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某男演员来看的《东方战场》,意外发现这部剧还挺好看,制作宏大,虽然看起来更像东方主战场纪录片,某些事件能省则省。
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通篇看完,印象深刻的是石原莞尔和东条英机,当时东条英机演讲中提到中国统一的路线,不是从东往西不是从南往北,而是从北往南。
然后下面的石原莞尔一脸懵逼,你他么抄袭我的呀。
土肥圆贤二对石原莞尔说他这不是你告诉他的吗?
东条英机得势,石原莞尔失势。
这让人想起了蒋介石对张学良说的话,时也,运也,命也。
军国主义少壮派、冒险派上台,想迅速侵占中国,历史证明,他们错了。
我查了一下石原莞尔,发现这个人真的很厉害,战略家,战略眼光总比旁人高,他主张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应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被东条英机否定了,他认为苏联才是日本最大的敌人,中国是老二,日本陷在中国战场上会将日本拖死,历史证明,还真被他说中了。
日本也错过了进攻苏联的最佳时间。
苏德战争结束后,苏联抽身来对付日本,这时候日本的败局已定。
《最终战争论》里面石原莞尔提到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他把日本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因为日本是学习中华文明最好的典范吗????
不懂,可能他是民族主义的代表吧。
现在看来,似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正在发生冲突,可惜,石原莞尔想不到的是,他引以为傲的东方文明的代表日本已经被美利坚改造成西方文明的✕✕✕了。
《东方战场》以长篇画卷的方式,全景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杀,并栩栩如 生地刻画了一大批风云人物群像,更重要的是,该剧不仅囊括了二战期间东方战场的重大历史事件,还 描绘了扑朔迷离的间谍战、敌后战争、隐蔽战线;政党操戈、国家肉搏、民族泣血;忠诚与背叛、阴谋 与爱情。
(安徽电视台评)【海孜整理】观剧十大关键词索引:《开国元勋》(16位领袖和元帅)《抗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第一次革命)《国军抗日十大名将》《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纪录片)...近几年经典历史题材影视推荐: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百团大战...电视: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亮剑...
1931年9月18日:1932年1月28日:1937年7乐7日:还有最悲痛的12月13日还有许许多多的日子……中国的抗战史,如此清晰、客观的呈现出来,尽管不是完美,却是精彩至极。
抗战,绝不只是游击与阵地战,它是中华民族的抗争!
两个战场、外交、文艺、经济、情报……还有许许多多的战场、许许多多的人被人遗忘。
你知道马占山吗?
那个在杨靖宇之前,扛起东北抗战大气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还有参谋长谢珂……真正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人;记得“一.二八”吗?
英勇的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并肩作战,那“粤南的斗笠”是否被人遗忘?
上海的每一寸土地啊,浸满鲜血:你又可知,那义勇军进行曲,本是献给二十九军“西北的大刀”!
长城之上,热血男儿,从成军的那一天起,每时每刻都在呼喊“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大刀又是怎样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你知道淞沪抗战多么惨烈吗?
“绞肉机”、“血肉磨坊”何其壮烈!
还记得八百壮士吗?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英雄谢团长”;你知道薛岳吗?
那个有抗日"战神"之称、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的老虎仔,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打得日军找不着北,一个万家岭,成为多少日军的噩梦!
你听过方先觉吗?
不到两万的疲弱之师,坚守衡阳47天,硬抗日军十一万,最终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击毙日军4.8万,伤亡攻击七万余;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成为东南亚战场上日军的克星,“东方隆美尔”孙立人、“东方巴顿”廖耀湘;你听过池步洲么?
还有夏文运,他们是大战幕后的英雄;还记得中国空军么,“天神”高志航、“准天神”刘粹刚、第一个轰炸东京的徐焕升;还有不见硝烟的外交战场,顾维钧、颜惠庆、“书生大使”胡适……你真的知道吗?
都说“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兄弟阋于墙而御于外”,才有了这十四年的抗战。
3500万伤亡,不是冰冷的数字,那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这和平,满是鲜血,来之不易,怎能忘记?
所以,这部剧自然而然的成为重温抗战的必看之作,正如片末东京审判,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审判——正义与公平终于觉醒,大法官梅汝璈曾说“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
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比之前作,或太过高端大气,或太过虚构情节,前者曲高和寡,后者粗陋低俗,雷剧频出。
不要辜负历史,更不要伤害历史。
一部《亮剑》,勾起多少男儿血性!
