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就是以逼真的、诚实的娱乐手法揭示真相” ——布莱恩·梅博士转自微博:Queen_皇后乐队,微信:QueenRockBandThe Show Must Go On ——著名摇滚音乐杂志《Classic Rock》2018年11月刊专访 Queen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莱恩·梅博士 Dr. Brian May,讲述主唱弗雷迪·莫库里 Freddie Mercury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背后的真实故事。
网络版地址:https://www.loudersound.com/features/brian-may-interview-how-queens-bohemian-rhapsody-movie-was-mad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终于登上大银幕之际,Queen皇后乐队吉他手Brian May布莱恩·梅回顾了电影创作的坎坷之路,小报的“狗屎”谣言,以及如果选择Sacha Baron Cohen萨沙·拜伦·科恩饰演Freddie Mercury弗雷迪·莫库里为何会成为一场灾难。
——Henry Yates
炒掉的导演们,离开的男主们,运气糟糕透顶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艰难推进的八年——布莱恩·梅如今可以对这一切一笑了之了。
“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前看,不要再回头。
”当问到最头疼的时刻时,这位一向娴熟应对媒体的皇后乐队吉他手如是说。
最终,《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了——尽管电影的诞生如此艰难,上映之初的迹象表明这将是这么多年来最伟大的摇滚传记电影。
无论是细节堪比调查取证的场景和服饰,还是收录了从未发行过的现场演唱歌曲的原声曲目,对皇后乐队的狂热粉丝而言就是一部时光机器。
但如果没有Rami Malek拉米·马雷克的领衔表演,这部电影就一无是处了——他的精准表演正是梅以为无法找到那块拼图。
“他演技爆表,”这位吉他手说,“不仅是演得像,而且已经弗雷迪附体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项目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完成?
哦,真的有上千次我们都怀疑这部电影拍不下来了。
一路各种颠簸,但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啊。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顺畅发展,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会更好。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乐队的真实历史。
我们皇后几乎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历经困难却能让你更强大,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认为电影拍得非常棒。
♔你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感受是怎样的——开心、伤心、怀旧?
是的,都有。
快乐和恐惧和悲伤还有所有强烈的情感。
我现在已经看了成百上千次了,从一个个片段到逐渐成片,这部电影依然让我动容。
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太感人了。
电影讲得全都是弗雷迪。
是的,我们在里面,但讲述的是弗雷迪的故事,这个目的一直没变。
很明显弗雷迪对我们而言太珍贵了。
当初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编剧】彼得·摩根说:“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好的,有不好的,有离家出走,寻求独立的,还有家庭的培育和成长。
电影在某个层面上讲述的是这个主题,同时又讲述了弗雷迪不断显露的才华,他令人惊叹的坚韧精神和幽默感。
♔这部电影以皇后乐队在1985年的“拯救生命”Live Aid慈善演唱会上的表演结束。
当初是否有想过讲述之后的故事呢?
没有。
我认为将这个高潮作为结尾是很自然的。
从最初的剧本开始一直都是这样。
我们觉得这就是顶峰——完全不是某些去他妈的所谓什么都知道的人在媒体上说的那样。
某个我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说:“哦,他们会在电影讲到一半弗雷迪就死了,剩下就讲没有弗雷迪的生活。
”这完全就是狗屎。
这部电影全都是讲的弗雷迪,而且我认为拯救生命演唱会是个非常好的结束点。
谁知道呢,说不定会有续集呢(笑)。
♔作为皇后乐队的成员,在拯救生命演唱会上表演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时刻吗?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美妙时刻。
而且基本上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我们是最后一个确定要演出的乐队,在宣布我们加入之前门票已经售空了。
所以我们知道台下观众并不是来看皇后的。
我们去参演的时候没有什么期待,有点像是个外人。
看到那样的反应简直被震翻了。
你会在电影中看到这种震撼——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因为纪录片是无法感受到的。
你看到的是梦幻般的场景,但是逼真地让人惊叹。
♔寻找对的人来演弗雷迪的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噩梦,对吧?
我想我们一直都认为非常难。
甚至一度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拉米一出现,我们立刻变得非常开心。
♔我想如果萨沙·拜伦·科恩最后拿到了主角的位置,你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找到拉米?
那可能近乎于灾难了。
我想我们及时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会是一场灾难。
其实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难。
但确实,这就是我们差点撞上的礁石之一。
我想在启动选角程序时,我们都很紧张。
因为想想就觉得很难啊,让别人来演你。
饰演我的格威利姆·李Gwilym Lee,我花了很多时间和他在一起,所以他能了解我。
他可以模仿我的言谈举止,知道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我会做什么样的反应。
所以在录音室里,当弗雷迪和我对峙时,非常真实。
某些场景是即兴发挥的,但正是基于他们对我们从内到外的理解,才能如此发挥。
♔这部电影是完全歌颂弗雷迪的吗?
还是会展现他的缺点?
啊,会展现他的每一面。
没人认为弗雷迪是完美的,但是他一定是不同寻常的。
你可以看到所有的一切,但都是有理有据的。
这部电影不会拍成一个糜烂放荡的片子,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但这不会是一部纸醉金迷的嗑药片?
不会。
不需要这样拍。
这些元素都在里面。
但是没必要把那些纵欲放荡的场景拍摄出来。
而且弗雷迪本人并非如此。
我知道有些人就是想看这些。
但是不会,这部电影就是以逼真的、诚实的娱乐手法揭示真相。
♔你认为弗雷迪会认可并喜欢这部电影吗?
是的。
我想他会认为这片子拍得很公允,真的。
电影展现了他所有的伟大之处,他所有的弱点,和他的不安——所有的所有。
我认为电影非常真实地展现了真正的他,并没有歌风颂德,但是以一种欣赏他的才华的方式展现出来。
因为他真的是独一无二的。
我这一生中从未遇过像弗雷迪这样的人,之前之后都没有,也许永远也不会再遇到。
♔你觉得弗雷迪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电影演员?
不可能。
他没那么多耐心。
曾经有人邀请他在伦敦西区演音乐剧,他说:“好呀,我去演。
一周要演几场?
”人家说:“八场。
”他说:“我只演一两场。
”他不喜欢做重复的事。
弗雷迪缺乏耐性。
我想他可能会觉得每天准时去现场都很困难。
我想他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笑)♔电影中你最喜欢哪一幕?
我最喜欢的拉米时刻就是弗雷迪鼓起勇气告诉我们他去做个人专辑的那一幕。
这一段演得相当精彩——而且好多对白都不在剧本中。
我看到这一段时感觉这太弗雷迪了。
他会轻声地说着,吸一口烟,不想说出来。
最后他还是说了——用那种毋庸置疑的语气说出来。
但你能看出他内心的焦虑。
那一段差点就被剪了——这是个小秘密——因为总是面临要把电影剪短的压力。
但我们力争将这段保留了下来,因为这里展现的真实性让人肝肠寸断。
对我们而言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刻,弗雷迪几乎都要离开他的这个家了。
♔你在更新版的皇后乐队3D图片传记《Queen In 3-D》中新增了在电影片场独家拍摄的照片,片场探班是怎样的感受?
各种各样的情感。
早期由【导演】布莱恩·辛格Bryan Singer执导的时候,感觉弦绷得非常紧,很紧张,有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在现场,我觉得我是在插手拍摄。
但是到了后来,当德克斯特·弗莱彻Dexter Fletcher接手后,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宇宙,每个人都非常放松开心。
我觉得电影受益于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在非常严肃的基调上又带有一丝轻松,让人真正感到快乐。
♔你觉得这部电影会让皇后乐队的硬核粉丝满意吗?
是的,我觉得会。
这部电影让我们很满意。
我们认为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电影中大量精准的细节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参与了,所以你在“拯救生命”的舞台上看到的那些吉他、扩音器,会发现这些都太特么完美和精准了。
而且那些【为电影】搭建“拯救生命”舞台的人员就是当年的原班人马。
当然,你可能总会挑出一些小毛病。
世界上没有一部完美的电影,而且皇后的粉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发现某些事件经过了调整来保持故事的合理性,他们会理解的。
当你把一个人的40年人生浓缩在两个半小时的时候,你没法不删掉很多东西。
♔我听说罗杰·泰勒Roger Taylor的袜子都和当时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袜子的事。
说实话,并非所有的衣服都是原版复制,但绝大部分细节都在那里。
电影一经启动,就不是我们的电影了,是福斯的电影了。
他们在为这部电影出资。
所以我们当然不会跑到摄影棚去指挥他们怎么做。
但如果真的有些地方拍得让人窝火——明显不对——我们就会非常冷静地告诉导演让他去解决。
♔你真的用小提琴弓去拉你的小红吉他Red Special,就像电影预告片中的那样吗?
没有。
搞笑的是,制作预告片的团队从他们自己的电影胶片中选取素材制作。
所以电影预告片中的很多镜头都不在最后成片中出现。
我拿琴弓拉吉他的镜头是乐队实验性创作场景的一部分。
拍摄的时候我们并不在场。
所以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就想:“不,我没干过这个。
甚至都不要假装我做过,因为这是吉米·佩奇(Jimmy Page,齐柏林飞艇吉他手)干的事儿,这不是我。
”但是制作预告片的人喜欢这个。
我只能说这么多。
但是不,你不会在电影中看到这一幕。
♔电影原声大碟中收录了从未发行的“拯救生命”慈善演唱会上表演的歌曲对吧?
是的。
里面有些非常不错的演唱会版本的歌曲,有些从未在唱片中发行。
但是,还有一些早期就没有录制过的歌曲。
比如,弗雷迪来看我和罗杰作为微笑乐队(Smile,皇后乐队的前身)演出。
电影呈现了这一幕。
这样我们就可以为电影重新制作这些音乐,让人很开心。
蒂姆·斯塔菲尔(Tim Staffell,微笑乐队主唱)真的过来和我们一起录制,于是电影原声碟里就有了一首微笑乐队的歌曲【Doing All Right】。
♔你是否认为自己今后能长期成为好莱坞这个机器中的一部分呢,或是这样的生活最终会让你紧张崩溃呢?
人的适应能力真的很有意思。
你可以一段时间内很享受作为这个大机器一部分的乐趣,但负荷太大了。
这些数字——钱的数字——比我们每天经手的数字高出成百上千倍。
这是不一样的世界。
而且浪费量也相当惊人。
但是很多神奇的事情会发生。
而且我觉得这是一部具有魔力的电影。
♔截至2018年12月30日,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全球票房(不含中国内地)已超过7亿美元(成本仅5200万美元),获得第76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剧情类电影最佳男主角提名;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群戏、最佳男主角提名。
IMDB评分8.3,豆瓣评分8.9,烂番茄观众爆米花指数90%,CinemaScore评分A。
♔
冷静地说,《波西米亚狂想曲》不过是一部不温不火的作品,其中没有惊喜,没有特别,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
对这部平庸的粉丝向、跪拜型传记片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
我听皇后乐队的歌大约有十五年时间了,当初还是从打口磁带中偶然淘出了他们的专辑,仅仅因为里面有两首中央五的“台歌”《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
买回去之后才发现其他的歌曲更好听,让我百听不厌。
主唱弗雷迪的声音是那种很抓马的娘娘腔,但听着不烦人,有时候还很高亢嘹亮,尽管更多的时候是骚的过火的。
看到拉米·马雷克扮演的弗雷迪,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他本人有这么丑吗?
那副龅牙也太夸张了吧!
发黑的眼圈、大大的眼袋,他还不停地像猴子一样抿嘴盖牙,难道他是在用门牙演戏吗?直到他变成“胡子叔”的时候看上去才顺眼了一些。
本片亮相后的首轮影评就不佳,但到了颁奖季竟然意外翻盘了,究其原因八成是粉丝效应,由于皇后乐队的歌太popular,所以很容易让人情怀泛滥,忘记了这部电影人物刻画的粗糙和剧本的乏味老套。
尤其是最后重现演唱会的冗长段落,极容易让某些乐迷沉溺其中,而把这部电影当成纪录片,将本应献给乐队的喝彩加在了对影片的评价上。
几年前,我还看过一本弗雷迪的传记《谁愿永生》,到比电影精彩多了,作者叫Peter Freestone,是他的贴身助理。
说实话这本书叫我非常吃鲸,弗莱迪的私生活竟如此混乱,他竟能如此坦然。
我感觉他对自己的同志身份不但没有太大的困扰,而是公开恣意享受。
他巡演时甚至带了一本同志活动地点手册,一到晚上就按照书上的指示去那些酒吧、渔场玩乐(没有导演对这本书感兴趣拍个什么《粉皮书》么?
