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之大学,近期看的好看得最莫名其妙的一个电影,润物细无声的笑点(应该这样比喻吗)饶了我吧不知道怎么评价,才知道电影能这么拍救命。
一共仨景零成本全靠演员发挥以及一些像菊次郎的夏天那种奇妙的蒙太奇还有什么呢,拉扯感和男同感。。
还有日本人特有的莫名其妙就燃起来了。
挺好看的就。。
嗯,好看得让我有点无从下嘴
“在这个需要共渡难关的特殊时期,哪来的心情欢笑,需要什么喜剧!
”在满洲从过军的向坂或许也在那个时候渐渐失去了笑的能力。
百般刁难每一本剧本。
但总要有不怕死不妥协的人存在,男主椿一,为了让自己的剧本能够上演,孜孜不倦的修改着剧本。
真正的斗士总有智慧去解开制度的锁。
修改剧本的过程,也是向坂自我修复的过程。
一开始什么都反对,不知不觉成为了编写剧本的参与者。
实在喜欢里面扮演警察的那一段,反复回味了好几遍。
镜头来来回回增强了画面的语言能力。
跑啊跑啊,或许很久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了,跑啊跑啊,不知不觉你就笑了,跑啊跑啊,那一刻成了剧中人不用在意现实的条框。
“你很有成为编剧的天赋啊!
”椿一夸赞到。
其实你也有笑的能力啊。
椿一的出现也改写了向坂不苟言笑的无趣生活,开始对喜剧产生感情,犹豫不绝的路过剧场到终于走进去,小心翼翼地寻着笑声,拨开帘布,置身被欢笑淹没海洋,目不转睛。
就这样一来一去,剧本终于在两个人相互建议修改下可以上演了。
可是!
椿一一得意来了一段真情告白,明确的向权威的挑战方式激怒了向坂,也瞬间从喜剧的得意中清醒过来,好不容易改得完美的剧本又被推翻。
既然你用喜剧对抗政府,那就拿一个一点也不能搞笑的剧本过来!
多么无理的要求,椿一也隐忍接受。
“这样的要求怎么可能完成!
” “不做过怎么知道!
”“没有什么自信,我是相信自己”。
椿一坚定的眼神戳到泪目,因为我也很想,能堂堂正正,勇敢而又坚定的对自己说出这句话,而不是一句台词。
第二天椿一带着新剧本来了,与约定的相反,这完完全全就是一部最爆笑的剧本,向坂说着说着都还忍不住笑出来。
一切都不重要了,椿一收到红单子马上就要去部队报到了,这一本剧本或许也是椿一的告别。
向坂也终于吐露心声,椿一的剧本把他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可以这么好笑,原来自己也可以笑的这么快乐,是你为我抖落了布在心上的那层灰啊。
这一次,就像第一次改剧本那样,真的要为国捐躯了。
最后的向坂: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不是国の為に,而是お肉の為に!
椿一在转角的地方凝重的回了一下头,不禁悲伤:毕竟上的不是剧场是战场啊。
人类明明可以活得更轻松笑得更快乐,却总爱绕远路,比如战争。
如果希特勒和丘吉尔都在捏寿司,那么战争是什么呢?
因为《笑之大学》要改编成了中国版的话剧,叫做《喜剧的忧伤》,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上演了。
主角是陈道明和何冰。
在漫长等待话剧上演的日子里,把笑之大学看了几遍,最后却本末倒置了。
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看戏做的提前功课,却把期待了一个多月的戏毁的一塌糊涂。
这是因为电影太牛逼了,牛逼的把同样也很不错的戏,硬生生砸在了地上:凡人怎能和天相比呢?
可是关于电影,我却不能说更多的东西,因为想说的反而太多。
所以贴上剧评,对比之中,看得清楚一些吧:我看不懂你的喜剧,也不明白哪来的忧伤我在剧场,忍住了至少十次,没有咆哮出来。
但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原因,与戏与他人无关的。
先说好话。
就《喜剧的忧伤》而说,如果它和原著《笑之大学》和改编电影一点关系没有的话。
那么最好能排进我的年度十大。
喂,《哥本哈根》也不过如此。
可惜的是,我看过改编电影了,那个在我心目中排上人生前五的神作。
这有什么办法呢看完《喜剧的忧伤》,我突然明白了它为何叫做笑之大学。
戏是一所大学,一所关于笑的大学,一所关于戏的大学,一所比天大的大学。
到电影结尾,编剧奔向远方,鞠躬,再见。
我这辈子值了!
