回归自然与至纯,复得明月一般的本心。
儒学立性,老释破执。
学习中国学问,当三家并重,才能窥其真谛;付诸实践,才能得其精华。
三教虽异,其理不悖,大道无他,见性自明。
观毕此片,得知佛就在我心中;然欲修身明性,究竟是任重道远,不敢自是。
道元有言:“天有道,是高而清;地有道,是厚而固;人有道,是安而宁。
天上天下,当处和谐。
”安宁恬虚,体清心远,邈难极兮!
不敢懈怠。
人间多雨,要保护好手中的佛。
在为数不多的佛教电影里,《禅》算是比较出色的一部了。
节奏不急不缓,情节推进从容安和,把一代高僧的故事娓娓道来。
拍摄方面,几个镜头的处理也可圈可点。
尤其演员好看(*^◎^*)佛法的奥妙义理讲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带来会心一笑的正知见。
但导演的兴趣似乎更倾向于出家人的慈悲关怀。。。
慈,与一切众生乐;悲,拔一切众生苦。
道元三次落泪,彰示了出家人非冷漠遁世之徒,而时刻心系众生,爱怜、教化。
没见过出家师父落泪。。
既然万缘放下,生老病死苦都已堪破,怎么还会被世事触动呢?
我所担忧的,当终于达到端正平和心念稳安的状态之后,是否就无法体会人所特有的绵密丰富的情绪、是否就不再获得悲喜——在看到了道元法师的泪水后,释然也许,自性之中的明净之心,原本就是柔软的。
堪破与放下之后的自在,并非再也不悲不喜,反而因菩萨般的慈悲大愿,更加容易动情--当然不是凡夫之情,而是如同佛陀对众生的,爱怜与悲悯。
俊了师父杯具了下。。
觉得他的角色最后处理得有点仓促。
结尾小女孩的手势蛮有趣让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证道时为他挡雨的大蟒蛇
好片子,修行的人都应该看。
我觉得这个片子的确很适合我,因为我和道元禅师有同一个心愿那就是千里找妈。
在我看来这个片子应该叫做《千里找妈记》。
因为道元禅师的妈妈在临终前跟他说:妈妈会一直等着你唷!
但是没说清楚在哪里等。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教高数的老师一脸严肃地宣布说“考试地点是——”然后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老地方”这三个字一样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本来想最后道元肯定可以见到他妈妈的了吧,就像地藏经里面写的?
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
让我很是郁闷。
说到这里稍微补充1下道元的身世。
他俗家姓源,可见是个贵族。
他老爸是内大臣久我(源)通亲,母亲是侧室伊子虽。
(八卦:后来久我通亲的养女源在子嫁给第82代天皇后鸟羽天皇,生了第83代天皇土御门天皇。
)我真羡慕道元,跑到那么远的中国都可以遇到自己最好的朋友源公晓。
我希望我以后也可以和我最好的朋友魏天南在一起修行,开悟,就算修行和开悟都是没有止尽的也不要紧。
不过道元只修到可以和朋友重逢,却没有修到可以和妈妈重逢,我想他下辈子可能还需要再努力。
(但是下辈子又会有一个妈妈,到时候,哪个妈才是自己的妈呢?
思索中)影片开始不久,道元遇到公晓变现的寂元,问了一个问题:如净禅师是什么样的人?
我就在这里多介绍几句如净禅师的事迹。。。
如净禅师是宁波人,据说身材高大,为人豪爽,所以大家都叫他“净长”。
那段非常著名的“心念纷飞,如何措手?
