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7年王家卫拍出第一部英语电影《蓝莓之夜》后,杜琪峰在两年后也交出导演生涯上第一部有英语对白的国际作品《复仇》,同样也是轻松入围戛纳竞赛。
值得留意的是,2009年戛纳竞赛单元里有三部华人导演作品,除杜琪峰外,蔡明亮的《脸》也是一部跨国合作的影片,足以可见在千禧年代后期,华语导演开始纷纷尝试跨国拍摄,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至于作品水准则是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位在自己擅长领域吃香的导演,转到非母语拍摄都能获得成功。
王家卫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杜琪峰这部《复仇》要稍微好一些,幸免沦为烂片的下场。
杜琪峰作品一直由“银河映像”的团队打造,所以有较为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这部《复仇》虽说是和法国合作,但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蓝莓之夜》。
这个剧本采用半中半洋的设定,有效掩盖掉作者风格移植到非母语文本时的水土不服症状,而且能让杜Sir的铁杆影迷更容易接受。
事实上,这个剧本的出发点和《蓝莓之夜》颇为相似,王家卫是对爵士歌手诺拉·琼斯的迷恋及后为她量身定做剧本,而杜琪峰则是一心想跟偶像阿兰·德龙合作拍摄犯罪电影,只不过因后者身体状况而中途换成了现在这位摇滚歌手约翰尼·哈里戴。
剧本在塑造男主角时并没有像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将港版人物“西洋化”后出现的错位不适感,相反,男主角一心只为家人复仇的行为动机符合中西文化里的共情与共识。
这自然是导演和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对两种不同文化融合时深思熟虑的结果。
杜琪峰和韦家辉创作的剧本往往是天马行空而不拘一格,很多跨类型实验的元素出现,在这个较为老套的复仇故事的后半段引入男主角失忆的情节,给老生常谈的叙事文本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思考空间。
一个人失忆后是否还有仇恨?
这是个很有趣的存在主义话题,尽管剧本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一点。
其次,剧本较为合理地将法国男主角的复仇情节融入到香港本土特色内容,尤其是杜琪峰最擅长的枪战戏和兄弟情谊里。
法国男主角和香港杀手帮两条主线并行不悖,各有千秋。
杜Sir这次交出了两场颇有看点的枪战戏,一幕是烧烤场月黑风高杀人夜,另一幕是废物回收场的“屎壳郎”大战。
精准的场面调度和摄影剪辑令这两场枪战戏焕发出作者化的诗意效果,月夜下的树林和荒地上滚动的废物堆隐隐透出对经典西部片的致敬效果。
忠实影迷可能会从不少场面中找到过往杜Sir作品中的经典影子,比如《枪火》里的人物站位,《文雀》里的雨中大战,以及《放逐》里的飘逸氛围。
杜Sir的枪战戏愈加讲求美学意境,而非肤浅庸俗的暴力冲突和血腥刻画。
然而,这个剧本的后半截有不知所终的感觉,尤其是在香港杀手帮被灭后,一大段由男主角独自支撑的高潮枪战戏不太过瘾,难以满足一众影迷的期待值。
另一处欠缺的是没能发挥出政治隐喻的魅力,在这部《复仇》之前杜Sir的多部作品均以复杂微妙却深入浅出的戏谑感来达到政治影射的目的,他第一次入围戛纳竞赛的《黑社会》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在这部作品里似乎难以将这种拿手戏展露出来,尽管当年法国《电影手册》主编付东对这部作品吹捧有加,提及“归属”与“拆伙”在叙事文本里的政治指涉,但是在老外眼中这种虚无缥缈的政治性始终没能在现实层面找到落脚点,无疑令影片少了一些可供解读的空间。
不过透过这部作者化的枪战动作片,至少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华语导演只要在剧本上考虑周全,依然可以平衡好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甚至是透过作者化的策略去尽量消除掉文化冲击之下的突兀感。
最明显的莫过于在影片里,男主角回到女儿生前住处,亲自下厨煮西餐给杀手帮品尝,之后在餐桌上互相切磋枪法技艺的一幕,完全就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以及导演作者风格展露的典范。
沉稳的镜头,精致的构图,有点忧伤却冷峻的夜景,强对比度然而怀旧的光线,很多、很多的黑衣和慢镜。
想看到的都看到,也就满足了。
杜琪峰这次的确没有“超越”,也没有“改变”,更没有“进步”。
但即便是同样的东西,一年看一次,很烦吗?
