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为《东方男孩》所得。
两年过后,有着相似题材的《来自远方》则拿下了金狮奖。
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干净的中年男人与相对邋遢的年轻男孩之间的买春故事,而别有用心的后者往往给前者带来暴力伤害与情感挫伤。
然而即便有如此激烈的冲突,镜头语言却都很节制,淡然的光影下,一切娓娓道来。
当《东方男孩》走向温煦结尾时,《来自远方》有了截然不同的去路。
父权的迷失中年男人阿曼多对自己的父亲有着极深的怨念。
在电影模糊不清的陈述中,性侵与遗弃两个关键词隐隐起伏。
对他而言,父权所带来的,只有灾厄与伤痛。
在与父亲无可调和的现状中,他把眼光对准了许多陌生男孩。
他花钱请他们回家,让他们脱掉上衣,褪下一半裤子,然后在观摩中自我满足。
借助这些仿似父辈的命令,似乎可以疗治内心的缺失与恼恨。
然而他遇到了看似桀骜不驯的艾达尔。
这个对钱有着莫大需求的男孩,凶狠而且暴怒,在咒骂中砸晕阿曼多并抢钱逃离。
往后的发展乍看之下很让人感觉憋屈而且不解。
阿曼多竟会千方百计找回他,并施以慈父般的爱,直至艾达尔逐渐倾心,并报恩似地除掉了阿曼多的父亲。
而非要到最后一刻,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复仇。
在这过程中,所有的父权都已坍塌。
阿曼多的父亲死去,多年来的阴影似乎也能随之消散。
至于自小遭父亲打骂的艾达尔,痛恨之余却牢固树立了这种威严的父权观念,表示若有孩子,也要通过打骂让下一代看清世界。
如今他父亲身陷囹圄,父权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缺失状态,而在和风细雨的阿曼多身上,他却找到了父权的另一种表现模式。
但正当他想躺倒进去时,一切瞬间消失。
在这个圆整的故事中,被不同的父权文化挟持的两个主角,都在不同程度地对抗着父权,瓦解着父权。
在特殊的“弑父”圈套中,道出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凉。
阶级的冲突阿曼多是个生活无忧的中产阶级,优雅恬淡而且有品位,相对应的脾性也是温和而不动声色。
相反,来自底层社会的艾达尔天天混迹街头,干着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勾当,所表现出来的性情则是暴戾易怒。
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并不具备相遇的可能和必要。
结果两者却因为一件相对不那么光彩的事情结缘。
艾达尔的恼怒固然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羞愧与气恼,但在更大程度上,则是对阿曼多的敌视。
一是敌视这个有钱阶层(或说是有闲阶层)在经济上的独立甚至宽裕,因为这使对方拥有了采买自己身体的资本,甚至发号施令的条件。
二是敌视这个阶层里,似乎更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遵循自己心中的欲望。
而当他折服时,虽与母亲的唾骂、同侪的离弃相关,但未尝不可视为对看起来更美好的另一阶层的投诚。
正是利用了本身具有迷惑性的优势,阿曼多在拉拢艾达尔时迟早会有得手的一天。
所以,与其说《来自远方》讲述了同性恋情的迷思,不如说它更侧重于身处两个阶层的父爱缺失者的一场搏斗。
毕竟,从镜头展示的容量来看,阿曼多从未与花钱招来的男孩有任何身体接触,而艾达尔更是有着一个货真价实的女友。
虽然“恐同即深柜”的理论以及二人最后发生的关系都能旁敲侧推一二,却显然只是撬开这一社会问题的视角罢了。
换做一男一女,所有结论都可成立。
说到底,能够在威尼斯上被认可,也许还是因为对深层次关系的探讨触动了评委。
只是,这部野心十足的电影所采用的推进手法并不全然令人信服,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引力稍欠火候,偶尔会让叙事产生唐突的感觉。
而且,艾达尔的行径有着太多大众不齿之处,以致于阿曼多最后的“制裁”虽然称不上大快人心,却也并没有全然让人深恶痛绝。
电影在分拨观众情感的同时,有可能岔开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情感共鸣。
(原载于《看电影》APP)
最终,Elder成为了和“父亲”Armando一样的人,人们口中的“变态同性恋”;Armando成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人,侵犯了自己的“儿子”;Elder也成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人,帮朋友杀人去坐牢;最终,Armando打了那通报警电话,作为“父亲”,他不允许Elder再犯下这种错误,于是将他送进了监狱;他也不允许自己再犯下这种错误,和自己的“儿子”发生禁忌的关系。