可是陈道明与何冰,虽然我对他们的表演没有意见,但却把一部环环相扣,曲折中走向高潮的戏,演成了七部半喜剧和半部忧伤。
我从头开始就骂道明叔你麻痹,有那么猥琐和匪气吗?
装什么装,拿什么拿阿!
何冰更惨,一边藏着人物的热血,或者苦逼,或者娘娘腔。
还有观众,起妈逼哄阿,能在结尾一次鼓掌吗。
能不说两句就鼓掌吗,这是演说吗?
电影里的第五天,审查者沉浸在喜剧中,放肆而夸张地奔跑,被道明叔演得猥琐而讽刺。
可这他妈应该热血阿,像海贼一样,两个人物为了至生羁绊拼命奔跑阿!
没有这里,怎么解释忧伤,怎么诠释戏比天大的视死如归。
结尾处道明叔还说收着剧本等你回来演,这里我本该笑着热泪盈框了。
可是…好吧,你毁了神作最神的一笔。
我一直说,戏比天大。
因为它是《笑之大学》的中心。
戏是主角,人物和演员是合适的工具。
这才符合我的世界观。
可是认真我就输了。
《喜剧的忧伤》你赢了,你继续喜剧,然后忧伤去吧。
根本不知道要怎么书写出自己的喜欢 就觉得没一个影评自己喜欢的 看得爽的 不是应该是长篇大论述说都不够了 真的到了自己写 真的就写不出洋洋洒洒的文字审查员一开始对椿一君就是偏心的真的 我不是腐女 之前的人他都吝啬自己的言语 直到男主男主光环也好 不是也好 我觉得一开始他就是对男主的剧本很矛盾其实是喜欢的 但是自己不应该喜欢 因为自己的使命直到后面无法自拔他的矛盾从饼就可以看出来 下不为例的意思就是下次开始才不允许了影评有个人说导演的功力可以看到深度的地方是 一层层的让审查员陷进去 一步步无法自拔 这样比赛 椿一君看上去赢了 但是最后的离别就是永别了 二战时期真的不应该笑么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如此的深度真的 哪怕后面被中国翻拍只有日本人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房间里面 刻画出如此就像如月疑云一样不要为了国家牺牲你自己 要为了锅其实椿一君真的真的真的是我最喜欢的男人类型了 审查员也是 都那么的可爱 都那么那么的隐忍自己 那么别扭的可爱这一别便是永别了喜剧的悲伤 大悲剧 这真的是我人生中看过的影片的前五 哪怕我现在只有22岁 哪怕还有漫漫人生路 我为你留着这个位子 对 我也是偏心我会等一篇好的影评 然后到处分享 告诉别人对 你认为我矫情 我只是心思细腻容易被感动
7天之后没有明天。
突然意识到这么努力的一个编剧后来成了一个鬼子,而一个所谓尽职的公务员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取向。
人生啊真如不曾相见呐。
首先每天镜头一扫而过的浅草街简直了,把战争的大环境渲染的很好。
向坂在整部戏就是一点一点找感觉吧:会笑的感觉。
严苛的审批从我来看更多是性格原因。
但作为公职人员,未免不专业,在工作时间和相对人产生这么深的羁绊,果然行政什么的还是应当两个工作人员来做啊。
至于椿一我一直在考虑是民族习惯和性格(典型的日式谨慎有礼谦逊)但是显然也不止于此,是个对艺术有很高追求的人呢。
一边忐忑小心地适应权力设置的框架,一边爽快的承认搞笑是一种本能,能把被挑刺的桥段也融入剧本,一次一次坚持甚至改变了审查官。
“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是面对权力的戏剧家的战斗方式”冠冕堂皇的话说得真好!
里外不是人吧,一边被权力揉搓捏扁一边是同僚的鄙夷,这么坚持,一开始却只是做剧务出生,啧啧,爱戏之人才能感同身受,一切为了逗笑的艺术。
审查大叔内心大反转:你说了真话但伤了我自尊,我就是你所说的权力的最底层官吏,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别把你自己说得很伟大,我也是为了心中伟大的爱国目标在奋斗。
所以see you tomorrow。
没有笑的喜剧不是很搞笑么!
眨眨水汪汪的眼睛大吼:不做怎么能知道!
脚盆人天生喜欢宣扬励志、执着、不撞南墙不回头。
第7天了,百般憔悴的编剧整出了一本媲美糗百的本子。
在审查员还要别扭下去的时候,抛出了一个家国天下的红色征兵令,这才是大大大反转。
7天爱上你,你却要为国捐躯,请你要死的话也是为了锅!
