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很唯美,不管是真文艺还是假文艺,主流或非主流,总之很对人胃口。
景色、音乐、光线,这一个个珠子都被合适地串到了一起。
当阳光透过玻璃橱窗打到女孩脸上时,有一刻希望在某个时刻我是她。
电话那端Can you stop call me again?这一端 Fine!然而真的能stop吗?
想打电话给一个人,却不敢拿起电话.Can you stop miss him/her?真的打通了电话,听到了TA的声音,能停止这一端的沉默吗?
我不知道导演是怎么算出从出生开始到死亡一共要做出超过两千万个选择的数字,但是光是从小到大做的试卷上的选择题就能为这个数字贡献许多吧……有时候选择真是让人痛苦与发狂的事情,说什么人生不是选择题,但有时候单选题怎么也变不成多选.。
Can you stop choose?“算一算也五十年了”有人说当你开始算过去多少时间的时候,你已经老了。
但是有时候就是不能停止去算,去怀念,其实怀念的东西在记忆里早已被自己无数遍地美化,但是越是回忆越是觉得过去的美好,很奇怪,但是很真实,人就是这样,至少我自己。
Can you stop run back?当Stephen来找Nancy,Eva从幸运饼中打开一条签语“When im despair,people tend to think they made all the wrong choices…”然后Nancy 抱着收到的花突然说:“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最好的,你没有选错。
”阿欣:“七年了,其实我是可以忘记的,但是你就是要不停地提醒我。
”是啊,其实有时候是可以忘记的,可以你想忘记,总有什么阻止你去忘记。
好喜欢木箱上的“UP↑”,好吧,那个木箱或许是棺材,有什么要紧呢,人生还是要UP的。
可能是睡多了,连睡十几个小时,睡醒了写了这个,还是有点混乱吧。
Can you live a life without chaos?
细腻的描写,写实的风格,没有过多的烦乱陈杂,唯美的画面勾勒出了电影的整体风格,光影明暗交代着人物的情绪和彼此之间的想法,言语之间的交流生活化,没有过于做作的或者夸张的言语,音乐也很好听,不过不是很耐听,电影两条时间线,多条主线交错着出现,最后汇到一起,最后又分到每个人每个点上。
人物特点交代有点含蓄,需要观影者自己梳理。
电影的时长感觉把我的不是很好,觉得有点冗长,时间把握在一个半小时感觉会更好。
一句话说感受:如果你喜欢安静的欣赏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真的很安静。
(劇透) 為東華三院創立一百四十周年紀念而拍攝的電影《東風破》,驚喜之處在於影片並不像劉德華喝綠茶那樣硬銷品牌,透過一段圍繞中藥舖和義莊的故事訴說已被很多香港人遺忘的歷史。
小時候對義莊的印象,就是殭屍電影中的屍變兇險之處。
《東風破》的導演卻把義莊沐在明媚陽光中,像以紫外線消毒,把義莊的文化涵義從死轉生,改為一個充滿人情,關於守候的地方。
林山伯獨自守打理着義莊,每天清掃上香,視亡者為友。
其實義莊擺放着的很多是空棺,因為很多中國人在上世紀被「賣豬仔」到美國舊金山當苦力,工業意外發生後連屍體也找不到,只能讓大貨船把帶着名字的空棺送來香港,放在義莊,等待死者的親人把棺木運回故鄉安葬,但很多棺木就這樣撂了數十年。
在「尺金寸土」的今日香港,連骨灰龕也成為地產項目之時,空棺佔義莊的事情似乎匪夷所思;「守候」也不再是一種美德。
林山伯多年來在義莊所等候的,不只是海外運回的同胞棺木及死者親屬,還有他年輕時的愛人,中藥舖「福源堂」的承傳者二花。
她多年前移居到舊金山照顧當地華人,這時卻因為在香港的姪孫要變賣祖業中藥舖,急急趕回香港。
最後她還是要回到舊金山繼續懸壺,卻先從義莊裡把祖父的棺木送回台山安葬,因此才與山伯重遇,人面全非,相顧無言,卻也解開了心裡積塵的一個結。
這裡呈現的香港,仍是一個中轉地。
華工從這裡到海外勞役,死後棺木運回來等候轉送回鄉。
最後二花仍是同意出售香港的藥舖,只是要求姪孫學習中醫藥技術,文化得以承傳,也不執著於一具體的地方,反正她一身技藝早已越洋過海。
所以《東風破》對香港文化的情懷和想像是不紥根、可流動的;即使留下,也是不得已的延宕和守候,就像那些懸空的棺木。
(原載於2010年11月26日AM730「730視角」)
画面唯美。
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
女主人公的很多镜头都有一种很美的意境。
美得就像...就像这部电影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首长长的MTV。
