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导演是想把观众绕晕了,这样方显得这部超过两小时的长片不那么沉闷,冗余。
其实每一个故事都很有味道,特别是影帝阿德里安和莫兰的对手戏,明显的张弛力度更大,戏剧性更强,让观众欲罢不能,希望能够有个过得去的结局在前方;老LN似乎为了突出feel nothing的个性,的确是沉稳的过了,哪怕是飞奔下楼,阻拦奥利维亚的时候,都没有能爆发出来,时时刻刻脸上挂满了重重心事;James和Mila在公寓里终于爆发了冲突,可是又有些虎头蛇尾,Mila的黯然离去居然连个表情特写都没有,而相对应的,太多的镜头给了Mila做housekeeping的过程,实在不理解导演这样安排的高妙。
可是一定要把三个故事揉在一起吗?
并且还是如影评分析的,是小说家创作出的三个片段,唯一的联系可能就是爱与被爱,失去与获得的共同主题。
所以更愿意相信,导演有了三个相似主题的小品,各有偏爱,用小说的形式编串起来,凭借老道的时空和场景切换,辅以风格一致的叙事节奏和音乐旋律,如果真能静下心,孤立地每个故事细细品味,进出有我,而不完全被导演牵着鼻子走,至少我能感受到阿德里安的脉动,因为莫兰的惊艳。
看来导演是想把观众绕晕了,这样方显得这部超过两小时的长片不那么沉闷,冗余。
其实每一个故事都很有味道,特别是影帝阿德里安和莫兰的对手戏,明显的张弛力度更大,戏剧性更强,让观众欲罢不能,希望能够有个过得去的结局在前方;老LN似乎为了突出feel nothing的个性,的确是沉稳的过了,哪怕是飞奔下楼,阻拦奥利维亚的时候,都没有能爆发出来,时时刻刻脸上挂满了重重心事;James和Mila在公寓里终于爆发了冲突,可是又有些虎头蛇尾,Mila的黯然离去居然连个表情特写都没有,而相对应的,太多的镜头给了Mila做housekeeping的过程,实在不理解导演这样安排的高妙。
可是一定要把三个故事揉在一起吗?
并且还是如影评分析的,是小说家创作出的三个片段,唯一的联系可能就是爱与被爱,失去与获得的共同主题。
所以更愿意相信,导演有了三个相似主题的小品,各有偏爱,用小说的形式编串起来,凭借老道的时空和场景切换,辅以风格一致的叙事节奏和音乐旋律,如果真能静下心,孤立地每个故事细细品味,进出有我,而不完全被导演牵着鼻子走,至少我能感受到阿德里安的脉动,因为莫兰的惊艳。
Paul Haggis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當年曾經以Crash贏了斷背山 拿下最佳影片Crash在豆瓣上高到8.6(還好後來李安的Life of Pie 有到9.0)Paul Haggis最厲害的是人物的關聯 已經到了藝術的境界故事真實有力量不特別討好觀眾也就是說不見得好看但是在串聯幾位主角 上作了完美的布局劇本在藝術和商業間平衡 一下子好看了起來他是唯一一個可以靠人物關係拉起整片電影的導演Third Person 出來評價兩極我個人看電影最重的是劇本 還看每個導演的強項 有沒有再突破還有留下心中的震撼力 再來是運鏡 和演員的表現力這部電影不像 Crash格局拉比較大 探討的是種族我覺得反而更好 他探討的是真實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情感在Paul Haggis最強的人物關聯上又更進一步一樣的事情 不一樣的城市一樣的故事 不一樣的夫妻把三個故事 拉在一起最後每個故事意義上的串聯 他講的是 父母和小孩 之間的意外 或是事情可能產生後續 的影響 有些人重新得到愛情 有些人悲傷不已我給這片95分
看电影的过程当然知道watch me是一个题眼,每个故事里都有人提到这句话,但是三个故事之间的确平行得太无关联,以至于最后的结尾部分使我觉得confused。
即使之前有那个note的线索,我也已经看出两个房间并不是一个房间撒,所以一直在猜测猜测,最后好吧,所有的故事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说意淫也好,总之是third person,第三人称。
其实另两个故事都好解释,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即米拉库尼斯作为母亲无意伤害了孩子,最后父亲虽然很生气,可还是愿意原谅,这可以理解为“因为接了情人电话使儿子意外溺水的父亲作家”的渴望救赎;而布罗迪也终于走出了儿子因己死亡的阴影,最后还是有个happy ending,在最后的车里可以看到,后座上是有个女孩的,就是并不是彻底的骗局,故事结束在美好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就是“因为接了情人电话使儿子意外溺水的父亲作家”是真的作家的经历,还是作家创作出来的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而已?
