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觉得这部比《二楼传来的歌声》好。
看起来这两部其实差不多~不过这部的结尾突然让人有种释然和开朗。
你还活着,知足吧,就像片头的那句话。
被烦恼琐碎缠身而阴郁的人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最终出现在天空中成群的B-52是魔鬼还是上帝呢?
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所有你所烦恼的烦恼其实不比地上的蚂蚁须子更值得注意……看起来整部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如果有幕后花絮,相信会更好,对于自己来说更有启发。
非常喜欢那个结婚的梦。
一栋在铁轨上行驶的房子。
新奇而舒服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那真是一个梦境。
然后人沉溺在其中不想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充满希望的电影。
罗伊·安德森通过这三部电影建立了比较极端的个人风格,不仅仅在电影语言上,也在电影内容上。
戏剧被消解了,叙事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若即若离的片段在不停地重复生活的残酷和悲哀(《你还活着》是一个例外;它也成为我觉得三部里最好的一部)。
这样的拍片方式未必能体现一个导演对宏大叙事的掌控,但确实能把一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到绝对极致,所以你不能说它不成功。
另外,有些镜头做得很妙;一个镜头里有多层故事。
似有似无的象征性其实颇能抓住观众的。
(巾城)
“没有人理解我”人和人之间是无法理解的是存在主义的,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不睡觉要在阳台发呆,做爱都是无关双方的,打碎盘子与法庭与行刑,我觉得是在致敬《局外人》,希望行刑时很多人来看。
画面又慢又简洁,行刑先是“观众”,然后发现他们吃爆米花,然后到电椅到神父,再到犯人成为全部画面,镜头始终是不动的。
当片尾那一大群的轰炸机入境城市上空,我猜想,好吧,你们这些活得不耐烦的中老年人,现在应该感叹着迎接生命的终结呢?
还是,死到临头突发忏悔,来一个生命的警钟,停止抱怨和哀愁?
《你还活着》里充斥着一堆中老年人。
年老色衰的胖女人,了无生趣的的士司机,被理财绑架自由的大号手,摔破古董被判死刑坐电椅的老头,神散形不散的中年乐团,一对吵嘴导致工作中崩溃的夫妻,听精神病人倾诉听到快发病的医生,送花被打枪的中年啤酒男,老借儿子钱的孩奴。。。
当一堆中年人以高度集中的姿态填满一个个社会分配的小空间,密集到一部影片中,而且充斥着悲观、消极、无力和空洞等负面情绪,影片的色调很难像海报上那般的晴空万里,节奏欢快。
而是一部忧郁沉闷的,带着小尖锐的现实主义电影。
Roy Andersson像是一个出神入化的木偶操线师,扯动着画面里的几个木偶,操纵的却是观众的小情绪。
木偶在舞台上完成它们的人生体验,他们的童年要玩很多游戏,青少年要面对很诱惑,享受很多未知,成年时要为了稳定的生活努力,到了中年,配乐会玩点小深沉,带点小沙哑,画面会带点小悲壮。
事业还不如意的,爱情还未中意的,生活不太满意的,都很惶恐。
这个惶恐很容易转化为唠叨不休和无奈悲凉,因为器官的老化衰弱的不只是体力,连精神能量也在枯竭中。
是啊,不敢再像年少时期那样无畏的往前冲了,而且要是有个万一,不知道还能不能承受。
于是,小人物的哀与愁尽情的在舞台上演绎。
可是属于他们的色调好像不太明媚。
小人物的辛酸无聊和晚景凄凉渲染出了灰色中带点蓝的半饱和浊度,但镜头勾画出他们的心理语言的同时并没有大剂量的洒狗血炮制温情,而是统一在不规则的小段落里穿插着步调和谐的静止镜头,让小人物跳脱出他们的生活,用发呆来深化,或者制造黑色幽默。
这种幽默看似诙谐,但却创造出更大的冲突感。
更大的冲突感也是最大的点睛之作在于爱上摇滚长发男青年mikey的anna,相别于这些几乎死水般的中年人,她的基调是高昂的。
因为,她至少敢于主动出手,搭讪mikey,即便mikey再也没来过酒吧,她陷入单相思的忧伤中,她还是很勇敢,因为,她至少还会做梦。
她梦到她穿着洁白的婚纱在一辆长得像房屋的火车上,车厢中,mikey和她一起向窗外的粉丝打招呼。
即便是温情的白日梦,至少,anna还有。
虽然,白日梦不一定带来好的结局。
芬兰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善于以冷淡舒缓的表演,以故事的方式表现生活的状态,贾木许善于抽离故事,描述生活或意境,瑞典大师罗伊安德森,善于以冷幽默的方式,散碎的情节,僵硬缓慢的表演,固定镜头,把生活和心灵的压抑、困顿丝丝入扣的表现出来。