其实,从影片的开头直到结尾都给我一种这是MTV的感觉,许许多多的镜头都是由一些唯美画面加上节奏或轻快或忧伤的音乐组成。
电影开头的那段旁白,给我一种共鸣。
“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我们的人生总是在分岔路口前面,我们能够选择一条平坦大道,也能够选择另外一条崎岖小道。
我们就像棋盘里的小兵,在已选的道路开始直到下一个分岔口处我们都要一直向前,不能后退。
即使你认为你之前选择的路口导致现在的后悔,你也只可以叹气不能走回头路。
因为这就是人生。
可以回望。
却不可以退后。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最好的,你没有选错。
”电影最后这句话其实就是该片想说明的内容。
没有选错的人生,只有选错的心情。
《东风破》是一部为庆祝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的香港电影,由执导过《蝴蝶》《十日谈》的年轻导演麦婉欣和执导过《打擂台》的郑思杰合导。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代,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最大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大众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
故事的发生地点在东华义庄和上环中药铺福缘号,义庄简单来说就是暂时存放棺材的地方,而东华义庄是由香港东华三院于1875年成立的义庄。
在香港开埠早期,当时广东各县市及海外有不少人来港打工,如不幸身故,因为没有雪房,尸体容易腐烂发臭,于是先行入殓再暂厝义庄,待后人来港才移回乡。
东华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帮助千千万万于世界各地寻找生活的华人客死异乡后“回家”。
“东风破”是什么?
每年春天的第一阵风都是由东边吹来,从来不变;是一个不会完结的“圆”。
《东风破》的名字是来自古代民间一种曲的形式,叫做曲破。
破是一种表演的技巧,在音韵上随着感情增多减少,像音乐里的即兴。
因此,“破”有种“破旧立新”的意味,而“东风”亦代表一股新生的力量,破除一些旧的习惯、想法,甚至从破灭、消亡中再生,迎接更光明的未来。
故事由多条线索组成,一条线索讲述一个滥用药物命不久矣的女孩关亚男(阿南)(官恩娜饰),由三藩市出走香港找一个素未谋面的网友,却碰上避世于东华义庄、与棺材为伴的臭脾气老伯林山(泰廸罗宾饰)。
一条线索讲述一个几十年没出远门的旧金山女中医二花(苗可秀饰),因为一份速递屋契决定重返香港,而一段永远也抹不去的回忆也似乎伴随着她的归来而重现。
另一条线索则关于一个讨厌家族生意的上环南北行药材铺少主余麟(周俊伟饰),原本打算卖掉祖宗留下来的地产,却最终因为三个女人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故事的开头展示的是华人在旧金山的生活,唐人街上密密麻麻的中文招牌,与香港的旺角或是湾仔并无太大区别。
年轻的一代骑着单车穿梭城市,坐在海边看海,看似潇洒的生活表象背后却是不可道人的伤痛,本应是新生的力量却由于肆意的享乐而患上血癌。
明知自己命不久矣,此时的她决定出走香港,寻觅一位从未曾谋面的网友,只因她感觉他“对我好,真正地关心我”,而非选择去见抛弃她的男友,或是多年未见的父亲。
另一方面,一位年过中年的老华侨女中医,每天为很多西医医不好的病人把脉、针灸、抓药,帮助他人的同时却派遣不了内心的孤寂,总是在怀疑自己是否当年做错了选择来到旧金山,谁能想到呢,一来就是几十年,甚至忘却了故乡的模样,昔日恋人的模样。
因为一张屋契,几十年未出过远门的她向好友借了旅行箱,毅然踏上归乡的路途,为了祖宗留下的地产,或许,也是为了寻回心中那一份隐隐的思念。
两位女主人公在旧金山有过短暂的相遇,然后同时来到了香港。
阿南在义庄遇见了林伯,为了有地方住,更为了找寻网友,阿南同意在义庄工作。
林伯和阿南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林伯看到这样一张和自己昔日恋人想象的脸庞,不禁呆住,而当他问阿南怕不怕义庄的棺材时,阿南出人意料地回答:“不会啊,我觉得这里很美啊。
”或许是因为自己也离死亡不远,这一片的空旷寂寞,甚至阴森,在阿南眼中变得如此美丽。