或者引号内的事多半是真的,那么小三情人呢?
出版的故事?
小三和父亲之间的不伦关系?
这些又是真的假的?
毕竟电影开始和结束都只有作家一个人孤单地在房间写作,所以另两个故事属于创作很好解释,但作家亲自出演的这个故事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恐怕又称为千人解读哈姆雷特式的讨论了。
除了结尾有点模糊之外,故事本身的讲述还是蛮好看,当然可能很多观众更喜欢这种更开放的架构,我则还是更喜欢crash那样清楚的逻辑关系。
乍一眼看是三线叙述。
线1:作家和妻子分居,在巴黎的酒店长住写作,并与情人安妮幽会。
线2:女儿死后和妻子分居的美国人在罗马邂逅吉普赛女郎,为赎回女郎的女儿面临是否倾家荡产的选择,那个女儿或许根本不存在一切只是骗局。
线3:在妻子导致儿子差点因意外丧生后,画家离婚。
妻子争夺儿子的探视权。
我不知道The Third Person是怎么翻成“出轨幻想”的。
与主题根本不符。
这是一个“第三人称”的故事。
作家的故事是题眼,他亲口说过“我在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只能通过他笔下的角色来感知感情。
”于是他的情人,同样是一个记者,一个未来的作家和他开玩笑,“他”怎样怎样,“她”怎样怎样,用“他”和“她”代替“你”和“我”。
如果观众到这里还没看出只有哪一线是真实哪一线是虚构,那哪怕看完这部电影也只能满头雾水或者干脆以为这是个三线的爱情故事。
不幸的是这样的观众占了大多数。
(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的责任,但是这篇评论要专注电影的故事和结构。
比起抨击导演哪里哪里不到位如何如何不到,我更愿意花心思说说他的构思哪里含蓄哪里精妙。
)这时候可以再看回原来的故事——只有线1是真实,线23是作家笔下的故事,但作家有让主角替自己感知经历——即用主角代替自己的习惯。
只有先分清三条线的虚幻与真实,才能看懂这部电影说了什么。
作家时常听见一声“看着我!
”从身后传来。
而这句话也在线23中出现。
线2线3有同样的主题,救赎,赎罪。
中心是孩子。
美国人哪怕知道可能被骗,还是花光了所有的钱,用十万欧元赎出偶遇的吉普赛女人的和他素未谋面的女儿。
因为他的女儿是怎么死的?
在游泳池里他离开三十秒接了个工作电话,回来女儿就淹死了。
他在尽一切可能赎罪,哪怕救的是一个不知是否存在的别人的女儿。
画家的妻子为得到探视权在画家逼迫下说出儿子的“意外”并不是“意外”,她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以免他以后不知轻重伤害到自己。
她几乎是“蓄意”让他的儿子钻进洗衣袋陷入生命危机,她是个罪人。
线23是作家已完成的故事,他的出版商并不满意这个故事。
作家已经陷入江郎才尽的困局,用出版商的话说,你的第一本书,惊世骇俗!
