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手册将《岸边之旅》选入年度十佳?
并对戛纳将其流放到一种关注单元里而感到不满?
而又为什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时一片差评,甚至被骂?
这其间的差距实在太大,口碑完全呈现两极化。
当然你可以说,黑泽清迎合了手册知识分子们的趣味。
也可以愤然中途退场,不用委屈自己去欣赏所谓的高逼格电影。
完全可以理解。
因为黑泽清电影向来“难看”。
看看6.1的低分,就知道它是有多么的不受待见。
但为什么黑泽清电影这么“难看”?
因为黑泽清从来不是一个“讲好”故事的导演。
他所有的电影里的因果关系都是断裂的。
他的叙事充满跳跃性,让人很难跟上。
因为既然影像能说明的,为什么一定要用语言说出来?
(这也是黑泽电影主角大多沉默寡言无表情的原因,你无法预读情节发展)他所要表达的,都藏在那些光影里,体现在场面的调度之上。
比起故事本身,黑泽清远相信影像的力量。
就拿本片的开场来说。
摄影机首先用全景拍摄背对着我们,在做白玉丸子的深津绘里(图1)。
一个人,一盏日光灯,安静得能听到勺子碰撞瓷器的声音。
加上一种窥视的视角,不安的情绪正在被酝酿。
紧接着,一个近景的反打,对准深津,然后摄影机慢慢从右向左缓慢的移动(图2)。
这种移动像是揭开面纱,即将告诉我们她背后的“真相”。
而即便移到尽头,却发现什么也没有。
我们悬空的心稍稍落下。
而又再一次,镜头又回到最初全景的位置,以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构图。
深津好像察觉了什么,突然缓慢的转过头来(图3),这种慢和刚才横移一样让人紧张。
她直直的面向了镜头,也面向了我们。
深津到底看到了什么?
镜头又一次以同角度反打,此时钱野忠信突然出现在刚才摄影机=窥视的位置上(图4)。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仅仅四个镜头,黑泽清就制造了四种不同层次的恐怖。
被窥视的恐怖,“真相”逼近的恐怖,目睹“真相”的恐怖,和毫无征兆出现的恐怖。
黑泽清从来不用那种靠过剩的恐怖形象,沾满鲜血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等等来强制性刺激感官。
而是将其隐藏在不安的氛围里,安排在周密的调度之中,深层次的刺激观众心理。
而这种手法,是黑泽清恐怖的美学所在。
而本片关键还在于浅野出现的方式。
与其说他站在那里,不如说是悬浮在空中。
他一动不动,我们看不到他的腿,也看不到他的表情,只有一身橘色的风衣不真实的凸显在一片黑暗里。
右边窗帘的黑色,和左边卧室的黑色,消解空间的立体感,增强了浅野存在的虚构性。
(记得黑泽清说过,如果制造立体感是电影的使命的话,在我的恐怖电影里则反其道为之)如果看到这你还是不以为然,那我们继续看黑泽清如何处理浅野出现的位置。
浅野出现的位置恰好是,卧室和厨房的中间,也是靠窗缘边。
这显然不是巧合。
因为窗缘是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边界。
而厨房=明室表示现世,而卧室=暗室,也就是浅野以前的房间,表示着阴间。
也就是说,浅野出现在两重边界线上。
这和结尾,浅野消失在大海岸边形成完美呼应。
岸边,既不是此岸也非彼岸的中间状态,它混沌暧昧而不稳定,作为主题始终贯穿着本片。
比如,浅野扮演的优介到底是什么呢?
是拥有灵魂的僵尸,还是说是拥有身体的幽灵。
正因为他的不稳定的属性,消失成了无法逃脱的宿命。
而以上不过,仅仅开篇四个镜头里黑泽清的场面调度分析。
我有幸在屏幕看了两遍,很是喜欢。
远不是贴图的这种效果。
限于时间和篇幅有限,在此不再多谈。
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式去分析这部电影里每一个镜头,和他的每一部作品。
黑泽清电影就不能用装逼二字轻松打发,他有着他独特电影美学世界。
详见:岸边之旅:穿越生死的人鬼情未了
黑泽清是个喜欢探求生死话题的导演,但是他不是个老老实实讲故事的人。
所以每每,他的作品并不能被大众普遍接纳。
然而鬼才的不走寻常路,也铸就了他自己的风格,懂的人自然会懂。
看完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之后,第一要感叹的是,原来还可以这样讲一个鬼魂的故事。
01
影片中一开始,就是女主角瑞树的侧影,开篇的镜头里从头到尾看不到她的脸。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空洞,深不见底的黑暗色调。
她是一个教孩子弹钢琴的家教,但是家长对这位老师的评价却是,那么欢快的琴声,不像是从你的手中弹出来的,如果你能性格再活跃一点就更好了。
这样的交代和铺垫,自然而然的让人陷入导演所要给我们的忧郁的氛围中,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个主人公的苦闷和压抑,相信她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紧接着镜头一转,她回到空无一人的家中,搓着汤圆。
这时候高大的丈夫出现了,他就一直站在那里,藏在一昏暗的黑影之中。
在他们的对白中,你听不到歇斯底里的声音,但是毛孔已经随着那阴暗的气氛开始战战兢兢。
丈夫优介回来了,却不知是人是鬼,这样突然的出现,又不知何时会再消失,一切都在摇摆的不安中。
02
未有过至亲至爱之人离世经验的话,恐怕很难理解,一个活着的人对逝者的介说老人曾经收留过他,但老人自己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
在起初重遇的日子里,岛影教瑞树如何打包报纸,跟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聊天,瑞树看到他剪了很多花瓣的图案,收藏起来,很是好奇。
有一天瑞树岛影家中的平底锅煮寿喜烧,却惹怒了岛影,为什么惹怒,影片没有明确的交代,恐怕是让他回忆起了自己的妻子。
岛影冲出家门,跑去街上喝的酩酊大醉。
优介去街上找岛影,并把喝醉的他背回家,优介和瑞树一起,把他平放到床上休息。
在岛影生气、奔出家门的那一刻,嘴上说着“家人是什么?
