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距离2020年高考仅有115天,本应在学校拼命复习的我们,因受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只能在家里复习。
并且当前情况不容乐观,期盼病情早点结束,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今天学习没有状态,于是便搜了一些自以为激励自己的影片去看一下。
所以我去看了青春派。
《青春派》这部剧我记得很清楚,在我初二的时候曾经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看过,当初在看部片子的时候,情窦初开,以为妙绝,还深受鼓舞了一段时间。
可今日,已是一名高三学子的我,再次看完这步片子,不免心生感慨:你管这叫中国的高三?
中国的高考?
真的像影片中的居然一样,在高三,谈恋爱丶踢足球丶上网。。。
在这种状态中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真的是北京的大学太好考了?
还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是天才太多了?
我是一名八线小县城高中的学生,我不认为我是我们学校中最努力的一个。
《青春派》导演的这种作法把高三写的太美好,甚至虚幻。
2020年高考加油啊。
电影把青春和回忆当成卖点,翻来覆去绞尽脑汁地戳弄人的泪腺,可电影里的青春却不是我们,我们不是俊男美女,没有轰轰烈烈的初恋,也没有故作矫情的离别,我们平庸的年少时光里被练习册和漫长的补课填满,所谓的叛逆也只是夹在教科书里的漫画,课桌下的手机,故意竖起的书本后遮遮掩掩的眼线,上课的时候躲在书本后跟你们扯闲谈,在老师的咆哮声里笑作一团,两只耳机一人一只,藏在袖子里摆出托腮的姿势,在自习课偷听许嵩,我们是被禁锢在教室里的鸟,一切都和电影演的不一样,但是又比电影真实而美好。
1、这片儿哪哪儿都好,唯独题目太坑。
如果不想被片名耽误的话赶紧想个新的出来,明明是一小清新,整“青春派”这么三俗商业片的一个题目,会误导观众的。
典型小清新的题目是什么,比如[三重门]、[小时代]、[夏至未至]、[樱桃之远]、[十七岁的单车]以及我觉得80后文学里迄今最好的一个[像少年啦飞驰]。
就算叫“离歌”都比如今这个强点。
关键有一点,这片儿的卖点不是青春而是少年啊。
2、说“小清新”和“青春片”,前一阵研讨会写了论文等出刊了我就贴出来。
先抄几段在这儿:【“小清新”所询唤的主体大致是80后和90后中的中产阶级成员。
这个群体共同的文化特征是青春(叙事)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因独生子女而起的过重学业和生活压力,青春的缺失使得对童年的怀旧成为一种想象性解决的途径,而青春叙事的缺失则使得日本-台湾青春片成为一种代偿性的影像。
……而电影的力量则在于提供了直接的视觉呈现,为出于青春叙事缺失中的内地青少年提供了极好的想象/记忆代替物。
而这一内植(innerplantation)过程的症候性在于,彼时中国内地影视作品中的“青春叙事”实际上已经被发明,但那是第六代电影中的(城市边缘人的)青春叙事,关乎文革后期与八十年代,与世纪之交的青少年并不能分享共同的情感结构,而无论是《十六岁的花季》、《花季雨季》、《校园先锋》、《十七岁不哭》这些更为当下和“主流”的作品仍然不能填充青春叙事之处则在于,它们始终不能摆脱说教的成分,校园故事永远在老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中开展,即便是获得青少年观众一致认可的由高中生执笔的《十七岁不哭》也是如此。
文化上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影视剧的创作传统一贯如此,儿童片之外青春片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产业上的原因则更为实际:在校学生彼时还不是影视作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实际上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更为有效的显然是日本动漫(比如《灌篮高手》和《棒球英豪》)和国外影视作品。
