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咖啡时光》让我重温看《站台》的感觉。
隐忍、节约、疏阔,像山水画里的留白,不着一墨,尽得风流。
每个角色都是透明的,行为、小动作、说话、不说话,穿行过沉稳的画框,而情感思绪全都流淌在观者心里。
像看默片,像观察生活中的人。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第一次回家的那一幕,母亲一直在厨房,当时就觉得母女关系很蹊跷;半夜吃饭那一幕,yoko一张口问“你知不知道”,我就预感到了下面的台词。
等她说出来的时候,反而吓了我一跳,这导演简直是我肚里的蛔虫。。。
上次看文德斯的短片时,我说开车那人过度表演,这次发现了最好的反例,就是yoko在火车里身体不适那一段极度克制的表演,面部特写皱眉头嘴角抽搐额头冒汗痛苦的呻吟咬嘴唇歇斯底里等等等等下三滥的伎俩一点儿都没有,她只是慢慢垂下头,重心左右移动,用胳膊支撑,犹豫,下车,靠着墙,蹲下,太自然了!
太顺畅了!
太细腻了!
让人如饮醇酒,如沁甘霖,侯孝贤是得道之人。
这虚构的真实有它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生命力。
电影结束了,里面的人却在某个空间里活着,他会做什么,她会吃什么,她又会说什么,我仿佛都看得到。。。。。
咖啡时光关于侯孝贤看了两部侯孝贤导演的作品,《红气球的旅行》和《咖啡时光》。
《红气球的旅行》是昨天睡前看的,而《咖啡时光》是很久以前看过的,只不过今天又还想要看。
侯孝贤的剧情片是有意思的,他拍的剧情片,是不论你怎样看,看完之后也不能够复述出他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是你看完了故事的简介,再看他的镜头,仍有故事感的影片。
他的影片不是故事。
几乎所有的好电影都是可以找得出一句深入人心的,可以被记在笔记本上的话的,而侯孝贤的电影却不能,因为那些普通的好的电影,讲求的是技术,是深入,是激动,是观众,而侯孝贤讲求的却是情绪。
一部好的情绪的电影是无法找得出一句能够记在本子上的话的,他深入浅出,拍的是生活的琐碎,他不说教,而刚好,我不喜欢人说教。
他的电影是慢热的,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孩。
我是说,他的电影,如果你只是看一两部,你是不会理解他的诉说方式,他的布局,他的节奏,他的镜头的。
他是悠然的,每一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被他拉得很绵长,画面干净清澈,布局却是很稠密的。
镜头很静,他不轻易移动镜头,但并不是说他只拍静态的东西,而是说他喜欢用静态的镜头去拍东西,这就是他的自信。
这一点上,他很像小津安二郎,但不得不说像是《咖啡时光》就是为了纪念小津安二郎而拍摄的电影,他们的手法很像。
而两者的最大不同是小津安二郎拒绝用长镜头,而侯孝贤是偏爱长镜头的。
侯孝贤和朱天文两人都是悠悠然的,写一些悠悠然的文章,拍一些悠悠然的画面。
我想,如果你是没有耐心静静地看完一部他的电影的话,你就不要去碰他的电影,他的电影,有可能打乱你的思绪,因为他是有自己的节奏的,绵长的,优雅的,慢悠悠的节奏。
永远不要急,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情绪。
阳子和肇,咖啡店与旧书店,电车与车站,怀旧景物与乡土情怀,轻描淡写。
阳子刚从台湾回来,整理衣物的时候,肇来电话,她跟他讲一个怪梦。
她回家扫墓,途中去见了肇,送他一块怀表,他的生日近了。
肇开旧书店,逼仄的空间里,他很自在。
他喜欢录电车的声音,每一次都不同所以有意思。
他有一只狗,不时温顺地摆摆尾巴。
他帮阳子找了几张CD,她看了一下,想听其中一张。
江文也的音乐。
CD附的简介,她轻轻地说给他听,没有情绪的语调。
静默了一会儿,他提起她的梦,说那故事的原型可能是在欧洲。
她那班车抵达前,不知父亲翘首盼望已站了多久。
她来了,他上前帮她提行李,问她会在家停留几天。
妈妈在厨房里忙,她回到家,逗一下猫,东望西望,躺下休息,问妈妈吃什么。