#洗腦一個馴化,養成,洗腦,掰彎一個直男,然後借刀殺人的故事。
你以為,别人对你是嶙悯。
至始至終,成為別人的一個玩物,一個工具,一個棋子,用完就被丟掉。
無關什麼友情,愛情。
看起來善良的人,內心的冷漠,流下的每一顆淚,都是鱷魚的眼淚。
#來自遠方《來自遠方》(西班牙語:Desde allá),是一部2015年,由洛倫佐·維加斯執導的委內瑞拉電影。
這部劇情片,贏得了第72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並且是首部入圍威尼斯影展,委內瑞拉電影,也是繼李安的《斷背山》後,又一部奪得金獅獎,同性戀題材電影。
電影的劇情講述了一位,中年富有的男人,與一名街頭黑幫青年,之間的同性關係。
中年男主角阿曼多,是一名單身很久的假牙製作商,性格保守、多疑、冷漠、自私……他會花錢,找一些男孩子緩解性壓力。
而少年艾德家境貧窮,為了錢成為了阿曼多的獵物,兩人逐漸產生了,拉扯糾結的情愫。
這部電影,通過其角色和故事,探討了權力、慾望、以及人際關係的複雜性。
它揭示了社會階層,和性取向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同時,也反映了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社會現實。
電影的視覺風格和敘事手法,被評為細膩且注重細節,導演用粘、摳、磨等動作來暗示。
主人公阿曼多冷漠、自私、控制慾強的一面,而對於少年艾德,則通過充滿生命力,言行和神態,展現他的精神生活。
《來自遠方》是一個部,深刻描繪人物,心理和社會問題的電影,它不僅在藝術,上獲得了認可,也在探討同性戀議題,和社會階層問題上,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来自远方 (2015)7.12015 / 委内瑞拉 墨西哥 / 剧情 同性 / 洛伦佐·维加斯 / 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 路易斯·席尔瓦
这位导演的留白手法相当特别,总是在要展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场景立即切换场景,给观众留下模棱两可的印象,无形中也令影片中的悬念越来引人注目。
那个让人诧异的结尾则给这个复仇故事打上阴暗的惊叹号。
表面上看,这个残酷的结局似乎证实了Armando无法正视自身的本能欲望,无奈败给了现实。
而从更深一层来看,这分明在暗指委内瑞拉贫富两个阶级之间的鸿沟,无法调和融合,互相猜疑利用,最终导致无法避免的苦果。
这也许能成为影片名字的一点注解。
除了阶级矛盾有所呈现外,最显眼的莫过于父子关系的深入探讨。
两位男主角都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两人之所以能彼此吸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位的父子关系。
Elder从小缺乏父爱直至他遇上能在金钱物质上给予满足的Armando,年龄和经验都足以充当他的父亲;而Armando则在小时候经历了父亲的虐待,肉体和精神上都无法摆脱阴影,导致他性格中也有残忍一面。
至于噱头十足的同志情欲关系,我觉得反而不是影片的焦点所在。
明显地,Elder心甘情愿成为Armando的情人很大程度还是由金钱关系演变而来,更像是儿子对“父亲”般的依恋。
而Armando则更令人疑惑,他到底有没有对Elder动过真情,还是说一直都只是利用他作为自己弑父的工具?
印象中好象是第一次看委内瑞拉的电影,很感激Lorenzo Vigas这位导演,毫无掩饰地展现出加拉加斯这个全球最危险城市的真实面貌。
凭借着简约而朴素的风格,拿下去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实在让人惊喜交集。
仅从剧情本身出发而言,A作为一个深柜老gay一辈子孤单寂寞冷,只能花钱寻找安慰,这是他的可怜之处;E作为一个街头混混,为了金钱迷失原本的自我,无头无脑,任人摆布,这也是他的可怜之处;有句古话说的好,本是天涯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年过半百的A碰到这样一个对自己动真情的小伙子,不仅不懂得珍惜,反而亲手毁掉原本可能幸福的生活(结局E去买两个人的早餐),活该一辈子孤单到死,下了地狱也一个人孤零零。
E为何不单纯的只是为了钱呢,为什么要对一个年老色衰的糟老头👴🏻动情,最后落得和自己父亲一样的下场,所以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们的可怜并不值得人同情,可谓活该。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
"有些故事你从开头就可以预见结尾,而你却心甘情愿的任由飞蛾扑火,是因为火焰的炫丽而让你目不转睛吗?
