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

Whil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时,青春年少时,玩转4字头(港),青春倒退噜(台)

主演:娜奥米·沃茨,本·斯蒂勒,玛丽亚·迪齐亚,亚当·霍罗维茨,马修·马希尔,彼得·雅柔,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德丽·海明威,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年轻时候》剧照

年轻时候 剧照 NO.1年轻时候 剧照 NO.2年轻时候 剧照 NO.3年轻时候 剧照 NO.4年轻时候 剧照 NO.5年轻时候 剧照 NO.6年轻时候 剧照 NO.13年轻时候 剧照 NO.14年轻时候 剧照 NO.15年轻时候 剧照 NO.16年轻时候 剧照 NO.17年轻时候 剧照 NO.18年轻时候 剧照 NO.19年轻时候 剧照 NO.20

《年轻时候》长篇影评

 1 ) 生活不就是那么回事吗?

这个故事要从这讲起,当男女主角在对自己的婚姻迷茫时,当他们周围的朋友都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失去自我时,他们在寻找到底哪一种是他们需要的生活,于是他们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妇,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体会到了活力,年轻,自由,疯狂,他们自以为很快乐,结果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圈套,那对年轻夫妇只不过是为了刻意接触他们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但这个社会就是个残酷的社会,让我们对过程麻木,而把结果放得太大太大。

关于电影中拍摄纪录片,男主角Josh花了八年拍了一部纪录片,拿给自己伟大的纪录片导演岳父大人看的时候,不只是他,连我都感觉boring,Josh追求纯粹,追求至高无上的真实,他单干从不会用什么手段,当他发现那个年轻人欺骗他的时候,他就在所有人面前揭穿这一切,但大家都欣然接受这一切,说只要片子拍的好没人注重是怎么拍的,连他的岳父,他最尊重的纪录片导演都说时代变了,只要吸引人就无所谓拍摄手段了。

这个社会已经远远偏离了真实,大家都带了点虚假,都揣着一个面具随时伪装,大家喜欢看有带着戏剧性舆论的东西,就类似芒果台永远能从它的那些真人秀节目中制造出噱头,抓住观众的心理,我们自以为我们所看的真实,只不过是它使用各种剪辑引领我们走向那个误区,纪录片本该记录真实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能比纪录片更真实的了吧?

结果告诉你,不是!小学的时候就在《时文选粹》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真实和谎言去河边洗澡,结果谎言穿着真实的衣服走了,但真实不肯穿谎言的衣服,结果大家都能接受穿真实衣服的谎言,却接受不了赤裸裸的真实。

时代变得复杂,现在一代人比一代人没那么天真纯洁了,当那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手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取得成功的时候,男主已然顿悟,在机场他对自己的妻子说:He's not a devil,he's just young.但他们看见一个坐在对面不会说话的婴儿在摆弄手机那么娴熟的时候,他们惊呆了,时代已经变得太快,快得我们压根跟不上它的步伐。

回到婚姻的话题,还记得那对年轻夫妇阿曼达演的那个女孩说:当我们在想,我们要怎么一起变老的时候,答案就是和其他人一样。

有时候我们特想追求与众不同,但最终难免落入俗套,就如男女主角最终还是要去领养孩子过着跟其他人一样的生活,生活不就是那么回事嘛?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要保持自己独有的心境,周末快乐。

 2 ) 年轻的不甘与年老的失落——电影《While We're Young》漫谈

这部在北美上映了几周的电影由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自编自导,他曾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两次合作,分别为《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联合编剧,又一位美型创作者。

这部作品中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细心地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文名的女演员娜奥米·沃茨出演。

这两位从形象上,让我们抛开了传统的高富帅和白富美,斯蒂勒的矮小和自嘲像极了我们周遭的普通人,而沃茨的阅历和真诚也都写在了脸上。

有人诟病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不过,我不敢苟同。

电影的名字是《While We're Young》,中文译名《年轻时候》。

所以电影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定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爱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一定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电影中,导演先用中年危机夫妇生活作为引入,顺理成章的驾驭了观众的心理,他们生活很无趣,他们有些焦躁,彼此的关系遇到了瓶颈。