),他每晚带各种乱七八糟的人回酒店,其他乐队成员也习以为常。
更吃惊的是弗雷迪还曾受到迈克尔·杰克逊的邀请,在他的wanderland庄园住了几天,其助理目睹了两个天才音乐家的激情碰撞。
两人还在录音室录了几首歌,助理听了之后惊为天籁,可惜这些歌至今不见天日,真是非常遗憾。
这部电影和弗雷迪本人的个性大相径庭,又是一部为了得奖而拍出来的怪胎。
其实欧美摇滚明星的传记电影很多,比如我之前介绍过的《控制》,奥利弗·斯通的《大门》,讲涅槃乐队的《最后的日子》,讲詹尼斯乔普林的《歌声泪痕》等,因为题材就是“歌坛影坛两开花”,所以特别容易受到关注和嘉奖。
我最喜欢的摇滚自传电影是《席德与南希》,它真正地传达出了摇滚的spirit,不像《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遮遮掩掩,连主唱吸毒的场面都被净化掉了。
终于在IMAX大银幕上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
最后20分钟我真的是头皮发炸,浑身颤抖,紧握的手心里全是汗——这二十分钟是影像、音乐、表演的完美结合,是不朽摇滚精神的最强力体现,是对皇后乐队及Freddie最闪亮的描绘!
完全可以入选音乐电影中最震撼和最感人的表演桥段!
说实话,我对皇后乐队并没有深入了解,只听过最流行的那几首,不是粉丝。
但我也算深度摇滚乐迷了,对英国乐队一直情有独钟:比如Iron Maiden(永远的最爱!
)、Radiohead、Depeche Mode、Lush、Oasis等等。
有关摇滚乐的电影也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类型,像几乎可以进我的Top25的《几近成名》,还有奥利弗斯通的《大门》、伪纪录片《这里是脊椎穿刺》(摇滚万万岁)、《席德与南茜》、《天鹅绒金矿》、《叛逆边缘》、《失恋排行榜》、《年少轻狂》等等……都非常喜欢。
《波西米亚狂想曲》其实还是挺传统的拍法,把人物成名历史上的一些关键事件用音乐串起来。
这种拍法往往会让人物和故事有些流于表面,不能像《几近成名》那样深入到角色以及摇滚乐队最内在最本质的一面。
Freddie这种天才的故事会让观众有种“怎么事情就这样成了?
”的感觉——我们真的难以追随他的脚步,理解他的一举一动。
不过本片的剪辑很灵动,让影片始终很有动感和活力。
音乐的运用也相当出色——结尾部分以皇后乐队的歌曲为Freddie的一生做了极其精准的概括,真的是完美极了!
已经无法单纯把《波西米亚狂想曲》当做电影来评价了。
梦想、摇滚乐、七八十年代、自由、反叛、身份认同、性别与性、流行文化等等都已融于一体。
那是一个伟大和混乱并存的时代,照村上春树小说里的话来说,那时候,“世界要单纯得多。
努力当得报偿,诺言当得兑现,美当得保留。
”但是,所有青春都终归会走远,就像香气最终会消散,晨露会在草叶上蒸发。
作为时代标志的猫王死了,死于麻醉品;作为时代标志的詹姆斯•迪恩死了,死于车祸,作为时代标志的Freddie死了,在我还没有真正了解皇后乐队之前……看完电影,我依然相信:摇滚不死!
伟大的音乐永存!
而这已经足够。
一句话,电影就是不及格的!
内容不尊重事实,各种想当然,而且表述和模仿都太流于表面,幼稚而且肤浅。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讲艺术被商业迫害,要知道摇滚在那个时代就是主流,更不要讲皇后乐队就是靠着八十年代的商业现场发家和扬名的,有什么立场在这里装受害者,装可怜?
导演到底知不知道为何皇后在乐评界不受待见,就是因为过于商业化同时作品的艺术性和摇滚风格不够,电影的这种描述方式是想给洗白吗?
可笑的是还在因为异装的负面新闻苦恼,还在觉得六分钟的曲子过长,仿佛皇后开创了异装和摇滚长曲,这种意味不明而且不符合事实的夸赞实在让人反感。
如果说异装会成文众矢之的,那么大卫鲍伊必然首当其冲,但事实如何呢,宝爷没有因此挫折,反而开创了华丽摇滚,并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潮流,你现在和我讲墨丘利因此被负面新闻困扰,简直是无理取闹。
再来讲讲曲子的时间问题,摇滚长曲在当时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齐柏林的专辑拉出来,里面几乎每首都是七八分钟,还不是大卖?
平克的月之暗面,其中作为hit曲目的Money有六分半钟。
所以电影试图用坚持长曲的方式来渲染皇后的艺术和摇滚精神,在我看来真是无比可笑。
再谈谈电影本身。
人物的塑造简直灾难,各种脸谱化、想当然、立人设,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立起来了的,包括墨丘利。
反复强调梅校长是物理学家,罗杰是牙医,这和当今娱乐圈立人设的风气有什么区别,我知道有人要讲他们是有真才实学,但是这种刻意的强调难道不是突兀而且别有居心吗?
完全看不出为电影服务的地方,倒是引起了反感。
电影里的罗杰就不停在怼人,约翰时不时来理性一把,保罗就像男宠一样分裂乐队成员感情,墨丘利从一开始就是受害者,是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天才,每个人在电影里的性格甚至作用都过于扁平、单一、脸谱化,你说这是一个传记?
不好意思,我感觉简直就是小学生作文的水平。
电影整体的结构松散,从头到尾就只是想讲一个不为大众所理解的音乐天才站上舞台,受挫,然后在绝症之下重新辉煌的套路故事,一切都在围绕这种意淫展开,至于事实是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样的,导演似乎从未关心过。
而且剪辑凌乱幼稚,谁讲话谁就切谁,每一处特写都相当刻意和尴尬,就这样还能拿奥斯卡最佳剪辑,简直把观众当瞎子看。
电影基本就照着维基百科念了一遍,过于拔高皇后的地位,还有各种想当然的、意淫的成分在其中,作为改编电影估计都难以合格,更不要讲这是一个传记!
最最基本地,请尊重事实!
1985年的7月13日,这注定是要被所有摇滚迷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一场名为Live Aid的大型摇滚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
这场动员了9万现场观众,近15亿电视观众的摇滚盛会由Bob Geldof和Midge Ure发起,其主旨在于为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筹集资金。
之所以这场演唱会值得被铭记,是因为他几乎集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好的一批摇滚音乐人,这其中包括鲍勃.迪伦,u2,保罗.麦卡特尼,以及今天我们要聊到的Queen等等。
这场持续了16小时的演出,最后筹集到了8000万美元的善款,在当时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演出之中,有一支乐队的表演在此后数十年都仍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演出之一”,那就是来自传奇的摇滚乐队Queen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演唱。
作为摇滚史上最成功的乐队之一,Queen的歌曲不仅横扫各种音乐类奖项,更是长年霸占音乐销量排行榜榜首。
那些我们被我们传唱的经典佳作《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至今都还是各大盛会的必选音乐。
Queen的传奇不仅在于其歌曲创新的曲风,更在于演唱者在歌曲中注入的反抗和批判精神,他激励每一个个体找寻自我价值,不要被眼前的苦难击垮。
在刚刚过去的第76届金球奖上,一部名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电影成为了本届颁奖典礼的绝对黑马,该片不仅拿下了剧情类电影最佳男主,更获得了剧情类最佳影片的殊荣。
这部以Queen最经典的曲目之一《Bohemian Rhapsody》命名的电影,以Queen乐队的主唱弗雷迪.莫克瑞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其传奇的人生,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Queen如何一步步变成伟大摇滚乐队的故事。
几乎每年都会有数量不等的传记电影出现,比如前两年的《隐藏人物》,《灾难艺术家》,以及去年让“狗爹”加里.奥德曼得了奥斯卡影帝的《至暗时刻》等等。
对于传记电影的评判标准,向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只要能让观众在大荧幕上看到那些传奇人物就值回票价了,如此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传记电影不同于纪录片,如果一部关于某个真实人物的电影只是将那个人“搬演”到了大荧幕上,那为何不去看纪录片呢?
不需要某个人来扮演,我们大可以看看相关采访,以及与其有关的纪录片,这样反而离偶像更近了。
因而,一部传记电影,绝不只是将某位大人物搬上荧幕就圆满了,而是要让观众通过电影了解到传记的主人公“普通人”的一面,他们的痛苦和挣扎,那些能与我们每个人共情的细腻情感的表达,才是一部好的传记片评价的基本标准。
就像均拿下过奥斯卡的《国王的演讲》和《至暗时刻》,那些著名的事件和人物我们都了解,但那位口吃的国王究竟如何处理他与自己身份以及周围人关系,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那位铁腕首相在力挽狂澜之前到底经历了哪些心里斗争,他在家庭与事业的选择上,在国家前途命运的压力下如何权衡利弊,这些私密的情感瞬间或许才能我们想看到的。
说到这里,我们把话题拉回到《波西米亚狂想曲》。
首先必须要肯定的是扮演弗雷迪的拉比.马雷克的表演,真的可谓是将自己完全献给了这部电影。
观众在荧幕上看到的不再是那个《黑客军团》中的技术宅,而是一个完全的摇滚疯子。
从妆容打扮到谈吐举止,拉比都仿如弗雷迪上身一般,将其每一个细节都呈现的精准到位。
尤其是最后那长达二十分钟live aid的演唱会,每一个舞步,举起的话筒,与观众的互动,眼神中闪烁着的激情,都令人无比印象深刻和信服。
其次,就对Queen的致敬来说,本片也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极致。
从乐队组团到首推单曲,从地下演奏到美国乃至全世界巡演,Queen的音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如一个魔盒,将摇滚,重金属摇滚,古典音乐,迪斯科,钢琴独奏通通混入其中,在反传统,反常规之余,又能开创自己的风格流派。
那些不懂Queen的人,将其视为疯子,就拿《Bohemian Rhapsody》来说,当弗雷迪将其拿给发行方时,对方因风格诡异和时间过长而拒绝将其作为主打推出,甚至辱骂这首歌是会沦为人们笑柄的垃圾。
但结果大家也知道,这首歌不仅在推出后迅速拿下英国排行榜冠军,而且在这个位置连续停留九个星期,这在当时打破了单曲在英国排行榜冠军停留最久的记录。
虽然有着诸多经典的曲目和无数令人泪目的瞬间,但是本片真的那么完美么?
全球破六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豆瓣8.9的评分都表明了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但说到底,观众们到底是借这部电影怀念Queen还是这部电影真的拍的那么好呢?
于笔者而言,作为一个Queen音乐的发烧友,自然同样对那些歌曲有着说不尽的爱,私心角度真的在影片出现《we will rock you》和《Bohemian Rhapsody》时,瞬间就泪目了。
但是在眼泪擦干之后,总觉得影片有哪里不太对。
作为传记,本片存在着诸多称得上遗憾的问题,我会从其人物塑造角度,跟大家做以评析。
既然是关于弗雷迪本人的传记电影,那影片自该从开场就完全聚焦于其私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很明显导演在故事前半部分节奏就存在失控的问题。
对于弗雷迪家庭出身而带来的身份和文化认同上的错位和挣扎,在片中都只是点到为止,移民给其带来的归属感的缺失,以及与父亲关系的交恶都被很快的带过了。
导演太过于想要让弗雷迪的传奇开始,而忽略了这个角色本身最值得讨论的部分。
甚至于乐队的组成,导演也简单的带过了,布莱恩.梅和罗杰.泰勒如何接受这个移民叛逆男孩弗雷迪,仅仅是通过弗雷迪开嗓一吼,就实现了合作。
也许现实就是如此,但是明显这里可以多做一些戏剧化的处理,也能更加强化Queen乐队核心精神之一“family”的来之不易,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前面的一切都太顺了,无论是对于弗雷迪个人还是Queen来说都是如此。
也许导演默认了观众了解这台前幕后的一切,但是作为传记电影来说,那些细腻的情感和感受不才是最重要的么?
失去了前面角色与观众建立“认同感”的时刻,后面无论发生什么,其实我们都更像是旁观者,与角色之间始终隔了一层,这也使得后半段弗雷迪跌入低谷的时候我们也并非太能感同身受。
如此的问题在影片后半段也频频出现,比如作为弗雷迪一生的爱人玛丽.奥斯汀,为什么玛丽就是他注定的伴侣,难道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彼此一眼么?
导演并没有在片中强调和突出二人灵魂伴侣的关系,相比起来《万物理论》做的就很好,霍金与妻子从相逢相知都被刻画的很细腻,也因此观众能够理解他们对于彼此的重要性。
而比较看来,本片做的就差很多,弗雷迪对于玛丽的感情,似乎更多是愧疚,但是后半段又像是依赖,甚至连直接帮助弗雷迪走出低谷的就是玛丽,这么重要的人物难道不应该在片中反复强调么?
