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1-2再加一点第十点。
2021/07/31 更新一下第8、第9点,所写的这些,是个人的观感,先说一下,一开始看电影就是冲着两位主演去看的,嗑他俩的cp,但是看电影的重点也还是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故事说的好不好,所以无论他们在没在一起,或者喜欢的是什么,都不影响我对电影的评价,本来青春电影就是十有九悲,有遗憾的才是青春,更重要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勇敢的走下去。
总有人说,不要纠结MING是男的女的,不是我想要纠结啊,你直接摆个女的在上面我还纠结啥,就是没有明确才会有猜测啊,才会从各方面找线索啊,才会去论证啊,你觉得是女的就是女的啊,我觉得有其他的说法我就按自己的理解啊,你可以不赞同,我也可以不接受呀。
而且,我认为,没有明确MING的性别,才是对青春的探讨,因为很模糊,很不确定,人们往往在青春年少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所以电影才给了想象的空间呀。
本以为是狗血青春电影,结果出乎意料,28号看了点映,30号二刷,说说那些值得细看对的细节…1、妹妹唱的《拥抱》;(这个不懂的可以去搜索一下这首歌)有朋友私信我说,关于这首歌还有一点: 弹唱《拥抱》那段 一大段都是陈辰自己在唱 当唱到“晚风吻尽荷花叶”时给了zyx的镜头 他就只唱了这一句(荷花池中的荷花叶,是出自白先勇的小说《孽子》,荷花池是台湾一处出名的同志聚集地) 2、在每次提到zyx喜欢的人的时候中文字幕用的是“她”,英文字幕用的是“MING”或者“DJ”,不是“she”或者“her”;3、在cc和zyx去海南,她爸说过担心的时候,zyx的爸说他们俩不会有事,cc不会有危险的;(这一点有很多人有异议,说很多家长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不会做那样的事情,所以才这么说,这个的话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4、zyx打电话给MING的时候电话接起的时候是个男的接,然后MING没说话就挂了,整部电影没出现MING的声音;(有很多评论说,电话一开始有个男生接了以后,有个女声说话了,但是我看了两遍都没有,按我的理解,MING应该知道是ZYX的,所以接过来没说话,等在zyx说话,确定是zyx了就挂掉了)5、在三亚音乐节上,拍MING海报没有拍到全身,cc的表情很微妙,这时,zyx对cc说,你现在欠我一个秘密了;(有评论说,结尾的时候zyx旁边的海报是MING,我一开始也以为是,但是旁边的朋友特地跟我所了,海报上的名字不对)6、MING打碟的时候全副武装,看不出男女;7、评论了提醒我了,选座位的时候有两个男生很娇羞,没记错的话有两个女生也是;大概这些,想起来了再补充。
补充:8、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这点仅代表我所理解的!!!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需要来跟我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关于zyx的父亲在音乐节打他的这点,一开始,在学校双方家长见面的时候,zyx父亲的表现很平静,感觉是,因为知道儿子的喜欢,所以儿子跟女生出去他不担心,不会出事情,但是!
到了音乐节,可能是看到了海报,知道了MING在,儿子是来看MING的,所以很生气,才动手打了他。
PS:zyx为了见MING没有参加高考,作为父亲肯定是很生气了,猜想zyx从北京回来以后不仅被教育了,应该也跟父亲保证不再见MING之类的,而且当下cc的父母也在,老师也在,也怕zyx说了啥会让他们知道MING的身份,更没面子。
还有后面在酒店,他爸给他递水的时候他明显有些回避,不敢看他爸,可以理解是怕再被打,也可以理解为,之前答应爸爸不再见MING却没做到而不敢面对他爸。
9、这一点,之前没想写,但是看到评论有人提到了,就还是说一下吧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蓝色大门》这部电影里面桂纶镁和陈柏霖也是因为一个误会而产生交集,两个人也交换了秘密。
桂纶镁对陈柏霖说了秘密以后说了一句: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喜欢你啊,所以,zyx对cc说:我要是也能喜欢你就好了。
自己品···关于那个吻,《蓝色大门》里也有这个情节,是桂纶镁为了确定自己自己是不是喜欢女生。
在盛夏里,我更想把这个吻理解为在当下,在两人的对视中,我想吻你,不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想吻你。
PS:吴磊好帅!!!!
侧颜好绝!!!
妹妹好苏!!!!
10、电影本来是七夕档的,但是突然提档了,这个也许会有很多人来跟我杠…宣发一开始都是在宣传枫磊cp,甜甜的恋爱,也许团队有考虑到电影上线以后会有很多人猜测MING的身份,那么,可能会引起反噬。
比如现在,至少我在刷微博的时候只看到了明星转发支持,没看到有关电影内容的热搜,或者枫磊好甜的热搜,即使现在是奥运期间也很不科学,电影初期要宣传营销的。
如我这么看MING身份的不在少数,继续bg宣传估计会被骂,也会引起上面的注意。
这就有点侧面反应了MING身份的不确定性。
—————————————————————真的不得不说,这些能懂的都懂,怎样看都行,都能说得过去。
还有,导演有部很出名的电影叫《盛夏光年》。
--看了很多评论说,这部片打着bg的宣传,实际上是bl,很失望,但是我觉得,也不完全是,电影的主题我更愿意相信片尾写的那样:希望我们能更诚实的面对自己,希望我们可以更勇敢。
除却男女主,cc的父母也没有诚实的面对自己,离婚了却还在演戏,演家庭和睦美满,可cc还是知道了,故意把答题卡擦掉,希望在复读的一年里,父母能够复合,可实际上呢,以为只是母亲有男朋友了,其实双方早都已经有了新的对象。
如果大人能够坦诚,cc是不是就可以好好高考,不会遇到zyx。
还有就是,电影里cc不断强调她的父母是高中就在一起的,彼此的初恋,从校园走到婚姻,这是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一直不愿意面对父母离婚的事实。
其实无论MING是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所表达的就是,你喜欢的人不一定会喜欢你,会喜欢另一个人,那个人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样。
喜欢就只是喜欢,可能只是那个人身上有你所喜欢的某种特质,或者是让自己有某种心灵上的寄托。
但是,希望你可以诚实的面对自己。
很庆幸后面cc的妈妈在听她说完以后没有再逼她在检讨书上签名,cc最终退学在家自习参加高考,没有刻意的营造一个痛改前非好好学习考上理想大学的情节。
--看到微博上说有媒体问导演,为什么要用这么隐晦的方式表现“MING“,暗指zyx爱而不得的对象是男生。
导演回答:”不要因为之前的作品就觉得盛夏也在搞基,就是青春期的探索,所以才会选择吧小男生的爱慕对象符号化,指代的是对美好事物、人物。
生活的憧憬,而非不大方便大肆宣扬“见不得光”的恋情。
看到这个怎么说呢,你可以理解其实是在打擦边球,也可以说,“MING”只是一个指代,不想去刻意的明确是什么,希望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定义,所以选择模糊化,就看个人吧,毕竟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虽然电影里没有关于MING的正脸镜头,字幕中的人称代词也都是“她”,但还是可以从诸多线索中发现,MING其实是个男生。
以下是我发现的线索整理:1、郑宇星伴奏,陈辰唱的那首歌,是五月天的《拥抱》。
台剧《想见你》里王诠胜骑自行车的时候,耳机里唱的也是这首歌。