在这里特意加入了另一对中年夫妇做对比,区别是他们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

感觉到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看起来有了新生命的家庭生活充实且美满。

在这组对比中,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区别是什么,孩子会带夫妇进入一段不同的旅程,真实的痛苦并快乐着。

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孩子,那么他们如何让彼此的关系,进入下一段旅程。

电影给了以我们一种可能,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年人的焦虑,往往感觉自己与现在的年轻人相差甚远,这样的不同让他们切身的感到自己的老去。

所以重返年轻是否可以让这对中年夫妇找到焕发青春的激情。

当这对40多岁夫妇Josh & Cornelia遇上了25岁的夫妻Jamie & Darby,他们在“偶然”相遇后,双方在交谈中都流露出对彼此的羡慕之情。

深入了解后,男主角Josh发现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却通过不同的方式。

四十岁的成年人会看电子书,漫无目的地播着Apple TV,每天凝固在电脑前,当然还有被手机的消息提醒控制。

而二十五岁的Jamie却只听黑胶唱片,车里放着卡带,在家只看录像带,用打字机写作,还进行户外篮球运动。

这样的成年人依赖新媒体,年轻人回归传统生活的反差,通过镜头的交叉剪辑表现他们的一天,趣味恒生。

此时的观众,都会自然的倾向Jamie和Darby那种已经离我们远去,却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于是被震撼的Josh & Cornelia夫妇开始跟这对年轻人越走越近,Josh开始带上年轻人的帽子,穿上旧式复古皮鞋,骑自行车上街,尽管后来被医生告知他已经患有关节炎和老花眼……而Cornelia从育儿教育课程逃出来,开始学习Hip Pop,与Josh两个人在家High的不亦乐乎,感觉他们以前的朋友都太无趣了。

看起来Josh & Cornelia已经重返美好生活了,剧情发展到这儿,如果就这样收场,一定会被影迷吐槽,未免太浅尝辄止了。

于是导演用一个阴谋论打破了这个看起来很顺理成章的表象。

其实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变过,文艺范,小清新,充满想法,不求名利,都是用来给别人看的,这个别人不是其他,就是社会上的成年人们。

他们的弱点显而易见,他们越是缺失什么,就越疯狂的想追回那些曾经。

当Jamie最终暴露了其真实的目的,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追求名利,想要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人。

所以他利用一切资源,洒下诱饵,一步一步,利用Josh,和他交换身份,得到成年人的一切。

而背后和未来他又会感悟什么,不是他现在需要担心的,也用不着别人为他担心,年轻时候就是这样的野蛮,任性,自顾自的自圆其说。

而在整个过程中,Josh被当头一棒,想想自己年轻时候,也是极力的模仿成年人,甚至人到中年还在期待被别人认可,希望被人羡慕,从而迷失了自我,被人利用也不自知。

原本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同的,结果发现与当年的自己是一样的,忽然感到些许宽慰,接下来就是如何善待那个已经被自己正视的自我了。

然而,回过头来,你会发现。

这是一个循环,很少被打破,是每个人成长的路径。

从少不更事,奋力拼搏,出人头地,到怅然若失,回归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渴望成功,之后才会真的体悟自我,再修正自我,人生就是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只不过不同阶段,我们眼中的自己是不同的,眼里的目标更是不同。

电影中这对25岁的夫妻,看起来是那么的逍遥自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拼凑起来的,被世人认可的故事,是否属于他们自己。

而当你人过中年,在突然发现人生有一半已经消失在你身后时候,你当然会怅然若失。

看着眼前那最后一半路程,即反思自己前半段来路上似乎没捡到什么宝,又感受到正在衰退的身体与疲惫的心灵,于是更加纠结于未得到的事物和做错的选择,对未来的自己失去信心,需要重新构建自我。

电影中除了对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的介入,Josh的岳父是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象征了主流社会,现如今哪个行业顶端不是被一些老人家霸占,而获得他们的认可,你才能蜕变为成功人士。