她迷恋于义庄中每一副棺材背后的故事,她偷偷去每一个房间拍照,她抚摸房间里落满了灰尘的吉他,这本应该充满了死亡气息的义庄,因为她的存在而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阿南给网友余麟写信,然后骗他说自己是阿南的朋友,阿南已病逝,却不料余麟并不把阿南当知心朋友,充其量只是个能聊天的网友罢了,阿南为此伤心,却并不死心,坚持每天写信给他。
而另一边,二花回到了老店福缘号,原来要卖祖宗地产的正是她的侄子余麟,至此,两条线索有了连接。
二花答应在屋契上签字,前提是让余麟在一个月内留在店里帮忙,而阿南也经常到福缘号来给林伯抓药治咳嗽,她和二花成了朋友。
而另一条故事线索是关于余麟和独自带着儿子的阿欣(何韵诗友情客串),一次意外让阿欣失去丈夫,余麟则一直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误,于是作为补偿多年来一直照顾着阿欣母子俩,而他想要卖掉自家地产也是想接济他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二花年轻时的离开,并不只是因为旧金山人手短缺,更重要的,是一种逃避,一种逃离。
当时她和林山相恋,是一对甜蜜的恋人,他教她英文,给她取名Eva,二花,为她作诗,花依偎,山守护。
而一切幸福终将有消失的一天,林山的家人反对二花在医院工作,二花却为了事业,毅然放下了爱情。
临走前她问林山:“你愿意陪我去旧金山吗?
”林山却只是沉默。
谁知一别就是一辈子,如今的她,事业有成,却依然放不下他,而他,呆在义庄里整天和棺材打交道,等待着她,却知道等不来她。
故事的冲突发生在后半段,一次阿南偷偷拿了林伯的吉他在义庄里叫来朋友烧烤聚会,林伯发现后大发脾气,将阿南珍贵的相机镜头摔坏。
事后,一老一少两人在天台上促膝谈心,阿南谈着吉他轻轻地唱着歌,此时画面快速闪过阿南相机里的所有照片,黑白,从物到人,从旧金山到香港,最后出现了一个个笑脸,多少年华似乎就在这段闪现中流逝。
相机已然摔坏,有没有照片已不重要,那些画面,总会定格在记忆深处。
余麟在福缘号帮忙一个月,学到了不少知识,针灸、把脉、抓药,一个本已消逝了老中药店仿佛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余麟亦对中药店产生好感。
同时他还在继续帮助阿欣母子俩,但有次阿欣终于忍不住了,她一遍遍地质问余麟“为什么要不断重复提醒我失去丈夫这件事?
为什么不断给孩子希望到头来确是一场空?
”她不想再接受余麟的帮助了,要求他离开。
这给余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一直以为自己在赎罪,甚至做好事,到头来一切都是错误。
他迷茫地走在深夜的街头,不知所措。
直到临晨回到福缘号,他抱着店里的祖哥,泣不成声。
阿南终于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期,她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余麟此时才知道阿南就是写信给自己的那个“已经去世”的网友,后悔不已。
但阿南最终拒绝了与余麟见面,之前的她想知道自己死后会不会有人关心,却得到了余麟这样冷淡的态度,人世的冷漠让她绝望。
还好还有二花陪着她。
二花和林山最终要是在义庄见面了,那天,阳光很灿烂,两人微笑着望着对方。
阿南陪二花回到了台山,她们的故乡,此时在二花身边的阿南,就像当年的二花一样年轻美丽。
多线索的故事并未让观众感觉混乱,由阿南和余麟这两个年轻人串起所有的线索,但这段经过时间洗涤的爱情的真正主人公,却是二花和林伯。
影片的主题应该是关于选择,关于时间,关于历史。
二花当年选择离开家乡,离开恋人,远赴旧金山提供医疗帮助;林伯则选择将自己的后半辈子留在义庄,守在那里等待昔日恋人;阿南选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寻觅网友,并尽可能帮助林伯;余麟则选择卖掉地产,将钱给阿欣母子,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阿欣则选择拒绝余麟的帮助,选择让余麟离开自己的生活。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着选择,上天却没有赋予我们不选择的权利。
这样看似“自主”的选择,实则是为生活所迫的“不得已”。
时间逝去,历史流转,当年离开的,如今回来了,见到昔日恋人的一霎那,才发现,以为自己一直后悔的选择,其实并不后悔,两人几十年未见,再次相见仍能以微笑对之,这不是“不后悔”的最佳体现么。
而片尾二花和阿南回到台山时,正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从哪儿来就回到哪儿去”,这种“回家”可能不仅仅是表面上回到家乡,更是有一种找到归宿,找回自己的意味。