】——《作为一种电影实践的”小清新“》这篇文章讨论的对象主要是80后的(中学层面的)文化状态,[青春派]给出的是正在发生的、95后的文化现实(90后不都大学毕业了么)。
会有一些区别,但是刘杰导演确实完成了比较困难的“青春叙事”,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主流的“青春叙事。
尽管老师家长被拆成了两方力量,但实际上本片仍有相当篇幅在处理这种(带有压迫性的)二元关系,中午跟奇爱博士讨论,他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大陆本土性的一种文化症候,这种二元关系实际上是大陆电影业现实的一个隐喻。
我很是赞同。
其实在青春片的校园叙事这个层面上,基本可以分成高中和大学,高中是几乎不被谈及的层面,大学则有一整套语法和叙事体系,但更多地存在于广泛的校园DV之中。
回到电影层面,恐怕马上能想起来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哪些,大概只有[三重门]了。
而那种压迫性的二元关系始终存在。
这大概就是叙事传统。
3、本片的一个对话对象显然是[花季雨季]。
[花季雨季]的社会面向——家庭、阶级(四大主角谢欣然、刘夏、陈明、王笑天不同层面皆有涉及)——在本片皆有体现(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儿童片创作的传统……),而这其实属于比较枝蔓的情节,在加上本片据“金马奖编剧”刘杰导演自己说,也是和“金马奖编剧/文艺烧包精神”的秦海璐老师慢慢遍出来的剧情,连贯性上要差一些,但是要是按照侯孝贤的电影方法,那绝对是十分到位的。
其实我的意思是,在一部纯粹的小清新电影/高中青春片中,不少本片中的情节,尤其是对次要人物的塑造,是不必要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些情节在某些方面触到了“现实”,它的锋芒比和谐的[花季雨季]更强,这儿明显是有编导诉求在的。
整部电影在剧作层面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部改编自90后作家写的高三故事,里面的段子,甚至喜剧和过分喜剧的处理,看上去像是出自想象力丰富的少年作家之手,熟悉80后文学的人可以回忆一下韩寒等萌芽系作家早期的那些颇有些牵强的处理,甚至可以参考一下早期孙睿的作品。
但这都是刘杰老师体验生活之后写出来的,这实在是很令人惊讶也很令人钦佩。
这才是真心NB的编剧,那种少年期故作幽默的做作感不是轻易模仿得到的。
4、本片的另一个对话对象显然是著名的纪录片《高三》。
秦海璐老师那段对家长的动员词(要离婚的,凑合凑合,等高考完再离)似乎就是出自这部纪录片。
关于这个没什么多说的,虽然我特别特别喜欢秦海璐老师扮演的这个角色,特别特别钦佩秦海璐老师的表演,但是我不得不说,秦老师对这个角色而言,实在是过于年轻漂亮了。
她自己也有台词“过去的十几年,我眼里只有高考”之类,这个角色的定位显然应该是罗永浩所谓的”心理变态的中年妇女“,这一点的处理上[十七岁不哭]里的老冯和老陈肯定是准确的。
不过考虑到用明星的话,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不能理解的一点就是,会有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讲拼爹这个道理的么?
这不应该是拉到办公室去讲的么?
如果是真的,这个老师确实很极品,然后是这个社会已经完了。
你选择相信哪一种?
5、刘杰导演讲,这部电影是中影的命题作文,鉴于长期青春片(特指高中吧)的匮乏布置的。
命题作文做到这个程度实在是令人叹服了。
影片一如既往地保有刘杰导演在摄影上的精细处理,尤其是长焦镜头的运用实在是很出色。
不知道社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这部影片上映之后会不会还有道学家跳出来指责(当年[花季雨季]和[十七岁不哭]可没少挨批),如果见到这样的,果断SB二字骂回去。
这部影片已经专挑阳光健康的一面来拍了(青春片的另一面果断是[莉莉周]那样的残酷青春啊),再有人搞”无菌玻璃房子“那一套实在是太对不起这片儿了。
6、娘炮那个角色倒是片中一大亮点,这个风气大约是[非诚勿扰]里冯远征那个角色开启的吧。
实际上好莱坞片中常有这样的角色,通常是插科打诨用的。
不过比起娘炮来,如今更时尚的难道不是[让子弹飞]式的直男卖腐么?
