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叙述极为平实质朴,甚至有几分沉闷单调,然而感染力极强,可谓力透纸背。
故事的焦点自然放在两个女人身上:姨妈旺达,人世的磨难、斗争和声明显赫的过去造就了她富有传奇性的一生,身上是丰满俗世的私欲杂念;侄女艾达,从出生到成年,一直过着纯洁无瑕的修女生活。
电影开始于艾达面临人生抉择的一刻:是继续此前的生活,保持着处女之身一生侍奉神灵,还是步入纷繁多彩的俗世之中。
这时她被安排和姨妈旺达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在旺达的带领下去探寻自己父母的下落,而实则是在这位俗世生活的典型代表者引导下,去见识这个纷繁的大千世界。
这个世界有残酷的背叛、杀戮,有深沉的悲哀悔恨,有迷茫、无奈,但也有温馨浪漫的爱情。
遇见吹萨克斯的青年,他们在雨中驱车穿过田野,他们在夜色中谈天,从旅途中回来的艾达在同修女们用餐时,意外的发出了笑声。
这尘世生活对她而言似乎是甜蜜的。
姨妈突然的自杀,给了她了第二次走出修道院的机会。
这那所死者留下的带着人世繁华气息的房间里,她换上高跟鞋,涂了口红,穿着俗世艳丽的裙子,抽烟、喝酒、听着音乐,在白色纱帘下旋转、旋转,然后她跌倒了。
艾达沉静、寡言,然而一语中的,她对人生的理解透露着睿智。
在和吹萨克斯的男友一番云雨之后,他们交谈起来,男友邀请她去一个小城看他们的演奏:“我们可以去海边。
”他说。
“然后呢?
”“然后我们结婚?
”“然后呢?
”“然后买一条狗……”常人想来,这情节可谓温馨浪漫,然而艾达不为所动。
直到如今,或许一条狗仍然是男女爱情深入的表现,然而一条狗支撑不起整个的人生。
如果俗世的婚姻生活只是这些的话,那她不屑一顾。
所以第二天清晨再次换上修女的衣服,然后毅然从容的走向雪天般洁白的神灵世界。
从此以后,她大概不会在用餐时情不自禁的发出笑声了。
影片讲述了修女艾达在正式成为修女之前,与姨妈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那就是寻找到自己二战期间被杀死父母的遗骸寻根作为主线,是揭伤疤的勇气,而真正煽起戏剧冲突的却是姨妈和艾达不同信仰的冲突、困惑以及郁抑。
姨妈旺达身上交织着信仰的困惑和危机,显然经历了二次大战,而本身自己也参与其中,对苏联那一套已经心生厌倦,所以她的堕落并不是毫无来由,对信仰的缺失,很难感受到来自生活的信心。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因为没有生的动机,所以最终她郁抑自杀艾达跟着旺达的脚步,选择放纵了一次,在真正皈依到天主教之前,真切地体验到了红尘中的放纵与快乐。
高跟鞋、口红、长裙、舞蹈、做爱,一番体验,使艾达再去皈 依时也多了一份果敢,少了一份遗憾。
这是电影宗教主题表达的一种方式。
这电影很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艾达》,是奥斯卡的光荣。
就电影范围内来说,或者就更广泛的“文艺”范围内来说,很少有作者能达到这样的深度。
这电影对非基督徒和大量信得很浅的基督徒来说,都是有益的。
而作者很明智,他选择了一个浅显的角度:一个女孩,在她宣誓成为修女之前,在她立志要把自己献给天主之前,她经历的一种“准备”,就信仰的深度而言,这只是起步。
犹豫了很久,想对这电影说点什么,但我自知不配。
不是作为电影观众(或评论者)不配,而是作为一个信得很浅的信徒,我没资格对这部作品说三道四。
信仰或信心生活(宗教生活)的深度究竟是什么?
