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一篇《Fourth place》的影评,看了 ,觉得还有一些没能写进去的内容,就再续写一点吧对于导演在影片结尾的处理,看过的人会说,不过瘾,摸不着头脑,没有更清楚的交代,没有高潮,没有主题提升……等等,可我觉得,导演是有他的视角的,而且是很开放式的结尾,不是说少年通过努力,终于取得了胜利,就要可歌可泣大书一笔,那样就俗套了,就摸不着百想的门口了导演之所以,用像自拍一样的手法,实录比赛的过程,是用少年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看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方向,在忍受了小小年纪其他人不能忍受的辛苦"每天早上4点钟就响起的闹铃",其他人不愿意忍受的"虐待",自己决定要的世界,是要他自己去审视的,比起总是屈居第四的他,也终于拿了第一,这个过程是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所以,破了记录这样的片段,仅仅是给了几行字,给观众一个数据而已,俊浩的前方是些什么,给了所有人最大想象空间,光洙,曾经在压力下辜负了自己和所有人,另一个光洙的俊浩会怎样?
影片中还嵌了一条暗线,那就是传承,对于自己反抗过的,甚至是痛恨的"不当行为"的自愿传承:当年光洙是被粗暴的打跑了,其实主要是被压力逼走了,现在光洙没有丝毫怀疑的痛打俊浩,说,这是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最微妙的是,弟弟也被俊浩打,那动作,姿态和他的教练一模一样!
what to think?导演其实很有想法……
<图片1>极具天赋的少年游泳选手金俊浩,屡次参加比赛却只摘得第四名的成绩。
对他满怀期待的母亲通过介绍,找到了昔日成绩辉煌,却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泳坛,如今身为游泳教练的金光洙。
在金光洙这位魔鬼教练的带领之下,俊浩史无前例赢得了第二名,在全家人满心欢喜的同时,胜负心不强的俊浩擅自决定止步于此不再游泳。
俊浩到底能否摆脱母亲期待的重压,接受教练光洙用心良苦的用心,全心全意为了自己而成为「第一名」,成为了影片最扣人心弦的悬念。
关于成长、关于名次、关于压力,全部承载在一名小小的游泳运动员身上,让人心疼并敬畏。
黑与白的残酷青春一段黑白镜头的闪回。
游泳队的天才少年金光洙以过人的天赋和优异的成绩,成为泳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原本作为种子选手再创佳绩的光洙却因为想要反抗教练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临阵脱逃,错过重要受训时间从而受罚。
自暴自弃的光洙运动员生涯从此岌岌可危。
从天才选手到废柴教练16年后,金光洙成了泳池边的颓废教练。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儿子——少年游泳运动员金俊浩,辗转找到光洙,想在他的训练下摆脱一直以来成绩都是「第四名」的怪圈。
起初并不上心的光洙在发现俊浩的过人天赋之后,打算认真认真起来。
凌晨四点的约定为了不受干扰,光洙和俊浩承包了每天凌晨的游泳池。
在一系列的“魔鬼训练”之后,虽然俊浩受到了各种体罚,却终于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可光洙认为,俊浩不该就此满足,惩罚手段变本加厉。
失败的猫鼠游戏在光洙严酷的训练方式和冷暴力之下,俊浩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崩溃之下向父亲求救,打算放弃游泳。
一心一意希望俊浩通过竞技体育走上人生巅峰的母亲失望之极,只好将全部心力转投在小儿子基浩身上。
「如果生活欺骗你」百无聊赖的俊浩读着普希金的诗终于明白,原来游泳并不是他自以为的“为了玩”,而是真的喜欢,不该因为母亲的期待和教练的粗暴而放弃。
俊浩找到光洙想继续训练,光洙却告诉他应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心愿。
得第一是什么感觉永远「第四名」的俊浩终于带着使命感站上了跳台,在梦境与现实的冲击之下一举拿下了第一名。