《拥抱》是白先勇先生《孽子》改编电视剧的歌,一首很有名的同志歌曲。
想要表达的是:不再暗地啜泣,可以快乐自在地在阳光下活出自己。
陈辰这首歌唱完,下一个镜头里,出现了一道彩虹。
2、有段剧情,大概是郑宇星在和几个男生聊天,陈辰过来把郑宇星叫走。
镜头给到其中一个男生,举止有点“娘”,应该是郑宇星的仰慕者,也是一个同性恋男生。
3、陈辰生日,郑宇星带她去夜店玩,在门外遇到了一个面容精致、打着耳钉的男生,和郑宇星四目相对时,表情有些异样。
应该也是个同性恋。
4、郑宇星给MING打电话,对面是个男生接的,怀疑可能是MING的新男友。
5、郑宇星爸爸对他的态度一直很冷淡,对他有些放任不顾,推测父子关系不健康,可能是知道了郑宇星的性取向。
在得知郑宇星和陈辰“私奔”一起去了三亚,特别肯定地对陈辰父母说:“我儿子时不会动你女儿的。
”应该是知道自己儿子不喜欢女孩。
6、虽然字幕上一直显示的是“她”,但始终没有给到MING的正脸,在三亚的舞台上,MING登台时全副武装戴着帽子,完全看不出性别。
如果是女生,完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之所以遮掩,应该是为了过审。
7、在三亚电音节的海报上,陈辰看到了MING的样子,之后表情愣住了。
这时郑宇星说:“你又知道了我一个秘密。
”此时是陈辰知道了MING是男生。
8、电音节上,郑宇星终于放下了对MING的执着,和陈辰接吻之后说了一句:“如果我也可以喜欢你就好了。
”部分细节可能记得不是那么清楚,在网上也找不到电影的截图,只能凭印象这样和大家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MING是男生已经是“证据确凿”了。
在电影的结尾,出现了这样一段字:“希望我们能更诚实地面对自己,希望我们可以更勇敢。
”勇敢,是陈辰18岁的生日愿望,也是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陈辰需要勇敢,勇敢面对父母的离异,也面对自己对郑宇星的喜欢。
郑宇星需要勇敢,勇敢面对失恋的事实,接受MING已经不喜欢自己了。
陈辰的父母需要勇敢,勇敢地对陈辰说出真相,开始新的婚姻和人生。
郑宇星爸爸需要勇敢,勇敢地接受儿子是个同性恋,而不是一直冷漠对待。
屏幕前的我们也需要勇敢,勇敢面对自己的喜欢的人,勇敢面对自己的性取向,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诚实勇敢地面对最真实的自己。
先来段百科,“ Z世代,是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
”拍给Z世代的青春电影,创新最重要。
然而,无论在什么时候,创新都是最困难的。
换句话说,成熟的套路,大多数时候都是最奏效的,观众最买单的。
没有病痛,所以《盛夏未来》不可能像《送你一朵小红花》那样催泪。
不搞小概率事件,所以不可能像《少年的你》那样拍出奇特的故事。
不搞回忆流,所以不可能像《我的少女时代》那样扮丑狗血把你感动哭。
不搞遗憾更美,所以不可能像《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女神人设。
当这些行之有效的套路导演统统不用,他会怎样去拍青春片呢?
大家明摆着都是冲着张子枫吴磊搞CP来的,结果俩人暧昧半晌并没有在一起。
从而引出本片的主旨——如果在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喜欢我们就好了。
一、抓住青春爱情的本质。
大部分人的青春,是没有爱情的。
首先影片给我们很强的暗示,你看张子枫吴磊这样的颜值条件,都是爱而不得,那我们没有对象,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岂不是再正常不过了?
谁年少时还没单恋过了?
然后把郝蕾和祖峰这对儿摆出来。
你看,历尽沧桑才能找到真正懂你的人,不要着急年轻人。
二、足够贴合时代足够新抖音、网红、DJ、电子音乐、酒吧、音乐节,这大概是我看过得最努力去迎合Z世代的内容设定了。
整体观感就是,这是一部非常新潮的电影。
我从来没想过早恋可以如此明目张胆大张旗鼓,而且还可以得到女方妈妈授权千万不要分手以免影响学习,老师也不是很古板,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为所欲为?
不影响成绩就可以为所欲为!
只不过后来网红的魅力实在太大了,收不了场,老师才在上级领导的压力下棒打鸳鸯。
这些环境在从前几乎是不可能有的。
三、抓住Z世代的性格——做最真的自己我们要拒绝虚伪拒绝撒谎,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好吗?对于Z世代的人群来说,棱角分明的个性化非常重要, 穿我想穿的衣服,说我想说的话,做我想做的事,特立独行且对世界有强烈好奇心,希望活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
相对于上一代人活得苦大仇深压抑得不行,你没理由不羡慕Z世代的自由空间。
四、捕捉情感共鸣的瞬间看着有那么点像桂纶镁的子枫妹妹,我时而会陷入她还会长个吗的疑问中。
如果不是用了配音,那子枫妹妹的歌唱的真的是好听,声线甜美,有一瞬间我真的被感动到了,有了想再多听几遍张子枫版本的五月天《拥抱》的心愿。
妹妹的歌,好听!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Q4y1975b?from=search&seid=3578569434681460931
当他们两个都爱而不得的时候,那种情感的反馈就很真实。
谁还没当过爱而不得的舔狗了?
你说是吧王思聪?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情感共鸣,其实是沉浸地去注视着自己喜欢的人啊!
五、双线情感其实本片还有一处副情感性,就是郝蕾和祖峰的感情戏。
虽然父母离婚给自己孩子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但是他们似乎找到了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人,难道不可以吗?
张子枫和吴磊窥探他们俩的那场戏有点神来之笔的味道,有趣且甜。
这是Z世代视角的反转胜利。
郑宇星,陈辰。
灿若星辰呦就用五月天的歌来结尾吧。
“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得快乐或委屈”你想起你的XYZ了吗?
说在前面:本文涉及大量关于本片的剧透,请未看过且在意的朋友注意闪避。
走进电影院前,我着实没想到《盛夏未来》会是一部如此认真的青春片。
最初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张子枫、吴磊、陈正道这个足够值得期待的组合。
而一年来剧组大小的宣传看过来也印证了我对他们的期待:两个青春靓丽、氛围满点的演员让每一个镜头都带着独属于学生时代的美好。
和大多数人一样,原本我所期待的是一个假戏真做的校园恋爱喜剧,我所担心的是故事会不会因为过多描绘恋爱而脱离实际。
但当我真正看完全片才发现自己真的把这个剧组想得太过简单,他们是真的在用最真诚、勇敢的态度拍一部属于内地当代年轻人的青春电影。
一部值得仔细咀嚼、认真探讨、多角度解读的优秀电影,这多少算是个意外之喜。
然而这样的一部近几年难得的关于青春的诚意之作却正在被各路偏激片面的情绪化吐槽毁掉口碑,真的让我感到无比荒谬。
我永远坚信,如果对一部文艺作品的评价以“爽不爽”“甜不甜”“是不是he/be”“和我想的一不一样”成为了主流的标准,对人物的要求只剩下“渣不渣”“苏不苏”“茶不茶”这种标签化扁平化的维度,对复杂、纠结、深刻的表达和展现直接排斥甚至诋毁,那么对创作来说,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会是灭顶之灾。
因此在二刷之后,我决定就影片的艺术表达和一些争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值得书写的爱情,不是只有双向奔赴关于本片最大的一个争议点:主角陈辰和郑宇星的关系究竟存不存在情感欺诈?
