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每天骑着摩托车,在居住区走街串巷假装在房门挂上广告,实际上是在试探该房子有没有人在家,如果第二天广告牌还在,似乎证明房子主人不在家,观察好之后,男主角就会选择一家偷偷开锁进入,他并不是小偷,他在陌生人的家里洗澡、做饭、睡觉,还会帮主人修理家电、洗衣服、收拾房子,最后会跟主人的相片合影留念。。。
女主角出现了,当他进入到某一家屋子,他以为没有人,却不知道房子里有一双凄楚而又憔悴的眼睛正在偷偷窥视着他,看着他一声不吭地游走在屋子里,把坏掉的秤修好,把脏了的衣服
我们应该注意到,金基德在国际电影节上很少得到最佳影片,而总是得到最佳导演奖。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电影很难得到最广泛的认同,特别是难以得到传统道德观的默许,除了《收不到的情书》,他也很少明确自己的历史批判立场(历史批判,常常,这都是获得最佳影片的有效手段),而是多注意男女,多注意边缘人,特别是失意的女人。
我曾说过,《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其脱胎换骨之作,而《撒玛丽娅少女》则是他的转型或突破,这之后他的故事还会保留血腥,但不再以彻底的绝望告终。
《空房间》果然成为一则温和寓言,尤其后半部,已经近乎于态度无限暧昧的超现实主题。
金基德电影里的男人多少言寡语,在《空房间》里则是男女主人公同时缄口不言。
不言,是隐藏的开始,但面对这样的一个“他人即地狱”的现实世界,个人真的可以隐藏起来吗?
很多电影里都有“空房间”这个喻体,比如《重庆森林》,比如《爱情万岁》,尤其《爱情万岁》,蔡明亮要表现台北的冷漠,都市生活的冷漠。
金基德大概看过这部电影,因此他比蔡明亮更抽象,更明亮,也更多义——蔡明亮的缺乏幽默感,是他一个很大的局限。
看《空房间》,你真是不能不佩服导演的想象力,他能把低成本电影像这样一部一部地拍下去,而且做得如此变化无穷,左右突围,不但冷峻而且有趣,实在难得。
虽然到目前为止,金基德还没有一部绝对好的作品,但在韩国导演里他确实是最具大师潜质的一个人,唯一可与之平分半壁江山的,也只有朴赞郁。
他们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语言。
不肯辩解,不肯妥协,亦不肯改变。
从来没有任何恐惧。
拒绝与这个世界作任何交流。
静默地执拗自己的方式和认知。
他们遇见,微笑,然后够了。
她举起双臂,像蝴蝶,后退,后退,他躲在180度的视线后面,终于无处藏身。
这一次回头,他在了。
可是,那到底是梦还是真的呢?
他们不说一句话,可是他们是唯一相互懂得的人。
这是很久以来看过的特别喜欢的一个故事。
我们分不清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幻。
当我们不被任何人需要的时候,我们是否等于在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
于是希望不存在的人开始修炼,修炼自己的冷酷修炼自己藏身的本领;而希望自己存在的人也开始修炼,修炼自己安慰人的本领修炼自己在闪光灯下不眨眼。
藏身,有些人是因为无奈,有些人是因为渴求自由。
出现,有些人是因为爱情,有些人是因为需要忘记。
人人渴望,碰触到的肌肤,都是有温度的。
所以宁愿暂时住进你的外套也不愿意看见你冰冷的眼神。
有些人安安静静并不代表他真的什么也不想要,有些人习惯冰冷的皮肤并不代表他真的不需要温度,只是他坚硬的保护自己的壳子。
你看到他的岩浆在血管的拐弯处不断的膨胀。
他和她都需要温暖,他修炼到只有她看得见,他们在体重秤上面归零。
如果不被需要,我们就是冰冷的魂魄,因为互相成全,才有了你,也有了我。
这个城市的寂寞如影随形,把人吞进肚里,还一遍一遍反刍,直到我们麻木。
《空房间》是金基德看了《爱情万岁》后拍的,虽然讲的也是“私闯民宅”(在房屋主人不在家期间使用其空间)的故事,情感内核却相反。
“爱情万岁”里没有爱情,“空房间”比主人在家时更温暖。
同属“城市孤独边缘人”,《爱情万岁》的主角们是实实在在的底层,《空房间》的男主角却是“主动边缘化自己”(他有辆价格不菲的摩托车,学历不低,却选择了发传单的工作。
在无数个家庭里生活,却像鬼一样不被发现。
不是哑巴,全片却没有说过一句话。
在监狱里练习消失,最后真的成了“隐形人”)虽然这种主动某种意义上也是被动(无奈)。
被广告传单覆盖多日的钥匙孔,意味着被“遗弃”的空屋。
“3 iron”是一种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
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灰,“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这样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
孤独死的老人,貌合神离的夫妻,家暴的男人……这些房屋里少见幸福,空无一人时,它是温暖的,主人的归来让它失去安宁。
男主是陌生的闯入者,但有他在的时候,房屋才是“家”,每到一户人家,他都会跟墙上的照片合影,为房屋主人洗衣服(手洗)、浇花、修电器,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但离开前都会让一切回归原本的样子,粗心者可能甚至不会发现家里来过人。
“明明有洗衣机,为什么还要手洗?