她睡着了,父母不忍叫醒她。
天黑了她才醒,到厨房找食物。
妈妈帮忙加热饭菜,坐在餐桌旁看着她吃饭。
她说她有小孩了,一个台湾人的,她不会结婚,自己会养育好小孩。
第二天下小雨,一家人扫完墓,去吃拉面,回家。
阳子骑单车外出。
父亲沉默不语,妈妈念念叨叨,对阳子怀孕很担心。
阳子回东京,常常在咖啡厅工作。
她也常和肇见面。
她来他的店里,彼此不打招呼,他坐着,她站着,两人没有一点客套,如两片叶子在风中偶尔碰触。
只是,她跟他讲一个梦,第二次见面,他会提起,第三次,他就给一本相关的书。
平实的感情。
在电车里,阳子翻着肇给的童话。
回家,她细细阅读,小口喝牛奶,孩子气地吃手指饼。
她手指的动作有种稚气的美,翻书的时候,在电车车里玩怀表的时候,拍照的时候。
夜里,电闪雷鸣,她打电话给肇,跟他形容一个洞,边讲手边比划,他在对面似的。
她还讲了妈妈的事。
肇才知道,她现在的妈妈不是亲生妈妈。
挂了线,她稍稍有点落寞,也许想起妈妈,也许因为体内的生命与怪梦。
她去书店寻访江文也的线索,与肇约好面,途中身体不适。
肇紧张询问,她平淡地说,怀孕了所以身体不舒服。
疼痛过后她不放在心上,照常工作,在咖啡店里查地图,问路,和肇前往。
寻访过的地方,她会拿出相机,拍下。
怀孕之后,她戒咖啡,开始喝牛奶。
妈妈来电,说要来东京。
她要妈妈带东西给她吃。
她是受宠爱的小孩,会提出要求,有撒娇的语气。
却也工作认真,对未出生小孩的坦然。
肇来看她。
她正在睡觉,门铃和敲门声,她全然不觉。
肇相当有耐心,轮换按门铃与敲门,直至她来开门。
他进来后,她喝了水又睡下,他说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要吃点东西。
然后他下厨,端来食物。
她笑容难掩。
但没有道谢。
他们往来间礼节从来都省略。
他给她看一张画,重叠交错的浅绿电车中间有一个胎儿。
里面的小孩有些可怜。
她说。
有些危险。
他补充。
眼睛有点寂寞。
两人饶有兴味地谈着画。
苹果机里,画被放大,缩小。
阳子与江文也的家人见面,见到他的相册。
他摄影画画,也喜欢音乐。
回去的电车,与肇相遇,在另辆背道而驰的电车,但她没发现。
她去接父母。
妈妈带来她喜欢的食物,吃了一口,说真好吃,说得妈妈很高兴,和父亲一起吃,他把她喜欢吃的都夹到她碗里。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问了孩子及台湾男友的事,她也不隐瞒。
爸爸沉闷地喝酒。
心事重重的样子。
阳子坐电车里去某地,睡着了。
录电车声音的肇遇上她。
一抹浅笑他嘴边漫延。
他站在她前面,没有叫醒她,低着头看着她,一直微笑。
有一种爱,像早晨太阳升起,日光照在植物上。
花了好几个断断续续的午后和傍晚才看完这部电影,看完后发觉自己其实是非常喜欢的。
它应该被投影在房间的墙壁上,我们在房间里阅读,谈天,喝水,吸烟,走来晃去,而它始终作为这一切的背景。
电影是侯孝贤受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小津诞辰一百周年所作,我没看过多少小津,所以对此也无从说起,但是电影里那个知道女儿未婚先孕后大段大段沉默不语的父亲,倒是真的非常小津。
整部电影非常自然,侯孝贤基础上的自然,这一次好像推到了底。
看不出任何经由事件去推动的情节,只呈现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周遭情境又仿佛具备跟人一样的地位,那些并没有被故事化的个体居此情境之中,显得异常饱满,自足。
整个电影里面贯穿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含一点固执的成分,来自于一种将生活作为整体把握的自信。
侯孝贤对封闭空间似乎可以把握的很好,女主角在书店的那个长达五分钟一动不动的长镜头,那种静谧的感觉是怎么拍出来的,简直称奇,逼仄的房间里,那氛围,那从街上折射过来一寸一寸的光线,仿佛从那个场景中弥漫而出,倾泻在电影的其他角落里。
不过对于风景和静物,似乎还是没有小津那么稳健。
实在很喜欢影片里的浅野忠信!
电影里他是一个电车迷,在最后几个镜头里专心致志的用麦克风收集电车的声音,电车的声音有什么好听的呢?
