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
场景: 电话铃响了, 张爱玲挪步电话前, 拿起电话坐下来“喂” 电话是林式同打来的, 张爱玲已经猜到,因为他总是这时候打电话来 …… 林:明天我要到上海出差,你有什么要我带的吗?
爱玲:上海,恍如隔世……上海 画面慢慢浮现)张爱玲的背影悠闲地穿过上海的街道 恍如隔世 上海——张爱玲的故乡,张爱玲的创作的源泉 张爱玲的名字与上海总存在某些暧昧 的确,上海是张爱玲心目中那一抹最刺眼炫目的颜色,是最热烈,是最温暖和亲近的,甚至超过了爱情,离开上海,便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打动她心底的冷漠,这个天才的照相师最擅长拍上海的风情,她的感情全部在这里。
那个“恍如隔世”里,张爱玲的思绪在上海: 因为在上海有胡兰成: “见到他,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来出花来。
” “你到底是不肯。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 在那个清晨胡兰成最后一次抱她,而她面对无法挽回的事实,惟有泪流满面,在哽咽中却叫得一声“我兰成”!
不是缠绵悱恻,而是清坚决绝。
再那残冬,她与他黯然相别。
张爱玲没有妄言,她一点一点地萎谢了。
因为上海有她熟悉的生活和人: 在她的大量散文里,张爱玲总是以上海“小市民”自许。
她的前半身,除了在天津住过两年,在香港住了三年,一直都在上海。
如同她向她的读者所公开宣称的,即使有些故事的背景是香港,她写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
因为她是为她们写作的。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她认为上海人聪明,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摸鱼,但从不过火。
她深爱这个都市的景象和声音,气息和风味…… 上海成就了张爱玲,还是张爱玲成就了上海,已经无从分辨。
但战乱中的“孤岛”必定成就了一段海上传奇。
伴着煊赫而没落的家世,张爱玲在这里度过不幸而昏暗的童年,在这里与胡兰成结下一段孽缘,在这里创造了文坛神话。
数十年过去了,上海繁华依旧,只是张爱玲不在,不免留下一声叹息,再也没有那样与上海气质融为一体的文人了。
故事开始在上海,“恍如隔世”后,结束在上海……
据说这部剧并没有上映,但是奇怪的是我确实是在电视上看的,忘了是在哪个地方电视台。
小地方的电视台总是非常神奇,在《甄嬛传》在卫视首播之前我就已经在某个地方电视台看过了,当时看到卫视首播的宣传感到十分诧异。
但是这部电视剧却是不适合一家人一起看,只适合一个人慢慢欣赏。
曾经感到不解,为什么《上海往事》又叫《她从海上来》,而不是《她从上海来》?
上海,一座张爱玲离不开但终究还是离开了的城市。
打小,中式的父亲和西化的母亲就格格不入,父母离异,就给小瑛心中埋下了阴影,这也大抵是她孤僻冷傲的根源了。
父亲吸食鸦片、纳小妾、偏执的怪罪母亲、偏护后母、把她关在黑屋子里,一关大半年。
母亲又在她的幼年出国留学,离异后就远赴国外,追求所谓的“自由”,为了自由不惜割舍一切,包括子女。
小瑛天资聪颖过人,老顽固的父亲坚决反对她接受西式教育,骂过、打过,还关过。
母亲倒是支持她,上大学、出国留学。
天真的小瑛就以为她跟母亲亲,仙女下凡般的母亲是爱她的,是懂她的。
其实她不明白,她母亲打从离开张家大门那天起,就已经彻头彻尾的不是黄素琼了,她只是逸梵,为了自由放弃所有的逸梵。
从小,小瑛就有自己的理想和骨气,她不愿意也不可能待在张家做她那个虚有名分的张家大小姐。
在被父亲关在黑屋子里的那半年,她每一天都绞尽了脑汁想着如何逃离逃离张家这个毫无人情味的魔窟。
说小瑛是须有其名的张家大小姐,自然有其缘故。
虽说是落败的家族,但毕竟也曾煊赫一时。
瘦死的骆驼比马肥,在深户大宅的张家,张父竟然会忘给小瑛零用,竟然会任凭后母将自己那些穿剩的花里胡哨的袍子给还在教会学校读中学的女儿穿,竟然会让下人伺候小姐吃剩菜剩饭,竟然会在战乱时候带着后母搬迁躲避灾祸,只上车前草草交代句“看好小姐”。
而张家的少爷、独子,还不是一样须有其名。
张子静从小就活在姐姐天资的阴影下,父不疼,母不爱,姐不亲,姑不理。
相比之下,小瑛倒算得上是幸福的了。
至少她还有在上海陪了她、照顾了她几十年的姑姑。
这个甚至代替了她母亲的姑姑,给她足够自由空间的姑姑, 当然也是孤身一辈子的姑姑。
小瑛的姑姑倒是和她母亲逸梵一拍即合,亲如姐妹。
留洋回国后沾惹的一身“洋骚狐媚”,自然是被中国旧式思想的所张父嗤之以鼻的。
既然小瑛的父母是为此离的婚,那么,父亲与他的亲妹妹,她的姑姑断绝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在她姑姑是个独立自强能干有本事的女人,不管当时的局势怎样动荡不安,她都能找到一份稳妥的工作,在战火纷飞的上海,给因战乱香港大学辍学在家的爱玲一个居住之所,容身之处,直到爱玲下定决心离开上海,离开兰成。
少年时期的爱玲就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她写的文章常常被老师拿来念。
她坐在位子上,倒也不听,不得意不自豪,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好像她的手天生就是用来握笔的,好像她的好文章就是浑然天成的。