遗憾的是本片在这部分明显是欠缺的。
再来,对于弗雷迪来说另一个值得刻画和呈现的部分就是他“同性恋”的身份,对于自身性取向的探索和重新认识,应该是围绕在弗雷迪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对于人物这部分的刻画,依然是简单直接的,除了在演唱会巡演中给了几个模棱两可的镜头,零星在Queen的发展过程中穿插几个镜头,再没有一整段对于他个人性别认同上得展现。
这难免会让观众产生疑问,玛丽是怎么发现弗雷迪的性取向的,周围人是怎么看待他的,当自己同性恋者的身份被曝光时,大众是如何对待他的,这些观众都没有看到。
观众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只能看到角色的“状态”和“结果”,而没有“过程”,但往往过程才是我们在电影中想看到的。
因为缺乏对于角色的基本塑造,使得整个弗雷迪的人物更像是单纯的模仿,而并非走入了角色内心,一切都显得很表面。
比如结尾与父亲的和解,与玛丽的爱人关系,与乐队的羁绊。
观众始终在场,但却始终如不了戏,因为我们始终都只是在看,而非参与其中。
相比较起来,去年颁奖季被视为黑马,但最后因为导演的某些负面评论被迫出局的《灾难艺术家》可能更能够让观众有代入感。
一个绝对的loser,天生的奇葩,拍出烂片界《公民凯恩》的格雷戈也许是最不能被理解的人了,但是导演弗兰克做到了。
为什么会认同?
因为导演没有急于让故事进入到那部史诗烂片的拍摄过程,这会是影片最大的看点,但导演却先扎实了做了角色的动机和其憧憬的电影梦,他与好友,与梦想的关系,让后续发展的一切都变得合理和令人共情。
Queen在摇滚乐历史上的位置是不容置疑的,它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但绝对是最值得被铭记的乐队之一。
就如弗雷迪父亲的那十二字真言“崇高的思想,美好的语言,有意义的作为”说的那样,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Queen的精神所在,同时也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
抱有理想,用最符合自己能力的方式,做无愧于心,无愧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的事情,这一点上,Queen做到了,弗雷迪做到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也许电影不完美,但每个人从中获得的感动和感悟,或许就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在美国最大电影票务网站Fandango的一次“好莱坞2018年秋季档最受期待的电影”调查中,《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成为了最受期待电影,而紧随其后的是《波西米亚狂想曲》,《毒液》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只能屈居3到5位。
演员阵容并不强大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备受瞩目,根本原因是,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的传记片。
1.这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你无法想象,在皇后乐队的演唱会,现场的疯狂到达了一个怎样歇斯底里的程度。
可惜,世人已经无法再一次亲身体验,幸运的是,我们有电影。
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你可以体验,皇后乐队究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怎样歇斯底里般的疯狂。
2018年11月2日北美首映当天,《波西米亚狂想曲》砍下1840万美元,以绝对优势夺得北美周五票房冠军。
粉丝们终于是把这部电影盼来了,不过随之而来的媒体评价并不是很友好。
烂番茄新鲜度目前仅有60%。
有评论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部传统的摇滚电影,它对于一个非凡的男人和乐队来说太过平凡了。
可以看出,导演并没有要挖掘故事和角色深度的意思,他的目的是把观众带回皇后乐队的那个时代,把电影院变成演唱会的舞台,把那种歇斯底里的疯狂再次激活。
导演布莱恩·辛格,《非常嫌疑犯》一鸣惊人,《X战警:逆转未来》证明他能驾驭一个好故事,《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能体现他在大场面上的调度把控能力。
他拍本片的目标,应该就是要做一次重现,加以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呈现摇滚乐最为纯粹的愉悦和刺激感。
换言之,感官体验才是本片最为重要的,剧情只是辅助。
所以,与其把《波西米亚狂想曲》看作是冲奥文艺片,不如当成一部偏重感官体验爆米花电影来看。
如果能奉献出比《马戏之王》更加震撼的视听盛宴,观众还是能够满意的。
在大众评分方面,烂番茄95%,IMDb三万人8.4分,看来电影并没有完全让人失望。
2.重在“还原”与很多名人传记片一样,对于现实人物的还原度,《波西米亚狂想曲》也做得相当不错。
拉米·马雷克扮演的皇后乐队灵魂人物弗雷迪·莫库里,与现实中的莫库里神似。
更重要的是,他的表演获得了诸多媒体的肯定。
知名媒体IGN更认为,电影只能依靠拉米·马雷克对莫库里的精彩演绎,以及皇后乐队本身的魅力来弥补剧情和设定方面的缺陷。
而一众主演Cos的“高仿”唱片封面照,连现实中的皇后乐队成员“校长”布莱恩·梅都表示很满意。
《波西米亚狂想曲》将重现乐队成员创作歌曲的过程,布莱恩·梅等乐团成员曾去过片场探班,这些过程很可能是真实的。
多个版本预告当中我们看到了经典名曲《We will rock you》是怎么开始拍手跺脚的。
还有电影同名乐曲《Bohemian Rhapsody》,这首英国史上销售量最高的单曲是怎么加入歌剧风格的。
《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传唱度更高,为什么不用这两首歌作为电影片名呢?
因为《Bohemian Rhapsody》才是皇后乐队真正的成名曲。
这首歌收录在皇后乐队的第四张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之中,他们前几张专辑都在不断进步,已经能进入各类榜单。
直到《Bohemian Rhapsody》横空出世之后,他们的第四张专辑才夺得了英国专辑榜冠军,并且同年乐队被英国音乐杂志《Melody Maker》评选为“年度最佳乐队”。
电影的重重重头戏,被震撼重现的LIVE AID1985演唱会,皇后乐队演唱的第一首歌也正是《Bohemian Rhapsody》。
3.重回1985年LIVE AID演唱会观看电影之前,你必须要了解一下这场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甚至是没有之一的演唱会,是如何的空前绝后。
演唱会由Bob Geldof和Midge Ure发起,旨在为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筹集资金,所以名称定为LIVE AID,“拯救生命”。
用音乐去改变世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1985年7月13日,LIVE AID正式拉开序幕,活动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光是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的开幕式,就有多达约72000人挤进了现场。
许多老照片都能感受到现场的恐怖。
持续16个小时的演出,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了实况,据估计总共吸引了超过10亿的电视观众(当时全球人口是大约48亿),堪比世界杯总决赛。
能有如此规模,那得感谢那些要前来的上百位巨星级嘉宾。
先不说皇后乐队,光是一个迈克尔·杰克逊,观众被挤成狗都值得了。
不过那时的MJ正是当红时期,档期繁忙,并不是LIVE AID的主力。
更别说,还有那时迅速走红的麦当娜。
有人说今天的Lady Gaga,Katy Perry和Beyoncé三个人加起来都不一定顶得过麦当娜当时在舞台上的青春活力。
然后,还有原披头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
将成传奇的摇滚乐队U2。
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大师鲍勃·迪伦。
他作为费城现场的压轴嘉宾。
而真正掀起全场高潮的,累计演出时间最长的,则是皇后乐队。
你无法想象,7万多人一起拍手跺脚打着节拍,高唱《We will rock you》的那种,无法用词语来形容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
还好有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或许能把出生晚了的我们,带回那个惊天动地的时刻。
而经历过现场的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再度感受皇后乐队的魅力。
为了还原那场LIVE AID,剧组还专门重构了舞台,一切就像重新再来一遍一样。
《波西米亚狂想曲》并不单只有皇后乐队。
可能不只是皇后乐队的粉丝,只要是爱好音乐,喜欢被演唱会氛围的观众,本片都是值得观影,甚至是买IMAX票的。
要知道,能够震撼视听的,并不只是有电脑特效而已,歌舞表演同样可以。
改变历史,影响未来,靠的不仅仅是那一两个人。
——《X战警:逆转未来》
如果你在去年10月份提问:“2018年最成功的音乐电影是什么?
”相信所有人的答案都会是《一个明星的诞生》。
毕竟,没有人会想到Lady Gaga的银幕处女作能够如此受欢迎,即便你不觉得这是一部绝佳的电影,你也很难不被片中的那首Shallow打动。
但当你在今天问出同样问题时,答案就会不一样了,因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势头实在猛得超乎想象。
比《一个明星的诞生》晚上映一个月的它,北美票房已经反超前者;它以8.2亿美元的成绩,排在去年全球票房榜第7位,位居《碟中谍6》、《死侍2》和《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之前。
它是这个榜单的前20名里,唯一一部没在中国上映的。
此外,它还捞到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五个奥斯卡提名,最后赢得除去BP之外的四项。
不过,很多媒体却不觉得《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很好的音乐电影。
它在烂番茄和metacritic两大影评网站的媒体评分只有6.1分和49分,挣扎在及格线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它的观众友好度:它在IMDb得到了8.2分,成功杀入Top250榜单,而它的豆瓣评分现在也有8.8。
于是,问题来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电影呢?
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是相信票房数字,相信奥斯卡投票会员,还是相信影评人?
1. 故事《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皇后乐队(Queen)主唱弗雷迪·墨丘里(Freddie Mercury)的传记片,而它的剧本,是由安东尼·麦卡滕操刀。
这已经是麦卡滕连续第三次撰写“伟人传记”了,他的前两部作品,分别是丘吉尔传记《至暗时刻》和霍金传记片《万物理论》。
所以,当你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片头字幕中时,你说不定会闻到一股熟悉的八股味道。
然而单凭本片有些陷入套路的叙事,就抹杀编剧的努力,显然不公平。
作为20世纪摇滚界风云人物,弗雷迪·墨丘里这一辈子过得实在是过于传奇,以至于你就算给他写上三本书,到头来依然会遗漏掉重要信息。
所以该怎样把墨丘里的一生浓缩在一部135分钟的电影里呢?
麦卡滕给出的答案是调整重要事件的顺序,以便在保留墨丘里人生轨迹的同时,将大事件尽量地集中到一起。
比如,影片情节与实际现实最大的区别,就是把墨丘里发现自己身患艾滋的时间,提前到了非洲慈善演唱会(Live Aid)的前夕。
这让墨丘里日益恶化的身体与他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活力,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得他对《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歌的演绎更加动人,因为其中有着这些让人心痛的歌词:“生命刚刚开始,但我却就要把它丢弃”;“妈妈,我不想死,但有时候我希望我从未出生”……但事实上,Live Aid演唱会是举办于1985年,而墨丘里直到1987年,才被确诊了HIV阳性。
他在被确诊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反倒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爆发出了更强的创造力:他实现了自己从小就有的歌剧梦想,与女高音歌唱家蒙特塞拉特·卡芭叶(Montserrat Caballé)共同推出了专辑《巴塞罗那》;他与皇后乐队的队友们在这段时间录制出了三张专辑,直到去世前几周,他仍然和队友们泡在录音室里。
墨丘里的这些经历,都极具传奇色彩,但向大众拉拉杂杂地如实介绍其生平,的确有些费力不讨好。
毕竟在多数人的印象里,墨丘里一生的巅峰时刻,就是他在Live Aid演唱会上的演出。
所以,将这场演唱会设定为墨丘里的天鹅之歌,让他的一生在温布利球场十万名观众的欢呼声中谢幕,无疑是个聪明的叙事选择。
而且,虽然叙事策略稍显取巧,但是在两位皇后乐队成员布莱恩·梅和罗杰·泰勒的“监工”下,《波西米亚狂想曲》中还是埋满了大大小小的梗:比如在影片开场处,我们能看到墨丘里的家中挂着玛琳·黛德丽的画像。
这位雌雄莫辨的“坎普”偶像,是同样雌雄莫辨的墨丘里最崇拜的演员,他在《波西米亚狂想曲》MV里的造型,就受了黛德丽的极大影响;比如那位坚决不同意皇后乐队把《波西米亚狂想曲》当做单曲发行的唱片公司老板,是由《王牌大贱谍》等喜剧的主演麦克·梅尔斯(Mike Myers)饰演。
而这位麦克·梅尔斯是怎么在好莱坞成名的?
就是凭借在1992年的《反斗智多星》中,在车里对着《波西米亚狂想曲》摇头晃脑。
所以当他在电影中告诉皇后乐队:“《波西米亚狂想曲》绝对不是那种能让十来岁小孩坐在车里摇头晃脑的歌”时,我们能感受到编剧们玩梗玩到飞起的乐趣。
至于皇后乐队的内部争执,以及墨丘里与家人的争吵与和解,据说都是源自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对话。
所以不熟悉皇后乐队的观众,完全可以对影片的细节放心:至少,那些在片中出现了的事情,基本都是真实的。
2. 摇滚精神然而,即便主创对细节下了许多工夫,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波西米亚狂想曲》不忠于事实。
这是为什么?