仅仅是肉体的分离就结束了吗”
在放下岛影之后,岛影的床背后的窗户上,一大片的剪下来的花朵贴在一起,十分漂亮。
面对岛影床后发着亮光的花墙,瑞树的目光被深深吸引。
次日醒来,再面对着凋零的花墙以及落满灰尘、满目苍夷的房间,瑞树呆立在岛影空空如也的床前。
这一站,也开启了影片要述说的主题,岛影的灵魂迟迟不肯离去,是因为对妻子的愧疚,此刻他离开了,是一种释怀。
在岛影和瑞树、优介和谐相处的那些画面下,岛影已经放下了我执,放下了要留在这人间找寻妻子的念头,肉体分离并不是完全的离开,岛影不再执着。
04第二站,他们来到了小镇开饺子店的夫妻家中。
女主人有一架钢琴,却从来不碰。
瑞树一天帮忙做完工,忍不住打开了琴,弹起来琴上放着的琴谱。
琴声却唤起了女主人心底深处的懊悔,女主人逝去的妹妹在女主人深深的自责中出现,终于妹妹在瑞树的鼓励下,弹完一曲完整而流畅的《天使的合唱》,至此,女主人和妹妹也达成了和解。
05
第二站的拜访结束之后,一个重要的插曲上演,也揭开了夫妻感情中的迷雾和面纱。
原本要去下一站,但瑞树提起优介曾经出轨的对象,二人发生口角,瑞树负气下车回家。
回家之后,瑞树去拜访了丈夫的情人朋子,她似乎要去炫耀自己先找到了丈夫,但是在和朋子交谈的过程中败下阵来。
她以为自己很珍视的男人,在他的情人朋子那里也会占据同样的分量,然而出乎她的意料,朋子早已云淡风轻的放下,而且她告诉瑞树自己已经结婚,并且很快会有新的生命降生。
瑞树曾一度因为有这样的情敌,或者说是假想敌的存在,对寻找丈夫,召唤他的魂魄归来这件事充满了斗志,然而在真正见到了朋子,了解到她的心态之后,瑞树难免有些失望。
再次回到家中,瑞树有些歇斯底里,空虚、恼羞成怒之下,她无所适从,最终又是一碗汤圆,丈夫优介再次出现。
06第三站,他们来到了一个村庄,优介曾在那里教书,村里的孩子和大人都喜欢听他讲课。
在这里,和优介相关的是香织的丈夫。
香织的丈夫也已经死去,不同的是这对夫妇纠葛不清,生者拉着死者,死者拖住生者,互相折磨着。
香织丈夫之所以不肯离去,是因为他不肯放下。
优介问香织丈夫“你有什么愿望?
”香织丈夫说“我不想死。
”可是他这个愿望已经无法实现。
看到这一对夫妇的纠缠,瑞树劝丈夫不要再管,她说“有时候没有了断才是最好的结果。
”她的心结也在此打开,她已经明白与其痛苦的纠缠,不如放下。
最后优介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时日也不多,身体已经变得十分虚弱。
在他即将离开之前的那一晚,优介一改一开始见面时,对瑞树身体接触的拒绝,主动抱起了她,两个人的灵与肉融为一体。
第二天,他们来到了优介说的岸边,优介向瑞树道歉,然后离去。
瑞树在岸边将自己曾经去寺庙写的祈愿书全部烧掉,从此释怀。
07
在最后一站的小村庄,有一个瀑布,那瀑布下有一个黑影,就像是生与死的临界点。
瑞树偶然在某一天,在那里见到了在她16岁时就已经离开的父亲。
父亲告诉瑞树,他一直在那边看着她,希望她能过的好,因为不放心看到她现在的样子,所以父亲出现。
对于至亲,生者能给与他们的最大安慰,就是好好的活下去。
而面对生与死的隔绝,就像是优介给村民们讲述的光与质子的故事一样,一切万物在宇宙中都是如此的渺小,即使大爆炸也不过是一个开始。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存在的虚无,也就不再执着于纠结眼前的失去。
08
一部电影,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要输出作者、导演的价值观,进而再引起人们的共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黑泽清的故事,讲的不算完整,甚至有些跳跃和拖沓,但是他的镜头下给予的启示,却不能忽略。
生死的界限,是人无法跨越的。
但是如果离去的人能发声,他们想说的,恐怕是叫活着的人,好好的活下去,甚至是把自己没活好的那一份也活出来。
《寻梦环游记》说,如果一个死去的人被活着的人遗忘,那么他就将彻底的消失。
然而活着的人如果执着于和死去的人之间的联结,久久不能放手,不能向前行,就像影片开篇时陷入忧郁的瑞树一样,那么死去的人如优介一般也永远无法得到安息。
活着,背负着至亲离去的伤痛,但是依然阳光的、热情的再次起航面对生活,那不是对死去的至亲的背叛,是一种放下,是一种对两者都好的解脱。
经历过亲人离去的痛苦后,依然能站起来努力的活着,不是因为这种痛消失不见了,它就像是一道伤疤永远不会消失,只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方式,和这道伤疤和平共处而已,这是对生的自己和死去的亲人最大的宽容。
以上
我有过梦见自己拼命的想跑又跑不动,就改变梦境让自己飞了起来。
有过梦里被追杀,即将被追上时,就让梦境出现了字幕让这集连续剧先结束。
还梦见过遇到强盗,我居然狠狠的用拳头打走了对方。
这是人在潜意识里,也要保护自己的本能,哪怕是在梦里,也可以控制梦境。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瑞希的幻想,梦境,或者甚至是幻觉。
丈夫三年前莫名其妙的离开了,瑞希因为无法忘怀。
又认为自己是被抛弃了,为了走出阴影,所以幻想了这么一出。
不是吗?
