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南屏晚钟

再见 南屏晚钟,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主演:南吉,娜仁花,吴任远,托马斯·菲凯,张馨月,姜冰,康轩,明星,李福竹,王溪鹭,黎俊言,陈振远,孙佳,方馨蒂莲,崔楠,姚金飞,赵中娟,林子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西班牙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9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

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7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8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9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0

《再见南屏晚钟》长篇影评

 1 ) 它不是一部真正的关注同妻的电影

受害者只要一遍一遍地痛诉她的伤痕 就应该被厌恶吗?

女主角的母亲无论是深柜还是直女 她选择了跟一个异性相守 从未逾矩 在那个时代那种刻板的社会观念的束缚下 她被同妻了 她钻入了牛角尖里 时而想要离婚 时而想着挽回丈夫凑合过下去 在抉择前犹豫不前 自我折磨 变得尖酸刻薄 混沌愚昧 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一个受害者描述地如此歇斯底里 而骗婚的加害者却是文质彬彬 通情达理的形象难道是为了让观众能跟女儿共情 看着她衰败的现状 然后不痛不痒地说 “虽然爸爸(丈夫)不对,但你可以选择离婚啊”?

最让我愤怒的是骗婚者在整部电影里 从未得到过除了妻子之外任何人的指责 他就没有责任吗?

骗婚没有过错吗?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毫无作为 不去保护女儿也没有过错吗?

以已婚身份做掩护 先后出轨没有错吗?

看着妻子一步步陷入邪教 却只是因为“她信了邪教后 有一段时间以夫为纲 我觉得挺好的”就得过且过?

现今社会 性取向是自由的 你可以选择爱任何人 但你不能剥夺他人幸福 而这部片子让我看到 真正的弱势群体是不配有声音的 也没有人会真的去感知她们的痛 她们只是被用来迎合另一个更大(指群体人数)的弱势群体的工具 她们只是噱头罢了

 2 ) 再见,再见

活着是种苦难,于是人人都在寻找救赎。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

而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救赎的电影。

电影里的人物,无不为了躲避孤独而痛苦。

拒绝面对真实的内心,与现实负隅顽抗的妻子;懦弱地寄居在婚姻的躯壳中,却斩不断爱欲的同性恋丈夫;洞悉一切,却放不下亲情深陷在泥泞拉锯战中的女儿。

人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寻找救赎。

有人求诸于家庭,即使那已经是将沉的破船;有人求诸于爱欲,即使剩不下几分残存的温情;有人求诸于谎言,在麻木中献祭出一寸寸岁月。

但救赎不会是那样到来的。

它会是烈日下一场急骤的热带雨,是暗夜中旋转飘落于肩头的雪花,是倚在干净的玻璃窗旁边,独自抽完的一根烟。

你看,电影里穿插着的儿时镜头揭示了一切。

当全班跟着老师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时候,她在读着《瓦尔登湖》。

救赎只能求诸于自身,而非带着诉求觊觎他人。

Love is not painful,but relationships are.再见,南屏晚钟,告别,是救赎的开始。

 3 ) 为什么电影名字叫《再见 南屏晚钟》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疑问,电影和“南屏晚钟”有什么关系。

没有记错的话,只有电影一开始,刘媛打开收音机的时候,传出来的音乐是“南屏晚钟”,其余时间应该没有出现。

我去百度了一下,这首歌讲的是什么,来自百度知道:《南屏晚钟》写的是一位年轻少女于森林游玩时,相遇了自己很欣赏的对象,那一瞬间心中满溢着爱的情意,可当她刚鼓足勇气,准备上前搭话时,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一场大雨,那个还没来得及等自己搭话的他也失去了踪影,但相思的种子已经深深植入了少女的心田。

因为相思之情总是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少女只能再次来到相遇的地方,等待相思对象的再次出现。

然而苦等却等不到结果,她为此十分失望伤心,进而萌生出“相思有什么用”的念头,直到听见了敲响的南屏晚钟,感受到晚风的轻送,才“催醒了相思梦”。

歌曲讲的是一个少女初恋的故事。

电影中谁是久梅的初恋呢,是刘媛还是黄涛。

久梅喜欢黄涛吗,她在山顶和刘媛说过“我从来没喜欢过什么男人。

不结婚大家会认为你有毛病,唾沫星子会淹死人”。

久梅喜欢刘媛吗,应该是喜欢的,共用毛巾、看手相、剪指甲、婚礼上的一根烟、调离工作岗位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两人间的感情,只是受困于时代,她们之间那份感情只能掩埋在心底,不能说出来,时间一到,大家就各自结婚生子,南屏晚钟只好再见。

