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学电影的,不是影评人,只是普通小群众一枚,如果是专业人士,真的不必评论这部片子技术问题,因为瞎子都看的出来航拍镜头拉近切换时候的过渡不自然。
如果不挑剔技术问题,那么只谈论剧情。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写实电影,挑剔电影中剧情脱离现实的请转身。
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是--展现一个较高的社会公德面貌用生活中普通角色为原型,是因为看上去就像身边发生的事一样,代入感比较强,如果是军队、政府、富商等层次,你会有什么感触吗?
不会,因为大多数观众都是普通群众。
剧情基于日常生活,小孩子吃骨头卡嗓子,出租车,堵车,交通广播,交警,所有的一切全部来源于百姓的常识,没有高科技没有你不懂的领域。
基于以上基础,影片把公德层次提高,不管你是主角还是跑龙套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公德心。
整个影片没有一个人不支持或者阻碍小孩子去医院。
影片不是说明司机怎样,交警怎样,医生或者电台怎样,它想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很强公德心的群众形成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试问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哈尔滨的群众做得到吗?
我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但我不确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我也去过很多城市,我也不能肯定哪个城市的群众普遍公德心有这样的水平。
也许您会说---这事在我这发生了我也会那么做。
但在这之前请您不要随地扔垃圾和吐痰。
不能否认的是,不管怎样,感情在观影过程中是波动的,气愤、抓狂或者感动。
眼睛被某些现实的框架蒙蔽,看不到电影真正的思想。
这个片子烂,它烂的是技术是逻辑是演技,但是它不烂的是思想是展现出的拥有美好道德的世界。
这样的电影,总比那些大场面大成本大阵容无思想的电影强多了。
我感动了,因为我在电影里看到礼制的社会。
若民载德如此,国可无为而治也。
今天ccav6看了个电影《极限救援》,我晨哥还是那么萌,救援剧能拍成爆笑喜剧足见导演功力。
黑龙江人的心都大过天啊,父母能让一岁多的娃被大鸡骨头卡了嗓子,紧急出门去医院两人还不带手机(好吧其实一个人我是可以接受的但两个人都。。。
),司机师傅一边飙高速一边打电话听电话一边安慰父母一边劝架时不时还得回头去看看小孩,后座的父母除了急、哭、向司机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要快还不能颠簸,赶快求救)、哭、吵架互相埋怨、哭以外什么都没干(还干了一件事就是紧紧抱住娃死也不撒手),还有经典的高速上两高速车并排隔车窗扔手机(编剧脑洞大过天,流体力学哭晕在厕所,交通局你们倒是管管啊),探出半个身子往车顶系红围巾(只要车窗开个缝把围巾夹住就好了啊又不是美国傻大片要跳车扫射么。。。
orz),医生以身拦出租(心疼一下小车司机们的小心脏啊),电台能搞到医生家里座机电话却无法用手机联系,医生必须跑到电台去才能跟司机通上话然后再去医院。。
orz(你们担心送小孩的车在高峰时段堵车,就没担心过医生被堵在路上么),医生好不容易到了当父母的又哭又吼什么都听不到,儿科医生先得当心理医生,而且这个妈信直觉不遵医嘱,医生叫孩子倒立五六分钟这妈一分钟就说没用然后给放平了😂,当然最后孩子是得救了,但最最重要的,妈蛋你们没付出租车司机车钱啊!
跨市跑高速啊!