而作为女婿的Josh一直没能获得岳父的认可。

电影结尾,男主角没有戏剧式的反击,当Josh跑去和Jamie对峙的时候,在无人的后台,正好与前台老导演的演讲交叉剪辑,一面是谎言的揭穿,一面是老一代人的真理宣扬。

虽然Jamie无法回答Josh的逼问,可是回到人前,Jamie就像个固执的孩子不肯承认,而众人的反应更是让Josh有气无力,人们根本不在乎那些谎言,只要Jamie拍出来的纪录片好看就行了,至于其中是否利用了你,又编了几个别人的故事进去,Who cares, 这里Josh的一切愤怒都会被人归结于他的嫉妒,因为他努力了前半生,都没有让自己的纪录片获得关注,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拍摄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所以也是索然无味的,枯燥亢长的。

而关于创作和做事的方式:真实的索然无味,还是虚构的感人至深。

将永远是创作者对自身的拷问,而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年龄人对此的态度。

在现实面前,年轻时候你可以犯傻,中年时候你反思自己当时真傻,而老年的时候你反而学会了装傻。

电影通过聚焦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从表象到内心的相互投射。

从彼此羡慕,到将自己变成对方。

年轻人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成人的舞台,看起来过着文艺的生活,其实骨子要的还是普世的成功,而Google,Facebook,Gopro,都是他们的武器,在背后隐藏起来,再成年人不备之时,将其拉下马。

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执迷于得到了什么,而不是经历的什么。

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我,而不是我自己是谁。

而岁月匆匆,幡然领悟,既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必匆忙追赶成年人的步伐,反之,也没有必要在年迈之后盲目弥补年少时的自我,人们总是因为以上两种想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左右自己的选择与决定。

影片的最后,Josh 放下了他长久的没有完成的纪录片,和妻子Cornelia踏上了新的旅程(准备领养一个孩子),他们坐在候机大厅,看着杂志上那个曾经相识的年轻人,像他们的过往一样,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成人的名利场。

感叹过后,镜头转向了下一代新新人类,一个两三岁的宝宝拿着智能手机,不停的点击,自言自语。

影片在夫妇二人错愕的眼神中落幕了。

下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无法想象,未来在他们的年轻时候……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趋于平庸。

而岁月累积过后,你才体悟到那份真实。

成为别人,还是成为自己。

Face the reality,we are boring.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2015年4月10日观后编辑整理。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 成大事

高一的时候,那个普通话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地理老师曾在某节自习课和我对视。

当时我坐在讲台左边,饮水机右边。

后面是身高不足1米5喜欢东方神起的女同学们正埋头写作业。

她们为了和前面这个1米8的壮汉打成一片,一直努力安利他东方神起的种种,以及分享各类班级八卦,务求倾听,被爱,和同仇敌忾。

那个下午地理老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良久说了一句,xc,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后来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去仔细玩味他那句话的含义。

而在这十年里,我明白,我应该成不了大事了。

什么叫成大事。

鸡哥当年和我提及某位女同学时,说她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将来必定是成大事的人。

我没听出他话中揶揄的意思,感受更多的则是褒奖她的意味。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谁不背负点血海深仇,死人堆里爬出来,死人堆里再爬进去,沉着冷静,心思细腻,再加之有手腕,懂交际,敌我双方游刃有余,撕逼撕得固然精彩,爱也爱得极端深沉。

我们当然要提到道德情操,体育精神。

鸡哥大概觉得那位女同学早已抛弃种种原则底线,向着美好明天发足狂奔,由此更可成大事,所谓不拘小节,便是如此。

以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姑娘为例,引申至古往今来,倒也是以小见大,管中可窥一全豹矣。

但什么时候大家认为的成大事,必须条件就是心狠手辣,不顾道德了呢。

这不禁让我有些背脊骨发凉,想到大学室友书桌上摆的一系列成功学书籍,大多都是类似厚黑学一类,他每每朝我微笑的时候,我都害怕不知何时他一把尖刀就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我并不鄙视长袖善舞,面厚心黑的朋友们,起码他们最常说的不还是,你看,我虽然对别人怎样怎样,但我对你是真心的啊!

