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说,都不愿意看到Sparky再复活,也不愿意看到和邻居小女孩的狗狗碰鼻子,觉得这个结局很迪士尼,可是,我觉得,这部电影这样的结局,应该是Tim终于放下了一切。
我们如果拿三十岁的眼光去回忆童年的那些事情,那结局和故事走向就是《Vincent》《小科学怪人》里面Tim讲述给我们的一样。
当我们用三十岁左右的心态去回忆童年时,Tim 孤僻的性格和电影里的维克多一样不被人接受,可能Tim也养了一只对他童年影响很大的小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想他的朋友,忠实的狗狗,他放不下他,他还是无法接受它已离他远去的事实。
这是现实,所以影片就告诉我们到这里。
当六十岁的Tim与迪士尼合作,把原本的篇幅增加,想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一个又影响他三十年的狗狗。
一个善于讲述完美童话故事的迪士尼告诉善于给成人讲童话故事的Tim,你按照你的想法来就好。
Tim也告诉自己,伙计,这么些年了,你有没有去别人家重新投胎做一只开心的小狗呢?
还是你愿意再陪着我一起?
我觉得并不是Tim 和迪士尼一起放下姿态,而是双方都在成长,尤其是Tim。
片尾Tim接受了狗狗已离他远去很多年,你要过的更好啊,你在那里不会受伤、不会疼,还有只你爱的爱你的狗狗陪着你,看着你幸福,我也就放心了。
也许,Tim 来来回回围绕这只小狗拍了长长短短好几个影片,也是不断提醒自己,继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继续保持心底的那份纯真。
嘿,Sparky,我拍了这么多电影,最初的灵感都是你陪我渡过了那些最艰难的日子,我只有你听我倾诉,你是我的全部。
有一天,史巴基为了拣球而被撞死,这使维克多十分伤心郁闷。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看见科学老师用电击使死青蛙神经抽搐的实验时,他有了救活史巴基的灵感。
于是晚上,他引了天上的雷电电击小狗的尸体,使它复活。
但是这个消息却散了出去。
一些维克多的同学因为好奇和科展,仿效了维克多的做法,却制造出了可怕的怪物。
同时,重生的小狗吓坏了男孩家的邻居们,他们视这只狗为怪物。
邻居们追赶狗时将狗和男孩逼进一间小木屋,失手几乎烧死他们。
但小狗却将男孩救出,自己死去。
邻居和男孩的父母为之感动,决心再次救活它。
他们用汽车发动机制造电能,又一次救活了这只狗……
《科学怪狗》的叙事风格,那种用想象力把你拖进现实的穿插感,天马行空但紧贴地面。
扯破条框的幻想没有越界,反过来,它被地心引力牢牢抓住,极富张力地表现着电影所想要传达出的主题。
如同《大鱼》一样,蒂姆波顿懂得如何将道理讲述得富有吸引力。
这种手段和目的内在连续的快速衔接,令人不禁赞叹其十足的功力。
不仅跳跃了影片的节奏,也不失时机地平缓了观者的心境。
不到九十分钟的长度,暗灰的色调划出了饱满的轮廓。
一个狗狗复活的轻科幻电影,被多叙事线条围绕,我在里面看到的是互相联系又各有不同的平行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先见和偏见的故事片。
独树一帜小男孩与科学“怪”老师的组合象征了在传统生活里的另一种可能——对成见的突破,对未知的挑战。
生活总是在不同层次上演着路径依赖的老路,首先站出来的质疑者如同身着亮眼法袍的巫师,被在保守气氛里沉溺已久的自见者视为异教徒,被驱散被仇视。
科学老师几句恢弘的演讲还是不能逆转其收拾走人的命运,这瞬间让我回想起《死亡诗社》里的“船长”,领航者确有超凡不俗的眼光,但也需承载起被唾弃的沉担,忍辱负重,坚守不渝。
然偏执退缩者与真理追寻者,孰能孰弱高下立判,至善的光芒终会燃尽腐朽的死灰,这又是电影在结尾所要传达的。
这是一个关于理解和包容的教育片。
小男孩的“越界”行为尽管引起了家庭内的小骚动,父母在面对如此异常时却能表现出大度的姿态,老爸真诚的劝导,老妈即时的包容,都在用平等的对话消解着代沟的神话,这也得以让主角小男孩成功地在电影中“存活”下去,使得波顿的故事得以顺利地叙述开来。
“大家长式”的见地常常在现实中钳制着孩童的发挥余地,恐吓着他们内心属于自我的声音,辈分的道德等级喜欢塑造遵从与绝对权威的文化,这不仅普遍于家庭,亦不乏于社会与政治。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动物的情感片。