因为看到汤圆,就买了汤圆,然后丈夫就出现了。
在梦里本来和丈夫的灵魂很平静,突然因为明信片而唤起了丈夫曾经出轨的愤怒和恨意,所以跑着离开了丈夫,然后就惊醒了。
后来因为和情敌见面,言辞上斗败了,回家后情绪激动,又幻想用汤圆召回了 梦境中的丈夫。
最后在瀑布旁边,意识到自己不能被梦境诱惑得差点走进瀑布(也就是自杀),所以下意识用父亲的出现来挽救自己,并用差不多的故事(薰和她丈夫)来暗示自己,丈夫该离开自己的生活了。
最后,为了让自己不遗憾,幻想了一出床戏。
在此之前,瑞希也回忆起了大学的男友,表示她的生活中可以存在别的男人。
最后,她烧掉了现实中自己写的祈愿书,拿起自己的行李,走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松隆子的连续剧四重奏。
同样是被老公突然离开的女人,小松也选择让家里保持原样。
一开始剧里也营造丈夫可能自杀或者被杀的气氛,不愿意相信一个男人会突然悄悄离开妻子。
然而最终结局告诉大家,就是不爱了,就是想离开了。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幻想他死了,算是一种报复。
然后又幻想他还是很爱自己,所以回来找自己,算是对自己的安慰。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自我挽救的心理过程。
瑞希可能曾经软弱,但她最后用本能,坚强的走出来了。
半夜三更胡言乱语,还请大家看过就忘。
《岸边之旅》是一部将虚无和爱之间的关系刻画得最好的电影。
01这部片子是我一位画家朋友推荐给我的。
我一个人躲在一家旅馆里看完,看得让人满身鸡皮疙瘩,寒意顿生。
《河岸之旅》尽管本质上还是一部都市爱情电影,但它的气质,带有浓郁的寓言性和神秘性,甚至是魔幻色彩。
看完之后,它让我第一时间想起一个短篇和一部长篇小说。
短篇名叫《河的第三条岸》,一位巴西作家的作品,这篇小说只有三千多字,我是在阎连科的《发现小说》中阅读到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
据我认识的几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他从小就这样。
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
也许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
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订购了一条船。
故事里的父亲,后来上了船,在河里划来划去,漂去漂来,再也没有回来。
阎连科在论述这篇小说时,他说,十年前在无意中阅读之后,这篇小说就再也无法从他的脑际抹去,仿佛一个被困在孤岛上的人,听到了来自茫茫大海的一声轻微模糊的搭救声。
长篇小说是苏童的《河岸》。
作家以儿子库东亮的口吻讲述了在文革中失去身份的父亲库文轩在河上生活了十三年的生命悲剧。
看完这个故事,像喝了杯“极境牌”咖啡,味道苦极了。
严格地说,《河岸》和《河的第三条岸》并不完全是同一个卵巢里诞生的两个故事,无论从皮相还是骨肉,两者都没有可比性。
但是呀,人就是这么奇怪,我看《河岸》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河的第三条岸》来,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跟自己说呀,苏童一定是看过那位巴西作家的短篇,才会有灵感创作出《河岸》,否则,故事与故事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那种寓言性、神秘性,甚至是魔幻色彩,怎么会如此相似呢?
在看黑泽清的《河岸之旅》,我脑海里不断闪回《河岸》和《河的第三条岸》在脑海里残留的画面感和故事印象,但其实除了电影里的神秘气质,与两个小说有某种相似性,其他的,根本是风马牛,完全不相及。
那么,电影《河岸之旅》究竟神秘在什么地方呢?
