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的电影里充斥着荒诞、离奇,当他拍摄黑色电影的时候又融合了本土无厘头元素,使影片本身常常像是观赏超现实黑色幽默电影。
这一次他对准的,是一项不光男人、乃至很多女人也难以解释的未解之谜:为什么女人总是结伴上厕所?
这个答案,其实是一场神谕。
片中警察詹建业(任达华)和妻子(刘心悠)是一对恩爱夫妻,人生从詹建业给在女厕偷窥的犯人关炳文(张家辉)做口供发生转折。
关炳文声称女人们在厕所商量如何杀掉男人,而社会上一些男人的意外事件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当詹建业偶遇关炳文的前妻温碧霞后,张家辉意外身死。
在詹建业忍不住和温碧霞发生了外遇后,妻子刘心悠也露出了本来面目。
《出埃及记》的整体气质是压抑阴郁的,在主线以詹建业的视角推进时,画面常常偏蓝而忧郁;当结尾刘心悠的回忆浮出水面,画面呈现偏红而偏执。
婚姻走向的不幸是一场意料之内的悲剧,只是身在其中的人们总想以身试局。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荒谬的群殴,一群赤身裸体的蛙人一齐殴打一名男子,这个场景的荒诞程度属于讲出去都会被人当成劣质段子。
而蛙人打人之后的案子,便是偷窥女厕的关炳文号称在女厕偷窥的原因:竟然是女人们在厕所商量杀掉男人。
两个案子并列成为影片的两大奇点,它们的共性是怪异的故事从犯人嘴里说出来,只会成倍搞笑,而非思索荒诞背后的秘密。
例如另一对夫妻,妻子尽心尽职照顾瘫痪丈夫,丈夫却始终想要摘下结婚戒指。
而蛙人打人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它是警察内部心照不宣的审讯形式。
任达华因为看不惯而举报,遭到了整个单位的打压和排挤,以致多年不能晋升。
时隔多年后詹建业再次遇见类似荒谬的事件,为追求司法公正的他再次追查女厕密谋杀人事件。
彭浩翔给了詹建业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长镜头,遵循原则、衣冠整洁、严谨负责、爱妻顾家。
和上身警服、桌底穿拖鞋的同事相比,他用更多的时间将衣装鞋袜一丝不苟的整理好,正是他严谨、甚至是刻板性格的写照。
然而在画面结构上常常将詹建业置身在画面一侧,几乎要出电影画框的詹建业在这种结构下暴露了他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边缘化:丈母娘瞧不上他、妻子总是敏感多疑、上司不重视他、搭档也没有一个。
他的笑是涵养,却非出自本心。
但正是詹建业的不懂变通,给了原生家庭不幸、心理阴暗的刘心悠一份心安。
女人们总是相信,对待事业真诚勤恳的男人,在家庭里也会不变二心,可惜女人们总要撞一撞南墙、见一见棺材、到一到黄河才肯死心。
詹建业的出轨不仅仅是一次肉体上的叛变,他背叛的是自己对警察身份的信仰、对司法公正的原则、对婚姻家庭的承诺。
他放弃了像多年前举报蛙人同事殴打犯人的多管闲事,放弃了被单位放逐在边缘也要坚守的本心,放弃了妻子对自己的信任。
而是选择变得圆滑、狡诈。
原来上班穿拖鞋那么舒服、原来换个女人口味这么新鲜、原来不死脑筋磕一件上司不重视的案子这么轻松。
这才是《出埃及记》女人杀死男人的真正原因,不是女人杀了男人,是男人自己杀了自己。
出埃及记是圣经旧约的第二书,讲述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不再为奴,建立了犹太国,并且让以色列人获得自由、臣服于神之下的故事。
而影片《出埃及记》,则是警察方子晴(邵美琪)带领女人们摆脱男人的谎言和伤害、不再做他们背后的牺牲品,建立了厕所碰头计划,并且让女人们获得自由、听从她的指挥杀男人的故事。
警察方子晴身上如果着红色登场,往往预示着一场谋杀即将发生。
电影展现的詹建业,是证明这一计划可行的角色。
男人总是会堕落和背叛的,为了世界和平,女人们必须建立起新秩序。
事情不应该因为它的荒诞离奇而不被认为是真的,彭浩翔对女人们结伴上厕所这件事能生出这么大的脑洞,当真是鬼才。
最近跟港片耗上了,今天很幸运,淘到一部好片,07年的港片《出埃及记》。
我开始是因好奇才看的,港片怎能起这个名字,让任达华演摩西?