安德森的长篇电影《枝寒雀静》、《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堪称冷幽默式的语言集萃。
老人要打开酒瓶饮一杯,猝然倒地死掉,妻子不知道,仍然欢快的哼着小曲,生命是何等的脆弱,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啊。
一位点完餐就倒地死掉,美食,大家还是要分享掉的。
满面愁苦的推销员,到处推销带来欢乐的玩具。
大堵车,寸步难行,人们躲在酒馆里发牢骚,呵呵,这就不如我国民了,高速堵车,组团跳广场舞啊。
经济疲软,人们需要安慰,借机推销耶稣像,耶稣在十字架上荡秋千,没想到不仅没能在银行账户上添一个零,反而赔了,把耶稣扔到垃圾堆上,用汽车压的粉碎。
老人推着小车前行,小狗被拖在地上苦苦挣扎。
理发师压不住愤怒,给顾客来了个鬼剃头。
精妙的语言小故事,一个个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
风格化到诡异的画面,是一大特色。
没有主光源,给人物和建筑投下明媚的阳光和分明的影子,这事没有。
冷浅色调,极简单的家具布置,干净凝固的画面,演员表情僵硬,估计脸上涂了白粉,惨白的像个死人,音乐诙谐幽默,回味悠长。
夸张,文艺的重口味。
就像西班牙画家达利的作品,风格诡异抽象奇妙,打破传统的观影思维,耐人寻味。
《你还活着》中,大号手躺在床上,对生活牢骚满腹,絮叨担忧养老金的损失,肥胖的老婆趴在身上蠕动,爽的叫好。
一边悲愤,一边叫好,这就是生活。
是抓住活着的当下及时行乐呢?
还是为未来的生活愁苦担忧,你自个选吧。
我选抓住当下的生活。
冷清的色调,荒诞的故事,迟钝的人物,营造了一个荒诞的后现代主义的空间,透露着一种黑色的幽默,这就是典型的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罗伊安德森的人物经常看的镜头说话,也就是看的观众来表演,这样的话就打通了屏幕和观众之间的空间,打破了第四堵墙。
形成一种戏与人生浑然一体的荒诞感。
影片中描写了一个瑞典的小镇,一群怪异、不相关的一些人生活在这里,虽然都还活着,但是脸色却苍白鬼魅,每个人都有着苦恼和困惑,一群毫无生气的人。
欧洲的一个非常独立的电影.叙事怪异.我胡乱起个名字叫乱叙吧. 探讨了人生.也探讨了活着的意思.诠释了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任何沟通都是多余的.而且会盾入黑暗的空洞中.爱与被爱. 影片开始的几件小事诠释了生存的阴暗,冰冷,悲哀.后面用吉他美妙的过载声音展现了生存的美好,理想,欢喜,善良. 影片在小的细节上刻画的非常仔细.如那个女孩从出场到自己在美梦中的新娘到最后在空地上大喊.都穿着那双粉红色的靴子.那靴子暗示着什么.暗示着残酷的现实社会.女孩在自己的梦中实现了理想实现了希望.而那紧紧是自己的一个小理想.小理想在现实的环境里是多么的脆弱.于是梦醒了回到现实依然是脚踏着那双靴子在空地上大喊.还有那个晚上在家练习大圆号的中年人.估计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人会理解他.惟独那只大圆号是他唯一的老伙伴.表现了生活的无奈. 其实个人觉得这部影片都可以不用对白了.完全用画面演绎.用电影演绎电影. 本片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都非常的另类.不向所有人推荐. 最后支持独立电影.
罗伊·安德森通过这三部电影建立了比较极端的个人风格,不仅仅在电影语言上,也在电影内容上。
戏剧被消解了,叙事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若即若离的片段在不停地重复生活的残酷和悲哀(《你还活着》是一个例外;它也成为我觉得三部里最好的一部)。
这样的拍片方式未必能体现一个导演对宏大叙事的掌控,但确实能把一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到绝对极致,所以你不能说它不成功。
另外,有些镜头做得很妙;一个镜头里有多层故事。
似有似无的象征性其实颇能抓住观众的。
(巾城)
发现电影里那些大段自白,对情绪的阐述,对自我感受的独白,大都是角色面向镜头,或是面向空白无物的空地中展现的。
因为“没有人理解自己”吧,所以哭诉“没有人理解自己”,于是“没有人理解自己”。
导演没有过多地调动镜头机位,没有无声源配乐,留给观众的大都是散文是一样的画面。
基本由一个固定镜头,通过台词以及对角色走位调度和布景美术等奠定故事的荒诞诙谐悲喜剧基调。
腾出了大段留白给观众自我填充。
导演安排的角色时不时看向天空,突然地就暂停手上的工作看向镜头,看向天边,他们似乎似乎在想通过这一举动脱离这个和自己不适配的现实生活,看向天边……是什么东西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呢?