02 简单来说,《河岸之旅》讲述的是一个独居的女子与她失踪三年的丈夫的游魂一起旅行的故事。
这个独居的女子叫瑞希,是名钢琴教师,她温柔、知性,她善良、美丽;她的丈夫薮内优介,是名牙科医生,又英俊又潇洒,三年前却离奇失踪了。
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年,瑞希依然无时不刻不想念他。
她每天为他抄写经书,为他祈祷,希望他能平安无事地归来。
突然有一天,优介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家,瑞希又惊又喜。
但听过优介的倾述,她才知道,丈夫已经在三年前去世,现在跟她对话,是他的游魂。
他的游魂因为对爱的执念,历经了三年人世间的旅程,才回到了瑞希身边。
瑞希对丈夫生前所经受的一切产生了好奇,于是,她和丈夫踏上了回溯这三年来的寻家之旅。
这段充满魔幻色彩的旅程由三个故事构成。
第一个是小镇老邮递员的故事,优介曾在他家借宿过,帮他修理过电脑;第二个是餐馆老板娘的故事,优介曾在她店打工过;第三个是山里头疯媳妇的故事,优介在她家里留宿过,曾在那个村子里头担任过老师。
在第三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中间,导演插入了一段瑞希去优介曾经工作牙医诊所,与他的情人会面的故事。
整部电影就像是由爱·伦坡笔下的四个短篇小说构成。
从头到尾,弥漫着无论如何也驱散不掉的阴郁、忧伤气息,像极了阿摩司·奥兹笔下《爱和黑暗的故事》那种调子。
由浅野忠信演饰的优介身上倒是有一种阳刚爽朗的气质。
这种气质多多少少冲淡了影片刻意或不经间营造的阴郁感和神秘性。
电影结束的时候,优介离开了人世间,而瑞希也放手让他离开。
《河岸之旅》的尽头,居然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特别特别温暖,特别特别治愈的感觉。
03在几位日本导演中,是枝裕和,看似温和明亮却包裹着无比坚硬的残忍和冷漠,比如他的《无人知晓》;宫崎骏,在洞悉人类精神世界的暗黑之后,依然万分毅然和决然,比如他的《幽灵公主》;北野武,在天真和激烈中,混杂着伤感和悲痛,比如他的《双面北野武》。
而黑泽清全然不同。
他在诗意化、虚幻化的爱恋关系中,投入特别硬的东西,投入特别暴力的元素:比如那口邮递员砸向妻子的铁锅;他在忧伤、迷离、虚无的生离死别中,又投入特别温暖、明亮、真实的东西,比如优介那几堂关于“虚无”的讲座。
在“河岸之旅”最后一站,优介把瑞希领到一个藏在深山老林的村庄里,他曾在那里给村民免费讲解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他讲到了原子、粒子、质子、光子、 中子,还讲到了虚无。
他说,虚无是世界万物真实而存在的构成元素——就像光,我们把一束光用双手遮盖起来,它好像不存在似的,但张开双手,那束光从我们指间跳跃出来。
虚无击中你的时候,它巨大无比,像大海,像沙漠,像迷雾;虚无拥抱你的时候,它温柔如水,旋转如风,极速如影。
《河岸之旅》是一部将虚无和爱之间的关系刻画得最好的电影。
可以说呀,我们的爱、信仰、责任、意义、价值、智慧、思想、激情、热爱统统都建立在虚无之上,同时也建立在光、影、云、天空、大地之上,建立在无聊、空白、绝望、等待、无意识、烦燥、衰老和死亡之上。
爱或许虚无,但因为有爱,我们才敢面对人世间一切虚无。
04《河岸之旅》改编自小说。
它带有很强的文学性,兼具视觉艺术所具有的感官震撼和独特气质,很多影迷因为这部电影,从此喜欢上了黑泽清。
一句话小结:带着忧伤、迷离、神秘气质的《河岸之旅》,是对爱情的沉思:准备离开人世间的游魂,他想留下的惟有爱,他想慰藉的,惟有他的爱人。
虚无的爱,既是最后的牵挂,又是最后的遗产。
跟《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点像又不像,不像又或许有点儿像。
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从一部电影跳跃到另一部电影,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以为它们有内在的一致,又坚信它们有本质上的不同。
几年前,我读过一本很奇特的本——华裔法籍作家程抱一的五幕剧《游魂归来时》,它讲述了两男一女的爱情故事。
男的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荆轲和高渐离,女的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春娘。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作者用一个爱情故事的外壳反转了历史叙事逻辑:职业刺客荆轲和云游乐人高渐离,这两个男人的游魂,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游荡之后,重新回到了美丽出奇的春娘身边,他们纵情倾诉他们那些难忘的往事。
从他们的相识,一路讲到相爱、相诱、相吸。
短短的几万字,将友情的崇高和热烈,将爱情热烈和崇高,尽述无遗。
这个故事和《河岸之旅》一样,令人悲息和惊叹。
最后一章《归魂之歌》,是全剧的点睛之笔,我一位电台主持人朋友,曾在一次朗诵比赛中,借用过一次。
在这里,我也想东施效颦,借用《归魂之歌》开头那一小节:我,已经那么接近死亡!
我,已经那么远离死亡!
死亡既已发生;死亡不再。
再无任何残存,唯存欲望,未酬的至纯欲望,未尽的至深欲望执着地回溯向那太初的欲望,那是大道之本,那是全生之根。
太初的欲望使元气从虚无孕生,从虚无出现的生命奇迹呵!
从虚无出现的爱恋奇迹呵!
正如程抱一先生所吟唱那样:一切生命终要再造,一切生命终要再活……极度的甜蜜和极度的暴力,极度的干渴和极度的饥饿……一生刻骨铭心铸造出灵魂!