夸耀、赞赏那些,都是些跟汉赋一样浮华的东西。
她和兰成,也是因着文字相遇了。
兰成读了爱玲的文章,被她细腻的笔法深深动容,好不容易向苏青索着了爱玲的住址,几次登门拜访,未果。
生性孤僻的爱玲是不见客的。
终于,她被兰成的真诚打动,她穿一件曾外祖母(李鸿章嫡亲女儿)的床单改制的一件旗袍,又讨姑姑借了套裘皮大衣,还穿上了不轻易穿的玻璃丝袜,赴了胡先生之约。
爱玲爱打扮,可她是不轻易打扮成这副妆容的。
她以为,凡是政治人物总讲究排场,因此那日,她穿的如此讲究又庄重。
见了之后,没想到,胡先生着一身长袍,竟是这样儒雅的男子。
谈话、品茶、烤白果,他们竟忘了时间,一个下午哪够这两个这般契合的人儿说的。
循着后几日,胡兰成每日登门,因为张爱玲总是忙着赶稿,都无暇陪胡先生说话。
可是哪怕说不上话,兰成只是坐在张爱玲房间,读读书,陪着她,他也乐此不疲。
他的原因和简单,却足以让张爱玲这等敏感的水晶心肝玻璃人儿爱上他。
他说,这房间有一股钟灵毓秀之气,有你的味道。
爱玲停了手中疾驰的钢笔,怔怔地望着他:“你让我生苦恼。
”胡先生还是每日每日的来。
一次,谈及爱玲的祖母写给其夫张佩纶的诗“豸冠寂寞犀渠尽,功罪千秋付史评”时,胡先生读罢,道了声:“夺诗更胜画眉之乐。
”彼时,四目相对,深情难掩。
爱情,就在此时悄悄来临了。
可是兰成是有家室的人啊!
再爱玲之前,已经娶过三任妻子了,外面的相好、情人更是不胜枚举。
爱玲也知道,她是这般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人,怎么会接受这样情丝纠葛不清的兰成。
她那时想,我知道他心里有我,而我只是爱着他就好。
爱玲的卧室也是书房,连着阳台,有着敞亮敞亮的落地窗,挂着一层又一层窗帘,纱的、绸的、缎的、开着素净的花,像是爱玲最爱的旗袍。
她爱站在阳台上,有时是空气安净,听得见鸟叫的清晨,更多的时候是暮色可以映到脸上来的黄昏。
在阳台上,只发呆,或是和兰成说话。
“想过自己的婚姻没有?
”“不怎么想这个。
”“恋爱呢?
”“也不怎么想”“那……有人追求你怎么办?
”“还没有呢!
要真有也不喜欢。
”这样算什么,明明是两个情款互通的男女,竟还是这样口是心非地搭腔。
或许是,他们都期待着从对方口中说出自己想要的话,可是谁也没有等到。
爱玲还不敢爱他,兰成是爱不起。
爱玲和兰成终归是无名无份,情意再深,也差了那一纸婚书。
这样的爱情,总是见不得光的。
事情被兰成的妻子英娣知道了,英娣选择了离开,由此,兰成与伊离异。
兰成总归算是清白了,至少,爱玲可以名正言顺的做她的张太太了。
其实,她是不看重这个名分的,她看重的是,她在他心里,是不是唯一。
他们之间,连仪式都没有。
在爱玲好友炎樱的见证下,一直婚书,算是成了亲。
兰成在婚书上一笔一划,认真写下“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正是爱玲追求的爱情与生活,她期待着兰成在婚书上履行他的诺言,只是,他还是食言了。
兰成要去武汉办《大楚报》,分离,在眼前。
爱玲说过,她不怕寂寞,就怕分离。
不分开倒好,这一分开,问题就来了。
何况还是任胡兰成这样一个多情才子只身在外,红颜知己哪里少得了。
医院年轻的看护周迅德就这样不可救药的坠入了兰成的情网,用胡兰成自己的话说就是“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他还这样不识份,信里地当面地,三番五次地向着爱玲提到这个“照顾我饮食起居小周”,爱玲还能听着,他讲得甚至眉飞色舞起来。
直到他在逃亡前一夕说“小周已经是我的人”,爱玲痛心地哭了,撕心裂肺。
她恨他,自己的爱,只有一份,她全交给了他,他怎么能将它作践到如斯地步。
这是恨,却也绵绵还是爱。
兰成逃亡来到了浙江温州乡下,离他老家嵊县很近的一个水乡。
爱玲迢迢千里寻他于此。
兰成落难,打扮成渔翁模样,爱玲循迹至此,素了不少,粉黛也不施。
他们在水边闲谈,像足了对农事夫妻,与世无争。
我真希望如此,兰成是蕊生(母亲取其名),爱玲不是爱玲,更不能是小瑛,她也不能是谁。
也许这样,他们才能长久。
比肩走,不亲近不远疏,只秋波那一回一转,都是抽不断的绿水幽幽。
撑着油纸伞,他们俩走在寂寥的雨巷。
“斯先生说小周被抓了……你这样为她,命也要舍……那么我请你在我和她之间做个选择。
”“天地之间只能惜忍,没有拣选。
”“在我这里,你是绝对的,你是唯一的,我若是有一条命是给你,就不会也不能再给另一个人,我爱你就只能是这样……”“我不能选择……”兰成到底是不肯给爱玲现世安稳。
雨天,爱玲登船,离开。
她的心到底是放不下,回到上海后,想“我兰成”落难至此,是怎么也不能坐视不理的,她省吃检用想着法儿地接济他,先是三万元的汇票,接着是兰成爱抽的香烟,还有进口的胡须刀片。
尽管她知道,兰成把她的钱拿去营救身陷缧绁的小周,这是她的恨啊。
他怎么能当着她说喜欢另一个女人,又信誓旦旦说这世间上,只爱爱玲一个。
爱玲说过,再喜欢,也可以不要。
她说到做到。
在她心里,尤其是在爱情纯洁的现世里,自己是受不得半点委屈的。
再喜欢,也可以不要。
最后一次写信给兰成,爱玲附上了叁十万元整的汇票一张。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惟彼时小吉(劫的隐字)故,……你不要来寻我,即便是你写信来,我也是不看的了。
爱玲”爱玲搬迁了,像是雁过无痕,没有给兰成留下一点痕迹。
爱美的她重新剪了一头清汤挂面式的短发,就像学生时代的她,只是眼神不再清澈无邪,脸上也写满了幽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她以为,剪短了头发,就剪断了牵挂?