我们期待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雪豹》、《远去的飞鹰》的优秀抗战剧出现,却应该首先支持如《东方战场》般认真、诚实、靠谱的作品,然后,等待好剧的到来,为好剧的生存留下空间。
看看这部剧吧,记住那段历史吧,忘记伤痛,必然没有进步:忘记过去,必然没有未来。
从2015年年初知道《东方战场》这部剧,在网上搜了搜,便一直期待它的上映。
等了一年多,耐心都快被磨平的时候,今年6月开播。
原本满心期待,然而现在只剩下了失望。
首先马占山的江桥抗战,了解不多,但就电视剧而言,个人认为还是拍的不错,把马占山活灵活现展现了出来。
(马占山真的给这部剧添色不少,因为很多人物都很苍白,而他很真实)然而接下来,却越来越多的bug。
九一八事变,没有描写下东北军有两只队伍殊死抵抗,反而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李天白在当英雄。
特别是马占山知晓李天白身份后说的那一番话,简直苏到飞起匪夷所思。
淞沪抗战,张治中的第五军不见踪影,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太多的浓墨色彩给了张学良,让我看了十几集都快以为是《张学良传》。
山海关战役凭空出现的苏娅,跟她老公一样外挂全开,一脸傻白甜的形象,任凭周围人都死了,自己还是金刚不坏之身。
最后的最后,很想知道苏娅是怎么跑出来的?
对苏娅的描写都比安德馨营长多,也是很醉。
此外,这部电视剧对赵一曼的刻画特别糟糕。
好几个片段都是尴尬地让我看不下去,大义凛然的感觉被演绎成了舞台剧,许多话太空洞与刻意,尤其演员在面对日军时的表情与说话语气,带给我的感觉就跟这部剧宋庆龄带给我的感觉一样。
个人认为《东北抗日联军》这部电视剧不错,很真切刻画了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的形象。
七七事变是抗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然而29军赵登禹将军,在平津战役脸都没露。
淞沪会战是我最期待的战役之一,然而却支离破碎。
许多重要的坚守都没讲,仅仅是画面切到一堆人拿着机枪在进攻然后就切换了。
阎海文的“中国没有被俘空军”这句话也没了,沈崇海陈锡纯驾驶飞机猛撞“出云号”也没了。
这些都是之前我万分期待的片段。
罗店战役避重就轻,姚子青全营的坚守,就浓缩为姚子青被杀?
意义何在?
最后的四行仓库最为重要的升国旗片段也没了。
最神圣鼓舞人心的一幕都不存在了,整个淞沪会战还剩下什么?
既然没有就干脆别拍杨慧敏,免得露了个面别人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太原会战之前我们做过很多猜测,因为之前许多电影都拍的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我们都很期待这次《东方战场》要怎么拍。
然而事实证明,这次拍的比别的电视剧电影还要糟糕。
浓烈的色彩对比(不知道从哪个片剪接的)让人分分钟出戏,平型关大捷都是《太行山上》的影子,阳明堡倒还说的过去,但最关键的忻口战役就一笔带过,连影子都没露。
期待的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将军也就被忽略了。
太原失陷也是一句话就结束。
这样的太原会战还剩下什么?
此前看过许多南京的片子,大多着重于大屠杀,南京保卫战也就是一副“守军仓皇溃退”的形象。
然而坚守八天,11位中国将军殉国,5万将士牺牲,这中间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不能被忽视。
所以一直期盼能有客观反应南京保卫战的电视剧。
然而,也是自己想太多了。
基本没有,有的出现片段也是无关紧要的打打杀杀,雨花台紫金山中华门等惨烈的战役统统没有体现,(之前很期待看到高致嵩、朱赤、易安华等诸位将军,然而没有)。
大屠杀也是尽情剪接别的老片,毫无诚意。
此外,还是要吐槽一下空军的bug。
除了阎海文以外,李桂丹也被安排成和高志航同天牺牲(然而两人牺牲的年份也不相同,李桂丹也明明是在武汉空战中牺牲,也不是撞击同归于尽)。
好吧乐以琴刘粹刚也就直接交代完了,完全没让人理解真正空军的姿态与英勇。
陈怀民的片段倒还好,但最后那段选个姑娘朗读陈怀民姐姐的信,矫情做作地我忍不住快进。
丧失至亲的哀痛,全被朗读地和学校演讲大赛一样,竟然读出了慷慨激昂的快活感而不是深沉的悲思?