在报纸杂志网站上竞相闪过越来越敦实的古装盔甲,蓬头垢面的乡民强盗,鲜艳如PS的山山水水,一次比一次人多的战争方阵,之后,我有点像等了一天的公车:终于到了。
熟归熟。
《文雀》里的雨夜,《枪火》中的夜枪击落叶,《放•逐》中的楼梯交火,《黑社会》中的街头对战。
南哥这次做冯先生,阿鬼和阿肥还是反水跟班,林家栋顶的是张耀扬的位置,冤家碰头必在黑诊所。
花生、烟、死前的笑,像强迫症一样永世不变。
我不是来审片的,只是打个酱油而已,脑子不时还是会被拐空:总觉得雨伞下会探出一把刀,或者楼上又会扔下一个人来(那场戏老戴在雨中的“凄凉”,我却是当惊悚看的)。
对此只能无奈而笑:怎么还玩这一套啊?
可是,当电饭锅、电冰箱里掏出枪来把拾荒人变成枪店店长,电话里“三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让黄秋生一脸愕然,再次献身露臀的林雪痛不欲生地喊出“Have you been police?”时,依然被喷倒。
老段子原来还夹了新词。
三对三的设计内里本来也有点意思:鱼市三人组将别人灭门后照样家庭聚会,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固然是一种职业素质,却同样可解做一种“不记得”。
而他们对冯先生倒是忠心得很,死都要多问一句。
总归配置得比较粗疏,加之任达华的大Boss确实很审美疲劳(不过那种戾气依旧强势到位,换人就不好说了)。
让看官觉得无趣倒也情有可原。
算来自《枪火》出世已有十年。
有些人从《罗生门》而曹禺而二人转,有些人从少林而李小龙而外星人,我家对门由饭店而滑雪板而彩票而网吧。
不幸,早市的大饼子还是变不成必胜客,古龙的小说还是写不成福克纳的长句。
一样东西总像自己的样子,也只能随它去了。
即使搞全风格主义,《复仇》咯牙的地方也很明显。
比如海面升鬼魂,以及其后的恶有恶报。
这些地方看得出韦家辉施主的风格:专事鬼神、前世今生、因果报应。
甚至是“有条件要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报”。
作为一个故事,剧情应该在三人组报销之后就结束。
为义气(就算还有天理)而背主的人用性命偿还了选择,而始作俑者却浑然不觉,全不记得世上有为自己而舍命的无名英雄(和《十月围城》的想法有点撞车,后者实际也没敢那么拍)。
区别是三人组从事的并不是什么革命事业,他们更像是凭着一种本能,选择站在一个人而不是一帮人的一边(村上版:站在鸡蛋而不是墙的一边)。
领袖、救国、民族大义多少可以带来点历史的光荣,法国老头却连自家亲人都不认得了。
公众只知道死了几个“三合会的”。
私人恩怨这东西,从来只会扰乱社会治安,谁管它呢。
然而,为一个失忆老头而死和为领袖而死,真的不是一回事吗?
没关系。
总会有人记得。
其实吧,老杜就是一厨子,早在30年前,他刚刚从配菜的转为厨师以后,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位出色的厨师,当时,各家港式酒楼都比较流行张彻张大厨子的生猛口味,于是他也似模似样学做张大厨子的特色菜,整出一桌《碧水寒山夺命金》,不过由于初次掌勺,怕用火用料过度,结果在火炉边放上时钟,在调料边放上试管,以免出现误差,最后菜上桌了,结果整的大家都不满意。
掌柜心想“你个没出息,想倒咱酒楼招牌呀”!