但看了开头就被吸引了,也隐约理解为什么起这个片名了。
一帮香港警界的败类,半夜在警局里关掉监视器,扮成蛙人来打犯人。
犯人被打得半死,却投诉无门。
因为蛙人皆蒙面,犯人供称,在警局里被一帮加班的蛙人在走廊上打了,怎么追查?
犯人最终只能被判定为精神失常……这个电影情节根植于我脑中,很深的地方。
我觉得司法的黑暗,最甚者不过如此。
回归前香港确实有过这样一段时期,而大陆……我还是去跳广场舞吧。
这是一个荒诞的好故事,我的意思是导演用荒诞的手法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好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于女厕所的密谋,是男人对爱情的出埃及记,女人对男人的出埃及记,以及正直的警官对扭曲司法的出埃及记……尽管是十年前的片子,还是推荐看一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彭浩翔这出《出埃及记》应该是他第四出黑色幽默体裁的电影,但与其前三套(买凶拍人,大丈夫,AV)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相对来说,较为平淡,不仅票房反应平淡,观众观后反应也很平淡,也许观众都是怀着看喜剧的心态去戏院,哪知道最后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结果反而招致网上一众的批评. 从定义来说,黑色幽默是属于喜剧范畴,同样从定义上看来,黑色幽默却没有义务是非要让人觉得可笑的. 彭的前三部作品当中,加入了大量的发笑元素,例如鬼马的对白,滑稽的人物,轻快的音乐,人物说的笑话等等,总的来说,都是一个荒诞的剧情里面充斥各式各样的笑话来表达尖刻的讽刺. 而这次的《出埃及记》,剧情足够荒诞,而导演却很认真的对待这个剧情,没有加入可笑的对白,滑稽的人物,反而用大量(相对其他港产片)的粗口对白来突出剧中人物对待事情的严肃认真态度,更加用上大篇幅的略带伤感的弦乐来克制观众,让观众笼罩在一片严肃之中. 整部电影就这样很认真的在阐述一个荒诞的故事,并且把严肃的情绪带给观众,虽然最后导致票房的收益不佳,但是彭浩翔的影迷也许就从此分离了,真正接受并思考这部电影的才是真正欣赏彭浩翔全部电影才华的人. 这是很反传统的,以前大家看的彭浩翔黑色幽默,是电影里面的东西在黑色幽默.而这次,是整部电影在黑色幽默. 上面两句话的分别是什么,分别就是,前者是彭浩翔在制造黑色幽默,后者就是彭浩翔本人在表演黑色幽默. 宏观说过整个电影之后,再来微观的分析下里面的情节. 其中对我印象好深刻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温碧霞的丈夫张家辉死后,张家辉的尸体发现现场,当时的整个气氛,给我的感觉,就觉得这个死去丈夫的女人需要发泄,而且我很强烈的感觉到,不应该用酒精或者破坏物件,而应该用性爱来发泄. 要说明的是,我没有感受到淫荡的气息,那是很自然的觉得这个女人需要这种发泄的方法. 之后主角任达华陪同温碧霞回家,听了温碧霞的一阵诉苦之后,果不其然,温碧霞主动凑了过去,并就说了句"吻我,X我".... 之后就发生了关系 我对这一段戏的感受是, 我好赞赏导演以及演员的工作,他们可以在一件事情发生之前给我一个预示,从而最后令到我觉得这一个连串的略带怪异的因果(死掉自己爱的老公之后当晚与陌生人发生一夜情)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感情流露.. 第二个就是任达华其中的一句对白"当事情荒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人会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表面上来看这是对剧中情节的描述: "几个蛙人半夜三更到警察局打人",,,"一个偷窥女厕的男人自称其实在调查某个女人组织在女厕里面商量如何杀男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去玩具店买娃娃并对店长说我杀一个人就买一个娃娃"...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导演本人对黑色幽默的理解,黑色幽默都是放大一些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放大到令人觉得荒诞不经,藉此吸引眼球,营造深刻印象,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这句话就是说荒诞并不是只是让人笑话的,其实它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黑色幽默的行家把它放大了. 电影中提到这句话,就是想让观众欣赏黑色幽默的时候,不只是仅仅欣赏笑.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没有让观众笑,现在看来,这都是导演的刻意为之. 故意不让你笑
