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是女高音歌唱家弗洛化斯,她爱唱歌就一个目的,给人们带去欢乐,无论调怎么跑,每天都要放声歌唱。
富裕的家境撑得住她的执着,亲人的怜爱成全了她的雅好,无论调怎么跑,真挚、热烈、纯粹、坚持的她赢得了每一个人的尊重。
钢琴老师是《生活大爆炸》里的霍沃德,他奇特的长相和面部表情,不作怪都难。
梅姨全片都在用生命搞笑,排练、录唱片、私人演出,以及最后的音乐厅演唱会上,一次又一次的展示弗洛伦斯太太用女高音唱歌,每首都跑着调,一副陶醉的认真模样。
可能是弗洛化斯太太的故事平实可贵,也可能是看到梅姨拼了命诠释这个傻傻的让人心疼的跑调天后,也可能是休叔不惜一切代价,让生活变成他深爱的妻子想象中的样子,很一般的传记片,看得我又哭又笑的。
还有休叔开头出来的时候心里猛酸一下,时光你回回头,看看年轻的他们有多美好。
跑调天后 (2016)6.92016 / 英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传记 / 斯蒂芬·弗雷斯 / 梅丽尔·斯特里普 休·格兰特
Inspiration comes o’er/ When your music is heardIn fondest endeavour/ I sing like a bird.—Florence Foster Jenkins观影之前,短短数语的影片介绍其实已经完美概括了情节,然而影片简单故事下隐藏的戏剧张力、演员演技的出神入化和主题内核的丰富性让我始料未及。
整部影片喜剧元素很多,梅姨每次的“忘情”演唱、大胆启用生活大爆炸里的Howard演年轻的钢琴家(影片最大亮点),还有所有奉承谄媚之人的“配合出演”与“视而不见”,都能引发现场一连串的笑声。
这种巨大的“荒谬”(absurd)与现实带来的反差,喜剧中的悲剧,是影片的迷人之处。
梅姨从垃圾桶里翻出New York Post负面却最真实的评论时,多年的safety net突然破裂,天旋地转,背景是逐渐放大的纽约街头,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舞台,就像她在影片的结尾问Clair的那句“Were they all laughing at me?”一、关于ambition与世俗成功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Florence的老公Clair和年轻钢琴家Cosme的关于ambition的对话。
这两个男人的经历其实有相似之处。
Clair曾是一名演员,却只能做一名二流的演员,而与家底不菲的Florence的婚姻,让他可以在纽约上流艺术圈如鱼得水。
Cosme则站在才华与抱负的交界处,他严肃钢琴家的追求告诉他不能继续为Florence业余的演出伴奏,同时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机会又让他垂涎。
这仿佛是一条捷径,能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青年钢琴家又能有几人呢?
演出结束后的一场戏,可以看出Cosme已经认同Clair了,从“We made it.” 到“Thanks for everything”. 一个人的ambition确实极容易在世俗里扭曲、迷失、追名逐利,只是电影中的荒谬放大了Cosme内心的妥协与挣扎。
影片的结尾说明Cosme的钢琴事业高峰也仅限于和Florence合作的时期,影片中有所表现的健身事业竟然开花结果,而Clair则进一步为纽约的音乐事业做贡献。
如果当初年轻的Cosme坚持走严肃钢琴家路线,稳扎稳打,会不会成为一名有名的钢琴家呢?
亦或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自始至终被埋没?
而二流演员Clair对艺术的贡献,这些社会活动,是不是也是纽约这座城市的幸事呢?
本片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ambition和talent的矛盾,你的才华能否配得上你的野心?