在人最孤寂的时候动物最会以行动而不是语言实在地支持着落寞人的心灵,那种不离不弃的义无反顾,是高傲的人类需要临摹的最佳品质,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不屑一视的。
要知道,动物不止是玩伴,有时他们也是我们拜以学习的对象。
因而情感不止是学生与老师的,孩子与大人的,还有我们与动物的。
这还是一个关于想象力的科幻片,表现在波顿将猫咪与蝙蝠融为一体的冷色调幽默上、把乌龟变为巨兽的短暂惊悚上、为贵宾的黑色毛发染出一道闪电白上。
也散发于小男孩们对新鲜的好奇与追求上,他们在房檐用碳酸饮料飞翔,在屋顶拿风筝导电,在家中小隔层的黑板上描绘自己的科学幻想并付诸实践。
这份对创造的执着,推动着我们赋予自己以及这个世界不尽相同的意义和色彩。
至于片末,所谓“小狗未死”的瑕疵,我不太关心,倒是两只狗狗蹭鼻生电,最终相爱,反令我觉得是个不错的结局。
哈哈- -#
这个电影都是黑白的,却有些新鲜感。
电影里的人物身材都挺独特,有的像筷子一样纤瘦,有的像土豆一样肥圆,很奇特的卡通形象。
在电影里一切都是黑白灰的,却给人一种艺术的既视感。
开篇黑化的迪士尼,我就有预感这是一个好电影,事实上,这个哥特童话确实不会令人失望。
我感觉维多就像作者的缩影,一个怪咖,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会成功,可最后他还是成功了。
《科学怪狗》作为一个翻拍电影,对比之前,似乎填充了很多新事物,比如维多的感情。
整个电影看上去就像一个年轻人在寻找自己逝去的美好。
电影的讽刺意味很深,二十年前那只重生的机器狗搞得小镇天翻地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二十年后仍未消退,人们仍是那么善于曲解可能。
再过二十几年,我们是否不再恐惧,不再善于曲解可能,而是制造可能。
我们不能永远安于现状,至少应该保留着好奇心,坚决不能让那重蹈覆撤的世袭制延续下去。
人们不爱科学,但至少应该保留孩子们的好奇心。
让我意外的第一个地方,是狗狗活过来之后,小主角不敢让别人知道这件事,这与一般的迪士尼童话世界不太相同,往常看过的科幻动画,人们开创了一件事或是发明了一件东西,常常都是大肆宣扬,才好有后面的矛盾与发展,我后来想到也许是为了科学展像其他几位同学一样互相隐瞒,但是我相信他目的不是这个,而且他连父母都瞒着,可能是像他的老师说的那样,这里对科学求知欲太低,那些一味将科学禁锢在过去的时光里的大人们,是不会理解的。
第二个意外地方是那条看不见的鱼,而这条鱼及他爱炫耀的主人就好像是蝴蝶效应一般,带动了后续故事的走向,我开始被吸引住。
这时虽然登过场但是没什么印象的几位同学,各个的性格也通过几分钟的描写展露出来,跟胖同学在一起的那位小眼睛,是心机很深为了达到目的近乎冷血的,高个的同学自命不凡养的宠物也是巨型可见他极度自傲,胖同学应该是享乐主义人也比较憨厚,他会因为喜欢包装袋上欢乐可掬的卡通形象而希望他们复活当作自己的宠物,可以说比较纯真,驼背龅牙的同学内心比较黑暗,喜欢制作带有攻击性的东西,大嘴巴爱炫耀。
他们不同的性格,造就了选择不同的复活目标,小眼睛选择曾经的宠物乌龟,在复活它的时候喊它的名字很温柔,可是当乌龟变成了巨型乌龟怪的时候,他想到的却只有记录这一切当作他的成果,可是当乌龟怪被电到最终变成一个空壳掉落到他面前,他又那样温柔的叫它的名字,这次,它真的不会回来了。
胖同学选择的虾明明是因为它们可爱没想到复活后长的像外星人,而且数量众多缠人不休。
高个子选择的是他已逝的宠物名字叫巨人但是是什么物种我没看出来,他本来是自负的选择,想赢过所有人才选择体积最大的,可是复活后反而变成了小不点(这是我的猜测,因为不知道那个动物是什么只是猜测它本来很大只。。
),与小眼镜的宠物刚好相反形成对比,这也寓意着事事难料,也或许是老师所谓的科学也要靠心来完成。
龅牙选择的是垃圾桶里随处找来的死老鼠,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养宠物的,即使养了有朝一日也会变成实验对象。
还有那个抱着猫咪的黑眼圈女孩,她的复活对象是猫咪找来的,最终和猫咪变异到了一起,如果说开头让女孩对小主角说猫咪是会占卜的动物,它预测了别人会有大事发生,想表达的是猫咪的确是有超能力的,那么猫咪在最终时刻将蝙蝠咬在口里是不是有意为之呢。
这些动物的变异是我第三个意外的地方。
因为我本身不知道这是一部恐怖动画= =前面的基调太平和,没想到后面会演变成这样。
当蝙蝠猫咪和狗狗最后大战的时候,我想这是不是在和前面猫咪和狗狗有过争执的首尾相应,当所有都尘埃落定,狗狗的尸体被置于空地上,小主角有别于前一次对爸爸提出的它会永远存在你的心里反驳我更希望它陪在我身边的偏执,趴在狗狗身上默默流泪:没关系,你不用再复活了,我会永远把你放在心里。