我的观点是:绝不存在,相反,他们两个人始终代表着片中的“真实”。
少女陈辰在高考前得知了父母婚姻出现问题的秘密,一场大病之后她高考落榜回到学校复读,在母亲的逼问下谎称自己和邻班的网红男生郑宇星恋爱后失恋影响了心情,却没想到潇洒放弃高考的郑宇星也选择了复读并和她成了同班同学。
两个孩子被一段谎言裹挟着阴差阳错地决定假扮情侣达到各自的目的。
剧情由“谎言”开始,在周围人不明所以的推波助澜中两个主角的青春产生了交集。
他们用交换秘密的方式故作轻松地向对方倾诉了自己的困顿:陈辰的父母、郑宇星的失恋,又在接触中从陌生到熟悉。
在复读开始的这段时光里,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经历了叛逆传奇的恋爱和复合,其实两个孩子才刚刚成为彼此的伙伴。
他们被众多的自己和他人的谎言包围,唯有彼此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对方唯一的真实。
“谎言”与“真实”,这是贯穿全片的一对矛盾,陈辰的母亲为了不影响女儿的高考千方百计用谎言维护着家庭和谐的假象,却又因为压抑不住心中的委屈借着由头向女儿发泄自己的情绪,陈辰为了与母亲赌气拉着郑宇星假扮情侣、郑宇星为了激起喜欢的人嫉妒选择在网络上“官宣”恋情,却没想到阴差阳错真的骑虎难下。
但在前半段,陈正道却没有把这些谎言和它们的后果表现得非常沉重,甚至母亲和王叔叔、陈辰和郑宇星这两对一真一假的情侣尴尬碰面的场景都被精妙的对话处理得轻松活泼。
看起来,一个又一个的谎言让维持着坦白真实相处的两个主角越走越近,也推着故事向着意料之外却又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
举重若轻,这是《盛夏未来》里导演陈正道最让我佩服的一点。
陈辰的十八岁生日的当天,谎言被接连戳破,陈辰和郑宇星却没有在堆积的情绪崩溃后陷入痛苦,而是互相鼓励着尝试去直面真相,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始终没有“谎言”。
无法对别人说出的秘密、自己都觉得幼稚的想法、对热爱事物的理解和思考……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彼此最好的同伴,知道了对方最隐秘的心事所以能够更坦诚地去进行交流,甚至连出口说出伤害对方的话后都能够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剖白自己的想法。
当他们决定去进行那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像是两个孩子怀抱着期待和执着站在成年世界的门前,而对方则是交付后背的战友。
郑宇星和陈辰之间始终是坦诚的,在三亚电音节的人潮里,更是没有了任何的隐瞒,陈辰看到了郑宇星对心上人从求而不得的无法释怀到解开心结的真正放下,当她鼓起勇气说出了那句告白,那个至纯至美的吻后郑宇星遗憾又认真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陈辰也以挂着眼泪的笑容接受了心动的落幕。
这样的一段感情,在哪里能够被称为欺骗?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坦诚?
再说郑宇星和陈辰接吻后的那一句“我要是也能喜欢你就好了”,很多人为此火冒三丈大骂渣男,由此把之前对郑宇星所有的好感全部推翻,更有甚者基于对其性向的猜想直接扣上“基佬骗直女”“宣传同妻”的帽子,恨不得将其贬到地底。
但实际上真的如此么?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说处在失恋后还没完全走出的郑宇星对陈辰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按照片中的说法,大郑宇星八岁的前女友对他若即若离,时好时坏,在高考前忽然断了联系并且觉得他为挽留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幼稚,这让郑宇星低落、不甘,不愿放弃但又害怕再去追求又会被伤害,害怕自己的确是在进行无意义的死缠烂打。
他在这个时候遇到了陈辰,两个人因为分享秘密成为了朋友而且意外地投缘。
这样的情感状态和经典的韩剧《豪杰春香》中男主女主高中欢喜冤家的时期异曲同工,前一段恋情的伤痛还未消失,又一个投契的人却刚巧出现。
在片中郑宇星说过他甚至不知道他和MING算不算恋爱,他的痛苦不仅仅在于对方的离开,更因为回望过去这段“恋情”本身就是不清不楚的,所以当一路陪伴他走过这段最难过的时间的陈辰向他做出那么正式的告白,他的反应就是去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怀着和对方同样的喜欢。
爱是一种感觉,而最容易确认其存在的方式就是亲密的接触,这个吻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和确认,其中并没有欲望更谈不上占便宜。
当吻结束他明确了自己的感情,也马上给出了最真诚的答案“我要是也能喜欢你就好了”,比起拒绝这更是对对方所付出的爱意的肯定。
在你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最伤人的并不是对方不爱你,而是对方不明白、不珍惜你的爱。
而对于陈辰的这一场暗恋,郑宇星给出的回答就是拒绝中最真诚最合适的那一种。
义愤填膺地把这样的人称为“渣男”的人所怀的爱情观恐怕近似于“我爱你,你让我觉得你喜欢我但你却拒绝了我,所以你渣”,这种爱情观真的只能说太过简单甚至幼稚。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漫画家矢泽爱曾经说:“不要成为那种只把完美的东西称作爱的,寂寞的大人” 爱情值得被书写千年,就是因为它是两个原本独立的灵魂的彼此打开、慰藉和交融,它是否美好永远不能单从一个扁平的维度去衡量。
而你遇见的、爱上的、心动的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合适的那一个人,永远都需要尝试和确认。
《盛夏未来》作为一部内地青春片,罕见地认真、细腻地刻画了这种过程,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书写了爱情。
符号化的MING,让爱情不只是爱情在年轻的时候,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这种喜欢究竟是你内心的真实还是只是你的理想和憧憬?
当这份喜欢和你的想象不同,你要如何去接受和面对?
这些才是影片在爱情之下真正想要讨论的内核。
因此,我非常喜欢导演对MING这个人物采取的符号化处理,也不甚赞同因为各种原因一定要将其具象化的观点。
郑宇星所喜欢的MING从上映以来就是各路评论聚焦的重点,然而纵观全片,这个人物的性别甚至形象实在是无关紧要。
很多人言之凿凿地说MING是男性,并且认为只有这样郑宇星的行为才能说通,但实际上不过见仁见智。
关于吻后的话这一最大的争议点前面已经说过我的理解不再赘述,再说下另外几个所谓的“证据”。
在海报前郑宇星说“现在换你欠我一个秘密了”其实就算向深理解也无非只能说明MING的身份/形象不一般,但这种不一般并非仅局限于男性,TA是残疾人、身份特殊、和郑宇星关系特殊……都可以解释。
脑洞开大一点,如果MING和郑宇星的长相非常相似,一眼就能看出是他的亲戚,这算不算是秘密?
返过去看全片是不是也能说得通?
郑宇星的父亲为何在陈辰父母面前非常确定地说儿子不会对他们的女儿做什么?
