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喜爱窗后流动的影影绰绰,喜爱从玻璃背后望出去的梦幻,眼前的事物冷漠而不真实,相反,回忆却是如此美妙温暖;有点联想起《野草莓》,弥留之际的脑海蒙太奇;热茶,一条狗,花园里的秋千,一群热闹的孩子,漂亮的衣裙在衣橱内荡漾着芬芳,老得安详宁静,走得如秋叶静美。
人出生后就如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人临死前就如一瓶消耗殆尽的黑墨。
一位孤寡老人深知自己《死期将至》,有儿孙却感受不到家人的爱,只能对一只狗敞开心扉。
窥视邻居的日常生活,回忆往昔的美好瞬间,成为她的人生乐趣。
老人坐上秋千荡漾在黑白光影中,领略了人生的真谛,诠释了生命的美丽。
有一天,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褪去浮华的外表,只剩下最本质和内核的东西,比如死、衰老、幻灭,生、孤独和爱。
哪管你曾经是一手遮天,倾国倾城,还是平常庸碌,绚烂美丽或寂静安然。
人人都是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死期将至》,我知道这会是一个我喜欢的电影。
它是关于一个人老得不能再老的人,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故事。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会是寂静的,缓慢的。
没有太复杂的情节用以讨好观众的观感。
应该有一些关于“生”的鲜活、明亮而美好的东西在里面。
会有一些美丽的、摇曳的、怀旧式的光影片段。
看完分了好几段,所以感情不是很连贯。
优雅又美丽的老妇人,让人动容。
我们终将会有那么一天,老得走路都颤颤巍巍,然而最重要的不是老,而是孤独。
全片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一栋房子里,一位妇人,一条狗,正常的对话都少得可怜,陪着老妇人的除了狗,就只有那些回忆了。
但愿我老了,能有人相伴,与其他事物相比,爱是多么重要啊。
导演用一整部电影,讲了孤独终老这件事。
其实看片名就应该知道了么老去有很多种,真正普遍的应该就是这一种所谓风烛残年,一点一点被世界撇下,抛下,扔下,遗弃一点点的感受失去,内在的机能,记忆,外在的的生存,应对。。
等等当然,电影具体讲的什么不知道,第一遍不加字幕看了一大半后来挂上能找到的英文字幕试图完整看一遍,发现还没有没字幕的时候看的专注。
很神奇。
为啥所谓评论写来写去都只能是那样一些字句,那样一些调调呢,也许是看一样东西的方式太单一太僵化了,试下些新的看法或许会很有趣呢。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死期将至》,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残年老人们烛火即熄的评价了!
墨夜轩:我们终将离去。
Sparrow:时间在光影绰绰间留下美的痕迹,平静而优雅地。
果树:有一些闪光点,全片不喜,原因是各式过客来了走的结构过于僵硬。
蝠蝠:一种“看见了”的形态以无限温柔的方式映照在岁月雕琢过的脸庞上,宁静致远,生命缓长。
西北化为乌有:拍法是迷人的,以老妇扭曲变形的主观镜头代替回忆场景,黑白影像热烈又动人。
只是这样题材和故事,还是稍显单调和讨巧。
Polaris.J: 个人觉得有些过誉,只是孤独和死亡为主题还有黑白摄影比较讨喜,表现的角度也不是我喜欢的。
当然配乐和摄影无疑是优秀的。
也是引人思考的,只是老人片和黑白片实在不是我喜欢的范围。
zzy花岗岩:不经意的举动,让人回想起往昔的美好。
那些跳舞的日子,那件美丽的婚纱,那段荡着秋千的快乐时光。
影片给人一种平实的感动,配乐动人,演员表演细腻,那只“Phlia”的小狗真讨人喜欢。