为什么看到最后我觉得这样的爹妈养的孩子还不如死了比较好呢。。。
orz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父母的要冷静,在二孩时代,珍惜数量激减的儿科医生。
出租车车牌黑M,黑龙江绥化市,距离哈尔滨车程1.5小时,看来是连个靠谱的儿科医院都组不起,卡鸡骨头这么危险的事还得跨市去哈尔滨医院取。。。
orz然后假如生活中真发生这种事,处理方式应该是1.除了儿科医院还有正规医院的儿科,这种紧急但没什么技术要求的病啊痛啊伤,请就近解决,不要都涌进省会城市三甲医院。
(比如电影里小孩呼吸困难,是个公立医院都会一针刺进or一刀切开气管(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窒息问题早解决了,然后再慢慢取骨头就好,如果娃呛进去的是个豆子啥的这一路车早死了。
)2.如果堵车,请报警,联络交警,而不是找个广播电台(到底是怎样的脑回路会去找广播电台的)。
另外120直接询问医生路上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紧紧抱着。
114不通,110和120不可能不通。
最后,虽然挑了这么多毛病,个人感觉都是逻辑硬伤,所以会不停地出戏,生生笑成喜剧。
而且该剧的艺术成就。。。
基本是0吧。
不过这样小成本又贴近生活的电影至少比现在国内所谓大片要好看(不过哈尔滨的交通,出租车司机,呵呵,电影啥的别信啊),让人一路笑出眼泪看到最后,导演有在认认真真讲一个故事,连贯性还是很好的。
(不要跟我说连贯性是基础,这个基础做到的现在的国内电影电视剧真没几个)
1: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问题,而且将长期成为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2:这不电影的思想很积极,它很深刻的解释了什么叫以人为本,声明叫重视人的生命。
为了就一个孩子社会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就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其实看一部电影都是满足自己。
当身边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有的人想看童话,有的人想看暴力,有的人想看悲情。
都是借观影宣泄自己而已。
这片导编演都不算上乘,在10年前的当时都属一般,面对当下见惯了多线、乱剪、反转的观众,更显粗糙。
所以制作方面我给1星。
但是我想看童话,想看人性善良的一面,想听越来越多的人说:虽然看着很假,但生活中碰上这事,我会这么做。
即使身落枯井,我也仰望星空。
所以为着内心这点渴望,我加上3颗星。
何况还有个意外发现: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的悬镜司首尊夏大人,当初只是一个骑三轮收废品的,“坐我……我……我的车……”
影片把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掌控得如此紧凑流畅又不失冷幽默,悬念的设置和矛盾的冲突烘托了爱心传递,它摆脱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模式,从故事出发,用轻松感人的流畅叙事,诠释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引发出对小人物经历短暂光芒之后重新归于平凡命运的思考。
该片是一部类关于生命救援的影视作品,生动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热情讴歌了哈尔滨市群众无私无畏、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是一部宣传哈尔滨人民、弘扬哈尔滨精神的优秀影片。
这个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不少,比如这个电影、比如这个电影中的一些人和事不过,毕竟我们还会感动,还会流泪所以,我喜欢这个有缺点的电影比没有缺点的电影好,哈哈因为这是现实
说实话,这部电影在剧情和技术上有很多不足,显得比较老套,但题材真是不错,同时也看到了演员和导演都很努力的在弘扬一种大爱,弘扬一种高尚的精神。
宝宝需要急救,一条生命牵动千万人的心,三轮车老伯伯使劲蹬车、出租车司机抢喇叭、女播音因担心而失控,这种人性的本能看似毫不起眼,但一幅幅画面却汇成最美的风景,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中华人民的博爱之心。
本来应该是一件救人的穿插线,结果剧情各种bug,出租车司机高速公路上一路飙车还两次走错路口,高速公路上还并线扔手机是什么操作,这种剧情还能通过审核不怕教坏别人?
孩子卡住骨头了父母互相埋怨只会吵架到医院了还死抱住孩子不撒手,也是醉了。
本来是救孩子的剧情,拍出了一种西天取经一路要打怪的感觉。
这部电影很感人,而且紧张感十足!
很明显的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在叙事技巧和节奏上,做的相当不错。
基本上,《极限救援》就是《一线生机》外加《生死时速》的综合国产版。
但是整个故事情节很连贯!
而且开头和结尾穿插着很多幽默的元素!
使人在紧张的最后,还能开怀的一笑,缓解一下心情!