这就是成长,从被全世界都不认可也没关系,不论用什么方法即使你痛苦、已经变得不再是原来的你,我要你陪在我身边,到看穿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肉体的离开抵不上心里没有你,我会长大会离开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可是我的心里依然怀念你。
这就是事间悲凉的无奈,也是对你最好的解脱。
所以当我泪流不止的时候,我想,如果狗狗不再复活,也许是更好的结局。
via:豆瓣网友
好多人说他江郎才尽了,哎。
其实他一直都还是个小孩而已啊,他只是一直都在做梦。
华丽的哥特风格,温馨的童话桥段,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用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讲故事,也许他失败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更没有放弃过。
他的定格动画真的拍的好不容易,一周才拍了五秒。
好多人都不认可他,真的是因为不了解。
我记得《大鱼》里面Edward对马戏团团长“变身”一事说过一句话:“当你觉得最邪恶最坏的事情,其实只是孤独,缺乏融洽的个性。
”对啊,他只是用了一种小众的艺术方式来诠释他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就是《Vincent》,别人眼中的freak,但是我眼中的神啊!!!!大部分的人叙述故事,只会平铺直叙,那既不复杂也不有趣,TIM就是喜欢拐弯抹角,他也许一个很多片子都给主角起相同的名字(Vincent和Edward最为常用,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艾德伍德和普莱斯是TIM最崇拜的人),他也许把一个桥段放在很多的片子里(有人说《Vincent》《小科学怪人》《僵尸新娘》还有现今的《科学怪狗》等都用了相同的桥段,但是其实将TIM的电影联系起来你就会知道他的电影其实都是相互关联。
《断头谷》的风车与《科学怪狗》【《小科学怪人》】里的风车,僵尸狗也出现在多部动画中,《Vincent》里V想象着自己的新娘埋在后院与《僵尸新娘》等),可是这就是才尽了吗?
他也让同一个演员演过很多的角色啊。
(在TIM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JOHNNY DEPP是拥有特别强烈的个人风格,了解JD的人应该知道JD在电影中与很多的形象,可是TIM电影中的JD是只有JD遇到TIM才产生的化学反应吧。
我们无法知道TIM当时找到D的时候是多么的欣喜若狂,TIM风格的完美载体)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从来没有生搬硬套,反而他展现出来的东西都恰到好处。
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做好多的梦,可以崇拜好多的人,也可以喜欢好多的风格,可是能坚持的到底有几个?
他的电影里总是有那么几个creepy kids,诡谲的气氛,异样的环境,《科学怪狗》也是同样,并且作为翻拍20年前自己的片子显得没有新意。
但是片中酷似Vincent Price的自然老师也说:做实验重要的就是有“心”。
所以《科》依然还是很有心意的电影,还是能打动不少的人,他总是这样,浓郁的哥特范儿配上很温情的故事,结局永远都是那么完美,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他的片子俨然一部部哥特童话。
谁能说他是邪恶的,也许他的风格是,但是我没有看过比TIM的片子还美的童话。
曾经《Vincent》被封杀,可是那个时候的TIM很年轻,为这样的短片贴上自己的标签形成自己的色彩。
倾向性极强,他就这样慢慢走向了哥特的路,永不回头。
他从一个喜欢Allan Poe的男孩到现在的大导演,他在《Vincent》中让Vincent Price配音(那时候听到VP的声音真的是太好听了)到后来VP去世后TIM将他的形象融汇到了自己的电影中。
他曾经只敢想,可是渐渐地他在努力做,向那么多的电影致敬,(《科》中大概有《科学怪人》《哥斯拉》斯蒂芬金的《宠物坟场》等我不了解的很多),一个creepy boy慢慢在长大,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无法被世界理解但是怎么都不愿意放弃的梦,他不知道能做多久但是他一直很坚持。
现在的电影有多少毫无商业性质的?