对信徒而言,生活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这是教理问题。
新教徒对这一问题几乎是无知的。
去年我觉得有很特别的现象,也许只有不多的人留意到,——像我这样从誓反教皈依教会的人本来就不多,电影总体来讲,以好莱坞为中心,所反映的“信仰”主题大多是以新教教义为基础的美国主流文化,我一直把那叫作“好莱坞人文主义”,好莱坞人文主义不是不讲“上帝”的,是讲“上帝”的,这一讲“上帝”的人文主义,本质上还是属世界的,离真实信仰相去甚远。
——就是有两部反映天主教(基督教)内容的影片在大众文化视野内引发关注(另一部是《苦路十四站》,片名即可见明显的公教特征)。
事实上,在大众文化范围内,许多基督教作品是被新教化,做出人文主义解读的。
本片对白极少,更没有任何教义辨析,作品通过形象所呈现的主题十分单纯:这个世界毫无吸引力。
修女在宣誓修道时,要向天主发三个誓愿:圣洁,怜悯和服从。
对新教徒而言,他们根本不承认圣品圣事,对此也就无从领会。
这三项誓愿,正是影片的主题。
什么是圣洁?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制作来讲,影片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艾达这个形象塑造的成功。
在黑白影像中,我们知道她有一头红头发,用头巾蒙起来了,如同我们(人)的某种本性被遮盖一样,“红发”在语义上,可做出与“悖逆”有关的解读。
她是犹太人,在屠杀中幸存,被教会(修道院)收养,在修院长大,作为犹太人她不太可能成为修女(基督徒),这不符合她所属民族的传统,——那么她究竟是谁,首先是谁?
是一个犹太女孩,还是一个修院长大已养成良好品性的女孩?
一个“身份”问题交给她,要由她自己去做出回答。
在踏上这条“寻根”之旅的开始,姨娘问她:你有犯罪的念头吗?
她说有。
姨娘又问是肉体情欲方面?
她说不是。
——我们在影像中看见的正是这样一位(可信的)沉静纯洁的女孩,透过她的眼睛(她哪里都没去过)在看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作为人生来讲,引人入胜的地方。
——这样一个女孩,她是如此有别于这个世界和其他人,带着天主的圣洁,她本能地反感并抵挡诱惑,并不判断,也并不自以为圣洁,她出于某种单纯的动机想了解生活之路的其它可能性,对于爱情和世俗生活种种,她最终明确她不爱,不向往世俗生活的将来。
她要回到修院去,她几乎是带着热情和投入的冲动要回到修院,那里才是她心所爱,她的家,虽然表面看来,修院生活难免枯寂。
伟大的文艺复兴所造成的伟大欺骗就是,在世人心目中,中世纪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暗年代,禁锢人性,以修院生活为代表。
艾达没受过世俗文化污染,她看不出这世界有什么好,她怜悯也同情她的荡妇姨妈,就像接受自己是犹太人,她友爱那位有吉普赛血统的流浪乐手(波西米亚乐手的地位即“文艺”的处境),甚至愿意与他尝试两性关系,但她不爱这种关系,她想要“认识”的不是他,她明白自己心所爱慕的就只有手中圣像上的这位天主,没有谁可以替代。
对艾达来说,如果有更好东西能吸引她,她可以放弃信仰,她有理由这么做,她原是犹太人,她甚至在说服自己放弃,想学习放弃,她只是做不到,做不到可以不回到天主怀抱。
这就是这部叙事单纯的影片与众不同的角度。
将父母遗骸埋进犹太陵园时,艾达画十字的手式片刻有些犹豫(十架圣号的含义就是天主圣三,而不是什么含义模糊的“上帝”),在宣誓前她真实地退却了,她对天主说我还没准备好,在仪式上她泪水滑落,那一行泪水的含义非言语所能描述,在体会人物心境的同时,观众被触摸,与其说是一种内心挣扎,不如说是一种离开的难过。
姨妈在堕落和绝望中放弃了自己,从战后犹太人群体角度说,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艾达对于自己身份的辨认,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象征。
——艾达想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可以不做一个修女的理由?