每个人看待成功的角度当然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获取成功的手段就变得大相径庭。

我的确在渴望一段闪耀的,做作的,世俗的成功。

让每个人都由衷地嫉妒我所得的成就。

我永远明白那些巨富,那些明星,在提及自己苦痛生涯时候的添油加醋,也相当厌恶你知道,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和安静,让我们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吧这类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狗屁发言。

我是真的缺钱缺事业啊大哥!

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比如反应慢,偶尔的懒惰,表达能力欠缺,另外,也诚如朋友所说“你真tm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倒霉的人”,的确运气上也稍微有点那么不尽如人意。

但我如每个普通人一样,都在努力战斗,也不抱怨生活,只是大多数时候因此而陷入焦虑和担忧。

向往着我的成功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不拐弯抹角,永远勇往直前。

正如海贼里T骨大佐的剑招,直来直去,大开大合,他在全海贼里只有几句台词,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则是他在风雨中对索隆说,“我讨厌弯曲的刀法!

”。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还是一个字,蠢。

就是智商低,不存在情商低这一说,之于我,情商低,实际上还是智商低啊。

大多数青年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蠢就蠢在你爱抱怨,你有这份时间你倒不如仔细研究,努力打磨,过程中即使使点小手段,稍微违背一下你的原则和尊,不,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你自己已经催眠了自己,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天要下雨,爷爷要死,房子得买这类的刚需。

你看jamie干得多漂亮。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成天一副抑郁得要死的表情,眼神里饱含着我要为理想献身,但我可是一朵白莲花啊的情绪,是真的要不得的。

虽然jamie的种种行为的确恶心到我了,但还是那句话,成功的花,你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tm知道当年他干了什么吊事。

相比大多数青年,jamie工于心计,但起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得不说,他干的很漂亮。

而如果你一定要说,不择手段,力求成功,这是年轻人才会去干的事,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牵强了。

于是回到影片,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印象里,年轻人是热情,单纯,直白,向往纯粹的,而大人应该是工于心计,敷衍了事,深藏不露的。

也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才导致了一张老好人脸的本斯蒂勒上套了。

关于本我得说几句,他总是自带一副我努力向上,我是老好人,我靠,我怎么这么倒霉,算了,我内心平静,我可以和自己和解,我不和世界一般见识的表情。

虽然是面瘫,但他主要走内心戏,他的世界你不懂,他不怪你。

最近的电影很流行这类厚黑成功学,比如夜行者,华尔街之狼。

也挺感谢这部电影,能突然把对于成功的不同认识摆在25岁的我的面前,我的意思是指,我真的以为他们是要讲中年危机来着。

正面的情绪还是要有的,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应太容易被人影响。

我依旧追求爱和美丽,我这朵纯洁的白莲花怎么能这么容易被你们糟蹋。

我知道不说谎,真性情,直来直去的成功可能很难,但我仍然愿意试一试,哪怕中年后变得庸碌,只在酒桌上喝酒吹牛,回到家开着电视睡一整夜。

 4 ) 年轻人,该浮躁吗?

浮躁,百度百科上说它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

此之称为浮躁。

当代年轻人是浮躁的一代吗?

是的,可又不是,我们想得到:money、house、car、love、respected,这些也只能自己争取,只能力争在同类中脱颖而出。

这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错了吗?

我们错了吗?

我们错了吗........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时跟我们一样想要成功的人,在获得所谓的成功后(娶了性感火辣的才女,自己的纪录片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这时,他觉得生活无趣,而且因为一个年轻人喜欢他年轻时喜欢的一切,有他年轻时的眼光、气质,而喜欢这个年轻人;在接触中他又发现自己自私、狭隘,从而慢慢改变自己;但改变之后他发现他受骗啦,年轻人没有那么无私,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成功,一如当年的他自己,他为此气急败坏,而且当众揭发这个骗子。

但众人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小丑,自己自作聪明啦。

最后,他想通啦,回归了以前的生活,并且跟妻子一起去领养孩子。

我们年轻人该浮躁吗?

