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17岁
Quand on a 17 ans,17岁的那些年(港),Being 17,年方十七(台)
导演:安德烈·泰希内
主演:桑德琳娜·基贝兰,卡西·莫泰·克莱恩,柯朗坦·菲拉,亚历克西·洛雷,让·弗罗内德,Mama Prassinos,Gérard Labelle,Vanessa Dura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西班牙语年份:2016
简介:十七岁的达米安(卡西·莫泰·克莱恩 Kacey Mottet Klein 饰)是一名孤独的少年,他的父亲内森(亚历谢斯·罗莱特 Alexis Loret 饰)由于工作的原因常年不在家,父子两人聚少离多。达米安自小和母亲玛丽安(桑德利那·吉贝尔兰 Sandrine Kiberlain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个性难..详细 >
这一切都太过于美好了,雪山的雪花飘进我的心,美,太美了!!!当我们17岁,还是相信爱情的美好更好一点。
17岁
景色太美,仿佛《飘零燕》中的阿尔卑斯山。故事推荐很简单,没有多余动作,真不像法国电影,却又不是北欧那种性冷淡的样式。7
原来早一年就有了上帝之国的比利牛斯低龄版,也相当不错,不过两个孩子还得好好调教调教
“渴望和需求不同,需求是本能,渴望是人为的多余的”;被领养的农场孩子貌似成熟,在妹妹出生前露出软弱寻求安慰;雪山、熊迹、冰湖;房间里大卫鲍伊画像。喜欢法国特有的人文关怀。
就…..莫名其妙
看了影评之后觉得可以有三星
影片在呈现不断变化的对位的身份与关系。在人物情感变化描绘得当的同时,如何能做到战争这一大社会性背景的置入更加贴合。这一在故事后半段最为关键性事件的发生,尽管先前有着家庭的铺垫,之后又有试题上的印证,但仍然存在主角环境与社会环境间极大出入的断裂。
从第一个学期演到第三个学期,从冬天演到夏天,还有“神助攻”的妈,结合Damien还有Thomas两人周遭的环境变化,涉及而不过分深入,配上“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故事显得有青春感也很简单。这么一比最近看的好几部同影,感觉少了一些造作矫情的气息。全片最后的吻很美,有种说不出来的满足感。
“I went out looking for love when I was seventeen, maybe a little too young, but it was real to me”--《Seventeen》人家的17岁🍋…我的17岁貌似只有书本和作业
是卻不只是一部同志電影,涉及到的議題很多,但都淺嚐即止,主要還是為了劇情服務。不過有點散有點淡,跟其他很多同類型的片相比,就顯得弱了一些。
两男主之间爱不对等,俗话说就是热脸贴冷屁股,角色设计出了大问题,让电影的情感逻辑呈现出诡异感,尤其是诡异的恨没有做解释,所以我最终也没有因少年奔向少年而感动,全片在做无用功可惜了,这个设定做好了非常香☞5.5分☜
一种由剪辑组织而成的致密叙事,与青春的速度和力量感紧密地交织了起来。对社会结构敏感但不矫饰的层层设置与推进,在自然风物的张弛舒缓下,把泰西内重新带回法国电影的高位。
北欧真的不管拍什么都感觉人好少
爱恨的发生和转变有点隐晦了,也许爱在有矛盾别扭打架的时候或是之前就已经存在。又是我,在17岁的同性爱情片中感叹、羡慕有这么完美的妈妈。是因为有人说男主之一像贝林厄姆才找来看,看了我觉得不像,私心觉得贝林厄姆更帅一点。「他为什么那么狠地打你」「因为我努力试图吻他」「汤姆想见你的时候回来见你」「他不会的」「相信自己,相信人,相信生活」看的是将近150分钟的完整版,🛏️西居然是互攻…有个画面尺度挺大…
男主的颜值非常对我胃口,也是我看完的唯一支撑。这种过于点到为止的叙述方式难道不是一种偷懒吗?从开端男二对男主无故的霸凌便开始一头雾水,没有任何与我产生情感共鸣的点。遗憾。
黑人小哥让我有点兴奋
我17岁的那年丢掉了最好的一份爱,希望你17岁的时候还一切都好。
#66th Berlin#主竞赛 成年之前 青春时分 成长与爱情
@AndreiRublyov 喜欢的片尾生子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