爱玲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她和姑姑约定“不哭、不通信”,“我不挂记你,你也别挂记我”。
至此,上海成了爱玲的往事。
她没有再回来过。
美国,加州,洛杉矶。
她嫁给了一个大她二十多岁的老头子——瑞荷。
她曾说过,若是不能爱兰成,她还不至于去寻短见,但是也万万不能再爱其他人,不能爱,也就只有萎谢了。
看着爱玲心不在焉地爱着瑞荷,看着她为金钱斤斤计较,为生活琐屑锱铢必较,看着瑞荷辞世后爱玲老态龙钟、孤苦无依的样子,这还是上海那个生活极其讲究,高傲到云头上的爱玲吗?
不能爱别人,她终究还是萎谢了。
当她银丝尚不能满头时,戴着老花镜,翻着往日的相册簿子,年轻的父亲、母亲、姑姑,一页页的划过,当然还有年轻的自己,涌上心头的是怎样的一种思绪呢?
暮年时,你说,身外之物还是丢的不够彻底。
在美国一所廉价公寓里,在你狭小凌乱的房间,躺在那张摆在地上的小床铺,你闭眼,耳边回响起儿时在父亲跟前没有背下来的《陋室铭》,随即是兰成温柔地唤你的名:“爱玲——爱玲”,你睁开眼睛,悲伤地转了个身,是母亲唤的两声“小瑛”。
最终,你缓缓地闭上了眼,沉睡过去了,永远的。
身外之物,还是丢得不够彻底。
因为是父亲,所以不能恨;因为是母亲,所以也不能恨;因为是“我兰成”,爱放不下心头。
你都无力再去回忆。
上海,恍如隔世。
还是比较喜欢用炎樱的叫法称呼,因为爱玲这两字确实太俗了。
刘若英实在不适合扮演张爱玲,女学生时期,总爱天真的瞪着眼睛,一股傻气冲冲直冒,总让我想起《粉红女郎》里的结婚狂。
青年时期,180cm的赵文宣(扮演胡兰成)对160的刘若英忧伤的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 这话与画面也太不和谐了。
张爱玲实际170,是比胡高的。
后来的演技是越发矫情,直至老年时期看得舒服点。
也许是因为张爱玲是无人能演的吧。
赵文瑄把胡兰成美化了,刚出场时,温润如玉的气质,是会让所有的女子为之倾心的吧。
也自然觉得他的多情是理所当然的。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我很喜欢的,很可惜,演员五官秀气,没有表现出她欧式的立体之美。
但她的几句话非常受用。
1. 给你钱,是教你怎么花。
栽培你,是教你怎么赚。
2. 我能力有限,你要是羡慕你那几个表姐,也愿意早早嫁人,那就不要考虑读书了,拿学费来好好装扮自己,速速找人嫁了。
如果要读书,那就没有余钱再兼顾到衣服上,你要想好自己的路。
3. 姑姑舅舅,虽然两边都是亲人,可往哪边靠,也都是寄人篱下。
人家关心和照顾,心里感激不算,嘴上还要经常挂着,起码要让人觉得,对你好是值得的(送给不会说话的姑娘)。
4. 也不能老在人面前掉眼泪,换人家两句同情,解决不了自己问题。
别以为示弱能得到好处,错了,那只能徒然损自己骨气,招别人反感。
5. 要世故点,懂得做人的道理,别让人口里疼,心里嫌。
还好遇见了你 总觉得这是Eileen最该对胡说的一句话。
能发出“原来你也在这里!
”的感慨,该是怎样怎样的福气,就为这一句,已是成全。
至于再后来的后来,幸也好悲也好认也罢悔也罢,若非站在当事人的那个历史视点上,外人又有何资格去主观评判此人的该与不该值与不值,何况被论的是如此视世俗礼数于不顾的一个女子。
她该是释然的了。
虽然从世俗的角度看,她是那个victim,但要想让这样一个女子感觉受伤,95%以上的男子或许都是没自信的吧。
她太高了,起码自视如是,所以99%的男子在她那里都是不及格的。
可茫茫人海中,偏偏遇见了一个让她想要低到尘埃里去的男人,于她而言,这已是何等的幸事了。
照片后的那几句留言实在比她大多数的小说都要高明,就凭这也不得不佩服张的表达能力。
片中有一段记者采访苏青和张的场景,张说:女人天生是需要崇拜的,她想让自己快乐便需要崇拜一个男人,即便那人跟你水平相当(大致的意思)。
崇拜这个词真的说的很女人,比“喜欢、爱、依恋”等等要好许多。
女人若是独自骄傲,多半是缺少一个可以让她崇拜的男人,至于另外那些动词,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不去思考。
对于不打算放弃自我放弃思考的女人,崇拜成为了一种必然,若非为了让自己更加完美,她何必去牵强附会、一个人足以圆满了。
“我就象照镜子一样,突然之间照见了自己,但这个人又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又能心心相印,所以满是欢喜。
也有很多人是没有这样的惊喜的,也一样过,也一样有其他简单一些的快乐。
”对她而言,他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个听众,但是光懂得欣赏理解是不够的,她要的是个旗鼓相当的对手,甚至是个亦师亦友的角色,而这里边,多少是爱情的成分,或许是难以解释的。
同理,胡对张,无论何种理由,定然是喜欢的,但爱不爱,真的难讲。
又或者,在他遇见她的时候,他还能不能爱了都说不好。
他是个狐仙吧?