原始冷漠毫无怜悯和羞耻,曾让人一边校对一边汗流浃背。
第二本书,比第一本少一点,然后第三本第四本第五本……在你现在的书里,你有随机的角色为你编造诸多的借口。
换句话说,他已羞于承认,无法做到赤裸地诚实地毫无畏惧地写作。
而那恰好是好的写作最基本的特质。
将出版社的话与线2相对照,不必结尾就可以揭开隐藏的故事。
作家之所以跟妻子分居,是因为他的儿子,像美国人的女儿一样在游泳池里淹死了,作家让他淹死的原因是为了去接一个电话。
再对照线3,“意外”不是“意外”,作家掩藏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可以去看作家做了什么。
他重新开始写一本书,在新书里他坦白了自己的罪,所有人的罪。
他甚至不避讳写到他的情人安妮与她的父亲的乱伦恋情,这对她像是个报复。
安妮看到他的笔记,发现他在写她后离开了他。
作家继续孤独地在巴黎写作,在妻子打来的电话里,他终于坦诚了自己。
他当晚抛下儿子接的并不是个“工作电话”,而是偷情对象安妮的来电。
他仍然没说的是,或许他当时也像画家的妻子那样对自己的儿子感到厌烦,想“给他个教训”让他尝尝被水淹是什么滋味,儿子恳求“看着我”,可他离开了他,结果就是三十秒钟,他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线2线3的故事有团圆结局,美国人救了吉普赛女人的女儿,她没有骗他,那个小姑娘真的存在;画家的妻子在丈夫的阻拦甚至殴打下抱住自己的儿子,讲述自己有多抱歉,将买来的玩偶送给他。
三线故事互相穿插交织,地点和时间变幻不定,甚至要观众用解码的手段来对照来确定哪一幕真实发生了哪一幕只是虚幻,真实的发生的每一幕又究竟发生在从前还是以后。
就像纳博科夫的小说signs and symbols,地点和时间都是相对的,唯有人活着就为承受折磨是永恒的主题。
只有“第三人称”的故事有好的结局。
在线1,作家的故事,也就是真实里,他和他的情人将为他儿子的死负责,他将一生生活在幻想中他儿子的声音里,夜深人静独处时,漫步在街头人潮汹涌时,背后传来一声“看着我!
”他将永远悔恨痛苦为什么没有真正看着他看护他;他的情人让他发现她最深的秘密,和父亲乱伦,却被他背叛,因为他要真实要赎罪而将她的羞耻和秘密好不掩饰地写入书中。
她也将在他的背叛和伤害中永远悔恨痛苦。
Third person春天的时候看了预告片就把它放在豆瓣想看的片列里了 如果你看过它的预告片 就知道它和正片一样抽象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这么奇怪的被它吸引嗯 这也许是作为处女座的我对puzzle的偏执吧周末终于看到了正片(感谢pirate大神们)没有crash做的干净利落 有不少缺点 但最大的也许是过于晦涩 一百个观众或有80种不同的解读 剩下的或许看到一半就无聊得退场了对我而言 它的主题如此compelling 虽然我不认为它是佳片/神作 但看过后我一直在想这个片子 似乎潜意识里总在回味它 因为这个原因我给了4星下面是我的解读1. 导演构思巧妙的地方(我认为)最大/唯一的惊喜:三条松散关联不紧的故事线,发展的不紧不慢,没有惊喜没有惊吓(我中间差点放弃),直到最后10分钟神奇的收笔,整个片子的意图和theme和背后隐藏的故事才真正显露。
我倾向认为这三个故事线都是Liam饰演的作家笔下的故事片头和片尾都是liam在黑暗的酒店房间里颓废码字当然Paris作家和情人的故事 应该是有很多基于liam和情人的外遇和自己儿子的遭遇 但是我认为这条故事线里也有fiction的成分 这点后面我会详细讨论故事发展到片尾 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在作家真实的生活中是发生了以下事件liam有了情人有次陪儿子在家里的游泳池玩儿子想要impress老爸 自己的游泳技术 (“watch me!”)这时liam分神接了情人的电话儿子在游泳池出了意外失去儿子的liam离开妻子 自我放逐我想片子最大的意图并不是展现这些事实 而是展示liam这个作家在悲剧发生后面他的心理他的情绪还有他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愧疚和悲痛最大的clue在于片名 third person 我开始以为是第三者这类的意思,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写作上的“第三人称”(感谢imdb讨论版上的guru提到这一点)liam饰演的作家 就是用第三人称写作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2. 