这里的不同在于,艾达要说服自己的不是去做修女,而是不做修女。
——她只是做不到。
天主教会的修道制度绝无逼迫,任何一个选择去读神哲学院的学生,将来要做神父,在七年时间里,随时可以退出,修女也同样,修院不仅给你时间,还会劝你三思而行。
毕竟天主面前的誓愿不是随便发的。
信仰生活的深度就是这种被动的从属关系,在渴慕中,与主亲近,平静地,丝毫也不勉强地,与祂相遇。
对于这个世界的放弃,没有不舍。
影片形式的单纯与主题丝丝入扣,叙事看似“简单”,却能使人屏息凝神。
很特别越来越多新黑白电影,感觉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就是不常规的电影比例,像mammy用的1比1。
这个4比3也是很特别,对我这种看电影不多的人来说真的很眼前一亮。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真的很特别,各种奇奇怪怪的构图。
一开始看真的有点不习惯,但慢慢的就觉得很特别,很美。
很多人物的特写都是从肩位切割,看得真的很奇怪。。
这样造成大量的空白留在镜头上,如果加上无对白,这样的镜头就会显得十分的庄重,也看得跟压抑了。。。
剧情方面说的是60年代的波兰,一开始看电影其实不是很确定的,但看了影评对背景的解释后,就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是个寻亲的故事,由于父母是犹太人,在ida很小的时候就被杀害,而ida由于年龄过小还无法认出是犹太人,所以就躲过一劫,但是从此成了孤儿。
长大后到了宣誓成为修女的日子,在别的修女的建议下,找到了唯一的亲人,姨妈。
然后他们就开始了寻亲的故事。
寻亲的过程慢慢的揭开了故事的背后,慢慢的就压抑起来了,最后找到了亲人的尸骨,并埋在了家族的坟墓。
寻亲到此为止。
但由于这个过程中姨妈心中的伤口再次揭开,她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就选择了自杀。
这就是全部片最打击我的地方,姨妈并不是一个虚弱的人,相反她参加过游击队,现在跟是一个法官,但她仍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选择了自杀。
另一方面是ida,可能是因为宗教的原因,有或者是因为年纪小,接触到的比姨妈要少,她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
而这打击则出现在了她对宗教信仰这方面,到底是成为修女还是放弃修女。
经过了对性与爱的尝试,我相信她还是回到了修道院。
可能是残忍的历史,又或者是因为音乐男生的回答,使他放弃了外面的生活,选择了修道院。
其实整个故事真的很压抑,特别是姨妈跳楼的那段真的很压抑。
本来给的是4星的,写着写着就想给5星了。。。
外表坚强、能干、放荡的姨妈,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修女艾达,内向、沉闷、守旧,波兰郊外,两人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这一切都是战争的苦果。
姨妈在找到自己儿子尸骨后,心中的苦楚得到了终结,与世无恋的开窗纵身跃下。
在影片最后一分钟之前,我以为我看懂了艾达的内心世界,当她重新披上扎上修女头巾的那一刻,对她而言,可能是平静的。
对于艾达最后的放纵行为,也许影片中姨妈的一句话可以解释:“要是去了那里,发现并没有上帝呢”。
“修女艾达”到底有多美?