Pincent:这种比一些黑白电影更加灰暗的黑白摄影与影像的内容比较贴合,叠影、倒影、虚化、变形,层层叠叠的质感,因为心理世界才是重点,凝视老人面部的沟壑,连动物的面部都开始带有时间的痕迹。
最后镜头终于退离了作为全片主角的宅院,随着老人的灵魂一同升天。
野凡:黑白影相描摹一位言辞锋利的垂暮老人的平常生活。
腹有诗书,谙熟文艺,心向浪漫。
在荒凉的世界起舞,在昏沉的夜晚起舞,在骤降的雨中起舞。
与世界息息相关,却也与世界毫无关联。
心内满是暮年的温情,却没有宣泄的出口,在言语空对狗的岁月中逐渐走向尽头。
深刻描绘何为老无所依。
Supremacyacron:与诸多描写老年人生活的电影不同的是,本片并没有把主人公老太太塑造成一个怪咖,而是用精细的影像,去雕琢她生命中最后的那段时光。
在这段时光里,有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自己亲人的思念;无聊时窥探邻居们的生活,有时逗逗狗亦或是喃喃自语。
即便是自己的记忆大不如前,但是她在大是大非面前依旧显得豁达通透,即便是最后一个人离开,也没有走的不明不白。
孤独,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吧。
子夜无人:一个老太太行将尽头的人生也可以是吉光片羽,不见临终关怀式电影的滥情,也没有那种俗套的对于青春的艳羡,但就是偶尔一束徘徊在午后阳光下荡起来的秋千影、一场午夜湿透了睡衣也不用再怕淋到生病的丰盛雨水,那些闪现的细节就让人留心、动心也刺心。
女主角形象与演出俱佳,人老去之后,有的是放任自流生满铜锈的搪瓷缸,有的是空空如也还要镀金刷漆的花瓶,而她出现在任何一处场景里,都是装满了故事的八音盒,一切的年轮也都是旋律本身。
斯诺-纳什维尔:Time To Die是一个讽刺性的标题,它暗示了一种与主角——这位活泼迷人的老太太完全不同的沮丧情绪。
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色,不仅表现在它非凡的演员 (顺便一提,就连狗狗也有着出色的演技)、华丽的黑白图像、丰富的位置感,而且表现在它能够传达一种一分钟一分钟品味的时间感。
电影的视觉效果从头到尾都很吸引着人:精心选择的构图和角度,令人印象深刻的各种纹理和灯光的使用,以及一些摄影技巧 (比如透过玻璃拍摄),让观众觉得自己在看一组非常美丽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而照片上面的人物像纸雕像一样移动。
#FIFF13#DAY6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一阵敲门声之后,一张老太太的脸试探性的闯入了镜头,迟疑了一下,露出微笑。
就这一笑,拉近了我和她的距离,我打心底里对这位老人有了亲近感。
满脸皱纹,一头白发,是影片对老太太年龄的交代。
而片名《Time to Die》也让我时时牵挂着老太太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条狗,一瓶酒,一栋破旧的房屋和院落。
老太太的晚年生活孤单封闭。
不远处住着几个邻居,还有一家儿童音乐俱乐部,虽然吵吵闹闹,欢笑揶揄,但和老太太的生活没有交集。
她只是以一个旁观者,通过望远镜,默默注视他们,不时以过来人的姿态露出浅浅的笑容,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光。
老太太晚年唯一的牵挂是亲情,她唯一的儿子和孙女。
面对一个贪得无厌,只知道吃和索取的8岁孙女,老人多的是无奈和失望。
而当她得知本以为还算孝顺的儿子企图背着她将自己珍视的房子卖掉,且言语之间表露出对母亲的厌弃时,老太太在万般绝望下,几乎动了轻生的念头。
老太太晚年的生活不算完美,但她最后作出的决定弥补了此生的不完美。
至少对于她来说,她可以放下身后的一切,安然的离开世间。
这是一个和蔼,睿智,孤独的老太太。
在外人眼里有点怪脾气。
但仔细想来,这不就是老人么?