对Florence而言,她的野心远大于她的才华,这是她的可悲之处,亦是可怜之处。
她小时候曾经弹钢琴,后来因为疾病才专注于唱歌。
影片中Florence和Cosme在Cosme家里弹肖邦钢琴曲的一幕令人动容,虽然她只弹了几个音,那份对音乐深沉的爱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Cosme的伴奏,让钢琴曲完整的同时,也在帮助Florence实现她的梦想。
所以影片的多层次就体现在,Cosme和Clair在与Florence相处过程中,逐渐被她打动,而产生了对她的理解与包容。
二、关于个人梦想和外界评价Florence对她的梦想无比执着,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做着努力。
然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她跟本不会唱歌,是卡内基音乐厅“史上最差的歌者”。
New York Post的记者从始至终作为“真相”的化身,在与Clair争执时曾提到Florence巨大的"自负"egotism,而Clair助涨了这种egotism的膨胀、放大。
诚然,Florence是自我的,她由于社会阶级和自我蒙蔽,与外界的真实评价严重割裂。
然而影片最后,Florence仅一息尚存的时候说的那句,“People may say I can’t sing, but no one can ever say I didn’t sing.”却是对她自己追梦之旅的最好诠释,她热爱音乐,甚至在音乐的支撑下对抗疾病。
当她站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唱歌,她耳畔回想的是优美的音乐,对她而言,这就是她梦想成真的时刻。
也许梦想本就该不顾他人指摘,实现与否与外界的评价无关。
三、Delusion & Lucidity 幻想与清醒Florence一直生活在自己和Clair编织的巨大的幻象中,她的小型音乐会的所谓”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其实是一些又聋又瞎的老年人、她的老朋友们,”心照不宣“地哄着她玩。
没有人愿意捅破真相,当他们听到可笑之处,反而会大声喝彩,这样就可以公然地笑了。
讽刺的是捅破幻想与清醒这层窗户纸的,竟然是Florence自己的一次善举。
她听到收音机里提到的一个士兵,便去上门给人家送专辑,还要为为国效力的士兵们办一次大型音乐会,最终纸包不住火。
Florence的可爱之处也正在于她的善良与纯粹。
她最终在纽约街头垃圾桶里找到真实的一幕,堪称经典。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多种元素表现“幻想”与“清醒”这个motif和paradox. 比如夸张的服装、浮夸的舞台表演和、华丽的室内装潢、多次出现的“酒”的镜头强调了“幻想”,而Florence的秃头、白底黑子的报纸镜头(New York Post的真实评论和Florence gravely ill的通告)都表现了“真实”这个主题。
四、关于爱的多种形式。
”Love has many forms."相信看了影片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对休格兰特扮演的Clair进行了一系列的判断。
从最开始的完美老公,到之后回情妇家过夜,让观众以为Clair对Florence只是逢场作戏,然后之后为了Florence,他和情妇Cathlyn在酒吧的冲突,以及从始至终对Florence的最大程度的保护,竭尽全力构筑的safety net,都让我在最终判断,Clair深爱着Florence。
这种爱超越了性,是纯碎精神的。
电影最温情的是Florence每每睡前,都会让Clair给她朗诵诗歌、句子,“Please recite for me”。
加上休格兰特的嗓音和英伦腔,表达了无尽的温柔与深情。
正是因为深爱着她,才会帮她构筑一场大梦,搭建了人生的舞台,让她像一只小鸟一样,无忧无虑,尽情歌唱。
***补充:我看完影片曾思考过艺术判断标准的问题。
艺术是主观的,又是有钱人的游戏,因此上流社会的一个小圈子往往能引导舆论,也正因为此,在当时的时代备受推崇日后评价认为过誉的艺术家,和在当时时代完全没有被发现日后被艺术史评价极高的艺术家都不在少数。
然而跟朋友讨论,唱歌还是有固定的标准,电影里的Florence唱歌走音,已经是完全业余的状态,因此这一层就算是导演编剧有意图表现,也不是重点,亦或是为了戏剧效果弱化的一点。
总之,这部电影各位演员演技炉火纯青,主题多层次,在荒谬中藏着深刻。
导演十分擅长女性人物塑造,曾经执导过《女王》,想必本片是冲奥的。
奥斯卡近年来又十分青睐传记片,本片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
推荐一篇对Florence的评价文章:https://psmag.com/the-worst-singer-in-the-world-6baec146710e#.pgvzlf1t7 对Florence的评价:“It’s a bit like an amateur tightrope walker attempting the Niagara Falls crossing, over and over again, with every first step a spill. And yet, each time she beams, triumphant, insisting she’s made it and in the finest style.”