请相信,变形金刚这种生物是存在于地球上的,并且也存在于我国。
我敢 这么说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
据说,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没有引进大陆是因为“内地不存在暗杀男士的妇女组织”,由此可以推论,既然引进了《变形金刚》,则句首的结论成立。
后来,有个聪明的领导跟我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就宣布不准炒作《变形金刚》了。
我估计啊,国产变形金刚就像美国影片所透露的那样,深藏于一座水库之下。
你说,会不会是三峡大坝呢?
我相信,一个比较美好的世界断然不会拒绝《出埃及记》这样一部影片的上映。
我本来也相信,一个算不上美好的世界即使不引进《出埃及记》也会想出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的理由。
现实证明,我还是一个面对邪恶只会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的青年。
我所相信的那个比较美好的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荒谬。
如果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面对荒谬的一种鲜明态度,那么我倾向于将《出埃及记》看作对荒谬问题的描写:他将荒谬、个体、个体面对荒谬可能的抉择,用一种缓慢但暗含讥讽和哀伤的调子,用平稳的让人不安的镜头,用那时时出现的巨大的俯视视角一一道来。
我曾经猜测这样的视角背后的主体是谁,是片中某一个具体人物吗,还是无所不知的神?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样的一双窥视的眼睛背后是跟詹建业一样的我们。
我们不像詹建业一样娶了个暗杀男士的老婆,但是我们遭遇的荒谬困境是一样的。
我们看着他的举动,想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引导自己能够走出埃及,走出那个折磨人的地方。
据说摩西活了120 岁,他的生命如同竹子一样节节可辨。
按照牧师标准的布道腔,他的前四十年是跟中国移动一样自以为“我能”的阶段。
他看到了埃及人欺负以色列人,自作主张地 将前者给杀死了;中间四十年是跟阳痿患者一样“我不能”的四十年,他逃亡,遇到了万能的耶和华交给他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显得很不自信,甚至连口才这么不重要的东西他都耿耿于怀;最后四十年,是摩西终于觉悟的四十年,遵照神的指引,绝对服从神的领导,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红海,到流着蜜和奶之地去了。
彭浩翔瞪着眼珠子指天发誓:我的电影跟跟圣经一点关系都没有!
——谁信啊。
詹建业显然不是摩西,他没有能走出埃及。
虽然他经历了“我能”的阶段,检 举蛙人深夜用铁锤殴打犯罪嫌疑人,并且二十多年后还试图破获暗杀男士的犯罪团伙;但是他终于觉悟了,接受了劝告,承认自己的“不能”,于是唱歌打炮快乐 了,同时也堕落了,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神”。
他没有“神指引我”的观念,在传说的那个原版结尾中,詹建业坐在升职考试的考场上不停的打嗝。
有一种药,无 色无味,吃下去打够100个嗝人就死了。
这是他注定的必然结局。
由此,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表现出的面对荒谬时的“挺住”精神,显得有点 过于乐观;或者说,面对在荒谬的巨大中,那么一点“挺住”的努力显得越发荒谬。
反倒是彭浩翔的《出埃及记》让人觉得一阵贴心,因为他没有向我们呼喊口号, 只是安静地描述我们的窘状。
我们在对自我困境的怜惜中,慢慢心安理得地准备继续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不管那些自己管不了的事情,“做好呢份工”。
不引进《出埃及记》唯一能让我感到安慰就是,按照某些聪明领导的理论,至少这证明内地真的没有暗杀男士的妇女团伙啊!