赵州狗子佛性无,只今无字铁扫帚。
……”的偈语就是他说的。
如净禅师在时曹洞宗风为之一振,但他的风格和景德寺奠基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风格已经有很大不同。
六祖慧能不提倡坐禅,但曹洞宗承继神秀,复古达摩,主张的是“休歇禅”,以缜密纳息,绝视听,守心如婴儿为要旨。
天童山正觉禅师又由此创立了“默照禅”:妙存默处,功照忘中。
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默中失照,浑成剩法。
默默照处,天宇澄秋。
(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了“天”“宇”“澄”“秋”等几个场景……)正觉圆寂后,默照禅法嗣渐微。
如净和他师傅智鉴都很爱说话,而且说话声音很大。
智鉴师傅“为人说法或晓至暮或自昏达旦至连日亦无倦色”,被大家尊为“唐僧”(呵呵,其实是“古佛”),如净呢,更厉害啦,“至于一偈一颂一话一言呼风吐云轰雷掣电千态万貌不可穷尽”,“唱足庵之道于天童,惧洞宗玄学或为语言胜,以恶拳痛棒陶冶学者。
肆口纵谈,摆落枝叶,无花滋旨味,如苍松驾壑,风雨盘空,曹洞宗风为之一变。
”总之,是个很爱说话,说话又很大声的,直爽的人!
和这部片子里面提倡打坐的如净师不太一样。
不过如净师傅喜欢打人头是符合史实的,他受了临济宗当头棒喝的影响,而且那个贪睡被打的小和尚不是别人,就是道元本人。
(《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中所记,和《继灯录》不同)大家都知道“磨砖作镜”的著名公案,用来说明坐禅不能成佛。
但是佛祖就是坐在菩提树下想着想着就成佛了呀?
回头一想,才发现南岳怀让非常狡猾。
他的原话是“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只是提了个问题,可没说坐禅不能成佛。
坐禅不能成佛,是大家在心里面默默地帮怀让补上的。
谁又让你补上了呢?
成佛怎么可能取决于坐不坐禅呢?
既然不会取决于坐禅,当然不坐禅可能成佛,坐禅也可能成佛……全看你自己啦。
我想,最适合我的,还是找妈成佛。
注:以上历史段落,大多摘自《南宋宗教史》,随喜功德
《禅》(又名《道元东游记》),全片127分钟,通行在线可看的是125分钟版(如企鹅视频在线播放)被删减的2分钟内容:(时间码以127min完整版为准)①52:12,女主阿玲(音译,亦作“阿琳”、“欧琳”。
曾为妓女,后受点化皈依)孩子死后,再卖身时为子服丧,尘缘心死;②59:08,阿玲伤了自己的丈夫(盗贼武士,偷盗时伤了腿,靠阿玲卖身养家)后决定离家,唱着哄孩子的歌谣投河自杀(未果),岸边难民无动于衷;③01:26:55,波多野义重邀请道元禅师为北条时赖(镰仓幕府第五代执权)解冤鬼缠身诅咒时,展现的地狱和受诅咒场景。
一些有感触的片段:①道元重回天童山拜访学法的时候,住持已经是如净禅师。
大殿外香火鼎盛,蜡烛上还錾着字,一写“恭喜发财”,一写“大吉大利”;②道元归国后,京都之内,光天化日,大街上强抢民女,夜黑风高,平民男盗女娼。
人间比地狱更像地狱;③北条时赖被冤鬼缠身时的表现内容跟中国传统的地狱千差万别,非常日本(场景疑似有出处并成为传统,在其他作品,如动画《地狱少女》中可见类似场景);④道元禅师创立的“日本曹洞宗”源自“中国曹洞宗”,这又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细究起来历史演变太复杂了,感受上也分离不清“坐禅”、“行禅”;“渐悟”、“顿悟”。
没理解清楚之前,先不表达看法了。
郑天庸所扮演的与宋代禅师还是可信的。
说实话,要不是他在一大群说中国话的日本人中间,真的是没有办法把这个片子成立起来的。
她的教诲是金刚座一定要做到底。
而他回来日本以后,却发现比睿山的和尚比统治阶级还要可怕,穷凶极恶,甚至拿武力来压迫。
北条时赖前来问道,他也是这么说,就是心无旁骛的打坐就行了。
高桥伴明导演的东西有即兴的幽默。
而且拍成了美丽的风光片,有很好的田园景色。
而且手尾的寓意特别好,一个人走向无尽的道路,就好像修行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一样。
我对藤原龙也先生的嗓音简直是太熟悉了,看到他这里演出不仅有些激动的。
身心脱落,脱落身心。
面上弁道:这个世上所有东西从古昔以来,就是这个样子,什么都无所隐藏啊。
(其实所有的丑陋面一直在那里,不是今天你发现了才发生的。
丑陋始终丑陋,但是心态决定了这件事的丑陋与否)链接第一句:佛法不用老师,到了时间就知道了。
(因为从来没有被隐藏,只是心不够干净,看不见)坐禅就是要放弃一切执着。
悟是无限的,修行也是无限的,悟道和修行的连环是要永远持续下去的。
(知行合一)修禅和坐禅不同。
贫僧带回的是继承正统佛法后的自身。
所谓眼长横鼻成纵。
望阁下遇他宗而不屈,贯彻不退而精进之道。
姑娘心中当然有佛祖!