得,最后又让他做配菜的了。
这一做又是七年,终于有一天,隔壁生意甚好的黄百鸣酒楼因为厨子忙不过来,请他帮忙,于是又干了七年的杜配菜又成了杜厨师。
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准备闹钟和试管,成了杜厨子的杜配菜只能跟着别的厨师的速度一起烧,别说,这一烧味道还不错,虽然是快餐,但是由于黄百鸣酒楼的客源好,大家都爱到这大众口味,结果黄大掌柜一高兴,就正式聘下了杜配菜。
杜配菜终于正式成为杜厨子了!
杜配菜猛然发现,原来做菜不需要这么仔细,只要招牌响,火候够,菜自然就是好菜。
于是乎他一口气出了好几道新菜,虽然都是仿着别的厨子做的,但是大众口味就是喜欢这个,终于,在《阿郎的故事》这道他研发了很久的菜上桌之后,客户争着抢着要看看厨师的真面目,于是乎杜厨师成了杜大厨师!
社会上也有了这么个共识:黄百鸣酒楼的杜大厨师手艺不错!
再后来,由于黄百鸣酒楼年久失修,装修跟不上时代,喜新厌旧的食客们也渐渐很少光顾了,羽翼渐丰的杜厨子早就跃跃欲试想出来自己干了,机会难得,于是,找了爿店面,开起了银河酒楼..自己创业风险难料,虽然艰难,但杜厨师还是凭着一帮肯干的伙计和自己以前的黄百鸣酒楼建立的一点客源搞了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杜厨师总是在研发特色菜的道路上不但进步,虽然一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烧了不少便宜可口的快餐,但他毕竟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名头,那是拜特色菜所赐。
只有把自己的手艺练好了才能让酒楼客源滚滚。
时光荏苒转眼杜大厨子变成的杜老厨子,这期间他和别的酒楼合作过婚宴,也搞过年夜饭,虽然花样很多,但都众口难调,所幸银河酒楼也依然生意不错,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源,杜老厨子人老心不老,他想着开连锁,于是做惯了粤菜的他,研究了个叫《蝴蝶飞》的大路菜,不过反响平平。
而这次他又开始研究了法国菜。
扯了大半天,终于扯到了这盘叫
法国菜自然少不了红酒,老杜找了瓶Johnny Hallyday的红酒,这是瓶年份不错的正宗法国红酒,和美国那瓶著名的Al Pacino有点神似,当然味道还是差那么一点了,没办法Al Pacino 红酒价格太高了,银河酒楼可不想冒停业整顿的风险。
回头说这法国菜,这道菜杜老厨子可是花大心思了,用料那是相当足,特别加了好多杜琪峰的独门调料,什么林雪酱油,秋生姜,还有后来新研发的加栋孜然等,当然调料是东方的,做法当然按西方的来了,中间也尝试的加了点以前《文雀》里面用过的夜路雨伞的微火,最后出锅了,这是一道让好多银河老顾客期待已久的菜啊,不过说味?
怎么说呢,味不错,不过少了点嚼劲,配料到是没让人失望 酱油还是那么香,生姜还是那么辣,红酒也凑合,只是主料稍微嫩了点,一口两口都进肚了,没什么回味,最后只留下一嘴的姜味。
当然当然,这菜给我们这些吃惯他粤菜的人来说,肯定有那么点怪,不过不要紧,杜老厨子这菜是给法国人吃的,我们要的新菜?
别急,别急,不是听说有个叫红圈和叫夺命金的新菜么 估计应该等的不久了!