感动来自女主Florence丈夫对她长久的陪伴。
Florence有自己的音乐梦想,且家财万贯,聘请声乐老师教她美声,还有钢琴师做舞台伴奏乐师。
只是Florence因十八岁时新婚夜被第一任丈夫染上梅毒,健康状况逐渐下滑。
不仅声带吃不消高音的演唱,她的身体也负担不起长时间的演出。
分享一位被Florence歌声吓呆的琴师(没错是生活大爆炸中的Howard)但在这样的情况下,Florence的丈夫仍对她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说她的演唱美妙绝伦,简直无人能比。
就这样Florence沉浸在谎言中,沉浸在丈夫买通观众来观看自己音乐会的喜悦中,沉浸在被好友夸奖的假象中。
喜剧的成分展现在Florence不明所以的快乐。
她是一位病危的患者,却丝毫没有生病的样子,兴高采烈的上台献唱,穿着华贵的衣裳。
她却不知道,在她享受的掌声与快乐背后,她的丈夫为她付出了多少……ps: 需要忍受梅姨跑调的演唱……
开心到模糊~#微信公众号##Lumos光影瞬间#
几乎对于所有人,唱歌跑调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都是一个上了年纪、傻乎乎的富婆,没有自知之明,倒有着一腔不知道从何而起的热情。
人们或奉承或讥讽,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圆个场面。
只有她那个“夜夜偷欢”的丈夫,竟然就真的把她捧在手心里,永远把她看作一个少女心爆棚的亲密爱人。
于是,如果这不是一部打着喜剧标签的电影,观众大概都在等“情杀骗遗产”的桥段了。
可惜,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还真的就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丈夫是精神伴侣也是真爱,哪怕没有办法在生理上依偎,心理上他一直都和自己的“小白兔”爱人紧密相连。
对于一个没有天赋却依然充满梦想的人,走近这个梦想首先需要很多钱,但在此之余,必须得有一个无论何种情况都会尽心照顾他/她的伴侣。
钱可以收买观众、收买专家、收买评论,不过,如果有个人真的无论对方有没有天赋都愿意全心夸赞,用深爱的眼神凝视那个只在他/她心中完美的爱人;那么,梦想早就已经实现了。
正如Florence最终释怀的那句话——人们可以说她不懂唱歌,但是,他们不能说她没唱过。
这部电影是回中国的路上看的。
此程看了三部电影,都非常touched!
一个女人,自年轻时患有梅毒、对音乐饱有无人比拟的热爱、却五音不全还要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梦想自己能成为世人瞩目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她很有钱,大概这是世界上能圆自我梦想的前提,即使这个梦想这样超出人之常规。
有钱,让她成立私人俱乐部,请人来听她唱歌;有钱,可以让她成为音乐界知名人士,可以左右逢源,成为焦点;有钱,她可以包剧场,在卡耐基音乐厅开演唱会;有钱,她可以聘请最有才华的年轻钢琴家来为她伴奏,可以请最有名的音乐家来指导她唱歌……有钱,又有梦想,还有不畏世俗勇敢去实现梦想的勇气和热情,多么完美的童话世界!
但这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
故事能够打动人心的有两点,是她对音乐的“痴情”和她的丈夫对她的“爱与包容”。
这两点都基于了一个人的内在真实和爱的无伪。
她有钱,却一生为了音乐而挥金如土,最后为了生命最重要的一场演出,在事实的残酷下,梦想被戳穿后,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活的意义。
她是如此天真,到了七十几岁依然还有着童真的幻想,所以,她就显得如此可爱,让人在电影最后不得不潸然泪下。
梅姨的表演更是惟妙惟肖,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电影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她的丈夫。
这个男人,为了心爱的女人能始终生活在梦想里,不惜二十年如一日在现实生活里为她编织如花的现实而不遗余力。
他事无巨细,用一切可能手段堵截现实的残酷,来保护她的梦想不会被戳穿。
他们始终没有实际的性生活,却在夫妻名分和责任上无愧于心。
他生为男人,也有生理需求和情人,但为了她,他会抛弃自己的一切。
在她需要的时刻,他总会出现在她的身边。
一个似乎无所惊奇的故事,却回旋着人性的温暖。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和收获。
在这部故事里,似乎给人一个全新的认识:不管是艺术还是爱情,无所谓形式和人所固定的定义,只要诚实和心灵在,一切就是美丽的!