每一条故事线都有一个情感的主题- New York故事 : 宽恕 (forgiveness)女主,应为有意无意的疏忽造成自己儿子的意外最终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同时严重抑郁工作生活一塌糊涂,想夺回抚养权却有心无力;(作家在这里映射了自己的遭遇,失去孩子,抑郁…)女主的前夫在逼迫女主承认自己的错误后,最后的最后还是原谅了她愿意让她探望小孩;liam的作家写这条故事线的心理是想寻求配偶真正的原谅。
- Rome故事 :救赎 (redemption)男主的背景基本全是liam的作家的映射 ,因为忙于工作疏忽了女儿造成女儿的意外逝世;配偶的愤怒和无法原谅;所谓的工作不过表面光鲜但是性质卑鄙(再次映射作家的婚外恋)男主偶遇一个吉普赛女人,执意要把自己卷进她从蛇头手里赎回女儿的行动中。
虽然后面情节的发展暗示这很有可能是蛇头和吉普赛女人一起做的骗局,男主还是倾尽所有身家把赎金凑给女人。
大概是即使一万分之一的真实的可能, 男主也要倾尽全力救回一个无辜的小女孩,哪怕她是别人的女儿。
- Paris故事:惩罚 (punishment)这个故事线是最有意思, 我很喜欢这部分的ambiguity,reality和fiction的界定比较模糊和开放,不同人也许有不同的解读。
下面是我的解读:故事之所以模糊,是liam的作者完全把自己写进故事,但是所有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这条故事线里liam的太太似乎和他达成某种谅解: 她重新使用家里的游泳池;她可以心平气和的谈起他的情人。
不过作家本人很难自欺,无法原谅自己沉迷于婚外情间接造成儿子的早逝。
故事里我们一边看到作家和情人间有趣有爱的互动(差点误入爱情喜剧片场),一边看到他冷血的把情人最私人的秘密写进书里要公布于众。
片尾最后,情人发现真相,悲愤之下,貌似要做出不可挽回的伤害自己的事情 (“watch me!” ), 作家急忙追去,遍寻不见,故事结束。
我相信真实生活中的作家对他情人的感情是真挚的(虽然不道德),所以这条故事线里作家所做的事,矛盾纠结,像是对情人的惩罚,最终也是自我惩罚。
作家的情人是存在的,但是她真的来到Paris和作家相聚?
她羞耻的秘密是真是假?
作家真的把他的秘密写进书里?
还是在Paris发生的一切都是作家的一个故事,一个用来发泄惩罚自己婚外情情绪的, “第三人称”的故事?
3. 特别感谢编剧精心准备的大大小小的面包屑,散在三个故事线里。
比如大面包屑,New York女主工作的酒店最后竟然和Paris作家和情人呆的酒店重合;还有小面包屑,New York女主的前夫是个画家,他作品展出的广告在Paris作家和情人散步的路边橱窗出现过,他的画也在Rome的故事里出现过。
最后我很感谢导演/编剧编了一个这么大的局,用这个隐晦的方式讲述一个父亲/作家哀悼早逝儿子的心理历程。
前面貌似松散平淡,片尾最后竟然全部兜回来了(虽然很隐蔽), everything comes together in the end.(P.S. 写论文写傻了,影评也有论文格式的调调了...)
片名如果按照字面翻译为“第三人称“,则是距离情节更加遥远,虽然“”出轨幻象“也不怎么表达原意。
或许是为了吸引眼球,这个片名会让它脱离主流播放渠道。
作家用第三人称描写自己与学生的爱情,正如他写的:White,is the color of trust, is not the color of belief, and the color of lie he tells himself.正如电影海报上的唯一颜色:白色。
电影诠释了很丰富的婚姻、出轨、离异方面的情感纠结。
但是,最深刻的,是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淹没在未照顾好孩子导致逝去的无限悔恨当中。
三个女主的演绎都非常鲜明,下面来分别说说三位女主角的心酸历程:一、我最喜欢的是Julia的戏份,为了孩子她付出了太多,却也是因为付出她失去了孩子。
电梯相见那段,我泪如雨下。
最后帮助她的,是她的真实的痛哭和对孩子真诚的教导。
她居然告诉孩子要照顾跟第三者生活在一起的他的爸爸。
