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后第一件事便是下原声。
于是还没从一咖啡的“电影区”挪去“聊天区”时,二十八首原声已经下了十首了。
而且我也非常的喜欢火车,非常的喜欢芝加哥。
于是当这两者在中间有了一点结合后,心底就“哇”的轻轻炸了一下,然后继续很喜欢。
我还很喜欢T.S.父母的那种爱情和婚姻。
充满温暖和坚强,又各自保有独特与个性。
前几天看了这电影,大致上,我能理解这电影里失去亲人的感受。
不可相提并论,但大致上,可以理解。
and i thought about you every day and night。
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T.S他爸爸妈妈很难再面对他。
没有为什么,也不是过不去。
就是有些事情受不了也得承受。
还是受不了。
当你失去一个重要的人或东西,也许你就会开始怨恨这个世界,怨恨命运,怨恨身边的人以及所有间接造成现在这种结果的原因。
然后怨恨自己。
直到剩下的不多的可以珍惜的人和事物都远离。
好像T.S一个人的旅程。
然后我才明白,大概是老天也觉得我不珍惜,所以夺去我重视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往往是没有的人比拥有的更清楚。
痛才是真切的,顺遂难免虚无。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生活在中国,并且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所以才觉得那些拍外国人的片子和外国人拍的片子总是那么贴近生活,不像是瞎编也不做作。
他们总是恰如其分地表现着在他们那个社会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那一种人!
这种真实感在中国当下的片子里,根本找不出,你觉得谁是我们当下的中国社会本身就有的形象呢?
这部电影表现的东西太奇观了,前面他在家的那个段落,一个只有10岁的天才、一个疯狂研究昆虫的妈妈、一个应该生活在100年前的爸爸。
一个有着具体经度纬度的家,却简直跟魔法学院一样与世隔绝!
一家五口的生活让人忘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是钢筋水泥、可乐炸鸡、社交网络的当下,只有一心热衷选秀、想上电视的姐姐还与现实存在着一些联系…这些种种却丝毫不影响观影时的真实感。
它所反映的生活本质,是那么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观众才被感动!
这应该是电影的基本原理吧。
抛开抽离感可能会造成假性真实的问题。
要说感动,《城南旧事》、《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也给了我们感动!
但是正如《归来》之后很多人所说的,张艺谋没有归来。
中国电影何时归来?
这部片子看完后虽然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想起影片的画面还是心情愉悦。
实属非常难得。
我记得的是影片里很多碎片式的场景。
偶尔呼啸而过的火车,背负着整车乘客的万般思绪驶向远方,小男孩看到的夕阳和日落,车窗外的景色讯息万变,这世间还是这个世间,如有千遍万幻的转场,与小男孩的世界又有什么关系。
火车从茫茫草原带着这个天才少年从天光未白之时横穿大陆,经过高山河流,享受山谷里迎面吹来的风,阳光正是热烈,晒够日光浴,经过大海,看到牛羊成群,戈壁地形,日落结束的时候,晚霞染红天空。
大片橙红色的色彩洒在天际,混着将暮即暮的光线最终沉于黑暗。
灯火辉煌的城市出现在镜头里,货运火车站的路边小吃店,火车停下来的空隙里,小男孩还交到一个忘年交。
画面最后回归于故事的目的地,场景最终趋于平缓。
让-皮埃尔·热内 对于色彩的运用实在是我等平常人都能很明显的识别出与众不同。
这部电影暂且不论故事情节和细节的处理。
单论场景和取景,在我这里看的直呼过瘾。
它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草原、山川、戈壁滩……经过陌生城市里看到的万家灯火,列车临停时与对面陌生人眼神对视又飘落而过。
小男孩独自一人的心境与成人实际一般无二,恐惧和欣喜在一个人的时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双刃剑,自由与孤独,希望与沉默。
关于让-皮埃尔·热内 对色彩和画面场景的镜头处理,看过他的《天使和美丽》的一定更能感同身受。
影片讲述一个十岁天才少年被授予了世界科学大奖贝尔德奖,并被邀请到华盛顿演讲,小男孩因为家庭曾经的变故,而不得不独自偷偷去往华盛顿领奖的故事。
影片的最后,小男孩顺利到达华盛顿,也解决了曾经家庭的变故所带来的后遗症,父母花费更多的时间回归家庭,一个平凡而有爱的故事。
画面感很强,场景处理的很不错,有公路电影的代入感。
平凡人的故事,又有一些小细节的点缀让故事不至于过于平淡。
IMDB上评分是7.6,我给它8分。
感觉这部片子是在想用一种近似与童话与幻想的方式来探讨一个少年的孤独成长史,一个在亲眼目击了自己的弟弟被枪击的少年疗伤的故事,沿途的景色真的很美,随手一截就是一祯很美的照片,音乐色调和节奏都很搭调(有种小清新式的压抑?
