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大劫案》是个好看的电影。
它的所谓不合逻辑不合科学的硬伤,所谓脱离中国现实,在电影自身的逻辑与氛围内都完全成立,而且还常常指向了中国的社会现实。
不过是否指向社会现实都不是最重要,因为这是一部从小混混的眼光看世界的电影。
所以,首先,应该没有人指望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爱国宣传片吧。
那么剧情是否符合现实逻辑有什么要紧呢。
小混混的世界里,牛皮吹得响不响亮才是讲究的事。
俏皮话、对各种类型人物的把握与讽刺、对电影行业的自嘲、配乐与画面反差带来的诙谐效果都让人捧腹。
当然也有一些人物类型和桥段有太重的模仿痕迹让人遗憾。
不过这都不影响这部电影的好处。
其实拍满洲国里的抗R故事本身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内地抗日影视作品中,一定要突出C×P的作用。
没有C×P活跃的抗×日历史都很难拍,或者就干脆不拍,满洲这段自然就很少提起。
而且不知为何,“亡国奴”这个字眼很敏感,当年也是如此。
王人美的哥哥反对她嫁给电影皇帝金焰,就是因为韩国人金焰是逃亡到中国的“亡国奴”。
也许因为对亡国奴史的讳莫如深,伪满的故事很少见于银幕。
这部《大劫案》的题材其实是新鲜的。
更难得的是,能把原本在一般常见叙事中浓墨重彩的民族大义以无奈诙谐的笔触来诠释。
这个小混混在金钱利诱之下被卷入一场他本来毫不关心的革命,谁知越陷越深,最后被亲情友情触发,灵魂脱胎换骨。
他的小混混身份,对革命吊儿郎当的态度,所谓“reluctant hero犹豫的英雄”的确是革命的一部分真相,在此按下不表。
最幽的一默,在我看来,是对抗R爱国内核的偷换。
我以我血荐轩辕式的抗R叙事我们并不陌生,基本上这是唯一被许可的抗日叙事。
哪怕再狗血的三流革命爱情偶像剧都要借重这个口号。
《大劫案》里小东北的个人成长有两个节点,第一个是“命比钱重要”,第二个是“有些东西比命还重要”。
最关键的部分,到底什么比命更重要,其实是有些模棱两可的。
表面看来,是“这是俺们的地盘”的爱国热情。
但是他的个人精神转折,竟是通过基督教式的洗礼完成的。
小东北第一次与基督教的深入接触,是吊在十字架上假扮耶稣以逃过敌军追杀。
他那副装得很像样的献身姿态和他见利眼开的性格反差,和他假装耶稣受难以保命的小聪明让我乐不可支。
不过他居然因此逃过一劫,果然“献出生命的必然得着生命”,这句话在字面意义上的成立与他肢体表演的成立形成有趣的平行对比。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他被“五哥”丢进水里之后,他在濒死状态下意识中不断闪现过去的点滴以及十字架与耶稣受难像。
凭印象粗略估计,十字架出现在这个段落有至少五次。
然后,当他从水里出来之后,就得到了灵魂升华,好像从水和圣灵受洗,出死入生。
那么比命还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信仰。
将抗R爱国信仰认同于基督教中耶稣自我献身的信仰,着实是对C%P意识形态和其所定调的主流抗R叙事的讽刺。
当然,基督信仰本身,在电影中自然也可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玩笑,无关基督,无关佛祖。
那么下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基督信仰反复作为任何一种高于物质的灵性价值去填塞流行电影中对精神价值的指涉?
比如《南京!
南京!
》中也是如此。
如果我记得没错,应亮《好猫》里的佛头代表着一种精神世界的衰败。
基督信仰的“百搭”是一种后殖民时代的讽刺或者精神真空的标志?
这个问题,只有范伟神父的荒腔走板能回答:起初,是神创造了天地……
化学问题什么的留给各位技术宅和方舟子大神理论去好了,汪氏蜜蜂园和dazzle的天雷滚滚植入广告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现在打算就这部片子的历史观说几句。
一、义和团叙事本来我以为导演借“金镖十三郎”之口念叨的那几句打油诗和其落魄境遇,是对义和团的某种嘲讽式解构,体现出某种历史观的反思,还暗自叫好来着。
结果当矛盾激化到难以解决的时候,出来拯救世界的角色居然是“深藏不露”的“义和团”。
在“金镖”大显神威之后,还不忘加上几句台词“金镖怎么就不如洋枪”之类的。
这种看似淋漓畅快又抒发民族气节的情节,无疑迎合了许多人的心理,满足了其对先人乃至自身的某种回护。
可惜这种意淫式的历史虚构意义究竟何在?