” 家暴的丈夫这么问妻子。
女主也是一个不说话的人,但她的台词比男主多了一点,一句是对着电话那头的丈夫大喊“啊——”,一句是对男主说的“我爱你”。
他们因为相同的原因沉默——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家暴的丈夫,面对他,我们不想说话。
影片最开头就是高尔夫球一次次被击出,后来这个动作也出现了很多次,是整部电影里最核心的动作。
不论出于愤怒、无聊,还是本能,都是暴力。
就连小男孩的玩具手枪也一样(它也确实打伤了人)(btw,这部电影里,男人攻击女人,男人内部互相残杀…)更别提那双拳击手套了。
挥杆的动作里力量和脆弱并存,挡在杆子前面的女主更勇敢。
但她没挡住,直到那位无辜的路人女士(又是女性)不幸被高尔夫球击伤,男主才嚎啕大哭。
结识男主以后,女主把摄影师挂在墙上的自己的那张照片剪碎、重组。
(重新塑造自我)这两个不说话的人互为对方的屋顶,也是唯一能看见对方的人。
家暴男、警察、那些屋子的主人都看不见他们。
一开始的“看不见”只是“不能真的看见”,到了影片结尾直接变成了“真的看不见”了。
男主从“隐形人”变成了隐形人。
——————刚认识他的时候,他问如果把我们写成故事,这两个家伙的结局会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说,他们一起消失了。
当时我的脑子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什么,只是强烈的消失欲一直在心中,所以脱口而出。
后来有一天聊未来职业,我们在大学时期都在苦思冥想怎么去海上工作,离开大陆,或者在原始丛林里观察动物,离开人类。
我说,我们一起成为无国籍,无身份的人吧。
这个念头也是突然自发地从脑子里冒出来的,他问,怎么做。
我也不知道。
后来,我才明晰,outside society的结局是成为失踪人口,让社会意义上的“我”消失。
消失是最好的。
最后,那个男孩真的隐形了,除了她,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最后,他们两个一起站在体重计上,重量却是0。
原来我想过的东西早就有人想到并且拍出来了。
这也很自然,毕竟,谁想待在这里呢?
看了空房间,真的被震撼到了,男主应该是女主想象出来的理想伴侣,灵魂的交流,让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心不要孤单。
全片,男主没有说一句说,但我却感觉到了男主的情感,他很幸福和女主!
女主遇到男主,和他在一起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从刚开始冰冷的脸到后来脸上有了微笑,那就是人生。
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惊喜,看后久久不能忘怀,希望你们都能看看!
前几天整理碟片的时候,又把这部电影又拿出来看了一遍,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这片……活在背后的世界里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金基德凭借《空房间》拿下最佳导演银狮奖。
他领奖时,像电影中的男主角一样,用手心里画了一只眼睛的左手向全世界的记者致意。
有人说,金导这个动作的意思是:韩国电影是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而我猜想,那不是什么第三只眼,只是一只普通的眼睛,或许导演只是在传达电影里的一个意思:看看背后的世界。
人的目光——从左眼的最左边到右眼的最右边——是180度的范围。
这似乎注定我们的生活会被一分为二——看得见的被称为“面前的世界”,而看不见的则被称为“背后的世界”。
也许是因为对看不见的事物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大部分的人选择在面前的世界生活。
不管这个世界多么的糟糕,毕竟在可视的范围内,一切都不容易失去控制。
不知是否是这个原因,金导让泰石(《空房间》里的男主角)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总是处于未知状态的背后的世界。
这是一部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的电影。
而泰石是个活在背后的世界里的人,无法想象他是曾在面前的世界里遭遇了什么,还是与生俱来就活在那里。
电影开始,随着泰石第一次打开的空屋,我们也第一次看到了背后的世界——零乱的儿童房间里有弄坏的玩具枪,客厅的电话打录机里是主人出游时留给亲朋好友的祝福。
这时才知,原来背后的世界并没有想像中的恐惧感。
随后泰石洗澡、洗衣服、吃东西、修理玩具枪、看电视、休息,除了些许的寂寞,觉得他的生活也并没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直至主人归来,泰石将一切恢复原状之后离开。