只不过,每个人都想要获取一切,当天不遂人愿时就大发脾气,做起傻事来,就是因为被那些事蒙蔽了双眼,才会看不到佛祖。
一心静坐直到除去蒙蔽双眼之物,如此一来便可见到自己心中的佛祖。
阿铃,自我了断也就是杀死了佛祖,而依靠他人则是否定自己的佛祖。
天有道也,高者为清。
地有道也,以深存宁。
人亦有道,其安稳也。
天上天下,当处永平。
出家人不问过往,抛弃过往的束缚才是要紧,阿铃,放下执着时,这世上你也是清澈无比。
那便饮凉水坐禅。
完全放下平日琐碎,抛弃至今为止的所有牵挂,,抛弃善恶之念,所思抑或所悟。
不要去想一切的念头,思绪。
这就叫非思量,坐禅不为彻悟,只管打坐(当下),这四字便是彻悟。
时赖阁下此话如同身处汪洋大海却问为何无水。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正是世间常理,顺其自然,悟道正是观察事物自然而然的真实姿态。
坐禅乃身处大海而观水。
只是…若不识自身佛性,身处大海也无法意识到水的存在。
即使云层把月遮住,又或者在空中藏其身姿。
却说不得空中无月,明月不沾入水无痕。
明月是佛性,水是自身。
这些夜夜出现的冤魂……如何驱邪是好?
无法驱除,普渡才是。
普渡所谓接受,冤魂的痛苦,悲伤,怨恨…是阁下自己的痛苦,悲伤,怨恨,将这些苦恼全盘接受,不过……若不舍弃自身的全部,便无法做到接受,也无法消却烦恼。
所谓掌权也可写作为权所掌控。
以暴力平定战乱者,也无法成为长久的统治者。
阁下期望着得到救赎同时却没有放下一切的勇气。
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政治权利也好亲人也罢哪怕是金山银山,也决计不会来拯救自己,只好独自一人迈向黄泉路,跟随的唯有生前所作所为…仅此而已三心净行,喜心,老心,大心。
八大人觉:其一,少欲。
其二,知足。
其三,乐寂静。
其四,勤精进。
其五,不忘念。
其六,修禅定,其七,修智慧。
其八,不戏论。
生时,以生为贵。
灭时,但愿灭去。
道元法师圆寂时,寂远法师:继续…坐禅所谓修行佛道,修行自身是也。
所谓修行自身,忘我境界是也。
所谓忘我境界,万法中求是也。
所谓万法中求,为己为人之身心。
兼得脱落是也。
手不是这样放啊,因为在下雨呢。
-佛教的传承需要一辈辈的保护-一切始于当下,始于手下-保护自己的佛心
在新宿那家小小的影院看了这部电影,佩服导演忠于历史的态度。。。
竟然要求演员们讲那些日本人不懂,中国人也不懂的中文。。。
不过电影本身很精美,演员也无愧于他们的名气。。。
“春花 ,夏杜鹃 , 秋月 ,冬雪寂寂溢春寒” 我没有什么慧根 ,也不了解禅宗,佛理,几乎很少看这一类型的电影 ,记得很久了。
曾看过一部叫做“寻访千利休”的日本电影,讲述古日本的茶道,观后颇为惊讶,大概这个世界上能拍出,这种莫名的沉静感,和禅意的电影的国家,也许只有日本了,虽然茶道来自中国,这部电影里的曹洞宗也源自中国的天童山,最近我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中, 仿佛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感觉,我发现自己很久没有笑过,没有和谁多聊上几句话,能不开口,就不开口 ,晚上无法入睡,噩梦连连 ,如同电影里那位自称被怨灵纠缠的大人 ,写到这里,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 。。
与其说是怨灵,其实不过是心魔,左手握住了权利,右手便握住了欲望和烦恼,便是那斩不断的水中月,如何得到清净,纵然春花开了。
夏杜鹃红遍山野,秋月无边,冬雪寂寂,于你又何干?