但是照此说来删减《色·戒》就让人难以容忍了:难道内地的男士也没有梁朝伟那样的蛋蛋吗?
但是女士们又会指天发誓:我真的没有汤唯那么黑的乳头啊!
——谁信啊。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10575868.html
这部片子很早就看了,不过刚才在做饭的时候突然又想起这部片子来,并且联想到了一个小故事。
谨以此小故事献给剧中因打嗝而暴毙的詹建业警员。
=================================================== 小明是个成绩平平的学生,班上考试从来不拖后腿也从来不冒尖。
他从来都认认真真的完成作业,但也仅限于作业。
除了老师课堂上讲的和课本上有的东西,其他的他一概不会看。
在他的书包里除了教课书就是练习本,你绝对找不到一本诸如辅导书这样的东西。
随着大考的临近,同学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班上除了小明之外,每个人的书包里都塞得满满的。
除了课本之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参考书,里面教授了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也不会讲的方法和思路。
小明坚持着不用参考书,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拿高分,而是要把老师教授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随着考试难度的提高,小明的成绩越来越靠后,有几个好朋友都劝他去买参考书,就连老师有一次也说,这一题在某某参考书上有一个很好的解题技巧,应该买来看看。
小明依然坚持着,他感到朋友老师以及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他依然坚持着。
有一次放学做卫生,他去厕所打水,碰到了同班的小强。
他俩平时关系虽不是特别好,但好歹同班同学,俩人趁着小明打水的功夫聊起了考试。
小强说,考试不好就是倒霉,我就是因为每次总是倒数第一,所以被派来扫厕所。
小明这才意识到,每次做清洁,小强都在厕所打扫。
小明就说,那你应该努力一下,争取下次不打扫厕所呗。
小强不屑的看了小明一眼,叱道,我才不像你们一样,拿了本参考书考试就往上套,考完了都忘了!
小明听了小强的话,一时无语。
最令小明欣慰的,是家里的温暖。
父母很关心他,是那种没有丝毫面子上的关心。
他们鼓励小明好好学习,但从不因为小明没有拿到第一名儿责备他。
每个周末,小明都回去爷爷家过。
爷爷奶奶都是老知识分子,爷爷精通文史,奶奶熟于计算。
每次去他们都会和小明做一些跟他学习有关的游戏,祖孙三人过的很有趣味。
爷爷每次都和小明说,活到老学到老,你考试可能要考个试年甚至二十年,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小明听了总是微微一笑,点点头。
这天他回家,快到家门的时候,听到邻居在和妈妈讲话。
邻居说,这次我女儿考试又是第一名,我都担心她学习把身体弄坏了啊。
对了,你儿子考的怎么样。
小明的妈妈轻声说,还行吧,只是退步了两名。
邻居明显语带嘲讽的说,哎,你可要多看着点,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掉下去就完了。
小明妈妈语塞,俩人就告别,各自进了家门。
小明回到家,看着妈妈,说最近考试越来越难了,考了很多平时上课傲视都没有讲到的东西。
妈妈很亲切的说,没关系,你就把该学的学好就行了。
妈妈的话让小明感到很温暖。
但想到刚才在门口听到的对话,小明又很难过。
这天放学,小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趟书店。
他走到参考书的柜子前转了一圈,呆立良久,又走出了书店。
接下来的考试,小明已经开始进入倒数前十的行列。
虽然倒数第一总是非小强莫属,但小明已经明显感到曾经的朋友都慢慢远离自己,就连妈妈也第一次因为他吃完饭没有马上做功课而不让她看电视。
一天早上他又来到教室,发现教室左后方少了一张桌子,那是小强的桌子。