而且据个人经验,娘炮们通常还要扮演”妇女之友“的角色,这部片的一个遗憾就是女生戏份不足。
当然在一部动用了男性人物化叙事人和大量第一人称旁白的影片里女性显然是必须居于客体的,而且男主角”心里只有她“,眼里自然容不下别的女生,这是说得通的。
7、最后还是想回来说说剧作,这样一个故事里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毛刺“的成分,有些事儿没头没脑,有些事儿没头没尾,剧情的走向除了必然的毕业,其实难于预测。
这种不够光滑顺畅的东西,是最真实的青春状态。
看到侯孝贤导演最后现身,忽然有些地方一下就理解了,比如爸妈闹离婚这个事儿的因果倒置的写法,比如”十八相送“的煽情写法,颇有些侯孝贤的影子。
真好。
这算是近十年以来,中国大陆少数能看的青春片,全程不狗血。
虽然在居然的回忆里,黄晶晶扮演了恶人的角色,但这事真不怪她。
说真的如果我是男主角居然,那我也会恨撒老师。
我不理解她做这事的意义,简直损人不利己呀。
如果我是老师,为了不影响他俩高考的心情,我可能还会给他俩祝福。
本来我就觉得禁止早恋就挺不符合人的生理规律,高考之前撒老师干这事,这都不仅仅是影响俩学生心情,她一己之力在高考之前搅和的两个家庭都不安宁呀。
居然的母亲做这事估计也仅仅考虑面子,不考虑后果。
要是居然的母亲,当时表示可以接受,让他俩回家好好休息,之后好好考试争取上一个大学,居然就不会去爬墙从而摔伤了尾骨。
就剧情本身吧,我想电影里出现的这些角色在现实中挺常见的,很多人估计在别人的青春里也扮演过挺尴尬的角色。
虽然我的青春一片虚无,但是不耽误我在某个人眼里也不是好人。
其实这事真不怨我,我一开始喜欢的就是他朋友,而他误会了。
说真的,想起来我的青春似乎从来没为什么事彻底疯狂过,如果再来一次,那我更愿意做我想的事而不是对的事。
我这么多年,总是活的不越雷池一步,我一点都不开心。
我是被一段小视频吸引住的:一个人,在高考前5天表白,然后最后考砸了。
这和我自己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我也是在那个时间去做表白的。
但是和居然不同的是,我表白的时间选择的是高考后,而且我没有选择当中表白,而是选择到她家里作客,然后临别的时候说出来,再递给她信。
我和她都考去了同一个城市,但是不在一个学校。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只不过,黄晶晶为了照顾居然的情感,居然还答应了他那么一小会。
所以他们好歹还做了一小会儿的情侣。
而我,只是一生的朋友。
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居然要在高考前表白,而不是在高考后。
三年1000个日子你都熬过来了,为什么还差那么最后一哆嗦?
高考前要保持一切绝对的平静啊,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创作波澜?
如果你压抑了自己是觉得对自己的不公,但你却不想想你的释放,却是对你所爱的人的不公平吗?
如果你爱这个人,你为什么不去为她考虑?
而要去影响她的波澜呢?
黄晶晶在这一点上就做得特别好。
比如她就会考虑到如果当面拒绝居然,会对他造成沉重打击,影响他高考的发挥,所以她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接受了他。
但是居然的确太懦弱了,居然在他妈目前任由其羞辱黄晶晶。
而黄晶晶的胸怀也是足够宽广的,在受了居然妈这样一番的羞辱之后,竟然还能接受他妈的邀请,来居然家去鼓励他。