记得曾经有句很流行的话:“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女主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个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幸运儿。
尽管唱歌跑调,但在周围人善意的谎言中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歌者;尽管身患重症,但依然有个爱她并支持她的丈夫;尽管被真相击倒,但最终又领悟到了“歌唱”的真谛……我喜欢这个女主,她热心公益、纯真善良。
即便已经70岁了,依然像个不曾长大的小公主,被亲人朋友温柔的爱着,在大家合力营造的童话故事里随性徜徉,学习声乐、开俱乐部、公开表演,她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总是有人在赞美她、鼓励她、支持她。
如果可以这样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失为一个完美的结局。
然而,一个严肃的音乐评论家,打破了大家苦心经营的幻境。
面对残酷的真相,公主显得手足无措、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比起批评和质疑更大的伤害是发现身处的世界竟然和认知中的世界不一样,就像《楚门的世界》里描述的一样,一切都是“真人秀”。
还好女主天生乐观,虽然几近崩溃,但最终领悟“他们也许说我不会唱歌,但不能说我不曾歌唱”……相信有很多人都希望能像女主这样被“温柔以待”,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纽约的音乐人们或多或少的都接受过她的帮助,自然会“技巧的”恭维她;有专业人士背书又名声在外,那些不太能欣赏她的音乐的人,也会附庸风雅的赞赏她;有钱、有音乐、有人爱,这样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阳光,这样的人格魅力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喜欢她,爱她。
所以,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有起点的话,我相信是“有钱”。
没有穷过的人,不知道人性的险恶。
想想为什么《窈窕淑女》里赫本扮演的卖花女,说话声音难听带有“下层”腔调,被中产阶级语言学教授刻薄对待;想想为什么超模吕燕成名前,不少人说她长相丑,后来脸还是这张脸,但评价却从丑变成了“高级脸”;想想你有没有朋友/领导家的孩子明明很熊,你却要违心的说:他很聪明、很有创造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熬一锅鸡汤,撒大把鸡精——虽然没有丰厚的遗产可以继承,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成为有钱人,因为“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爱玛》台词),而富有的老姑娘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所以,赚钱吧!
少女!
题外话:我以前真不能理解喜欢杨超越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就理解了,她也许唱跳都不行,但她有她的魅力,也许就某一个闪光点就让你无可救药的成为她的粉丝,哪怕她唱歌走调、跳舞划水,依然值得你兴高采烈的为她欢呼喝彩。
怎么办?
突然也有点点喜欢杨超越了呢。
有钱真好。
你想唱歌,一排钢琴师随你挑,最顶尖严苛的声乐老师也要来奉承。
别人要奋斗一辈子未必有机会计入的演奏厅,你五音不全却不妨随意开个演唱会。
皇帝的新衣露馅了也没关系,仍然有人叫好,观众乖乖听到最后。
想出唱片就出唱片,录音师还得听你的。
想送电台就送电台,说播还真能播。
偶尔有人说出你也知道的大实话,却总是有人默默处理掉麻烦,为你留一片美好的世界。
到后世总该有个公认了吧,来,我们拍个电影,找一群大牌,变成搞笑励志故事。
有钱真好。
帮人洗两个碗的恩情胜过人家妈妈洗一辈子碗。
和几个朋友去喝茶还能穿得俏皮如少女。
有钱真好。
你到了80岁,头秃子,牙掉了,美人迟暮,却还有个王子模样的人,在你床边,轻抚你的头,给你念故事,吻你作晚安,然后叫你,我的小兔兔。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Sophia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74188/为什么美国走音歌者Florence Foster Jenkins能名声大噪, 她的丈夫为她买通人脉,搭建了她是女歌唱家的舞台。
纽约时报的记者不配合演出“皇帝的新装”,写出真相来抨击这种自欺欺人的荒诞行为。
但是另一些人咂出鸡汤“you do not have to be good to be great.“这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或者“People may say I can’t sing, but no one can ever say I didn’t sing.”这样我执着于存在在我想存在的地方的执着。
好像深入得还不够。
纽约时报的记者义愤填膺,他以他认定的正义去所谓揭穿,在他的立场他的行为和结果是正当的。
但是每个人都会找寻有关what we live for our life(英语有没有错…)的意义。
当走音选手一直热诚得在最好的舞台上歌唱,记者眼中的欺骗却是Florence Foster Jenkins活着的意义,你们也可以把意义当作每个人都会认定的假象,而大家会忽视的一点是舞台自有展示性功能,台上演者与台下观众自会去找平时难以找寻的有关being的真相。
这真相各有说辞,自在人心中。
也许这也是舞台的意义---形式的意义。
一个半小时被“跑调高音”时不时折磨下,还是挺恼人的……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对于有钱人来说什么才是真实的。
是他周边人给他营造的虚幻的假象?
还是他翻开报纸那一刻看到尖酸评论?
亦或是观众们哪怕不是用女主想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他的喜爱?
对于stClair来说,他到底爱的是女主的钱还是人呢?