在关怀缺失的年代里,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来唤醒我们内心的爱
《极限救援》已超出极限肖永亮电影频道出品首播(7月22日19:35) 的《极限救援》,虽然不乏幽默,让人看后不禁啼笑皆非,尔后稍加思索,便可看出编剧煞费苦心,让我们看出一系列现实的弊端。
如果该影片却非毫无根据的情节,起码可以说是逻辑不通,煽情有余。
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一串弱智的法盲们,在无端地制造拿儿童性命开玩笑的所谓极限事件。
整个影片反映出社会成员普遍素质低下,城市应急能力极差,医疗系统草菅人命,电台越权行事,警察被动无能,执法因人而异。
故事发生在隆冬的安达市,剧中的主人公刘武是一位爱充英雄、出风头的出租车司机。
第一场景就是刘武一大早出车前,看到的是后备箱盖上无聊地留下“你猜我是谁”的划痕,足以看出该小区居民的素质。
随后刘武“学雷锋”拉一个临产的孕妇去医院,因超速闯灯被交警罚款扣分,可能算是该剧最合乎情理的一场戏,警察按章执法,并晓之以理,合情合法。
正如警察所言,不能因为你在做好事就不顾交通规则,其后果可能酿成好心办事却葬送更多生命的惨剧。
接下来,剧情转入正题,刘武的车上又不容商量地上来一对年轻父母,抱着孩子要上远途医院。
了解到这家人的危机情况,好心的刘武飞车驶向一百六十公里以外的哈尔滨儿童医院。
后座上的一家三口,原准备去哈尔滨看望生命垂危的老奶奶,不巧一岁半的儿子小豆豆将一块鸡骨头吞进气管。
刘武载着心急如焚的一家人,赶往道路不熟的哈尔滨,在途中小孩的病情危机,急中生智的司机向哈尔滨925交通台“欢乐正前方”栏目求援。
不知交通台的权限是如何规定的,栏目组主播向西行自发地挑起了这一临危受命的重任,将一桩常见的医疗急救事件转变为城市公众行为。
为了夸大和渲染紧张气氛,好像整个城市只有一个儿童医院主任医师能处理该病情,而且不明白该儿科主任方大夫为何白天中途还要在家休息两个小时,他接到救急电话后疲倦上路。
市交通应急指挥系统也要等到刘武进入哈尔滨后才能启动。
还有难以理解的是,方大夫和交通支队冯政委为什么要先后赶到交通台,而不是直接行使他们职责和利用他们的特权,赶赴高速公路,尽早解救儿童。
为了制造更多的巧合,剧中还导演了刘武下高速进入哈尔滨市区前接电话的巧合,错过了哈尔滨交警和儿童医院以及电台派出的接应车,还堵在市区繁忙的奋斗路上。
这些情节似乎编排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不知道我们的艺术创作水平什么时候可以提高故事的可信度、艺术的表现力和真正的感染力,摒弃一味煽情地迎合低俗和弱智行为。
本来类似于生命救援的影视作品是很好的题材,随着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医疗事故的频频发生,影视创作者当然会把握机会,将生动的有生活基础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可以创作出一些充满悬念和矛盾的冲突,体现人文关怀的好戏。
但是电影讲究的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离奇但不离谱的故事情节,作品应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任何艺术都是当代的艺术,因此在情节创意上要下大功夫,不可简单臆造,脱离生活。
真正的人文关怀,是将关爱生命体现在具体的法律规章执行上。
不论现实如何,仅从影片的情节来分析,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完善。
1、 医疗急救体系。
小孩从进入当地医院起,就应该得到专业的救护,而不是像剧中发生的情况,被草率地拒之门外,让家长去找几百里之外的大医院,即使本院不能治,也应当启用急救系统,派救护车送达下一个医院。
医生应当判断病情的紧急程度,根据情况调动救援设施。
假设该地区连救护车都没有,也应该提前通知转院方,让方医生搭救护车去迎接病人,而不是到交通台对全市人民广播。
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何接应车要等在高速公路出口。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打车的成本应该不低于专业救护的成本,更何况一路影响到整个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付出的代价。
2、 应急指挥系统。
从剧中来看,该城市的应急指挥系统是脱节的,难以应急,这么点儿日常医疗急救事件都不能顺当地控制,更何谈重大突发事件。
而且与交通台的关系来看是本末倒置,城市出现突发事件,应该是应急指挥中心掌握控制和主动权,而不是他们和医疗系统都莫名其妙地围着一个交通台的栏目组转。