)。
但是它探讨的并不是这么成功,结局用一个误会和完美的大团圆来结束整个故事。
它想要探讨和表达的都没有表达出来,前边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弟弟的死带给这个家庭的冷漠与伤痛,后边的转折也太过潦草,情感铺垫并不是这么彻底。
但不失为一部好剧。
第一次写影评,也不是什么专业的影评人,只是单纯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喜勿喷
让-皮埃尔·热内的片子是真正在造梦,饱满丰富的色调,奇异的人物,轻快明朗的剧情。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讲述一个天才儿童T·S去华盛顿领奖的故事,一家人的生活通过T·S的眼睛叙述出来,整个故事实则是一家人如何走出雷顿死亡的阴影。
解剖人物的内心独白热内常常会用主角的内心独白,作用很明确:一、说给观众听的,使复杂的剧情简单化,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情节所表达的。
如T·S离家前在父亲车上看到的蝙蝠,去掉旁白我们只能看到是暴风雨前群鸟的逃窜,可能是某些变化,无法深入。
而通过旁白得知拍摄蝙蝠的目的在于T·S不甘于原地打转,T·S的想法已经发生转变,在他父亲的牧场里他不受重用,而且令他沮丧,他将去华盛顿寻找一个新的开始。
二、推动情节、或者是衔接情节。
影片的视点是T·S,所以从T·S主观里看一家人的生活便是影片塑造整个家庭的方式。
热内是个超现实的导演,超现实的臆想是零零星星的,镜头如同油画,绚丽美妙,大量截取的只是瞬间,将最美好的那一刻表现出来,一个个美好的瞬间看在T·S眼中被他内心独白穿针引线,点与点结合起来成为一整个面。
在院线放映的时候考虑受众面,简单易懂的内心独白更能让儿童理解剧情之内的发展,儿童能看的另一个小孩的奇幻之旅;而另一方面成年人能看到一个纯真孩子的内心想法,了解自己的小孩,怀念过去的童年,领悟家庭相处之道,大自然的美好。
成年人与小孩、各个年龄段的人能各取所需,多数文艺片上院线的折衷之道,商业元素的加入如何巧妙,又到位,让所有人都能欣赏,便是一个片子的水平。
从自然到城市最富有热内风格的色调红绿撞色,充满了在蒙大拿的大草原的房子里,一开场的草原与锈红色车,绿屋顶与红房子,门外的绿伞,T·S放图纸的红桌子,母亲的绿衣服与女儿的红衣服等等。
营造出一种梦幻的风格。
还有就是家人中某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两人服装的颜色必定是相反的,姐姐与T·S的衣服常常是相反的颜色。
西部的自然世界里有纯净的蓝天,黄绿的草地,还有T·S一家房屋的丰富色彩,大量的人为建筑与道具设计给予一种抽离感,这里并不是美国西部,而是一个世外桃源,一个童话世界。
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是好奇的,美好的,于是镜头呈现的就是五彩的童话世界,一切都是为之搭建。
或者说是一部儿童片,所以色调饱满,五彩缤纷,让儿童观影时能集中注意力,能爱上电影,爱上T·S。
一路上遇到的两个奇异的人物,一个是维修工两朵云,另一个是油罐车司机里奇,还有汤秋千的女孩,卖热狗的姑娘,肥胖的警察这些只是配角罢了。
里奇和两朵云属于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人物,选这两个人在“奇幻旅行”中最合适不过了。
两朵云是讲述奇幻故事的老顽童,里奇驾驶的油罐车应该是美国小孩最爱玩的玩具车种类的一种。
两个人的设计也很符合公路片上主人公奇遇的设定,公路片必备。
这种饱满的对比色调一直到T·S坐上火车,渐渐出现钢铁冰冷的颜色,锈迹,灰蒙蒙的色调,俄怀明州火车停靠的工厂区,那个黑夜中泛着绿光的电话亭,最后到了城市,并非像《漫长的婚约》里暖色与冷色相互对立得明显,城市里的色彩少了红与绿,多了几分黑与白,色彩变得简单犹如缺乏想象力的市民,学院副干事和主持人。
T·S的心境在演讲后发生了变化,城里的人原来是这样的。
母亲和父亲各打了一个人从电视台带走T·S,挺有意思的是女性的院长是设计让母亲去“击败”,男性的主持人由父亲去“击败”。