一生激情迸发展现出灵魂!
……历经一切后才知道怎样生活,怎样真正地生,怎样真正地活,重新生活,这不正是唯一的欲望吗?
我在《归魂之歌》之中看到了《河岸之旅》所意蕴的一切。
无比悲伤的电影却给了我如火焰如潮汐般的力量。
——————————————————————END————————————————————【微信公众号:唐瞬冷文艺】
1、喜欢慢节奏,但确实讲的乱呀,想说比 魂归故里 剧情效果上差比较多,所以大众不喜欢吧!
2、这种特别的手法又让人感觉很贴近生活。
女主太懦弱了,太依赖丈夫了,也不敢正面面对丈夫出轨的事实,知道怀疑丈夫死了,也没有勇气去见小三.............吐槽一下,男主为什么不能做车回家呢?
消失三年的丈夫他生病之后沉入水中自尽妻子一个人生活着,教孩子弹钢琴,生活在旧日的家里仿佛若无其事某一天,已经死掉的丈夫回来了带着她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原来死亡也可以这么缓慢这么美保持着优雅自制,对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说谢谢同旧日情敌释怀哪怕那个情敌是苍井优也不可以放过妻子有着贤妻和小女孩的属性在过程里不断问出很傻的问题你可以坐巴士吗?
一边不由自主的担心,身边这个人会突然消失不见她大概是很爱他的。
<图片4>不然也不会守候着他回来,一点怨言也没有的等待最后那段床戏很美和故事融为一体最后一个,要说再见的人,是亲爱的你你途径我的身边,我们走完这一程<图片3>遗忘,记得,怀念原来死亡并不可怕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而已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呢<图片2>这一切不知是不是妻子的臆想可是那花墙一夜花开和陨落让人心里浮生出许多唏嘘<图片1>疑问:男人真的会保留婚外情的东西吗,还记录偷情旅馆的床单和细节这种事最好随时随地销毁,不然死后被发现电脑里几个G的A片一样原谅一个人需要很多的自制力和勇气爱一个人,如果是女人会渐渐有了母亲的属性
最近作息坏掉了。
每天凌晨四五点,天蒙蒙亮,鸟儿突然醒来叽叽喳喳。
每天这个时候,我要么还没睡着,要么已经醒来再也回不去梦里。
所以要么不睡,要么早起,每天都过得混混缺觉。
从一开始的对抗,到后来干脆重新安排时间。
五点钟起床,做早饭,看电影。
·这部片就是在这种,对我来讲并不算清白的时间里,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看完了。
像一个梦中梦的拥抱,有点吓人,又很暖。
·深津绘里演的女主,十几岁失去爸爸,二十几岁失去妈妈,三十几岁又失去了丈夫,跟我妈几乎一样。
我妈也是个好演员,上次我问她,姥爷走之后,你是怎么活过来的?
忘了,她说。
·从散步的侵略者开始,黑泽清让人类外星人、鬼怪以及思念和执念等等宇宙问题,全部实体具象到人形。
这样更好理解,又更不易理解。
·这种思念,我也亲历了:那阵子我每天梦见他在身边生活,沿着正常的时间轴,我与他讲未了夙愿、当初的懊悔,后来开始聊理想,日常的开心和失落,是生前从未有过的沟通。
与真实无异甚至难以自拔。
有时他说要去开会,过几日再回,那几日就没来梦里,也会按约定回归。
.为了留住他,守护我,我把他的星座文在左臂最近心处内侧,疼痛指数最高的地方。
·我倒多希望他像浅野忠信一样,向我发出邀约,去那个世界。
哪怕他从未邀约过,我也几次三番差点要自己去。
可他从未发出这个邀约。
·真实的我与梦中的他状况一起变差,哪怕差到有一天我在白天遇到怪异事。
我也从未想过,我因此困住了他。
朋友打醒我说,你这样缠着他,对你们都不好啊。
连想都不能想他了吗?
我驳斥。
·但也明白的,确实要放手了。
现在这么讲出来,仍然觉得荒谬,我疯了吗?
我没有。
我讲的,是我亲自经历的,甚至更多。
·是的,真正的别离是放弃执念。
这更让人痛心,可直面,才是唯一的解决。
·我在讲什么?