连守门老兵都敬礼了。
喜欢什么的最后大声喊出来却只能目送友人一去不复返。
向坂真惨呐,刚学会笑就要开始缅怀:我给你出难题,给你灵感,但是你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家,而且是性格极好的一边鼓励着外行、激发他们灵感,一边完善自己作品的作家;你引导我笑,带领我走进笑的大学,却又结束的太快,明天再也没有明天。
说到底我们不过是宇宙洪荒历史车轮社会磨盘下一颗颗被碾得纷纷碎的小芝麻,但是终于来过,不是虚无。
ps:向坂审本一本正经,演戏却能放得开;椿一最初不过是一个幕后工作人员,却转行写剧本兼演出。
其实话剧演艺这种拓宽人生方式的存在大多数人并不讨厌吧,有多少人接触后就喜欢上了,而且很奇怪的是,很多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得一团糟,却能演好编剧笔下的人物,可能因为旁观者清或者知道故事的始末,每一寸感情都能很到位。
这就是戏剧好看的地方,留白乏味的少,是高度浓缩的酒。
笑之大学,近期看的好看得最莫名其妙的一个电影,润物细无声的笑点(应该这样比喻吗)饶了我吧不知道怎么评价,才知道电影能这么拍救命。
一共仨景零成本全靠演员发挥以及一些像菊次郎的夏天那种奇妙的蒙太奇还有什么呢,拉扯感和男同感。。
还有日本人特有的莫名其妙就燃起来了。
挺好看的就。。
嗯,好看得让我有点无从下嘴
一开始审查官的几个“不批准”特写镜头让我觉得有些拖沓,加上电影场景略显单一,看得有些压抑。
goro酱出场后,也以为剧情会在审查官的刁难和剧作家的改写中每日重复。
所以一开始是观影值低于期望值。
剧情的第一次矛盾点私以为在审查官开始主动扮演警察官那里,西装革履的检察官,奔跑的不体面,以及内心的狂喜,围绕着那张方方正正的桌子糅合在不停旋转的镜头里。
此处是我第一次感到电影的幽默,高级的幽默。
随后审查官版的和尚与椿一君的默契表演使得幽默水到渠成。
影片的后半段是矛盾的集中爆发点,不得不提椿一君和向坂君的对峙。
当我以为影片将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时,剧情出现了转机。
椿一君和向坂君的对峙,不再是两个互相欣赏的灵魂的对峙,在现实面前,它立马转化成平民与权力的对峙。
审查官听完椿一的一番肺腑之言后,恼羞成怒,事实上我以为内心里向坂是感动的,但审查官的身份使得维护权力的体面成为他思考的另一种本能。
这里的光线运用非常巧妙,从面向光的明亮到逆光的阴暗,导演很自然地完成了对向坂君“我”这个意识的转换。
另外人物对话时对画面的割裂,人物的走位,房间的布局,都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最后的矛盾是改完稿的椿一高速审查官他要去当兵了,不论审查官觉得剧本如何,椿一的喜剧意味着终结。
这时的审查官终于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他终于会真正地笑,真正地感受到快乐了,他感谢椿一,感谢喜剧。
即使在战争年代,不管是谁都离不开喜剧。
而他的肺腑之言,此时既是向坂君对椿一君的感激,也是权力本身的反思。
结尾略微有些煽情,但也恰到好处。
04年的goro酱真是嫩得没的挑。
役所广司的演技令我钦佩。
就这么一个审查官,又使我感到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明明很欣赏一个人,却又时刻不忘摆出架子。
已经不是傲不傲娇的问题了,看了真是让人觉得他不累吗,哈哈哈。
据说《泰晤士报》称该剧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真的高级。
一看着片名,一直猜不着影片的主题是什么?
难道是培养笑星的大学,世界上有这样的大学吗?
片子拷到移动硬盘有一阵子了,但一直没看。
2019年1月的一晚,在等老婆端菜上桌时,打开它看了几眼,准备吃饭时和她一起看。
结果看了没几分钟,就把我笑翻了。
这不是在拍广大人民热情赞颂的伟大总局吗——办公室内,审查官向坂严肃审查剧本;办公室外,编剧忐忑等待结果。
办公桌后,向坂划去一段段“问题段落”;办公桌前,编剧一次次被割了心头肉。
办公桌后,向坂将审核意见展示给编剧看;办公桌前,编剧无奈接受意见,于是过审,拒绝,于是被禁。
办公桌后,向坂表情严肃镇定威严;办公桌前,编剧表情心痛无奈愤怒狰狞。
这种滑稽、戏谑、黑色幽默的拍摄技巧,一下戳中我的笑点,让我在这一段给笑喷了。
然而当天我只看到这里了,我从人人影视下载的影片,大概是时长信息出现问题,明明是2小时零1分的电影,电视上显示片长2小时59分钟。
我俩每晚能看电影的时间是多久呢?