我觉得也还蛮好听的,渐行渐远的时候,轰鸣喧杂的时候,机械的声音里,真的听得出寂静和热闹,侯孝贤将这样的把握确凿无疑的交给我们,并且还是通过电影,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还真是了不起啊。
剧本里,朱天文好像想说浅野和阳子是有过什么样子的情愫,但侯孝贤几乎取消了它们,这不是更妙么,我总觉得,还是做减法更妙,减到后来剩下的全是一丁点儿也不能再少的东西,那便是人与人之间再不会更弱的一种联系吧。
在这种自信下,再去建立关系,不管发生了什么,不都饱满清亮么。
侯孝贤曾经在文章里引用过小津的一段话:“高兴就又跑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喊,那是上野动物园猴子干的事。
笑在脸上,哭在心里。
说出心里相反的言语,做出心里相反的脸色,这才叫人哪。
”话是这样说,可我也不全相信,每次看到又跑又跳,又哭又喊的人,我们不也还是在心里暗暗为他们叫好么,一点也不少。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不到什么相反的东西,仍旧有好多心情漫过了胸口,终于随着那首动人的《一思案》,又回到了心头。
PS. 去年写的,因为与自己而言有些特殊意义,贴出来看看。
看完[咖啡时光],起身去冲一杯牛奶,因为电影里阳子面前的那一杯。
在一早没能看完[绿洲]之后,几乎一天调不起看片的情绪。
不知为何就忽然想到了[咖啡时光],两年前匆忙掠过的电影。
像是忽然做好了准备,在一个情绪有些走低的晚上决定独自看完这部印象中几乎没有任何情节的电影。
现在想来,面容素净的阳子却不容易让人忘记,尽管大部分时候她侧着脸,甚至背对镜头。
就是这样一个顶着细瘦的身子徜徉在镜头里的恬淡女子,若无其事般地说出“我怀孕了。
不会结婚,已经决定自己养这个孩子。
”孩子的父亲仿佛只是可有可无存在着的概念。
甚至判断不出阳子对他的感情。
继母在得知时克制般的讶异以及父亲的欲言又止,也都只存在于某个瞬间。
这唯一显得戏剧化的情节持续着被冲淡的过程,让我们几乎忘记了阳子要做单身母亲的事。
深夜,阳子进厨房取出先前错过了的晚餐。
有白色的灯光渗进了黑暗。
我们是在透过某处未知的光线,窥见了那个平凡女子的生活片断。
所见与现实如此熨贴。
也许我是木的,看不出肇对于阳子的感情。
海报上是阳子支住下腭的安然张望和肇在一边的低眉浅笑。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说一些我总是过耳就忘的话,一个梦境,一位过往年代的乐者,或一些与故事无关的其它。
如果是爱的话,淡得不能再淡了吧。
电影伊始,有熟悉的铁路信号声响起,这似乎是日本电影的标志。
我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日本的列车,在我眼里它们是没有过多现代气的,更像是属于过去的旧事物。
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所经之处尽是日光,轰鸣声是令人心安的实稳。
整部电影的情绪都陷进了列车的奔走里。
至此,车窗有了朦胧情感的倒影,车厢成为抒情感怀的载体。
结束镜头是几列相继驶过的列车,画面未暗的时候音乐响起。
不免突然的收尾带来的瞬间遗憾渐渐变作感怀。
又零碎地想起一些——关于家庭的画面。
父亲盘腿坐着,矮桌上摆着的玻璃杯盛着茶。
阳子走过去,背对着镜头端起了某个杯子。
稍远一点的地方,有一只不知是否在转动的白色风扇。
2007.5.
因为读“最好的时光”一书,就重新找侯孝贤的电影来看,其中“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叙述的都是少年情怀,但融入了家园故土,那份初入世间的愤怒不平、青涩动人的青梅竹马,于朴素自然、不动声色的画面中展开,更显得博大关爱。
十年前领悟到的情怀,至今还是温暖于心。
有那么几次,眼泪几乎要抑制不住地涌出。
这次重读,发现了侯的与众不同。
在一大批受西方新浪潮电影影响的80年代崛起的导演中,他是最东方的一个,除去受小津影响的摄影基调,他电影中的人物,也都是东方式的,隐忍、含蓄、不擅言辞。
即使是少年孟浪、都市喧闹,也让你感受到一个老人在抒发着对于美好过去的惆怅与哀愁。
那种乡愁氛围,他一直以离别后的怀恋来参照,仿佛活了一世,其实还只是原地的心境。
他总要以一个人物为轴心,展开对于整个家庭的观察,走出故乡,相当于走出了家,走出了幼稚的青春。
走出来的,终究还得回去。
几乎每部片子里,都有主人翁再回到乡土中的情节。
这唤起人内心被掩埋很久的温柔,即使身处一切都被瓦解得支离破碎的时代,你仍然可以走进侯孝贤的电影,去学习细腻地感受被时光冲刷掉的美好、安静、沉默,学习旧日子的醇厚善待。
“风柜来的人”有一个堪称伟大的结尾,我以前看的时候没注意到,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爆炸,在最爱的事物被毁灭时,必须要无所谓,当作没有爱过也无所谓失去,此种重负,加诸少年身上,仿佛是成长的痛苦,让人揪心。