当年他的疑问也终于得到了解答,原来第一名没有太多神秘和喜悦,这或许也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一个是当年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不堪教练暴力对待,自暴自弃结束运动生涯。
执教之后重拾当年未竟的体育精神,却苦于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重蹈覆辙,变成了当年自己憎恨的教练形象。
一个是没什么胜负心的贪玩儿少年。
在家人的期待和运动员身份的压力之下,总是处在「第四名」的成绩。
经历一系列反抗才明白,为了自己而成为更好的人的道理。
说了太多遍,这早就不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就像俊浩努力追逐的不过是那道光。
希望这个读普希金的诗的游泳少年能坦然面对成败,早日把自己从第四名送上第一名的人生领奖台。
周末带小伙伴们看了4等,我是二刷,突然感觉这片儿没有那么不堪,实际上还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佳作,更不乏几处神来之笔,可惜的是也有几处地方在我看来还是有点多余、拖沓,正好和小伙伴们讨论了一下,虽然值得理解但还是感到惋惜,这也许就是有所成就的导演还未通往大师之路的距离吧。
认真看此片儿就会发现其中要表现的问题相当之多,很多细节都反应了现代价值,我想也是为什么会入围韩国百想电影的原因,比较明朗的主题还是放在了主角金俊浩自我的意志逐步呈现的过程上,中间伴随着家庭关系与教练关系的两个主要冲突。
当然也夹杂着上一代游泳教育观与新一代游泳观念的思考。
从片名出发的话,4等,首先是强烈的功利感,其次让人深省的是现代社会的层次感,简单的说好比古时候将人分为三等,而这里隐射着当下的韩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问题(这是背景前提)。
其实如今的韩国相较中国社会问题更为严重,自韩国60年代经济改革之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形大企业大资本资产阶级迅速崛起,资源占有比重加剧,其核心资源牢固掌控在国家级企业三星、LG、SK、现代等手中,社会资源流动闭塞,造成阶级固化,根据经济水平划分为五个阶层上、中上、中、中下、下层。
根据韩国收入分配差距排名在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也比较,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财富集中度也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上游1%阶层的收入为中等阶层的17.5倍。
亚洲开发银行(ADB)对28个亚洲国家基尼系数走势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韩国基尼系数升幅位居第5。
其这种经济严重失衡、阶层固化导致的最严重的另一个社会问题就是,阶层上升渠道变得极为单一 再加上韩国有个社会热词“2030代汤匙阶级论”,是由家庭状况,把新生代年轻人分为了四个阶层:金汤匙、银汤匙、铜汤匙和土汤匙,这也很明显了代表了现代韩国新生代的起跑线与竞争力早在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自然 不具备资本及社会资源的普通家庭新生代能够实现社会地位的稳健途径便是升学了。
因此片中关于金俊浩母亲的形象颇有中国家长的影子,由于成人自身的阶层定格及发展受阻(开的车、金爸工作从体育部到社会部),造成了对于未来的希望转向了对于孩子成就的堆砌,这种孤注一掷的堆砌如同视下一代为理想实现的“救命稻草”,带着这种强烈的执念催生了对于儿童成长中的普遍强迫性,即体现为强行灌输成人欲望的成功学反之也是强行压制儿童意愿。
片中金母说学游泳拿第一为了是可以有助上大学,这其实等同于实现社会地位、实现阶层上升的愿望;而拿到名次之后放弃游泳便是等同于闭塞了将有的阶层上升途径,从这里看金俊浩母亲爆发式的歇斯底里也变得情理之中了。