我把它的立意理解为:有些事情,即使你已经忘记,也是要去做的。
这是老派江湖的责任感,法国人没见过,我们却在英雄本色中早已熟悉。
看似遥远的21世纪已经过去了10年,一切都是实际广义至上,道义、责任,放两旁,不见了。
其中的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退出。
但他们都没有,仅仅是因为“很多钱”吗?
我看不是。
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是单纯觉得“这是我选的,所以撞了南墙也不能回头”。
为什么觉得失恋的人可以看看呢?
因为你可以思考下:有些东西,如果忘记了比较快乐,你是不是还一定要强迫自己记住。
本片应是杜琪峰进军海外的野心之作,为了在外面卖座,一众香港老屎忽众星捧月法国佬。
比起之前的出品,这个故事显然偏商业化,也少了很多本土元素,算是中规中矩。
杀手的职业道德和英雄主义情结作为内核而推进的情节不太经得起推敲,就像那些快意恩仇的西部片一样,角色们都太面孔化了。
对复仇过程中产生的道德困境问题解决得非常决断,也就少了玩味多了爽快。
其他的诸如叙事手法、灯光摄影、音乐和服道化美术风格都是一贯的导演风格,因为要国际化出品得更凌厉了,惯用的大段得有些拖沓的枪战对射桥段有所收敛,极尽简洁的台词和黑色幽默元素相结合,精心设计的服装和pose突出的就是一个字型,让女孩尖叫的那种有型。
与此相比法国佬反而显得有些呆滞了,靠耶稣打救开挂才完成了复仇。
在我们这个媚俗到骨子里的中国影坛,能够始终“坚持自我”的电影人实属凤毛菱角,姜文是一个,杜琪峰是另一个。
影片主题还是在杜琪峰作品中常见的——将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摆放到一个极端状况下,来拷问他们(也是我们观众)的灵魂。
以黄秋生为首的“杀手小集团”在明知自己的老板已经失去记忆(不可能再付给他们酬劳),明知即将以弱敌强,还要信守对这位“失忆老板”的承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所谓“江湖道义”。
(“盗亦有道”,在香港本土电影中从来就是传统主题)。
从各个方面来说(演员表演,影片结构,叙事方式……),除却那个略显仓促的结尾,这几乎就是一部完美到无可指摘的电影。
在此,只想单独谈谈影片主题配乐(罗大佑所作),无限悲凉中透露出难言的落寞与压抑不住的愤怒。
责任:评杜琪峰《杀手三部曲》之三《复仇》2009年杜琪峰的《复仇》上映,标志着他的《杀手三部曲》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枪火》到《放逐》再到《复仇》讲的都是杀手的情义,杀手的相知、相惜、相杀、相救。
三部曲的故事都看似都很简单,简单到三部电影都可以概括成任达华让黄秋生杀他不想杀的人、而黄秋生反抗的故事。
不只是内容,《杀手三部曲》中杜琪峰的画面是一贯张扬中又充满细腻的,慢镜头、走位、站位等等,他很注重细节,杜琪峰才是中国的昆汀。
由于我更多想讨论内容而不是摄影和剪辑,所以我只举一例:《枪火》中在沙发上用脚踢小纸团,《放逐》里子弹接力把手枪打到水塘里,《复仇》里用子弹接力让自行车“自行”。
《杀手三部曲》的内容递进也是明显的:《枪火》中的反抗是暗地里的,《放逐》中的反抗开始是暗地后来意外被迫公开的,《复仇》中的反抗是明确、坚决的。
《枪火》讲的是同一个杀手小组内部的故事,《放逐》是两个杀手小组的故事,《复仇》讲的是三个杀手小组的故事。
《复仇》中一共出现了3个杀手小组。
就是黄秋生阿鬼这一组,他们杀冯先生的女人和奸夫的原因是订单任务而已。
他们接法国佬为家人报仇这一单的原因也是订单任务而已。
A杀手小组在为法国佬复仇的过程中,有两次杀人过程,第一次是干掉黄日华为首的B杀手小组,因为他们是法国佬家人惨死的直接执行者,第二次是因为已经答应为法国佬报仇,所以即使后面发现B小组的后台也是自己的老板和客户,依然选择继续执行任务——干掉冯先生和他的杀手团。
第一次动机是因为任务,第二次动机是因为自己的原则即对客户富有的责任。
C杀手小组就是法国佬和多仔婆叶璇这一组,他们杀冯先生的目的不是仇恨而是责任。
而所有事情的开始事件:B杀手小组为冯先生执行的杀掉法国佬家人的行动,原因也是订单任务而已。
三个杀手小组在杀人过程中,没有一次是因为仇恨,这才是杜琪峰《复仇》在内容上的厉害和独到之处。
阿鬼,阿柱和肥乐,望着法国佬开心的和孩子们一起玩球时,阿柱说:“当一个人没了记忆,你们说,仇恨还在不在?