黄晶晶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女人。
我可能不会爱上这样的女人,但是这种女人的确会给你带来很舒适的感觉的。
她考虑问题会很详细周到,会很理性的计算得失。
我不能理解居然这样的行为存在,但我也不能否认现实中是不是有这样的疯子存在。
简单来说就是没脑子,就是晓凡所说的“幼稚”。
所幸居然没有去接受晓凡的爱。
晓凡也非常识相的从他的身边走开。
我觉得居然是配不上晓凡的。
晓凡没有了他,才能过上更幸福的人生。
感觉一下子回到两个多月前的学校耳边还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样的枯燥乏味 可以整夜焦虑睡不好觉依旧熬着做完文综 作业下来便放下一切好像时间永远会不够每天最幸福的时光不是吃就是睡 吃到好吃的便能成为整日的亮点一整个班都像是沉闷了太久 一个普通甚至无聊的笑话都能让全班乐个不停成人礼上爸妈送我一个钱包和一封初中班主任写的信 交给我的那一刻我确实还是看到我妈眼眶一红 我装没看见 眨眨眼信的内容倒也是些许格式化 但在那时候 好像 真的分量很重某个周日上学路上碰到高一的物理老师 他停下车问我最近一次模拟的成绩 我说十多名吧 结果他抓抓头很严肃的看着我 问我怎么回事 至少也得是前十吧我尴尬的笑笑 知道这个我一直很怕的物理老师 一直都有在期许我能在文科班数一数二到了那个时候 真的慢慢开始觉得 每个曾经不喜欢的老师 都光辉伟大了起来每天呆在教室自习 看着任课老师走进来 不再是高一时候慌张的收起课外书 而是真的 觉得心安 就好像我有再多搞不清楚的问题 有再多紧张的情绪 有你在 我就行那时候 也不再抱怨多么累多么苦朗读的时候看看周围 不觉得真烦 而是真切的感受到班主任说的那种一辈子难再有的拼搏的劲甚至是曾经抱怨过无数次的晚跑 在高考前也变得那么珍贵跑着跑着跑到最后一天 迎着夕阳 听着“1,2,3,4”的口号 突然想到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日子不会在黄昏拿上一本书去朗读 挑个位置 背后是当时还喜欢着的人不会因为站着对答案而腰痛不会在晚自习的时候传小纸条聊天不会再拉帮结伙找人一起去上厕所不会再因为小事和同桌闹翻不会再担心数学课被叫到黑板回答问题不会再有短暂的下课10分钟的分零食和乱聊天然后 就高考了即便睡得不好 也是无比精神去考场的路上 碰到熟人便拉住 “快祝我高考考好”好像 每一个交情淡薄的人在那一刻都是那么的慷慨然后 高考过去了毕业典礼的主持人 都是一对情侣好像 渴望的青春终于开始了但好像 渴望的青春随着高考结束落幕了青春只存在于那个偷假条出校只为吃顿好的的日子里
我想,我对青春片还是一直有感情的。
我也一直觉得自己一直都特别怀念还能成为青春而不是青年的日子,人说70的合伙人,80后的致青春,90后的青春派,城乡结合部的小时代,我想这也是没错的,至少青春派从校服上面就已经不是80后的样子了,但他们的日子似乎也没有变的好转,可能高三这个作为一个奇葩又奇幻的特殊时期一直都是被特殊对待话的?
我其实并不能把电影里的高三生活代入到我自己的日子里,我记得我的高三是上了两个月就请假回家,因为家里也没人,我就在家玩梦幻西游,玩了一阵跟朋友去了趟北京,回学校又是跟同学一起吃饭,后来过完年又跟着艺考军队去艺考了一个月,回来因为想去的学校没来合格证,就不学习了,上着课打闹还让班主任给请回家待了几天,上课跟小网友发信息发的不亦乐乎,浑浑噩噩读了一阵书,最后还是走了,别人还诧异你不学习怎么考的上,我记得当时好像还大言不惭的说我不学习也应该考的比你多点,我的高三就这么结束了。
我没有被逼着去学习,老师所有的口号被我当了耳旁风,试卷是做了很多,考试也考了很多,其实就这么过来了,你说怀念么?