老师在班上宣布说,小强同学因为个人原因转学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在学校视升学率为一切的今天,小强的存在只会把学校的升学率往下拉。
所以小强与其说是自己退学,不如说是被学校劝退的。
小强退学的当天,小名去了书店,买了好几本参考书回家。
他一本一本的对着考试题目还有作业看,发现有了参考书,做起作业来真是容易多了。
由于小明平日听课就认真,学习也是一丝不苟,再买了各种参考书之后,他觉得学习轻松多了。
之后的考试,小明的成绩扶摇直上。
他开始有时间去做些别的事情了,比如说打游戏。
在以前,他是不会去游戏室打游戏的,因为他想回家好好读书,把当天所学的东西再温习一遍。
可是现在他发现,即使不用温习,只要把参考书上归纳总结的东西看一看,考试就会变得很轻松。
小明回家的时间开始变晚了,他骗妈妈说在学校补习。
妈妈看到小明的成绩越来越好,也没有怀疑。
大考结束了,小明考得非常理想,同时他也变成了游戏高手。
对他来说,上学的意义就在于考试,能考好就证明学好了,其他时间就属于游戏。
小明的爸妈依然很关心小明,小明每个周末也依然去爷爷奶奶家,只不过从有一天小明回答不了爷爷的问题开始,他不想再和爷爷奶奶做以前的游戏了。
他现在想的,只是尽快赶到游戏室,投身到他热衷的游戏世界中去。
最近都没有心机写有关电影的东西。
上星期去看彭浩翔的《出埃及记》,满有期待的,结果是坐在戏院的个半小时和步出戏院的时候都很不爽。
我从来都觉得,主观的写喜不喜欢一部电影(或其他任何作品)比客观的分析它好不好有意思得多。
听着很多人大赞《出埃及记》,而且戏还未上画就得很多个奖项提名,我有点寂寞,很想加入喜欢的行列。
可惜,就是调校不到那个频道。
无可否认,《出埃及记》那些长镜远镜构图甚为风格化,也很美观,可是有些坊间评语说有欧洲片风格,我就觉得很突兀。
就正如上回彭导的《依莎贝拉》,我个人是颇喜欢的,至少有一个细致的故事,但评坊间评语说他有王家卫风格,听起来就异常突兀了。
第一,这都是搞错了,不是有些长镜远镜就是欧洲片,也不是昏黄色调加一点拉丁音乐就是王家卫。
这样说实在唐突了欧洲片和王家卫,而且也冒犯了彭导。
再说,是不是某种风格也不重要,最重要这种手法能否帮助到电影本身,特别是电影要说的故事本身。
可能是因为凌厉的拍摄风格与我认为是比较犯驳和薄弱的故事做成了颇大的反差,我就很难感到满意。
早阵子夏日国际电影节选映了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5 Centimeters per Second),听到不少好评,也特意找回来看,结果遇上跟《出埃及记》同样的情况,有点失望。
《秒速五厘米》影象奇美,摆出来的格局就是要人感动,可惜自己就是投入不了那个不够成熟(或实情是不够勇敢)兼带有自欺欺人之嫌的纯爱故事。
新海诚动画的迫真度可用巧夺天工来形容,跟彭浩翔的长镜远镜一样令人赞叹,可是故事同样的单薄。
当然我也同意,单薄和简约,有时只是观点与角度。
又或者可以说,导演只想说个简单的故事(彭导向来就擅长“小题大造”,这才是他一直的风格),所以到最后,是自己喜不喜欢那个简单的戏桥。
或者我是中间现实派,既没有纯真的心去受纯爱所感动,也未消极到可以从男女之间如此互不沟通互不信任地日夕相处当中得到太多共鸣。
要怪,就怪自己食古不化。
原文刊于: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0
我发现一个秘密——学生们总爱在上厕所的时候论老师的是非,无论男女。
这话出自我初中时一位数学老师之玉口,伊属男性,所以在说到最后一个字时,我们在坐下挤眉弄眼,暴出一屋子不怀好意的哄笑——其实,中学时男女公厕只隔一层薄脆的墙,不封顶,不隔音,该老师人虽在男厕出恭,耳朵却能男扮女装地跑到隔壁听女同学讲他坏话,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可是,伊平时自大臭美,招人讨厌太久,所以逮了这个机会,大家还是趁火打劫地尽情嘲弄了一番。
我想,这事告诉我们,厕所实在是个不靠谱的地方,很不靠谱。
说人是非这样的小事情,都难保不隔墙有耳,更别说杀人越货,这样的大生意了。
为什么女人们总爱结伴上厕所,且一呆许久不出来?