”肥乐说:“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阿鬼说:“他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啊,干活吧!
”记不记得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要去做。
必须要做的事情,就要去做,记不记得都不重要,这也正是责任的涵义。
没有了记忆,仇恨当然不在了,但是责任在。
黄秋生他们仨,决定了要帮法国佬复仇,那么就做到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要做,这就是责任,这就是男人!
这种情义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稀有的东西自然珍贵,因为珍贵而令人感动和怀念,因为感动和怀念,所以才是永恒的经典。
阿鬼出事后的一周,就是头7那天,法国佬看到多仔婆和孩子们都哭了,看着新闻里播出的三个死者的照片(黄秋生他们仨),小女孩告诉他:他们是你的朋友,是你最好的朋友。
可是法国佬由于严重的记忆衰退、依然什么都想不起来。
法国佬忘记了他在法国的女儿还活着,忘记了他来香港的目的,也忘记了他在香港有三个最好的朋友都因为他而死去了,更忘记了他的仇人都是谁。
但是,他知道多仔婆每天给他做饭,孩子们每天和他一起玩耍,他知道他们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
所以,他决定为多仔婆和孩子们做点儿什么,这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爱,因为责任。
叶璇用美人计让孩子把把标签贴在冯先生身上,好让法国佬能够认出仇人冯乔治,历经波折,但法国佬成功了。
影片结尾,他又回到孩子们的身边,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是一个失忆杀手的情义、这也是叶璇和孩子们的情义,他们都践行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责任本身也是一种传承,当你继承或者说得到了某种东西的时候,你身上就负有责任。
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就对父母有责任;生在国家,就对祖国有责任;得到了别人的爱,就对爱你的人有责任;情义也是责任。
我喜欢杜琪峰有思考的作品,我喜欢杜琪峰的《杀手三部曲》相关链接:什么叫做阴谋论,我评《杀手三部曲》之第一部:枪火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482502/向死而死:评杜琪峰《杀手三部曲》之二《放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93955/
情节纯粹是为了耍酷,完全脱离了正常的思维——黄秋生在仅仅为了几万欧元、一块旧表以及远在法国的还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套房子一个餐厅,就背叛自己财雄势大的老板?
仅仅因为老板杀了那个老外全家(或许说是杀了别人的小孩触犯了黄秋生底线?
)另外,片尾,一个记忆都有问题的人,能团灭掉一个黑社会团伙??。。
很怀疑这个团伙是咋混到这份上的。。
杜老师每部电影都只有唯一的一个主题,绵延横亘,始终不绝。
《复仇》里面的最动人的三句话,说话的时候都是背影,阿鬼,阿柱和肥乐,望着远处的海面和沙滩,看不见嘴动,只有缓缓的对话:“当一个人没了记忆,你们说,仇恨还在不在?
”“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他不记得了,我记得啊,干活吧!
”居历史学家分析,酒的产生是和农业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只有在粮食大丰收后人人都能吃饱了才有好事的聪明人去琢磨怎么把剩余的粮食利用起来,于是出现了酒。
戈倍尔或许早被人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一句名言早已经成了王道: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
只要你想到这句话,戈老师又能从坟墓里还魂回来。
更何况我们重复的大多数还不是谎言,或者自认为不是谎言的话语!