这看似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但是,她那时的处境:地位低下,清洁工作收入卑微,见不到儿子绝望彻底,找不到律师帮忙投靠无门....但是,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她是极其伟大的,她身上散发出的是人性的光芒,母性的光辉。
二、自称来自罗马尼亚的Monica,她在酒吧的性感出镜,她随后的落魄造型,以及她救赎女儿的艰辛历程,都深深地让Sean陷入无法自拔。
不明白他为什么愿意付10万欧元给陌生的女子去救赎女儿,但是,看到最后才知道他是在救赎他自己,他的疏忽导致女儿离世,后来付出全部身家去救别人女儿的行为,正是他对自己灵魂的忏悔和心灵的救赎。
三、就是海报上的Anna,一个真正生活混乱甚至淫乱的女子。
她跟自己的导师常年情感纠结,逼迫对方离开原配妻子,在步步为营的同时,居然想着要去找原配炫耀;她跟自己的父亲产生肌肤之爱,她虽然恐惧不伦,但是出于对Michael的惩罚心理,她居然跟父亲再次亲热。
最后一幕,当看到Michael把她写进自己的小说女主角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一路狂奔,一直到看不到人影。
最后一句台词“Watch me”,是片中所有男女主角要说的:因为没有watch孩子,导致孩子离世或者离开自己。
虽然用He,好像是在写别人的故事,其实都是自己经历的,都是自己不敢面对的内心。
怎么说,积极乐观的外表内心隐藏着忧郁的小人。
看到这部平淡却略忧郁的片,好像被激发出来。
Anna,和我有一样的名字,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性格。
她有硬朗的面容轮廓,果断、干脆又略带些神经质。
心里渴望被关注,可以在出租车内脱光换衫,可以在楼梯间裸奔而兴奋的大笑。
而表面她是冷漠无情的,你所看到一直是高高昂起的头:为了他的妥协示爱而愤怒的大哭大闹,对送来的礼物百般挑剔,时而瞪圆杏眼威胁到要离开爱人。
这样的女人散发出神秘迷人的魅力,连我也无法抵挡。
略带神经质而浑身有着才华和气质。
比起她,我可能是最平淡如水,泛不起一点波澜,克制,连哭也无法出声。
性格是最普通温和,说话轻声细语。
没有特点,没有最喜欢的东西,即使是最爱的人也尽量克制而不让他发觉:太过的喜欢总是给对方负担,或者腻到对方极力推开。
没有喜欢的东西,无法追求到极致。
就连最喜欢的歌唱,也在有的人面前逊色吧。
大部分性格柔软的人跟我合得来,而我不确定对于身边的人有足够的吸引力呢。
你说我缺乏自信而自卑呢,也不是,也许跟很多人比起来我很差,很多事情做不来,但我从来不觉得低人一等,即使她们穿着多华丽的衣服拿着名贵包包而我什么也不是。
我觉得这就是我,而那些给到我,反而我会觉得不适应。
当然也想要提高,也想变得更好,但绝不会自卑。
明明是在说电影,却回到了自己身上。
Anna毕竟还是电影中的人物,其实她开门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是她爹,看他俩那绿色的瞳孔。
但是开始捋衣服我又打消了念头。
最后她电话结尾的一声daddy让我目瞪口呆啊。
三个故事串在一起,似梦似真,很爱结尾三个女人在奔走中的相互转换。
Watch me,是男主孩子的最后一句,还残留在空气中,是Anna的最后宣言,她满脸泪痕,坚毅而愤恨的要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了。
这是作家对他的书商朋友说的一句话。
书商质疑作家把情人的隐私写进小说里,作家回敬了这么一句。
在这部电影里,作家只是其中一个单元,他离开了在美国的妻子,离群索居在巴黎一个酒店里写作,写作并不顺利,甚至有些苦恼。
他的情人出现了,一个完美的情人。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情人有个干爹,两者是赤裸裸的情色关系。
另一个单元是这家巴黎酒店的一个服务员,女屌丝一枚,打车打电话的钱都没有(住家倒是很宽敞,百思不解)。
服务员正在争夺儿子抚养权。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手绘(用手绘画)艺术家,已经和另一个女人组成家庭。
女服务员的律师--第三个单元跟这个律师女士有关。
律师的丈夫是一个山寨名牌时装生意人,独自一人(和作家的离群索居差不多)去罗马购买名牌时装设计图,然后酒吧艳遇一个女郎。
勾引从来都是相互的。