上面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主角家庭关系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金妈疯了似的想让主角拿名次,而主角却总是漏出迷萌的眼神(特别是问过小哥拿第一名什么感觉时),因为处在儿童的角度,是感受不到名利带来的价值到底有何意义,反正还不如赛前买个冰激凌来的兴奋,更不如在水中自由快活;然后是教练与金俊浩的冲突体现在魔鬼训练及体罚方面,最初金俊浩是忍耐的,因为自己走神挨打似乎也是教练爱的一种方式,但随着夺取名次、与父亲出面警告教练之后,一切都让他无法理解,教练依然魔鬼依然打他,为什么拿了名次还要这样,为什么决定不再开小差也得不到认同(当然这主要还是教练与金爸之间的过节),还有当母亲听到不再游泳后的歇斯底里,让懵逼的主角陷入了沉思,此时全篇进入一个矛盾的高潮,导演借着弟弟的口读了普希金的名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出了主角等一干人的心声。
这两方面的压力虽然让游泳变得不那么快乐,却没有打消他喜欢游泳的初心,甚至使其更坚定了,也使他继承了教练所说那种急迫渴望,并将这一切的磨炼与渴望注入了单纯的想要游泳的心。
所以我相信一个内心坚定且叛逆的英才是不会知难而退的,只会随着磨炼越挫越勇,就像阿加莎周末和我聊天提起的一个表弟,与生俱来的理解能力和任性造就了一个渴求知识的本能,这注定在将来会成为一个天赋异禀的人才,并在求知了路上驰心自如的成为令人不可捉摸的第一。
这就是为什么金俊浩在最后自己参加比赛时在奔放自由中便夺取了第一的原因。
(金俊浩自己去其实就没想过要拿第一,从始至终也都是如此,当他离开房间的时候故意没有拿走金光洙教练的破纪录泳镜的寓意即是如此,暗喻“不拿第一”)这种发自内心的剥离功利的人格最终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运动精神,既不是被动的,也不是勋欲勃勃的,而是一种坦然真切的犹如天赋一般执着的几近完美的去刷新记录,去影响改变整个时代。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导演在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了扫把上面点明了一切,也可能是导演通过剧情推动想阐明的主旨,关于上一代教育人才的方式与如今更有自主意识的一代之间的思变。
导演之所以在片头用长达20多分钟这么长的时间去描写金光洙教练的过去,除了想表现他是天才型选手和强烈的个人性格外,更重要的是想以此展现过去粗糙的成长环境及棍棒施教造成的后果,虽然有了新成绩但很可能只是新的训练方法及国民身体素质的进步有关, 实际上并没有在个人主观上造就一种能够全身心投入运动的精神,若能全身心投入其结果也许不可估量,可惜金光洙教练作为历经的当事人是自暴自弃的受害者;而金俊浩爸爸作为过来人局外人实际上是记在心里的,所以一直主张孩子练习体育只为兴趣的出发点也是在于从金光洙教练身上看到的悲剧;他们两方之间就此构成的矛盾冲突演变成了当今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导演没有给出答案却假输出金俊浩这种可能性)下面说说此片卓显功力的部分和感觉多余不足的部分(个人看法,有待导演采访的记录应正)
神来之笔的现实感片中最让我感到牛逼的地方是金俊浩第一次在池低触摸光波的镜头,表面上是在一连串看不到尽头伴随着紧张低沉的小提琴声中毫无预兆的的短暂逃避,但实际上是将那种人类潜意识中向往内心自由,本能的渴望内在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如同任何黑暗都阻挡不住内心渴求的阳光。
(绝对是神来之笔)还有就是片尾的处理,用主观视角显示主观意志,用梦幻般的水中遨游替代激烈的比赛,让人体会到主角自由奔放游泳的同时即刻抵达终点轻松夺取冠军的震撼。
上浮下潜都扎入水中的镜头连接完全体现了如鱼得水般的新奇体验。
另外一个值得提及的就是放弃游泳后百无聊赖的金俊浩学着教练抽打弟弟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如同教练附体,感觉表现了主角体内完全灌注了教练的某些内在精神,相当的传神 哈哈感觉多余不足的部分后来金俊浩爸爸的同事给主角就为什么触摸光波说出了解释,其实感觉这个解释非常的低俗,仿佛是一种导演为了照顾看不懂的观众强加的说教信息,其实两次池低触摸光波已然可以造成构思,这里无论是半路杀出的同事还是什么宇宙的能量都极其的画蛇添足,不仅打断了观影的体验,还拉低了整个影片的逼格;还有一处就是 金俊浩晚上偷跑去游泳馆的时候卧室墙壁上有闪光球的光芒,再加上游泳馆前的背影和水中的部分营造出了一种似梦非梦的强烈梦幻感,这无疑也是非常出彩的情感倾诉,可导演却加上了金母找来的情节,如果说是为了交代母亲对孩子行为不解的对话剧情完全可以再找时机,可中间为什么还要加上几秒给游泳馆管理员塞东西的镜头呢?