对于黄涛来讲,南屏晚钟也是再见了。

南屏晚钟,随风飘动。

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屏钟。

 4 ) 今年最重要的国产LGBT电影,瑕不掩瑜

看死君:“花园”第18期,我们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今年注定绕不开的一部国产LGBT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

但基于各种“技术原因”,这部关注“同妻”的电影也终究无法像去年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一样引发社会性热潮。

栏目| 花园作者|晚不安最早关注到《再见 南屏晚钟》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今年二月拿到了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更因为导演相梓说的几句话:“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

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作为大陆电影里少见的同妻题材,加上导演斩钉截铁的创作态度,不由让人对电影多了几分好奇。

三月末,在香港电影节的大银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看到了这部肉眼可见的低成本电影,是如何用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表达。

哪怕有不少粗糙的地方,我也依然要为这份勇敢叫好。

整部电影以女儿黄筱萸(南吉 饰)的视角切入,并穿插母亲李久梅(娜仁花饰)年轻时的片段。

而所有的上世纪的闪回画面,其对时代感的塑造完全不输《地久天长》。

在整体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种制作上的一丝不苟令人钦佩。

拥有相近的剪辑编排思路,电影《再见 南屏晚钟》在文本层面上甚至更加有力度。

所谓文学性,是这部电影的长项,也是短板。

除了内容以及影片结构上的扎实外,当“文学性”落在女儿具体的台词上,还是难免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即便她的设定是一个作家。

而摄影机似乎在极力补足这方面的缺陷:尽管固定机位中的场面调度相对贫乏,但一些特写镜头的运动却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在主动寻找戏剧冲突,挖掘这个家庭内部涌动的暗流。

除了毫不露怯的服道化及影像质感,《再见 南屏晚钟》对一些关键性段落的处理也令我刮目相看:舞台上的无实物开车,超现实的舞蹈——后者甚至让“穿帮”的洒水车出镜,大胆地点明“片场”的存在。

除了成本的考量,这种近乎实验的尝试,更包含导演对观影节奏的把控,以及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

不像同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用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像编造出的“爱最大”来解决问题,《再见 南屏晚钟》抛出的困局是无解的、更靠近现状因而也更加悲剧的。

导演在后段更是毫不避讳地大篇幅引入对X教的描述,刻画母亲的偏听和愚昧,进而呈现那种人生的无力感,也放大原生家庭的裂缝。

于是,我们也可以理解女儿的选择,与外国丈夫结婚,或许是一种逃避。

外国丈夫的存在,亦是这个家庭无法沟通的外在象征。

而母亲在当下无法跨越的情感障碍,越是爱无能却越是要捆绑在一起的执念,原来都源自多年前的一次选择。

正是如此,才造成了她根深蒂固的心理顽疾。

导演在结尾精心布置的这个情节点,无疑使影片的立意又上了一个台阶。

至此,观众们才终于明白,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李久梅。

她不只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典型。

加害者,亦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

中产阶级家庭的痛,其实并不比底层人民少。

娜仁花演出了一种不着痕迹的聒噪,以至于所有演员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

回顾她曾经演过的角色,我们会发现,她就是三十多年前被压迫的《湘女萧萧》(1988,谢飞导演)!

被压迫者“成长”为施压者,一个演员,不经意地串联起中国女性银幕形象变迁史。

《湘女萧萧》这部电影想要承载的主题显然过于冗杂,这是处女作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而它又何尝不像我们耳闻目睹的魔幻生活?