这是一个四比三的窄幕、黑白电影,制作于2013年,但美国市场是今夏。
我对黑白没有排斥,但对窄幕还是不适应了很久,所以你去看,可以选坐前座,把银幕上的颗粒看清之后,再脑补个十六比九会舒服不少。
故事的线路比较直白,所以乐意去看的估计都是冲着细腻的历史、感情、神情,然后代入、捉摸、思考。
整个片子没有特别的剧情,不过我还是看到了“美”,艾达的“美”,或者导演想deliver的“美”。
不知道能不能称艾达为少女,她非常安静和古典(欧洲人的古典,东欧都不特别明显)。
在她走出修道院之前,她接触的人和事估计非常单一,并且纯洁。
她头上持续了很久不愿解开的发巾,就是明证。
但有一天,尽管非常出乎她的意料,她被劝说离开修道院,开始自己的寻亲和探索身世之谜的旅途。
在市镇生活了很久的并做过共产政权的小官的小姨是她的陪同,也是她三观和性格转化的陪衬。
小姨一路抽烟、喝酒、跳舞、勾搭,但艾达不。
——这些都不出人意料。
一路上,当汽车路过母亲的坟地的时候,艾达特地在母亲墓碑前下跪,十字祈祷。
但后来,她们的车上掮了一个年轻的过路人,他是一个与艾达年纪相当的男子,还有艺术细胞,吹萨克斯的,——你知道的,这些都特别能来事儿。
而且艾达/导演自始至终没有看出他身上让人憎恶的东西。
当艾达慢慢逼近自己的身世,逼近她父母和哥哥为何在波兰,二战期间,遭人屠杀的真相的时候,她承受不住走出孤单的房间和小姨的说教的煎熬,走出旅店的房间,在墙的一角,深夜的时候偷看了萨克斯手很久,乐手当时正在同一个旅店排演。
后来,艾达也试着在一个人的时候,偷偷解开自己的发巾,欣赏自己。
——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在开始一点点目睹/浸淫世俗生活的过程中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旅。
凶手自己坦白了真相(以艾达不收回她家的老屋为交换),在一块田地以外的森林里给了艾达他哥哥小时候的头颅,并在葬坑里忏悔,不想出来。
艾达问那个凶手,为什么我没有一起殉葬。
凶手说,那时候你太小,我认为你不会记住这些真相。
艾达和小姨都没有多说什么,载着哥哥的头颅返回旅店。
后来也和萨克斯手有一段很深的暧昧。
解开头巾是短短八十分钟里非常宝贵的镜头,要细看,的确很美。
但最后,艾达在一次暧昧的情感冒险之后,一丝欣慰的眼神里,其实还是做了一个十字祈祷。
我不能说这是特别好的电影。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导演的克制,最美的镜头持续的时间非常短。
整个故事讲下来,我觉得最美的是:当艾达出修道院见证了自己身上的苦难后,也终于解放了自己。
我觉得这个最美。
首先,感慨下:啊爱死这个电影的色调(据说是黑白四比三?
)和导演的强迫症啦哈哈基本都是一镜到底。
每一帧都以摄影海报的要求拍摄,画面很干净,空间没有多余的程设;高级灰的色调反而显得很纯粹,整体构图和光线处理有一种很适合的孤独氛围背景,不过也确实因为导演的强迫症,导致画面太美,以至于很容易跳出情节。
真的是任意停格下来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做背景,就很好奇的百度了下导演的背景,原来是记录片出身,本身是波兰人,从小离开故乡生活,看来故事也许也有一些他自己的经历放进去。
有两处光线处理特别美,开始不久的修女与艾达在办公室的谈话,阳光照过窗户映在十字架旁;当艾达回到童年居住地,牛棚里她母亲装饰的彩色玻璃,刚好一束阳光照耀进来在她的脸上,也是第一次艾达有了一丝笑容。
很多人解读这部电影是人生与信仰,我却更多理解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对人生的选择导致的不同命运。
剧中姨妈和艾达代表的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
全剧台词也比较少,两人一动一静的分配着。
从姨妈的描述来看,艾达就像是她妈妈的延续,母女性格非常相似。
而姨妈依旧是爱冒险,勇敢的个性延伸,一个代表了高知现代独立女性,一个则代表守旧传统。
只是姨妈最后行云流水般的纵深一跃有点不能理解,剧情前后铺垫的还不够,可能也因为整部剧都没有特别大的矛盾冲突和情绪表达,一切都是克制而压抑。
由于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了解的比较少,会影响对电影的一些解读。
虽然姨妈每天放纵烟酒情色,看似麻痹却被痛苦缠身;而艾达完全是白纸般在一个单一环境中(“修道院”)过着看似机械而没有喜怒哀乐和远离世俗的生活。
在体验了姨妈的生活并且“收获”了爱情后却选择依旧回归修女生活,放弃了看似美好的生活。
开最后放式结局,艾达又回到小村庄,我也没有特别明白她接下来会做什么。
最后的几个连着问的“然后呢”“然后呢”好似也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对啊,然后呢?