前半段我甚至一度以为男主是女主花钱雇来的群演(半夜打车回家到真正喜欢的女人的住处),但是他表现得那么完美,小心翼翼的维护了一套完美的世界给了女主。
也许从世俗的角度上来讲,女主角的歌声实在是很刺耳,整个过程当中听了很多遍也确实是并不那么优美。
所以我很难想象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提到的Florence居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歌手——而且看起来这一切都是真的——有钱人的世界果然很厉害,想开独唱会就开独唱会,还可以雇群演;想灌唱片就灌唱片,还能让电台播一整个周末。
他自己的鉴赏能力?
也许这并不是导演要考虑的问题。
也许是她真的热爱音乐,我无从分辨。
只是这样虚假的世界维护起来成本太过高昂,无论女主对艺术是怎样的追求,在最后都败给了现实,可惜。
患病梅毒50年,也许就是音乐(和金钱)的力量,支撑她走到最后。
吐槽完,不得不说,英国大叔哪怕一脸褶子,也真的很绅士。
许久没有看过落泪的片子了。
众人笑我痴,我只独醉而不醒。
剧情很俗套,富家女为圆梦,挥金如土。
失意老公,为爱为钱两面生活。
周围龙套友谊出演。
为了爱,为了梦,又有何不可?
一开始都是光鲜的绸缎,慢慢展开出背后的疤。
年少轻狂的错,要用一生来弥补。
即便后面遇到了贴心爱人,也难掩悲伤。
梅姨的演技还是一如即往的精湛,休格兰特的演绎是自洛丁山后最棒的一次。
钢琴师在初听梅姨歌声时的表情,颇为华彩。
全篇透着旧日纽约的浓浓风情。
即使是要钱,即使是要欲,但是还是有爱,责任和坚持。
这种老派作风着实让我感动。
梅姨说排练时先练顺了正常版,再琢磨Jenkins的跑调版。Simon Helberg, 好一个性格演员!居然忘了你其实叫Howard。另外,休叔是本色出演吗?在电影院又笑又哭的下午,很美好。感谢!
不看画面我以为是尖叫鸡的传记片。
「People may say I couldn't sing, but no one can say I didn't sing.」
全部星星打给Hugh Grant, 剧情很尴尬
也许只是螳螂捕蝉的戏中戏,不只何方神圣在观望着我们这些观众,谁嘲谁笑是个考验。以前觉得梅姨应该主动放弃提名,晋身表演名人堂,这次觉得她应该拿奖,演得实在太好了(哦,刚想起来还有于佩尔阿姨,那就算了)。连Hugh Grant都献上了他生涯最棒的表演,两人对手戏情浓过雾霾。
东航上海-昆明机上看的。顺便温习了la la land
豆瓣的这个评分明显太低了,梅姨因为这部片子又一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我没有看哭,不知道泪点在哪里,反而是笑得前仰后合,钢琴师的表情包实在是太搞笑了。
虽然除了梅姑的表演,其他都比较平庸,但这部电影里,传递出的艺术工作者均为五斗米折腰的现实主义气质真的有点可爱。
梅姨全程用生命在搞笑!一本正经地做傻事,故事简单但不影响戏剧张力,三位主演奉献出色演技。梅姨夸张妆容、每次人为走音都让人忍不住担心走回正常;休叔虽老演技在线;生活大爆炸里的Howard演钢琴家是亮点,他奇特的表情本身就有戏。主题丰富,笑到最后还是温暖收尾,稍显欠力。片尾原型出现赞
华丽的咏叹调,巴洛克霍华德,休格兰特女王的新装。我也想唱花腔。
整体来说不知所云吧,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毫无帮助,也没什么连续性,霍华德在大屏幕上的演技真是糟糕透顶,最出色的当属老绅士休格兰特!
有钱人因为热爱给自己打造一个闭塞温室的故事,拍得又浅又普通,很难共情。
拍的很好,但是原谅我真的get不到,真的。就不能该干嘛干嘛么?说句不好听的,每个行业都是要尊重的。为什么她因为热爱就可以为所欲为????这个世界上热爱的人还少么?就因为她有钱有title??
大量使用动机后置的写法模糊了名利和爱意,用喜剧群像控制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和态度,是比《玛格丽特》更明智的改编思路。
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没太能够理解其中奥义,只感觉梅姨置换到我国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老师。
Florence is Trump. Her happiness is built on money, not ever on music.
梅姨的表演秀。Simon Helberg的可塑性还是挺强的。
大失所望
Howard演技超級棒!人人都愛梅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