唐突之余强行摧毁了观众对于电影内情感叙事合理性的判断,让人感到跳脱影片。
仅此两处比较强烈不适的看法。
最后想 说的是 主角在问及小哥拿第一是种什么感觉好在哪儿的时候,小哥却带上了耳机随着动感节奏左右一晃,用毫无优越感的自信展示了那种巅峰的虚幻。
现实赋予了导演这种本领,那么请尽情的挥洒自信吧。
《4等》釜山影展作品,上影节受邀点映。
没有大牌演员,内容却是出乎意料,有点惊喜!
导演之前比较有名的作品是《银娇》,除了光影的质感,其它基本找不到共通点。
郑导之前一直很青睐朴海日,只是这次反选朴海俊也很成功,韩国那些男配偶尔逆袭男主基本都不会失望,这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强]。
影片直戳教育痛点…印象最深的词是“迫切感”,这是教育上的不可攻克的难题,孩子本身对学习并没有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迫切感,鞭打速成的拔苗助长只能催化抗拒和逆反,当家长和老师声嘶力竭地挥舞教鞭指向终点时,孩子却是向着光影悠闲游荡。
水中的那束光影…是自由,是本性,是挣脱束缚的向往,是欲求不满的无奈。
总有些人,肆意挥霍着青春与天赋,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别人穷尽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到头来就是把这种悔恨强行移植到下一代身上,可能是自己的子女,也可能是自己的学生。
何时开始成功就与奖牌和名次划上等号,“比起挨打更害怕得第4名”。
做不到给别人鼓掌,也无法做到让别人给自己鼓掌,这可能就是教育里最大的悖论。
🏊
入圍2016年百想藝術大賞最佳影片的《快樂第四名》是鄭智宇執導的最新作品,他曾以描述婚外戀的《快樂到死》(Happy End,1999)廣獲好評,這次卻將創作觸角轉至過去從未嘗試過的運動題材上。
故事的主角是小學生金俊昊,他雖然喜歡游泳,但每次比賽都只拿第四名的成績,讓望子成龍的母親既氣惱又心急,只好找來前游泳國手金光洙(朴海俊飾)擔任教練,對俊昊進行嚴格的魔鬼訓練。
最終,俊昊的成績大為突破,奪冠的目標近在眼前,教練鐵腕式的教學風格卻開始使他退卻,甚至萌生放棄游泳的念頭……無論是故事選材或內容簡介,很容易以為這是一部發散著正能量的溫馨勵志電影,但就像《快樂到死》名為「快樂」卻使人悵然,《快樂第四名》同樣很難讓人感到快樂。
鄭智宇犀利地揭開各種美好之下的假象,包括社會、家庭、教育、夢想與人生,而這些都是心靈雞湯似的勵志故事亟欲包裝美化的對象。
首先,《快樂第四名》是一部反英雄主義的電影。
故事開始,電視上正報導著高爾夫選手朴世莉獲得雙冠軍的新聞,記者興奮的語氣和全民歡騰的氣氛將她高捧為英雄,全國上下頓時沉浸在高昂的情緒中。
其中,有女性受訪者表示:「同樣身為女人,我以她為榮。
」於是朴世莉不再只是朴世莉,而是背負著全民的期望、屬於整個社會的英雄。
這彷彿是所有體育選手共同的宿命,年輕時的金光洙亦是如此。
天資聰穎的他,是游泳隊奪冠的希望,故而就算他的態度吊兒郎當、不把練習當一回事,教練們還是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直到光洙為了賭博而遲遲不歸隊參加集訓,才讓總教練大為光火,怒斥:「這麼多人努力只為了讓你拿金牌。
」暗指光洙辜負了眾人的期盼。
原來英雄從來不孤單,因為有許多人注視著他。
只是作為英雄,必須拋開自己,為他人而活,卻沒有人問過他是否真的想成為眾人的「英雄」。
接著,男孩俊昊承接了光洙的宿命。
每次都拿第四名的俊昊,雖然不像光洙那樣耀眼,也沒有那麼顯著的天分,但在母親眼裡他仍是英雄,而且必須是英雄。
每次比賽,都可以看見母親在場邊激動地歡呼加油,然而俊昊的成績卻一次又一次使她失望:「你想一輩子輸別人嗎?