只有两个小时,超过了就没时间看。
于是挪后到某一个周末看。
一挪挪到了26号,这天,我俩一起将电影看完了。
二这部电影毋庸置疑是一部值得反复观赏的佳作。
如果再贴些标签,应该是:话剧改编、小成本、黑色幽默、喜剧。
本片的看点,其实挺多的,就选几个重要的来说吧。
首先,本片很搞笑,至少前面三分之二多都很搞笑。
笑点来自镜头的对比:审查官向坂的一脸严肃,与各编剧的苦脸、笑脸、无奈、大怒构成鲜明对比形成笑点。
笑点来自审查官奇怪的修改要求:战争期间剧本中不允许出现外国人。
——罗密欧是意大利人,我们的盟友,也不行吗?
——作者莎士比亚是哪国人?
笑点来自奇妙荒诞的比喻:假如丘吉尔做寿司,大概日本国民都不会吃吧?
那是因为丘吉尔做的寿司一定不好吃。
如果是希特勒做的寿司我们也不想吃。
这里导演并不满足于语言笑点的刺激,他甚至让向坂在责令椿一回去修改剧本后,想象了一下丘吉尔叼着雪茄挺着肥肚做寿司的美妙场景,画面太美简直不忍看。
笑点来自役所广司一本正经扮演剧本中的警察在在审查官办公室无休无止跑圈圈的夸张表演......笑点是一个很好的看点,至少在看第一遍时,是这样。
其次,看演技,尤其是看役所广司的演技。
役所广司的表演很有层次感,他把一个思想古板僵化对喜剧充满偏见一心想禁演所有喜剧的审查官演活了,先是古板严肃,然后稍微宽容,之后主动参与修改,甚至主动饰演警察,最后敞开胸怀抛弃成见彻底倒向椿一一边,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如果为演技评级,他在此片中的表演,堪称影帝级演技。
再次,看思想。
本片对审查制度的讥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反战反法西斯主义的内核,在片尾达到了最高潮。
最后,本片的剧本、音乐、光线捕捉和运用、镜头运用等,均在水准之上,值得反复观摩。
本片也有不少缺点,简单说有以下几点:1,强行带偏节奏,把审查官引导变成剧本医生,甚至变成喜剧演员。
这种审查官个例是可以出现的,但这种个例必然只是个例。
从审查官的角度看,到片尾处向坂已经严重渎职,他一旦被上司发现这种严重渎职的情况,必将被清理出审查官系统。
2,话剧斧凿的痕迹太重,尤其群演的表演太夸张,具体见于:电影开头剧场里以及向坂到笑之大学剧场里看剧时观众虚假的大笑、面对向坂的修改意见各编剧夸张的表情、椿一从笑之大学剧场到审查官办公室路上经过的人群斧凿的表演等处。
三这部片子让我思绪飘散,想起了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九八四》里面,借奥勃良之口对英社的“权力”做出了解释:真正的权力,我们日日夜夜为之奋战的权力,不是控制事物的权力(我们对物质的控制现在已经做到了绝对的程度),而是控制人的权力。
而一个人是怎样对另外一个人发挥权力的?
是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
光是服从还不够。
他不受苦,你怎么知道他在服从你的意志,不是他自己的意志?