义和团这么牛逼怎么可能有八国联军进京?
中国人抗战打得那么牛逼,怎么可能那么多年都不能把日本人赶走?
到现在都不敢正视历史正视现实无疑是民族落后的根源。
这种义和团式的历史观只能将民族引向下一个溃败。
我们与相信自己能四分钟解决李明博“败贼乱党”的朝鲜人民军有什么区别?
二、历史情节的问题1.空袭是哪儿来的?
从历史记载来看,意大利与伪满签约当在1937年(不过签字地点在东京),这一时期美苏都不可能袭击满洲国,苏联甚至在1941承认了“满洲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国军在一片不抵抗声浪中,不可能主动袭击东北,而伟大光明正确的我党当时还没有空军建制。
空袭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2.美式武器那里来的?
美国要到1941年才签署《租借法案》,这之前很久的东北丐帮居然有装甲车,实在是。
其实我也觉得这么强求一部电影没什么意思,但是我们既然讨厌被灌输某些教条又何必自己又去更加拙劣地转述?
说真话不好么
1. 预告片里,包租婆问, 被抢啦?
小东北光着身子,略结巴无辜萌状的回,还不够明显么? 于是,我想,这电影,就是我的菜啦。
2. 英文名是Guns and Rose,于是,我想,这TMD的就是我的菜啊。
3. 内疚一下。
经济有限,我花90元看了妇联,没花40元看黄金。
QVOD完黄金后,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明智。
4. 配乐太烂了。
不是乐本身烂,而是配的太烂了。
从头到尾,感觉配乐和画面完全不搭调。
别说我装专家,国内国外好片烂片我也看了不少啊,我还是第一次会注意到一部电影的配乐可以这么的同床异梦。
5. 故事情节太烂。
就这情节?
一个拍过石头和赛车的导演搞出来的?
宁浩啊,我记得你拍石头时,还说怕节奏太快观众搞不清楚,后来石头的成功说明你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而黄金呢,你就是让观众们拿着钞票以为自己将要看到黄金,结果最后狠狠的抽所有人的脸:你们这群傻逼,黄金溶掉了。
6. 我也不想总拿石头说事儿。
可我还得说,我记得石头时,你说过你那部电影最贵的道具是张借来的别摸我。
现在出名啦,有大投资啦,就搞出这么个货来?
我就弄不明白了,中国的所有导演似乎拿到大投资后都变傻了,而你这一遭更是傻的离谱啊。
7. 别提《无人区》,单凭《无人区》的海报和预告片,我愿意相信,这部可能永远不会上映的电影也是我的菜。
但这不是像某些脑残粉那样拿《无人区》给你找理由。
8. 也别谈什么TMD的支持中国电影支持宁浩,我也是很多导演的脑残粉,我可以接受我喜欢的导演拍一部没预期那么好的电影,但实在无法接受烂到这种地步。
9. 居然有人拿这片和《无耻混蛋》比。
我得承认,我对我另一位至爱的导演昆汀的《无耻混蛋》其实也不是太感冒。
但还是别把这两片放到一块。
这片倒是让我想到了几部我根本没看过但我就是觉得一定是烂片的一些片子:比如孤岛惊魂 ,比如东成西就2011...10. 宁浩同学,你看过《大魔术师》么?
同是民国喜剧,当我写这篇影评的时候,《黄金》的评分是7.1,《大魔术师》的评分是6.8。
你会害臊么?
当你认识到这个评分并不是因为黄金更优秀,而是那么多人对你如此厚爱,即便在烂到这种地步的情况下,还依然给你鼓励分的时候。
你是不是该惭愧的抽自己几个耳光?