我不怀念那个状态,但我还是很怀念当时的那个我,我把那个时候发生的事儿都忘了,但把那个时候的自己记得很清楚。
时间一过,其实也不容易揣测比自己小的人的生活,所以拍一部这样不带回忆反而是反应当下的电影找一个年纪相对大的导演来拍其实也不容易。
我其实就很不愿意去揣测小朋友的想法,甚至很多的想法我认为是脑残的,就好像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也是脑残的,只是现在的这种否定让我清醒了而已。
脑残也本就不该是被定性的一个词,但昨儿我看超级演说家,那个红衫小朋友说提到九零后你想到第一个词是什么,我也第一时间想到了脑残,但这应该是我的偏见带来的吧,就好像我依然会怀疑为什么我还能记得《幻城》里面的男主角叫樱空释,但却觉得《小时代》真的好傻逼,这是时间过滤后的想法,但有些还在那个时间里,所以不清楚也就那样了,在时间的轨道了,不能急,不能慢,这是一条传送带,你在上面跑步,容易撞到别人。
《青春派》的好处就在这里,这是一群九零后,但却没有打上九零后的旗帜,因为在高三那个状态,管你几零后,都是一个熊样。
把一个特定的时期,冠上一个年代的口号也许是为了宣传,但也无可厚非那就是活在当下。
在这个仿佛架空的环境里,扣除外界因素,可能这是来造梦的过程,因为刘杰毕竟是个大人,纵然使劲的去接触小孩子,也终究不能跳入他们的内心,只能找出外在。
但好在找了一群相对适龄的演员(除了女主角黄晶晶),除了那部分猪一样的队友实在太幼稚外,其实都还不错,这句话和之前娘炮角色的对话实在是有点二的摸不着头脑,硬伤到很傻逼。
但这部戏有董子健,董子健是难得在柯震东之后,演的超级自然的演员,或者这是角色所赋予的一种内容吧,毕竟凯凯在演完那些年之后再去演小时代,实在已经不像在表演了,完全是应付。
总觉得董子健也有这个感觉,他非常不造作的好像自己过日子,没有意识到前面的镜头,本身长得又萌萌的,直接让我更换了微信的头像,导致有人跟我聊天时候说有种在跟董子健聊天的错觉,这是外话。
那种感觉,已经会让人觉得像周遭的那个谁了,但这毕竟是一个适龄又可以直接代入的好角色,刘杰自己也说,他最受不了的就是一群老人家穿上校服来演中学生,当时立马就脑补出了李冰冰在《雪花秘扇》里的造型,的确是那样子,再高的演技也是演,不如活。
但我对娘炮的角色实在有点摸不着头脑,他是用来全程提醒这是一部电影,你是在看戏的么?
但也无可厚非,他的每一次出场都带来了一次欢笑,他是这部电影里甘于奉献的一个丑角,这种夸张的表演方式也许是他本身就活在那样一种世界中吧,还是那句话,我的不理解终究会建立在年龄阅历甚至年代上面。
还有,中间有段是他们这群男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看的《失恋三十三天》,这种把时间直接具体的方式我喜欢。
至于故事,这个故事真的很简单,但很充实,基本不多不少,导演的工匠水平是很高的,四平八稳又带着笑点的拍完,有低潮有高潮,有主角配角,层次又分明,很顺畅,但你要说缺了点什么,还真是缺了。
我们有了认同感,但却少了归属感,这种没有归属感是对高三这个阶段的一种美化,因为大多数人的高三真的太难产生疯狂的事情,有太多试卷和补习了,但这些试卷和补习虽然有提,但却只是寥寥几笔,那些本应在沉默的答卷中突出的爆发,当没有答卷来铺垫的时候,就显得太普通了,这种对比才是归属感。
看完《青春派》后,晚上回家无聊,在电视上看电影,有个朋友说没看过《那些年》,就又陪她看了一遍《那些年》。
他们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是说情节上面,他们都为了喜欢的女生而奔跑,都很幼稚,都可以哭的很惨,都为了她用功读书,都遇到了发飙的齐门帘老师,他们,都没跟喜欢的女孩在一起……他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做了差不多的事情,都是女孩和朋友,男主角都很好,但《青春派》却没有太多的篇幅在女主角上面,跟《那些年?
不同,《那》的重点在追,而《青》的重点是过,这算是一种相辅相成么?