权力就在于给人带来痛苦和耻辱。
权力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
对椿一而言,审查官向坂无疑是掌握权力的。
向坂从一开始就对笑之大学充满偏见、不想让他们剧团演出的向坂,制造种种借口为难椿一,持续了五天。
在第六天,经过五次修改双方终于对剧本达成一致时,陶醉在剧本中、忘记了双方立场之对立的椿一,激动地将他的心里话说了出来——在他看来,将剧本修改的更好笑更滑稽更有意思,是他面对权力的战斗方式。
这五次修改,他没有妥协过一次,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战斗。
椿一越界了,他切切实实完完全全忘记了他与审查官向坂的立场是直接对立的,他这番话更像是对向坂赤裸裸的羞辱,向坂被激怒了,他决定最后一次简单粗暴的运用权力来对付他(消灭他)。
当然向坂不会直接说禁止剧本上演,禁止很简单,别忘了一个人是怎样对另外一个人发挥权力的,是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
向坂已经五次让椿一受苦,这最后一次,向坂决定让椿一沉沦苦海不得超生。
他提出最终修改要求:搞笑的词句,一个都不许有。
而且,这个剧本还必须是喜剧。
非常时期,能让人心里笑的喜剧,也在禁止之列。
所有搞笑台词,都要删除。
有一处看了搞笑,就不能批准上演。
注解可以自由。
这个修改要求如此荒谬又如此熟悉,令思绪又一次飘散了,这次想起了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想起了那条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嚣张恣肆、普遍存在又被全盘否认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神经错乱的疯子,才能获准停止飞行,但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如果你在”面临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就证明你头脑清醒,绝不是个疯子。
因此,如果你疯了,可以允许你停止飞行,只要你提出请求就行。
可是你一旦提出请求,就证明你不再是个疯子,你就得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这里面只有一个圈套,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向坂要求椿一写喜剧,不能有一处搞笑——这不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向坂版吗?
四在《一九八四》里,权力的被操控对象、书中的主角温斯顿,在权力的面前怎样了呢?
从101号房出来后,他已经被改造成功了。
他心中充满对老大哥最纯洁坚定的信仰,在桌上的尘埃中写下2+2=5已经成为他下意识的举动,在他内心最隐蔽的角落,他曾天真幻想着哪怕是在友爱部、哪怕身躯腐朽依然能在思想最深处珍存的爱情,也因为在101号房时他对爱人的背叛而给掐死了,烧死了,腐蚀掉了。
最后,一个子弹结束了他的生命,他纯纯洁洁、清清白白、神智健全地被杀死。
英社的权力大获全胜。
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权力的被操控对象、书中的主角尤索林,在权力的压迫下怎么样了呢?
哪怕他从执行完第35次飞行任务后就开始装病,哪怕他每次都距离完成任务很近,哪怕有次他甚至超额完成任务(当然,在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前,飞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又把任务数提高了,他于是又没有完成任务),又有何用呢?
他需要完成的任务数,从最初的二十五次增加到四十次,再增加到五十次,再增加到五十五次,再增加到六十次,再增加到七十次,乃至到八十次。
事实上他永远无法完成任务,每当有人快要完成任务的时候,卡思卡特上校就会方便快捷地提升任务数量。
在随时有可能被以拒绝执行军令而逮捕执行枪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阴影笼罩下,他屡次装病躲进医院,他删改信件并在上面冒签华盛顿·欧文的签名,他光着身子接受上级授勋,他未获得假条而私自跑去罗马。
尤索林最终完成了七十次飞行任务,但仍回家无望,他把枪挎在屁股后面,倒退着走路,以此表示自己拒绝执行更多的飞行任务。
当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想要消除他的不良影响与他达成一笔丑恶的、抛开道德层面来说仅从政治角度来看是双赢的交易时,他曾软弱了片刻,清醒后是更加彻底的决裂——他要逃到瑞典去,让任务什么的见鬼去吧。
然而此时,权力已经胜利了。
回到椿一和向坂这里来。
看这部电影时,看到向坂提出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般的最终修改要求后,很想知道椿一会怎么做,他已经掉入了向坂随手抛出(权力者就是这么方便,他可以随手制定规则,你还必须服从这个规则)的圈套中,左走右走都是死路,他无路可走。
第七天,是权力的被操控对象椿一与权力拥有者向坂决出胜负的时刻。
椿一一夜未睡竭尽全力绞尽脑汁在修改剧本,他将剧本修改的更好笑更滑稽更有意思,他让向坂在审核剧本时笑了83次。
他最终选择走自己的路,他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与权力战斗——他选择与向坂彻底决裂。
影片演到此处,其余的都已经不重要了,如无意外,向坂会禁演此剧,事实上向坂也这样做了,他正式通知不批准此剧本。
只是椿一不发一言转身就走让向坂无法获得权力的乐趣,反而引发了他的兴趣,追问下才发现椿一收到了紧急征兵令,令向坂对他的态度及对他剧本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改变。
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事实也是如此,椿一七天来为这个剧本所做的一切努力,向坂七天来被椿一所感动和同化的一切改变,在椿一接到紧急征兵令的一刻,意义完全消解掉了。