这一点很多人认为是与郑宇星的性向相对,但实际上也可以是和后面酒店大堂里父亲给儿子水的镜头相对,表现的是他对儿子其实是关心、信任和爱的,只是脾气暴躁缺少沟通不会表达,他虽然生气儿子的所作所为但是却是相信孩子的品行的。
而且,在陈辰的爸妈一同观看郑宇星抖音的时候陈父脱口而出“长得还挺帅”,以及两个人进行互相指责对方推卸责任的争吵时,郑父都有明显的不耐烦和嫌弃的表情特写。
结合郑家非常富有的设定,他的那句“我儿子不会对你女儿怎么样的”理解为“我儿子看不上(你们这种人家的)女儿”也没有问题。
分析这些并不是想辩解MING一定不是男性,只不过想说明,TA的形象本来就可以有很多理解,并且不会对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或者人物的行为逻辑产生影响。
就像著名的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很多影评人分析后认为玛莲娜代表着导演的故乡意大利,整部片子是对意大利在二战中各种经历的隐喻。
按这样的解读再去看电影的确能够说通并且会有新的感悟,但如果单纯只把玛莲娜看做一个普通的女人,整部电影也一样能够自圆其说并且具有深刻的内涵。
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就是具有这样能够让人多重解读的魅力。
导演对Ming含义的解读在我看来,MING的隐喻与其说是某个性别不如说是一种喜欢的状态。
郑宇星的原生家庭里母亲缺位、父亲暴躁,孤独是他的常态,因此他喜欢吵闹的环境、热爱电音这种能够找到同类的音乐,他对MING的喜欢更多地来自于对MING的生活状态的憧憬。
他需要通过别人的爱来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当MING否定了爱他,他的痛苦是很难释怀的,他看似大胆实则怯懦,害怕去承认是因为害怕被否定。
但在陈辰的鼓励下,他选择了直面自己的内心和对方的否定,在电音节上他的释怀是因为明白了他所憧憬、执着的MING 实际上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也明白了这种生活未必只能通过MING的接纳才能拥有。
另一方面,陈辰对郑宇星的感情则与前者形成了互文。
从全片来看,陈辰对爱情的理解基于她父母的婚姻——校园恋情、冲破阻碍、携手终生。
作为一个乖学生,她对郑宇星的喜欢其实也源于这种理解,比如在片中陈辰的母亲也曾说过自己年轻时也是搞乐队的和郑宇星同样潇洒叛逆。
在真正认识郑宇星之前,陈辰对他的喜欢是缥缈的、理想化的,正如她对父母感情的理解。
但两人接触之后她才真正认识了这个男生,知道了他网红形象背后的中二、孤独和温柔,到这个时候她对他的喜欢才真正落了地。
郑宇星之于陈辰,代表的是她憧憬的爱情之于真实,在电音节的吻后她的释怀其实来自于她在这个男生身上看到了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和自己想得一样、执着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得到而这些都不代表喜欢和执着是错的,也不代表她所爱的是不好的,而成长和人生就是要学会去勇敢面对和接受这些不如意。
然而十分讽刺的是,很多观众所给出的偏激片面的评价却恰恰因为接受不了这一点。
电影之外,被部分差评反证的准确和深刻从上映以来,这部片子最多的负面评价的根本原因就是,奔着磕CP去的观众以为吴磊和张子枫搭档拍青春片会是一场甜甜的恋爱,结果进了影院发现不是双向奔赴,甚至男主在被告白后都没有喜欢上女主。
这让部分观众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愤怒。
于是他们开始为这种愤怒找出各种理由:宣传同妻、渣男骗感情、不尊重高考……试图给影片扣上各种负面的帽子从而打入“烂片”的行列,来证明自己的反感有理有据。
然而这所有的理由细究起来都根本站不住脚,甚至不值得去花费笔墨反驳,因为它们戴着那么多看起来吓死人的帽子,总结起来不过是基于一个心理——你的故事怎么能跟我想得不一样?
你的片子怎么能不满足我的需求?
但,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或者说文艺作品所传达的理念,必须要满足观众的想象和需求了?
不可否认的是本片前期的宣传方向的确存在偏差,前期的物料多是将重点放在两个演员的cp感上,让观众产生了这是校园恋爱甜饼片的错觉。
这一点华谊的宣发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对影片内涵理解偏差所造成的失误。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失误和其导致的后果却阴差阳错地在另一角度上证明了导演想要传达的关于成长的理念是多么切中时弊。
某些观众连一对看起来很搭的男女没能在电影中成为真的情侣都觉得难以接受,可想而知他们对于成长中即将面对的种种不如意的承受力会是多么脆弱。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大数据等新技术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信息茧房越垒越厚,人们每天浏览着大量的信息但说到底却还是在不断加固着自己原有的认知,不断寻找着“我想得对”的证明,甚至试图通过否定和自己想得不同的事物来加强这种证明。
这与片中两个孩子最初找遍各种理由、任性地去留住自己理想中美好的东西的表现是何其相似,而电影的最后两个主角接受了这种落差和现实拥抱了成长也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但戏外来看,似乎很多的观众还站在原地用着各种理由停滞不前。
《盛夏未来》:一部认真且合格的当代青春片在争议之下,对这部电影的讨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完全走偏了方向,但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依旧想认真地说一说自己的评价。
首先要夸一下这部片子的两位主演,他们所贡献出的表演真的让我感到惊喜。
这是我今年在大银幕上第四次看见张子枫的表演,但每一次都还是能够被她的演技打动。
她对人物的理解和表达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陈辰的每个情绪都是准确而生动的,在club听郑宇星打碟的一整段戏,她把陈辰的暗自心动表现得清晰动人,不需要任何镜头和音乐的渲染,她抿住嘴偷偷笑开就足以让你明白陈辰那一刻的感受。
吴磊在大银幕上的表演很少,但这一次他所带来的郑宇星却十足优秀。
这是一个外放内收、外热内冷的角色,如何处理这种内外的反差确实不易。
整部电影真正让我放下对甜不甜的关注走进故事的一幕是郑宇星在教师办公室里被老师阴差阳错地说中了心事,憋不住红了眼眶的一段。
在这之前,这个男生阳光活跃、带着点中二的大胆无忌,但在这一段吴磊慢慢由叛逆转向失落的表情准确透出了这个男生身上的另一面,让郑宇星这个人物立体了起来。
有很多人觉得这两位“cp感”如此好的演员竟然没有演一部甜甜的青春电影是一种浪费,但我反而觉得,他们选择了《盛夏未来》这样一部注定与众不同的青春片才更说明了他们作为演员所具有的优秀的专业眼光和对自己演艺之路的认真负责,毕竟这相当于是在命题作文中选了最难的一种写作手法,而他们交出的答卷足够让人称赞。
再说导演陈正道。
对比他近些年的悬疑片,我反倒觉得《盛夏未来》更让我看见了他作为成熟导演的功力。
本片无论镜头设计、节奏把控、场面调度都非常优秀,全片前轻后重层层推进,称得上哀而不伤。
在叙事上使用了大量互文和隐喻,让所有人物的关系都值得推敲和琢磨。
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有两处,一是在陈辰楼下一真一假两对“情侣”的对话,整段台词的设计无论内容还是节奏都堪称精妙,孩子的假对应着父母的真,喜剧效果拉满;另一处则是陈辰贯穿始终的向上举手的动作,这个动作分别出现在泳池的水下、郑宇星为她打碟的club里和电音节的人群中。
这个动作象征着陈辰将改变现实的力量寄希望于他人到认清成长只能靠自己的心理变化,电音节的闪回中陈辰脑海里向上伸出的手碰触的人成为了自己的倒影,电影真正完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从《盛夏光年》到《盛夏未来》陈正道对青春中情感的纠结、迷茫和青年人深层心理问题的把控与观照还是一样精准,其表达虽然不再充满尖锐的棱角但却带上了更实在的力度。
这样的青春电影才真的没有辜负青春这个选题。
陈正道说MING这个人物能够引起这么广泛的讨论本身就是青春片的意义所在,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整部电影所带来的争论。
只不过我希望这种争论更多地是基于对影片本身的评价而非找各种理由发泄没有吃到糖的不满情绪,唯有如此其结果才能让更多创作者看到青春题材作品除了单纯描写爱情之外,还有能够探讨更多、更深的内容的可能。
一个事件,一组切片,一段成长。
呈现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没有太多的野心去探讨过于宏大的主题,却在简单的叙事里把复杂的成长描摹得恰如其分。
前期宣发拼命撒糖,原以为是少男少女甜蜜恋爱的洗码,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影院,却迅速意识到宣发误导性的指向。
——男女主之间连“爱情”都算不上吧!