他们瞪大眼睛望向远方时,是什么情绪呢?导演进行了留白,这一部分就由镜头后的人补充吧。
就像是,电影里的这几个角色一样,他们没有具体的人物背景,事件的具体的前因后果,他们是这几个角色,他们也许也是我们,是整个不安焦躁痛苦且”你还活着”的这一帮人的众生相。
印象里整部电影较为欢乐或者美好的片段是葬礼上和女孩安娜幻想的婚礼中。
或者脱离这个世界,或者沉浸于幻想之中。
可这都不是真真切切能改变自己苦闷的出口。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有一种翻看各种网红博主up用户的社交账号的即视感。
看他们分享生活,破防怒骂,或者是有一种我完全不理解的方式诡异怪诞地当赛博小丑。
知道他们装的精致善良,装的无病呻吟,也知道他们真痛苦着。
可能在围观别人的好的坏的生活时,自己会有种逃离现实的快乐。
(陷入了各式各样的沉浸幻想中)(有时候自己看着自己也会笑疯,是真快乐了)因为我也是自己喜欢围观的那类赛博小丑人
人生百态,为别人而活,只是活着的,还有庆幸还活着的。
心理医生道出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就像梦到可怕梦境的司机和想逃离现实觉得没人理解自己的胖女人一样,主观的强迫诉说自己的不幸,并不会考虑别人或者是观众。
(其实梦境那段抽桌布真是太好笑了。
)最后导致医生也自私自利的只管开药而且多多益善了。
军乐队号手床上那段亦然,自说自话,各干各的事。
原来各个国家理发师都是话唠么。
空洞无用的会议,戈朗直接倒地让我想起了It狂人里原公司领导说完话后直接跳楼的一幕。
遇到虔诚的信徒祈祷,神父还要多次说明要关门了,讽刺。
酒馆老板总是说最后一轮要酒,来日方长,但最后一次却没有。
结尾的飞机就是开篇梦到的飞机轰炸吧。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到,及时行乐,好好对待每个人、每一天。
以后他的片子不看了
用冷幽默对抗荒诞不经的世界,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风格颇为脱俗,各式各样的人们都对自己那操蛋人生怨声载道,哭诉没人懂得自己的胖女人,被丈夫骂作巫婆的女教师,亏了养老金的葬礼乐手,发梦因打碎瓷器而坐电椅的男人,暗恋非主流歌手的女孩,所有现实的困境借由非现实语境表现出来,移动公寓非常惊艳
看到了大号这个乐器...一开场听到这音乐还以为..是老库的..哈哈哈。.很不错的片..音乐很逗...
xzd
冷色调,小长镜,重复的对话,面无表情的人生。荒诞,但又有最可爱的情节。天知道移动屋子里的结婚的男女,那一段是有多可爱啊。
诙谐怪诞 原来我这样性格古怪的人应当属于瑞典
为了中间那个美好的梦,还是给三星吧。其实真的很无趣啊,什么滑稽版的伯格曼,比伯格曼差远了,也比不上他自己的《二楼传来的歌声》。也许现在人们的生活就是这么无趣,所以才会如此表现。
人们多希望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能有些变化啊,但只能体味着乏味中的那一点点温馨和默契,三部曲看完感觉罗伊安德森确实受塔蒂影响不小,于洛先生是一个主流世界之外的特殊视角,他与环境的反差形成讽刺,而安德森的角色却是呆滞迟缓的,他们就是生活本身,即使在对镜说话也无法从困窘的环境中抽离片刻。
5.5分。DTS 6CH/6.55G,已删除。
尴尬美学还是太尴尬了。
不爱看
呃..有点重复..堵车、酒吧、独白...音乐很好听
6.4分。拼接起来的装置艺术短视频
cl7o6x1m
不敢说自己品味有多高,这种插叙手法如果太零碎,会显得整部电影是在故弄玄虚,虽然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还是能看出来的,但是这种表达方式个人感觉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 =居然是2007的
但愿幸福梦想的房子列车能够成真 但愿即使碎片断层的生活能划破城市的阴冷
还是一如既往的导演的风格,无厘头,冷色调,不连贯的剧情,对未来的思考与担忧
为了最后那几分钟衍生出这么长一部片子 就像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堂吉诃德要写那么长 十日谈要凑足一百个故事
那姑娘挺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