11. 拍过《活着》《红高粱》的张艺谋拍了《英雄》后,被骂的一塌糊涂。
拍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拍了《无极》后,被骂的体无完肤。
而《石头》到《黄金》,大家对你太宽容了。
12. 我是80后,读初中的时候,我们看《作文大全》之类的书,然后再模仿着写一篇自己的作文,有些好学生就是能靠这些作文获得高分。
宁浩就是这样的好学生。
我不反对拿来主义,也不反对在模仿中创新在抄袭中超越,石头和赛车我也看得乐得屁颠屁颠的。
可这次,你真的搞砸了。
宁浩的电影似乎总离不开财富的纷争和欲望的碰撞,《黄金大劫案》也是如此,因此把它当做其《疯狂》系列的延续是很自然的期待,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还是小人物的盲打误撞,但这里没有了我们熟悉的多线索叙事,尽管有着喜剧的包装,但这里的精神内核却成了牺牲与爱情。
虽然还有着黄渤、郭涛、刘桦等这些熟悉的面孔来唤起一些已经别梦依稀的记忆,但这确实已经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宁浩了。
从刀刀见血到绵里藏针,你可以说他成熟了,也可以说他平庸了,我看到的是宁浩对包括市场和环境在内的妥协。
不可否认的是《黄金大劫案》的娱乐性,宁浩在喜剧元素的趣味把握上依旧张弛有度,东北方言制造的笑果密集而不生硬,范伟的表现尤其舒坦,杂糅的手段让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一个兴奋的观影状态。
其实从影片全局来看,喜剧只是个包装,最终会发现所有的搞笑元素其实都是停留在表面的,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喜剧故事,甚至不是一个《偷天换日》那样的高智商巧取豪夺的故事,夺取八吨黄金的任务其实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此后便是买一送一的热血戏码了。
我之所以说是买一送一,是因为这两部分内容无法在一个类型模式下取得兼容,风格上的断裂感造成我观影时的突兀感,特别是死亡降临时,我一直怀疑那是一场设计好的圈套,于是在疑惑之中根本来不及去感动。
我想后面这部分才是宁浩真正要去做的东西,就是他自己所说的“牺牲带来成长”,这里的很多内容让我想起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而《黄金大劫案》本来也可以成为或接近那样的邪典电影,但风格定位上的游移让宁浩止步于他本不该停留的地方,所以看完《黄金大劫案》,我非常想看《无人区》,我相信那应该是比较纯粹的宁浩转型作品。
宁浩把自己赖以成名并在国内开风气的多线索叙事称为“抖机灵”,其实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藏拙的叙事方法,因为多线叙事必然导致事件密集,而且时间跨度很小,故事线本身极易丰满,客观下消解了人物塑造和性格变化的压力。
《黄金大劫案》回到了单线索常规叙事,这对宁浩的创作团队来说是个挑战。
现在看起来,在故事创意和桥段设置上有成功的地方,但是存在着人物性格转变生硬、情感铺垫不足的弱点,可以看出来影片很多地方用力是散的,叙事动机也不明确。
最近重看《泰坦尼克号》,感受最深的反而不是那些灾难场景,而是男女主角情感推进的扎实细腻,连串的细节,一次次小规模的悲欢离合,最后让一见钟情在两天之内发展为生死相依的伟大爱情具有了足够的说服力,这也是《黄金大劫案》欠缺的地方。
在宁浩的《混大成人》一书中,关于《黄金大劫案》的章节被命名为《撕裂成长》,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心态变化,一是宁浩开始执着于关于死亡的思考,二是对每一次用电影表述自己的机会的珍惜和敬畏。
在《黄金大劫案》中,宁浩所告别的是《疯狂》系列的轻佻和极致,尝试着用娱乐手段来承载一个非娱乐的内核,这个逼着自己使“拙劲”的转变过程对于创作者个人来说可能会很痛苦,也可能会让一些熟悉他并以惯性审美需求期待他的观众感到失落和迷惑,但延续下来对电影的信仰和个人创作的气场是可以告慰观众的,他依旧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让人对他下一部产生足够期待和遐想的华语电影导演。
只是三年等来一部宁浩电影,我觉得宁浩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看完这部电影,再上豆瓣网,满以为是一片骂声,结果,,好评不少么,而且相当部分的好评首映前就发表了,真是司马昭之心啊。