在城市里看到的主持人和院长都属于对功利极强的人,是作为影片结构的“反力量”。
院长设计了一个她喝酒喝醉了乱说话;主持人则是拦在前方,挡着去路,父亲出场,击败“反力量”。
最后倒也是商业片很喜欢的口味或者说是进院线观看电影的父母很喜欢的情节:父母会为孩子驱赶一切阻力。
去血腥化的死亡一个人只要被枪杀死亡的,场面必定血腥,即使是意外。
代替雷顿死亡的是飘飞的蒲公英,和枪声测量线。
没有一丝鲜血,开放式的构图,只是发生了一件意外罢了。
失手杀人最怕什么:冤魂找来。
久久挥之不去,折磨内心。
但是儿童眼里,他的兄弟还是兄弟,说的话还是那样,只是兄弟变成了一个T·S脑中的小精灵, “很高兴你来了”以成人的眼光是十分奇特的事情。
T·S内疚,但是并不惧怕亡灵,并且把亡灵作为一个意识里的影子,辅佐自己,陪伴自己的伙伴,却是纯真的友谊,将死亡的阴影拨开一层。
无疑,这样的处理非常适合带孩子进院线观看。
探讨家庭的一部奇异的片子,一家子人犹如白天与黑夜,黄昏与清晨,有特殊性,生活中矛盾层出不穷,但是他们是在一起的,心是想通的。
既然这样各种怪人齐聚的家庭能相亲相爱,其他平凡的家庭更没有问题去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了吧。
这可能是影片最后想要传达的东西吧。
T.S的娘Helena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之一,觉得演技蛮赞,虽然会有时候觉得她沉淀在她自己的小世界里,甚至有点发呆有点走神。
不过这总感觉也正好符合了她在电影中作为博士研究甲虫痴迷的角色。
T.S的父母最惹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爱情、婚姻与各自的性格。
就连T.S自己也感觉到了疑问,为什么他的父母会相爱、结婚?
这一解答影片用了一组对比的镜头:“他们的区别就像白天和黑夜”。
父亲是个纯正牛仔,可惜晚生了一百年,一切都是硬汉风格。
母亲是个博士,研究甲虫入迷。
但是他们用在不同事情上的相同动作,感觉一种莫名的默契。
隐隐的,就好像本来就存在的但是潜在的联系。
不管看上去区别多么的大,明目张胆的意见不一、价值观互异,直白地反驳对抗。
但是,一切,“好几天后,我的父母,在后走廊,他们的手掌亲擦而过,就好像秘密交换了几粒种子一样”,那种彼此的联结得到了加强与显露。
我想爱情就该和T.S爹妈这样的。
不过分牵绊与干涉对方的生活、乐趣。
该干嘛干嘛,我不喜欢就不喜欢,我的这种不喜欢也不会干扰到我对你的爱。
也许T.S他妈会不喜欢他爸作为牛仔的粗鄙,他爸会不喜欢他妈作为博士的神经质,但是两个人还是可以愉快的相爱。
相爱不是一种疲惫的拖累,是一种心灵依靠。
这种爱的联系是彼此内心美好的依偎。
你可以去开拓自己的世界,并且是自由自在的开拓,然后还有一个人你可以爱,不用去担心,多好呀。
这种两人间的信任是多么珍贵。
也许这个世界里有一种爱,隐隐地在心里,你说不出来对他有多爱,说不出,但是失去了又好难受,不管过了多久,都会记挂。
但是即使在身边互相陪伴,彼此又好似日常用品,不会过分重视。
这就是淡淡的,细水流长。
有些感情,或许需要相信,不是去相信对方,而是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会一直对对方拥有的信念,然后才会发现,即使他在不在身边,心里都会存在这么一种爱的感觉,就会心安理得,十分踏实了。
如果你是想看小神童和他的神奇故事,那你恐怕要失望了。
如果你以为这部片子是讲如何培养小天才,那你就别期待了。
我一直在想T.S.站在领奖台上说那三点的含义:第一点是感谢,这个很好理解。
第二点是简单解说了自己的发明,这个也能理解。
第三点,他很认真很细的讲了他的胞弟是如何死的,带着内疚和深深的怀念。
为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在孩子眼里,无论他是不是神童,他在乎的从来不是荣誉,不是金钱和万众瞩目,甚至不是他的成绩,他在乎的,仅仅是他家里人对他的肯定。
他羡慕胞弟能够得到爸爸的赞许,他希望爸爸的帽子也能扣在他的头上,这比去领奖要棒多了!