否则为什么女人只要听他说上几句话就都不行了?
且不说Eileen和书中与他纠缠的众多女子,朱家姐妹和台湾的那些女作家们,光是自己读完《今生今世》就被他迷住了。
简单的说,若是生活中遇到这么一个人的话,大概就会情不自禁了。
怎么会!
说起来是这么一个“毫无原则道德沦丧”的HJ,实在是忍不住有这么个念头了--“狐仙”,好像那样可以安慰一下下自己似的。
自认为也是个泛道德的人,所以他的政治立场并未让我有所困惑,只是那人的感情经历实在是....即便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解释,终是难脱“始乱之,终弃之”之嫌吧?
Eileen is the special one to me,但也仅仅如此了吧?
何况她也只是在某些方面special,别的女子在他口中,又何曾不是special的呢?
坏就坏在,明明应该让人反感的男人,怎么可以把文章写的这么好看!
真是叫人恨啊!
书的封面,“我的情感历程......”醒目得胜过“今生今世”四个字,唉,但愿那是出版商的主意,否则他想干吗?
省略号真是个好东西,只可惜也就6个点而已,那就用2个吧,或许更好卖一点?
如果说,有这样的名字还会去打开的最初原因是因为对张的好奇,那之后一口气酣畅淋漓的阅读则和她毫无干系了;反倒是因为了他的缘故,让我重新翻读起张的作品来。
胡的中国文字功底实在是好!
好到可以让人不管不顾他那些不够光彩的生平,甚至是那些构成文章主体的情感故事;300多页的书一气读完真是觉得解渴,大热天仰头喝完一瓶冰镇矿泉水也不过如此。
再有原则,碰到逼人的才气也忍不住妥协了,甚至暗暗觉得,可以写出这么漂亮文字的人,本性该不会很糟糕吧?
人们只管说他的不是,可有几个是真和他接触过的呢?
又或者,若非那个特殊的时代....退一万步来看,就算他做人有问题,文采是不用当替罪羊的。
“不可因人废文”这六个字说得的确在理啊。
仔细想来,读他文字的快乐很大程度在于他的古典文化底蕴,这种东西是装不来的。
才子散文的确没什么社会价值,但正因如此,反倒是见功力的。
写都写这么好,加上人不难看、声音不难听、眼神不猥琐,他讲起话来一定令人很舒服吧。
男人要会说话,这很重要啊,言辞木纳/废话连篇统统不要,这很难吗?
突然觉得偶然听到的几句歌词还蛮应景的,她肯定那样感受过吧:你说的话 我都相信 说得好听 说得甜蜜 你说的每一句 我都相信 为了爱情 失了聪明 听你的话 闭上眼睛 这个梦多美丽 让它继续 你说的话总那么好听 你爱不爱我不能确定 也许你只把他当游戏 我却爱得太用力 你说的话我都相信 说得好听说得甜蜜 你说的每一句我都相信 理性头脑 + 感性文字 = Eileen与众不同的才华与众不同只是相对于约定俗成而言,前提是大众主导惯性思维的绝对强势。
这一点上,张是幸运的,那样的文风那样的个人主义,在四五十年代是惊世骇俗,今天的话,未必了。
有人说,胡的文采更在张之上;没法比,各有优势,只是今天同时作为新人现身的话,张倒未必卖得比胡好呐。
在理性这个命题上,中国向来不是强项,在女子身上尤其如此。
胡的《民国女子》里有一段描写很妙也很有意思: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
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她校正。
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
就这段话而言,他写的也很数学了:)喜欢这样的精确。
说人、说文、说两人,一切已是明了。
他其实是不理直气壮的,他没有她理性,这个问题很严重。
时间短没关系,若是一辈子,张以后会看不起他的,瞬间顿悟似的戏剧性,我才不信张会为他难过一辈子之类的滥情想法。
胡的确有才情,可他还跟不上她的节拍,等终究不是办法。
其实他原本无需不自信的,他学不来她的才根本不影响他自己的才,可他还是心虚了,那,还能用爱女人的方式去爱她吗?
好在胡比张大个十几岁,否则这个游戏恐怕都没法玩下去。
如果让张乘上机器猫的时光机回到十年前,她还会那么低吗?
我看未必。
不早不晚,就在那个时代背景的那个时间,让她遇见了已经积累到足够她仰慕起码平视的他,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至于之后之后的一切,即便说不幸的话,也无法仅仅怪责到某一个人身上。
特殊的年代里,委屈的又岂止她一个。
若说胡和众多女子的关系,是她无法得到幸福生活的理由,那她与一般世俗的女子又有何分别?