这种消解在于:无论向坂批准与否,无论椿一最终将剧本改得多精彩,征兵令一下,编剧与演员被征调,剧团将被迫解散,这一精彩的喜剧剧本,注定无缘让观众得见。
在这一刻,重要的只有以下三点:一是椿一徒劳又坚决地用自己的方式与权力战斗,他把自己的剧本修改成最有意思的剧本,请注意他是在意识到自己注定徒劳和失败的基础上这样做的。
二是在警察署检查科,抛开向坂最后叛变自己所属的权力阶层这一特殊例外不谈,椿一遭到了彻底失败,剧本一定会被禁演,面对检查科的权力,椿一一败涂地。
三是哪怕跳出警察署检查科,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从一个普通日本人的角度看,椿一面对权力也毫无抵抗之力。
他接到盛岗联队区司令部的紧急征兵令,他被权力征用了,他对此毫无办法:如果是戏剧审查,他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战斗和反抗;面对征兵令,他除了服从之外,无法可想无事能做。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椿一面对权力进行了顽强、无奈而又绝望的抗争,然而一切又用了喜剧的方式去表达,于是产生黑色幽默的电影风格。
五《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面对无穷无尽的鲨鱼,毫不屈服,顽强搏斗,他说: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椿一与他何其相似,忘掉椿一面对征兵令时被迫屈服的场景吧,也忘掉最终送审的剧本也被向坂禁演这一事实,尽情欣赏椿一这七天以来面对权力绝望而无奈、巧妙而坚决的反抗过程,这才是本片的主题。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椿一,你败了,但你的反抗精神,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从这个角度看,你无疑是胜利者,而且从长远来看,你将永远胜利。
毕竟,你站在正义一边,正义自在人心,正义永远不败。
最后,谨以《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约瑟夫·海勒某次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来结束本影评——我要让人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带着恐惧回顾他们笑过的一切。
这部影片叫做《笑的大学》。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日本。
向板从前线归来,任某地的剧本审查员。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军国主义情感的人,认为艺术了无趣味,到战场上为国捐躯才是有意义的事。
对他来说,做一个剧本审查员几乎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工作,因此,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剧本上盖下“不许可”的红章,除非作者接受他的蛮横无理的修改:不允许有情爱,不允许有丁点的对帝国的不敬,不允许有诙谐和滑稽——在他看来,战争时代的帝国不应该有笑声。
椿一是一个名叫“笑的大学”的剧团的作者和导演,他写的全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喜剧。
向板照例对他的剧本提出了荒唐的修改要求,椿一无奈接受。
可当他按照向板的意图修改剧本后,剧本竟然变得更滑稽,那是在一本正经下显示的黑色幽默。
于是向板又提出了下一个修改要求,椿一又照着做,剧本又散发出新的幽默色彩。
这样一天天改下去,向板也沉醉在了剧本的氛围中,在他的修改下,剧本越来越幽默,越来越完美。
他甚至和椿一在办公室中排练,推敲如何让对白更引人发笑。
向板的转变是渐进的,让人信服,这也显示了电影导演的叙事功力。
向板原本是一个不会笑的人,当他看到椿一的剧本后,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他迅速意识到并收回了笑容。
修改了几次剧本后,一天晚上他不自觉的走进戏院,他的手几次想拉开门帘,又几次收回,当他终于拉开的时候,眼前是一片笑的世界:观众正在剧场里笑得前仰后合。
他第一次来到了笑声中,怀着欣赏的态度。
他看了演出,觉得还不够精彩,应该更幽默一些。
第二天他就充当演员,和椿一排练剧本,推敲对白。
他由一个政治上的审查官变成了一个艺术上的审查官(严格要求作者的编辑)。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了《东宫•西宫》。
这同样是一个引诱与被引诱的故事。
《东宫•西宫》是同性不断施加的引诱,而这部电影讲的是笑声的引诱。
向板拒绝笑声,一生中甚至没有笑过。
他本想把椿一的剧本改得一本正经,改得枯燥无味,可没想到剧中人物的一本正经却造就了一种反讽和黑色幽默的效果。
他一遍遍地要求椿一修改剧本,剧本却愈加诙谐。
他无意识地沉浸在这游戏中,慢慢地已区分不清他到底是要否决剧本,还是要使剧本更完美,更幽默。
他被笑声引诱,在一次次地拒绝笑声中,却受到了笑声的更大引诱,于是他只好沉沦在笑声里。
一个喜剧的审查者和反对者,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喜剧的作者,甚至是表演者。
故事的意义已经显现出来了:专制时代,威权要求人人都为它服务,成为国家机器上的工具。
工具是机械的,没有情感的。
任何情感的显露都是私人的,是对国家机器的疏离,甚至反对。
笑声对于国家机器是危险的。
可是作为国家机器代表的审查官,在与笑声的斗争中,却不知不觉地被笑声同化,被笑声吸引,自己也笑了起来,这就是人性的“笑”凌驾于国家机器的伟大力量。
这种力量无法抵抗。
故事讲到这里也已经是完满的。
所以当我看到以后的情节——向板准备在最后修改好的剧本上盖“许可”章的时候,椿一却开始对向板布道,大讲出版和创作自由——我不禁感到厌烦。
如果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宣传“创作自由”,那也太降低了它的价值。
我想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放弃时代背景,——岂止战时日本,哪个时代没有国家机器的“审查官”呢?