」在母親眼裡,輸與贏不只是競賽的成績,更徹底將人生的結果二分開來,沒有中間值,猶如楚河漢界般明確。
「除了第一,其餘都是輸家」的價值觀映照出菁英主義當道的韓國社會現況,於是在眾人紛紛歌頌英雄的氛圍下,每個人都爭相成為那唯一的英雄。
對於愈發扭曲的社會現象,鄭智宇並沒有直接提出批判,而是藉著英雄們的脫逃來襯托荒謬。
當教練到釜山要求光洙趕緊歸隊時,光洙還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直說自己賭博贏了太多不方便離開。
無計可施之下,教練竟自願下場替光洙打牌,好讓他可以即刻動身前往首爾參加集訓。
教練的行為固然是為了塑造英雄,卻也在無意間讓「英雄」光環變得可笑。
至於俊昊,對於奪冠更加沒有野心,他喜歡的單純就是游泳這件事。
練習時,他曾數度橫過泳池,在水中翻轉優游、舒展肢體,沒有依照水道標線向前方游去,因為他在乎的不是追求勝負的競賽。
俊昊享受游泳的一切,甚至會在水底追逐光線,並嘗試伸手抓住其蘊藏的能量。
如同電影呈現的畫面,相較於母親與教練存在的日常世界,水底世界對俊昊而言,正是那般美麗多彩又光亮溫暖。
可是別忘了,俊昊仍舊是母親眼中的英雄,而且他活在一個信奉英雄主義的社會裡。
游泳之於他,不會是興趣,而是成為人生贏家的工具。
於是俊昊飽受煎熬,掙扎過、也放棄過,最後他認清奪取第一名是自己不得不的宿命。
「我現在想拿第一,這樣才能繼續游泳,」原本沒有野心的俊昊向光洙說道。
俊昊的轉變在一般的運動勵志電影裡可看作成長,但在這裡,只顯得極為殘忍。
這意味著,自此之後俊昊無法單純享受游泳,而必須加入競爭,追求勝負。
當社會歌頌英雄時,反過來說,其他人注定只能成為在場邊高聲歡呼的人。
俊昊的母親是典型的慈母,為了讓俊昊奪得金牌、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她幾乎是鞠躬盡瘁。
俊昊的母親一下上教堂禱告,一下又進寺廟拜佛,祈求俊昊拿第一、小兒子起昊能考上好大學、丈夫身體健康,求來求去都是為了別人。
是的,俊昊的母親不僅沒有信仰,甚至沒有「自己」。
對她來說,兒子的成功就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只要他拿金牌,我就好像被救贖,」母親如是說。
俊昊的母親把俊昊當成自己,她的生命、她的未來、她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俊昊身上,俊昊如同她的光;說得更直接一些,俊昊是她邁向成功的工具。
因此當她聽見俊昊想要放棄游泳時,十分惱怒,大吼:「你有什麼資格放棄?