本片的摄影带有强烈的导演风格,导演麦婉欣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对“美”的追求达到“变态”程度的导演,她对画面的色调、构图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整部影片的画面色调呈暖黄色,尤其加以灿烂的阳光,更突显了画面的温暖,甚至拍出了香港“被遗忘的美”。
而在回忆的段落则用带有复古的黄色,带出浓浓的怀旧感觉。
而女主角阿南的服饰色调亦鲜艳明亮,在整个画面中尤其突出,多层次的衣装打扮,缤纷的色彩,凸显出阿南活泼充满生机的个性,而事实上阿南是个身患绝症的病人,这样的装扮甚至让人想不到这会是个命不久矣的女孩,阿南乐观的个性却也带来些许的忧伤,这样鲜活的生命却不久将逝去,这会是怎样的悲哀。
导演善于运用特写镜头,这让人物的表情变化清晰可见,亦多用远景镜头,展现整座城市的变化,更暗示出香港人在这样变化万千的城市中对自我的迷茫,对回家的期盼。
剪辑也是一大特色,跳跃式的剪辑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
至于本片中大量的音乐,更是为此片加分不少。
导演所用的歌都是香港一支只有一个人的乐团ketchup,但这些英文歌却都是七十年代的风格,是包括导演在内那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总体来看,本片的音乐大多是欢快轻松的调子,这也奠定了本片的感情基调:不悲。
想来也是,二花与林山最终相见了,二花在屋契上签了字,阿南和二花也最终回到了家乡,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也没有未完成的愿望,结尾甚至有“破旧立新”的意味,呼应了片名,一切终将过去,新生活终将来临,死亡也是,关键是要面带微笑面对。
离开,是为了回来,寻回历史,找到每个人的“家”,乐观地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面带微笑地活下去,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山,普通的山花,普通的花花开遍山,山长满花花,依偎,山,守护山还在,花依存 ♥ love brings out the best in us, and sometimes the worst, sometimes the forgotten.we still keep trying,waiting for love,looking for love,falling in love.-- by ketchup ♥
回学校两周了日子十分惬意时光有种慢下来的错觉没有不想上的课但可以尽情享受校园不用担心断电或者查寝什么的抛开了工作未来云云自由而无忧无虑大抵就是最好的时光的样子吧。
偶然邂逅了这部电影《东风破》却发现电影极力渲染的部分正像此刻的自己一般about选择eva和阿南如同时光轨道里的过去和现在一般,eva的时代是张爱玲笔下那样会发生《倾城之恋》的乱世,阿南自由行走在渴望被爱的吵吵嚷嚷的当下,但无论置身在哪里,人生总是要面临选择,不是A or B的方案选择,而是yes or no 的牺牲型选择,当你面临生命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梦想事业爱情未来,你只能选择一种,然后狠下心不断地对自己说,你是对的。
而这条路走下去艰难重重的时候又会怀疑是不是当初的选择是错的,一边动摇一边缅怀一边继续往前走。
eva最后与林山重逢的画面拍得格外的美,习惯了琼瑶阿姨似地大喜大悲,但发现人真的成熟的时候,面对事情的时候,更多的会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坦然去面对一切所以最后的画面定格在了时光隧道的两头——一头年迈的eva和林山远远地看着彼此相视而笑,没有拥抱,没有相拥而泣,只有阳光洒在不再年轻的我们身上,但光芒却温暖的照进了每一个人心里而另一头年轻的林山奔跑着追赶去三藩市的eva,汗水淋漓,eva最后回首浅笑而林山不断的呼喊着她无法收到的再见。
似乎导演想讲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无论当初我们做过什么选择,在时光的隧道中我们都会找到自己,最终 我们都不会后悔。
近日的生活,让我进入了一种很恬淡的状态,整理自己。
整理好情绪,整理好计划,整理好感情,整理好以前太多被自己忽视的东西。