这问题困扰了年少的彭浩翔很多年,最后,他的答案是,女人是在女厕所里密谋杀男人的事情,所以需要结伴同去,大家都知道,杀人其实很是一个技术活儿,所以,需要讨论很久。
这样的论调有几分意思,所以我买了这本《出埃及记》。
除了女人在厕所里密谋杀男人,片中的奇人怪事还有:警察们会扮成蛙人,半夜里把碍眼的犯人拖出来毒打一顿;女人每杀一个坏男人,便买一只娃娃做犒赏;有一种药,无色无味,人吃了只打嗝,打够100个就死翘了。
相比之下,有口皆碑的好男人也会感情出轨,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毋庸说,片中的詹建业(任达华饰)是个好男人,有正义感,有爱心,疼老婆,饶如此,还是要背着老婆与潘小源(温碧霞饰)私会——那也难怪,她寂寞,孤苦,新死了夫君,最重要的是,她性感,惹人怜——那么自然!
所以有人总结说,这世上其实没有好男人与坏男人之分,只有坏男人与更坏的男人。
我倒觉得,用男人的出轨与否来评判其好坏,实在有失偏颇,就如我们不能用吃不吃屎,来评判一只狗的忠诚。
詹建业的妻子张芳(刘心忧饰)原是妇女杀人组织的骨干,婚后感于詹诚实可靠,已洗手多年,不想竟撞见丈夫的外遇,悲伤之余,痛定思痛,决定重抄就业,杀了这个男人。
用杀人来解决感情问题,这倒不新鲜,按片中邵美琪扮演的铁腕女警的说辞,世上之所以有那么多悲惨的事情,全都是因为有那些坏男人在捣乱,所以合该赶尽杀绝——负心男人到底该不该杀,这不好说,我认真想了想,觉得这方法并不可取——杀人灭尸太麻烦,成本太高,性价比太低。
虽然,这可以大大省了过程的牵扯不清,顺便,还可以缓解国内的人口危机。
然后,然后结尾很突然,吓了我一跳。
我的意思是说,结尾很草率,马虎得叫我咬牙——这厢詹建业还拥着情人唱K吃酒,下一个镜头张芳已在审讯室里了——暗杀败露,怨妇杀人组织一窝被端,OVER。
直觉告诉我,这结局被“和谐”掉了。
后来,果然在网上找到了粤语原版的结局:詹在升职面试中不停地打嗝,打到第一百个,就挂了。
over。
最后说一句,彭浩翔的粉丝们听了别砸砖——怎么看,这都该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才对,可整部片子看下来,仍感觉少了点什么,说不上。
这电影儿挺好看的,我只能看出两个特点。
一个是画面安排很细心,不少画面你按下空格,就能看到某种信息的传递。
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
一个是情节推动缓慢但有力,虽然故事节奏很慢,但是渲染得力,就好像口胶侠的香口胶一样,很有弹性!