这场似乎并不是影评的影评,是我看这部片,看不懂的片刻,所想起的事。
想起了那些挂念、交流、挽留、对抗,最后放弃,短短几秒钟,好似顿悟。
·跟情景格格不入的交响乐背景,几次三番让我误以为是我在别处误开了有音乐的网页,还真的去翻看了。
没有,没有开那种有音乐的网页。
再暂停、播放几次试试,真的是电影的bgm。
·哦,是这样啊。
又一个恍然大悟。
每每我做梦,耳边开始有声音,或吵杂,或有奏乐,都是要被压了。
·梦,都是熟悉又偏差的记忆,加上一点点遗憾,一点点心愿,再有一点害怕佐味。
有时打不胜的仗,过不去的坎,在梦里努努力,也就胜了。
一切都不合理,都能行。
·对抗苍井优演的情人那场,温柔的骄傲、笃定的假示弱,火药味儿在氤氲的坚持里滋滋作响,一盘翻过一盘,一浪盖过一浪。
在争夺逝者的情战里,没有人赢,没有人输,全是伤痕累累。
她们靠伤口拼命分泌一种叫做“必须坚强”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止血、愈合。
双方双双愈合了。
可是疤痕还在的,深深浅浅,带着那段必须的挣扎。
·最后一次回到支教的山村,虚弱时解读宇宙与能量的戏份,消逝与新生的布道。
人们一排排亮起了灯,像一场送别。
是时候了,她知道。
那是他最后的力气,把最珍贵的送给她,最后一次灵肉相合。
梦醒来他仍在,温柔地道别,也是导演最后的温柔了。
·期间几次,我想起了路边野餐,还有布米叔叔,你说那是臆想也好,做梦也罢,外人听起来怪心酸的,那都是假的啊。
但那些假象,全是真的过程,与自己言和的过程。
他们走了,完成了他们穿过瀑布的旅程。
而我们,只有真正在岸边反复徘徊,才会将那场岸边之旅真正完结。
.在北京持续桑拿天的日子里,说温暖,未必是好,大概像这样,一个拍鬼片的,拍了爱给你,就觉得好。
世人总是将日本导演黑泽清同泰国导演阿比查邦拿来比较,后者曾凭借《召唤前世的布米叔叔》荣登戛纳金棕榈宝座,影片深涉泰国人的心灵密码。
前者亦曾以《东京奏鸣曲》获得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此次新作《岸边之旅》,同样获封“一种关注”最佳导演,呈示出西方视野中的日本艺术电影之一种面相。
说回作品本身,《岸边之旅》的格局同黑泽清前作一样,不大,节奏缓慢,故事是一条简单的线路:失踪三年的丈夫突然回到妻子瑞希身边,随后妻子随他一同回溯三年来走过的地方,追寻一条记忆的线索,同时也要唤回两人失去的激情。
在这场旅程中他们遇见了各色人等,有些照顾过丈夫俞介,有些是俞介曾经执教过的乡村百姓,甚至有些是介于游魂与真实之间的“人物”,在不断的邂逅与分离之间,上演交织过去与现在的如梦戏码。
在形式上,《岸边之旅》将每一回追索的场景都同一成波澜不惊的影像组合,丈夫出现的场景,固定镜头与暗淡布光,在在令人想到同样充满多重读解可能的《召唤前世的布米叔叔》;年少时与妹妹因为钢琴而反目的女子,在向瑞希倾诉及之后的弹琴场景中,通过窗户透入房间的阳光迅速变暗,直到最后房间几乎陷入一片暮色里,这是极其克制的表达,同时也是情绪蔓延流动的依凭,在夫妇两人一次一次与周边人的相遇与间离(瑞希呼唤正要开摩托车的老发行员未果,其后却又若无其事一起吃饭,仿佛证实了虚与实的某种关系)中,并没有确切答案指向丈夫的失踪之谜与妻子的生活,反而是将原本错综的事件更进一步植入到意识流动的长河之中去。
黑泽清的镜头剪接所在多见的是前一个镜头还在画中的人,在下一个反打内就消失了,他们究竟是曾经真实存在,抑或只存在于夫妇二人或只是妻子的想象之中?
并没有答案,需要观者自行思索。
因了这样一种基调,影片的两位颇具魅力的主演深津绘里和浅野忠信,在本片中亦将表演的幅度克制到几乎最低,很多时候,场景中的音乐响起,仅仅是压抑的表演节奏的点缀,在状似足以煽动情感的音乐中,瑞希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同样是影片“分隔阴阳界”风格的侧影,两人饰演的夫妇两人,一进一退,分寸毕现。
浅野忠信是相当懂得以分寸带动观众入戏的演员,哪怕是参与多国合作的《蒙古王》,饰演铁木真,都驾轻就熟,拿捏精准,今次《岸边之旅》里的丈夫俞介,全程表现内敛缓和,呈现一个略不真实的人物,亦因此表达了导演想要传达的意味:也许这个丈夫,已经不在人世。
单从表演角度来镜照影片当然不够,《岸边之旅》同样也存在多重读解的各种可能性,对于评论者来说,无疑有许多理解的法门,但对一般观众来说,这样的节奏与影像基调(需要声明的是,笔者观看此片的场所在上海影城二厅,亮度似乎有问题,也许会导致观影体验与实际拍摄效果有差异),实在很难进入,影片多处出现的超现实场景,规模上十分简陋,且黑泽清似乎并无意就出场人物的身份与状态进行特意说明,看到后来,观众几乎分不清楚谁是真人,谁是灵魂,抑或其实大家都只是妻子瑞希的想象产物,正如送报老人家铺满花瓣的壁纸一夜之间成了颓垣断壁,谁能说这不是一场梦呢?
《岸边之旅》,事实上想要表达一种临界状态,是妻子与丈夫最后的告别?
抑或是表层叙事上一再强调的“夫妇二人向追索到的过往的致敬”?