电影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商业的代表,只是我们把它看得太艺术。
TIM也要养家糊口啊,毕竟家里还有个血腥大头。
他一直都很认真的在做电影,做自己的哥特效应,在电影界为自己奠定足够坚实的基础。
也许有时候开开小差吧,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犯错呢,无需责怪,无需抱怨,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只需要花上一些闲暇的时间去看TIM做了一辈子的梦,坚持了一辈子的事。
无论怎么样我们权当一部部片子是一个个梦境,梦游吧。
NO TIM NO DREAMPS:要说大学有什么遗憾,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的毕业论文不能谈TIM,连一点点的致敬都做不到,哎。
PPS:sry,我是TIM的脑残粉。
电影三分,立意五分。
科学精神,和愚昧的大众。
现在的情况是,倒未必是被恐惧(对科学后果的担忧)所绑架,会是被利益(转基因的应用)所绑架!
真的出于爱吗,如果不是,那就不是最好的动机。
真的爱科学,更多的是出自一种崇高的趣味,就像拉姆塞在球场上闪耀,而科学家却在深邃的万物之中,找寻那一点思维闪烁和爱的延拓之光辉,借以达到物我两忘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又是一部哥特与阴郁缠绕下的蒂姆波顿的温情自白。
黑色幽默的温婉和忧伤,自闭又很有张力,冷与暖的交揉,是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一个非常诡异的世界 蒂姆·波顿小时候常常被父母锁在屋子里,后来又离开父母跟年迈的祖父一起居住。
那正是他顽劣的青春期的时候,一个老人明显不是他叛逆的对手。
理所当然的,蒂姆·波顿的世界被小人书和恐怖电影包围。
和许多孤独的人一样,波顿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又极度黑暗,就好像当一个头破血流的小孩蘸着自己伤口上的血画出一朵玫瑰,玫瑰的色彩很恐怖,可是也很美。
有蒂姆入驻的作品,纵使是公司庞大如几乎只手遮天的Disney,亦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破例一改开场前梦幻绚丽的城堡烟火LOGO动画,用黑白灰三色交织而成的深度忧郁和阴森为整部电影从最开始就奠定了基调,可以说这个举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为影片造势添火,其目的多少有点向蒂姆大叔这位年近60的鬼才老顽童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而这部作品也确实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蒂姆长期以来想把《科学怪狗》以定格动画的方式,配合3D的新世纪电影技术,呈现在大荧幕上。
对于蒂姆而言,《科学怪狗》更多的是一次伟大的实验和一种心愿的达成,至于最终的口碑和票房如何,我想,大叔本人和热爱他、尊敬他、懂得他的影迷心中自有一尺精准的标杆在。
无论是本片名的《frankenweenie》,还是主角的名字vector,还是主角痴迷科学的设定,还是对主角无限度支持和包容的父母,毋庸置疑是在致敬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本人直接双厨狂喜。
电影没有《弗兰肯斯坦》的名字,却处处都是《弗兰肯斯坦》。
片中的科学老师说,你做实验,如果没有“心”,结果就会不同。
电影里Victor因为心系爱犬,拼尽全力将它复活,而其他小孩则是为了赢得科学大赛,于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怪物。
书中的弗兰肯斯坦就是在没有心、只有自负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一个怪物。
这也侧面带出了一些伦理主义:科技是把双刃剑,只看利用它的人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扯远了,本片有着非常标准漂亮的b级片套路和节奏,甚至还有那么一丝《哥斯拉》的味道。
《科学怪狗》的叙事风格,那种用想象力把你拖进现实的穿插感,天马行空但紧贴地面。
扯破条框的幻想没有越界,反过来,它被地心引力牢牢抓住,极富张力地表现着电影所想要传达出的主题。
如同《大鱼》一样,蒂姆波顿懂得如何将道理讲述得富有吸引力。
这种手段和目的内在连续的快速衔接,令人不禁赞叹其十足的功力。
不仅跳跃了影片的节奏,也不失时机地平缓了观者的心境。
这也是一个关于先见和偏见的故事片。
独树一帜小男孩与科学“怪”老师的组合象征了在传统生活里的另一种可能——对成见的突破,对未知的挑战。
生活总是在不同层次上演着路径依赖的老路,首先站出来的质疑者如同身着亮眼法袍的巫师,被在保守气氛里沉溺已久的自见者视为异教徒,被驱散被仇视。
科学老师几句恢弘的演讲还是不能逆转其收拾走人的命运,这瞬间让我回想起《死亡诗社》里的“船长”,领航者确有超凡不俗的眼光,但也需承载起被唾弃的沉担,忍辱负重,坚守不渝。
然偏执退缩者与真理追寻者,孰能孰弱高下立判,至善的光芒终会燃尽腐朽的死灰,这又是电影在结尾所要传达的。
扣的一颗星也是扣在了结尾。
虽然迪士尼对蒂姆波顿做出了一点让步(片头),但结尾也不可避免地落入迪士尼的俗套,回归了迪士尼最熟悉的大团圆牌,在名为“蒂姆波顿”的情境下,多少有点扫兴。
2012年,喜剧科幻恐怖动画电影《科学怪狗 | Frankenweenie》波顿的电影,也许确实不太适合小朋友,这部电影里有不少致敬的部分,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
黑白定格电影,给这个彩色的世界一个差异感,但是别看是黑白定格电影但是光影效果真的是太厉害了,必须单独提一下,点个赞!