这种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本来就是从古至今每个人的苦恼吧。
4:3的屏幕比和黑白构图带来厚重的历史感。
除此之外前半段中,除了几场演奏戏之外很少配乐,更是营造了一种清冷肃杀的气氛,配上所有人脸上克制的情绪,整个电影看完非常平静,却很堵心。
电影围绕的是身为父母都被德国人杀害的犹太人,从小却成长于修道院,从小到大的愿望就是侍奉上帝,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就在主角身份的矛盾性,而这和矛盾性导致艾达必须抛弃一种身份。
屠杀了艾达一家的农夫也充满着人的矛盾性,他们一家有虔诚的信仰,伤害艾达一家的后侵占别人房屋的刽子手,也是这样的人因为恻隐之心会放女孩一条生路,会因为做下的恶感到不安。
之前说过前半段的bgm非常少,从家人尸骨被挖掘出来后每一次伤痛的戏份都伴随着同一首bgm,甚至姨妈自杀前打开留声机伴随着这个音乐义无反顾从窗口坠下。
修女放下头发代表着她第一次对信仰的质疑,中途我一度以为姨妈自杀后她的转变代表着属于犹太人的伤痛和记忆的传承,然而结尾处她面色平静地戴回修女帽走回修道院。
体验了一天犹太人的生活,最终还是选择回归信仰,虽然我内心有点失落但是女主的行为完全符合她在电影里展现的性格,伤痛太沉重,背负和忘记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可以记得,却不必背负。
伊达:“现在别喝了。
”旺达:“这路很长,我会慢慢清醒的。
”看似关于宗教信仰选择、战争痛苦遗存的主题,其实并没有给人此类题材的相关体验,更多被升华为一个较高层次关于人生定位及选择的母题。
影片节奏以及叙事完全出乎意料的快(可能对于一般观影者还是属于偏缓慢),整个80分钟,其中“红色旺达”和“修女伊达”寻亲之旅不到60分钟,基本切除掉了多余的衔接、多余的人物,但所有转折又都恰到好处,人物转变也非常自然。
这一切其实都归功于黑白影像的应用,以及构图语言的巧妙。
换想如果是普通彩色影片,加上普通中景特写组成,偶尔来个大全景点缀下,这部影片仅仅也就及格。
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后修道院部分以及中间时不时总会出现将人物放置于构图的下1/2乃至1/3的狭窄区域,某些时候时候仅仅占据银幕一角,这就是为什么影片看似没有用牺牲观众的时间、耐力方式,但同样达到了留白的效果,这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点睛之笔。
这样为之后,那些看似“反常”的镜头:比如两次伊达在楼梯处,与萨克斯手鱼水之欢前后的大特写……同时也就显现出其独具内涵的神韵:伊达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是在变化的,就如同她在画面中的位置。
所以影片中她最终的选择已经不重要了,本来戛然而止的她也还是在路上……
《修女艾达》是一部饱含政治寓意的电影,融汇了个体人生境遇的选择和政治沉思,清晰而慈悲,通过沉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两位生存方式截然对立的女性展现出来。
一、沉静的摄影风格 在大部分的构图中,电影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暗区对比的经典方法来展现。
主要角色人物被安放于镜头的某个角落,或者下端三分之一处,显得渺小又压抑。
他们甚至无法在镜头前展示完整的肢体,这个位置对准了他们的不幸,小人物无法主宰个人命运,只能被大时代所遏制吞并,这正是人生境遇的写照和表达。
四比三的画幅,固定的机位,精致的构图,自然光源打亮,逆光中人脸上细微的表情,黑暗中睁开的眼,摄影对光影和细节拥有准确的关注与把握,让人联想到布莱松和德莱叶的电影风格,不借助任何特技手段,单纯依靠叙事和人物的内心描写将诡异的气氛烘托出来。