恨是必然的,但最终最终的结局,多半在于自身的性格和让人压抑的特殊时期。
三宝的音乐从不让人失望,结尾那首《让我奔跑》好听,但歌词的基调我不认同,尤其最后两句,这个故事,不该是如此理解的。
你 可以离我远远 我有我自己的视野 燃烧的烈焰 就算刺眼 在泪水里 抱有信念 人生有太多的波折 永恒中渗透着苦涩 就让我奔跑 不停地奔跑 追逐生命里的自由去寻找 瞬间的心动 用一生回忆 不在寂寞中显示这伤痛 就让我奔跑 不停地奔跑 追逐生命里的自由去寻找 瞬间的心动 用一生回忆 不在寂寞中显示这伤痛 在宁静中的等待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演员并非理想,但也想不出谁是那个理想有次访谈,朱天文说没有人可以演张爱玲,在这部电视剧拍摄3年之后。
的确,张和胡都太特别了,或者说每个读者对于他俩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因此拍这样的剧,我觉得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之前对张爱玲知之不多但之后发觉多了一个人的东西可以看的新读者(哪怕初衷只是好奇而已);对于那些本身已经对张/胡有想法的人,这部剧应该讨不了什么好吧。
刘太可爱了一点,赵太男子气概了一点;感觉中,张应该更硬更冷一点,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而胡应该更柔一些。
台湾的女编剧还是蛮细心的,朱想必是不肯做这份工的,如何面对?
念大一的时候才看过爱玲的书,当初可能也是跟风才看的。
或者,只是在图书馆里看到她漂亮的新书,忍不住就拿来了。
有才情,又不难看的女人,毕竟不多。
她是上海女人,矫情的上海女人。
而我也是造作的人。
我泛泛地看她的书,只记住了些话。
反倒是她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更得我心。
没法子,电影更直观些,又有那些美丽的面孔撑场面。
可惜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都温柔了些。
我是最喜欢爱玲作品中的诡异。
看这部剧,是断断续续的。
本来,一个人的一生,就是难熬的。
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盼着胡兰成早些出场。
因为出场后,爱玲才会“在尘埃中开出花来”。
我想,如果我是男人,可能我不会爱张这个人。
我想,如果我是女人,可能真会忍不住爱胡这个人。
所以。
张爱玲就成了胡的俘虏。
她那样的女人,在那样的家庭成长。
应该是最恨朝三暮四的男人。
可偏偏遇上多情种子。
劫数就是劫数。
生命的终点都是一样的。
我很佩服张那种“再喜欢也可以不要。
要就一定要。
”的狠劲。
我这种普通女子是没这种决绝的。
她拥有了千疮百孔的感情,死后满是回忆。
女人就是爱情动物。
不疯魔,不成活。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
那一天,是我的19岁生日,也是我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或许,因为这样的巧合,才记住了这个名字,才知道了这个奇女子,开始在寝室床上的书架上摆上了一排读她的小说、散文.......或许因为《色戒》的缘故,想起了看连续剧《她从海上来》,开头的好几集显得如此漫长,以至于让我怀疑自己这次居然没有了要一口气看完连续剧的毛病。
但是,心里明了,其实,自己只是在期盼着看到那一段爱情的来临,而旧病是不改的。
看着胡兰成手里揣着写着张爱玲地址的纸条坐在黄包车上赶去她家,我傻想着,此刻的他,可曾想,这一晤将会铸就一段旷世奇情、会改变一个奇女子的一生呢?
那相见甚欢、相知相惜之情,看得我心里也柔软万分,却也才知,原来,这甜蜜竟也是不足一年的。
一年,在人生命中是何等的短暂,不过一瞬,却足以教人一生不忘、成永恒。
张爱玲离开胡兰成时说,“我是不会再爱别人的了,我自将萎谢了......”而这男人,自是到哪里都可以找到那份替代的。
天真多情,竟也令人不忍责怪。
而女人,再独特,也是尘世女子,为情为爱都是没两样的。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有时想,那些情情爱爱,放在浩瀚尘世,是何等的微尘渺小不值一提;可是,世界再大,也是别人的,于自己何干,于自己于每一个个人,一段情,即可是一生的所有。
再说回来,这世界再大,也无非就是一个个的人,一段段的情、男人和女人罢了。
如今看这剧,就像是把自己曾经对张爱玲的碎片般的点滴所知像珠子般一颗一颗的串了起来,终于完整了的。
想来也是编剧王蕙玲的好,将张爱玲的一生遭遇与她的文字细密缝合起。
而她的童年、少年时代的遭遇,也让我想起了《滚滚红尘》中的那段关于玉兰的故事;她去温州看避难中的胡兰成却见到了范秀美,在《滚滚红尘》中也有类似一段......想来,大学时代读的小说和散文几乎是都不记得的,也未曾读懂的,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心里这才会多了一份懂得,想必如今再读她的文字,会是不同。
其它的都已忘记,只唯独记得这篇《爱》,短篇集翻开的第一篇,或许是也因有份懵懂好奇在,那寥寥数语、短暂相逢,竟是一段爱情,只是一句,哦。
你也在这里么...... 那扶着桃树的女子,和那桃花瓣里生出来的孩子......很喜欢剧中的一些细节,因为读的书都忘了,想来该是取材于她的文字的:一个便是当老式电梯经过一层又一层上升时,传来每一层不同的声音,钢琴声、吵架声、广播声........ 看见她坐在电车上,周围的乘客聊着天,东家长西家短,都是故事,我不禁要笑,那也是我喜欢的,倾听。