对此本人实在看不下去,尽自己细小的力量去拉低一下的分数,为的只是那些还没有进影院看这部片的人,不要受那些托的影响,还是不要进影院看了,以后出来dvd看看足够,因为它实在值不回票价。
首先申明,我对宁浩毫无个人意见,相反,在观看此片之前我对他印象颇佳,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让我有惊喜的感觉,疯狂的赛车我也觉得是上乘之作,因为不管在故事情节还是在叙事方式,都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加上台词的点缀,让人看了很“爽”。
虽然说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可以去延伸,但我觉得对于此类类型片来说,已足够,毕竟不是每部片都能让人去思考人生的。
然而对于这部片来说,我丝毫没有看出来以往宁浩的影子,如果说这是一个不知名导演或者那些所谓的名导出的片子,我倒也没那么大反应,毕竟中国的烂片实在太多了,我大多也是付之一笑,然而这部片的导演确是宁浩,我没有意外,只是遗憾,一个有才的导演也可能要开始堕落了,或者说这也是中国国情使然吧。
片中的角色我总觉得是在演小品,就是在那儿说说自以为有趣的台词,关键这些台词还不是那么有料,故事逻辑性一塌糊涂,日本鬼子表面上很精明,关键时候一些简单的顺带关系都想不到,抓了小东北,竟然想不到去抓他的老板,而且黄金得手后,竟然还给了小东北这么多金块去随便瞎用,这不是去找死么,哪怕你去溶一下再用呢。
还有就是洗金水也就是王水,乖乖,导演还知道王水,关键是如果你一知半解就不要去用了呀,王水连金都能溶解,居然还搞了个油罐车来运,关键还是满满的一罐,还去撞墙,稍微知道化学的童鞋都知道,王水是由盐酸和硝酸按比例合成,谁去准备这么满满一罐成品王水呢,难道谁准备去溶金佛?
亮点出在最后的,在日本鬼子全城戒备的城市中,突然出现一辆我方装甲车,我估计要么是通过超时空转移的,要么是大卫科波菲尔变出来的。
诸如此类,全片比比皆是,我也不一一列举了。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宁浩居然要主角去模仿小沈阳去取悦观众,难道他不知道小沈阳在南方是没有市场的么?
对此我很鄙视。
我在观影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发牢骚,结果副驾驶的老婆给我了一句话给惊醒了——不怕你不懂,就怕你深究。
昨天去看了《黄金大劫案》,结果看完遭LD骂惨了,原来说了不要看国产电影了还带她去看。
尼玛的<黄金大劫案>真的是最近看的最垃圾的电影了,真的是烂片中的战斗机。
情节粗制滥造,不合理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了,里面的中国人、日本人、所有人都是弱智的。
随便说几个:1.整部片流淌着民族主义的汁液。
果真是什么烂片披上抗日救国的旗号就可以出来骗钱了哇?
尼玛还有义和拳,几把飞镖在几十个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中间穿来穿去,抓日本大佐如探囊取物,尼玛咋个不整个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刀枪不入、然后摸个血滴子出来把日本人全部干掉喃?
真的是sy伤身,yy强国哇?
2.情节太弱智了。
其他不说,日本大佐本来是想拍成老狐狸的,结果却笨到家了,小混混投降后,他居然想不到这个小混混是陶红的司机,陶红还帮他掩饰过的。
照之前这个日本人的凶残,早就该把陶红抓起来满清十大酷刑了。
尼玛最后土匪还有装甲车开到市中心来,未必是空降兵还是地钻钻儿嗦。
啥子救国会的人到哪儿都是大摇大摆,随进随出,尼玛日本人全部是猪哇?
3.到处都是抄袭的痕迹。
大量模仿周星星的《功夫》,整个就是二人转版的《功夫》。
都知道新桥段不好想,但尼玛也不带这样糊弄观众的吧。
4.最关键是不好笑啊,老大。
不需要你拍的逻辑好严密,可以天马行空,但劳子花几十块买个笑总不过分吧。
全片没几个笑点,为了逗笑观众,导演演员看起了还是下了狠手的了,估计宁浩是把压箱底的包袱都用出来了。
但是老大,压箱底的包袱也太古老了吧。
我不指望能从头笑到尾,但仅有的几处未免也太少了吧。
太失败了,看了这个电影像吞了一只苍蝇那样不舒服。
宁浩也不行了,开始骗钱了,国产导演还有几个能够相信的喃?
姜文?
陆川?
还有哪个?