媽媽比你還要努力!
」原來在英雄迷思底下,沒有人能真正的做自己,不管是誰都一樣。
片中,起昊朗誦了俄國詩人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1799-1837)的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憤慨!
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到來。
」可是在《快樂第四名》裡卻看不見快樂,只有沉重。
拿第一的感覺是什麼?
電影最後轉為俊昊的主觀視角,讓觀眾從鏡子裡看見俊昊。
俊昊終於看見自己、成為自己了嗎?
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俊昊就像光洙一樣,又成了另一個墮落的英雄?
鄭智宇沒有把俊昊的故事說完,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想像空間。
1.毁灭一个人的是他的父母;2.教练在收服他的家长之前先用威慑收服了他。
不过他为什么之后要回归?
他不懂成人世界的艰难,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去追求那块奖牌,但他知道奖牌代表优秀,代表成功,那就够了。
他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教练是对的而父母犯了错误,他的行为类似于代表父母去承认错误并寻求原谅。
3.日韩的女性为什么这么凄惨,就连求神拜佛都不为自己考虑,在家里甚至只能睡地板,她们曾经也追求过自己的未来吗?
4.会有电影聚焦在考上大学之后的生活吗?
还是所有人都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是人生的结束?
5.整个东亚地区家庭的定位貌似都比较偏颇。
在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就是让教练和孩子过上美好的生活,家庭只负责提供爱。
孩子不是任何人的希望,他是他自己,他值得追求自己的欲望。
6.竞技体育在文艺作品中仿佛自成一派,由于它成王败寇、唯结果论、重爆发性而非持久性的特征,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被接受,所以有创作与渲染的空间。
也因此它不能被用于生活。
生活不是表决心打鸡血。
7.实在是太喜欢最后的主观视点镜头。
给到堆在墙脚的扫帚拖把杆时,好像看懂了作者的意图:他热爱;他不再需要它们了。
他真幸福,如此年幼就可以遇到自己的人生导师。
8.整部影片的结构虽然很工整刻意,就连剧情台词都这么凑巧,但是可以看出韩国的影视工业发达到了什么地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对爆裂鼓手式的故事如此情有独钟,但是很久没有遇到这么戳心的电影了。
很久。
一切都是以自身为出发点。
天赋也好,后天努力也罢, 你的初心是什么?
就是想拿冠军?
就是想享受身在其中的乐趣?
只能说是因人而异。
但不管什么样的出发点,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希望能得到众生的认可,而众生的认可,几乎都是以成绩来说话。
无论哪个领域,都有无数天赋异禀的天才,但真正出彩的,得到众生认可的,景仰的,寥寥无几!
因为大多数天才们,自己没有迫切感,没有欲望,所以只能泯然众人矣!
你可以为了成绩去努力,也可以为了享受去努力!
而成绩无止境,享受也何尝不是呢?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出发点,最终殊途同归,都需要努力!
《四等》看电影前了解了一下当时韩国时代背景,妈妈各种歇斯底里的怒吼,都是想让俊浩脱离现在所在的阶级,通过游泳上大学。
然而在家教老师问俊浩梦想时什么是:游泳运动员,然后呢?
直接到了退役后怎样怎样,没有过程中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拆解,足以说明,游泳对于俊浩来说只不外界妈妈想要让他达到的目标,不是自己心里真正热爱、想要的梦想。
其次,电影里带着耳机很酷的真正第一名,当被问:“第一名是什么感觉时”,没想到答案只有两个字:“好啊”。
嗯……好无力的感觉。
还有教练叫打牌的光洙回去时,完全不会玩牌的他主动留下去应付牌友,结果却变成了牌桌上的唐僧……不停的絮絮叨叨着光洙的未来,国家的荣誉,然而身边牌友的反应足以说明,什么是夏虫不可语冰。
电影的最后,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光洙和俊浩的爸爸第一次在见面,便不停的喝酒,与刚刚结束的电视中获奖女运动员所分享的 高度自律、坚毅的性格 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注定了光洙后面不能在运动生涯走很远的结局……
虽然是体育励志片,但是宣扬了韩国人骨子里的棍棒底下出高徒的传统思想!