你能感知到吗?
欲望不仅遮蔽了你的双眼, 也关上了你的心门,那些因放纵自己失去健康,再也无法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的人, 暗自叹息,原来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的时候,是那么好看,那么美,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呢?
所谓身心脱落,才能脱落身心,剧中道元禅师,对众徒弟讲了一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大意是:修行就是你们永恒的陪伴, 如果有一天你放下那些让你痛苦的,让你执迷的,让你无法入睡的, 那扇山门将永远为你敞开 。
2020 6 1 儿童节
画面:阿玲和贞节牌坊...此片的好就不累述了,光是僧们那傲挺的身姿就够我销魂数日了。
只是还有几处没看明白:1.道远到底是怎样普渡时赖的,我以为他是在劝他放下一切出家修佛,但最后时赖并没放弃王位,难道只是顿悟了要“以德服人”就可以驱魔?
2.寂圆怎么好的不教,教会俊了“我爱你”...3.干嘛不用几个中国人来扮演中国僧人?
至少搞个像样的汉语配音啊...
道远元的一生,修行、坐禅、开悟,然后去影响众生,影响国家。打坐的目的不是开悟,只管打坐。它本身就是开悟。【全都在过程中】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顺其自然:生之时,当生;死之时,当死。学习佛法,就是了解自我。了解自我,就是为了忘却自我。忘却自我,就是为了证道。证道,就是身心脱落,解放自我。进而脱落,他人身心。
日本的大师,都是师出贵族的呀,一休也是如此
日本人说中文是真的听不懂,令人难受且出戏。看到一半才发现女主角内田小姐姐,真的好好看。影片虽然是讲日本禅宗的创建历程,但剧情真的很中二,看完我也没有了解禅宗的修行方式,更不要说禅的本质了,印象中禅宗的偈语也毫无体现。
火候不够,女主角真美
与名不符 差之甚远
真实的修行~坐禅~
学习佛法,就是了解自我;了解自我,就是为了忘却自我;忘却自我,就是为了证道;证道,就能身心脱落。
解脱无门,造业实多,请更指条路吧
电影画面堪称绝美,很有禅的意境,演员的表演收敛自如,也不容易,
又多了解一些禅的典故,但电影的特效和演技上不够精致.另外作为传记电影所截取的片断有点支离破碎.看完我最迷惑的还是道元从大宋求道回国后,成宗后如何感召世人描述得倒是多,但怎么在宗派林立中崭露头角形成自己的言论没有交代啊.
7.5刚读完金刚经,找个佛电影来看看
天童山。阿育王寺。本来无一物,故无我。
春(樱)花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强烈谴责演员表按知名度排列的做法,藤原龙也最后半小时才出现。。。
看看落花一瞬的日本禅
实在不能完全看明白,我的心很不静啊!!!
影片节奏、光影和布景皆有禅境的美感,但过多形而上的宣讲,破坏禅意的玄机
也是"作"到一定程度了....
小乘教法?
中文发音太烂了。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