电影这是从背后的世界回到了面前的世界:归来的男女主人一脸的不悦,丈夫觉得已经满足了妻子旅行的要求却仍见不到妻子的好脸色,而妻子却不停地抱怨这趟糟糕的旅行……鲜明的对比出现了:同样的房间,与主人回来之后屋子里充斥着的烦躁相比,没有主人的空房间要显得温暖许多,或者说,其实这就是两个世界的不同。
原来,背后的世界才是宁静、平和而舒适的。
电影继续,泰石在美丽的庭院深处遇见了被丈夫虐待而伤痕累累的善华,不知是否是因为爱情,他救走了善华,把她从残酷中带离。
而善华也跟着他离开了面前的世界,来到背后的世界生活。
其实泰石明白:只有在这里,善华的伤痛才能被治愈。
电影依然在两个世界之间游走,但我却不太想面对影片里所描述出来的面前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里只有衣冠禽兽般丈夫的变态行为,看似“甜蜜”的爱人之间的猜忌,遗弃老人的儿子的伪善和利欲熏心的警察的出卖。
对比之下,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泰石和善华是幸福的,在这里,他们以爱情相依为伴,善华治好了身体和心灵的伤痛,而泰石也不再被寂寞围绕。
但两个世界始终是相联的,再美好温暖,背后的世界也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伪善的儿子把泰石送进了监狱,而善华也被迫回到那个地狱般的房子。
电影到了这里,透出了“绝望”的味道。
但影片立刻封住了这令人不快的味道,而让“希望”蔓延。
毕竟,如果人的心是温暖的,就不会因残酷的现实而变得冰冷。
回到“地狱”的善华相信泰石一定会回来,她不再是开始时那个任人蹂躏的柔弱女人。
她坚强地在那所房子里生活,并开始独自勇敢的面对魔鬼般的丈夫,然后默默等待。
而监狱里的泰石也终于找到了和爱人生活下去的方法,既然面前的世界中没有他们能够生活的地方,那就彻底的离开,活在背后的世界里。
随后,电影里出现了那只被画在手心里的眼睛。
那并不是“第三只眼”,而只是一只普通的眼睛——一只看不到背后世界的眼睛。
泰石回来了,但却只有曾在背后世界里生活过的善华能与之相对。
当愚蠢的丈夫将善华的“我爱你”信以为真,而善华却在他背后的世界里和泰石相吻时,我们看到了他们爱情的彻底胜利。
结尾处,丈夫出门了,房间里又响起了泰石第一次为善华播放的音乐。
善华知道,此时此刻,泰石正在自己背后的世界里。
她张开双臂,将爱人推到墙边,然后转过身。
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唯一一个让面前的世界和背后的世界完整结合的时刻。
在这个完整的世界里,只有一对相爱的爱人——画面如此美丽。
这是一部美好而理想的电影。
美好是因为影片能带给人们温暖的感觉。
而理想是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像泰石那样彻底地活在背后的世界里。
但我想,至少在我们锁上房门离开,只留下空荡荡的房间在背后的时候,我们可以经常回头——看看那个背后的世界。
因为在那里,会有曾被我们丢弃的温暖在默默等待。
男主泰石属于社会边缘人,泰石没有生活的方向和重心,他将自己的生活融进他人的房子里,就像小朋友过家家一样,在别人的房子里按照主人的方式生活,甚至会注意到物品摆放和使用体现的主人的习惯。
他自我边缘化到不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只是一个现实世界的精神体验者。
女主被富豪丈夫长期家暴,因为男主带她离开了自己的暴力丈夫而自觉的追随男主,并以身相许,女主的内心心理仿佛显示着她的存在都是依附在另一个人身上的。
两个边缘化的人试图让自己透明化,他们依然按照男主之前的方式一样生活。
在遇到一个死在家中却没有人知道的老人后,他们以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空空间”,并享受着这个空间里两人透明得仿佛消融于这个世界的生活。
然而现实的世界就不存在透明的部分,他们最终被过世老人的儿子发现了。
入狱的泰石在监狱里悟到了视角盲区,并利用狱警反复训练自己的位置调整以准确掌握自己能永远处在想躲避的人的视觉盲区内。
利用这一点,泰石成功越狱并和善华在善华的家里回避着善华的老公生活在一起。
终于男主成功使自己变成了“透明人”,透明化的与女主共同存在。
下午,看了韩国导演金基德德片子《空房间》。
一个总是被各种电影节亲睐却一直在本国票房不佳的导演。
看的时候,竟然觉得有些诡异。
一个发传单的男子泰石,去不同的空房子住下,后来带走一个被丈夫虐待的女子善美,两人一起,在不同的房间之间辗转。
住下来,吃东西,然后修理坏的电器,洗好所有脏衣服,象在自己的家一般。
两人就如此相爱了。
后来却在一户房发现一个无人看管死去的老人。
两人葬下老人,以为可以安静住下。
却被老人子女回来报警将两人抓住。
善美被带回家,而泰石因各种罪名做了牢。
泰石在监狱中练习躲藏象幽灵一样不被发觉的本领,后来在再来到善美的家,近乎隐身人躲在善美丈夫的后面,只有她看到他。
“每个人都是一个空房间,等待有人打开心锁,放我们自由。
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一个男人象幽灵一样走来,带我走出限制,而我毫不犹豫地紧跟着他,直到找到我新的命运……”整部电影没有对白,只有女主角说了三句话,“啊”“我爱你”“吃饭了”。