但这种“货不对板”的所谓“诈骗”却令我十分惊喜,片方以模式化的刻板印象(cp)把观众吸引进影院,却扎扎实实呈现出了人类情感乃至生命中恒久流动的多元与复杂。
陈辰和郑宇星相识在高考复读班。
陈辰偶然发现父母早已离婚,约定在她高考完坦白。
想着“反正我很强再来一年也能考上,没准儿还能让父母复合”,陈辰在高考考场上擦掉了英语答题卡。
郑宇星,一个热爱电子乐的富家子弟,因为被恋人抛弃,赌气放弃高考,试图借此验证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
两人都怀抱着幼稚的一厢情愿,却真挚得坦率彻底。
偏执到不可一世、不懂得计较得失,或许是只有少年人才能被豁免的特质。
两人相识的情节设计得很巧妙,陈辰为自己的高考失利扯了个失恋的谎,拿暗恋了两年的郑宇星当挡箭牌。
原以为郑宇星早就高考完离校,没想到竟然分到了一个班里复读,陈辰社死现场。
被老师点破,当众处刑,留郑宇星一脸懵逼:同学我认识你吗?
这一巧合使得影片前20分钟都弥漫着欢脱的气氛,帮助奠定影片基调的还有男女主性格的设定。
无论陈辰还是郑宇星,都不是传统青春电影里上过分戏剧化的男女主,而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
陈辰虽然也有一些女生的小心思,但率真的自由感是她性格的主线。
比较直接,不做作不扭捏,经常拿郑宇星开涮,调侃起人来毫无表情管理。
郑宇星也很像身边相熟的那些有钱却寂寞的小孩,表面大大咧咧阳光开朗,暗地里只能在空无一人的豪宅对着电子宠物讲话,沉迷club,试图拿喧嚣的音乐来对抗更加喧嚣的孤独。
只不过郑宇星更敏感也更边缘,拥有着秘密也承受着秘密包裹的痛楚。
两个世界的人在平行的生活轨道面对着各自的困境;但当他们相遇,当人们相遇,当我们相遇——无论出于何种机缘巧合,那些原地打转的困境都会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
或许是因为陪伴,或许是新的刺激——另一种视点,另一种生活。
个体像某种液体置身于特定的容器,久而久之会变得凝滞;而人与人的交集像不相溶的物质被放置于同一容器,不可避免地彼此接触、碰撞,由此催生了新的凝视与反思。
人永远是需要实践的,人也永远是需要他人的。
在海南三亚电音节,影片前期所有的铺垫收束成集,情绪也被推向了至高处。
至此,陈辰和郑宇星的成长都划下了一个阶段性的句点。
去三亚是出于陈辰的提议。
在十八岁成人夜,她先是发现郑宇星依然对旧爱念念难忘,然后撞见咖啡厅里父亲和他的新伴侣。
她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感情真的无可挽回,他们都拥有了新的爱人与生活,而她一切自欺欺人的徒劳尝试都是白费。
于是陈辰在深夜的天桥,喝着酒流着泪握住了郑宇星的手,许下了心愿:希望我们都能够更诚实地面对自己,希望我们都能够更加勇敢。
郑宇星曾邀请陈辰去家里参观,给她讲解在电音中找到的同类的共鸣与激动,以及作为DJ的恋人MING对他精神上的引领与孤独感的消解。
陈辰反问:那你喜欢电音想当DJ,是因为电音本身吗?
还是因为她?
郑宇星有一瞬间的茫然。
得知MING要去三亚电音节,出于酒意与一腔澎湃炽热的孤勇,陈辰在天桥上提议:我陪你去找她吧。
陈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践行她“更诚实、更勇敢”的承诺。
这是成长的开端,稚拙的,纯粹的,不够清醒却足够真诚的。
于是依靠郑宇星的钞能力,两人乘坐夜晚的航班从厦门飞往阳光海滩的三亚,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站在音乐节MING的大幅海报之前,陈辰的瞳孔放大、表情惊诧;而后郑宇星附身在她耳边讲,“现在你欠我一个秘密了”。
MING的性别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争议点,很多影评人说这不重要,本质上还是接受爱而不得的无奈。
但我以为这很重要。
因为这是关于陈辰和郑宇星,两个具体的人的故事,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探讨。
如果MING不是同性,那郑宇星的困境和挣扎会截然不同,与陈辰的互动也不会如此地亲密又坦荡。
如果MING真的是女性,那陈辰在情感上的成长也不会如此剧烈又彻底。
那个饱受诟病的吻,被很多人判定为“渣男行为”,在我看来却是两人成长的标志性事件。
“有种摧毁导向建造”,希望本就是相对于绝望而生的。
陈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行进在一条没有出口的路途。
陈辰流下眼泪,向天空举起手臂。
她触到了光,浮出了水面。
在自身的求而不得里,她共情了人之为人必然的局限,于是学会了与很多无奈和解。
她衷心地祝福爸妈,寻觅并拥有各自的幸福,即使对象不是彼此。
这个吻的意义在于,它是郑宇星能给出的,非常温柔的成全。
因为仅仅事关两个少年,所以也并无与他人的纠缠。
爱与被爱是终极的治愈,对陈辰来说,那个吻意味着自己的心意被妥善地安放、好好地珍视、认真地回应了。
即使无果,也有一个完满的句点这个吻的另一重意义在于郑宇星。
对于郑宇星来说,陈辰的爱与陪伴像掠过荒原的暖风,驱散了他挥之不去的孤独。
而当他给陈辰以回应,以一个吻的形式,他也似乎在亲吻那个对MING付出的心意被弃之不顾的自己。
被爱是生之幸事,对值得的人付出才是终极的自我疗愈。
郑宇星慢慢能够分清一些东西了,比如接纳MING对他人生路径的根本性影响,同时接纳这个人与自己再也无关。
正如陈辰能够把父母对自己的爱与他们各自的人生剥离开来。
人是复杂的,而成长或许就是把复杂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扬弃。
道德在现实疆域中围栏造屋,然而“善恶多,生命更多”。
青春有着从思维到行为的宽广的被豁免权,而成人要先承担起责任,道德上的、秩序上的、社会身份上的。
但在这一切之后、之上、之外,还是真诚地祝愿大家永远拥有自我与自由,或者,永远地渴求自我与自由。
注:题目与文中引用的歌词,源于《彳亍》。
在电影宣发上,《盛夏未来》被标榜为一部青春片、一则青春恋爱神话。
然而,盛夏未来的表达不应该被简单归入中国的青春类型片语境。
确切地说,本片是近几年国内少有的Coming of Age类型片。
这个英文词汇很难被翻译,这类电影通常描绘青少年步入成年、长大成人的过程,在这个历程中,他们会发现某些世界的真相,打破对于世界的幼稚看法。
爱情教育这部影片出色的地方,就在于它并没有回避人在青春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伤痛,而是去展现了一个青春年少之人,是如何慢慢接受一些世界的真相。
主角陈辰在电影里的变化之一就是对于爱情的认知和理解。
她打破了对于爱情单一的、非黑即白的认知,她原以为她的父母之间就应该是可以一直在一起,这也是她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放弃高考,是因为她以为可以通过一些外力的方式去挽救两个人的感情,但是在与男主角郑宇星的互动之中,她意识到她和他以及MING三个人之间陷入了一种僵持的关系,所有人都爱而不得,她发现难道这也是爱的某种表现吗?