不会整理太久,出发就在六月about 旧时光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香港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比起《岁月神偷》中的精神力量,《东风破》更像一部加长版的mv,画面每一帧都无可挑剔,或许因为这,剧情上必须减点分,不过无伤大雅,热爱依然。
电影借助了中药这个古老的东西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格调,木质的百子柜,针灸,药汤,听脉看诊,老伙计,台山菜,旧碉楼以及义庄,或许应该叫做历史,不过我更喜欢用旧时光来形容我深深地迷恋一切来自过去的东西,会觉得感受起来很有来自血液本身的归宿感。
上高中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去外婆住的地方静静地待一会儿,触摸着墓碑上的黑白照片,感受着跟自己有同样的眼睛,类似的面容的遥远女子,会觉得充满力量。
她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但是却承担着年少的我定义的最美好的爱情的幸福女人。
《东风破》里林山和eva的旧式的执子之手让我回味起外公在很小的时候给我讲的那个爱情故事,两个年轻人因为爱情放弃了回父母身边回大城市的机会,相守一生的故事。
似乎是讲自己又不是,就像电影里情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山还在,花依存。
” 一样,不一定很美,但是懂得的人会视它如珠如宝。
中药里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当归熟地,虽然我叫不出几种,但名字总让人觉得每一种药都好像寄托着祖先们的祝福和愿望一样。
三碗水熬出的小小一碗,浓缩的苦辣酸甜就像人生一般。
about 导演 麦婉欣(Yan Yan Mak),香港电影导演,70年代生于香港。
1998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系。
1993年开始从事电影、电视及广告制作,曾任场记、副导、制片、美术指导及服装指导。
华莲战队制作公司创办人。
上一部电影是《蝴蝶》,风格是个在香港商业片氛围下的小文青让人 有点小惊喜不可多见的香港制造期待日后的精彩综合评价,这不是一部浮躁的电影。
PS:本人八卦之上,必须讲两句才甘心,eva的饰演者苗可秀是李小龙当年的绯闻女友应该有60了吧气质真好两人当初是出名的荧幕情侣至于饰林山的泰迪罗宾不用讲太多啦
镜头、音乐、色调,甚至对白,所有地方都没得令人窒息,一部文艺清新得不行的香港电影,一部为纪念东华三院140周年而筹拍却没有一丝露骨慈善镜头。
一直因为电影名字弃之不顾,其实西风烈,东风破,南风残,北风乱,唯有东风迎新,意为春天吹的第一股来自东方的风,破旧立新暗喻传统与新习的抗衡,旧我与新我的转换,电影述说两女主从西方旧金山到东方香港,面对选择,迎接新生。
其实不管怎么选择,一切都是美好的电影一直有风吹镜头,旧金山冻结海水上被风吹动的形如巨大肥皂泡的浮冰,自行车上漂动的气球,香港港湾风吹的海面,寒风凄凄的上下九老街头配上热气升腾的小吃,一切如风吹过境,心情大佳电影拍的是三藩市、香港,却让人怀念起旧金山唐人街,旧香港药材铺,旧广州沙面、上下九,旧台山碉楼骑楼不得不提电影插曲,当年拿到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细腻温和,为电影增色不少戏中温情中也有笑点:1.泰迪罗宾有模有样教龚恩娜上市场买鱼、剁肉、落油、放葱,煎台山鱼饼时却煎得一塌糊涂,2.问龚恩娜点解日日带相机出门,答道因为有型,深受二战带来痛苦的泰迪罗宾不屑说道:日本仔相机,德国佬镜头,军装上衣,打仗模样,真有型ps:何韵诗终于露出师奶沧桑的一面,同样的发型,衣服不同风格大变
三藩市似云端的冰面。
女孩戴着耳塞似乎想跟这个世界隔离开来。
灰白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情绪。
麦婉欣这次没有用《蝴蝶》的浓艳奢靡色调来诱惑我,它只是轻轻地用一个眼神,牵扯人心。
这部戏有着如水似的平静,距离上一部喧嚣的电影以来,我有多久没有这种很想要表达和叙述的冲动了?
那些意象,没错,带着很浓重的文艺气息,但是它们恰恰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虑、躁动与无助。
他们有时间赋予的质感。
相机、耳塞、风景。
棺木、音乐盒、坟地、吉他。
中药铺、百子柜、把脉、针灸。
如此钟爱这些旧得、看似发霉发烂的东西。
心被时光的微风轻抚过,怎能不平静?