答案不在于影片表现了的那些方面,而在于被影片选择性忽略掉的方面。
譬如,性与毒品一直是与摇滚乐绑定的标配元素。
然而在一部面向大众市场的PG-13级电影里,你能怎样表现这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事物呢?
你只能尽量不去表现。
所以墨丘里极具挑逗性的表演风格,被影片做了柔化处理;所以墨丘里的性取向和他在80年代初的放浪生活,在片中也只是被一带而过。
于是,那个无法无天、热爱挑衅、私生活混乱的弗雷迪·墨丘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略显古怪却大体友善,用上帝所赐的天籁之音,歌唱着《我们是冠军》和《我们会震撼你》的正能量摇滚歌手。
摇滚的“正能量”化,似乎是它在走向大众时不得已的选择。
问题在于,如果去除那些与社会主流价值做对抗的精神属性,摇滚乐还依然是摇滚乐吗?
这也是《波西米亚狂想曲》之类试图讨好大众的摇滚电影,不得不面对的悖论:如果保持摇滚精神的原貌,它们就卖不出好票房;如果想要卖出好票房,它们就没法把摇滚精神不经过滤地传送到大众面前。
摇滚精神不可能是PG-13级的。
3. 人物/表演虽然不喜欢《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人们对这部电影有诸多意见,但他们很少会批评拉米·马雷克的表演。
而评论界和好莱坞业内人士也在这一方面达成了共识:马雷克对墨丘里的表演是成功的。
奥斯卡影帝、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和演员工会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无疑是证明。
但马雷克的表演真的成功吗?
起码我个人不这么认为。
他的表演对不熟悉墨丘里的观众来说或许奏效,但只要你去网上看几段墨丘里的现场表演视频,就会发现,马雷克对墨丘里个人魅力的还原,也就勉勉强强达到及格线吧。
马雷克所塑造的墨丘里,是一个脆弱、不自信的社会边缘人。
他出生于东非,身体里流淌着印度波斯人的血液,而且他还是个在当时不太能被主流文化接纳的同性恋者。
这些多重的边缘身份,造就了马雷克版墨丘里孤独、自卑的性格。
在舞台上的挥洒自如,似乎是他从现实生活中解脱的唯一出路。
但现实中的墨丘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自大狂和暴露狂。
他的个人形象出格而夸张,有时接近下流,同时又具有着自觉的戏谑性。
即便不容于社会规范,墨丘里依然能够征服世人,这是因为他雌雄同体的魅力:他既有阳刚威猛的霸气,又有着独属于小骚包的阴柔傲娇,这让他成为了跨越国界、跨越性别的偶像。
相形之下,马雷克出于剧本、身材和个人气质的限制,只能演绎出墨丘里阴柔娇弱的一面,却表现不出墨丘里的阳刚霸气,也无法企及墨丘里的舞台感染力。
如果把墨丘里的魅力值设定为100分,那么出于先天限制,马雷克最多也只能凭借技巧与卖力程度,达到50分标准。
问题在于,奥斯卡最爱的就是这类疯狂展现技巧与卖力程度的表演。
所以,归根结底,《波西米亚狂想曲》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作为一部普遍意义上的名人传记,它是取巧而成功的;作为一部摇滚电影,它是充满妥协的;作为弗雷迪·墨丘里的个人传记,它是比较失准的;但作为一部向大众对皇后乐队与墨丘里进行科普的电影,它却是完全奏效的,因为它把美妙的音乐带给了世人,并让世人看到了墨丘里无比耀眼的激情与生命力,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大遗产。
至于你会不会因为这部电影对墨丘里产生更多好奇,并主动挖掘这个人物的原貌,那就完全是“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原载《虹膜》
有些人,我们注定看不到他们老去的模样。
他们的死因或许没那么的「光彩」,但在我们心中,却是神一样的存在。
2019年,第91届奥斯卡,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获得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三项大奖。
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 的传记电影。
才华横溢而又肆无忌惮的他,曾因为双性恋倾向而挣扎在媒体的窥探、孤独与病痛中。
但最终,他被爱的人所拯救,与自己和解,用他最擅长的音乐形式,向世界表明了自己的勇气。
今天,我们依旧循环播放着皇后乐队的作品,依旧因为佛莱迪传奇的一生而感到动容。
那些对于自身认同的困惑与逃避、渴望被爱的小心翼翼、颓废、在巨大名利下的迷茫……总有几个场景能够引发观影者的共鸣。
或许我们并不能成为佛莱迪那样的巨星,但在挣扎、犹豫、痛苦过后,我们总会重拾对于某份事业或人的热爱,总会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Freddie Mercury 由演员 Rami Said Malek 扮演《波西米亚狂想曲》不是一部以摇滚乐团 Queen (皇后乐队)为主的电影,而是讲述 Queen 双性恋男主唱 Freddie Mercury 传记的电影。
即使你对 Queen (皇后乐队)乐队不了解,但是对他们的音乐,你肯定耳熟能详,比如经常在运动场万人合唱的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
然而他们经典的歌曲远不止这些,片名《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就是皇后乐队最经典的歌曲之一,也是英国史上目前销售量最高的单曲(没有之一)。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部个人传记片,展现了主唱佛莱迪( Freddie )叛逆狂妄、善良温存却又饱含争议的一生。
他出生在东非,在印度度过了青少年时光,随后才和家人来到英国。
在希思罗机场当搬运工的他,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主动结识了布莱恩( Brian May )、罗杰( Roger Taylor )、约翰( John Deacon ),四人组成一支独立乐队。
佛莱迪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想尽办法去做他们的第一张专辑,甚至将四个男性的乐队组合名字从温和的“smile”改成了霸气的“Queen”,他说:这源于至高无上的皇后,代表着肆无忌惮。
70年代他们完美的将华丽摇滚,前卫摇滚,古典音乐及重金属熔为一炉,创作出很多经典,而他们的视觉风格更是大胆,佛莱迪甚至还穿着女装表演,营造出妖艳又邪魅的风格,影响了无数音乐人。
Lady Gaga 的艺名就取自皇后乐队经典歌曲“Radio Gaga”。
但随着名利而来的也有人生困惑,来自经纪人保罗(Paul)的强吻开启了佛莱迪对同性性倾向的探索(影片情节有所改编,佛莱迪现实中的第一任男友是唱片高管 David Minns )。
一开始他也不敢直面事实,因为他深爱着女友玛丽,并已经向她求婚了,他叫玛丽答应他,永远不要取下那枚戒指。
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之后,佛莱迪决定向玛丽坦白,他们虽然还爱着对方,可这份爱,却变成了脱下戒指的另一种爱。
保罗的出现并不受其他乐队成员的待见,不是因为他的性倾向,而是因为他的傲慢(他曾用他和佛莱迪的亲密关系威胁其他成员)。
可是因为孤独,佛莱迪需要保罗。
和玛丽和平分手后,他也有过几任男友,媒体和大众更是大肆窥探他的私生活。
影片中记者会的一段尤为犀利。
媒体逼问佛莱迪,希望获得他性向有关的更有料的新闻。
佛莱迪面临巨大压力,勇敢做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来佛莱迪个人才华被唱片公司看重,他脱离乐队单飞,但过的并不好,名利让他变得高高在上却又异常孤独。
他在豪宅举办奢华派对,想通过这种表面上的热闹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散场之后,偌大的豪宅里,只留下他一人,和一个素不相识的服务生吉姆(Jim)。
吉姆告诉他:“如果你想解决问题,应该找个真正的好朋友。
”佛莱迪对他说:“我喜欢你。
”“我也喜欢你,但是,等你真正开始喜欢你自己的时候,再打电话给我吧。
”随后起身离开,从此便短暂地消失在了佛莱迪的生活里。
当佛莱迪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他和生活中所有人都断了联系,可是依然爱着他的玛丽在一个噩梦之后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将他叫醒。
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队友,并在 LIVE AID 演唱会上大放异彩。
1985年7月13日的 LIVE AID 演唱会,被誉为迄今人类最伟大的一次表演。
演唱会持续了16小时,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目的是为饥荒筹集资金,集齐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超级大腕儿:U2,鲍勃迪伦、麦当娜、保罗·麦卡特尼..……英国温布利体育场中72000名现场观众和全球15亿电视观众共同见证了这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演出,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也在观众席中。
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观看表演皇后乐队成为那次演出停留在舞台最长,演唱曲目最多的乐队。
现场的观众,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伟大而传奇的乐队主唱,会在不久之后与这个世界告别。
而他的人生就像这场盛大而狂放的演出,让他拥有“把天吼出个窟窿”的勇气。
在最后的日子里,佛莱迪接受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接受了自己的性倾向,接受了自己身上的缺点,也接受了艾滋病,他只想用生中命最后的时光来做最好的音乐,毫无保留,将自己献给音乐事业。
后来,他还找回了吉姆,带他见了多次家长。
直到去世,都与他相伴。
佛莱迪留给了吉姆50万英镑,以及与他共同在爱尔兰老家投资建造的房子。
吉姆一直住在那里到去世。
佛莱迪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佛莱迪说过: 我们都不合群,特立独行,所以我们的音乐是做给和我们一样的人,那些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我们正是为他们而唱。
每个时代都有像佛莱迪一样的人,他的才华,性倾向,魅力闪闪发光。
他们冲在最前面,挑战权威和僵化的教条,甚至用生命为他人照亮前路。
很难讲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影响了时代?
然而更多的,是坐在观众席等待被点燃的人,是平凡的无名之辈。
或许成为不了佛莱迪,但可以成为有勇气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本文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作者:马富贵编辑:DY
我们从来就只讲述真相——布莱恩·梅 和 罗杰·泰勒一、温馨提示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要牢记一条:这是一部关于皇后乐队(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传记电影,不是皇后乐队的传记片,也不是纪录片。
Freddie是男主角,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是打酱油的(他们的原话),所以这三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太涉及。
这部电影只讲述到1985年的Live Aid,之后Freddie和Queen发行了《A Kind Of Magic》 (1986), 并在当年完成了乐队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世界巡演,之后是《The Miracle 》(1989), 《Innuendo》 (1991) 。
他个人与上个月刚刚去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来自西班牙的卡巴耶发行了史上第一张摇滚古典跨界专辑《Barcelona》(1988),同名歌曲成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成为传世经典。
Freddie去世后,根据Freddie生前遗愿,乐队成员整理了他生前录音片段,发行了皇后乐队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Made In Heaven》(1995),之后三位成员发行了一首单曲《No One But You (Only The Good Die Young》纪念Freddie。
电影之所以选择只讲到Live Aid,大概是因为皇后乐队的成员不想将Freddie最后备受病魔折磨和死亡的痛苦在世人面前再现,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拍下去,他们大概会再次彻底崩溃。
而Freddie本人当年也是不愿让世人知道自己痛苦的样子,尽管他坚持出镜拍摄MV,甚至是最后走都走不动时拍摄了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
所以这部电影的基调就是赞颂、致敬Freddie的伟大才华和作品,以及真实呈现Freddie的人性。
因为Freddie是在1987年4月被确诊患艾滋病的,如果以1985年结束,就无法涉及后面的命运了。
电影就调整了时间线,虚构和修改了故事,能让人在这一部电影中了解Freddie的一生。
虽然改动了事实,但这些情节却是Freddie和乐队之后状况的真实提前。
如果想准确了解Freddie和乐队的历史事实,建议观看他们的纪录片,推荐去B站看《Days Of Our Lives》(资深粉游萦大大倾情翻译),前不久刚发行的讲1977年《News Of The World》专辑和巡演的《Queen Rock The World》,Freddie的纪录片《The Great Pretender》,还有很多很多。
嗯,别忘了阅读大量的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传记,比如Brian May写的乐队3D图片摄影传记《Queen In 3-D》,Freddie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写的《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 Freddie Mercury: An Intimate Memoir by the Man Who Knew Him Best》、Freddie的“老公”Jim Hutton写的《Mercury and Me》,乐队巡演工作人员Peter Hince写的《Queen Unseen: My Life with the Greatest Rock Band of the 20th Century》,Freddie的第一任男友David Minns写的《THIS WAS THE REAL LIFE: The Tale of Freddie Mercury》、以Freddie生前公开和私下采访谈话编写的《Freddie Mercury - A Life In His Own Words》、和《Somebody To Love - The Life, Death And Legacy Of Freddie Mercury》等。
而Q杂志主编Mark Blake写的皇后乐队传记《Is This The Real Life - The Untold Story of Queen》中文版即将出版。
由微博网友、资深Queen粉@席虎牙 翻译。
名人去世后,总会有身边的人跳出来写传记回忆录大爆猛料挖黑圈钱,可是读了这些Freddie的传记后,会发现这些他身边的人讲述的Freddie的故事都那么感伤动人,他们在书中寄托的是对Freddie的尊重、敬仰、爱和思念。
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当然,最好的了解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音乐——这是成功饰演Freddie的拉米的经验。
这部电影之所以服装造型道具舞台都神还原,自然是有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的保驾护航,他们频频出入片场,尤其在演唱会情节亲自指导。
此外,皇后乐队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档案资料库(得益于某些同志一辈子都不扔东西orz),由御用档案员Greg Brooks掌管,当年的神马奇怪的玩意儿都能信手拈来。
更厉害的是,Freddie的私人助理Peter Freestone就天天坐在导演和编剧身边,导演拍了一幕后问;我觉得拉米这段拍得不错,你觉得Freddie会是这样的反应吗?