那句“我爱你”在电影播出70分钟说出。
我没有办法清楚的讲述电影的情节,因为导演离奇古怪的想法。
画面很美。
男主人公的扮演者至靠眼神完成了所有交流,并且,他的眼神那么震彻人心。
结尾有一句话,每个人不知道是生活在梦境中还是现实里。
其实,电影表达的很好,盯着屏幕,有温和宁静的气氛在流动,有好听的音乐。
只有自己的看,才会感受。
而我的感受,标题里的几个词,就已经够了吧。
同一部电影,有的人看到了爱情,有的人看懂了寂寞,有的人,则看到了欲望……奇怪的是,这部自始至终只有寥寥几句对白的电影,居然没有让人感觉困倦。
导演金基德一开始就不是在讲故事,这位擅长“用画面说话”的韩国导演,用艺术家般的镜头,娓娓道来的是两个边缘人之间的爱情,影片完全摆脱了语言的束缚,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冲突,完全通过眼神、动作甚至空白的场景来体现。
同样的房间,主人回来时的被情绪所感染,显得杂乱、无序;而主人离开后,一切又恢复平静、舒适的常态。
对比之下,其实世界原本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看待周围的眼光,带上了太多的主观色彩。
电影仿佛在无声的提醒我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听你内心的声音。
女主角善华备受丈夫的凌辱,一直渴望逃脱,偶然被男主角泰石(一名游走于各式无人空房间的流浪者)所救,两人开始了一段神秘而温馨的伴侣生活。
泰石被抓入狱后,他们的情感联系并没有就此中断,彼此在另一个旁若无人的世界里相依相偎……以上描述,光用想象是无法理解,但在电影里,我们都看到了,善华在与丈夫拥抱的背后,与泰石的亲吻如此真实,如此美丽。
“每个人都是一个空房间,等待有人打开心锁,放我们自由。
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
”谁的心里,不曾幻想过另一个更自由的世界?
或许只有在那里,你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和你想看见的那个人。
你们之间的默契,不需要用语言表达,但是毋庸置疑,因为都是对方的依靠。
不是所有的抗争,都要通过暴力来展现。
静默的力量,往往更让人心折。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人在挖掘人性深处的隐秘上,有着更勇敢的尝试。
《空房间》便是其中一种。
坏掉的家具与未洗的衣物等都是破裂的感情的具象化表达,而男主替他们修补与清洗等一系列举动,包括使用他们的厨房、厕所与卧室,使得物理意义上的空房间在遭到外来者入侵的同时,反而多了一层人的温度以及真正有人情存在的烟火气。更换房间,好像又是一种改变人生的方式。在封闭的空间里,情色摄影师、拳击手等职业,不再是遥远的梦。在家族合照的背后,几乎每个人的内心也有一处空房间,幸运的是,只有女主才能得到宛如天神降临般的救赎。二人之间不用台词便能勾起观众阵阵情欲,讲述故事的是身体,是动作,手和眼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至于男主在入狱后开始变得神棍了起来,肉身被摄影机取代,亦真亦幻,还彰显了摄影机窥淫的属性。女主憋到最后的唯一一句台词사랑해요,能量十足。
不明觉厉
结局浪漫的震撼!与你相吻 夫复何求!推荐
一部几乎没有台词的电影。本来不很喜欢金基德的,但这个电影让我折服~~
没人觉得男主角像春哥吗?让人入不了戏啊
那个亲吻的镜头其实很感动.
艾玛好可爱的电影,有如在马路上看到金毛的杀马特,会心一笑\(^o^)/虽非创作意图,但一个时代的审美与当下的流行碰撞出奇妙乐趣。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电影”
无声电影
我都不稀说你
金基德的行为艺术
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
无声的革命
7.14 现实和梦境是零和游戏。电影里世界一分为二,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善华从可见到不可见再回到界点,泰石从可见到界点再到不可见。不可见的世界带来恐惧带来猜忌,而它自身平静单调却无法逃离。考量一下这个世界,心境大不同。
装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世事真假难辨
看的版本没字幕我忍了,但导演也太爱玩弄技巧了吧,不过这样的电影总需要有人去拍。男女主人公都不用背台词但眼睛很累的电影。音乐很美。“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不清梦与现实”
我只是好奇男主角的那种技能是否科学。
女主一星,那个人体秤的剧情设置一星。
对于这种伦理文艺片 真的是消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