导演营造的氛围始终包围着你。
我最喜欢影片最后任达华和温碧霞一起唱卡拉ok,真实得让人忧伤。
我不知道这种把看似笑场的画面也纳入影片的部分为什么会给我如此大的震撼,以至于让我反复地观察他们俩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那是最彻底的放松吧,预知未来的放松。
查了一下,他们唱的歌叫小城大事,嗯……我不太懂港台音乐,如果没有这个电影,我也不会知道这首歌儿,挺好听的。
是啊,小城大事,什么是大事呢。
我所能理解的整个电影想表达的意思已经在影片名字中最好的剧透了……女人杀男人组织代表了什么呢,这个相对于主流人生观“荒谬”的组织实实在在地存在,这个相对于现有法律可视为“犯罪”的组织却由代表着正义、“打击犯罪”的警察领导。
你发现了它,你想揭穿它,但你没有这种能力,你决定无视它、放弃目标的时候,你被它吞噬了。
任达华通过违反游戏规则的方式了解、屈服于游戏规则,可惜这个游戏没有编写这种支线情节。
为什么任达华会和温碧霞打那一炮?
是因为压力吧,导致温碧霞大喊“丢我”的,我不知道是性欲还是寂寞。
任达华为温碧霞修理防盗门的时候,是不是才是他所需要的对女人爱护和关心的表达方式?
那种平实的、生活的、社会最底层的感情。
对比任达华和妻子、丈母娘吃饭和在大排档与温碧霞吃饭时的表情,那么截然不同,一个沉默寡言,一个兴致盎然。
什么他妈的才是真实,你能确定你想追求真实吗,你能确定你可以负担追求真实的代价吗,你有资格追求真实吗,你有能力追求真实吗。
你能出埃及吗?
埃及之外也许还是埃及。
《出埃及记》实在算不得好,看了豆瓣的一片较好我就忍不住想写两句。
很好的故事,电影的故事简介竟然全说开了,大概是想让观众把精力集中在彭浩翔这次转型后的文艺气。
彭浩翔这把玩的够狠,多数场景固定的单机位和长镜头,表达的意图非常明显,遗憾的是我丝毫感受不到,主角生活的枯涩与无奈,明显功力不足,彭大导这次是拿石头砸自己脚了。
我觉得有的电影是属于可看可不看的,尽管它在我眼里是好看。
但有些片子尽管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不好看,但是我还是特别希望它能被看完。
彭浩翔的片子,可能就是在我推荐的时候,特别希望它能被其它人接受的一类。
昨天晚上小白给我打电话,聊了半天犯罪的问题,她借给我的一套书《模仿犯》我没看完就还给了她,然后我们俩就杀人犯罪的心理,和犯罪者到底要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当然也没啥结论。
小时候我曾经也模糊地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坏人为什么有很多人被人原谅了,但是仍然是坏人,仍然要接受处罚,我总是想,这是个社会原则,社会底限问题,如果每个坏人都被原谅了,那不是天下大乱,因为人会没有底限地做事情。
而且我觉得放在他个人身上是他个人的问题,要不,为什么这么多人能在一个原则尺度下生存着,那么多人没犯罪,但是这些人却犯罪了,难道不是他们的心理更脆弱?
心理阴暗的东西放大的更快吗?
但是呢,现在又在模糊地去想另外一个问题,难道很多犯罪,不是社会问题?
是社会犯了错,让很多人在精神上物质上受到了伤害,但是社会却不去承担错误,而反过来仍然要处罚这些本来就已经被它伤害的人了,这样的社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或者说我们怎么样去处罚这个社会呢?
人有神罚,神犯了错,谁来罚它呢?
这可能和彭浩翔拍的这个片子无关的一些胡思乱想,我看其实是被紧张得刺激到了害怕得睡不着的地步。
晚上睡还是觉得很害怕。
如果你身边的人就是一个犯罪份子呢?
是你亏欠了他,还是他将来伤害你?