尽管剧中张爱玲童年时代的故事让我有些惊讶难以置信她竟有此等遭遇,但也还是觉得有些长,而刘若英在此时怎么看也还是觉得是刘若英,直到胡兰成出现。
:P 剧中很多的声音让我也回想起很多关于童年时代上海的回忆,那些飘荡在弄堂街市的声音。
也最喜看张爱玲与胡兰成初见时的畅谈,才思泉涌,连我这“观众”也受益匪浅。
而当她处于与瑞荷的婚姻中时,一封封信中满是生活拮据而生的琐碎、对每一分钱的开销的算计,真是让人不忍,我想我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的“残酷生活现实”,而最不忍也便是看到苍老孤苦的晚年张爱玲了...... 散乱的,一些感受,自己的文字也是越来越没条理逻辑的了。
就这样吧。
窗外阴雨绵绵,躲在寝室看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十几年前的老片了,陈冲并没有印象中那样王娇蕊,也没有我期望见到的鲜辣绿缎子礼服配桃红衬裙,白玫瑰孟烟鹂是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艳星叶玉卿,难得伊低眉颔首的演绎半点风情全无的良家妇女,却让人觉得她本该如此,和谐的到错。
赵文瑄实在好,那张英俊端然的脸孔。
落落儒雅的风致,难得几个女人不着迷。
却不该拿他来演佟振保——一个自私胆怯,充满了控制欲的男人。
振保可恨,却因为赵文瑄让人恨不起来。
他最终为娇蕊留下的泪水,是那样清澈哀伤,而不像原著里,偏于嫉妒与不甘。
赵文瑄将这一角色演绎为由于命运的无奈而错失真爱,是不准确的。
如果还有重来的机会,振保还是会从王娇蕊身边逃开。
这本是一场追逐的游戏,振保以为她与谁都可以,不想娇蕊当了真,要寻一个结果,反而闹得不能收场。
这样一部电影,我在看不懂的年纪便懵懂的看了,以至于在很多年里,我都对佟振保抱有一个比较正面的印象,哪怕看了原著以后,只感叹振保原来没有那样潇洒倜傥,原是赵文瑄的缘故。
此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翻出张小说改编的电影,却发现已经系数看过。
再去翻赵主演的,基本也都入过眼了。
诧异赵文瑄的作品竟然这样少,却这样有分量。
这个机械系出身,当了八年空少,说流利英语,祖籍山东莱阳的优雅男人,于演艺怎么看也只是淡淡。
儿时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宋家皇朝》,少年时惊为天人的《雷雨》,《大明宫词》,成年后更耐咀嚼的《喜宴》,《饮食男女》。
对这个男人的喜爱,由表及里,兴致盎然。
记得《宋家皇朝》里,看到他扮演的落拓的孙中山,还嗤笑,这位国父怎么这样软弱无能,全不是金戈铁马霸主一方的样。
后来晓得了更细微的历史,在总统府瞻仰了孙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那分明的轮廓,柔和的目光,分明是赵文瑄没错。
他演的人物,能从细部着手,体察入微,只是无论演什么,似乎还是很难脱壳与自身。
翻来找去,竟然找到他跟刘若英出演的一部《她从海上来》,是张爱玲的传记,这就不得不看了。
首先不说别的,编剧和导演下了苦工,所有的演员一出来,总要惊呼一声“真像”!
全部是《对照记》里熟悉的面孔,譬如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对照记》里只得儿时照片,但那演员一出现,却让人很难想象那孩子成人后会不是这个样子。
最绝的是他们竟然让演员翻拍了《对照记》里的几乎所有照片,无论服饰布景,神态举止,相似度达到95%以上。
我就知道,这世上还是很有一些人魔障一般爱着张爱玲的,奉其一举一动为天皇圣谕,梵谷清音。
剧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情节几乎都有出处,主要来自于胡兰成写张爱玲的那篇《民国女子》,和后人集结的《张爱玲传》和张自己的作品,譬如说其中有一个张爱玲打蚊子的情节,咕哝了一句“住的这么高还有蚊子”,我记得,这来自她的《公寓生活记趣》。
有时候演员一张嘴我都知道他们要说什么,因为那些字字句句,都实在太过熟悉了。
刘若英入了戏,很像张爱玲,大才大慧的女子,古怪而有些神经质,但是在爱情里,笑容依旧甜蜜。
无奈他们居然找了赵文瑄去演胡兰成,我便知道我又必然会对胡兰成改观。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想,赵文瑄究竟适合演张爱玲笔下的哪个人物?
也许是范柳原吧,但他又太像好人了,便宜了范柳原。
也许是沈世钧?
不,他又太聪明,太潇洒,沈世钧只合黎明这种呆呆傻傻的来演。
确实没有,张笔下心灵与肉欲都残破不全的男人不适合赵文瑄,他倜傥的太健康,风流的很向上,性感的近乎温和。
他只能是赵文瑄。
连胡兰成这种薄情小人都被他演的多情且贤良,我真是没什么话说了。
不过也由于他的出演,我才对胡兰成发生兴趣。
以前,他的《今生今世》《山河岁月》我是碰也不要碰的。
说他汉奸也好通敌也罢,我原是不在乎的。
文人最可怜,总是给搅在时局漩涡里随波逐流,事实上有几个能捉笔代刀手刃敌忾,只是政见不一至多是出名心切,又何必把高帽子扣的那样严重。
但我实在无法忍受他二三其德,滥情不专,寡廉鲜耻。
1944年初,胡兰成与张爱玲在上海相识,同年春夏相恋,8月结婚,9月他离开上海赴武汉创办日伪报纸《大楚报》,其时战时激烈,时有轰炸,他给爱玲的信里写道:“想到(倾城之恋)这是你第一出剧目公演,我却不能陪你一起观赏,心里既痒且恨。
旁人看到我爱玲的好了么?