难以理解。
海军的篇幅更是小的莫名其妙,仅仅一个中山舰沉没就概括了全部海军了,失望。
海军这么一个英勇的群体甚至没有某些个体的小人物出现的时间多。
徐州会战也跟没有一样。
滕县临沂台儿庄冒个泡就过去了,甚至都没有池步洲出现的时间多吧?
不是很能理解一个重大的会战就是以这么昙花一现的姿态来呈现。
那我还不如去看纪录片。
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丝毫不能从这部剧里学到什么。
接下来连着数集是八路军的片段。
最好笑的是一首歌都可以讲这么长的时间(忻口南京的将士笑了,我算啥?
)修滇缅公路的片段虽然少,但大体还是满意的。
老人、妇女、孩子的共同努力,心酸而动容。
但不得不愤怒电视剧对张自忠将军的敷衍。
他露脸时间还没池步洲妻子多?
没赵一荻多?
没李天白多?
连最后的殉国战都拍的毫无诚意莫名其妙,感觉就是直接给他一死了之。
这就是本部剧最大的问题,许多重要的人物,那些牺牲的将士以及某些重大战役,都没有一些虚构人物或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出现的时间多?
细节方面处理不当,又有部分与史实出入。
人物刻画苍白无力,仅仅用大段大段的旁白来堆砌,毫无特色与个性(一副纪录片即视感)。
长沙会战篇幅短的如同没有,所以不做任何评价。
入缅作战,基本还是满意的(这么小的篇幅能拍成这样也不容易)。
杜聿明的形象也很正面,特别是和史迪威对话,觉得他够霸气。
新38师进印度也觉得比《中国远征军》拍的好,《远征军》那里拍的孙立人没什么表情略窝囊。
然而戴安澜将军的遗体不是因为高度腐烂而火化了么?
这么严重的错误也犯,佩服剧组。
之后神一般的出现赵一荻。
这部片也美化了英国佬,不然真的会掀起仇恨吧。
炸桥不让国军撤退,武器宁愿留给日本人也不给国军,大溃退导致没一场会战打起来……数不胜数啊,害死戴安澜等远征军将士的很大一部分因素。
野人山撤退的悲剧,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感没有演出来,因为篇幅太少了,无法展开。
目前就看到这里。
想了解历史的,还是读读《国殇》这部书吧。
最后忍不住想吐槽电视剧里给宋庆龄的设定,每次出现都是圣母普济天下的即视感,长篇大论的话语加上那种配音,活脱脱花瓶的感觉,真的很尴尬。
(不过毕竟80集的剪成了66集,也不能指望这部剧有多好了)【8.1最后一次更新。
针对这篇长评的问题,因为是我七月份开始边追边写的,看到哪里就更新一次,所以难免像流水账。
因为现在要开学了所以也没空推翻重写一篇总的长评。
所以大家来看的将就一下,就把这篇当作流水账似的吐槽吧。
没有办法面面俱到,只是自己看的时候有感而发针对性而已。
】
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着重描述了很多之前并未仔细描述过的历史事件,同步描述了国内各时间段各地抗战情况。
拍得很仔细!
演员演得也好。
到最后审判的场景是以往影视中很少见的。
有些镜头是《铁血红安》套拍的,但也不影响剧情。
就电视剧而言,堪称上乘。
要是拍成电影,大概能堪称史诗般的作品。
只是感觉后面的一些集(主席的发型改变了,一些片段也不如先前细致)是不是换了导演?
看这部剧差不多10多集的时候,叶璇的出现及出场说出的话那我即刻明白为什么这场戏不能让我很involve去看,主要是里面的台词的关系,我基本上总结了这么几种台词法:文言到白话的过度(说有些生涩感),英文直译的中文(语法好像不对,习惯用法也不符合中国人的说法,什么我很享受之类的),日语听不懂,中国人讲英文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简单英语,初中知识;同时也很别扭;方言可以理解。
另外对于演员暂且不说演技,我们来看看选择的这些人同其饰演的角色的匹配度,袁咏仪饰演的宋庆龄,什么时候就开始变得板着脸了?