侯的叙事很像散文,淡泊和不经意间,一点点浸润,像风情画中的故事。
他从不过于紧张地扣住什么“主线”,而是将故事的逻辑掰碎,撒在每个细节中,让你领悟到生活的缓慢、那背后的大悲愁。
很多处转场镜头先交代的,是日常琐碎、无关故事的推进,但是都非常准确地交代和暗示了人物关系、心情。
忽然间,一句话或是一个表情,你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无可挽回的。
“咖啡时光”是第三次看了,仍然很喜欢。
阳子故作轻淡地对母亲说出心事,父亲坚决保持沉默的表情,都发生在准备食物、端茶倒水、互相客套之后,因为是父母来东京看望独居的女儿,那种陌生、小尴尬,都由着此前女儿怀孕的事而紧张起来,戏味十足,都让人感受到大师在处理细节上的耐心与从容。
阳子在地铁车厢的角落里紧锁眉头,接着并没有她眩晕或不支的交代,而是等到车到站,她坐在地铁门口地上,打电话告诉对方,因身体原因取消约会。
观众才了解原委。
这种处理手法,既脱俗又贴合阳子的气质,让你觉得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不夸张、不激动,好象是一个冷漠的跟踪者,体察着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的少女的丰富内心。
在生活里,如果我在一个地铁门口看见一个少女在打手机,也就是那效果。
结尾那首歌的歌词,交代了阳子内心最美好和隐秘的个人理想,在无轨电车环绕的城市丛林中,娓娓升起,真是诗意盎然。
在这几部侯的电影中,对女人的描述,都有一些相同的笔触。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欢拍女人晾衣服,每部片子里都有,“咖啡时光”中甚至出现在开始。
在阳台上、小土坡上,穿裙子走来走去,人有时候走出镜头外,就让你看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
这也许包含了侯对于女人的一种朴素而优美的愿望吧。
作为中国人,不看或看不懂侯孝贤的好,实在是人生一大损失。
下午阳光很好 却哪儿也不想去 既然去哪都一样 那不如躲在家里随手捡了张碟 放在机子里 《咖啡时光》 导演侯孝贤 为纪念小津安二郎所拍摄此二人 我均不了解 曾在网上看到评论 说这片子 不知道在表达什么可是 表达了什么很重要吗 有时只不过是种情绪一些时候 我们说很多话 做很多事 真的表达了什么吗影片的开始是平淡无奇的 象从我们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断女孩阳子 从台湾回到日本 她在阳台上 晾衣服 和朋友说着她的梦然后 她去了旧书店 告诉了肇这个梦他们之间淡淡的情感 若即若离而又轻描淡写的 在恬静中展开狭小的旧书店 温暖的咖啡馆 飞驰的电车沉默的父亲 慈祥的母亲 不需言语的男女相对一幕一幕 闪烁 转换 时光在恍惚中流逝我坐在地板上看着他们 抱着九九 可还是有些冷 我想 我要去买一个垫子 或者 泰华那个TEENIE WEENIE好大好大的熊熊 如果有他 我整个人都可以被他环抱住哦如果有他 我就不会感觉那么冷了 可惜 我买不起他在这一幕一幕中 我一直这样的走神 或者去干一些别的事譬如煮了一壶咖啡 譬如站在窗口 看楼下的那一只肥肥的野猫他安逸的躲在那里晒太阳 如果我的咪咪 也有这么一份安逸的心 他就不会死本质上 我的咪和我倒是一样的 我知道他为什么离开 但是他要的我给不了他所以 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死 他要的不只是一粥一饭 我明白他宁可颠沛流离 他也不要感觉是我们不爱他了 而把他孤零零的留在楼下 咖啡 没有加糖 先是苦的 后有些涩涩 再着是甘 很纯粹时光在掌中滑动 转眼 已是104分钟女孩的故事结束了 但其实也许还没有她还在小小的彷徨中 带着她的孩子走啊走 也许哪一天 就走到了尽头 也许哪一天 走到了她们也不知道的地方生活在前行 未来仍是一片空白 任由我们填写到最后 才发现 其实这真只是个简单的故事 三言两语就说完了阳子在台湾的时候和一个男子 有了孩子 但他不想离开台湾回日本后 她在旧书店遇到了肇 感觉贴心 考虑是否可开始另一段人生我似乎不会描写故事 也似乎这整个故事本身也是不完整的到最后 我依稀记得的只是一些细节比如在电车上 阳子微微仰着头 望着太阳 若有所思比如阳子对妈妈说 我有孩子了 我会自己养活他比如她在繁华忙碌的城市行走 举起相机 拍摄这个城市比如肇给她看电脑里他画的电车与婴儿的图样 忧郁的婴儿 比如阳子与肇 一前以后 沐浴在阳光里比如他们来来回回的坐着电车 无数次意外相交 却又交错着分离看似错过 却终究又碰头了 世界足够大 有时又足够小片末 他在车上采集声音 看见角落里熟睡的她 眼光是包容爱怜的她跟着他 看他专心的收集声音 这么远 又那么近 是愉快依恋着的我在想 他为什么叫做《咖啡时光》呢是因为生活切合咖啡的慵懒 还是切合咖啡的苦 涩 