这也许才是爱的真相,而她最后也只能接受这种方式。
就像影片的台词说的一样,“你喜欢的人不一定喜欢你”。
这句看似很简单的话,实际上点出了电影对于爱情的一种理解。
年幼的人可能会向往一种完美主义式的,一种幻想当中的美好的爱情范式,这种爱情“神话”一直存在于过往的青春片和我们的流行文化当中,但是实际上这缩窄了我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欲关系的理解。
能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结局,并且去珍惜和体会其中的过程,接受拒绝与分离,也许就是从青春到成人的一种成长。
所以当陈辰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就接受了父母分开这一事实,因为她知道并不是只有在一起才是完美结局,所有的人都是在爱的过程当中去寻找自我与他人,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陈正道的作者情结本片导演陈正道在2021年上映的作品中展现出了非常强的作者性,不管是影片《秘密访客》还是《盛夏未来》,抑或是电视剧《爱很美味》,陈正道一直都在尝试把酷儿融入到主流叙事之中。
《秘密访客》里对于传统父权制的家庭结构,做出了很强烈的质疑。
在这部电影当中,也同样展现了酷儿在传统父权建构中被打压的糟糕处境。
郑宇星的父亲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形象,在主角两人合唱《拥抱》那场非常浪漫的桥段中,郑宇星的父亲突然敲了一下门,打断了他们,一言不发。
在后面的情节中,他也是一个非常沉默的形象,不与人交流,经常用一些暴力的手段尝试去规训自己的儿子,规训这种与异性恋霸权相悖的酷儿形象。
如果把陈辰和郑宇星的父亲当作两种相对的力量来看的话,陈正道用郑宇星的父亲来代表了一种沉默、封闭、闭塞的寓意,他不愿意和性少数去进行交流,而陈辰所代表的则是更年轻、开放的群体,在不断地尝试去探索郑宇星的内心,与其交流对话。
爱的符号性本片对于爱的符号性也有不错的探讨,在影片当中陈正道将MING这个重要角色做了非常模糊的处理。
这种模糊化处理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躲避审查,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很好地点出了在青春成长电影中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当人处在一种幼稚的状态的时候,所向往的爱情往往是带有符号意义的,并不一定是其真心想要的爱情。
郑宇星对于陈辰来说,他是一个DJ,自由散漫,代表着陈辰对于某种更加肆意张扬的形象的渴望。
而MING这个角色,对于郑宇星来说,又是代表着更加自由、脱离父权控制的一种象征。
所以到最后观众都无法判断他们之间的爱情有多少是因为这些符号上的意义,这又增添了一层爱情当中的复杂性。
因此在影片最后,陈正道将主旨落到了关于真诚地面对自己这件事情,因为到最后你必须要真诚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性取向,面对自己所喜欢的人,并且要思考你喜欢的这个人本身是谁,而不是因为TA所承载的符号意义,到最后爱情依旧是一个寻找自我和寻找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这也许就是陈辰和郑宇星的成人一课。
电影在一段以动感的波浪为背景的展示名单的开头就已经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讲述“新时期”的电影,它针对于新生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这就已经在说明了其与以往青春的不同,它摒弃了传统媒介,大量地使用新媒介如抖音、微信。
紧接着影片以抖音形式展现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抖音界面开头剧情也是随着网络新媒介而推进:陈辰在妈妈的电脑上发现了其与“海南水果王”的聊天记录,进而作出了放弃高考以延续父母感情的决定;
水果王陈辰妈妈用爸爸的生日打开了陈辰的手机,表现了陈辰对爸爸和这个家庭的爱;郑宇星通过与陈辰发“官宣”的抖音来让Ming看到以达到郑宇星的目的;
抖音“官宣”陈辰妈妈拉黑海南水果王后海南水果王招上门来,恰好与前来的郑宇星碰见,陈辰目睹妈妈与水果王的互动后产生了怀疑;
妈妈拉黑水果王郑宇星独自在家与人工智能产品Siri对话更是揭露了他乐观外表下的内心空虚……
郑宇星独自在家与Siri倾诉这些新媒介发挥了在过去的青春片中无法发挥的作用,更是辅助导演更好地呈现更加立体的人物。
并且,影片中人物的种种设定也说明了离开了这些新媒介将无法展开故事:郑宇星靠在网络上发现与自己爱好相同的灵魂,进而才能认识远在其他地方的Ming。
陈辰正是通过抖音上所呈现的郑宇星而对他产生了暗涌的情愫……
陈辰偷看郑宇星抖音这些媒介也帮助影片揭示了影片其中的一个母题:在当今网络流量时代下,人们得以以一种新的形式去面对感情;但网络也会隐藏人们现实中的另一面,人们会利用新媒介使自己变得神秘、有些难以捉摸,还会制造出虚假的情感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介的使用还帮助影片构建了一个近几年华语电影所没有的神秘的人物:Ming。
Ming的身份在电影刚上映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量观众对于Ming的性别展开了大量的讨论。
Ming在影片中仅在郑宇星的口中与和郑宇星在网络上的互动出现,虽然在电影中文字幕所显示的是“他”,但在英文字幕上显示的却始终是“Ming”,没有出现性别。
郑宇星打Ming电话未果导演借这个人物制造了一种暗藏的悬疑感:若Ming的性别不是女,那么影片将进入更深的关于身份认同的主题,将比大多所看到的那样要深刻。
导演陈正道巧妙地利用了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达到了一个显然比传统同性电影更好的效果。
“戴着镣铐跳舞”。
一闪而过的细节 是青春爱情电影,但显然不是关于男女主之间相互的爱情。
我们来将电影线捋清楚:陈辰一直关注着郑宇星的抖音,暗恋着他,但没有想过认识,就只有小女孩的那种爱慕。
但是在高考前陈辰发现了妈妈的秘密,于是她决定考砸高考重读以换取父母多一年的相处,在父母的疑问下她欺骗父母说自己失恋了。
郑宇星猜到陈辰撒谎原因班主任在班上的警告让郑宇星很疑惑,于是找陈辰确认原因,知道了陈辰利用他当借口后,郑宇星将计就计,也利用陈辰来使Ming吃醋,在陈辰妈妈的要求下继续陪陈辰演戏。
两代人故事之后的就是以此为基础而进行。
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两个失意人的报团取暖。