——我还暗自为它安排了结局,向板出现在真正的舞台上,出演椿一创作的戏,而且就饰演一个滑稽的帝国警察,台下笑声一片。
这是个团圆式的结尾,如果这样,《笑的大学》本身也就成了一部笑的喜剧。
然而我之后看到的情节却不是这样:向板听完椿一长篇大论的宣言后,脸色又变得凝重和严肃起来。
他又回复到“审查官”的角色。
他告诉椿一,他正是椿一反对的威权的代表,他的职责就是否决剧本。
所以他不准备在椿一的剧本上盖“许可”的章,相反,他要求椿一重新修改剧本,这剧本,绝不能让人发笑一次。
绝望的椿一还是答应了向板的要求,重新开始他们之间的斗争(引诱与被引诱的斗争)。
新的一天,椿一拿来了他的剧本。
这却是一出非常诙谐的戏,比之前修改过的任何剧本都要让人发笑。
向板读着剧本,一边尽力保持严肃,一边禁不住发笑。
他问椿一,为什么没有遵照他的旨意,而是变本加厉得让剧本更幽默。
椿一说,他头一天接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要奔赴战场,不可能执导这一部戏了,所以他也不在乎剧本是否通过。
向板在这瞬间又回复到了一个“人”。
他恳请椿一回来以后执导这部戏,他愿意做演员。
他坦承椿一的剧本让他快乐,他在看剧本的这一周每天都在发笑,而此前他从来没有笑过。
椿一答应了他,转身离开了。
这承诺大半虚妄,因为战争更意味着死。
在椿一离开办公室,即将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时候,向板冲出来,对椿一大喊:“你不要为祖国牺牲,你要为牛排牺牲。
”这正是椿一剧本中的台词。
帝国审查喊出了:“你不要为祖国牺牲”。
这结局当然比我想象的好。
然而,这结局却更凝重,让人笑不出来。
和椿一的剧本一样,这样的结局,是悲伤和反讽结合的黑色幽默。
当椿一走向战场,走向死亡的时候,这部电影变成了向板要求的,“没有笑声的喜剧”。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自己不愉快也不想让别人愉快,另一种是自己不愉快也要让别人愉快。
这两种人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在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斗争。
《笑の大学》里面検閲官向坂和座付作家椿一就是这样一个组合。
跳出影片来看,作者和观众之间也维持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
和三谷幸喜的另一部《有顶天》一样,这是一部构思缜密,主题沉重的经典舞台剧,正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悲剧,但唯独不是喜剧。
头脑天真的观众如我,总是抱着我善良你友好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银幕,然而严肃规整的7幕剧结构,役所广司的精准演技塑造出来的人物现实性,台词与台词之间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迫感,其他出场人物的脸谱化带来的阴郁气氛。。。
每一个环节,都在你张大嘴准备开怀一笑时又被暗示“你真的觉得好笑?
”而重新陷入一种被尖刻威胁的尴尬气氛。
即使是像椿一那样的心胸开朗,百战不挠的人,最后还是被折磨得一脸颓丧,无论他讨饶还是努力都被证明只要是斗争就会不被许可,最后他在被通知入伍的那天晚上,做了自毁式的修改——写出了一部86次笑点的剧本。
这一次向坂却饶过了他,其实不是因为他的这次剧本真的特别好,关键在于他要入伍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只有在死亡面前,一切身份、立场、尊严、嫉恨。。。
人心叵测的部分隐去,人类又成为一个善恶共存体。
向坂跑出办公室向着椿一离去的背影喊道:“不要为国家,要为吃肉而活下去!