在香港电影节的映后环节,导演当天有事不能到场,于是委托她的老师、导演应亮向观众念了一封信。

在信里,她给大家讲了一个儿时亲身经历的故事。

儿童节庆典前,老师组织幼儿园的孩子们排练舞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临上场前,不知为何,老师宣布她不能上台表演。

坐在台下,她感到既莫名又不甘,等到音乐播到“娃哈哈,娃哈哈”的时候,她竟径自在座位上跳了起来。

这一跳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也使得台上小朋友们方寸大乱。

那天的演出就这么仓皇地结束了。

我记得在最后,相梓还写了一句:拍什么、怎么拍、拍完能不能上映,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续拍下去。

要起舞,哪怕不让你上台。

要说话,哪怕堵住了你的嘴巴。

栏目| 花园;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再见 南屏晚钟》 一部很尬的电影

x盘里看完《再见 南屏晚钟》后,第一感觉是电影好尬。

无法上国内院线是肯定的,题材太硬核了,大学教授身份的gay父亲,有蕾丝倾向的医院员工身份的母亲,还有和父亲有恋爱关系的学长(这是大学师生搞基啊),甚至后半段女主举报邪教警察的推诿和不作为,这样的题材能上映才怪呢!电影完全靠娜仁花老师的演技在撑,如果不是娜仁花老师演母亲这个角色,《再见 南屏晚钟》这个电影早崩了。

因为电影里母亲这个角色是割裂的,明明这个角色年轻时候和刘姨互生情愫,可她在选择结婚认命和发现自己丈夫是个gay后,开始陷入一个极度不正常的状态,喊丈夫的情人马越和其妻子儿子来家里包饺子,撺掇女儿和自己一起学邪教让丈夫正常,怪婆婆没有把丈夫生正常点,要求丈夫女儿洋女婿和自己吃素......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让这个母亲的角色是分裂和癫狂的。

而作为第一女主的女儿,是这个片子中最理想的存在。

她理性到可怕,为了躲避分裂的家庭找个外国丈夫避走他乡,支持父母离婚,让母亲学父亲那样找寻一个男朋友,发现母亲学邪教后报警,察觉学长手机号码尾数和父亲一致后,开门见山的问学长和父亲的关系。

女儿这个角色一点都不接地气,她更像是开了上帝之眼的上帝,让观者无法共情入戏。

至于不是一个好丈夫的父亲,就像是女儿口中那样,因为时代的不同,他躲进婚姻中寻求保护,但是他又无法割舍自己的爱欲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甚至他还在无法做到离婚的情况下招惹自己的学生。

反倒是那个和拉拉结婚的学长,倒是活的真实和透彻,他明白自己老师(女主父亲)无法为了自己离婚,所以他选择和已经做了试管婴儿的一对拉拉其中一位结婚,这样他可以在中国给孩子一个身份,也可以用婚姻来保护自己。

电影中最好的是那几次舞台剧的戏,尤其是那段坐在椅子上模仿开车和撞车的戏,是为数不多的神来之笔。

其实我最想知道那段母女坐在沙发上,母亲说起当年结婚父亲问她和刘姨关系的戏的答案,不过从女儿一直没有拉上母亲的手,应该是没有答案。

最后想说,《再见 南屏晚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长片已经非常不错了,看得出来相梓有模仿李安在讲故事,不过电影拍的太平庸,反倒是凭着导演宁愿国内无法上线也一刀不剪辑反抗总局的硬核营销,让电影倒是获得了许多独立影评人的关注后出圈,这也算是一个成功吧。

 6 ) 施害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身份

常说不要苛求受害者是完美的,作为受害者他总是无辜的。

我们却总喜欢给施害人找一些借口,让他的伤害变得情有可原。

很多影评给这电影打一个同妻电影的标签,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合适,但是带着惯性去看一个同妻的故事,却发现最后这个所谓的同妻自己就是一个同性恋。

父亲在知道她是一个拉拉的情况下选择与她结婚,以一起应对这个社会的压迫。

但是母亲不满足于简单的搭伙过日子,想要的更多,但父亲到底不能给。

故事的结尾施害者和受害者的标签调了个个。

人本来都是自私的,奉献精神不过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执念而无关他人。

但出于与他人共处的需求,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影响到他人安乐,不然自己的美满也总会被他人破坏。

诡秘之主里说的为所欲为但勿伤害早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总有不能理解。

施害者是不需要什么身份的,一旦伤害,他就是那个施害者。

 7 ) 出轨gay男=真情好男人

女导演对母亲是越来越狠了,这个母亲又厌女又恐同还邪教,保守落后控制狂无理取闹。

父亲虽说也失职,但毕竟理性(教授呢)还进步(gay自带政治进步啊,如果他出轨的是女学生而不是男学生,这就得换渣男叙事了吧?