又回味悠长呢我没想把他搞清楚 我只知道 我是离不开咖啡的 咖啡对我来说 是承载 承载我时光的随意和流逝的也许 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在一生而言 是很短很短的一瞬但有时 你又会觉得 相较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 他又很漫长 慵懒的 会睡着 然后 所有的影像都依稀的一一浮现 模糊清晰 而醒来 发现那个心仪的男子一直就在身边 那感觉 多好象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过你的背 不管曾经被怎样伤害过 他可以让你痊愈想象着一段咖啡时光 淡淡的微笑 一切还不至于太糟糕吧
第一遍看,睡着了;第二遍看,感动了。
淘到了候孝贤的“咖啡时光”,没有任何的目的,对于候孝贤的片子,我是遇到便买。
我觉得他的电影符合我的欣赏节奏,是那种没有任何压力的,彻底的放松。
影片进行的节奏完全符合一个人闲适时候的呼吸,不管剧情多么紧张、多么压抑、多么阳光、多么励志,让你丝毫感觉不出来任何的波动,你只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均匀的呼吸。
好多朋友说看候孝贤的片子很痛苦,往往是开了头便不能继续看完,我却能很顺畅地看完,记得看完“风柜来的人”,我就像听一个老朋友讲完了故事,突然的释然,居然打开窗户,迎面吹来拂面的风,舒服至极,我承认在电影的进行中的确偶尔感到压抑,感到一种严重压抑下的冲动,尤其是一些长镜头抑或是几乎静止的画面,那一时刻你便感觉身处电影其中,心理变化的细微之处都被无限放大暴露了出来。
昨天凌晨看“咖啡时光”的时候睡着了,第一次,看候孝贤的片子睡着了。
转天和电影迷的同事抱怨剧情的模糊,丝毫没有任何的剧情可言,像是一个高考语文120分的学生评价小学1年级作文一样,睡着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这点,我实在不能在分秒进行的剧情中找到脉络,或者说“咖啡时光”的电影的节奏与我的睡眠呼吸节律惊人的巧合,我是被迫睡着的,其实我知道,忙碌了整整一天之后,精力有限的我在凌晨1点开始看碟,睡着的情形是难免的。
在MSN上看到Ray,我说昨天看了“咖啡时光”,睡着了,他问我什么时候看的,我回答说凌晨1点,Ray顿时就笑了,说:你怎么能那个时间看这个电影呢?
肯定要睡着的,应该在一个有些阴雨的白天,看,这样既不会睡着,也会驱散阴霾的心情。
晚上回来,上网看了一些关于这个电影的评论,果然,哈,果然,很多人看第一遍的时候,感受和我一样,当然人家睡着没有睡着就不知道了。
仔细的读了一些,然后很认真的重新看了一遍,顿时感动了,觉得真的体会到了电影里要表现的一些东西。
唉……在欣赏文艺电影的路上,还是需要别人带我啊,否则我可能就这样沉沦在商业大片的俗套中,不能自拔。
突然想给小革命打个电话,询问她一些关于这个电影或者导演候孝贤的看法,但是突然脑海中闪现了她关于电影“盲井”的评论——那一篇让标准成年男子看了都脸红红到后脚跟惊讶得顿时抽烟关机盲目不理智发誓他不认识小革命——我还是把拿在手中的手机扔到了一边,我觉得丫文艺,很文艺,我也不知道这个“文艺”对于她来说是褒义还是贬义,但是我觉得是什么意思都没有,只是我的语言词库中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小革命,只能冠以她“文艺”二字。
“咖啡时光”充斥着对于人物细微之处的刻画。
有个镜头深深触动了我,以至于这个场景过后,我不能集中在电影上,总是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我,我试图回到电影的观赏中,但是直到我第七次用后退键重复这个场景之后,我才能继续浏览下去——场景的够成总是那样的简单,怀孕的她告诉了母亲,母亲肯定也告诉了父亲,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这样的情景总是在我们的家庭中常见。
生下孩子,不结婚,面对这个现实,母亲东一句西一句的话语表露了不安的情绪,身为继母,却一改我们心中狠毒的印象,如此的继母感觉,真的让人温暖,而父亲的沉默,沉默,沉默,让我的心狠狠地被震了一下。
三个人的场景,女儿是独立的坚强的,她用她以往的无忧表现了对于自己的决定的坚持,母亲的爱,准确的说是继母的爱,是那种丝丝入微的,与女儿直接的毫无遮拦的情感交流,父亲的爱,父亲那种深深的爱,在长久的沉默中一次又一次的深入人心。
有段时间,甚至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我和我的父亲母亲之间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当然,我没有怀孕,而且事后看来,没有对错的问题,即便是那个女孩,我认为也不能用对错来判断。