”的时候,我原谅了所有的人原谅了所有的电影,为他们回归朴实善良本原的这一刻。
悲剧的核心就在于知道没有结果还义无反顾的去做,从这一点上来说笑点很奇怪的《笑の大学》其实背负了一个悲剧的主题在给观众讲一个笑话,而且这个笑话真的不太笑得出来。
单一场景,两个人物,对白发展故事情节。几次镜头变化都是偏喜剧性的,总体依然是三谷幸喜式剧本为王。审查员和剧本作者的七天,从审查员角度是:我要毙掉这个剧本,崇洋媚外-剧本有意思但需要改,要爱国-我已没什么要修改的,但上峰有新需求,需要加警察-双方共创警察段落,我很享受-改好了,我很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剧作者坦诚的说了我无法忽视的违反纪律的话-回炉重造,写一个不是喜剧的喜剧-新本子把我逗乐了,可保持初心的剧作者却要入伍了,我敬佩他。非常严密的剧作逻辑,役所广司的出演大大为本片增色,对手戏男演员相比起来有些生涩。役所广司将剧本中略有情绪断点的卡通人物演出了灵魂。
完全笑不动的墨迹鸡汤
很怕日本片中这种舞台剧的表演方式,Get不到点。(资料馆1厅)
编剧三谷幸喜。一个纯舞台剧的本子,视听用得很电影不错!关于喜剧审查的故事,设定背景是日本战时,但我们的「今天」却主动呼应了。
3.5。人物很极致,人物关系也构建的非常有趣,双方是流动的。框架完整。就是冲突…怎么说,选择的是最难令观众信服的一种冲突模式,如果观众觉得主角剧本写的好,那么观众就信服;如果观众没感受到主角的剧本写的好,就很难感受到有趣。冲突又依靠大段的台词来构建,如果感受不到有趣的观众,会觉得冗长。讽刺意味很浓,落点也好,最喜欢的两句台词,“舞台是死的,重要的是营造气氛。”“-团长怎么说?-只要让他耍坐垫,说“裤衩”,他就满足了。”
喜欢这种室内剧,没有过多的场景,所有的剧情都是依靠演员的对白展开。 同一类型经典电影还有Henry Fonda的《12 Angery men》
刚开始挺无聊的,最后才有些意思.攻受互换...
素质不到家?完全无感~
这章盖得真j8爽。写需要两天,改一天就够了。为你着想才没说还要改。光腚出品避暑精品。长得像黎明的还真适合演这木头角色。
电影立意还不错,但是单调的场景、密集的对白,几乎谈不上观赏性。
强行戏剧化,所以把背景放置在二战期间。椿一的热血演讲把通过审查做为奋斗目标,实则是对审查制的百般迎合。结尾为了完成人物弧光,即二人达成谅解,认同对方身份,不得不(可能是)美化椿一参与战争的侵略属性。表演夸张,台词直白,尬之电影。
虽然跟本片无关 但创作时候的自我“审查”一直存在于 基本是在痛苦的底色里偶尔感到开心 跟这俩搞剧本创作课的状态挺像的还 但关于片子本身。
太牛逼这个电影,剧本和表演都是一流的。
莫名其妙的笑
六七年前看了陈道明何冰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是改编自这部电影的,过瘾得不得了,全程享受。今天终于看了原版,大失所望,究其原因,这个故事本来就不符合一个电影的讲述逻辑,艺术对政治的感化是个好命题,但表现得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封闭空间内单调递进的剧情,更适合在话剧舞台上表现。当然,由于直面的是臭名昭著的审查制度,在中国的相关从业者和观众心中有所共鸣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再强演不好笑的东西 当场击毙!!!役所广司🐮
身处对立面的两个男人谱写出了动人情谊。片尾良心,把好笑的梗都演了一遍,演职人员名单也以浅草街座敷外海报的形式呈现。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确实是一出喜剧背后的忧伤,笑容是不能被剥夺的!役所广司和稻垣吾郎的配合火花四溅。践行之际,保管剧本的诺言让人泪目。三谷幸喜从来不仅仅是让人笑啊。
这么棒的剧本做底子,怎么拍都不会坏掉。役所广司贡献了神级别的演出。作为一个编剧专业的学生,结尾几乎让我落下泪来。
电影刚出来时看过,应该是05年,印象不深了,似乎也就觉得还不错吧,怎么改编成喜剧的忧伤就这么火了呢。可能是我当时看的年龄不对。。。
标准烂尾片,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