陈辰与郑宇星都经历了感情上的打击,陈辰的来自于父母爱情的破碎,郑宇星的来自于自己的感情破碎。
班主任的劝诫在与陈辰的交往中,郑宇星的心中始终装着的都是Ming,带陈辰去夜店是为了气Ming,带陈辰去音乐节是为了看Ming。
Ming这个人物虽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但却是电影进展的原动力。
在夜店的那一场戏中,陈辰显得很不自然,面对对自己而言陌生的环境,相对于郑宇星喜欢在嘈杂的环境中忘记烦恼,她感到十分不适应。
这也侧面表现出两个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是彼此的经历使得他们相互吸引。
陈辰不适应夜店环境在陈辰的索吻下,郑宇星本能地往后退,背后的含义可想而知。
在陈辰走后郑宇星又向Ming打电话,被挂断电话后郑宇星的哭泣更是证明郑宇星这个人物始终放不下的是Ming。
陈辰索吻,郑宇星本能后退陈辰发现真相后找郑宇星,两人坐在地上喝酒谈心的一幕更是表现了两个人感情的本质:两个失意人的的相互慰藉。
结合郑宇星的性格,那么就可以推断出二人之前的交往至少从郑宇星这一方来说,只是朋友。
郑宇星陈辰相互倾诉郑宇星内心的空虚使得他将自己的感情给予陈辰:与陈辰在家弹唱《拥抱》、为陈辰制作了全世界独属于她一个的歌、与陈辰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
电影中的感情一直是失衡。
她喜欢他,而他却一直喜欢他。
影片中的两组人物形成对照:陈辰的父母、水果王和陈辰、郑宇星、Ming。
两代人对待感情的态度是相承的。
在年轻时都为轰轰烈烈,即使受到上一辈的阻挠,也会去追寻。
陈辰目睹父母已有各自家庭但感情并不总是圆满的,我们都需要去接受:陈辰的父母是彼此的初恋,之后虽然结婚了,但是随着感情的冲淡终究走向瓦解,然后重新寻找各自的感情(爸爸与电影中出现的女人、妈妈与水果王)。
陈辰对郑宇星的感情终究没有结果,而郑宇星也最终放下了他的初恋。
音乐节上但是,年轻的陈辰与郑宇星有试错的机会,在音乐节上,郑宇星吻了陈辰后却说“如果我也能喜欢你就好了”,不合适的人终究不会迎来好的结果。
感情在到来时的轰轰烈烈之后,不一定就都能够长久,唯有放下,留下曾经的美好时光。
感谢陈正道导演,创造了内地华语电影中少见的奇观,影片以其精妙的调度,创造了这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
那一幕烟花之下,尽是破碎的现实。
烟花之下,尽是破碎的现实。
电影巧妙地与小说《撒野》产生联系,不仅仅 只是陈辰说的那句“我们都要更勇敢”,还有“感情的双向奔赴才能走到最后”,正好对照了郑宇星望着台上模糊的初恋说出的那就“如果在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够喜欢我们,那该有多好”。
“如果在未来,我们喜欢的人也能够喜欢我们,那该有多好”。
吴磊和张子枫继《宠爱》之后的第二次合作了,两人彼此间配合地非常默契。
两人在片中的造型都属于成熟型的。
他俩作为电影的男女主感觉非常有CP感,也真的磕到了不少观众。
本片有传统青春题材电影当中常有的早恋等话题。
但这次还更多的融入了家庭这一话题。
两人在高考复读班中认识并交往,但男女主真正的感情线却被拉得很长。
女主之前高考落榜复读的原因感觉也不太能被大众理解,不知道在女主心里是不是永远家庭最重要。
另外看张子枫饰演的陈辰与郝蕾饰演的妈妈最终哭丧着脸吵架的场面略微让我想起了张子枫之前主演的《快把我哥带走》的部分情节。
想给三星半诶,但是又觉得前半部分郑宇星缠着陈辰那段,和孟克柔和小士“我叫张士豪,游泳队吉他社,天蝎座O型,我还不错啊。
”比照之下都相形见绌啦。
在club里面,陈辰仰起脸等待郑星宇亲吻而后的失落,让人想起慧嘉和余守恒逃到台北躺在床上,余守恒没有反应时候慧嘉的失落。
《盛夏未来》就好像是《盛夏光年》的大陆版本。
与其说是《蓝色大门》+《盛夏光年》,倒不如说只是《盛夏光年》的2021年版本。
《蓝色大门》里孟克柔的情感纠葛,对感情的接受、认识以及易智言导演对阳光、单车、海边等一些列体现青春元素的画面把握细腻而独到(永远是我心中青春电影的No.1),是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可以相比的。
《盛夏光年》本身便已有许多地方是在像《蓝色大门》致敬,更不用说《盛夏未来》与《蓝色大门》之间距离。
如果要说,或许是“泳池元素”,“阴差阳错”地吸引男主的喜欢与专注。
但这部片里面的喜剧元素还是挺多的,故事发生也总是在很光亮的太阳下,更像是电视剧的感觉。
陈辰为了气妈妈狂奔到学校牵起郑星宇的手宣誓,“这是我现任。
”总感觉这一段之前陈辰狂奔到校园的背景音乐有点过于突兀地鼓噪了,刚好有在文学理论课上说到一个不专业的评价电影的方法“一般通俗电影总是背景音乐特别多且总是鼓动人心的音乐类型。
”罗伯特·麦基《故事》里面说到,“勇于创新的作家不仅能把握时代脉搏,还有远见卓识。
”、“二十世纪初开始的那种对浪漫之情的狂热追求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蜕变为深深的颓靡,并且为爱情带来一种晦暗的怀疑态度。
”杉菜和道明寺、楚雨荨和慕容云海间因为门第而在爱情上遭受苦难的爱情剧已经不再潮流了,近来对岸电影多以类似禁忌话题为表现内容《谁先爱上他的》《亲爱的房客》《缉魂》,时代的关注点渐渐转移。
正如动画电影之为动画电影,并不是在于其能够对现实物件接近于真实的还原,而在于要像今敏《红辣椒》那样表现传统电影无法表达的形式与内容。
或许院线电影的不断翻拍或升级,也正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把一些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人人关心的问题再做深一层次的探讨吧。
除了这一性别禁忌,还有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离婚”,“单亲就像单个双眼皮。
”相信华语电影会越来越好。
“希望我们喜欢的人都可以喜欢自己。
”就好像是小士对孟克柔说“如果哪一天你开始喜欢男生了,记得告诉我。
”但生活总好像是这么无奈,就好像郝蕾饰演的妈妈,总是嘴上说不喜欢心里却喜欢。
关于Ming大约是从郑星宇爸爸肯定地说,我儿子不可能会带你女儿到酒店让她吃亏这一段,才真正确定郑星宇喜欢的不是女生。
但从父子二人关系的疏离里、父亲看到儿子对女生的亲近时(两人在郑星宇房间弹吉他亲密合唱),隐隐约约觉得父亲大概也是和郑星宇一样的取向吧,所以看到儿子带女儿回家会是以为在鬼混,或者是儿子与父亲不再同有一个秘密。
(算过度猜测吧)暂时想到这些,睡醒之后再来补充。
“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
”曾经别人送给我的这句歌词现在送给《盛夏未来》女主。
我也讨厌青春电影,要不是冲着郝蕾,才不去看。