如果非要论出对与错,那就是我错了,我对于父母的一种错,如今已化成深深的愧疚,是那种今生无论怎么努力弥补也不能让我内心平静下来的愧疚,我只有更好地去爱我的父亲母亲,用我能给予的全部,去爱。
网上搜到一些评论,我的语言贫乏,而且只会瞎联系到自己的事情,看看别人的评论吧——《咖啡时光》:苦涩之后,余香缭绕 记得当年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推出时,有篇影评说他“把情节拍瘦了,却也同时达到写实主义的巅峰”;相较之下,他的新作《咖啡时光》在把情节拍瘦这档事上,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咖啡时光》没有什么清楚的剧情可言,勉强说来,就是专研留日作曲家江文也的女主角一青窈,从台湾回到日本,做了个关于婴儿的梦,带出与他关系暧昧朦胧的旧书店老板浅野忠信,以及他怀了台湾男友的孩子但并不想结婚的决定,让她的父母十分担心。
只见一青窈总是在坐电车、喝咖啡、找资料,但也从繁琐而看似无意义的事件中,逐步累积出侯孝贤对人际的观察,以及生命的态度。
众所皆知侯导这部作品是应日本松竹公司邀请,为纪念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百年冥诞而拍。
有趣的是侯孝贤对小津的致意,并非简单模仿他的低角度摄影、相似形配置、形式化的演员指导等固定手法,而更像是种心灵的际会与想象。
于是我们看到一青窈的父亲担心未婚怀孕的女儿却又不发一语、只顾低头喝闷酒的形象,是既小津“含蓄”又侯孝贤“粗犷”的。
然而小津毕竟已经过世四十年,因此一青窈不可能还像原节子一样“她是小津电影里的理想女性典型”,看似柔顺,却另有一股自信与独立。
而她和浅野忠信“淡”到不能再淡的感情描述与不说断的可能未来,也透过两人分乘的列车交会而过、但彼此却浑然不知“这么远又那么近”,或是最后两人并肩站着看一列列火车宛如奇观的交会、分开、继续前进,摇荡在亲密与疏离间,引人遐思。
而侯孝贤电影一贯对旧世界的缅怀,依然透过一青窈对江文也生平的追索,以及浅野忠信的旧书店老板身份,甚至一青窈母女跟隔壁邻居借酱油这种举动里,表现出来。
有趣的是相较于沉默不语的父亲,处处流露关心与着急的母亲,其实是一青窈的继母,然而当我们对此感到惊讶的同时,既暴露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刻板印象(继母就该刻薄、冷漠吗?
),也反映出侯孝贤、小津对人一贯的宽大。
一定会有许多人在看完《咖啡时光》后有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的感觉,其实我在观影过程中也不时带着疑窦,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并不喜欢,然而几经回味,竟然难忘片中好些吉光片羽、场景人事,有如初尝咖啡经验,苦涩之后,余香缭绕!
阳子从台湾回到日本,在她独自居住的房间里晒衣服,一边给朋友——一个旧书店的老板打电话诉说她的梦境,一边拿台湾带回的土特产给邻居。
阳子回了家,平静的和父母扫墓聊天,在半夜起来吃东西的时候,轻轻的给继母说她怀孕了。
阳子和旧书店老板相处融洽,他给她介绍他喜欢的音乐、书籍,给她看他的画作,和她讨论人生,陪她寻找一位叫古文野的音乐家。
阳子站在列车上,身体跟随着列车微微摆动,阳子拿出相机在街边拍照,阳子一个人坐在咖啡馆里看书或者写字。
阳子还在沉睡的时候旧书店老板拜访了她,他们一起玩电脑,看他的画作,讨论人生。
旧书店老板在列车上巧遇睡着的阳子,阳子陪着他站在地铁的站台上收集着列车来来去去的声音。
我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叙述这个故事,在我看完这部电影和另外一些评论的时候,我发现任何有目的性的叙述都可能会破坏这个电影的意境。
我们只需要坐下,看着显得散漫的镜头长久的注视着同一个场景,或者是随着人物缓缓的移动,我们无须去理解故事情节,因为电影的情节似乎一句话就可以说出来。
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将失去兴趣,因为我们能够感受到散漫的镜头下、缥缈的钢琴声中、琐碎的场景中一些叙事的内核,并且能够被这样的情景打动,从而继续下去。
侯孝贤,《咖啡时光》,小津安二郎百年诞辰纪念。
曾有人透露侯孝贤在现实中是个满开朗的老头,《最好的时光》里的“青春梦”无论如何至少表示着他对时尚的关注。
可是,侯孝贤的叙事总是如此的平缓、散漫,琐碎中透露出的哀伤,以及表象下令人不能释怀的内核。
这一部电影也同样如此,导演通常采用了固定的长镜头或者缓慢的移动来进行叙述,而且不同于某些目的性强的长镜头,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凌乱的城市、纵横交错的列车轨道和来来往往的列车,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叙述总是从这样的镜头开始,一切显得漫无目的,然后主角慢慢地走进镜头,平静的移动、动作、对话或者发呆,然后主角离开,镜头淡出。