女郎似乎故意落下了一个包,山寨男取走了里面的钞票,他们当然会相互寻找。
女郎声称她的女儿被“前夫”绑架,这笔钱就是赎女儿的。
看起来是“前夫”在讹诈女郎,其实是一出诈骗的作秀,女儿根本不存在。
山寨男识破了这一点,但还是倾尽所有“帮助”了女郎,也许他们上床了是冲动的原因之一。
比较起来,山寨男和作家很相似,过去,他们都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然后导致自家孩子溺死。
不同的是:作家的情人,最终离开了作家。
与love love 无关。
山寨男的女郎,最终来到了山寨男身边,也许与make love有关。
如果你以为third person的故事就这样,那就太天真了。
很有可能,这一切都是作家幻想出来的,没有什么情人,没有什么酒店,当然也没有他的影子--山寨男。
也许,唯一真实的只是一个可推理的故事:的确因为作家的疏忽致使了儿子溺死,所以他离家出走,寻找内心的救赎。
只是,一个有心事的人永远逃脱不了自己。
正如他听到背后有个孩子喊watch me,但回过头,只看到空旷、狼藉的房间,别无所有。
这时候,时间流淌成灰色,掩盖着不安,复杂而宁静。
故事主线是作家本应看顾女儿,因接听电话,导致女儿溺亡,他告诉妻子是工作电话,妻子接受事实,却再不能游泳,最后他向妻子坦白,当时接听的不是工作电话,而是外遇的电话,妻子释然,明白女儿的死不是她的原因。
主线外还有三条故事线,是作家作品中的情节,每个故事讲的都是父亲对女儿的愧疚和补救,是关于一个父亲的救赎。
第一个是设计师的故事,设计师女儿溺水而亡,他只能用反复听电话留言来寻的些许安慰,后在酒吧偶遇一个不顾一些找回女儿的年轻妈妈,同病相怜让他们拉近了距离,于是他想尽办法去帮助那可怜的母亲去找回她的女儿。
设计师不求回报,只想让母女二人团聚。
他想在别人身上获得救赎。
第二个故事是画家的故事,画家得知妻子虐待儿子,强行将孩子和妈妈分开,妈妈为了再见孩子做了很多努力,但画家坚持为了孩子的安全不能再和妈妈接触。
最后妻子告诉他,她没有虐待儿子,只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并告诉他作为父亲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儿子不顾一切的奔向妈妈,儿子听从妈妈的嘱咐照顾他,画家最后给妻子电话也是给妻子和自己救赎的机会。
第三个故事是年轻女孩的故事。
作家游走在妻子和年轻女孩之间,女孩外表看似坚强,却有一段不为人所致的遭遇,一个似她父亲的男人让她深陷泥潭,同样是一个孩子,几个不负责的年长者,让年轻女孩承受了若女儿一般的遭遇,于是作家重新示爱女孩,想让女孩摆脱不幸,让她和自己都得到救赎。
深夜,作家惊觉于房间黑暗中传来的声响,也许存在完美的故事,但救赎可能是一段无法到达的旅程!
挺烂的一个片,难以想象出自《撞车》导演之手。
0226# 剛開始看完還滿喜歡的。可是後來想想這部電影沒有重點。
每次看这种好几段交错的都会觉得有点乱orz看liam大叔演惯了老男人没想到这次居然还有激情戏,真是性福。不过把现实生活写书披露隐私这事不能忍,太恶心噜!大鼻子好帅帅帅!
没大意思
保罗·哈吉斯拍这片子我能理解,但更神奇的是奥利维亚·王尔德也是个狠角色啊!
节奏感不错,不过三线推进的线索形式大于意义。
这中文片名简直毁了这部电影。导演鲜明的“形散神不散”的讲故事方式很讨巧,看到最后人物关系似乎变得混乱,但转念就能都串联起来。外遇作家因疏忽失去儿子后幻想的三个故事影射了不同的心理倾向,宽恕,信任,伤害。
编剧好功夫,看到结尾才看出来龙去脉。
大腕扎堆 不知所云 小情感大渲染 很多地方看不懂 不过王尔德确实够拼的
用力中年男子的自怨自艾以及一些自以为的哑巴吃黄连
三个独立成片也行啊非要搞这种需要结构支撑的东西但导演水平又一般,且,本人次等喜爱演员大集合
人性的弱点
玩儿过了吧保罗·哈吉斯老师
戏中戏,关于救赎,谎言,欲望...white the color of the lies he tells himself.
三个故事放在一起讲,没感觉之间有什么关系(层次的递进或者是不同的阶段),除了演员看上去比较出彩外,没看懂连姆尼森的故事想讲啥
连姆尼森大叔拍动作片上瘾期间意外的一部爱情电影,依然是男人的那些幻想
明星很多,三条主线,三对人的故事,开始时还觉得挺有清新风的,可越到后面越觉得没意思,不过也不算不好看
👍👍👍👍
太扯淡了 不真实
过错和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