二、无奈的两极人性 艾达的姨妈敢爱敢恨,渴望人性的完全表达,要做坦荡率性的自己。
但她在犹太教和共产主义之间徘徊纠结,在高贵的法官与随性的荡妇之间游走穿梭,失落了笑容,失落了自己。
即便她成为国家英雄,甚至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即便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可以轻松让男人为之折服,却很难体会到生存的意义。
艾达自幼成长在寒冷的环境里,逐渐抽离灵动和生气。
她最后的选择是源于她木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听从她以为的上帝的指引。
如果她是坚定的信徒,就不需要去历练那一番俗世诱惑。
她在尘世间翩然路过,然后又褪下礼服再次披上修女服,或许只是因为习惯了那种一成不变的黑白色的生活。
看不懂的深意与我无关
把所有的冲突降到冰点是我无法欣赏的处理方式 剧本可以用一句话讲清楚 无聊并且只有无聊
舔犹太老板菊的片子就是容易获奖,摄影压过了他的所有,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几乎电影的每一帧都属于Instagram 摄影机几乎没运动 稍稍的移动也是为了配合构图 当然摄影并不是只负责美 镜头调度很明显参与了叙事 而影片最出色的还是表达层面 宗教 民族 政治 生活 千丝万缕
摄影和跳楼可以
道姑今年整二八,世间转了一遭,自动削去了头发。
留白的攝影不過是一種策略。正如宗教的背景,都是為了修飾這本質上是少女成長故事的好看的外衣,讓詮釋者有更多的談資。包括看似簡潔的劇本,省略並不總是一種顯得高級的技巧,在對待歷史上,也許不過是無力應對處理的遮掩,同〈羅馬〉
没懂
东欧国家一提到自己的社会主义历史就阴阳怪气,其实东欧国家应该正视自己衰落的根源——正是他们背叛了社会主义的行为,才导致了国家灾难
回到修道院后,Ida的一笑一哭处理得太棒了。主演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坚硬而高贵。摄影固然是好的,只是同一场内不同景别是否应考虑保持主体荧幕高度相近,不然注意力的斜向移动常常会打乱沉静气氛。
极美的构图,摄影,然而却不适用于这种题材的拍摄,因此让剧情显得沉闷。
一开始都很平静啊 但是ida不去宣誓时一下子哭崩我了= = 然后一路哭到结尾
视角的偏离带来的不是唯美,而是炼狱。恰恰是比例失调的构图提出了对于规范的质疑和反思。影片大部分时间都让人物处在画面的边缘位置,画面中心则是观者视而不见的上帝。肃穆的修道院里没有神,帕夫利科夫斯基用他精致考究的摄影筑起一座流动的教堂。义无反顾的《艾达》提起自身以及整个波兰沉重的历史奔走在路上,小写的人才是她这场孤独旅行中的风景线和终点站。
镜语皆情语,伯格曼犹在镜中。苦难沉闷缓慢乍泄,如退散的背影,消逝了寻。
内容单薄,叙事全留白倒也有些优雅,可能在美学上有一定意义。不欣赏这种偏科选手。
冷静,隐忍,克制。光影和构图很美,试图表现宗教,战争,性别等元素,但力度都不够。
屎 构图就能代表摄影?除了这点这片子还有啥?
一部逐渐丧失“黑白”意义的黑白片。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波兰。纳粹与共产主义双重切割后,世俗快乐才凸显出它的可贵。安静、沉稳,镜头推动叙事,可以成为电影构图的范本了,其实没必要整成黑白的。
【B-】构图漂亮,大量留白,人物经常只在下方占据一小位置,很多时候甚至画框会分割在脖子这样的“摄影忌讳”处,也是因为全程注意构图,剧情都没太关心,还好这剧情也没啥必要太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