2006年,一部《疯狂的石头》带着横空出世的幽默一炮而红,成为成功小成本电影的典范,也让我记住了一个新生代鬼才导演的名字——宁浩,此后2009年,他带着自己的又一疯狂系列之作《疯狂的赛车》顺利的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
疯狂,成了宁浩的一个标签。
但我记得很清楚,2009年的1月25日,我拿着北京三里屯美嘉电影院《疯狂的赛车》的票根出来,我对自己说,假如宁浩的下一部作品叫《疯狂的火鸡》又或者什么《疯狂的扫帚》之类,我就再不会去买票看,因为,一个导演如果永远只玩一个路数,他不值得被期待。
所以,不得不说,宁浩不傻,他要拍自我突破的《无人区》,不过《无人区》显然用力过猛,折了,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去正式解释为什么折了,这部电影的上映也变得遥遥无期,但我对他的期待却越发浓厚了。
时隔3年,他带来的新作可喜的不叫《疯狂的劫案》而叫《黄金大劫案》,即使在《无人区》碰壁之后,宁浩,仍然没有放弃丢掉“疯狂”帽子的路。
但没有了“疯狂”,我们看啥?
一个东北小屌丝的励志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黄金大劫案》的故事,我觉得是一个东北小屌丝,利用并爱上了一个白富美,最后白富美死了,小屌丝成了精神上的高富帅。
在这部电影中,宁浩还是将自己最擅长的一些手法保留了下来,比如一个故事的基本设定,就有宁浩一贯的风格,将各种立体丰满的单个人物放在同一个事件中,碰撞出一个有想象力的故事,以及宁浩在疯狂系列里面对于小人物大英雄之间只有一线之隔的惯有命题。
一个东北小混混,一个伪满洲国的影后,带着身边的剧组人员组成的一个救国会,一个煮着东北疙瘩汤的神父,一个拥有飞刀神迹的疯爹,一个富家千金,一个似乎还未完全泯灭良心的伪军头子,一个不那么傻逼的日本军官,土匪军团……他们这一群人都围着这一堆黄金转,在1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去塑造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且这些人物都与最后的结果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宁浩在两部疯狂系类里面练就的本事这次仍然得心应手的用在这个电影里。
至于这次故事的结构有所转变,多线叙事变单线叙事,反而少了以前宁浩电影的那种观影快感,不凌厉,也缺乏一种需要动脑筋的紧张感。
个人而言,这次的这个故事相较于他之前的作品故事有点俗套,也许他放弃疯狂之路第一个想丢掉的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更希望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去拉近跟大众之间的关系,毕竟很多电影观众在电影里并没有太多动脑筋的诉求,电影还是一个娱乐产业,电影对于我们大多数苦逼的上班族而言,只是一个放松的消遣方式,在电影院里的一个多小时,我们爽了就行,不管是哭还是笑。
不憋着,放声笑痛快哭疯狂系列里面的宁浩是幽默的,虽然宁浩说自己并没有刻意的去打造一种黑色幽默,但他设置的那些像是不断在挠你痒痒的笑点还是被观众买单并推崇,即所谓的荒诞不会让你开怀大笑的“宁式幽默”。
相对之前的宁浩,这次在《黄金大劫案》里面,无论是十字架上的小东北还是用东北方言各种耍皮子,都让你想笑不憋着。
这个电影的上半场,笑点的铺设较多,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些笑点包袱更直接有效,可以让你欢畅的笑个够。
而下半场则开始着力煽情,煽情可能才是宁浩这次最大的转变,一个颂扬民族大义的故事少不了一些狗血的桥段,牺牲,只有牺牲才能让一个人更彻底的觉醒,如果说以前宁浩的电影是不见血的,那么这次,看吧,后半段血淋淋的,一个最后成长起来的爱国混混,他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
老爹那碗最后都没吃上的疙瘩汤也是整个电影最大的泪点之处。
不说爱你的男人未必不爱你宁浩讲爱情,本就是一个稀罕事。
他此前擅长的就是讽刺,深刻的批判主义,一种年少轻狂的劲儿他有,但要说浪漫细胞,我觉得他真没有。
在《黄金大劫案》里面,我觉得那段感情戏拿掉也不损这个电影故事的完整性,谁说英雄身边就一定要有个女人呢,可以是很纯爷们的故事,但有了这段戏,也让这个电影的元素更丰富了。
每个电影都会给人不同的解读,我觉得宁浩启用清纯的程媛媛来演绎一个白富美的千金小姐,与屌丝小东北之间的短暂却可以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是他对于观众的一种妥协,如果说宁浩以前的粉丝都是精英的话,那么这次,他想贪心的一网打尽。
如果这仅仅是一种妥协,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他讲得不深刻的原因了,但总体来说,我认为他是及格的,至少他抓住了一些爱情最基本的论点,而这些论点也让当下的观众有一些共鸣。
比如程媛媛问一个有权势的追求者:你爱我吗?