Peter:挺好的……不过……也许Freddie可能会那样……导演:好的!
再拍一次!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是你的三观。
如果你认为电影只是美国式的理想主义、好莱坞式的虚情假意、平庸、俗套、无聊的家庭伦理片,对不起,你走错片场了,三观不合,无法欣赏。
因为电影讲述的就是Freddie和皇后乐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是传统的、受过良好的家庭和高等教育的英国绅士)。
如果你了解这些人,了解他们的音乐,就知道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人生经历很简单,没有什么惊世狗血戏剧冲突的八卦,创作作品也就是自己脑子里想一想,洗个澡(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做个梦(The Prophet’s Song、We Will Rock You)就成就传世经典的天才,但同时,你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积极上进、努力工作、追求梦想、力争完美,同时也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倡导爱、和平与平等的正能量精神。
对不起,这就是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就是教科书上的模范精神——而他们就是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楷模。
而“我们是一家人”,也并非口号,是事实。
他们就是携手同行、相亲相爱,即使有过迷茫、有过分歧,即使天天在录音室吵架,即使一段时间冷战,但最后都像争吵过的老夫老妻一样,老老实实地回到一起,继续创作和表演的温暖家庭。
他们永远都深爱着彼此——Freddie去世27年后,目前仍在进行的Queen+Adam Lambert全球巡演,以及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拍摄这部电影,正表达了乐队对Freddie的爱与思念——若不是他们亲自把关,他们心爱的Freddie不知道会被别人歪曲成什么样子。
这部电影也正是乐队献给他的礼物。
所以,不要把娱乐圈、滚圈的所谓习以为常的三观和行为套在Freddie和皇后乐队身上,正如Deacy在电影中说的:Every band is not Queen.二、真实与虚构,梗和槽点@席虎牙 之前已经帮大家梳理了一下,请务必在阅读下文之前阅读这篇文章(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03517090199704#_0),本文只是在这一篇的基础上的补充。
1、 Freddie 在希思罗机场搬运行李,背景音乐放的是为了这部电影Smile乐队原班人马Tim Staffell、Brian 和Roger在艾比路录音室新录制的现场版本的Doing Alright,歌词与Freddie当时的生存状态高度吻合。
2、 大家都知道Freddie因为和Tim是Ealing College of Art的同班同学兼室友,认识了Smile,成为天天死缠烂打还出言不逊提建议的乐队最大的“骨肉皮(groupie)”。
电影时间太短简化成悄悄跟踪的狂热粉。
电影中Freddie观看Smile表演时眼神留恋在Roger和Brian身上,爱意满满。
顺便说一句,Tim的演员是演员Tim Roth的儿子。
3、 Tim离开Smile,Brian和Roger反省自身不足,Roger说周末我有更好的事可以做,我可以把她们的名字告诉你,从这里就明显还原了花花的花花本质。
Freddie说要加入Smile,Roger说你那牙不行,能看出来Freddie其实是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他对此一直都很自卑。
但他后来说他因为多长出四颗牙导致龅牙,却令他音域更广是原话。
4、 Brian在一次校园音乐会上认识了Mary,与她约会,但追求未果。
Freddie一直以为Mary是Brian的女友,暗恋Mary近半年,后忍不住弱弱地问Brian,Brian说她不是我女友啊,遂鼓励Freddie与Mary约会。
电影修改了情节,是为了强化Mary对Freddie大胆追求自我和梦想的强大的支持力。
因为没有Mary的支持,也就不会成就后来的Freddie。
Biba那段,Freddie看上了女式的裤子,说又没有标签,男女都可以穿,这正反映了Freddie和皇后乐队不以任何标签束缚自己的精神,他们经常男女式衣服混穿,以雌雄同体、超越性别的形象示人(话说四个男人起了个Queen的名字就说明一切了)。
5、 Queen第一次和Deacy同台演出,电影安排Brian说不清Freddie的名字是有所用意的,Brian介绍Roger是乐队最大牌的成员是事实。
当时Roger回到故乡Cornwall俨然以传奇鼓手自居,连海报上都是Roger Taylor and Queen,Roger名字超大,Queen超小,参见Queen+Paul Rodgers和Queen+Adam Lambert的宣传logo。
台下立刻有女生尖叫Roger,并且这种场景延续在之后很多现场演出中——这是事实,貌美如花的Roger最受小女生欢迎,他的粉丝(骨肉皮)也最多。
6、 Freddie在车站等队友时电影背景放的Keep Yourself Alive的那几句歌词正是当时乐队状况的真实旁白。
7、 Freddie带着Mary父母和乐队去见家长这种情形大概在当年是常态。
他们五个家庭都走得很近,Freddie和Roger后来住一起在肯辛顿市场卖仿古服饰时,Roger的妈妈还曾经过来探望(检查卫生),吓得两个小子提前慌乱收拾一通。
Freddie有次去Roger家玩,Roger的妈妈还夸他性感美丽。
他们几只的父母也爱相互串门,妈妈们也爱在一起聊聊你家儿子我家儿子拉拉家常。
Mary的父母是一对聋哑人,而饰演Mary父亲的演员就是真正的聋哑演员。
8、 几位父母和梅花炯交流问他们的学业,Brian说父母不让他搞音乐——事实。
Brian和父亲为此几年都不说话,夹在父子间的母亲几次崩溃,直到1977年Brian请父母来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看演出后父亲才真正理解了儿子。
其实他们四家的父母都反对儿子搞音乐:高学历的学霸工作自动找上门,Brian当时博士论文就差最后一稿,实习时研究导弹设计,国家科学实验室已经点名要他了。。。。
乐队能当饭吃吗???
9、 在家里聊过去经历时Freddie唱了段Lazy On A Sunday Afternoon ,那句歌词在这里很有深意。
10、在Freddie家中Roger出言勾搭Freddie的妹妹Kashmira,正好又体现其花花本质。
11、Freddie穿着“愤怒是蜥蜴”去见John Reid,被三个路过的光头党骂wanker,是真的发生过。
Deacy问Freddie能否把衣服借给他周日去教堂穿:Deacy的妻子Veronica是天主教徒。
12、BBC的Top of The Pops节目中,某个摄影师一直盯着Freddie的下半身看——每个粉丝都明白这个用意,就连当年的媒体也对Freddie的某个部位(甚至包括胸毛)大肆讥讽,认为都是假的。
Freddie自然是暴怒。
13、Freddie躺在床上,床上放的那个记事本上就是Freddie手绘的乐队纹章和图标。
两只狮子代表Roger和Deacy的星座狮子座,螃蟹是Brian的巨蟹座,两只小仙女是Freddie的处女座,Q字母代表Queen,上面是一只凤凰,不是普通大鸟。
14、Freddie反手弹钢琴,弹出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前奏——Freddie经常反手弹钢琴,莫扎特也这样,而Freddie当年就被人称作摇滚莫扎特。
波米的旋律,在很早以前就有雏形了。
15、Freddie缠着Mary舍不得让她离开去上班,Mary说,如果我被炒了,谁来养活你?
这是他俩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时他俩很穷,住得和电影里一样,把钢琴当床头。
Freddie搞乐队只有花钱没有收入,全靠Mary打工养他。
此外乐队还依赖Roger和其他成员的奖学金糊口。
大家都是互相救济。
Mary若丢掉了工作,Freddie就彻底没饭吃了。
但是Freddie说了一句我会照顾你一辈子,这就是他之后一辈子遵守的誓言,泪目。
16、求婚的真实时间其实是某个平安夜,Freddie递给Mary一个盒子,大盒子里套着小盒子,小盒子里套着迷你盒子。
Mary打开了无数个盒子,发现里面有一枚玉戒指,之后就说了电影中一模一样的对白。
但是后来Freddie再也没有提结婚的事情,Mary偶尔提示无果。
所以很多人认为Mary是Freddie的妻子、前妻是不准确的。
他们只是订过婚,没有结婚。
但是Freddie将她视作自己的“法定妻子”,认为他和Mary在一起的那段经历就是婚姻。
17、其他三只闯入Freddie家中报告美国巡演的消息时,Roger叫错了姑娘的名字,大概是确有其事(他太花。。。。
)18、Adam Lambert作为卡车司机出现的背景音乐是Fat Bottomed Girls,作者是Brian。
被戏称为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骨肉皮之歌,Brian却说写歌的时候想到的是Freddie。
歌曲画面从大巴切入到现场表演视觉效果非常赞,而在大巴中Roger左搂右抱两个美女呼呼大睡,正好又体现他花花的本性。
但是FBG这首是1978年发行的,当时Freddie的发型是中长发,不是第一次美国巡演时的长发。
电影把这首歌放在这里,为的是突出Freddie的巡演生涯爆发式发展后其感情生活的变化。
19、Paul安排几个人入住,把Freddie安排到最大的房间——现实生活中Freddie也的确是最大牌,什么都要住最好的,Roger有时候就退而求其次住个第二大的,Brian也会这样,不过Deacy似乎一向低调(在电影中被Paul欺负了,Paul,你也不看看本团真正的大boss是谁)20、Paul强吻Freddie——其实他是1977年才当上Queen的经理人的,并未参与《A Night At The Opera》这张专辑和波米的创作。
但是电影这样的改动能够紧凑突出他的这条线。
Freddie的第一任男友是唱片高管David Minns,他说Love Of My Life, You Take My Breath Away是写给他的,不过官方盖章是Mary。
所以Freddie对Paul说这首歌是写给Mary的,Paul说:你说是就是。
Freddie和Paul貌似有过一段关系,但从未听说过他是正牌男友。
而且Queen的其他成员和周围的人非常讨厌他。
据说Paul就是靠着和Freddie的这段关系威胁他(MD这个男人太坏了!!!
)21、Deacy没有参与皇后任何歌曲的和声,因为他自称五音不全。
但是在舞台上他是有唱的,只是麦克风是被关掉的。
当然也有出现技术失误麦克风忘关的时候哈哈哈可怜的炯炯。
22、Freddie在Mike Myers饰演的EMI高管面前放卡巴耶唱的歌剧——Freddie是后来才爱上卡巴耶的,当时他特别喜欢将卡巴耶的唱片带到录音室,放大音量,一遍又一遍地听,沉醉其中。
而Jim Beach表示自己爱歌剧是事实。
他是上流社会的律师出身,非常喜爱歌剧、芭蕾、艺术品、品酒等高雅文化,并推荐给Freddie。
至于John Reid嘛,谁不爱高雅音乐呢23、Jim Beach说EMI高管当年出了平克弗洛伊德的《Dark Side Of The Moon》,里面的歌超长。。。。
24、Kenny Everett拿到波米那张单曲碟的时候看到的是I’m In Love With My Car,Freddie说是另一面——皇后乐队经典八卦:Roger为了让这首歌作为波米B面发行,将自己关在柜子里,队友答应才罢休。
为啥电影没拍?
难道只是个段子么?
25、Queen是在1985年才去里约热内卢的。
电影为了突出Mary作为Love Of My Life的主题,提前到分手出柜的70年代。
当年看到Mary描述出柜那段,脑海中无数次想象会是怎样的情景,没想到电影就原封不动地把当事人的台词和场景表演出来,泪崩。
26、1980年代Freddie改变了形象,短发胡子就是当年某一部分同性恋的标志形象,源自美国的Castro地区(而今年电影也在该地区点映,当地已经成为LGBTQ的平权地区,看的人都哭得稀里哗啦)。
电影讲到分手出柜后下一个镜头就变成这个形象非常鲜明地跨入到Freddie正式接受自己过着同性恋的生活。
(虽然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
)27、所以We Will Rock You(1977)的诞生也将Freddie的形象改成了80年代,为的是剧情的衔接与流畅。
28、电影从头至尾都出现的几位女性,都是乐队成员的女友(Brian的Chrissy, Deacy的Veronica, Roger的Dominique),后来都成为了他们的妻子(除了Mary)。
29、电影中Freddie和Mary开关灯的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我爆哭!!!