其实你的内心也不敢承认,你只是想让那只傻傻的飞蛾靠近你,就算只是自私地靠近一会,就像你会亲手结束飞蛾的生命一样,这难道就是爱吗?
我向来不认为简洁是评价一部好电影的标准,但是《来自远方》让我觉得或许这种无声的白描才是这个故事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屏幕外的焦急和疑惑从头到尾都没有等来一个解释,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目的的侵略,一场没有理由的战争,你从受害者变成独裁者,他从侵犯者变成情迷者。
细微的变化却带来了雷霆万钧的连锁反应,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因为这段关系早已渐渐失控了。
爱情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不敢触碰,因为你知道有些东西一碰就碎了,而你的东西本来就是碎的,它不能再碎了。
你给了他最想要的欲望,然后亲手打碎了他。
毁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爱上你,就算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结局,就算你最后也变得支离破碎,就算是屏幕外的人过度解读,但是我承认你赢了,你让我在这段扭曲的感情中窥探到自己的情感轨迹,我和你一样,都在不知不觉中红了眼眶,变成了一个压抑的野兽,狂怒而无法释怀。
不管你是否承认,影像的力量都是无穷无尽的,你可以因为一次欢爱而目瞪口呆,那种感觉就和你第一次和你爱的人做爱时那种情不自禁的生理反应一样,羞怯而珍贵,美好而铭记;你可以因为绝望的凝视而痛哭流涕,那种感觉就像洪水终于决堤、大坝终被冲垮一样,你不用再掩饰和忍耐任何情感,因为终于把它们释放出来了,你不再是一个懦弱的人了,你开始正视回忆的尸体,然后亲手把他埋葬。
在2015年的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委内瑞拉同志题材影片《来自远方》击败了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马可·贝罗奇奥、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以及查理·考夫曼等老牌名导的新作,斩获水城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
这也是继十年前李安的《断背山》以后又一部以男性情愫为视点的擒狮之作。
而在今年四月份北京电影节上的展映,我发现观众反应和电影本身一样精彩微妙——很多人在映后立即掏出手机,或百度,或豆瓣,以期平息疑惑:这货是金狮奖?
其实,单看“委内瑞拉”“男同”等标签,就很容易让人对本片产生“现实主义”美学倾向的错误预判。
就像很多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第三世界国家参赛作品一样(例如提到中东,绕不开战争与伊斯兰,像《自由之路》;提到东亚,绕不开民生与政治,像《天注定》;提到东欧,绕不开纳粹与红色政权的历史创伤,像《索尔之子》),即使这位南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聚焦的是时下充满噱头的禁忌之恋,也很容易陷入群体、社会与信仰之间多重冲突这样老生常谈、论文议题般的陈词滥调,这似乎也是此类地域性明显的电影在面对欧美主流话语权所应保持的创作姿态。
但难能可贵的是,《来自远方》并没有借着话题之便来卖萌、卖丑或者卖惨,而是尽可能地屏蔽掉了现实符号的渗入与干扰,避免了空泛的社会化论断。
观众似乎看不到时代的蛛丝马迹,导演甚至还使用了《索尔之子》的背景虚焦来处理摄影空间,缩减观众的视阈范围,让影像的焦点更大程度集中在“人的身体”,架空“人”以外的宏观视角,并把其从“整体”与“秩序”拉低至“个体”与“非理性”的表现维度。
因此,这个得以纯净化的故事既可能发生在当下的委内瑞拉,也可能发生在过去的法国或者明天的日本,具备普世的价值语境。
电影放映结束后,观众对这个奇观式故事表现出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主要人物的行事动机充满疑惑。
有说中年对少年表达的仅仅是父爱,有说中年在利用少年弑父,最简单粗暴却貌似有几分道理的概括即:男主角是变态。
导演似乎无能于建立一套理性的叙事秩序,男主角行为链条段段脱节,心理动机处处缺失,摆明了是在拒绝观众介入这种被预先默认需要进行认可与代入的情绪。
但之于观众,我们不妨从被侵犯的尴尬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计就计,甩开经验的包袱,用另一种思维去理解这恰如远方的影像,理解统计学里的少数,理解“归纳”与“概括”行为在此处的赘余。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数学里的一元函数,每一个因变量对应一个函数值,那么观众所处外部现实世界的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一帧图像,连续下来则形成电影。