故事还算及格,从短片扩展而来,对于猫星人又特别的恨意(捂脸),一个神奇的小镇,啥玩意通电都能活,小镇的孩子都是科学家,只是结尾我还是有保留意见,整个电影的主题,还是应该升格到生与死上吧。
只是纯个人意见,让狗狗长眠也许才是对的。
一个喜欢恐怖电影的小主角,有点代入感啊
教授的脸,真的很教授呢。
细细观察,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宠物坟场。
有点眼熟的电影
出现的白毛也是致敬呢
对猫星人充满恶意
反差萌,来搞笑的。
结尾曲很好听,而且很有深意,可以慢慢体会吧对了,中间有段体育老师教科学,虽然不是对体育老师有什么偏见,但是我好像也同样经历过呢 哈我是弗兰肯斯坦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科学怪人,宠物致敬版。
一个小男孩的爱狗被车撞死后,他十分伤心郁闷。
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当老师做用电击青蛙的方法使其神经抽搐的实验时,他有了救活他的小狗的灵感。
于是晚上,他引了天上的雷电电击小狗的尸体,使它复活。
重生的小狗吓坏了男孩家的邻居们,他们视这只狗为怪物。
邻居们追赶狗时将狗和男孩逼进一间小木屋,失手几乎烧死他们。
但小狗却将男孩救出,自己死去。
邻居和男孩的父母为之感动,决心再次救活它。
他们用汽车发动机制造电能,又一次救活了这只狗。
作为一部翻拍电影,《科学怪狗》动用了新形势,在故事中填塞了更多的内容。
无论好坏,至少让情节很切实的丰富了许多。
因为感情的丰满,使这部定格动画有了那么些许别有风情的意义,很像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寻找逝去的青春与美好。
long time no see ,dollar.片尾曲 Karen O——Strange Love
江郎才尽的波顿,几近睡着的Frankenweenie,不过片尾曲strange love倒是让人耳前一亮,貌似配乐还有很多处借用了波顿自己的《蝙蝠侠归来》
说好听点呢,这叫向自己以前的电影致敬,说难听点就是炒冷饭。
对蒂姆伯顿而言,这片不及格
这片子居然真的是黑白的……话说带孩子来看蒂姆波顿的父母们,你们是生怕小孩的童年木有阴影么……是不是亲生的啊……
多么温馨啊
蒂姆伯顿的平庸之作。
小口味,重清新。童心,一向是Tim Burton的招牌,怀疑他兢兢业业几十年熬到今日江户地位,就是为了一次不加节制的个人情趣大爆发。
故事乱哄哄的,那些打四星五星的应该都是脑残粉吧。画面人设好过故事太多,大团圆结局是想怎样= =不过狗狗好乖好萌好像真狗狗!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片入围 哥特的外壳下依旧是一个温情的故事
之前并不感冒蒂姆波特的诡异风格,但是这一部在黑暗的外衣下,足够温暖。
风格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但是无感
1、没想到2012年了还得看黑白电影;2、结局将片子的观影年龄层都拉低了;3、怎么最近看的动画没有一部是喜欢的
剧情不给力
反正看动画片我就喜欢阳光灿烂色彩斑斓英雄救美憨厚幽默大团圆,这类型的俺是不太买账!
黑白,没意思。点击复活,没意思。够太丑,没意思。
蒂姆伯顿也就这样了……
教授说,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有爱,否则结果将无法重复……(岂止无法重复,后果很严重有没有~)
江郎波顿
太平庸了喂,给孩子看的电影……成年人们还是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