应采儿什么时候就变成淑女了,那么好动,大笑的一个人安静下来就觉得别扭;刘璇演的溥仪小媳妇根本不适合古装剧,男人们应该到还可以,西装笔挺,走路端正。
这是非常少有的全景式抗战大型电视剧,不同于其他多数以描写我党八路军为主的影视剧,同时对新四军还有正面战场的国军也做了非常客观而详细的描述;看着剧集很多但却生怕看完。
尤其国民党空军与日军飞机空战也有不少场景:十分悲壮的鹰击长空,要知道空战影视大都以英国抗击纳粹和美日太平洋战场为主的,但不代表我们中国没有空军!
更何况看着日机被击落的画面甚至比地面战场还热血沸腾;同时民国海军很薄弱但也打过鬼子,这是为数不多提及了的影视作品。
另外对八路军的描述远不至于其他作品里拍的进行过的主要事件,是站在更高的视角发现他们不止是在太行山打游击这么简单,更是前期支援作战中期大批牵制敌军后期反攻都体现出来了,除了战场上扼守中国的脊梁部分外在政治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国军的描述也很客观,从淞沪到南京还有徐州武汉会战全都做了很详细的描述,能感受到国军正面战场伤亡很大但装备相对八路军是真的很好了,比如说阻击战日军上来时是先用迫击炮轰几轮再开枪射击👍另外也能看到国军的作战意志其实是很强的面对强敌同样是拼死抵抗,并不像解放战争主旋律影视里描写的那么不堪一击一盘散沙。
还有对海外爱国华侨给了很多镜头描述这个很意外,尤其说的祖国是我们的根那段很触动,同时他们倾家荡产式地向国内出钱出人出力的场景是真的感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去年武汉的抗疫,全国上到各省医疗队援助下到企业和群众们大批捐赠抗疫物资,这两者的场景真是异曲同工。
大家总说国内最好的抗日电视剧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看完这部后我觉得最好的应该是东方战场了✊除了真实客观反映历史外,还会发现我们抗日不仅是保卫领土,更是打出了更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如果没有长期坚持抗战而是像东南亚那样一触即溃全部沦陷的话,今天我国或许就不会是联合国五常了而我们也未必能一直过着和平美好的生活。
是烈士们的鲜血, 用胜利铸造出一个永不屈服于侵略的民族。
他们正在用一种光荣的归宿, 震撼着人世间所有的罪恶。
一个敢于粉身碎骨的民族, 世界上有何种力量与之抗衡?
为人民而献身的烈士啊!
我们为英勇无畏的您们感到骄傲, 您们的名字将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万年。
为烈士而恸哭的人呐!
请把悲愤和眼泪化作力量, 为了信仰的光辉道路, 而奋斗终身吧!
文/满囤儿江苏卫视、湖北卫视热播的《东方战场》已经凭借其辽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锋,深深地抓住了一大批电视观众的心。
也许一开始人们是被其精良的制作所吸引,但随着一集集的推进,观众们开始体会到这部曾获得“优秀剧本创作奖”的大剧的深层魅力。
在即将收官的当下,我们回顾整部剧集,会看出它的国际视野、多元视角、全景展现,是影视工作者迄今为止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最深刻的总结。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为这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更具参考价值的书写。
我们所熟知的事件、人物、战役,都被放在了同一个准线上。
当观众对整个历史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化的认知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
那就是他们遇到任何突发事件,都会从国家和人民的视角去进行分析和观察,并以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制定方针、提出主张。
他们的方针和主张不是这个历史上的唯一,却是最被认同、最被拥戴、最有影响,并引向胜利的那一个。
横向书写:全世界的焦点与透视碍于投资的限制,各个国家拍摄历史题材影片的时候,大都只展现自己国家的那一部分。
《东方战场》却用近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做了一次空前的壮举。
它不仅拍摄了发生在中国地理区域上的抗战历史,更拍摄了大量同期国际上的其它国家和阵营的活动。
在长达14年的时间跨度中,《东方战场》涉及了六大阵营:中国共产党阵营、中国国民党阵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阵营、伪满汉奸汪伪阵营,以及德意法西斯阵营。
可以说,在东方战场向前推进的同时,世界其它角落的反法西斯进展,观众也可以同步掌握。
比如在内地抗日局势十分紧张的时候,剧集把镜头一甩,带观众来到了侵略者日本的本土,直击了普通观众不太熟悉的“二·二六事件”。
随后,镜头给到了苏德双料间谍佐尔格、给华盛顿发电报的美国大使、在陕北接受国际记者采访的毛泽东,以及在伪满洲国受到日军将领挑衅的溥仪。