淡淡的忧伤却在钢琴声中流淌了出来,在那些琐碎的生活场景中,我们渐渐的感受到了一些起伏的情绪。
阳子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打电话给朋友,她也许是孤单着的;阳子一个人蹲在车站的墙边身体不舒服,这个面容平静的女孩依然显得柔弱和忧伤;阳子和旧书店老板在一起的时候,看起来略略显得开心和依赖,我们似乎便能感受到这个女孩的一点点小心思,还有阳子父母沉默着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其实他们的心中总有些话想说,面对这种观念的冲突,面对女儿怀孕的事实,他们谨慎的考虑着,试图寻找到合理的切入点。
侯孝贤用凌乱的画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日本的生活场景,而在这些画面的下面,我们领会到了角色们变化的情绪,这是侯导一贯的作风,在他呈现的一幅幅平静场景下,其实藏有很多的情绪和冲突。
生活也许便是如此,我们并不能真正地看到很表面化的冲突和感情色彩,但是在琐碎的生活下面,我们却独自品味着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阳子内心的孤单和无助,她对书店老板的依赖和情愫;阳子父母的欲言又止;这些都跟随着长镜头,跟随着钢琴声一点一点进入我们的心里,哀伤蔓延开来,浸染了电影里所有的画面。
电影的演员们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阳子脸上透露着坚毅平静,她对自己怀孕却不结婚的决定是如此的强硬,父母沉默的背后,是对女儿的深深关切和对观念冲突的无奈,旧书店老板温和却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如同一个城市中的隐者。
这些角色如同一个个小岛,从列车中、从日本街头的人潮中凸现出来,使我们一下子发现他们,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被电影渗透,进入那一个个悠长缓慢的场景之中,在沉默中静静的关注着电影的冲突中心——怀孕的事实,同时期待着结果的出现。
结果并没出现,导演在故事里隐藏了很多的线索,比如台湾男人,比如阳子的工作,比如古文野先生,比如父亲去世的同事。
每一个故事似乎都值得我们去关注,但是导演却避重就轻的一笔带过,却用大量的笔墨描绘其他的细节:列车交错着奔走;阳子一家沉默着吃饭;和邻居的寒暄客套;在列车上或者站台上孤单的站立和凝望;这些没有目的性的画面不断出现。
直到电影结尾的独白才点明了故事的主题:阳子的成长,这个抽象的主题当然不能概括电影的全部。
其实,当结尾的歌声响起,我们独自坐着回想起电影里出现的钢琴声、随意散乱的对话、交错的列车和琐碎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够聆听到少女内心成长的声音在回响,能够感受到那些柔和或坚韧的情绪在荡漾,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都市里平凡人的温情、依赖、孤单和哀伤在生活的表象下,在拥挤的列车中间,在喧嚣的城市街头轻轻飘散,弥漫开来。
故事情节隐藏在寥寥的对话里,通篇最多的,大概是轰隆轰隆扑哧扑哧火车运行或者停靠的声音吧阴霾的下午,和着寡淡的咖啡,这是一部让人不由自主把手枕在脑后绞出各种“阿,真是好无聊”的姿势的电影呢一贯的长镜头,狭小的空间,拥挤的画面,阳子一个人走来走去小小的身影,每个漫不经心欲言又止的人男女主角各自的列车交错时,让人很自然的“阿,又是这样”结尾偶然而又必然的相遇时,我想,终于还是一个幸福的爱情故事啊,起码,如果我是阳子,那一刻我会觉得幸福的侯孝贤为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年拍的,松竹映画出品
克制的表达中可以读出很多样的内涵。我看到的,是两种不同人生的对比,阳子作为作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想问便开口,想去便坐上列车,一种高度自我负责的独立人生。她的好朋友小肇也是一样,迷恋列车,笃定地做着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事情。而阳子的父母,阳子看不上的厂二代妈宝男友,则过着另一种人生,一种始终不开口,逃避自己做主的人生,多少代表着过去在时代背景下造成的被动语保守。也许这也是阳子对于六七十年前的江文也感兴趣的原因,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可以像江文也这样精彩勇敢地活出自我。