观众的掌声,有几分是为台上的演员,有几分是为我的爱玲的?
……这一向汉阳经历了几次惨烈的空袭,每次随着人流仓皇奔逃,扑倒在地时,也只能呼一声"爱玲"罢了……”这男人真不简单,甜言蜜语从他嘴里说出来,竟是可以如此熨帖窝心,难怪连“临水照花”不食人烟的孤高才女都为之折服。
但是与此同时,他又与当地一名17岁的护士小周相好,转年5月二人结婚。
随后,日本投降,胡兰成如丧家犬般奔逃到温州,又与他避难的斯家小娘范秀美相好并结婚。
小周17岁,张爱玲24岁,而范秀美已经41岁,这位多情才子真可说是油盐不忌,老少通吃。
46年2月,张爱玲赴温州寻夫,胡兰成见了她,只惊不喜。
张爱玲却说:“只因你在这里,温州城也像含着宝珠,放出光来。
”她一心一念只有他,这次来是为了让胡兰成在她和小周之间做出选择,却不想这段故事又添了新人。
胡兰成说,“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
”他还说了一些我听不懂也想不明白的话。
这男人的奇怪之处在于他不避讳,也不愧疚,他只说爱玲不是凡品不应有这般琐事萦怀,他居然不厌其烦的在张爱玲面前描述和夸赞小周与范秀美,陈述自己对他们的迷恋,他只说“爱玲是应该懂得的,爱玲最懂我。
”稍有些血性的女子都免不了大耳刮子贴上去。
张只是保持沉默。
在温州时,常常三个人上街,胡兰成白天陪伴张爱玲,晚上陪范秀美。
当着张的面向范诉说自己身体的不适,还说对范好像就像亲人。
他恨不能,就这么相亲相爱的三个人,啊,不,四个人亲密无间的过下去,爱玲是他的知音,秀美是他的亲人,小周是他梦想。
我真是不明白这个男人是不是小时候脑袋让门挤过!
要不就是有遗传性精神病。
张爱玲不悦,他反而不解,“爱玲不应该生气啊?
爱玲最是脱俗离世的,只有爱玲明白我。
”他就拿住了这一点,迟迟不肯给一个交代。
张爱玲说:“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
”胡兰成答道,世景荒芜,已没有安稳,何况与小周有无再见之日也无可知。
爱玲道:“不!
我相信你有这样的本领。
”她叹了一口气,自伤自怜地说:你到底是不肯。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原谅我如此详尽的引述这些对话,但我只希望列位看官能够明白,这已经是天性亲绝的张爱玲能够做出的对于感情最激烈的反应了。
她离开温州时,肯定已经伤透了心。
她用下半生的时间印证了自己说过的这句话。
这孤绝的女子,摒弃了人世的所有欢乐与温暖,远渡重洋,过拮据懊丧的生活,深居简出洁癖臆想。
这一生唯一的爱恋伤她实在太深。
一年半后,张爱玲写最后一封信给胡兰成:“我已经不喜欢你了。
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
彼惟时以小吉故(“小吉”,小劫,劫难之隐语。
),不欲增加你的困难。
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信还附加了30万元钱,那是爱玲新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
值得一提的是。
此前,张爱玲一直对胡兰成进行经济援助,哪怕他明知道胡兰成使用这些钱与其他女人在一起。
我不是一个才子派的文人,无法理解他们行为的用意。
当然,用常理来推敲是不适宜的,张爱玲用尽心力去爱固然值得嘉许。
看了胡兰成的文章,他的才华学识也确实当得起张的一片深情。
只是任你才高霸道气冲斗牛,这样一个人恐怕也只能称为斯文败类。
但是赵文瑄依然吧他演好了,那是一个软弱,矛盾,但却十分宽厚可爱的男人。
我端着对胡兰成满满鄙夷的机关枪,却看到赵文瑄这个翩翩绅士微笑走来,一项愤恨无处扫射,真是有些惆怅和枉然。
其实张爱玲的传奇,在她30岁以前就已经写完了,这个早慧而多舛的女子,快速的体验了极端的成就,瑰丽,情爱和伤痛。
最终黯然萎谢。
但是这些她挥笔而就的旧作,却穿越时间让一代又一代人产生共鸣。
这也许不是什么好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荒凉的如同张爱玲的笔端,那些虚伪的情感和光怪陆离的传奇故事,离每个人都越来越近。
只是我依然相信,人生中会有明朗的爱恨,我们可以投入的去爱,也可以如王娇蕊或张爱玲那般决绝离开。
无论是什么样的坎坷和情爱,都可以背弃一旁不再回头。
这是女人应该有的态度,尽管命运注定茫然。
“自你以后,我才懂得如何去爱……往前走总是好的,除了男人,多少还会碰到一些其他的。
学会了东西总是有用处的。
”张爱玲借娇蕊的嘴,诉说自己的态度。
对于爱情,她从未后悔。
也许有人会认为张爱玲只是上世纪初页伤春悲秋的小资作家,那么请去看看她出国后创作的禁书《赤地之恋》和《秧歌》。
她绝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一直在进步,一直在成熟。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把她当作一个古怪的小女人,对她的胸怀和才华视而不见。
在酷夏发现这部电视剧,让我苟延残喘宅在家里百无聊赖之际终于有了砍杀时间的利器。
编剧是王惠玲,她将零星散落于张、胡文章中的事迹针脚细密的编织成了流动的影像,细节皆有出处,并非胡诌,可见是做足了功课。
对白细腻,演员表演也算到位,只是由赵文瑄来演胡兰成有美化之嫌。
赵文瑄人既英俊,称得上是美男子,气质又儒雅,简直可以算完美。
他的“胡兰成”,明明始乱终弃,却好像还得着一点理,还带点天真,“我以为我喜欢的,爱玲一定会喜欢”,仿佛天经地义,却让人不怎么讨厌得起来。
看来以貌取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以前看到胡兰成的一张相,已经年近花甲,鸡皮鹤发,我又听了很多评价(不外乎骂他),看了《今生今世》,只觉得这人油嘴滑舌,面目可憎。
看这部电视剧,又觉得胡兰成本人年轻的时候,不一定仪表非凡,却必定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行止见识也一定是极为舒服妥帖的,是人见人爱型。
若是你我见了他,多半对他心存好感。
你别骂,如果是你我看得出他的面目可憎,张爱玲又怎么会看不出来?
