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尘埃
خاکستر و خاک,阿公带我回家,Khakestar-o-khak,Terre et Cenders,Earth and Ashes,Soil and Ashes
导演:阿提克·拉希米
主演:Abdul Ghani
类型:电影地区:阿富汗,法国语言:达里语,普什图语年份:2004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亚国家阿富汗陷入连绵的战火之中。国家饱受摧残,人民流离失所。无情的轰炸摧毁了老人达斯塔戈(阿卜·拉贾尼 Abdul Ghani 饰)所在的村庄和家园,他的亲人几乎全部遇难,只有5岁的孙子亚辛(贾温·马德·何马翁 Jawan Mard Homayoun 饰)幸免于难,却也被爆炸声震聋了双耳。老人..详细 >
Turning a novella into feature film is quite hard indeed. Great visualisation, but no point adding so much more and making it far too lon
店主说“这就是人生”,可为什么他们要过这种“人生”?这明明是被偷走的人生。
一个人物我都不认识,却能让人体会那种最深刻的悲伤。帝国坟场的意思是,埋葬了帝国,也埋葬了自己。
贫瘠荒凉的不只是阿富汗的戈壁荒漠,更是被战争摧残凌虐过的死亡墓园。阿富汗失聪了,衰弱的他徘徊奔走在无谓的路上,他伤痕累累,不知道方向,在血泊里舔伤。踩到地雷炸死的羊、躲在坦克阴影下的母女、燃烧被毁的村庄、破碎的家庭、杀戮的回忆。。每个这样的场景,都在战争罪恶上加码。黄沙漫漫,黑压压的历史灰尘遮蔽了阿富汗的大地。。。
十分钟什么内容都没有,没必要在这种片子上浪费时间
派出了战争的压抑残酷
就连那风声都像是在凄厉地哭泣~
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还幸运。
7
战争的伤痛
“坦克偷走了声音”。非常好的战争寓言,卡车带起漫天尘埃如同阿富汗无尽的硝烟,在轰炸中失聪的孙子,与好战的儿子反目的父亲,受辱而死的母亲,背着门板离开的人,骑驴奔波的摇摇鼓销售,在坦克“荫蔽”下日复一日等待的妇人,所有的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回回。在那条尘土飞扬的大道上,没有谁不是满载伤痛,“活着”竟如此沉重。
战争和献祭是一样的道理你知道声音去哪儿了吗?伤痛要不就是化成眼泪从你的眼中流出,要不就是化为利刃从你的口中吐出来,再不然就是变成不定时炸弹,哪天突然爆炸
《细读经典》
特别简单的故事,幸存下来的爷爷带着失聪的孙子去给儿子报丧,一片焦土的小城市,处处是新坟。天真烂漫的孩子以为世界失去了声音,告诉陌生人爷爷把妈妈和奶奶藏在土里,小摊儿主为祖孙俩投来善意,情绪变化的哨兵原本也是个好人,被士兵押解的犯人犯的罪行不过是看不下去军队对村民的屠杀……皆是无声处,却全是对战争的控诉……
50分钟弃,戛纳一种关注提名我不认同,阿富汗战争艺术片,废弃的坦克、成片的墓地、满屏的黄土、防不胜防的地雷,创作者直白地展示了战后的满目疮痍和民生疾苦。只是影片技术层面没过关,战争艺术片可以克制可以写实可以做减法可以反类型,但是不能没有了有效的叙事性,不能不尊重观众的客观观影习惯,不能只靠观众用高分做慈善来刷榜,不能只凭借观众的精神支持和怜悯而活,就像寻人的爷孙永远等不来卡车,粗糙战争艺术片影片也永远等不到大众的关注,也就失去了反战表达目的,只能独角戏自娱自乐。
忍石的导演
这个世界会好吗?
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自有定数战争和献祭 是一样的道理 要不就是血染双手 要不就是被人隔断喉咙在战争中 幸存者比罹难者更痛苦伤痛 要不就是化成眼泪从你的眼中流出 要不就是化为利刃从你口中吐出来 要不然就是变成不定时炸弹哪天突然爆炸因为最近在看勒德 ·胡赛尼的书 所以想来看看关于阿富汗的电影 在中途看到了在《追风筝的人》中也有描述的索拉博罗斯坦的故事
这个国家的未来成了聋子,现在的麻木而冷血,只剩下过去的来回奔波在刺痛的边缘。可怜的阿富汗。
一个杯具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