那人回答:在大街上问这个问题下流。
虽然这也是一个让人发笑的地方,但是这不也正是现今当下的未婚者的迷茫和矛盾吗,在适婚年龄的我们,会为了爱情而结婚,还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当程媛媛最后问小东北:你到底爱不爱我?
小东北否认了,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他爱她。
爱有很多种方式,让我想起我们女生不是也经常会问自己的男友,你爱不爱我吗?
当言语不能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情的时候,我们需要更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爱,不猜测,只相信。
宁浩如果要传达的只是这么简单的爱情观,那么,足够了。
《黄金大劫案》并不是宁浩的终点,只是他导演途中的某一站,我不想去评判他这个电影更多情节设置上的不合理和漏洞,我更愿意支持他转变的勇气,在经历过更多的人生以后,宁浩想表达的东西已经不是当初的那种带有批判讽刺意识的东西。
中国电影在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必然会有艰辛的一段摸索之路,直到足够强大跟好莱坞电影抗衡,有人说宁浩的作品总有国外电影的影子,《疯狂的石头》抄《两杆大烟枪》,而这次的大劫案又有《无耻混蛋》的影子,模仿再超越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不过,我更好奇的是这个电影里表现的主旋律影子,是否是宁浩在《无人区》黄了之后对于审片制度的一种妥协呢?
而将故事放在三十年代,也许也是为了避开现代社会固有的一些体系风险,让宁浩可以踩着边缘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值得看和思索的电影,可以骂,不捧杀。
文/牧云这是一部被逼出来的电影。
这是一个被枪毙了之后灵魂出窍的典型例子,这是一次用艺术当子弹的反击战。
这就是宁浩的《黄金大劫案》。
这部电影的灵魂理念便是祭奠。
那些年,我们跟着宁浩一起疯狂了两把,前些年,我们对着宁浩期待着他的《无人区》,这些年,我们看着宁浩带来了这部《黄金大劫案》。
《黄金大劫案》是宁浩祭奠《无人区》的。
影片《黄金大劫案》告诉观众,《无人区》绝对是一朵美不胜收的玫瑰花,只可惜中弹了,但宁浩还是想表达她(《无人区》)就是开的很鲜艳滋润,在宁浩心里,她美的惊艳,美的凄惨,于是宁浩用《黄金大劫案》来祭奠她,并且开始用艺术复仇。
宁浩把角色定位的极其清晰明了,一看便知,小日本代表着射杀她的罪魁祸首,小东北是宁浩自己的化身,一直在强调“爱不爱”的女孩是影片里的那躲玫瑰花,也是《无人区》的化身,那些党组织分子代表着《无人区》的制作团队,于是,传奇般用艺术当子弹来复仇的剧情上演了,看到了小东北最后用机关枪扫射的场面了吗,那叫一个痛快。
宁浩想疯狂的扫射这样一个国度的电影制度是不是想疯了。
电影里,小东北,你爱她吗?
“不爱”,结果她死了,你疯了,比死亲爹还痛苦。
电影外,宁浩,你爱她吗?
“不爱”,结果她死了,你疯了,在艺术里为她疯狂的复仇。
观众看爽了吗?
不尽皆知,有好有坏,有人觉得,宁浩,你太残暴了,有人觉得,宁浩,你太S13了,有人觉得,宁浩,你太猛了。
甚至有人觉得,宁浩你太萌了。
真想问一句,宁浩,你曾为她落下了多少眼泪。
《黄金大劫案》前半段是在编制喜剧,后半段是在谱写悲剧。
但前半段的喜剧显得非常可悲,后半段的悲剧又显得非常喜感,这就是宁浩拍出来的东西,又一次疯狂了一把,即便说里面很多场景让人有感觉到很多模仿,但着实有种不一样的感觉。
似乎,是宁浩的东西,即便它有模仿,但总是让人感觉无法比拟。
当然,影片制作上的瑕疵也比较多,比如劫黄金那场戏,锁住了黄金与运输的所有鬼子,跑出来的就两个?