她的眼光何等挑剔!
她是你我觉得平常的人她都觉得猥琐荒唐可笑的。
况且他这一路这么多女人,小周尚可以说年轻无知,范秀美难道也眼浅?
更何况见惯世面的佘爱珍。
她们可都是知道胡已有妻室的(包括张爱玲)。
也可以说这男人手段高明。
不过骗人的最高境界是先骗得自己相信。
胡兰成是坚信他对每个女人都是真心的。
你觉得可笑荒唐,却也有几分真实。
不过多情却是无情。
胡兰成形容张爱玲是与世间万物都撇得干干净净的无情的人,像神仙一样的存在,却唯独对他动了凡心。
张爱玲抱定决心做像她母亲姑姑那样精神与物质皆独立的女子,而她又那样聪明,鹤立鸡群。
凡夫俗子庸情俗爱皆不入她法眼。
她得学会忍受寂寞。
不过毕竟她年轻,一时遇上个有能力欣赏她,精神上与她交流的,就深陷迷途了。
初相识,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分手时,张爱玲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突然觉得张爱玲爱胡兰成实在不浅,所以既是不幸也是幸。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必定是极快乐的。
人生无常,欢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沉寂与荒凉才是常态。
张爱玲写《十八春》的时候与写《传奇》的时候笔触已经不同。
先前她是冷眼看世事,自己全然不沾衣,无欢喜亦无悲哀,无同情也并不憎恨,顶多取笑两下。
《十八春》里,她写道,“星期六是最好的,到了星期天,却已经是夕阳无限好了”,“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开始喟叹人生。
我想,她与胡兰成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虽然结局悲凉,快乐却是让她终身难忘的。
毕竟,他曾让她“开出花来”,让她曾经盛放。
电视剧对于时间表现的不够充分,半生的岁月变迁没有怎么体现出来,毕竟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有限,无法做到像《甜蜜蜜》那样,所以我也不怎么伤感。
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必替张爱玲跳脚骂胡兰成,因为我们未必了解。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此蔡君谟《梦中》诗也。
仆在钱塘,一日谒陈述(古),邀余饮堂前小合中。
壁上小书一绝,君谟真迹也。
“绰约新娇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
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又有人和云:“长垂玉筋残妆脸,肯为金钗露指尖。
万斛闲愁何日尽,一分真态更难添。
”二诗皆可观,后诗不知谁作也。
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
韶又知作诗。
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
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
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
遂落籍。
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
胡楚云:“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
应笑西园旧桃李,强匀颜色待东风。
”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
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最凄凉的不是张爱玲 是张子静+1
卡司不错,也颇有当年上海的味道,奈何完全没有水花。
我觉得没人能演出 张爱玲
王惠玲编剧还是挺不错,而且当时小团圆还没出版
还原度已经很高了,姑妈和何干演得最好😭
刘若英大抵演出了张爱玲的冷和傲以及对生活的种种笨拙。台词大多是胡兰成《今生今世》里的句子,胡兰成这个人倒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的。
五颗星给做足了的功夫
传奇女人的一生。原来人老了,都会如此拮据破落。
题材是爱,也喜欢奶茶,但是总觉得不像,撑不起来。台湾腔显得过于柔软,缺了点狠。到底四还是五还是看完决定。赵叔演胡兰成我实在没得说什么。
台北姑娘的嗲和上海姑娘的嗲到底不同的,更何况是独一份的张爱玲。刘若英好像还在粉红女郎和人间四月天里。如果胡兰成真像赵文瑄这么有风度,不沦陷才怪。第十二十三集太粉红了
刘若英不适合
很不错的片子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昨日自你处归来,心头盘唱这八个字。上海的云影天光,世间无限风华,都自你窗外流过。粉白四壁,乃是无一字的藏经阁。十八般武艺,亦不敌你素手纤纤。星沉海底,斜阳古道,临水照花,这些恭维赞美之词出自赵文瑄之口,实在难以不沦陷,温柔儒雅得不像话,他太合适又太不合适。
喜欢在上海的公寓电梯的镜头表现,每上一层就是一段身边人的故事。
剧情有些拖沓
怪蜀黍
额~赵文瑄的胡兰成是不错的。
刚刚看了一集,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刘若英弱小身影在林海雪原中行走,配着幽静的音乐,美翻了。
在《小团圆》出来后再拍是不是会更好?刘若英挺契合想象。赵文瑄有点让我发毛。音乐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