这个导演真的有点贱,而且是公开的告诉大家韩国体育贱?
贱到教练就是被打大的,然后放弃游泳。
然后再打自己的弟子。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韩国人,几乎都有被体罚的经历,当时的韩国社会普遍认为,青少年可以从体罚中学会服从、尊重师长。
由于韩国的男性必须服军役,在军队里,先入伍的军人可以随意对新人进行体罚。
而在学校里,高年级学生也可以任意体罚低年级的同学。
情况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韩国人普遍厌恶体罚,厌恶暴力给人带来的羞耻感;各级学校都在加强法制教育,受体罚者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体罚孩子成为令部分韩国人感到丢脸的事情。
<图片2>从哪个角度去看,《4等》都不是一部具有票房卖相的电影。
事实上也是,2万多的观影人次,部分还得冲着郑址宇的名声来的。
但它还是入围了今年百想的最佳影片。
我当时说,夹在《局内人》《老手》《暗杀》《东柱》中,它就是陪跑者。
从众多电影里,能成为这1/5已经不易。
陪高手打擂,本身功夫也是过硬。
那么,《4等》高在哪里?
高在,它戳了韩国社会的一个少有导演去碰的痛点。
从题材上看,《4等》很容易让人迷惑:体育?
励志?
家庭?
官宣定的是:剧情。
的确,相对于众多体育题材类韩影,它呈现的体育很不纯粹,也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片。
以上所有,都不过是一层层裹布,把布撕去,藏着的,是一把剑。
妈妈为什么让孩子去学游泳?
并且在孩子放弃游泳后歇斯底里?
她先后亲口说出了两个原因:一个是:你想永远这样生活吗?
二个是:想让孩子通过游泳进入大学。
没有以上这两句深植妈妈思维里的话,这部电影就不存在了。
成绩的4等(第4名),则刺痛着妈妈的安排。
原来有句话说,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是谁。
真实的赛场上,第4名也是尴尬的存在。
名次的重要性,一如韩国社会阶层的坚固性。
绚丽的韩剧、多彩的韩影笼罩下,很容易让我们忽视对韩国这一问题要的延伸关注。
<图片3>以下是影片之外,有必要了解的韩国社会背景。
▼1961年朴正熙掌权韩国,他的最大贡献可以凝练成一个词:「汉江奇迹」——这个韩国经济和社会的大词,起点缔造者正是他。
几十年的极速发展,韩国社会已经洗牌就绪。
2016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官方报告显示,2013年,韩国前10%上流阶层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重为45%——这是亚洲国家中的最高值。
2015年1月,韩国舆论振兴财团针对本国社会的不公平问题,抽去1000份问卷调查,44%的人认为「非常同意」,51%的人认为「比较同意」。
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将社会分为下、中下、中间、中上、上五个阶层。
与此对应的是,如今在韩国还有一个社会热词叫「2030代汤匙阶级论」,它根据父母的经济状况,将年轻人分成了金汤匙、银汤匙、铜汤匙、土汤匙4个阶层。
前段时间,本博还发了一篇《中国青年远比韩国青年乐观》的调查报道。
在针对「您是否相信未来在工作中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阶层或社会地位」时,48.9%的中国青年选择了「完全可以」,韩国青年只有16.6%的人选择了这项。
以上种种,在「汉江奇迹」50年后,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阶层固化严重」。
回到电影中——孩子的家庭属于哪种?
中下(开的汽车等种种细节),4等阶层。
孩子属于哪种?