但显然电影里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机制不同,影像内部所对应的因变量也就有着多种可能性。
大多数好莱坞电影的因变量是因果逻辑,意即影像随着“因为所以”的动作而输出,这是大多数人对电影逻辑理解的“不言自明”。
除此之外,像窥视性长镜头影像的因变量则是流逝的时间,例如香特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有些移步换景的超现实主义影像的横坐标是空间场景,例如《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戈达尔早期电影里的人物随着激情和欲望而肆动,而布努埃尔、大卫·林奇的影像骨架则来自意识深渊,绝妙却绝不可言;让·鲁什或者诹访敦彦的“真实电影”则依托演员的即兴表演。
这些新影像的奥义不在于把电影看作一道理科题目去智性求解,而需要观众调动感知的触角,去洞察“无法言说”之丰富性。
就像阿伦·雷乃所说:我们从未想使影片妥协于什么明确的意义,我们永远希望它带点暧昧。
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实中复杂的事物到了银幕上就必须要清晰起来。
《来自远方》的简约性让情欲、父权和杀欲三者的文本交待含混不清,更不足以形成中年男子行为动态的诱因。
如果强硬地把男主角们怪异无常、不可捉摸的精神根源(也是本片影像的因变量)做以俄狄浦斯式推断,或者戏剧演变式考察,从而对这种复杂的男性心理面貌进行某种社会症结或者心理学寓意的归属,这部片也就无异于那些高考命题模式、等待观众总结与升华的古旧情节剧了。
此片的难得之处亦在于其对“阐释”的背叛。
观众需要体验的,超越于理智与语言之外,一如《狐狸捕手》的貌合神离,《索尔之子》的精神执意,抑或《一九五一年的欧洲》里英格丽·褒曼的情绪突变,是直袭观众身体(而非头脑)的木然,是理性无法统领的禁区,更是超验化的直觉运动,我们可以不用明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这样做的意义,一切始于存在,止于感受。
区别于“因为所以”的逻辑拼图,这种摆脱了高屋建瓴与全知视角的现代影像直击个体的存在限度,微言却显大义。
此外,让男性拥有与女性一样微妙、神秘、无常,却又真实、难言的直觉体验,真是让人惊叹。
老头的手段确实高明,一开始你对我爱答不理,那就用金钱来建立这种联系,毕竟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更何况是一个小混混,Elder尝到了金钱的滋味后,开始慢慢中计,Armando也展开了攻势,开始对他关心照顾。
接着,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碰撞交流甚至争吵,在这个过程中Armando得逞了,那就是Elder开始从心底里接受同性恋了。
而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借着酒精的作用,Elder把控不住自己,开始投怀送抱,而Armando开始由攻转为守,欲情故纵,一直不肯跟Elder发生关系,时间久了无非就是想让Elder发现自己的心结所在,Elder看他一直闷闷不乐的样子决定义无反顾地为他走上了杀人的路。
这才是Armando的最终目的。
你说Armando不是gay吗?
他当然是,你说他对Elder有爱吗?
不见得。
如果是真对他有爱的话,从一开始就应该好好地“劝妓从良”,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装作没看见他的小偷小摸的行为,所以Armando一开始就是想利用他的这种不良缺陷。
最后Armando看着Elder被警察带走,红着的眼眶湿润了,那也不是出自对他的爱,而且一种惋惜,或者对父亲的悼念,终于能跟过去告别的兴奋,亦或是对自己犯下的错的忏悔。
另:1.Elder把钱包退回来让Armando找到了突破口,他觉得这位青年内心深处还是存有良知在的。
2.Elder为什么不是top?
因为他从小被父亲打惯了,比较“服老”。
这应该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同影。
3.为何如此肯定Armando对他没有爱?
他心里深知像牙医这么高贵的职业,不可能跟底层人民的有任何情感上的联系,活了一把年纪了,打破阶级的界限是多么天真可笑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影片一开始,Armando就以一场‘飞机’战拉开帷幕!
让我们坚信了这就是一部gay片,并且他就是男Gay主!