30、Freddie奢华狂野派对时穿的那套服饰,是1986年Queen最后一次巡演时的谢幕装,因为电影无法涉及1985年以后的故事,特地让这套经典服饰出场。
有两个人踩着单车,被Freddie拍了屁股,是为了向Bicycle Race的裸女自行车赛MV致敬。
31、Freddie向宾客撒礼物,说金钱无法买来幸福,但是馈赠可以带来快乐,这正是他的人生信条。
他非常慷慨大方,花了很多很多的钱给别人买礼物。
任何一个与他有点关系,为他做过事的人都会得到他的馈赠。
他随身带着一个生日本,记满了他的亲朋好友的生日,他会随时拿出来翻看,以免漏掉任何一个人的生日,因为他会为每一个人精心准备生日礼物。
他去世后一个月,Elton John还收到了他的圣诞礼物,因为早在他去世前,他就安排好了。
32、宴会上Paul仗势欺人,让梅花炯不满。
Brian吐槽Freddie你是摇滚乐队的成员,不是Village People乐队的成员。
VP是美国的一支走夜店风的乐队,全员都是gay,Freddie的警察形象就有点cos他们的形象。
Brian在这里提示Freddie,diss Paul,说他不该和Paul混在一起搞这种类型的音乐。
Roger嘲笑他养了一个宠物,Freddie说忠诚最重要,还特地问Dominique对不对——这句话非常伤人,因为花花就是很花,当着所有宾客的面指责对方的私生活,还问对方女友,难怪其他三只立马走人,Brian还生气地骂了他一句。
Freddie连忙道歉说是开玩笑的,奈何他被Paul拉走了——他骑在Paul的肩膀上,cos了Freddie在舞台上骑在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身上唱歌的形象,比如超人、黑武士、圣诞老人等等。
33、荒诞狂野派对结束后的Freddie一个人在钢琴上弹了几个音,超级熟悉的曲调,但是我就是想不起来是哪首歌了。。。。
明明派对上那么嗨,Freddie为什么事后那么沮丧呢?
因为Paul他们一帮酒肉朋友利用组织参加派对的机会,利用Freddie的金钱大肆为自己牟利,Freddie非常愤怒和沮丧。
Freddie骚扰Jim Hutton,被骂后道歉,之后两人促膝谈心一见钟情。
这个情节是虚构的,但是虚构中夹杂着大量事实。
Freddie是在1983年年底在一个同性恋酒吧见到了Jim,他是一位理发师。
因为他长得像他的偶像,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好莱坞传奇影星Burt Reynolds(伯特·雷诺兹),所以才看上他的(他俩真的真的超级像orz,迷弟太可怕orz)。
Freddie以为他买酒为名搭讪,被他拒绝(要他滚蛋orz),因为他有男友,正好去洗手间了。
Freddie就乖乖滴滚蛋了。
Jim当时完全不知道Queen,更不知道Freddie,即使他男友告诉他的身份,他也毫无概念。
之后在1985年3月23日,Jim早已与男友分手,一个人在酒吧时,Freddie又凑过来要给他买酒,勾搭成功。
Freddie勾搭成功后的第一句话通常是How big is your dick? (其实他是开玩笑的ORZ)。
Jim很不爽。
所以电影中Freddie反复提到要给Jim拿啤酒喝,Jim骂Freddie竟然有胆(蛋)骚扰他,Freddie说如果你喝了我的啤酒就知道我有多大胆(蛋)了就是当事人对话的神运用。
此外,Freddie的确喜欢穿制服的男人……Freddie与Jim聊人生的那段并非在现实中不可能。
他俩还真的经常会谈心(一起歪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看电视聊天),谈谈孤独感,谈谈朋友,谈谈人生中需要的是什么,反正还是蛮深刻的orz。
因为电影只讲到Live Aid,他和Jim交往才几个月,没法深入地去表现他俩的感情经历,所以就把日常又深刻的片段浓缩了。
乍一看胡编乱造,实际上非常真实深入。
电影后面虚构了Freddie在伦敦找遍了同名同姓的Jim Hutton,找了他两年才找到,其实也算是真实事件的神改编。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Jim后来才知道,这两年间他是被Freddie和他指派的“小弟”秘密跟踪,最后伺机下手的orz。
Freddie不是自己坐着车,就是派“小弟”开车溜到Jim经常光顾的酒吧去偷偷查看他在不在那里(真特么可怕的跟踪狂!!!
)然后他会开心地说:看,我男人在那儿!!!
(无力吐槽。。。。
这和找遍伦敦有啥两样orz)34、Freddie和大家吵架,Deacy弹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前奏贝斯,就灭火了。
这让我想起Brian曾经说的一个冷笑话:夫妻吵架时,Deacy一弹起贝斯,就不吵了。
在这段争执中,Paul插了几句支持Disco舞曲风的话被骂,其实也体现了后来的Hot Space专辑,Freddie也是受到了Paul的支持走funk路线(Paul当年是贝尔法斯特的DJ),所以梅花更讨厌他。
(不过别忘了Deacy好这口。
)35、记者会太神了,完全就是媒体和Freddie的原话,甚至其他三人的表现也是真实复刻。
这一段非常非常经典,无论粉丝与否都应该每个字每个字地学习研究,不仅高度还原当事人的话语,还深刻剖析了Freddie的内心。
36、Freddie过得很艰难,突然画面一转but life still goes on的歌声出来,歌词剧情神契合。
Brian穿的那件性感粉色蕾丝睡裙就是Brian将当年自己穿的原版睡裙拿出来贡献给了电影(有点绕口ing)。
37、家人闹翻那一场,被很多歌迷质疑虚构。
但Brian在洛杉矶首映式上被粉丝询问电影中哪段最真实时,却指出了这一段。
他说本来电影最后要删掉这一段,被他极力制止,因为这段就是真实发生过的。
I Want To Break Free在美国被MTV禁播,Freddie生气说的那几句都是当时媒体对他的评价,Freddie说我们帮助MTV的诞生却被他们禁,这是事实。
波米是第一部将MV用作歌曲商业推广的,Queen helped the birth of MTV。
Freddie后来说的那些气话都是原话。
但是Queen由此失去美国市场的很大部分原因是Paul从中作梗,拒绝很多宣传机会,一心想让Freddie脱离Queen,被他所掌控。
但是Freddie并非乐队第一个出个人单曲和专辑的,Roger早在70年代就出了,Brian也和别人合作。
问题不在于solo,在于乐队的凝聚力不强,大家都厌倦和失去信心了。
Freddie还说如果没有我你Brian就是天体物理学博士——超级虐,Brian就是失去Freddie多年后重新回到帝国理工,60岁那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天体物理学博士。
38、这段中Brian说我们是一家人,Freddie当时就爆发了,说我们不是一家人,你们有家庭有老婆孩子,我呢,我什么都没有——这句话是原话啊原话啊原话啊啊啊啊!!!
哭得肝肠寸断。
由此可见Freddie多么孤独多么害怕,因为性向问题加上当时感情生活的不稳定,他一直处于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状态——而电影对他这方面的刻画十分到位,飙泪。。。。
39、Mary给Freddie打电话被Paul截下时,Freddie在钢琴上弹的是I Was Born To Love You。
40、雨中,Mary说Freddie你是被爱着的,被我、Brian、Deacy、Roger爱着的,这不是煽情,千真万确!!!
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暴风哭泣。
之后Under Pressure这首歌的歌词也超级契合剧情,跪了。。。。
41、Freddie后来成了Mary孩子的教父,教他学会说tractor和guitar。
42、Freddie将Paul开除的真正原因是他其实早就知道Paul不是好人,而且暗中利用他的财务乱搞,Freddie不是一个爱与人当面交锋的人,他心肠太软。
Queen当初对Paul不满意与他解除合约后,Freddie却将他留下当自己的经理人,其中除了他是gay, 对他表面上言听计从可以陪着他一起玩(他太孤独了,时刻都需要人陪伴),还有就是Freddie不忍心开除任何人(他真的真的非常善良,不愿意做让人伤心的事)。
但是Paul到后来俨然掌控他的生活,将他与乐队与他人隔绝开来,带着他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他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是错误的。
电影中Freddie不理会Paul的片段也表现了这一点。
最后一次,Paul趁他不在家,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在他家胡闹,把他心爱的Garden Lodge(Live Aid之后搬进去的著名豪宅)搞得乱七八糟,就成了导火索,他一怒之下让Paul滚蛋。
Paul就拿了65000英镑,把Freddie卖给了《太阳报》,虽然他并没有像电影里一样接受电视采访,但在当时对同性恋仇视的年代,在除了圈内人士都不知道Freddie的性取向的年代,因为Paul提供的猛料,太阳报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大量Freddie的同性恋生活,把他的所有男友一网打尽,还有和那些男人们的私密照片,其中最可怕的是,提到了Freddie的两个前男友死于艾滋病,说Freddie非常害怕,向Paul倾诉。
电影中Freddie的父亲看到报纸上的All Queen’s Men那篇报道就是完美复刻当年的报道orz。
当然,最让Freddie愤怒的是,Paul居然还爆料Freddie的现任男友是Jim Hutton。
Freddie一直都小心翼翼地保护Jim的隐私,Jim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人通过媒体知道他与Freddie的恋爱关系,只希望自己亲口告诉家人。
Paul之后还恬不知耻地给Freddie打电话,想解释他是被媒体纠缠太狠才让步的,Freddie根本不接他的电话。
43、Freddie和队友讲和的那个片段有好多话都是原话,比如说four aging Queens,比如说dinosaurs等等,非常有意思。
44、Freddie在家里喜爱穿丝质的睡衣与和服,都怀疑电影里拿的是原版货。。。。
而且明显看到Freddie家中的中式椅子,他就爱这些东方的玩意儿。
45、一提到艾滋,背景音乐就放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这不就是自己虐自己么,哭1986年温布利,实际上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的Freddie在现场说,除非我们都死了,Queen永远不会解散,之后就唱这首,太特么虐了!
46、Freddie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被诊断罹患艾滋,这也相当真实。
当时他就是一个人去医院确诊的,没有人知道他得病。
他是后来一个个告诉身边的人的。
可见他一个人承受多大的痛苦。
最早告诉的是Jim Hutton,当时Freddie说,如果你离开我,我也能理解的。
Jim说,但是我爱你Freddie,我不会抛弃你的。
所以Jim一直陪伴照顾他到最后。
Jim也被感染HIV,但他是2010年因肺癌去世的,Brian还写了一篇动人的悼文纪念他,说他对名利和滚圈毫无兴趣,只是充当吃瓜群众,精心打造Freddie的花园。
说他俩放到今天,就是Civil Union(英国2010年还不承认同性恋婚姻),Freddie也一直称Jim是他的老公,他们互赠婚戒,他去世时手上还戴着这枚戒指,和Jim送给他的小泰迪熊公仔一起火化。
47、Freddie和队友一起为了Live Aid排练,嗓子状况不太好,说是vulture’s crotch,这也是他的精妙言论之一。
48、Freddie向队友告知病情这段是将时间线提前到Live Aid之前。
实际情况是大概是87-88年左右,Queen全家一起吃饭时,有人抱怨感冒,Freddie伸出一只因为免疫力缺失受伤流血无法愈合的脚告诉他们,你们看看我经受的一切,才使得Queen知道了他的病情。
(Jim Beach早就知道了)。
其实乐队成员早就隐隐感到不对,Deacy甚至亲自小心地询问Jim Hutton。
Jim为了保护Freddie的隐私,违心地撒了谎(你们都那么爱他啊)。
但这段对话中大家的反应是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
特别是Freddie后面说的那些话,希望他们保密,不想打艾滋同情牌,只想创作到最后一刻真的都是原话啊啊啊啊啊啊!!!!!
再次暴风哭泣!!!!!
最后他抱着大家,说即使你们哭得像个小姑娘,我依然爱你们也许就是原话啊啊啊啊啊啊啊!!!