逻辑在哪儿?
电影配乐极其欢快悦耳,影院的视听效果还是比较棒。
影片高潮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最后的子弹飞,一个是子弹飞前面的全部阵亡。
子弹飞这个高潮只是渲染场面,其实个人认为,全部阵亡的这个高潮设计的非常巧妙精心。
尤其小东北的一段独白,几乎成为了这部电影思想的灵魂点,相信这也是宁浩在《无人区》被毙之后最深的思想领悟和最高的心灵慰藉吧。
《黄金大劫案》烙上了宁浩的印章,其表达的内涵以及所有的剧情设计是很难被模仿的。
这是宁浩用其惯用的喜剧魔术手法来表达伤感,这也是很多人没有适应的原因。
看完《黄金大劫案》,宁浩对于自己,对于广大观众,他想说的就是,《无人区》可以抹过去了,就让她在电影里绽放,路还长,制度可耻的射杀好东西,但好东西是拍不完的,走着瞧。
看到有人在看完《黄金大劫案》后在网上评论:处女作永远是一个导演无法逾越的高峰。
我心想:没错,对宁浩来说,《香火》还真不好超越。
我知道不少人认为宁浩的处女作是《疯狂的石头》,权当冷笑话吧。
正是这种认知错位,才很容易让很多人对《黄金大劫案》的观感产生恍惚,然后很轻易的忽视宁浩这部新片真正的观赏价值和对宁浩来说真正的意义。
《香火》《绿草地》对宁浩来说,相对是纯粹的,此时的宁浩电影能看出对电影本体的崇敬。
甚至,从这两部作品里,穿越时空,让我看到了宁浩导演作品的某些归宿,周而复始,如果多年后宁浩再次拍出类似这两部气质的电影,我一点都不奇怪。
而两部《疯狂》,基本可以看做宁浩电影青春期的荷尔蒙爆发,肆无忌惮,在遵纪守法尺度下尽可能混不吝,尽可能多的打擦边球,这也带是给观众相当观影快感的主要原因。
这种安全的快感,我后来只在郭德纲相声里找到过类似感觉。
青春期是有爆发力的,青春期是美好的,青春期是撕裂的,但青春期也是短暂的。
《无人区》就像一个变声中的少年,撕破喉咙呐喊,却哑了。
但思考和成长却在继续。
《无人区》讲的是人性从黑暗转向光明的故事,过程如同《十二怒汉》,纯良开始或许只占了一票,心几乎被黑暗填满,但人性的伟大在于,只有牺牲换来的成长,光明战胜黑暗,才刻骨铭心,才能从少年成长为男人。
《黄金大劫案》就是对人性主题的延伸和思考,对宁浩来说,这是一部告别青春,即将步入自己成熟的“黄金年代”的转型作品。
对观众来说,《黄金大劫案》只是一个结果,但对宁浩来说,应该是一个仍在成长进行中的过程。
《无人区》之后,宁浩撰写的四个剧本因为无需言说的理由“被搁浅”,这构成了《黄金大劫案》的前奏,也是宁浩电影后青春期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
《黄金大劫案》中伪满洲国的故事背景,小东北的人物设定,亲情、友情、爱情一个都不能少得要逐一失去⋯⋯这些对宁浩来说,其实都是宁浩自身成长思考的投射,而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现实意义。
《疯狂》系列对宁浩来说,只能让他停留在电影工匠层面,显然宁浩要有更大的野心和追求。
回头看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从短片《跟随》到横空出世的《记忆碎片》,是风格建立与凸显;从《失眠症》到《魔道争锋》就是从个人风格到主流市场的转型之作,为后来足以载入影史的《蝙蝠侠前传》系列做足了准备。
无论好莱坞、欧洲,一个导演从风格到主流的成长,类似诺兰这样善于思考的有才华的案例不鲜见。
对宁浩个人成长角度,《黄金大劫案》更接近是诺兰《失眠症》的阶段。
严格意义上,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内地还未有一个导演从作品成长角度,可以类比好莱坞主流电影。
宁浩是最接近的一个。
宁浩从《黄金大劫案》开始,从单纯的情节编织,逐步转向在主流商业叙事架构下,塑造人物,剖析人性,要通俗,再通俗一点。
以前《疯狂》系列是潜意识中展现摧枯拉朽般“摧毁”的快感,而从《黄金大劫案》,宁浩要踏上商业化主流叙事下建立普世价值的漫漫征途。
就像诺兰抛弃玩弄叙事杂耍的《记忆碎片》大踏步向前一样,宁浩在“疯狂”之后要寻找全新的自我,也是必然的命题。
小人物,历经磨难,在乱世中不断去牺牲,一点点换来成长,有笑,有泪,有人性的光芒⋯⋯这就是《黄金大劫案》。
俗吗?