所以出轨gay男=真情好男人)有趣的是,母亲获得唯一的同情在于她曾经的les可能性,这个政治正确过分了吧?

据说导演标榜人可以爱任何人作为抵抗广电可能的审查,以一个西方进步性来批判性少数未合法的中国,美国老公摆设真的是符号大于意义了。

如果《柔情史》母女相爱相杀还有传承和依存,这个电影中的女儿已经成为真理的绝对掌握者,不仅控诉母亲的罪和无知,而且把自己代表的个人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作为唯一普世标准,这不也是一种控制狂么?

一句“我在美国参加gay pride游行” 就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重新选择新的母女关系是好事(生娃),但以简单的政治正确把母亲往死里黑,我看到女儿的霸权和背后西方价值观的霸权。

哪个女人会因为肚子里的儿子属虎和自己克就打胎?

黑的连常识都不要了。

几场戏剧舞台设计还挺有意思,结尾的舞蹈的符号,人生的亲密关系流转,有新意。

现在和过去的两条线支离破碎,云里雾里。

还有,为什么母亲是个没历史的空洞能指?

她的职业呢?

她受的教育呢?

她怎么就被压缩成平面的如此可恨的人?

 8 ) 以为是男同题材电影实则是女同

一开始看到介绍,以为是《谁先爱上他的》那种桥段,但是毕竟是大陆作品,虽然预想有些俗套,但是觉得基于进步意义还是要看下去。

母亲受到的煎熬从来不是从发现父亲是男同开始,这种相互折磨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母亲和父亲是两种人,都经由女儿的口中说出,“断了爱欲的”和“最终无法抗拒召唤的”。

在这段关系中母亲并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者怨妇的形象,而是一个与自己不断作斗争者,父亲和母亲就像是同一类人的两面,即传统的被迫服从者和心悦诚服者,前者的越轨必然引起后者的强烈抵制,因为这种爱欲始终隐藏于后者心中,若不加以抵抗必然宣泄而出,这也和母亲的形象相似。

母亲遇到困境,第一时间是怪罪于外界,或是女儿与自己相克,或是丈夫天生疾病,而无法直视自己隐秘的内心,这也是母亲追寻邪教信仰以及和女儿长期关系不佳的根源所在。

同样,母亲呈现出强烈的偏执倾向,强求他人顺应自己的习惯,成为与自己一样的臣服者。

在整部电影中,父亲和母亲的矛盾并不非主线,更多像是一个契机。

而暗线中,母亲实则是在与自己斗争,女儿则是这一切的叙述者。

不知母亲在雪中看到年轻时的合照,会不会有些许唤起内心的渴望,至少,她将父亲问她的那个问题说出了口,即使她面对女儿的追问仍然沉默了,她也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狂舞中,一切落幕,无论最后母亲是否离开了那个残破的家,她也已经用尽一生去正视自己。

 9 ) 补看

时代的悲剧是否能带过所有因果人终究还是自己决定了所有命运多余的同情叹息也没有任何意义愿意被善意捞起的人就坦坦荡荡往前走一直选择下潜的人也只能把路继续走完阳光和彩虹能被挂在更高更显眼的地方但却放不进一个闭眼沉入海底的人心里徒劳有意义 遗憾特别多(其实看完是有点呆滞的。。

不知道和成本小有没有直接关系,正好今天看了几个大宇关于性少数话题的街头采访,脑壳有点活跃Ps看大家说几个话剧场景生硬,我的观感还是很有趣啦特别合衬(我没说剧组穷我不是

 10 ) 南屏晚钟催醒相思梦,走出丛林看到夕阳红

这个反转好牛,同妻变形婚,这个妈妈说的那些话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传统强势的大人让我想到一亲戚,她家庭氛围跟这家情况类似,都是凑合过日子时不时会爆发争吵。

这些大人说过很多遍,习以为常的话语却让人好烦躁,甚至我中间觉得女儿和妈妈沟通方式太硬了,依着他妈软着来会不会好一点?