剧情没看懂,摄影是真不错,大量长镜头营造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深沉感,也考验表演的功力。看的时候不知道导演,但也想到了侯孝贤,记得他有一部《南国,再见南国》,跟这部气质很像,也是少台词、长镜头、频繁出现火车与铁轨。
侯孝贤应日本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已故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诞辰一百周年而专门拍摄的影片
不停重复打手机和坐地铁两个场景,并无置身都市透不过气的压抑,过滤得仅剩轨道的咣当声。喜欢车窗照进来的透明阳光、旧书店、咖啡馆。阳子永远点一杯热牛奶,叫牛奶时光也不错?一直喝咖啡的是肇,他从没挑明过什么,但看似无心翻到的冰孩子故事,背后蕴藏着深沉的爱。要是换个导演,发生的一切完全可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以电车始也以电车终。在女主角反复的搭乘、男配角的绘画作品中,电车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女主也一直在打电话。因此。相比所谓纪念小津的“咖啡时光”,更像当代日本年轻人的“电车时光”或“电话时光”,倒也恬静悠然,处变不惊。唯有沉默不语的父亲、浅野忠信自画的电车子宫图,是饱含深意的所在。片尾曲非常动听。三星半
不讨厌,但是完全看不出什么小津的意味,倒是蛮侯孝贤的,甚至能联想到是枝裕和喜欢的老侯是不是这个,铁轨快线、父母家、书店,虽然都是日本电影中常见的风景,但呈现出来会有不同的意境和氛围,尤其是节奏可以明显感觉到和小津的差别。剧情跟咖啡没太大关系,印象中两次出现咖啡:小书店的外卖很惊喜,简单的讲究看得出店家的态度;研究地图时进的咖啡馆(感觉是一家楼上的咖啡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概念)只简单要了美式吧。后来女主在老家咖啡馆喝的都不是咖啡(奶之类)很喜欢片中绘本的故事,残酷而有趣。女主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性格,用个上一辈的词儿大概是:油盐不进,但也很理解甚至欣赏她在这样一个大都市中保持着自己的一个小世界。细节有趣但大多用中景呈现,加上一些前因后果的语焉不详,所以会违逆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的会让人疲惫吧
如果在电影院,如此舒服的色调,我会舒舒服服睡一觉的
看不来,我实在太不文艺了。
这就是阿城说的“素读”了,看起来只给你提供一个氛围,氛围里面却什么都有了,带着眼耳去感受就行了
一青窈对侯孝贤印象最深的是,拍摄时狗在叫,旁人欲制止,侯却反而干脆主动学狗一起叫,让狗叫声进入电影。浅野忠信说,书店一场的时候,突然不明真相的群众闯入镜头当中,侯却照拍不误。这在常规电影制作中是不可想像。以上,侯孝贤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即兴激发演员表演的特点,可得一窥。
生活生活 不就是喝多了白水 偶爾來一杯咖啡嚒
总是与人物保持一定观察距离的《咖啡时光》是典型的侯孝贤电影。在松弛的影像里最具张力的段落正是那失语静默状的家庭关系,很遗憾这种无声无色大道至简的美学在当年看来还过于超前。传统与现代婚姻观的碰撞最终消解在这杯温润的咖啡里,因此当你看到结尾交错穿梭的列车时,一下子就品味到了它的深意。
我或许需要一杯咖啡,才能撑完这部电影……
这就是侯孝贤没假了……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上街,坐车,吃东西,发呆……还动不动几分钟镜头动都不动一下,我对人家上街吃饭睡觉不感兴趣,展示平常生活也得有个度。没有冲突也就算了,我在镜头里看不出演员的丝毫情绪。
向小津致敬 出色的光影 停留的时光
太闷了 吃个饭都要半天 起码一个小时没有声音除了电轨声
3。侯孝贤致敬小津百年诞辰作品,作为小津黑的我,所幸没有在影片中看到小津式作风。不过本片拍得太过即兴,要表达的两线,家庭一线不是很成功,另外一线一青窈和浅野的暧昧情愫反倒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浅野尚未准备好的思虑。
泛着蓝绿颜色的室内阴天,是一下子与每一个人类连结的魔法,我们都曾经在这样的室内里无所事事,任由一只猫走过,看窗帘起落,无所事事。这是侯孝贤通用的9又3/4站台,我们就到了电影里。
一知道台灣電影不能去除的小清新風格來自哪裡了吧,就來自大名鼎鼎的侯導,所以我堅持認為相比于這位侯導的貢獻,他對台灣電影的負面影響簡直更大,以至於直到今天台灣電影也擺脫不了這種小清新的文藝氣質,真是讓人作嘔。二對於這種醜陋並且矯情的女人真是深感無力,對於這種家庭關係也表示不予理解
像生活一样的真实。恬静得让人心卸去浮躁,规整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