这也就引出下一个问题。
3、 广播系统职责不明。
虽然现实中可能会有此类现象发生,也就是该剧的故事原型2005年哈尔滨市"雨中送考生"这一"感动哈尔滨"事件,但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交通台的主要功能是播报路况信息,恐怕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来调动各方和操控整个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通台在该片中的处理方式是越权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将本应该低调处理的事件高调化,并为所谓的人情味而任意扩大事端,引起公众效应,甚至冲击了正常的商业和办公秩序。
如果我们助长此风,交通台大行哗众取宠之事,必将误导社会,全国大小城市每日都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和无监管的大面积新闻。
另外,医疗病情纯属个人隐私,不可广而告之。
在影片中也提到了这种做法的后果,可能引起奶奶的刺激而病危。
再者,将某个家庭的危机对社会广播,有强加于广大听众之嫌。
4、 警察必须秉公执法。
影片的开头交警的处理方式是完全正确的,越是有急事,越不能借故违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现实中往往本意在救人,却因观念误导违法出车祸,反而搭进去更多的生命。
这种情况正是需要发挥警车和救护车的功能,这些特殊车辆可以拉灯鸣笛超速行驶。
影片的另一个败笔是最后,交警到饭店找到交通肇事者,也就是本片中救人的英雄,收回交通罚单。
这显然反映了我们的法律意识太弱,交警有何权力改变法规?
如果有正当理由申诉,也只能是当事人出庭后由法官改判,警察只有执法权而没有判决权,不可徇私或感情用事。
5、 树立全新的社会理念。
我国是一个法律健全的国家,任何个人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界限,个人英雄主义不应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
社会也不应当将人命关天的责任加在一个普通出租司机的肩上,他不应该在救人的压力下去违规驾驶,也没有必要去高速公路上长途超速超车,险些撞上大货车,这些情形都应该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作用,警车和救护车应该出现。
传媒、执法、公交、医院应各守其职,即不要不作为,也不可随意越权。
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侵犯隐私权,不剥夺知情权,也不将宣传扩大化。
以上的观后感,虽然有些过激,但本着艺术批评的原则和学术讨论的初衷,是完全善意的。
我非常赞成傅翔的观点,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批评。
哪怕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所警醒,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完善应急处理能力有点滴的改进,也就心满意足了。
开车人的手机、马路上车辆的让路、大家的掌声鼓励
有点蠢不好评价 还以为九几年拍的
小品式的电影,可以上春晚给首长们看了
。。。C6看的 还能再狗血一点吗。。。
还不错,平凡伟大,这碗鸡汤好啊~
老早在AV6看的
记得我小学时书呆子班主任吴光明居然还无耻地夸奖过此片……另外竟然还给全班放过神片《举起手来2之追击阿多丸》…………看来他和我高一班主任徐青松的电影品位一样令人堪忧…………
我就给五分,好少见这么正能量的片子。所谓中国梦不过如此吧。
和全村人一起看的
被感动了
今天在cc堤围上看的。。。李晨巨帅!
这部不应该只有三星吧,央视还是有好片的嘛!
在当时确实很棒。人间还是有真情
电影虽然很粗糙,但是真的很真诚。
在CCTV6的数字电影里算相当不错的了
精神是好的,但是情节起伏得太弱智,一群猪队友造就。
孔导出品,质量保证,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啊,居然看泪了。。。李晨真帅~~
国产大烂片!
还喜欢士兵突击的时候看的,虽然主旋律什么的起码还蛮真实的
这里面有很多不合常理我知道,但做个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合常理地”有这么多好人的人,其实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