电影看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但仍然被人物的心理活动所吸引,想知道的不是电影的下一个情节,而是这个人物的下一个反应,我觉得比起《伊沙贝拉》要更紧凑,剪辑得更有力。
彭浩翔说,可能一个导演一生在拍不同的片子,但是说的事情其实都有点差不多,大意如此,这话或者也是他借鉴来的,说明他自己或者也是深有所感吧。
仍然可以看得出来彭浩翔习惯的挑演员的方式,青春美貌的少女,心思却是复杂残忍的,他喜欢用新的女演员;男演员都是演技派的,给人感觉很正,脸反而不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但是一定会犯错,绝对的不完美,他喜欢用成熟的男演员。
但你觉得他真的很会选演员。
彭为了这个片子把女主角本来定成的郑秀文给换下来了。
里面有一出戏是男主上下楼梯的时候总是碰到一个年轻的女子推着一个坐轮椅的老男人,那个老男人有一个微小的动作是拼命想把结婚戒指从手上拔下来。
彭似乎很能明白男人的阴暗面,比如抛下怀孕的女朋友逃走(伊沙贝拉),比如,总有一场外遇。
他似乎对人与人的关系也有着天然的不信任,父女之间,情人之间,夫妻之间。。。
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是揭开了一些温情的面纱。
电影里请了两位演技派的女演员,都不年轻了,温碧霞和邵美琪。
温在床上抽烟的样子演得真的很好。
邵美琪的一双大眼睛里有那么阴毒的眼神,看得我怕得不行。
有一点点荒诞的地方是邵有很多穿着是穿着风衣戴着墨镜的,很奇怪的样子。
但我觉得这个造型也许就是为了应衬剧里说的那句话,“有些事情荒诞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人信了,但不代表不存在。
”现在回想起来,片头那段蛙人的,当时真没看懂。。。
只觉得有点模仿老男孩。
片子都看完后,确实是觉得很巧。
整部电影是属于那种好到看不出痕迹的感觉,音乐的钢琴声很单纯,不象是张艺谋那样非把整个管弦队都要搬上来的感觉。
许多场景很精致,有种狭小空间的写真照的感觉,镜头的视角也很讲究,非常有层次,这仍然是他一贯的风格。
据说这个片子耗资不少,但有时你觉得你在电影上完全看不到钱,没什么铜钱味,你还是很能进入电影,我其实非常欣赏这一点。
不过也许他的老板很头痛,听说彭也在愁下一部片子的集资。
无聊之作,灵气全无
虽然慢镜头让人头疼~虽然这次的立意实在不吸引我~虽然观影的快感会减半~但这样的肥彭似乎更值得玩味~至少《小城大事》那一幕会至今萦绕不散~我说不上是好与不好~但胖子无疑是又进步了~出埃及记~满是灰色的记忆~
任达华的演技。
沉闷,不知所谓
原来呢个世界入边,有D嘢荒谬到某一个程度就无人会信,但系唔代表唔存在。
是港片越来越有思想了呢,还是我智商越来越低了呢? 比较不喜欢的彭浩翔的片之一
当一件事情荒诞到一定程度时,就不会有人再相信了!
男权主义么您,导演?
Caution! 這明顯是一個陷阱啊姑娘們!
故作聪明拖得又臭又长,倒不可否认有少数亮点
★★★☆ 不错的港产悬疑片
9.5;凝重的欢歌,到底该苦笑还是哀悼
张芳与詹建业两人“出埃及记”的过程
这样的题材,更适合短片。
世上男人并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坏男人与更坏之男人
荒诞的故事骨骼长出生活的血肉
2010 05 03 @苏州电影台
说白了,我看的是国语版的,明显应该下个粤语版看看!!!听闻结局大为不同,国语版的结束地过于仓促,让人缓不过来。而粤语版的貌似男人要死掉,前半部分很喜欢,但是后面一点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晕字一大片,还是看明白了再说。
个体在体制下的泯灭
也许是我没看明白它类玄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