很难想象这会是香港电影,叙事的节奏出乎意料地慢、平静。
画面唯美舒适,复古念旧。
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帧定格得很美的画。
配乐相当之舒服,虽然中西合璧或者旧时代的氛围或许跟选的原声不太搭调,但不影响它的美。
声画间偶尔有延宕,更像是不同时代间声音在传递。
特别喜欢看东华三院,飘雨的庭院,静谧,有大悲悯。
整部戏最让人诟病的是像长篇MV镜头剪辑而成的电影,但不影响我爱它。
有些电影就是有这样一见倾心的缘分。
理性被剔除掉,只是看着画面,人影浮动,低吟浅唱。
唤起心中最原始的一些情愫。
再然后,听到一两句刚好跟最近生活感悟相似的画外音,就更是触动了:“每当沮丧时,你都会认为你的选择是错的。
其实你选择得没有错,所有东西都是最好的……”生命中有那么多偶遇、错失、宿命的东西,偏偏我们这样选择了,一念之间的事,就牵动了整个人生,要用一辈子去交换代价。
到那时连泪水涟涟都变得矫情和奢侈。
于是,思索自己前半生所做的事情:对的,错的;责任心,救济情怀;荒唐的,纠结的;无理取闹的,内疚的;赌气离开的,势必要离开的;生与死,新与旧;……种种场景,你以为是选错了,其实这些,都是最好的,无法替代的,不然,那些曾以为对的,意义何在?
这部戏不是没有内涵要表达:“有些东西就是要发霉发烂才到位的”;“有时候,对人最好的关怀,就是离开他们”;“生有所托,死有所安”;“落叶归根”……冲突、矛盾的东西最终都得到和解,人物的性格在世事沧桑后磨砺得温润隐忍。
请不要说他们无理取闹,不要说他们曾年少气盛,这里有回归,有复位。
当EVA给亚男把脉时,福源药铺里灰黑色调,沉静安睡。
EVA说,我似乎见过你?
三藩市?
亚男低头答道,或许吧。
片刻,EVA气场淡定的眼神突显一丝惊奇,震撼之意浮上脸庞。
她读懂了她体内的游丝气息,两相对望,她颤抖着将手抽回。
画外音:“你觉得辛苦么?
”那刻我没有忍住内心的悲意,泪水急涌而下。
心与心间的相通,最无法回避那眼神间的闪烁和语气间的关切。
东风破,立新破旧。
尘世滚滚,俗缘总会有个归处。
只是,再相见,物是人非,昨日新人已褪颜。
(原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哇片”)电影喜欢打结,将现实之线和过去之线打结,编织前后两段情缘,相似,或是不同。
《胭脂扣》里有彼时烟花柳巷里如花四少的孽缘,亦有现世一对报馆青年的情感;《海角七号》里有昔日的由信连接起的跨洋的思念,亦有当下的异国情;这部港片《东风破》里也有两段情缘,前后差了大概有五六十年,一段是当下,一段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同是文艺片,《胭脂扣》是凄美的,那么《东风破》是唯美的,接近《海角七号》里由海风和信带来的清新。
《胭脂扣》扣的更多的是过去,旧人抹胭脂,叩问负心人,归不归?