而爸爸对他是忽略的,妈妈因为胞弟的死对他也是忽略的,姐姐基本上不懂他还会嗤笑他,甚至连家里的狗都喜欢胞弟多一些。
片子就是从T.S.的角度来描写他们家的生活,爸爸每天的作息,妈妈对昆虫研究的进展,姐姐一遍又一遍的不满抱怨。
T.S.的科学研究并不是刻意的,都在他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发生,就好像这不是痛苦的作业无聊的研究,这就是一种游戏。
而当他决定去领奖,离开家庭独自去华盛顿区,又最后“受人摆布”,他并不是很清楚这中间有什么意义,他只是单纯担心他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
而当他爸爸妈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觉得跳上爸爸的脊背,把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才是真正的领奖和人生的意义。
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的天,父母的肯定才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想起自身经历绝不会忘的一个片段:高三那阵,冲刺阶段,经常熬夜,老爸也晚上加班挣钱给我攒学费。
每天晚上他回来,总要站在我身后静静的看一会我学习。
有一次,他用手摸了摸我的头,什么也没说,就去睡觉了。
我瞬间觉得有股极大的温暖,那温暖里有肯定,有关心,有感动,有老爸对我的爱——那个他从来没对我说过的字,却全在这里面。
小主角斯派维就是每个人的,聪敏,脆弱,关爱天真到可爱等等的内心投射。
他的心理表达还蕴含着哲理,跟妈妈的一样,而这种方式又很自然,也对观众来说更亲切,为产生共鸣创造了一个不错的设定。
始终理性的幼真冒险家寓言。
还有一个角色,妈妈格蕾丝女士,演员在本片中饰演的恰到好处,可能还是显得有点神经质,不过她的温柔,散发着母爱的眼神,对昆虫研究的执着,家庭关系以及身边事情的态度都塑造出了一为可亲的形象。
不知道换做其他演员能不能做得到或者更好?
特别是她的内心也跟斯派维一样天真,话里提现她的智慧,还有她的“那不是你的错,T. S. ,那只是个意外,不是你的错。
” 同样有爸爸的角色,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个体,本来一直都不怎么看好他的直到他一拳击中记者并背起斯派维尽可能的安慰他。
姐姐就是现代青春期女孩,不过在电视上看到斯派维获奖满是为之骄傲的向好朋友报喜,发觉她好可爱。
弟弟Layton更是斯派维内心交流者,善于配合的好伙伴,也是可惜了的小孩。
反正都很可爱,电影也很可爱,希望还能有T. S. 家陪伴我一会儿。
会不断截取影片中的理智台词来补充下文,因为我真的喜欢着那一句句我所谓的真理。
主人公本就是一个细腻的男孩子:他能感受到父亲和弟弟的相似,理解父亲对弟弟的喜爱;能感受到父母虽然在形式风格上很不一样,但细节处又处处透露着默契,表达着涌动的爱意。
而当一场意外发生后,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内敛,他首先将责任丢给了自己,所以压抑的情绪开始弥漫——坐在爸爸的车上,他察觉到爸爸更想要的,是弟弟会做出的或许愚蠢但可爱生动的回应。
可是他不是弟弟。
于是他认为,是自己让爸爸失去了弟弟。
看着妈妈忙碌地研究,他察觉到妈妈“把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而这转变是因为那场意外。
可弟弟回不来了,他依旧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父母不愿提及沉重的往事,但这些沉默一次又一次加深了小男孩对“自己的错”的认知。
他一边继续追逐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一边不断地反思和忏悔。
日复一日,他似乎认为自己的离开才能让事情回归原点,所以他留下的那封信,总让我感觉像是一个寄居者对房主表达感谢。
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他真的走了。
可是他其实很爱爸爸,会因为爸爸的车没有停而感到郁闷;他很爱妈妈,带走了妈妈的日记本;他也很爱弟弟,他每一次出门都会给弟弟带礼物,甚至面对每一个选择的分岔路口,都会在脑海里分化出弟弟的形象,强迫自己承载并融合弟弟的思想和态度。
前往学院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同样在流浪的“船长”,遇到了帮忙掩护的售卖员姐姐,遇到了认真负责的警察叔叔,遇到了热心的司机叔叔……勇敢的小孩终于到了目的地,他带着他的热爱和回忆站上了演讲台,而他终于有机会,在“与他们无关”的陌生人面前提到弟弟,说出“被掩埋”故事。
他依旧认为是自己的错,他在话筒面前又一次强调了,这是自己的错。
可一个真诚的小孩在大人们面前又得到了什么呢?