今年所谓的青春题材扎堆,但其实更像是怀念青春的扎堆,也没有人拍出青春的朝气,却总有一大堆的怨气,致青春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那是老人的话,可这阳光正好的青春,是用来释放的,回忆再美,也美不过未知的当下,在青春还没变成那些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一看的是,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不管刘杰有没有那青春当纪录片似的记下来,但我想起董子健哭的梨花带雨的说教练我编不下去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正灿烂,我们老了,虽不嫉妒,但也觉得要是能回到过去的自己,活在现在这个时光里,应该也很美好吧。
作者:影视毒舌女来源:知乎如果你怀念高考,推荐看看这部能让你在91分钟重过一遍高三生活的影片;如果你恨高考,毒毒觉得也应该看一遍,至少可以在这部豆瓣评分7.4的影片中,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看看学弟学妹们如何遭遇这场酷似“地狱”的折磨。
只是想不通挺好的一部电影,怎么会取「青春派」这么一个听起来并不切题还有点Low的片名……影片相比那些诸如「致青春」「小时代」等同类题材的影片来讲,少了一些华丽浪漫和对于成人世界的虚妄,而“接地气”的将高考这个青春中绕不过去的“坎儿”搬上荧幕。
电影里安排了早恋、复读、晚自习、宿舍、师生关系、艺考和那些让人无语的富二代留学党,是一部让人有些惊喜真正属于国内中学生的青春电影。
01 惊喜一:导演与演员的“本色出演”跟导演刘杰此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严谨创作视角的「碧罗雪山」「透析」相比,此部影片无论从类型选择还是桥段设置上都更有卖相,大胆地将高考与足以引起观众共鸣的学生恋情融入故事中,张弛有度。
虽然也有部分网友吐槽影片不敌导演此前的作品水平,不过在教育部对青春题材影片严防死守的情况下,私以为摄影出身的刘杰比那些把青春讲的像童话故事的导演已经好太多了。
男主董子健可谓是影片的亮点之一,以高中生身份本色出演的他,斩获了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第10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项,成为一名90后影帝。
从未表演过的董子健在此片中将角色表演难度很大的男主居然演的活灵活现,不管是落榜失恋的伤痛,还是作为高四学生的隐忍,都极具信服力。
除了导演潜藏在中学14个月只为捕捉到高考的真实细节外,影片中的几位关键配角演员也都由非职业演员的在校高中生扮演。
比起成年人油头粉面地装嫩来讲,先天优势显然是个不小的加分项。
富二代和眼镜男比较抢戏,娘娘腔的演绎总能引人爆笑,可惜表演痕迹过重。
几位老师的扮演者也很入戏,秦海璐在本片扮演气场强大的语文老师,跟很多人记忆中的那个班主任如出一撤。
蒋小涵的呆萌别有一番韵味,不过站上讲台多少显得有些内力不足。
此外,忽然从片尾彩蛋里冒出来那个画了一个圈的侯孝贤,也是个不小的惊喜。
02 惊喜二:大胆将高考与早恋融入剧情「青春派」没有重复其他青春片中让男女主角谈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或是让那些少年们去做几件类似车祸堕胎等疯狂事的老套路,而是将线索锁定在高考与爱情两条主线上来发展剧情。
青春时期的爱恋故事的前半段,爱情显然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
暗恋了女神三年的男主为了追求梦中情人上演了毕业照表白、“跳楼”寻爱等桥段,最终因妈妈的干涉而导致失恋并落榜。
在大陆高考制度的压迫下,男主为了考入女神所在的大学,只得留在学校复读一年。
然而,考入大学的女神因生活和感情上变得自由,而急于想要摆脱执着且还是中学生的男主。
在女神的欺骗与坦白中,男主的此段爱情线戛然而止。
他开始再次因失恋而走向堕落的边缘,成绩也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同班同学晓凡对男主的感情完全是男主对女神感情的复制版,只不过一心爱慕男主的晓凡显然更有勇气。
在一次次陪伴与相处的过程中,不但让男主的学习再次步入正轨,也在感情上有了一些小突破。
此外,电影中富二代贾迪对晓凡的喜欢,以及眼镜男齐明智对秦慈的着迷这两条辅助感情线起到了插科打诨的效果,让青春时代的爱情更为饱满。
聊不完的高考话题除了爱情,电影中对高考的描述也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电影中加入家长和老师在高考时对孩子的作用。
秦海璐饰演的撒老师因高考升学率折磨而用满口的高考口号和严厉无比的教学,将压力不断施加到学生身上。
包括向来温柔和气的英语老师蒋小涵做代班班主任后,也会因一本上线率而瞬间发起火。