《东风破》要破,破旧立新,东风起,新人启程去。
去国离乡、独居美国的亚男失意、得癌,她将希望寄予在网上结识的余麟身上,抓住这根稻草,她重回到香港这片故土上。
两人真正的相见,是在余麟家的福源医馆。
亚男假装是自己的朋友来给余麟送信,但却遇冷,余麟身边有一对丧夫的女人和丧父的小孩要照顾。
余麟
亚男而发生在这条老香港街的五六十年前的故事也交错在其中,这段记忆里的主人公是余麟的姑婆二花和亚男打工的义庄负责人林山。
在那条暗街上,他在街的一端做手势,她在另一端做手势回应,他问她为什么要学他,她说要像向他学英语那样学他。
她穿着旗袍,是个护士,也是福源医馆的小姐,他穿着西装,会说英语,应该是留洋回来的公子哥。
他为她取英文名eva,并蒂之义,即二花,他赠予她刺着eva名的医袋。
但由于他家庭介怀她的护士身份,他们分离,她毅然踏上了远赴重洋之路,继续行医济世。
年轻时的二花
年轻时的林山存在的现实的主线, 逝去的历史的副线,在电影的时空里交错,互放光芒。
而站在两条线交叉的十字路口的人是主人公,也是你我。
借由亚男和余麟之口,“选择”二字是他们逃不开的问题,也是曾经林山和二花面对的。
林山伯教亚男写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 山还在,花依存余麟在亚男的病床前念了这首诗,这也是曾经属于林山和二花的诗。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
这部文艺片还有背后的故事,《东风破》是一部为庆祝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的香港电影,由执导过《蝴蝶》《十日谈》的年轻导演麦婉欣和执导过《打擂台》的郑思杰合导。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代,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最大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大众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
医馆和义庄这样的老地方活在旧时代,在新时代也是苟延残喘吧。
片子里真实存在的福源医馆和东华义庄是在追念,更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复兴香港吧。
福源医馆余麟要卖掉祖业、卖掉医馆一事气得他姑婆二花回港。
二花让余麟在医馆工作一个月好好感受其间的哲学。
望闻问切、针灸、开药方…点点滴滴显现的尽是二花讲求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事情也是吉事”的达观态度。
东华义庄亚男对这些不叫死棺材而叫吉棺材的棺材好奇,当林山伯问她怕不怕义庄时,亚男脱口而出这里那么漂亮,决定在此工作。
义庄里安放的灵魂是旧时代从美国运回来的被贬称为“猪仔”的劳工,义庄一直在等待亲人的认领,好让他们落叶归根。
林山伯也在等,等待大洋彼岸的二花的归来,因为义庄也安放着她爷爷的灵魂。
“生有所安,死有所托”,这是义庄奉行的准则。
正在消逝的美好借由女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得如此诗意,现实在柔光下浮泛,记忆散着泛黄复古。
不得不提片里的配乐,英语小清新浅唱低吟,渲染场景恰到好处。
片子最后一幕,伴着《lovely smile》,林山疾奔,二花远走,林山道声再见,二花转身微笑。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風格,覺得很適合我。
美美的畫面,靜靜的事物,慢慢的說。
很有意思的獨白,很對味,很喜歡,很崇拜這部電影的攝影師。
從開頭的畫面第一句的旁白就喜歡上了它喜歡看美的事物喜歡拍照留住最美的一霎喜歡讀詩詞賦雖然我未必讀懂喜歡安靜地海面靜靜的一個人發呆喜歡懷舊的事物舊時代的中華文化電影裡都一應俱全一秒二十四格每一格都是一張照片這可以說是繼杜可風之後我會認真記住攝影師名字的另外一個人雖然杜可風走的是夢幻路線(偶爾也會有一兩部懷舊的)而這部電影屬於懷舊路線完全南轅北轍但是 都拍出了各自的味道對了 攝影師的名字是關智耀搜索一下才發現原來他已經拍過很多電影了這是一部值得收藏DVD的電影
光影拍摄好赞啊!
官恩娜很漂亮。
硬抗一个小时,坚持不下去了。对不起各位老戏骨了
剧情真的是很单薄,都靠摄影和氛围撑场子了,觉得编剧有很多想说,但是没把握好。边看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冒出官恩娜是不是整容了的想法。苗可秀真惊人的美丽啊!
沉悶得想SHI,哈欠連連,除了畫面唯美,實在是看不下去,官小姐的演繹方式真的好不愛
其实,很喜欢。可是担心极致了又破坏了这份温馨。大爱!
你可以再文艺一点有没有
这部电影的音乐用到简直可称做“做作”,正如电影本身一样,而且我对官恩娜实在是讨厌的很。幸好还有周俊伟,好,两颗星都给你,爱死你了!
有点滥情,但到最后还是有点小情调出来的片子。
2011年看的第一部电影。配乐太好听了。我看到眼睛肿得现在用冰块冷敷。
很好 慢哟哟的 我們要知道自己及上一代是如何活過來的,才會明白和溝通,才有關心和愛。
看到一半就烦了,真TM长,熬得我啊!
最后为什么要见面?为什么不见父亲?
我好钟意尼部戏!!!!!
小清新
看着就是一大长MV 故事内容落不了地 虽然看起来会很好看但实在受不了那些光线一直在那照啊照的
杀气很重的名字。
求个OST
画面太美了。。原声也很赞~~就是这些把注意力都吸走了感觉剧情就有一点点拖沓了~
- 年青人要愛自己、相信自己,才有更美好的生活、進而有更美好的世界。 - 面對生死,人人平等;面對笑容,人人平等。 PS:又是部色调很漂亮又很好听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