土汤匙,4等汤匙。
父母无力改变的,都想通过孩子去改变,或者希冀孩子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让孩子像自己这样生活着。
游泳,是妈妈抓住的稻草,和等待黎明的精神支柱。
孩子放弃游泳后呢?
就能明白妈妈为什么说「相对于孩子得第4名,放弃让她更伤心」了吧。
因为,第4名尚且有希望往前走。
哥哥放弃后,妈妈又抓住弟弟,稻草换成了学英语。
好在,短暂的任性后,孩子又重新进入了泳池。
因为,他迟早要进入社会的泳池。
<图片4>和此对应的是,爸爸对此倒显得漠不关心,甚至教练也说「是妈妈的贪心」。
因为,他们分别作为记者、作为运动员,都是败身而退,人到中年,早已失去了斗志。
韩国这样的大叔真的好多。
唯有辛苦的妈妈,还在针尖式的盯着孩子的未来。
一个例子:妈妈去寺庙祈祷,给大儿子许下的愿望是拿到奖牌,给小儿子许下的愿望是考上大学,给爸爸许下的愿望是身体健康——对他事业上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身体好好的,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就行了。
「哥哥,当第一名是什么感觉?
」如同土汤匙的人问一等的人:含着金汤匙是什么感觉?
纵然社会就是个固若金汤的大泳池,但也得拼命往前游,才能取得成绩和地位。
难,也要改变不是吗?
这就是《4等》。
如同拍摄《快乐到死》、《银娇》,这就是郑址宇,镜像总是平缓隐忍,但又总不安于表达的是一个隐忍的态度。
所以有了《4等》这把懂者觉疼的剑。
如果你还没看影片,带着上面这些背景去看吧,想必会觉得它是如此让人动容。
…………我是一条分割线,下面慎看…………如果你已经看完,不妨回味下这几场戏:——为了孩子,妈妈先后去了教堂和寺庙两个截然不同的祈祷地。
——孩子说要放弃游泳时,妈妈的再三确认和随后的发飙,演技心疼。
——妈妈随后去找教练时,态度的纠结和无助。
——孩子重新选择了游泳,妈妈为什么说孩子是小偷,以及面对孩子说「只要我拿到第一名妈妈才高兴吗?
只要我拿到第一名什么都无所谓吗」,妈妈的复杂表情。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个人之见,理性讨论。
多谢。
闷
内容没那么单一,运动反励志的题材,顺带对父母教育方法和角度做了很好的批判,黑白荧幕下走歧路的运动天才,彩色布景下冉冉升起的新星。
6 day264本片实际上可以看做三个片子的杂糅。一是将自身失败归结于功利社会的失意男人,二是家庭中暗藏东西方教育观念的不同以及女性的无希望,三是爆裂鼓手似的师徒关系。每一个都可以独立成片,但在此放在一起又缺乏必要的连接,观感让人混乱
还不错。
要让孩子吃点苦,要逼着孩子一点,但是到底逼到什么程度为止,是个大问题。
很喜欢,很漂亮的水下光影还有最后第三第一视角穿插作结的比赛,很四两拨千斤
有代入感
励志片,少年版爆裂鼓手?
不是为了金牌而游泳,只是为了想游泳而拿金牌,兴趣真的不可以只作为兴趣么?原来我们探讨第二名不会被记得,而连领奖台都无缘的第四名呢?反励志探讨教育理念的一部片子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教育电影
其实第四名已经很了不起了呀~~
6.5分,孩子,教练和父母思想的统一成就好的成绩。
处理细腻 但整体很老套
励志
一部真情,励志的游泳电影!
要执着,不要偏激。要热血,不含狗血。
人其实和动物一样,若要向前行走就必须抽两下!
病态h
兴趣和职业是不一样的,结果真的重要吗
又见社会性题材,但此片视角很棒!教练这条线才是最精彩和具讽刺意味的...ps:竟然是《快乐到死》和《恩娇》导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