他真的真的很爱这个乐队,爱着Brian,Roger和Deacy。
看看 A Winter’s Tale和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的歌词,你们就能体会乐队成员之间深厚的爱。
而乐队得知Freddie的病情以后,更是紧紧地保护着Freddie,不向任何外人透露风声,天天向媒体撒谎,直到他去世前一天向全世界宣布自己罹患艾滋,希望大家与他一起抗击这个病魔(他是多么地勇敢无畏——Brian说他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得肺炎去世的,可是他偏要承认自己得了艾滋引发的肺炎)。
到后来Freddie病情恶化,Brian决定暂停他个人专辑的宣传以防他随时不测时,Freddie却说你的个人音乐生涯才刚刚开始,如果我死了正好可以帮你的专辑做宣传555555。。。。
49、Freddie在Live Aid当天才找到Jim自然是虚构的,实际情况是Jim当天从理发店下班回来,Freddie才说要去Live Aid。
从来没去过演唱会的Jim一脸懵逼地跟着去了,见证了摇滚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演出,主角还是他男友(这人太幸福了orz)。
更搞笑的是,David Bowie当天的头发就是Jim前几天剪的。
Freddie说安排一个人来剪头发,Jim就接到一个预约电话。
结果那个神马大卫琼斯半天都不来,Jim急得要下班,打了好几个电话催促(威胁),对方说好好好琼斯先生这就出来了,进店一看,原来是宝爷。
Jim不认识Freddie和Queen,却认识时尚先锋宝爷,不过他一句话没说,直到剪完了才跟他确认了身份。
Live Aid当天,Freddie在宝爷面前得意洋洋地晒Jim:你还记得他吗?
宝爷一脸木然。
Freddie急了:谁给你剪的头发???
宝爷依然木然……Freddie自从认识Jim之后,不仅自己直要Jim剪头发,还强迫家里人都找Jim剪头发……无力吐槽我大皇后的family business 的光荣传统 orz。
50、Freddie当天并未来得及带着Jim去见家长,但是他带着Jim见过好几次家长。
而且电影里父母妹妹与他俩的对话就是原话原话原话!!!
Freddie从未当着Jim的面向父母揭示他俩的真实关系,但是父母都心知肚明,对Jim也很好。
在Freddie最后一次探望父母时,Freddie的父亲还陪着Jim逛花园,指着一株枯萎的玫瑰花感叹道,这株树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了,Jim不知道他指的是玫瑰还是Freddie。。。。
51、Live Aid每个乐队的音量都是有限的,所以贴了个纸条不许动,电影里Jim Beach做贼似的调高了音量,把贴纸换了地方,导致Queen的音量比其他的乐队大得多,这也是Queen最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是事实,只不过调音量的是Queen的御用调音师,不是迈阿密海滩爷爷。
52、Queen上场之前的乐队是Dire Straits,不是从Freddie侧身而过的U2。
大概是U2更好认吧但电影放了Dire Straits演唱的音乐片段。
53、电影中未收录的Live Aid上的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和We Will Rock You今后也会发行。
54、Queen在唱了20分钟后下场,到晚上集体结束大合唱之前Freddie和Brian又上场,唱了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
他们是唯一一支在同一个舞台上两次登场的乐队,可见已经封王了。
之后乐队还参加了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的大合唱,就是难以找到炯 lol。
Freddie穿着红背心,刚刚在台上尽显霸主地位的他却非常低调不爱出风头,还把话筒让给别人。
而且歌词不记得瞎混,基本只会唱歌名的那一句。
就这么个大合唱,大家都想尽办法跑到最显著地方唱歌露脸,而他却恰恰相反,正体现了他内敛朴实的一面(果然和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55、Mary和Jim在台上看演出时,Mary激动地靠向Jim——他俩在Freddie生前关系是不错的,Jim甚至在和Freddie闹矛盾时还跑到Mary那里诉苦。
56、Freddie去世后将豪宅Garden Lodge和一半财产和音乐版权全部留给了Mary,并将骨灰交给她埋葬(这句话有点怪),嘱咐她埋葬在一个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的地方。
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Mary才知道Freddie到底埋在了哪里。
57、Freddie留给了Jim 50万英镑,以及与他共同在爱尔兰老家投资建造的房子。
Jim一直住在那里到去世。
58、作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家庭作坊,据说Queen成员和家眷都伪装成了群演……据说包括梅花……据说Brian是Live Aid群演……可是茫茫人海……貌似至今还没有人能找到……以上就是这些,还有哪些漏掉的欢迎补充。
微信:QueenRockBand里面有好几篇涉及到上述内容的科普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
最后说一句:拉米·马雷克应该拿奥斯卡。
这是关于一个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出生、印度孟买长大、移民到英国、涂着黑色指甲油、穿着皮草、登上Top of the Tops的舞台,却在巅峰时期不幸染上艾滋病的男孩的故事。
转自Queen(皇后乐队)的微博(Queen_皇后乐队)及微信(QueenRockBand):https://weibo.com/3526028817/Gcfmi5JIs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近期宣布,原定于今年圣诞节北美上映的皇后乐队(Queen)的主唱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 Mercury)传记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提档至11月2日上映。
国内是否引进未知。
这部从2009年开始酝酿创作的电影,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
在等待电影预告片的同时,主页君和大家回顾一下九年来的煎熬和曲折。
🎬2010年:石破天惊,皇后要拍主唱传记电影皇后乐队宣布要拍牙叔电影的消息一出来,震动了整个音乐界,当然,还有粉丝界。
遥想当年,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粉丝群体”,皇后乐队的诸多粉丝在网上表达了不满、不信任和矛盾的情绪。
对于每一个Queen粉来说,牙叔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亵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牙叔,找一个人来演他,怎么都感觉很怪异——谁能够完美诠释牙叔的形象?
甚至还有粉丝批评梅花“只是为了赚钱”。
然而梅校长和花花却说,为牙叔拍摄电影,是为了完成他们的一个心愿,一个向牙叔致敬、向世界展现牙叔伟大的人性、歌颂他的人生以及他留下的传奇和遗产的心愿。
为此,皇后特地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Queen Films。
很快,制片人也定了下来——除了梅花、经纪人Jim Beach以外,专业制片人士包括Graham King(GK Films,奥斯卡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以及《纽约黑帮》、《雨果》、新版《古墓丽影》等多部大片制片人)和Robert De Niro(TriBeCa Productions)。
德·尼罗前辈还是皇后的音乐剧《We Will Rock You》的制作人,他和皇后是多年的老朋友。
编剧也很快定下来了,是电影《女王》和《对话尼克松》的编剧Peter Morgan,故事将围绕牙叔从一个非洲出生的亚裔男孩成长为摇滚传奇的经历展开,以1985年的Live Aid结束。
在经历最初的震惊和疑虑过后,粉丝和媒体逐渐接受了电影确定要拍的这个事实,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猜测主角人选的漫长岁月……Johnny Depp嗯,那个时候德普先生已经拍摄了好几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自然受到粉丝的关注。
Sacha Baron Cohen然后很快人选定下来了——就是那位颇有喜剧表演天赋、争议不断,且形似牙叔的萨沙。
当时的萨沙,不仅饰演过《阿里G》、《波拉特》、《布鲁诺》,还获得了第64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
无论从形象还是人气上似乎是牙叔的不错人选。
当然,对于他的选择,也有很多粉丝表示疑虑:这个人演的大多喜剧夸张人物,演牙叔会严肃起来么……
🎬 2012年:第一位名导出现从决定拍摄这部尚未命名的电影开始过了两年,才传出曾经执导《女王》、《危险关系》和《失恋排行榜》的Stephen Frears将作为这部牙叔传记的导演。
整个创作班子看起来既可靠又强大。
当时梅花都说,电影很快就要开拍了……🎬2013年:萨沙意外出局、小本加盟,导演悬而未决本以为萨沙饰演牙叔是板上钉钉的事,可三年过后居然因为与乐队和制作人在创作上的分歧退出这部电影。
在娱乐圈又是激起千层浪。
萨沙退出后,校长表示,萨沙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个性太过鲜明,让人感觉不到是牙叔,虽然他出局了,但是我们关系依然不错。
一向快言快语的花花则直接不客气地说不想把电影拍成一个笑话。
而之前传闻将加盟的名导Stephen Frears本来与萨沙见面聊过电影,并期待进一步深聊,结果看到了萨沙退出的消息,也与电影无缘了。
当时负责这部片子的电影公司是索尼,据说他们和萨沙还准备邀请大名鼎鼎的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和Tom Hooper(《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猫》等),后因与乐队意见不同而放弃。
就在萨沙退出之际,编剧Peter Morgan无不沮丧地表示,这部电影大概是拍不下去了。
但这一席话立刻遭到制片人反驳。
Ben Wishaw花花在一次采访中,说乐队很想请一位名字缩写为B.W.的演员来饰演牙叔。
立刻被记者识破是小本。
梅花既然如此青睐小本,小本自然不会推脱,成为最新男主热门人选。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媒体和粉丝罕见地一致表示欢迎。
有些粉丝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看小本大显身手了。
而梅花也公开夸赞小本是个好演员。
Tom Hiddleston是的,抖森悄悄地乱入了。
因为校长与小本和抖森都见过面,貌似在见过抖森后对他大夸特夸…….如果抖森加盟他会演谁呢……emmmm.....
Dexter Fletcher随着小本加盟,这位童星演员出生的颇具艺术家气质的德克斯特·弗莱彻导演开始参与这个项目。
他曾出演过《象人》、《巴比伦饭店》、《星尘》等,后来在2016年执导电影《飞鹰艾迪》。
Daniel Radcliffe当然,当年最搞笑的传闻就是哈利·波特主演要演牙叔,立刻被他愤而否认。
🎬 2014年:还未开始就结束了从2013熬到了2014,这部梅花说了无数遍很快就要开拍的电影不仅毫无进展,弗莱彻也因电影创作理念与乐队和制作人存在分歧,静静地离开了剧组。
🎬2015年:撤换编剧,《万物理论》操刀人上场磨了五年的剧本,一次次地写,一遍遍地改,改到后来乐队和制片人仍是不满意。
制片人决定更换编剧,由奥斯卡获奖影片《万物理论》的编剧Anthony McCarten取代Peter Morgan,在Peter的剧本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大家都知道《万物理论》讲述的是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而天体物理学博士梅校长与霍金又是好友)。
而此时这部电影的名字终于有了点眉目,暂定为《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索尼仍然有权继续参与这个项目。
🎬 2016年:科恩皇后口水战、小本退出、拉米加盟、辛格执导一晃七年过去了,传闻不断、剧组不定的这部片子引来了第一个小报媒体喜闻乐见的“高潮”——3月,心怀不满的萨沙在Howard Stern的节目中攻击乐队,认为乐队只想在影片中粉饰牙叔,美化乐队,不愿意去涉及牙叔的混乱私生活、不想拍成限制级。
萨沙还提到,乐队的某位成员说,电影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演到一半牙叔就去世了,剩下一半讲述乐队如何继续。
萨沙的这些话引发媒体和粉丝界一片哗然,虽然他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将矛头对准校长,指责他是控制欲强,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
三年前校长对此事的回应非常的委婉,而如今萨沙反过来攻击他们,校长也只是心寒地说,萨沙如今已变成了一个arse,我们之前很开心地在一起讨论电影,他却跑出去撒谎,我们从来就不做违背事实真相的事情。
然而舆论似乎依然站在萨沙这边。
直到2017年年底制片人Graham接受《Empire》采访时才揭露了真相。
当时虽然梅花参与了电影的构想,但是并没有批准任何一个剧本。
这部片子不仅讲述牙叔辉煌的艺术生涯,也会涉及他的性生活和艾滋病,虽然以Live Aid结束,也会提到最后的命运。