一个事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同阵营内所引发的蝴蝶效应,都被展现了出来。
苏联、美国、中国、日本国内,对同一事件虽然有相同的关注,却有不同的透视。
日本政府内部的变化,与中国抗日形势的变化双线推进,也让观众更能理解到这场战争深层的原因。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在于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
这是震惊全球的事件,在当时是全世界的焦点。
《东方战场》并不直接去拍摄“西安事变”的现场,只用了资料影像予以交待。
之后镜头并不先给到共产党和国民党方面,而是先给到了日本方面。
日本方面对事件的揣测是认为张学良与苏联有联系。
随后镜头立即顺势转向苏联方面,又通过斯大林的口,讲述了苏联方面对此事件的评价。
观众一眼便看出日本的猜测和苏联的实际是不符的。
在这两方面的展示结束后,镜头才来到西安,来讲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看法,与苏联方面的猜测也不尽相同。
经过如此周全的三相比较,观众不仅看清了各方的猜测,也对比出了各方对事件洞悉的程度,以及其所采取的态度和策略的适宜程度。
这种横向比较在《东方战场》里还有很多,给观众提供了大量的、客观的同期参照。
纵向书写:发酵而成的连锁反应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都只选取抗战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去展示,对于不熟悉历史全貌的观众而言,无法了解到这个片段在整个历史上所处于的位置,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东方战场》把14年抗日战争里,发生在东方战场的140多个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小事件,全部融进了66集之中。
观众只要从第一集追看到最后一集,就会对这140多个历史片段有一个清晰的排序。
明确了时间关系,观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个事件在数年后,因为发酵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比如池步洲这个人物。
他为后世所熟知,是因为他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密码破译专家。
《东方战场》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并不局限于他在破译密码时的工作,而是早在13集的时候,就描写了他和白滨英子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的阻挠。
这个小段落看上去似乎是在横向描写日本本土百姓被战争侵扰了生活,但同时在纵向上,为池步洲后来之所以投身抗战,用破译密码来报效祖国进行了铺垫。
有了这个纵向的时间线,一些独立的传奇也有了历史的参照。
比如赵一曼是抗战的个体,当《东方战场》把她在黑龙江珠河县的演讲紧接在红军长征的资料影像后,便形成了完美的坐标迁移。
观众能够直观地体会到,红军长征在时间上的一个发酵,便是地域上的另一个地方,民众受到长征胜利的鼓舞而抗日热情高涨。
此外,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地道战、百团大战,以及军统谍王戴笠、特工英雄阎宝航、百变女谍川岛芳子、王牌飞行员高志航等传奇人物,都明确地安放在这条时间线上,让观众对它们从知道上升到了解。
历史细节的描写:艺术创作的浪漫与准确历史是需要被铭记的,只不过在什么时代就需要用其对应的主流媒介来实施。
以前曾经采用过的媒介是壁画、竹简、锦帛、纸张等,如今多了一个,那就是影像。
其实,《东方战场》的社会责任和传承价值,有点儿比肩二十四史的意思。
它就是用全新的媒介来铭记历史的行为。
只不过相对于传统史书的刻板,新媒介的《东方战场》毕竟存在着“艺术创作”的成分。
正因为有着“正史”的责任,本剧在对每个坐标点进行艺术描写时,在传统的浪漫之上力求着准确。
所有历史事件都力争在事发地取景。
东北抗联部分,所有角色都带着东北环境特有的“哈气”,体现出地域上的高度准确。
本剧自建组开始,就组建了一个专门的资料组,对剧集中的所有细节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证。
一条“本国演员饰演本国角色,既要形似更要神似”的戒律,更是把本片细节的准确推到了史料级日本方面参演演员270多人,欧美方面参演演员260多人,重要历史人物均由其本土的特型演员饰演。
《东方战场》以“高保真”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绝了尴尬失真。
艺术的浪漫性则体现在细节段落的编写上。
比如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用解读电影《风云儿女》的契机,解开了蒋介石的心结,体现出了在严肃题材中所穿插的浪漫色彩。