但是随着剧情越来越往后发展越发地对于他的这个gay的身份起了疑心!
Armando到底是不是个gay? Elder到底是直男还是gay?
镜头中模糊不清的白领白头老翁到底是不是Armando的父亲?
1、开场脱裤子的男孩子是后来的Elder同一个圈子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Elder和Armando的相遇的必然性!
2、Armando看中了Elder身上的野性,最终选中了他作为复仇的工具!
复什么仇其实很容易在影片的大体中可以猜得出来,应该是童年的时候Armando被镜头中的白领阶层的白头老翁猥亵过或者虐待过!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Armando口中的父亲到底是不是这个白头老翁呢,我想或许不是的,因为电影中有一段Armando跟踪老头的一个特写,一直尾随进了电梯中,如果是父子关系,白头老翁不可能认不出他这个儿子来!
确定好了仇人的地址,剩下的就看Elder的了!
我想从从这里开始,Armando的杀人计划才开始确定好!!
3、从Elder被打伤,Armando就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渐渐地进入到了Elder的生活中。
那晚Elder第一次主动接近Armando,而Armando却拒绝了他。
Elder此时可能只是为了报答,而Armando却是出于本能的厌恶,这是第一次的怀疑!
4、Armando得知Elder买车缺1200$之后,很干脆地帮Elder垫付了,这彻底地让Elder从心底接受了Armando。
Elder带Armando去了自家的party。
Party上,跳舞的时候,Armando跟Elder的母亲的互动,明显D得让人感觉到他对女性是有欲望的。
第2次的怀疑Armando的Gay性!
5、当Elder看到A和自己母亲的互动却产生了妒忌,竟跑到Armando背后做起了动作,这让伪gay的Armando很不舒服,借故去了厕所!
Elder尾随,进到了厕所,并强吻了Armando。
而A的反应却是强烈拒绝的!
这是第三次怀疑Armando的Gay性!
并且认为Elder的Gay性此时一览无余,断背山的心从此打开了!
这才是电影中真正的Gay!
6、当Elder帮Armando报完仇回来的时候,当天晚上Elder再次主动和Armando发生关系,此时A再也没有拒绝,我想这不过是A已经打算好给Elder送行以及一点点的感激而做出的行为,并且A充当的是占据主动性的攻,这还是偏雄性的行为,所以说这里面的Gay性是值得商榷的!
综合结论:Elder真Gay. Armando是个伪Gay.不得不说,Armando的一步步计划真是的缜密无比!
从最开始以个‘飞机’客的身份找到了Elder的伙伴,再以此种令Elder鄙夷的身份接近Elder,这样Elder的防备心降到很低,麻痹了Elder的嗅觉!
再后来,在海边,Armando轻描淡写的说了自己的“父亲”(仇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不动声色的教唆杀人。
还有后来,当最后的基情一夜醒来之后,早已准备好报警抓Elder的Armando故意没有添置早餐,Elder出去买早餐,才空出了时间去公用电话亭去报警!
影片的标签应该加一个悬疑。
悬疑的伪同志电影!