其实是不会的,妈妈压力太大了导致她无法接收外界不一样的声音,当初决定凑合结婚这一步就错了,她却不能承担责任,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拉回世俗上的正轨。

有一个细节丈夫偷情她本来听到之后想装作若无其事,但还是选择捉奸,他享受着丈夫的亏欠越发变本加厉,放不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一步步走向疯狂信邪叫... 女儿从小到大受到了很多伤害,小时候无法解决父母关系矛盾,庆幸的是女儿坚韧的长大了,冷静理智客观但还是会被妈妈咒骂哭,她对妈妈是有感情的,当妈妈坦白与刘姨的关系她那只想要安慰的手。

影片最后如何也不知道他妈妈还信教吗,应该放下了吧,爸爸和爱人在一起了吗,女儿有了新生儿是新的希望吧,都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再见南屏晚钟》短评

刻板 生硬 单调 乏味

5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8分钟前
  • 别涣
  • 推荐

整体形式了点,但好在内容充实,个别桥段如洒水车下雨设计得还挺有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就算去掉同志外壳,邪教这条线也能继续下去,到最后会发现其实讲的是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中年危机问题。另外注意下,我们并没有看到"道场被依法取缔"的大字哦!

12分钟前
  • 弹涂鱼
  • 推荐

不是传统意义的“lgbt片”,影片包裹着坚硬的西式内核:家庭伦理中的暴力和控制。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但都不能说清自由是什么。母亲的行为难以自洽,婚前模棱两可,婚后锱铢必较,导演用“追求体面”和蕾丝情愫分别作注脚,却一并封堵了连同女儿和父亲三个角色的解读空间。影像的思辨性依附文本并不是好事,它的生命力是设计过的。我非常欣赏导演在微博上的坦诚,于是我也非常坦诚地打两星。如果下部作品能在这般洞察力上再作打磨,值得期待。

14分钟前
  • vvVv
  • 较差

放映結束,沒有掌聲。片尾字幕沒滾動完,目光所及不少人離場,映前提醒過的映後談,最後大概剩一半人。情景如此,並無誇張,於我大概是比這裡更純粹,真實得多的映後反饋。總歸非常奇特,一來這戲爛到讓人發指,二來它又是這般被人所原諒的,是因其國產lgbt,又絕對無緣內地?至於我,持續愈發嚴重得如坐針氈之後,我實際已經不理會這戲都說了什麼。體現在任一方面的災難。劇本,我見導演閱歷之匱乏,一顆憤世嫉俗之心,寫盡這般“典型”又奇趣的中國婦女。要這母親是個怨婦,要這怨婦是個同妻,要這同妻是個女同,要這女同信上了XJ。不談劇情,台詞如何?不管不顧就在書桌上寫出來,哪管正常人是不是這麼說話;表演,一群專業演員之災難呈現+女主的英文台詞;攝影,實際DP是個拍照的;打光,不覺得有;美術,大概沒錢。真是壯哉一齣屎。

18分钟前
  • The Great Lee
  • 很差

表达过于生硬了。

20分钟前
  • 个别人
  • 还行

看完影片,我似乎明白了《再见 南屏晚钟》标题的含义,最后才油尽灯枯的李久梅,其实在与初恋分别时,在回荡着南屏钟声的雷峰塔下,就已经告别自己内心的钟声。而后几十年的欺骗、折磨、救赎、放逐早已注定,这无法改变的宿命让人不由地悲从中来。

21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浪费题材系列。说是要拍同妻,结果对gay一点都不带批判的,全程放大同妻的歇斯底里和不可理喻,最后还来一手同妻是深柜,不懂意义何在,大概是制造妻子骂了半辈子的同性恋结果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矛盾冲突吧。然后我一定要骂那个女主儿时的演员,真他妈演技太差了,吵架吵得跟诗朗诵似的。

26分钟前
  • 47必死
  • 较差

反向出柜?除了同妻娜仁花之外全员棒读,小演员尤其过分。前面比较无聊,后面大师出场才有些看头,但突然背诵莎士比亚,再来几段舞台风叙事,最后高光谢幕就太装了。除了地下教会,没发现什么敏感内容,而且是破除迷信相信政府的正能量向啊,所以封杀事件很大可能是导演在卖惨,而且这种“意外流出”的事件,绝大多数都是片方自导自演的,信息时代啦,谁也不傻。

27分钟前
  • m89
  • 还行

好久没看过叙事这么混乱的电影了 and i didnt get those 芳华 scenes either

28分钟前
  • 大刀川美美
  • 很差

节奏?水词!