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也正处于这个时候。

并且在1年内达到了自己十几年前想要的目标,意外的达到了!

兴奋的同时失落,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是不是哪里不对?

好像一切太容易啦!

那我下一个目标是不是应该更高些,更远些,但那样是不是也意味着我要开始浮躁啦?

答案似乎未知,但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去吧,皮卡丘,追求你想要的未尽事宜待续

 5 ) 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

起初还以为不惑就是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是都明白了的意思。

《当我们年青的时候》讲述了一对丁克夫妻,按部就班的经营着他们的生活,爱情甜蜜,朋友小聚、自由不羁,还有各自的事业追求。

一对年轻男女闯入了他们的生活,打破了平静。

夫妻俩开始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有激情、浪漫、刺激和不断的变化,为此他们改变自己,享受着那种变化。

可是好景不长,夫妻俩开始难以忍受对方,原来的朋友也渐稀渐远……坐下来的他们才发现,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不惑者,惑过也。

 6 ) 為什麼Ben Stiller完美的詮釋了

充分理解分低的原因,因為憋氣。

本來是尋開心的,Ben Stiller主演,當當New Yorker,治療一下小清新癌挺好的週末消遣。

想不到最後看完卻是憋了一口氣,感覺像是受潮的粉餅怎麼都抹不開。

同樣的角色位置相比《罪與錯》里的Woody,Ben的角色就是輸在才華不夠。

什麼性格自負傲慢刻薄在才華面前都是一坨屎。

Woody哪怕演個智障都會有包不住的優越感,蔑視感要從他嘴裡迸發出來。

才華到位了,那就是一瀉千里,大快人心,天下唯我獨尊。

當然說回來,Ben很適合這個角色。

不管是拜見岳父大人系列,白日夢想家或是其他角色,總有一種踏實感從他老農民的面容上源源不斷的湧現。

舉例來說的話,大多數男性都不會喜歡《Reality Bites》裡的Ethan Hawke的,有型有才,根本不給別的男性活路,女神Winona分分鐘把持不住自己。

相對的勤懇踏實一心一意的Ben讓大家擁有Winona的幻想顯得更真實了許多,你看真心絕對不是狗屁啊麵包會有的女神也會有的(雖然結局真心被編劇強行狗屁了)。

多多少少,人看電影時總是會帶入自己。

(喜歡Woody的肯定都覺得自己矮挫的外形下有一個無比有才看清一切的不羈靈魂)所以最後的結局完全不會讓人出戲不適。

沒有分出黑白對錯?

沒有壯志終躊?

沒有超脫新生對未來的追求?

沒有跳出中產領養海地嬰兒的老派戲碼?

沒關係都沒關係,只要我Ben Stiller靜靜的坐在那裡對著鏡頭給一個深邃的眼神,那都不是事兒。

生活嘛,誰不吃點虧呢?

 7 ) 生活就是如此

看了很多电影讲期望,讲被英雄改变的生活,被别人丰富的人生。

但是这部电影讲自己的生活。

冷暖自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而主角夫妇已到中年,更是在很多苦恼之中。

男主的事业毫无起色,还在成功的丈人的阴影下;和妻子的婚姻开始就没那么浪漫,现在更是已无激情;同龄人都有了孩子,但两人无法要孩子。

生活很惨淡,却还得撑下去。

我们总是期望有别人来做生命的贵人,改变自己的生活。

导演给他们安排了贵人——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相处的自然,他们年轻的生活方式,他们新鲜的婚姻,他们对自我的坚持,都吸引着这对已经深陷中年危机的夫妇,一切好像都有了活力。

他们渐渐疏远了同龄的朋友,开始学年轻夫妇的生活方式,一切变得好似相当不错了。

但是梦总会醒。

终于,男主发现自己的人脉开始变成男二的人脉,而这小子原来一开始就是在利用自己。

其他的事情也很糟糕,他们之前的朋友开趴没有叫他们,和年轻夫妇的关系也有点扯不清了。

由于他自己的固执加上年轻人精明能干有竞争力,很快他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而男二拍成了自己的电影,代替了他的梦想。

想挽回的男主终于找到男二不厚道的证据,但是,只是在道德上胜了一筹,好吧,他确实用了手段,所以呢?