显然在这部片子里,这些“神秘主义”色彩的意味,本身亦指向多元,有待不断被读解。
有时候看到了表象,看到了内里,这“看”的过程,就已经深陷迷雾之中。
《岸边之旅》讲的是妻子瑞希在死去的丈夫优介的带领下拜访三组丈夫在寻回之旅中遇到的人与事。
是的,你没看错,优介三年前已经自杀溺水身亡了,三年来,瑞希一直在找丈夫,不管是未死还是已死的,而优介死后一直也在找回家的路。
优介找到妻子,带她重走了他所走的路,在这趟回溯之旅中,夫妇二人更加了解彼此。
第一遍看,感觉这是一部我看过的慢节奏的电影中最“闷”的一部了,以至于在有些片段我都出戏了,甚至产生弃剧的念头,还好,猎奇心理的驱使,我把它看完了。
第二次看,我边看边记,尝试更为细致的观察演员的每一个眼神、表情与肢体动作,看到了更多。
我用“走向救赎的岸边”来概括主人公瑞希和优介的这趟回溯之旅,主要是瑞希的。
一来因为瑞希是跟随丈夫的脚步去走他三年来走过的路,二是因为丈夫优介在这三年的寻回之途中已经得到救赎(正因此他才回来见瑞希啊,还有他劝说香织的丈夫“我已经放下了。
”),而瑞希心中还有心结。
瑞希的救赎在三段拜访中逐步展开与实现。
夫妇二人第一个拜访对象是送报的老先生岛影,此时他俩的互动还显疏离。
瑞希看到的是一位老人对妻子的愧疚以及一位死者再死的过程。
面对着正在“睡去”的岛影床后发着亮光的花墙,瑞希的目光被深深吸引;次日醒来,再面对着凋零的花墙以及落满灰尘、满目苍夷的房间,瑞希呆立在岛影空空如也的床前。
岛影和优介一样是已死之人,那么这次,我想是岛影的灵魂也去了。
其实,这一段,瑞希使用岛影的锅具做寿喜烧,因而与岛影发生冲突,岛影情绪紧张,“家人是什么?
仅仅是肉体的分离就结束了吗”,貌似是对瑞希自作主张的责备,实则也是在自责与忏悔。
岛影在“教导”瑞希家人的含义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救赎,所以,他才能在那晚安然离去吧。
第二个拜访对象是一对在小镇上开着饺子店的夫妇。
瑞希在这里体会到了生活的快乐,她对优介说希望两人能留在这里相守到老。
瑞希孩子般的欢畅与轻盈的走路姿态将内心的快乐显露出来。
两人的互动更加亲密自然,似乎两人心中的爱都被唤起了。
这一段,瑞希又以闯入者的身份冒犯了饺子店的女主人,她擅自弹奏女主人的钢琴,却唤起了女主人心底深处的懊悔,女主人逝去的妹妹在女主人深深的自责中出现,终于弹走了完整而流畅的《天使的合唱》,至此,女主人和妹妹也达成了和解。
这段拜访之后的插曲特别重要,在离开小镇的公交车上,夫妇二人因丈夫生前的情人发生口角,瑞希负气下车回家。
回家之后,瑞希拜访了丈夫的情人朋子,她似乎要去炫耀自己先找到了丈夫,但是在与朋子交谈的过程中败下阵来。
她以为很重要的男人或者也是在朋子那里占据同样分量的男人,朋子似乎放得更开,而她自己却始终无法放下。
瑞希悻悻然而归。
是的,她放不下,她还未达成救赎。
慌乱中,她再次做起了丈夫出现那晚她做的汤圆,搅拌糯米粉时瑞希的面部都好像在使劲儿。
黯然等待中,丈夫再次出现了。
他们开始第三段拜访之旅。
前两段拜访,包括瑞希对朋子的拜访,他们的拜访对象最后都是释然的状态。
第三个拜访对象也是一对夫妇,且丈夫也已经死去,不同的是这对夫妇纠葛不清,生者拉着死者,死者拖住生者,两相折磨。
香织丈夫之所以不肯离去,是因为他不肯放下。
优介问香织丈夫“你有什么愿望?