201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是属于拉美电影的。
银狮最佳导演给的是阿根廷帕布洛·查比罗的[犯罪家族],金狮给的则是洛伦佐·维加斯的处女作[来自远方]。
有趣的是,在前者从宏观上把阿根廷臭名昭著的犯罪家搬上银幕的同时,后者也从微观的角度揭露了家庭的丑恶。
[犯罪家族]的表现手法相当张扬,甚或有影评人称其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而与之形成有趣对照的[来自远方]则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克制,大量的留白加之人物之间感情的淡漠,亦让人从生理层面感受到强烈不适。
从表面上看,[来自远方]讲的是一对男同志的故事。
中产的老男人包养了街头小混混,两人的关系从对立到同一,再到彻底分裂。
如果单看这个爱情故事,[来自远方]并没有讲好。
因为两位演员的极度克制的“无表演”,两人感情的每一次转折都没有足够的细节去支撑,感情硬邦邦,也很廉价。
但[来自远方]的出彩在于它并没有明说的地方。
先看看两个人的差异,阿曼多已人过中年,从来不缺钱花,独身很久,是个同志。
而艾德不过十几岁,家境贫苦,只能靠敲诈度日,他有个女友,性取向很“正常”。
他们遇见彼此时应有的碰撞,洛伦佐·维加斯点到为止,只要艾德一句“基佬”和忍不住撇阿曼多手里的一叠钱的眼神就足以。
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擦出了并不意外的戏剧效果,而他们的相同之处却是故事继续讲下去的推力。
他们的童年都不快乐,这不幸都是父亲所赐。
阿曼多的童年阴影表现得很直白,从故事开端就一吐为快。
我们从他与姐妹的对话中知道那种“宁愿父亲死了”的恨,这种恨里也带着畏惧。
自始自终,镜头都没能让观众哪怕是看一眼这位父亲的正脸,我们仿佛是与胆怯的阿曼多站在一起,用他的眼睛只远远地看着父亲的侧脸与背影。
而艾德的父亲则着墨较少,我们只能从他对阿曼多的抱怨里略知一二,他用混混的话语模式好让观众更能感受到父子关系的紧张。
有了父爱的缺失,才能进一步解释艾德的“被掰弯”。
阿曼多之所以恨父亲是因为幼时被父亲性侵,这直接导致了他对性的极度冷漠,在艾德不惧世人眼光大胆示爱时,阿曼多却给了艾德一记耳光。
在性冷淡的背后还有阿曼多对爱情的不信任,这种冷漠激怒了开始依赖阿曼多的艾德。
他做出了杀害阿曼多父亲的举动,至此整个故事像是一个“俄狄浦斯”悲剧,只有扫除了横跨在他俩感情之间的障碍,这段难得的同志之恋才能得以继续维系,这个障碍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阿曼多的父亲。
影片结尾道出洛伦佐·维加斯的真正用意,在艾德蛮以为障碍扫除后终于可以收获爱情时,他爱的对象阿曼多却给警方打了举报电话,而此时艾德的呼喊声响起,阿曼多回过头来,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
哀的倒不仅仅是被背叛的艾德,而是艾德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对于阿曼多来说,父亲性侵对他一生的影响绝不是杀死父亲就能抹除的,他依旧用冷漠将真爱挡在外面。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文 调反唱唱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综合评分:1.5/10.0
同性的外壳包裹着逃不脱的家庭阴影。
漸入佳境,對白少,鏡頭運用得很棒。一段來自遠方的關係,混雜著不可觸摸的情緒。我弄不明白這個中年人,我只懂少年人的莽撞和誠實。
7/10
你们开心就好...
终于打出一星了,金狮奖,鬼一样。年轻人不要搞忘年恋,年轻人不要搞忘年同性恋,很穷的年轻人不要搞忘年同性恋。
04.15@ BJIFF. 出资源啦。今年北影节看的唯一一场结尾没人鼓掌的片子,可能都被最后突如其来的炕戏和神转折搞懵逼了……
威尼斯药丸
你狮乙烷!imdb 6.8 的评分还是比较客观的。平铺直叙好无聊,浅景深非常恶心。我喜欢直观的画面,明快吸引人的节奏。虽然这片资源最早由我下载并分享的,但直到2016.07.17 才刷掉。
不把故事說滿,是一種美德。
这个爱情产生的莫名其妙...
剪辑有点刻意太拖。故事剧本是很有意思,主题也值得反复讨论,但是电影最终呈现的感觉只能是差强人意。Anyway依旧值得关注。
无聊,最烂的同志
不太喜欢这种题材
之前一直因为男二的劣根性太深导致一两次都看到一半就受不了没看了,但真的太短了,情绪的堆积,虽然处理合理,但不够具有说服力,如果,能给多一点时间对这种情绪的表现的话,会是一部佳作。(电影刚出来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大叔好帅,现在不觉得了。。)
拍得很隐晦。
有点做作
开篇的花钱找小男孩但只“欣赏”裸体“自慰”挺惊艳,可惜是全片巅峰…小时候遇到父亲的性侵阴影还仍是同性恋?不能理解,遗传战胜后天?只能说这是一个工整的俗气剧本,金钱诱惑+道德绑架+同性包装(完全和爱情不搭边…)让它看起来比较独特,抛开同性的外皮内核很一般
跟随着角色,占据全片大多数篇幅的浅景深镜头,暗示着角色与社会环境的若即若离,以及这两个分别来自不同阶级的角色间暧昧不清的关系,而处于叙事中心位置的两个角色与他们身上的阶级属性脱不了干系。
沉默版的中年男扶植小狼狗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