但他确实拍出了你几年都拍不出的电影。

这种失意的感觉一点不会错,年轻的时候以为活力永驻爱情长存,但当辉煌成为过去,自己终被超越的时候,那份不甘和无力似乎是在嘲笑着自己。

于是不得已想着,人生就是这么无奈的,消极,悲观下去。

但谁不是经历着渐渐独立,渐渐被替代的过程呢。

与其期待别人的扶持,期待自己不可替代,不如做自己的选择,享受自己的成长。

这是生活最终给予的礼物。

 8 ) 成功的过程

剧情发展的很缓慢,尤其去喝药水那段,没看明白,迷迷糊糊的,不知想表达什么。

围绕人到中年了纠结于是否要孩子,在光环下如何更好成长以及纪录片到底什么是真实几个话题穿插着讲述。

刚开始没影片多少吸引人的地方,年轻人希望通过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和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讨好别人,从而建立关系,不知觉中拿到了bet,踩在别人头上成功了。

而为什么已经人到中年还会羡慕能狠狠享受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也许一直没能很好的在那个年纪体会吧,所以趁着还没老,在疯狂一次?

杰米,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设想,无底线的结交,更应该是一种利用别人,编出让当事人觉得被骗了的剧,可是这样却成功了,可是过程到底有多重要呢,可是人生这么长,过程不精彩,就算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男主,为什么会有被骗的感觉和决定让jay出丑,可能是因为他没能拿到赞助和完成自己的纪录片,想着能培养自己的门生,只是还是too young,too naive,这也许就是人生吧,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原来这样也行。

杰米拿着微型摄像机一直在拍,你说这看着还不像是一个纪录片人?

 9 ) 年轻时候

虽然电影主题是年轻和中年的对比, 但我感受到的要比这个主题要多. 本·斯蒂勒 --- 今年属于他的新电影, 很喜欢他的电影, 不狗血,生活化,有点沉闷, 但看上去就感觉很真实, 值得深思.---又是看完影评才看懂的电影--今天终于有心机看了,而且一次就看完它. 最后再看影评才看懂电影的含义. ---这就是生活---本以为执着的男主被生活一次次击倒了, 最后会来一个大成功, 最后居然是如此的绝望, 庆幸最终还是站起来, 对生活妥协了. 而这也就是真实的生活.--- 关于男人和成功 无论哪一种男人, 都是渴望能够成功 . 电影的老人, 年轻时为了成功也付出了很多, 到最后变得豁然. 男主就是明显的自我自负的个性,所以一直被生活一次次击倒, 到最后绝望, 后来又变得豁然. 而年轻人追求梦想不顾一切, 也只是因为还年轻.

 10 ) 纯粹的人比较容易受伤

看完电影,我还挺喜欢的,不管是色调、结构还是节奏。

前慢后快,后期发展很迅速,最最后又慢了下来。

我能理解Jush为什么那么气愤和泄气了。

他本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容不得作假,即使事件也是真实的,但是将别人的东西套在自己身上,这就是二次创作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真相。

他应该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开始他们教他一些很新潮的打扮,行为什么的,他一定很开心,好像又年轻了一回。

但在宴会结束后,他应该有点心灰意冷了吧。

他宽容他,我想他能理解年轻的他们的行为。

纪录片是将真实以电影的方式展现在更多人眼前。

但如果变换当事人,还能称之为纪录吗?