32分钟前
  • 波拉客
  • 很差

中国式家庭的问题,LGBT群体的现状,同妻的命运,中国社会的性压抑,全在这短短的的一个半小时。导演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而南吉是最适合叙述这个故事的载体。看首映的时候,观众提了一个问题,这个电影可以在中国上映吗?导演说,她不知道,也许把男朋友换成女朋友可以><让人难以想象吧?而这又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发生了。电影的字幕里出现最多的英文单词是cult,我发现整个中国社会就挺cult的,对摆在面前的事实视而不见,即使揉碎了掰开了也无动于衷,逼着你指鹿为马。像电影中的母亲一样,一辈子和自己别扭较劲,自欺欺人,a dog parking at the moon,还是有很多没有放弃的人

36分钟前
  • x
  • 力荐

1.89G。平静中有惊雷。舞台剧穿插也很省钱,又有艺术效果。电影的英文名取自著名画家米罗的同名画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寓意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

38分钟前
  • 勇敢的心
  • 力荐

13分钟 妈妈是怎么发现他们的 爸爸在小提琴房间藏了啥“亲爱的。你不该让你妈妈这么伤害你”南屏晚钟 好美的四个字50分提到请菩萨,正好昨天看完《苍穹之昴》,有提菩萨只能“请”,不能“买”这事。台词还是蛮考究的虽然是同妻问题 很现实。但就是差点意思 没有感染力一个人相信邪教加入邪教,或许不是因为她真信,她缺乏倾诉的对象,缺乏一个接纳的群体。邪教的人,绞尽脑汁拉你入局,听你的苦还给你解法,给人盼头给人路,你觉得丈夫有病,邪教说,对,他那是病,我这有方法治。于是,她有了同路人,有了靠山,有了可以骗着她把日子过下去的人。拉人出邪教,或许不是证明邪教的假,而是跟邪教一样,陪她听她不嫌她——虽然她的倾诉很难听,如果能像最后一幕好好交谈说点真心话,不引得她谩骂咒怨,就好了。沟通 重要

39分钟前
  • 菅田真理子😺💕
  • 较差

老妈这一角真是... 集各种“父母皆祸害”式中国老妈的阴暗面于一身;一直不正面描写的老爸,却给人各种委屈求全/高大上的感觉... 角色塑造的过于典型以致生硬,拍的也有些倾向性... 全程莫名的大特色运镜、莫名的舞台剧片段、最后再来个蕾丝惊雷...wtf! 当然,还是支持国内导演多拍LGBT题材电影,加油~

42分钟前
  • ilsbsblm
  • 还行

粗糙的部分简直好笑,小演员念台词感觉像朗读课文;但是有的地方又很生猛大胆,让我深深地坚信这位母亲并不是所谓的“传统”,而是literally有病。按理说有病看病啊,但是往大了一想,整个体制社会习俗都是病态的,你让个体受害者找谁去医啊。fine,勇气可嘉,但执行还是太简陋,实验的舞台段落并没有给影片加分,父亲和外国女婿的戏份可以再饱满一点,母亲的les线也值得商榷。目前这种处理戏与戏之间全是断裂的,不够连贯。觉得整体有点贪多了,两星半,手松一点吧。

4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Hell yeah 瓦尔登湖就是比王维牛逼不服你打我呀.mp4

51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较差

人際、代際、國際……“文化”的衝突鬥爭演繹於“文明”摻“文暗”的糾纏之中。建議下次演習增加那位大鬍子丈夫的戲份。

54分钟前
  • nearly
  • 推荐

一定要将影片看完。原本只是决得这是同妻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迫于世俗压力而结婚的拉拉的故事。娜仁花应该主演了当年根据沈从小说《萧萧》改编的电影《湘女萧萧》中的萧萧。尽管给了5颗星,但我依然五味杂陈,就是如何去呈现这样隐藏着自己的真实身份的同妻/拉拉的苦涩经历与艰辛履历?而不是将其客体化和对象化。在这一点上,虽然身为男性,但我依然对女性导演这样去拍摄这位名叫久梅的女性的故事感到有点愤怒。

55分钟前
  • 句句
  • 力荐

占尽了题材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想发泄的一股脑都倒了出来,毫无章法,过分冗长和说教。从技术到剧本层面都很稚嫩,原本以为有娜仁花这等演员坐镇,表演总不能太差吧?结果依旧一塌糊涂,娜仁花说台词大概吃了不下五、六次螺丝,hello,有事吗?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这都能剪进去这真是导演问题。

56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