Graham还提到为什么萨沙没能成为牙叔的最后人选,因为他太过专注牙叔的私生活的阴暗面,希望以此为重点,这与制片人和乐队的思路大相径庭。
萨沙之所以这样乱说,大概是为了发泄无法按照他的意愿拍摄这部电影的不满。
根本就不存在牙叔在电影演到一半就去世的剧本。
然而对于制片人来说最令人恼怒的就是,舆论全面攻击校长,让他亲眼看到校长因受到深深的伤害而难过。
Graham最最害怕的就是,受到如此严重伤害的梅花万一忍受不了给他打电话说不干了怎么办……更让人遗憾的是,一直未正式签约的小本也退出了这个项目,原因不明,大概有一点是因为拖了太久,档期开始有冲突了……不过梅花毕竟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大概正是他们的坚强,他们的执着,他们对牙叔深深的爱与思念,为了完成向牙叔致敬的这个心愿,他们从未放弃。
Rami Malek到了11月,本以为这部电影八成要黄了的吃瓜群众,突然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出演过《黑客军团》、《博物馆奇妙夜》、《太平洋战争》、《极品飞车》等多部影视作品、第68届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拉米·马雷克确定将饰演牙叔。
这位埃及裔的美国演员立刻获得舆论的赞赏,揪心了六年的主角人选,总算让人放下心来。
Bryan Singer与主角同时敲定的还有好莱坞大导演布莱恩·辛格。
六年间,乐队和制片人与各大导演谈了一茬又一茬,最后终于锁定了皇后乐队的狂热粉丝、拍摄《非常嫌疑犯》、《X战警》系列、《超人归来》、《豪斯医生》等好莱坞电影和电视大片的辛格大导演,而此时的电影公司也从索尼换成了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看着辛格令人目眩的大片履历表,让人觉得这次公司和乐队可是下了血本要拍成全球商业大片冲击奥斯卡了。
辛格确定执导后,兴奋地在社交媒体上狂刷Queen、刷梅花,还把自己收藏的乐队唱片晒了个够,校长欣然转发,并号召大家关注导演账号留意影片的最新消息。
当然,关于这位辛格导演,坊间却颇有微词——因为这位公开的双性恋者身上总是或有或无地流传着“性丑闻”,即使他已经与一位女性结婚。
传闻直指他喜爱年轻男孩,并曾经卷入一桩好莱坞男孩演员的性骚扰案件,但检方在当年的调查中排出了他的嫌疑;在另一起针对他性侵年轻男演员的案件中,原告后来撤诉,并在其它案件中因欺诈入狱。
不过,很多人认为既然制作公司和乐队都已经定下来要他来执导,想来事先已做过背景调查,那些传闻大概也是子虚乌有吧。
🎬 2017年7月招募群众演员,8月主创人员敲定,9月正式开机导演和男主一定下来,这部拖了八年的片子进展神速。
从7月份开始,剧组就面向皇后乐队官方粉丝俱乐部成员招募群众演员,工资不低而且一天包两餐,要求是留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型:
其他片中重点人物选角也快速搞定——校长吉他手布莱恩·梅(Brian May):Gwilym Lee(《亨利五世》、《詹姆斯敦》、《刘易斯探案》)花花鼓手罗杰·泰勒(Roger Taylor):Ben Hardy(《X战警:天启》、《勇往直前》、《东区人》、《玛丽·雪莱》)炯炯贝斯手约翰·迪肯(John Deacon):Joseph Mazzello(《侏罗纪公园》、《太平洋战争》、《社交网络》、《疑犯追踪》、《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经纪人吉姆·比奇(Jim Beach):Tom Hollander(《夜班经理》、《碟中谍》《加勒比海盗》、《傲慢与偏见》)前经纪人约翰·里德(John Reid):Aidan Guillen(《移动迷宫》、《权力的游戏》、《亚瑟王:斗兽争霸》)坏蛋前经纪人保罗·普兰特(Paul Prenter):Allen Leech(《唐顿庄园》、《黑镜》、《罗马》)牙叔的“法定妻子”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Lucy Boynton(《东方快车谋杀案》、《吉普赛人》、《初恋这首情歌》)牙叔“老公”吉姆·哈顿(Jim Hutton):Aaron McCusker(《无耻之徒》)连当年因主演电影《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让波希米亚狂想曲这首歌在美帝再度走红的喜剧演员Mike Myers也来插一脚,大概演的不是穿越版的自己就是某个DJ他们微笑着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看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眼中噙满了泪水电影开机后,负责电影原声音乐并兼任制片人的乐队成员梅花,自然就成了电影监工,时不时去探班。
拍摄的第一场居然就是1985年皇后乐队横扫世间顶级艺人的Live Aid现场。
梅花还特邀当年Live Aid的主办者之一鲍勃·吉尔道夫爵士亲临现场。
媒体拍到校长眼含热泪面带微笑地站在假牙后面,穿越了……校长泪奔,发帖感叹八年不易,没想到自己能活着看到这一天:
这段视频仅仅是演员彩排现场,却引发全球疯狂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彩排片段_腾讯视频监工现场指导拍摄Queen指导电影拍摄_腾讯视频在牙叔71岁生日这一天,校长还为他献上了生日礼物——饰演牙叔的拉米3D立体照及全员照:
连皇后的官方致敬乐队Queen Extravaganza主唱Marc Martel也随剧组去了艾比路录音室:
剧照出来全球惊叹,期待值爆表:
开机后似乎一切顺利,校长、演员、导演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互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频频图透剧透视频透搅基秀恩爱,大家就期盼着赶紧拍完赶紧上映了:
连演员都像我团那样相亲相爱
牙叔的妹妹也被邀请到现场
这张穿越图太劲爆梅监工在片场忍不住偷拍3D照片,被辛格导演偷拍:布莱恩梅拍摄电影现场_腾讯视频主角叫Mercury,乐队叫Queen,导演叫Singer,制片人叫King,编剧又创作过校长好友霍金传记,这无疑将是一部最牛逼的电影。
12月,福斯公司开除辛格导演,弗莱彻火线救援,成为该片新掌舵人没想到感恩节一过,最让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小报舆论迎来了第二波“高潮”——12月1日,福斯公司突然宣布暂停《波希米亚狂想曲》电影拍摄,因为辛格导演自感恩节回美国休假后一直未回到伦敦片场,严重影响拍摄进程。
12月4日福斯公司宣布解雇辛格。
据国外媒体报道,辛格多次片场迟到、无故缺席,并在片场大发脾气,甚至向主演拉米扔东西(虽然事后和解)。
饰演乐队经纪人Jim Beach的Tom Hollander曾一度愤而退出剧组后被劝回。
在电影拍摄期间,曾经由于辛格无故缺席,中间名叫牛顿的摄影师出马指导拍摄。
福斯公司目前正寻找新的导演人选,希望这几天就能定下来。
此时电影拍摄已进入尾声,只差几周就能拍完。
辛格对自己被解约表示不满,说非常希望把这部电影拍好,以此向牙叔致敬。
由于自己的双亲之一病危,需要回国探视,加之自己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请假休息,遭到公司拒绝。
而此时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却是另一些传闻。
自韦恩斯坦性侵事件曝光后,好莱坞多名大腕落马,人人自危。
一直以来受到性骚扰年轻男性丑闻困扰的辛格这次又遭到新的性侵指控,正在接受警方调查。
辛格对此全盘否认,并指出这次原告的代理律师仍是当年未果的性侵控告案件的原告律师。
之后辛格删除了自己推特账号的所有内容,Instagram也停止更新。
而此时梅花正在欧洲和亚当·兰伯特进行Queen+Adam Lambert巡演。
折腾了八年,好不容易顺利开拍了,却把导演给开了,真不知道梅花心中滋味如何……好在福斯公司动作迅速,当年因创作理念不同而离开的弗莱彻临危受命,立刻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成为新的掌舵人。
巡演结束后回到伦敦的梅花重返片场探班,感叹不已。
新任导演亲自为梅监工准备了导演席位,梅大导演激动万分,表示波米这艘大船不仅没有沉没,反而在新导演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之后全体演员去伦敦现场观看了Queen+Adam Lambert的演唱会。
这些80后的主角们几乎都是第一次看皇后乐队的现场。
后来梅大导演又忍不住剧透了下牙叔和玛丽的感情戏,并偷偷发了两张在片场探班和化妆的照片,之后秒删,并下达了严厉的封口令,至于电影中会有怎样的惊喜,我们就等着上映再探索吧。
🎬 2018年:2月杀青、11月上映九年后,让我们牵肠挂肚的这部电影,终于杀青了。
无论是花花一家人还是演员纷纷发图庆祝。
演员们在这部片子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走火入魔、依依不舍。
而就在电影快杀青之际,自离开《波希米亚狂想曲》剧组后一度消失的辛格重新上线Instagram,不断更新行踪,还发了一张牙叔的照片。
从2009年到现在,梅花从花甲之年迈入古稀,梅校长的褐色长卷发如今已全白,当年刚刚美偶出道的亚当早已成了Queen的新任巡演主唱,甚至传闻也参与了这部牙叔传记电影。
谢天谢地梅花炯依然健在,能够监督这部电影,完成原声创作,看到电影上映的这一天。
无尽的思念,执着的梦想,人生又能有几个九年,又有多少能够如愿?
制片人Graham King说,我希望当观众含泪离开电影院时,他们的脸上依然带着笑容。
我们都很期待。
(本文部分素材源自The Wrap、Empire等媒体报道)✧ ⎯⎯⎯⎯♔♬END♬♔⎯⎯⎯⎯ ✧☆图片视频全部来自网络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
👑微博账号
I love Rami and Queen and all but this boring ass sanitised biopic is the most uninspiring and incoherent mess I’ve seen in a while.
比较失望,光造型还原了,但还是演不出弗莱迪的轴劲儿。前面温温吞吞流水账,转场也有问题。后面的 Live Aid 实况重播令人振奋,但这是现场摇滚天生强感染力的功劳,跟电影没什么太大关系。而且,这段最精彩的重播,还被捐钱的交叉剪辑给打乱了。我当然不反对慈善,但你的表现手法能不能高明点儿别这么刻意?
对欧美音乐文化毫无兴趣
超长MV,如饮白水
观影前跟朋友吐槽一群人闲的没事干居然妄想做Queen的传记,简直是自取灭亡。现在,嗯,真香。
粉丝向电影,中规中矩的模式化传记片。从强势崛起到团队裂痕再到回归绝唱,每个阶段其实都流于浮泛,两个似乎想起慰藉作用的真基友也很鸡肋,不过是一个背锅一个收尾而已。
馬雷克一星,皇后樂團一星
2.5。脸谱化的人物构建只是作者对于艺术家“疯魔”印象的惯有思维和臆想吧,最致命的是,对Freddie的魅力展现能力全无。叙事稀烂,连拯救生命的live场都没啥张力,两小时不如结尾的当年两分钟录像。
最后Live Aid现场有多激情澎湃,整部电影就有多空洞肤浅。编剧Anthony McCarten之前的「万物理论」、「至暗时刻」至少靠着导演的能力挽回不少,但这次彻底击穿地心的程度实在是无药可救了。任凭Rami Malek再怎么卖力,也无法掩盖剧本对人物塑造的乏力,更不用说那些罔顾史实的狗血而又俗套的改编了
肯定本片即为否定电影。音乐以外的部分都尴尬到看得如坐针毡,音乐部分,前面几首歌倒是听得还挺开心的,但这也不是这部电影的本事,结尾大段的照搬照抄演唱会直接把我看烦了。
总有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非常一般。8.8分不知道有多少是为了音乐打的,如果仅仅音乐好听,拍一部流水账式的“MV传记电影”就可以拿奥斯卡提名,那我觉得我也可以靠拍邓丽君的生平得金马奖。当然,音乐的确有它的魔力,男主角也演得非常好,135分钟的影片也因此不算浪费观众的时间。但是它的成功依然要归功于The Queen,而非导演和编剧。PS:结尾演唱会那个长镜头,早在10年的《谜一样的双眼》就已经用过了,真没什么好吹的...
一通流水账 人物没性格剧情没高潮 就这种油腻幼稚的模仿也能获最佳男主?完全没有freddie的气势如虹 难怪萨沙拜伦要辞演 要不是歌硬我看一半就关了
我为什么不直接翻看当年 Live Aid 现场…… 这样的片子居然能直逼9分…… 就算高分能吸引来更多人去了解Queen去听他们的歌,还是无法接受。所有令人感动的点是因为人物和歌曲本身,并不是因为电影。Queen 很牛逼很伟大,但这片儿就是 totally bullshit。
片尾的那段现场太TM煽情了,有时候真的很想回到上世纪的六十到九十年代,那里有最纯净的精神世界和最放纵的欲望都市,二者如此融洽的共同存在,对我而言,那三十年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作为一部电影完全不合格(剪得碎到几乎没有一段情绪是能够延续超过一分钟的 叙述严重缺乏动力 记者见面会一场的鱼眼镜头可以说是非常糟糕了全片没有任何起伏 所有的音乐都像是掺了水 可惜了这些歌了)作为一部传记也不及格(丝毫没有走进人物 爸爸的部分稍微有点感动)演技最佳是两只猫 而全片唯一真正 亮点应该就是天文物理学家的牛顿头了
如果没有最后一场大戏神还原那场伟大的演出,整部片子就完全的垮掉了。看完后我真的没有很多人的那种激动,整个片子对于情感、人性的刻画实在苍白,那个摇滚乐伟大的年代的自由 和平 爱的精神完全感受不了。实在没有办法给高分。
作为官方认可的传记电影,背后的人性故事挖掘不足。但作为音乐电影,看到最后舞台上的人生高光时刻,必然热泪盈眶。
试图用短短两小时讲述Freddie Mercuy这样传奇乐手的一生,太过于野心勃勃了。人物塑造基本成功,大半也要归功于Malek的出色演绎;音乐和其他技术成就算是合格但并不出彩。整体显得匆促且凌乱,尽管不影响对主角人生的理解,整体质量和感染力实在不够。远不如类似题材的《灵魂歌王》和《几近成名》。可惜。
感觉到小法老撅屁股撅得超努力了哈哈哈,谁让弗莱迪就是这么妖娆的一个男纸!作为传记片有点太普通了。皇后乐团的歌不管听几遍都还是那么好听!很意外地发现弗莱迪是个猫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