”香织丈夫说“我不想死。
”可是他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看到这一对的纠缠,瑞希劝丈夫不要再管,她说“有时候没有了断才是最好的结果。
”她的心结在打开,她已经明白与其痛苦的纠缠,不如放下。
晚上,之前对瑞希身体的欲求表示拒绝的优介主动抱起了瑞希,两人在这岸边之旅的最后一站灵肉合一。
第二天,两人离开村庄,在海岸边,优介最终说出了道歉的话,优介的愿望得以实现,瑞希也得到了救赎。
瑞希说“再见吧,终有一天”。
瑞希烧掉了为寻找丈夫写的祈愿书。
在此岸边,瑞希与优介作别;在彼岸边,他们或许还会再见。
日系劇情的魅力在於讓你愛上平凡的日常,柴米油盐、每個普通的生活舉動都被愛過被關注,有一種日本的禪宗底蘊(雖然禪宗有他的不足,在於把現實世界過分神化),對於太“形而上”的人是一種治愈。
雖然有點靈異和交鬼的意味,但我把他看成是一種靈魂里的故事,這一條與親人死亡告別的療愈之旅,就變得十分有心理學意義。
女主在丈夫無由消失後,痴情無法釋懷的地尋找和等候,也許這也是為什麼男主要回來做個了結的原因,或者說女主需要與消失的丈夫又在內心無刻不在的丈夫的影子做一個關係處理與告別的原因,這也構成了整個劇情的推動力。
女主生前與男主的婚姻並不盡美滿,但他們內心裏卻真實相愛,男主對於女主有許多虧欠我們從女主的父親靈魂的敘述可以看見,甚至有外遇的現象。
男主的靈魂回來后,建議一同去走一場告別之旅。
這樣的旅程中,女主經歷了不同的故事,有的是用來對未瞭解的丈夫有重新發現,有的是用來發現自己的痴迷狀態達到反觀與共鳴的。
當人對死者有虧欠、有未了的事,有憤怒,有因對方帶給自己自我的互補與價值的那一半喪失的悲痛就很難告別,心中有散不去的陰魂。
因為愛,因為一種渴望努力彌合關係的動力,又遭死亡的攔截,使得告別變得更難,不僅有愛還有沒完的糾纏。
這趟岸邊之旅,岸邊,就是一種此岸彼岸、今生與來世的觀念下定義的臨界狀態。
岸邊之旅中,女主發現自己對丈夫更深的愛和諒解。
這個電影的世界觀,來世今生的狀態描述,是很人本的,來世跨越而來的人也與此世無異,也並非都有男主靈魂的覺悟與善良,我對這樣的歸屬的世界不感興趣,也不覺得是更好的盼望,還真是如女主所說,我們回家吧,不要去那個世界。
但人是被動的,必須去。
哪怕加入了一些神秘元素在其中,也掩盖不了它就是一锅浓浓的心灵鸡汤的事实,到头来也没有被它的剧情所打动,而且从浅野忠信一出场也就基本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到最后全当温情版的《完美的蛇颈龙之日》来看,反正都是黑泽清拍的,也没差了。所幸深津绘里发挥得还不错,就是为什么越看越像江一燕。
4.5
其实归根结底,是想教会人们放下。死去的人们带着执念不愿离开,活着的人心里带着愧疚走不出去。只是这故事讲的实在太乱,一块一块的……而且这鬼回魂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啊?用芝麻汤圆召唤吗?
界限穿越。
窓辺に置いた椅子にもたれ/あなたは夕陽見てた/なげやりな别れの気配を/横顔に漂わせ/二人の言葉はあてもなく/過ぎた日々をさまよう/ふりむけばドアの隙間から/宵闇がしのび込む
手捧导演传记等待见面会,结果扑空,仍兴致昂扬。依旧延续前作中对生死议题的探讨,将死亡具象化,将阴阳界抽离并置。万物皆虚无,山川河流,善男信女,只诉温情不言殇。
本来还蛮期待的,看完很失望,似乎是这次电影节看的片子里最差的一部了。故事没有新意也就算了,节奏又慢到让人出戏。。。2015SIFF D6
在这边,在那边,都是一样的(浅野忠信长得越来越像范伟了
看了个开头就不愿意看下去了,这是病吗.......
A / 一种与阿莫多瓦不同的“物候”。时间从光波的中心向两边无限延展,宇宙从点亮一个房间的灯光开始——那么是一个房间先存在?还是宇宙先存在?
#2015SIFF#真鬼片!你可以实打实的看到很多鬼。而且看完丝毫没有释怀,甚至更加耿耿于怀。
这片子的败笔就是一上来开始说“我已经死了”吧?
7.9 那边的生活都很平静
一直在想死的到底是谁结果发现还是多想了 蛇颈龙的后遗症 期待得太多吧 大导演们好像个个都温柔了一把 黑泽清的美学还是很耐看的 故事无感
黑泽清的片子有温情的“鬼”。气质和阿彼察邦略像。西方角度看,便是东方视角的神秘了吧。
黑泽清是个直男癌末期,这个片子就是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可怜,没有自我没有形象没有生活只有丈夫,但是又很完美,导演眼里的完美女人就是这样的卑微玛丽苏。音乐恶心,运动镜头太甜腻。好题材,但是拍得挺失望。
明与暗,人与鬼,生与死
不喜欢鬼的体裁,有了宗教就可以在犯罪后忏悔上天堂,有了鬼就可以继续活着时因为各种懈怠没有做的事?
中段突兀的讲课或许就是电影入口,波粒二象性的物理内容中将光波做以时间具象讲述,而零的不断重复将其与虚无挂钩,在一个数学上的正负之分引申到人生的生死界限,以此体现电影设定中已死之人的混沌状态。此时白光的飞速流转,不仅使电影最为关键的电影语言——快速的灯光强弱设计现身,还构建一种情感上的复杂时态,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身后再度回望。黑泽清创造了生命中“阴阳割昏晓”的交界点,在这个震撼无比的设计影像中,人们得以寻回一次对已然不可能表露心意的机会,并进展至放下执念的心理问题。一次对不起的说出,或一个亡者心愿的吐口,都代表可放下的机会。公路片的类型再度回到了内里的心理旅程,自我开释以及终点到达时的新起点再度显现。依附上面的爱情在群像主线之外的细枝末节慢慢延展而出,最终从小事积累到水到渠成的亲密中完成告别。
最高明的一点在于,黑泽清始终没有试图去阐明,这种不(能)定义的行为描述也让影片处于高度悬浮态,涵盖着人与人之间扭曲又灿烂的关系,也涵盖了难言消极的生活现状;唯一确定的是「它」超越了社会属性又从属其中,就像话语,就像虚无,就像互相牵连互不相同的意识形态在尝试交流时所发出的一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