男主的母亲则是为了孩子高考而放弃自己私生活的众多家长代表,最终迫于丈夫“离婚”的压力结束了这段有些过分的“监视”生活,也给了孩子选择上的自主权。
除了外界的种种压力,「青春派」还通过几个配角故事的加入,展现了不同人对高考的不同看法,也间接隐射了高考中一些“不太公平”的现象。
对于男主来说,高考既是他和女神间初恋的阻隔,也是找回女神的唯一“捷径”。
对于富二代+拼爹的贾迪来说,高考只是他与哥们的玩乐场;对于每个班都会存在的娘炮李飞来说,高考是一个可以不那么困难就能实现梦想的通行证。
对于家庭贫困的周强来说,高考似乎成了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对于拼爹拼不过、智商又没别人高的齐明智来说,高考成了一条不好走却又逃不开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的路。
03 惊喜三:折射社会现象的“野心”除了一点点偶像剧式的美化加工,「青春派」如实展现了以北京为缩影的高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当然,写实不光在于故事本身和剧情设置,还体现在了它以故事折射社会现象的这一点“野心”上。
片中多处触及的贫富差异、家庭矛盾等现象,在观众面前铺开了一重不容忽视的底色,使这部描写高考的青春题材影片又同时兼具了某些社会问题片的属性。
不想说太多高考对于青春的催残或高考公不公平这样的全民大讨论的话题,但这样一部真实反映高考以及高中时期处理爱情方式的电影,也确实让毒毒回忆起了曾经做了又做的试卷和无疾而终的初恋。
在此预祝诸位要高考或是未来一两年要考的学弟学妹们都能在理想的学府过着曾经憧憬过无数次的大学生活,并开始一场光明正大的校园恋爱……
看了《青春派》,一个人,北京的天气晴朗而热烈,看着车流和高楼,突然变得很热血。
先说电影:青春题材是有点泛滥了,人到中年的赵薇致敬了一把,更老的陈可辛也扭扭捏捏地说:“当我们的额头爬满皱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让它们也爬在心里。
”郭敬明也喊着“黑暗无边,与你并肩”的口号再度加入了……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都在大学里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谈恋爱了,可以翘课了,考虑事情可以有Plan B了,而《青春派》是在高中,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只有暗恋、单相思和压抑。
最令我惊喜的一幕是里一家人过年,春晚里放的是陈奕迅和王菲演唱《因为爱情》,儿子本想摘下耳机听,看爸妈很投入地在看,又重新戴上,继续学习。
还有在神棍节那一天,几个男生去看《失恋三十三天》,黄小仙的前男友说:“忘了我吧”,黄小仙说:“我做不到,对我来说太难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记得过你。
”小男主角看得泪光闪闪的,我也有同感。
故事挺简单的,不剧透了。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高考时光,“就是离婚也要熬过这半年,让你孩子上大学”的豪言壮语,还有几个陪伴着度过艰难漫长日子的同学,应该都会有看点。
自然有为了女神的奋斗与痛苦,这个似乎少不了。
从《那些年》到《青春派》。
再就是几句台词,我都很喜欢:1.《石头记》里说过: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搭伙儿过日子的,最后都团圆了。
2.泰戈尔曾说过,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爱的人面前,沉默就是懦弱。
3.泰戈尔还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4,张爱玲说过,要想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和新欢。
问题也不少,故事发生在北京,有点不合国情。
更别说女孩露出短裙以下长袜以上那一截“绝对区域”的校服了,我眼见过的,都是肥大的校服,不带有一点美感。
还有娘娘腔,有点过。
——————————————————————说说电影以外的。
我想起了我的高考,那段艰难漫长的日子,我怀念那时候的那些朋友们:雪糕、何色、骚鹏、开妹、东东、王瑾、袁志刚、潘洋、王朝霞……每天早自习后,大家集体趴在桌子上补觉,中午总有几个人继续在教室里做题,晚自习后干的第一个事情是,再在槐圃里背会儿书。
然后快镜头般地模拟考试、二模、三模、高考。
出榜,那天天气和今天一样热,我见到了郝一凡,说了许多话,挥手再见。
和所有的朋友们挥手再见。
何色和开妹复读的那一年,是我打电话最多的一年,还有写信,谈以后一起干文化产业,和张鹏一起互相鼓励,不要沉沦,还有和雪糕打电话说你先给何色打,我给开妹打,最后我们也说说那些个继续奋战的中午。