看完全片都没察觉到男主可能是gay,不过这难道不是观众过度脑补而已,所谓疑点完全能有另一种解释,男主前任MING始终不露面的处理非常好,这是高级的编剧技法,若是拍男主闪回或见面都非常低级,留白更惹人遐想,看的过程中就期望MING不要出现,导演解释说这是符号化处理,观众当然也能有自己的解读,骂人营销诈骗的请先买票被骗再说,听风就是雨,一点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再说MING就算是男性,男主未必就是gay,他就不可能是双么,世界又不是非黑即白百分百,眼界就不能开阔些么,青春期本就是性向探索期,喜欢上异性或同性都可能,性向是流动的,也许只是没遇上能征服你的那个人。
过分夸大亲吻是愚蠢的,难道亲个吻就能怀孕不成,非得以身相许,交配记得戴套才是正道。
有时候女人成为母亲便失去了名字。
看着银幕中别人美丽如泡沫般的幸福,难道你就能获得幸福,HE又怎样,所有的慰藉不过是自怨自艾,BE才是人生常态,幸福的感情是相似的,不幸的感情各有各的不幸,嗑CP嗑一嘴玻璃渣,鲜血淋漓的爱才值得被世人瞻仰。
何况《盛夏未来》这结局明明是开放式结局,编剧来教一教《我的姐姐》怎样写开放式结局。
3.6星。一点不沉重的有关“直女爱上基”的青春片。1.同性线几乎隐晦到需要用放大镜配合说明书,但电影里的多处台词加上《拥抱》加上死活不露面的“女二”,再结合到导演过往的作品题材,基本敲定。2.张子枫周冬雨谭松韵可以组一个“清新小妞演技联盟”。3.吴磊就是中国版的荷兰弟,特写镜头让影厅女观众呼吸急促双脚拍地嘤来嘤去。4.成年人离婚的两个最佳时刻:没怀孕前&孩子高考后。5.如果你青春期里遇到一个又甜又帅又贴心的男孩,不要怀疑,他是属于另一个男孩的。6.我要是投资方就把吴磊刘昊然塞给陈正道拍一部双男主青春片,至少能卖15亿,搞不好导演会感动到导演费打折。7.吴磊演出了角色甜暖和敏感脆弱的部分,不过吴磊读台词的嘴型总是给人一种有点放不开的感觉。8.人类可能要花一辈子接受我们喜欢的人不喜欢我们的现实。
还行吧,但是gay怎么会和一个直女走这么近还接吻呢?这就很不现实了。不过抛开这点,这部片还是拍的可以的,不俗套,不狗血,讲的是求而不得的爱情,年轻人的爱情,也有上一辈的爱情,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点自己的影子吧。第一次认识了吴磊,确实挺帅,而且超像胡歌啊,演戏也像,“你是不是因为我好看所以暗恋我啊?”一秒让人想到李逍遥……
“最好国产青春片之一”,嗯嗯你们也真好意思吹
很喜欢演员在里面的一句话 :我最讨厌青春电影了
拍得还行吧,不过不大看得进去,主要还是这个故事太台湾了,不像是内地会发生的事儿,甚至有一种《渺渺》的感觉,而两个主角又太干净了,太纯情了,并不像那种可以逃学并且离家出走的人,整个故事除了爸妈角色之间的情节以外我都找不到情感投射的点,就糊里糊涂给看完了,算是大型抖音广告加青春vlog吧!
怕十几岁的孩子看了误导 误导的不是性取向 而是对高考的轻浮
电子乐主题挺有意思的。张子枫和吴磊两位演员的个人魅力有很大的功劳,特别是他们一起唱《拥抱》那段十分让人动容。但是这个剧本很奇怪。首先,内地的高三不可能会有人八卦别人谈恋爱,在教室集体刷抖音,这给我的感觉像这一代是被抖音霍霍的一代。然后这段恋爱很可怕,一个gay为什么要谈女朋友,为什么要这样带坏人家小姑娘,为什么夺走人家的初吻,为什么把小姑娘的成绩和心理都弄砸以后就告诉人家自己原来不爱她??更可怕的是,这个gay是个舔狗!!后面左耳失聪了让人更加无语。
其实这部电影讲的是,无论你喜欢的是同性还是异性,爱情的样子不会有什么区别。
真叫是男女主是国民闺女国民儿了,一个为了看喜欢的人打碟放弃高考飞到外地,一个因为父母感情不好故意考砸!俩人复读,结伴可以玩到凌晨,周末坐飞机跑到外地听音乐节,不喜欢对方仍然接吻!这可能就是学霸和音乐天才的世界!
大概讲了抖音害人又害己,最后吻都接了,竟然发现对方是姐妹的故事~#青春片还是得TXL导演拍才厉害
很清新明亮的盛夏味,学生们抢答最重要的事是“高考/努力学习”那段推镜,曲老师复杂的眼神相当意味深长地流露出仅属于中国式青春片的矛盾,也更显得这场盛夏是场纯粹虚构的意外。愿望在尾声中成真了——彼此都能诚实地说出真实想法,努力面对不想面对的事实——然而,对勇敢和诚实所寄予的期望反倒是对青春片本身的背叛呢,人类的脆弱是无法轻易触碰的,正是因为无法率直才会有暧昧的纠葛和揪心的不释怀,啊,人间皆如是,只是青春还得以肆无忌惮。
片子很一般,没有惊喜,看不下去!
今年三月听过剧情大纲,后来看了全部剧本,因为之前想重启的一个青春片剧本人设和陈辰意外撞梗,当年之所以搁置是老师说怎么会有如此蠢的高中生(也不后悔没写出来,本片的成功就是狠狠打脸)这就是真正年轻人的青春啊,大人们怎么会懂。喜欢电影里无处不在的当代元素多过隐匿的LGBT表达,因为前者国产电影太缺乏,太新颖又自洽。剧本很简单,简单到如果不是导演拍它都不会被做出来,换个人只会被当作不咸不淡没有社会共鸣度的故事被扔在一边。这是一个只看得到导演的作品,不是导演的盛夏光年+五月天未来的品牌效应+casting是不会达到这个效果的,运作得很好。所以是个作者性非常强的商品,无论是作者性还是作为一个商业产品都是令人羡慕仰望的作品(Ps:剧本中故事主场景地在成都~
鼓勵星+1。总体观感是一部不錯的商業片,但也因此拍得不够纯粹。想说的东西倒是純粹(但不一定真實)的:在這個年紀生活裡的主題是高考、喜歡的人、家、一些夢想,夾在光怪陸離且刺激的自由與純真之間,渴望真誠與勇氣。在努力去除電影一些媚態的噪音后也有感受到觸動:那时我们因为喜欢的人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见到了新的画面,也分不清熱愛的一首歌、追逐的一個夢想,到底是因为ta喜歡,還是自己本來就喜歡;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了一個方向前行,续写了自己的故事。但我最感慨的痛苦反倒與電影本身關係不大,主要來源於我們的觀影經歷:那種愛著一個人卻不可说的感受,是的,就连这部電影在荧幕上播放时也必須隱晦地藏起男孩愛的人。这才真正令我悲伤。
因为电影的宣传让我错过的一部好电影。当时很期待这部电影,上映后被漫天的“直女舔GAY”的评价吓退,最终还是没去电影院。看过之后就想感叹,这是今年国产青春片里唯一一个让我感受到心动的电影,它把盛夏的心动、盛夏的心碎都轻盈诱人地表现了出来。是啊,我们都要学着去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一定喜欢自己的事实…看完后就去搜索了一下大麦上有没有电音节。
离谱不离谱 不能好好拍吗 正片和宣传我以为是俩个片
炒cp营销的飞起 结果这…… 陈正道你以为你是曾国祥吗 想模仿人家《少年的你》结果来了个不伦不类 中国青春片老是让观众很失望!
陈正道 不愧是你
很喜欢音乐节上的那个吻,如果是我,会觉得那是青春不可多得的回忆。
骂的人也别太激动啦,都唱《拥抱》了还有什么不懂的?要说意难平,我最意难平的竟然是00后的青春bgm果然已经是电子乐了啊,此刻点歌一首“忘了吧那摇滚乐奔腾不复的时代……”(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