在年轻人眼里,他们古怪,守旧,难以沟通。
但事实上,他们不再浮躁,能够豁达的审视周遭,看开一切。
某些决定在于别人或许无法理解,而对于他们确是里所当然。
本片并没有让我对垂暮的老人有更深的了解,但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宽容的对待,学会释然。
与《我是》里的男孩相反,本片里的孤独者是一位将死之人,一位优雅的老太。
精致的黑白影像却也散发出老朽的气息,除了那条狗之外,老太太可谓老无所依,也算是与中国人常说的养儿防老观念背道而驰,因为儿子与孙女对她的态度让人心灰意冷。
影片中进入过老太太房子的人,一个是想要卖掉她房子的儿子,这是她与儿子最大的分歧与矛盾。
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是她死前最有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窝,并且承载着长久的回忆,卖掉房子如同在抽干老太太的灵魂。
另一个是代替老板来看房的男人,但他被愤怒的老太太放狗赶走。
影片中最疏离的一次交谈发生在老太太与孙女之间,老太太看着贪吃肥胖的孙女“嫌弃”不已,表示自己的孙女怎么会这副德行,而孙女对奶奶的话语毫不在意,她一心只想要奶奶的戒指,其他的皆是虚无。
她不愿住进奶奶的“破”房子,奶奶想她介绍房子的历史,她漠不关心甚至心烦意乱,祖孙两人之间交流的滞涩与隔阂深似海,亲情似乎只剩下了血缘。
面对翻进屋来的小偷男孩,老太太并没有惊慌,而是耐心的和男孩交谈,男孩向她索取5块钱,表示回家会给父亲2.5元,给妹妹1元,但老太太拒绝了,她断定男孩如果拿了钱一定会去挥霍,但待男孩离开后她又后悔没有给男孩钱。
虽然男孩是一个企图偷窃的人,但他与老太太的对话却是最平和与有效的。
影片里最温馨的段落是老太太在家拿望远镜看向屋外年轻人的舞蹈和聚会,年轻情侣的恋爱片段,这些感情炙热的画面是她孤独晚年的甜品,让她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
最后老太太的遗嘱把戒指送给了儿媳,因为儿媳是唯一在乎她感受的人,这让我想到了《东京物语》里的原节子,所谓的血缘骨肉亲情被讽刺得体无完肤。
老太太最后将房子转交给了儿童音乐团,而在音乐团入住的当天,老太平静的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唯一陪伴在身边的爱犬注视着死去的主人,老太太在完成了最正确的决定后如叛逆少女般步入天堂。
片子是很久之前看的,一点文字也是很久之前写的。
黑白片,开场让人觉得有点沉默,一个年老的女人和她的狗住在一栋大房子里,房子老舅,但是很漂亮,在树丛之中,有高达明亮的窗户。
对面有一个儿童乐团。
她的生活简单到泛起一点凄凉和孤独的味道。
她用望远镜观察她的邻居,和狗和孩子发脾气,喝茶,读书。
回忆着她的青春和那个可爱的少年——她的儿子。
平静的像是湖泊。
好在性情中的童真在最后的岁月里泛起了涟漪。
仔细的看她,她是那么美,优雅的白发,纤细的身材,时光在脸上写下了美丽与哀愁。
她冲进雨中,她荡着秋千,她在那些年轻的生命身上依稀看到了舞步轻旋的自己。
生命赋予个体的高贵与时间是不相干的,即使死亡与孤独也不会让一个高贵的人变得卑微,她也有无奈的面对现实,发出叹息的时候,好在她保持接受与欣赏,哪怕是一个闯入家中的小毛贼。
生命的尊严源于认可自己的生活和保有骄傲的灵魂,像是上帝一样俯瞰着苍生的平静。
也就是这样一种尊严使她拒绝了那个粗鲁,贪心,造作的孙女和变得虚伪,残忍的儿子,她踩过那个漂亮男孩的照片,吹熄绝望的蜡烛,放下曾经付出过的感情,那种感觉好像是她超越了生命,回归天国一样多少年之后,或许在同一个聒噪的夏天,那个打碎茶杯的小男孩儿还会记得这个可爱又高贵的老妇人。
多说一句,如果生命注定难以幸运而快乐,不如在秋风乍起的夜里,默默的看一看星空,留下自己独特的对生命的感悟。
这样想我并不觉得痛苦了,生死无常,像一道水痕。
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好。
多洛塔总是能把小人物最细微的感情都拍摄出来。
黑白的场景与暮年老人孤独的生活很吻合。
老人多次奔下陡峭的楼梯,为了不错过儿子的电话。
却总是在接起时听到了忙音。
演员表里似乎没有出现本片第二主人公,Phila 。
边牧作为老人唯一一个生活和谈心的伙伴,我想它的存在比让一个人来演,更加贴切。
一个人生活在空旷的大房子里,期望有人能给她来杯热茶。