如今散落四方,电话稀少,各自忙活,假期再聚。
很难再有那么一段时间,是怀着极大的目标感和力量以及疲倦,走到六月了。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在大雪天背着单词,抬头望天,心里透凉。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看着一个姑娘,想着和她在同一个大学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四年。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想着,一定要熬下去。
在这段时间里,你记住了各种各样的励志名言,记住了不断减少的倒计时天数,记住了低到离谱的数学分数……木有Plan B,尽管走下去吧,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其实近年来描述青春的电影有很多,但是这部《青春派》却能把我带回那年高考的记忆。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有欢笑也有眼泪,有高三时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压力和奋斗,也许正是这些相同的记忆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吧。
还记得高三那年,所有的一切都是为高考而服务,不管是破釜沉舟亦或是背水一战,大家都在拼尽全力为自己的的未来蓄力。
只是青春时期的懵懂,年少时候的爱恋,来自师长的压迫,一切的一切都不免会激起我们的反抗,只是有的如同居然一般表现出来了,有的只是默默的在心中反击一下。
不过不管怎么样,高三那一年的确是难以忘记的青春记忆。
其实电影中的撒老师和我们高三时期的班主任是一模一样,严苛的要求,大量的题海,永不停歇的考试……还有就是日日可见的鼓励和批评。
离开校园后才真真发现曾经那些内心痛绝与书本为伴的日子虽然聊苦,但却最简单最开心。电影叙事简单朴实,没有大野心,但真诚动人。
哈哈哈哈哈哈挺好的,小娘炮好棒好像泰国青春片里的常规设定
虽然没有共鸣
能看得出导演很用心的去拍,比致青春要好看些,就是男女主角都不怎么好看。
越编越假,越演越假,被制造被意淫的青春,也不知道是谁的青春,都擦了点儿边,再修饰一翻,人物和情节的功能性太强烈了。作为用来消费的青春片,对于曾经经历过高考的人,这勉强及格了吧。★★★
中规中矩吧,有些地方还是挺热血的
中国式的青春派,重石头下的一株小野花。#20131103
很多时候,我们安排错了生命的主角
随着影片又冲刺了一回高考,喜欢秦海璐演的高三班主任撒老师,但不知道如果当时我是学生会是什么感觉。
烂片,矫情,男主自残式的挫考,以爱为幌子,SB中的战斗机
糖衣化的青春。但一樣誠懇(連誇張的娘炮也是),劉傑沒令我失望
超级爱秦海璐
完成度还可以。致敬青春,还是略单薄。有没有可能把高考拍出一种乱草丛生的生态感?
7/10。新老对立的形象意味学校权威的瓦解,撒老师向家长打报告破坏初恋,帮着插班复读也不得感恩,而新生代千方百计挑战权威:教导发现楼下摆满蜡烛、写下告白时,鲜花落在教导手中被围观学生嘲笑,还有新老生见面会后居然和黄晶晶谈笑,被巡视老师叫两人回去上课时责问为何不穿校服,黄晶回答自己毕业了(脱离了老师权威的管束),这两种误会变相地恶搞了教务处的权威,撒老师被李飞诅咒一句真的被车撞,带伤重回讲台吐露心声,这个只会给学生带来高考的脸谱化角色在学生的诅咒中脱下权威,加上拼爹跳过高考的富二代,老权威彻底被新生代打服,结尾理念强势不惜婚姻解体的母亲,终于有了儿子理解报考北京,随着高考结束新老冲突告一段落,成人礼上大伙炫耀穿衣风格,齐明智却一身小丑服,拼爹拼自己都不行的齐明智只能一个人返校重读,小丑般孤独苦闷。
每天“五三”封閉式教學下的青春還算青春嗎?!我怎麼記得當年初中問同學題,人家都怕耽誤時間懶得搭理你呢!所以說,看這種電影,就一個念頭,趁早讓我兒子去在美國出生,想早戀就痛痛快快的,別搞得這麼壓抑和物質。免得年紀輕輕,都沒法不談錢不談權就想去泡個校花了。
好!呱唧呱唧!
以高考为题材的电影,这是最好的一部。还记得高考那年,我和初恋女友分在同一间考场,横排相邻,我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在橡皮上,扔给了她。最后,我们俩双双落榜。
无病呻吟。故事都不流畅,断断续续的,配合着几个不太现实和典型的高中生形象。
很多年前,因为ta要去美国读书,我也曾跳上北京到上海的火车,坐10个多小时只为和ta见40分钟,然后又坐10个多小时的火车回去。回到家后我倒头睡了整整一天。那个周末就是我对初恋的最后回忆——我比男主角幸运。
没共鸣 演员太次 有一幕情节有触动 老狼有句词 相信爱的年纪 没能唱给你的歌曲 让我一生常常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