我们日常中、冷静中、平淡中、生活中,都知道,义气绝不能当饭吃的。
但是,粮食够了,饭也吃饱了,好些人都会选择不吃饭,会去喝酒。
义气不能当饭吃,但一定能被当成酒,酣畅地饮下。
电影看完了,几点感想1.即使是干杀手这一行,也得讲究职业道德,滥杀无辜不是一个杀手该做的事,买一送一就更不必要了2.杀手也是讲感情的。
杀人这件事不止是一盘生意,有时候也是可以建立在感情之上的。
当然了,讲感情,还是要付钱嘀3.事情要善始善终,既然答应了就不要食言4.复仇这件事有时候不但是仇恨,更是责任。
做人不能忘了责任
中二
剧情咧剧情咧~~银河的片找鬼佬来演总是怪怪的。而且剧情说鬼佬失忆,总觉得片子的内容是,3个很酷的杀手被一个失忆的鬼佬给表起来去杀另外3个杀手,耍得他们最后竟然赔上了性命。我觉得导演有在学《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风格,太风格化了,以至于看不到剧情!
这部的故事线条很明确。叶璇的客串其实很出彩,绝对出彩。@Home
澳门这城市本身太冷了,像杜琪峰这种极冷的气质,一定得放在极热的城市,才出得来效果。像垃圾场这种浪漫到死的戏,用一次足矣。倒是杜琪峰这炉火纯青的技术,收一徒弟估计得跟着学三十年才能出师。
當年有幸在大銀幕看了遍,多年後重溫,更覺浪漫。
杜sir这回偷懒了,把放·逐多P一个鬼佬就拿去糊弄爱慕他的法国人。可惜墙里的眼光是挑剔的苛刻的,杜sir cos 自己是不会得到勋章的。但是这片子里真的填满了杜sir最标志性的一切,最银河的一切。最闪光的一点该给罗大佑。给个四星,为银河迈向国际的第一步。
7分
《枪火》混搭《记忆碎片》,在CS里《放逐》。
罗大佑啊罗大佑!
毫无看点,毫无逻辑性,浪费时间了,这哪是电影,简直像在扮家家。
看杜琪峰的电影,很多时候是看气氛,几个镜头就把气氛烘托出来了,再加上古龙式干净利落的枪战场面,整个节奏非常紧凑,故事情节倒也次要了,一直觉得杜琪峰和徐克是最江湖的两个香港导演,骨子里的侠义。
拍糙了
幕后团队那么强大,就不能好好讲个故事?
国产片子能拍成这样,不错了。要是少一些血雾形式、黑伞俗套和同行杀手公平决斗的浪漫,多一些真实感会更好。杀手就是杀手,注定要保命赚钱,这样表现杀手的牛仔式决斗未免太……,杜琪峰还是不能走出传统香港电影的影响。不过,这部片子有尝试,有朝向好莱坞片走的想法,鼓励。
绝对是被低估了。估计有很多人是阉割版受害者。诚然,比起枪火,放·逐,杀手组的性格变得没有那么出彩,但是这部电影对“迷失”的主题,以及把中国的“义”和西方的“复仇”有机结合,是一种很精妙的文化输出。复仇委托人和执行人身份的互换,导演没有给出直接解答,但是问题非常精妙:没有情的仇,还需要继续复下去吗?复仇是其本身,还是原因更重要?
法国人眼睛太小了,整天给没睡醒一样
没什么新意
打自行车那点好帅
枪战场景已经拍出了游移在情节之外的飘逸风格,太过风格化而导致主题弱化能算是件好事吗?4颗星献给自行车试枪的片段,铁血下的浪漫情怀。
对杜琪峰来说,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帅气的打枪。三星改,我也是被逼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