只要通俗不流俗,只要易懂而不肤浅,俗又怎样?
影史这样贯通东西的通俗经典电影,从《乱世佳人》到《泰坦尼克号》,无一例外,普通人都愿意去经历一场让人心潮澎湃的梦与冒险。
拿宁浩跟诺兰比,是我的一厢情愿。
但人生如戏,一辈子就是一场马拉松,跟所有的长跑一样,除了自己,其实没有其他对手。
无论《黄金大劫案》如何被人评说,这部青春成长史在宁浩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已经写下了重重一笔。
这一笔,是宁浩迈出下一步的动力。
以下真的是本电影剧情哦:一帮有文化的傻子(电影中)找了一个没文化的傻子来完成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可笑),结果这帮有文化的傻子被这个没文化的傻子给出卖了(预料),关键时刻傻子他爹变身超人救了众傻子们。
但傻子他爹却牺牲了,傻子不服气,想去找一帮瞎子(那么多日本人拿着枪就是打不死任何人)算账,结果没文化的傻子成功的害死了那帮有文化的傻子,一个不留。
以下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傻子中枪被人扔了河里,奇迹般的复活了。
这下傻子更加不服气了,于是埋了那帮有文化的傻子,找来了三国穿越过来的五六位将领,自己也化身了赵子龙,六七人能量爆发大杀特杀上百日军英勇夺黄金的科幻故事片。
魔幻主线结局悲戚的爱情结尾,还算符合期待,虽然主体剧情大同但有创新元素挺融合,不错
蜂蜜
第一次有想抽导演的冲动
猫貌似会配王水,3:1的配制,一切都会溶解。
小清新妹子一星,范伟和黄渤一星。要不要这么没水准的剧情?我能不能够说这个6.9太多枪手?
没有过多的渲染爱情。依然让人感觉到那份感情的浓烈~~
虽不是东北人,然而听到台词还是有浓浓的家乡味……
看睡着了
等死的只剩下小东北的时候,这部电影才是结束
我还是很欣赏宁浩这位导演的,前三部电影都是可圈可点的,这部电影无论哪里都显得略牵强。
《无耻混蛋》中国版,超五星级的“中国电影”。比宁浩之前的电影都完整,技法上也成熟,电影的质感像初中时代看的一场露天电影《国际大营救》。另外用时髦的文化词儿来说,就是所谓反身性策略的在地运用。
本来想给四星,但是看到7.3分,忍不住加一星,宁浩要支持,中国这样的导演太少了~
大失所望。。。
o(︶︿︶)o 唉
前半段跟脱口秀似的对白。后面就罗里吧嗦。剧情松垮,不堪一击。宁浩啊宁浩,亚历山大啊。
不靠谱
他帮他老爹盛面疙瘩的时候哭了 还有里面的爱情很美 战争片里面的爱情啊
宁浩的那股劲,多半在《无人区》被耗尽。更无奈更残酷的是,你得赶紧再拍一部把前面那部赔掉的钱给人赚回来!
电影开场序幕的字幕方式就是小亮点!紧接着就是各种笑点了!很过瘾!打斗、枪战、爆炸等等都做的蛮好的!东北方言也蛮中听的,最后小东北和银行家女儿的爱情处理也很好,彰显了那个时代的残酷性!!!总的来说思想性和观看性都高于了“石头”!!给5星!!
本来四星,最后一星给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