副校长把他当做赚钱和宣传学院的宝贝,为在镜头前凹温柔形象,在明知他受伤的情况下冲上台大力拥抱;试图控制孩子的演讲内容;给孩子做智商测试,并直言不讳地表达利用之意。
而孩子呢?
一直在说谢谢,感谢她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而取消荣誉;说要把支持他的人名字记下来,在演讲中特别感谢;对给自己做智商测试的女士说谢谢您帮我做测试……这么细腻的孩子早就看出了假笑的端倪,又怎么看不出副校长所作所为的本意呢。
我更伤心地看到,主人公作为逻辑派,在拍摄照片时说自己因为从来不用绿色的本子记东西而想要换一本时,副校长毫不在意。
而男孩呢?
他接受了一切。
这份不在意和利用在后面的采访中再次得到了体现:男主持只在意提词板,无数次打断主人公的阐述。
而男孩呢?
在一次又一次打断后依旧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真诚地给答案——尽管再次被打断。
看到这些令人郁闷的片段时,不知为何,脑子里自动浮现“如果他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些,一定会气疯”。
果不其然,妈妈感受到了儿子的不快乐,最初在演讲场地还是默默看着的她,这次站上了采访直播的舞台。
做的第一件事是:让男主持不要打断自己说话。
做的第二件事是:告诉男孩,不是他的错。
做的第三件事是:问男孩“你是想留在这还是走”。
做的第四件事是:得到肯定答复后,起身带走男孩。
做的第五件事是:扇了副校长一个巴掌。
第六件事情由穿着牛仔服的爸爸来完成:扇了主持人一个巴掌。
这时我终于感到了畅快,不仅是因为察觉了这个家庭丝丝缕缕间的默契,也是因为确认了他们互相爱着彼此。
又是一部带有法国情调的影片,小演员很可爱
水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总能找到阻力最小的道路,对人类而言,情况刚刚相反。
画面太美,故事一般,有点卡在奇幻和现实中间结果不上不下的感觉。。。话说小孩子玩枪出了事真的能说是“nobody's fault”吗!家长不用负责任的吗!!
剧情比较平庸 亲情部分略感人 画面很美 男女可爱 声音好好听~
说它是童话吧,它太成人;说它是剧情片吧,它又太幼稚。成人童话并不好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小宝贝演技相当不错。
3.5还蛮喜欢这样的家庭,觉得老爸很酷啊
既不好玩也不动人,无聊角色很多,颜色也堆得有些烦人。就老爸老母还有那么一点爱。
太平
看几分钟就知道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天才的故事本来就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再加上悲情和神叨叨的一家人,毫无新意,江郎才尽。
法国人的叙事情调用在美国西部就不合适了
热内努力收起自己近乎癫狂的视听语言,却藏不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虽然影片的故事比起热内之前的作品少了黑色幽默,但是TS的冒险之旅照样精彩纷呈,还带有韦斯安德森的闷骚劲儿,这四年真的没有白等。
就講layton 一段有點感人
原来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难怪又臭又长,一星给高了
这算不算水土不服
没想到是部非常有趣又神奇的非凡经历。
非常拖沓和无聊🥱
很不错,不过看电影的时候我的重心大部分都在风景和火车上面,因为真的很美,好想一个人乘坐一列横穿加拿大直达美国的列车啊。其他的啊,倒是没什么太来电的地方,笑点很不错。
大概是早期观影过程中,《天使艾米丽》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总觉得这片有些生硬。《漫长的婚约》和《尽情游戏》也比这个好看。
Cute。荡秋千的女孩让人念念不忘。
一些话小孩说不合适,就安了个天才儿童的头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