再比如日本皇太后九条节子在后宫宴请溥仪时,溥仪虽然言语上非常友善,但是不经意的咳嗽(因偶感风寒),从微表情层面显示了其内心的挣扎。
这个小细节用隐喻的电影语言,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到旁白中所讲的“感激涕零”不过是一层表象。
繁星万点,得民心者是中流砥柱当横纵两条历史线的描述都得以完善后,我们会发现《东方战场》把这14年的历史书写得极尽完整、清晰。
我们可以客观地从中考量每一个事件和人物所体现出的历史意义。
而这众多的事件和人物,真如繁星万点,既有自己的轨迹,又影响着其它的轨迹。
当我们梳理这些轨迹的时候会发现,共产党的轨迹,对其它轨迹的影响最为深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显然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事,从《东方战场》的横纵双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股深藏的推动力量。
这股力量就是人民的选择。
唯有人民的选择在推动历史车轮滚过。
整个14年抗日历史中,共产党也不是没有迷惑的时候,但是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给出正确的方略,吹响清亮的号角,并以实际行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鼓舞同胞。
面对众多的突发事件,整个国际社会有着各种势力提出各种主张。
可是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只有共产党的主张是深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的。
毛泽东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第七条便明确指明了“改良人民生活”。
纵观剧中共产党在14年里所作出的判断、所摆明的态度、所采取的策略,无一不是真切地与人民利益站在一起的。
于是,人民作出了选择,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了历史必然。
《东方战场》即将收官,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片片拼图绘成全景,繁星点点照亮历史的天空。
让我们俯身查看,转头回望,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这才是真正的抗日片。
还原事实真相,事实说是,中国90%的抗日片,基本都是脑残片,弱智片,小学生都不会看的幼稚抗日,对不起!
说小学生都是对小学生智商侮辱。
要不然就是电视剧里面的剧情跟历史不符。
喜欢自己骗自己。
胜,败!
都不敢认。
中国自己都不尊重历史。
日本更是可以胡编乱造。
日本:呵呵……呵呵………
俞飞鸿真美。
中规中矩亮点不多,场景服装挺还原的,选角好评
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一部还原真实历史的抗战剧。。。
像纪录片,五毛钱特效
反正只看了溥仪的cut。鱼旦说拍马上天下的时候叶大小姐压根没认出自己是东方战场的溥仪也是real醉…
服装选角都挺好看的呀,但是剧情真的散,剪辑得内容没有主次。
还不错
这部剧最大的毛病在于节奏太慢,内容太水,66集的内容完全可以剪到20集。我党刻画的太死板,台词设计太幼稚,不是人物对话,是人物在念教材。
相对来说非常客观且全面的抗战题材了,建议战争群像戏都以这部为标杆吧。按照时间线推进,无论节奏还是配乐,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面面俱到了。从九一八开始到东京审判结束,花了66集讲了14年的抗战。除了正面战场,日共还有英子那条线也挺唏嘘的,不知道英子有机会回家见见父母不,弟弟也蛮惨了。我第一次在一部电视剧里见到原子弹爆炸那么详尽的描写,太震撼了,军国主义真的害人啊!但是导演那种温情以后必死人的套路真的看到了令人抗拒,还有个特别大的毛病就是有些地方拔高太明显了,我也知道我兔伟大,但你过分煽情容易让人逆反啊……比如同样是1941年,战长沙匆匆几分钟旁边交代过去,冈村宁次接手敌后根据地围剿非得单独来一顿夸教员就很迷惑。说起这个人,老蒋居然为了政治利益让他无罪释放,令人作呕
还不错
致那些所有的英雄们
有这个格局和扣细节的耐心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已阅
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吧,觉得失望,疏漏太多了,不过俞飞鸿真的很有气质
看了开头就完全歪曲历史,就再没有看下去的兴趣。
整体内容不错,就是毛、周等的演员太违和了,怎么不请特型演员,看了容易出戏。
野心太大,水平不够……
太假了。第一集就侮辱我智商。张学良亲口承认不抵抗是自己做的决定,这都能黑到老蒋身上。从此可见,这部剧又是一部不尊重历史的电视剧
俞飞鸿真好看
脸谱话太严重,台词假大空,明明有走向共和这么好的剧参照,却拍不出味道,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