最遗憾的片尾,终于有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感谢她而小心翼翼端来一杯热茶时,她已经离开去了天堂。
心里只觉得说不出的遗憾和失落。
看完只觉得,作为晚辈,不要让把你一手带大,爱你如生命的人,在将死之时感到失望,失望到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而以死来结束自己。
片子节奏很慢,但里面蕴含的东西却能让人在看完后内心澎湃。
波兰电影以镜头语言闻名,早期的波兰短片已经把它运用的炉火纯青。
多罗塔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功力,又加入了女性独特的触觉视角。
沉静而温柔。
像一片晨曦的森林包裹在雾境中。
走进老人最后几日的生活,用镜头扑捉老人最后的孤单,一个有些伤感的故事。
隔窗窥视跟秋千都体现出一种孤独感。
透过玻璃似梦似幻的那些回忆片段是片子的点睛之笔。
黑这部黑白片带来了心灵上的色彩。
午夜停电,老人站窗前旋转起舞,年轻跟年老大身体不停地切换。
那一刻,我不知不觉的流泪了。
多么优雅的女人,有过年轻的身体跟激情的心。
想偷盗的孩子爬上窗子跟老人的那段对话,表演的是那么自然,风趣。
说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我已经笑出了声。
多罗塔,又一部没有黑点的片子。
灵魂在灰烬中又跳起天鹅最后的舞
影片还不错 题材也是很让我感兴趣的死亡题材 老太太很可爱 狗狗也很好 看着也有点感动
有一些闪光点,全片不喜,原因是各式过客来了走的结构过于僵硬。
4.5/5,我得说,你很难不被多罗塔的电影所打动。你目睹了一位孤寡老人携着爱犬一步步走向死亡,目睹了她在平淡中依然保持中对美好、对爱情、对曾经,陶醉并享受其中,目睹了她坐在秋千上大喊,“phlia,你看,你的主人变成了一个疯子!”。你不明白,在哪一刻开始你的心被触动了。
温开水。黑白的光线处理得不舒服。狗狗表情好。
我哭到缺氧了……突然就在想,等我老了有一天emo了,如果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我该怎么办?
An impressionistic, black-and-white portrait of the day-to-day of a nonagenarian woman as she experiences the final act of her life.
感觉好压抑 带入自己感觉会疯掉 我还是怕死xx
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曾经所追求的的东西也不再重要,但是现在我依然沉迷其中。影片到最后才有全景还有升天的镜头。
回忆+不孝子孙+孤独=死期将至,总是如此
有技巧有感情却缺乏灵气,有些硬。开头马路上的主观视角,后面不再出现有些可惜。倔强-绝望-新生的过程,房屋渐渐被黑暗覆盖,树影嶙峋,生命的韵律。
就冲那点点滴滴的回忆瞬间。。
死亡是一种结束,一种解脱还是一种升华
7老人房子和狗,柔和的节奏与剧情,不错的镜头,但触及灵魂这种程度还达不到
可爱的老太太 OST很棒的 我要好好的 琼 :)
一个臭脾气老婆子固执地守着她爱的老房子不停地回想、抱怨、哀怨。
很不错,我一直在想这电影为什么要用黑白的影像来表现,后来我明白了
这部电影可贵之处在于:当我们看到女主已近俯眉作字仍虚画,触鼻看书反差行时;当我们觉得她已到门前湖山可遨嬉,心虽欲往力不随时;当我们以为她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时;多数已经笃定她大概会在苦无聊赖坐新聋,终日腾腾兀兀中死去。。。可她却在雷电中迎接暴雨,在南风里荡起秋千,死是可以死的,死是终归要死的,但导演用缓慢舒缓的铺垫先抑后扬的讲述了一场老年人体面优雅的死亡,最后的镜头从空房子里孩子的欢声(老房子又活了)慢慢上升的视角定格在一朵如同美人与小狗的云上,意境深远美好。人,悲切自怜,乐观自强,都只是一生。。。另,老太太真美,黑白镜头质感十足!以上
拍的真好。生命的逝去原来是那么让人不舍。 老奶奶真棒。
最后二十分钟将前一个半小时营造的麻木僵硬迎刃而解,还是以死亡的方式,又一次证明死亡是解决方法的老人电影,又一次大部分时间将老人困在空旷的房间,一只小狗与粗鲁漠不关心的小辈的经典配置,还有只有回忆浮现时才会和颜悦色,只有年轻才代表着让人艳羡的美丽,这一切都是理应推翻的创作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