纯粹的人敏感又简单,不行就是不行。

他之所以泄气是因为所有的人都不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只是原事件换了一个人展示出来。

其他的人不能遵守一个原本该遵守的原则,让他觉得失望。

就好比我遵守着不随便乱丢垃圾,我原以为他是把垃圾丢到垃圾箱中,才发现那处只是一些人默认丢垃圾的地方,它不是一个垃圾箱,我同他争论,身边的人却觉得我小题大作。

他为了成功,用了一些手段,急功近利。

但好像其他人也是这样从年轻走来。

所以他们不觉得有什么。

Jush后来应该也理解他,年轻想要追求荣耀的心情。

所以他放下了。

年轻时总想多争取一点,想要与众不同,等到时间积累,岁月沉淀,发现不管怎样都好,终会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

年轻时总渴望站上高峰,稍微年长一点就像回归真实和平凡。

不是人老了,而是曾经年轻。

2015-6-20 18:44:56

《年轻时候》短评

色调还是可以的,全片焦黄焦黄的,比较衬伤感又轻忽的气质。但是鲍姆巴赫为什么要找本斯蒂勒来演?是为了强化人物设置里的天真混杂着傻逼么?斯蒂勒那种营养不良的伊朗北非混血的傻逼样子演这种天真小可爱的角色太讨人嫌了。本片的正面意义在于讽刺了独立/文艺电影圈

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这明明是三代(个)代艺术家之间纠结的故事(所以MoMA收了这个的35mm可以理解吧)。那个hedge fund manager太传神了太传神了太传神了。

10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推荐

把不择手段归结为年轻这本身就犯了逻辑错误,当然故事虽然老掉牙,好看还是蛮好看,托演员演技的福。

13分钟前
  • scaryzion
  • 较差

难看。

18分钟前
  • 八年终于换个名
  • 较差

有意思

21分钟前
  • 尘飞扬
  • 推荐

看起来不是很舒服。

26分钟前
  • 十四
  • 还行

还是有一点讽刺 both of them 其实是开放的命题 并不只有一种绝对的选择 年轻时候我们千姿百态 年老时或许相同 或者things change 都很正常

30分钟前
  • 推荐

他老了

32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较差

娜奥米跳Hip-hop也太好笑了哈哈。不过说真的,我觉得这电影表达的东西其实挺让人绝望的。

35分钟前
  • Hades天
  • 力荐

下城的Hipster都是假逼。

40分钟前
  • MayaDey
  • 还行

端午节在束河古镇附近住下来,正巧在电视里看了这部电影。男主算是不成功的中年人,固执,自卑,敏感,真诚还被利用,他知道欺诈真相后还能理直气壮,真是年轻啊!里面有个喝死藤水的情节,电影台词说“喝下去把你体内的恶魔吐出来”,哈哈哈。

42分钟前
  • 熊猫眼小A
  • 推荐

尴尬的中年人。感受到来自年轻人的冲击,有些无所适从,想扮年轻,拖延衰老进程,无法很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的时间线上的位置。向左看年轻人,有些看不惯,向右看老年人,又缺少人家的淡定、从容。尴尬中,一点点老去。

46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

48分钟前
  • 由迦可汗
  • 很差

好尴尬,不舒服。。男女主又恰好是我不太愿意看见的蛤蛤。。

49分钟前
  • 🫲🍞🫱
  • 较差

爱情喜剧是吧😅

51分钟前
  • 最原終一
  • 很差

我们会怎样变老?就像其他人一样。

53分钟前
  • Toughcookie
  • 还行

新瓶装旧酒。蛮有趣的,也膝盖满痛的。我们时代的中年危机。

56分钟前
  • 拜金沃斯学者
  • 力荐

“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真的解释好多问题

1小时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Dans 1 conte urbain moral qui aborde la crise des 40taines, Baumbach glisse subtilement la réflexion sur l’authenticité des documentaires et la gentille moquerie sur les hipsters NYais.La fluidité de la mise en scène ne compense pas la sous-exploitation des personnages

1小时前
  • KUMA
  • 还行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完全吸引你 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对自己有所求 那可能是因为他的所求隐藏的比较深 朋友这个东西 信任还是根基

1小时前
  • 不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