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

El Castigo,The Punishment

主演:安东尼娅·塞赫尔斯,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雅伊尔·尤里,卡塔利娜·萨韦德拉,圣地亚哥·乌尔维纳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2

《惩罚》剧照

《惩罚》长篇影评

 1 ) 被母职绑架的母亲和丧偶式育儿的父亲

从冷漠的母亲和懦弱的父亲中看见疲惫的母亲和失职的父亲只需要孩子走丢一个小时,孩子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母亲忘记了她自己,看似母亲当家作主说一不二是一种权利转移,其实是父亲一方对家庭的无能而逼迫母亲放弃一切禁锢在家庭里,这种挟持性的权利绑架把妻子变成了丈夫孩子的母亲,淡化底色。

温水煮青蛙,被迫爱上自己全职妈妈的身份,用自己的未来换家庭的未来,这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自我感动。

正常的孩子不会激起风浪,但是问题孩子的降临能把“成为父母是否后悔”这一根本命题摆在台面上。

没有人会想有一个问题孩子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问题孩子困住,更是,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自己的孩子困住。

父亲的角色看似宽厚和蔼孩子王提供了情绪价值,实际上把面对问题孩子的困难与解决措施扔给了妻子,这种和事佬唱红脸的行为在心理上把母亲推出家庭情绪中心,对母亲何尝不是一种权利陷阱。

 2 ) 爱的惩罚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缓慢地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里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却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一份爱,一份过于沉重的责任。

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我不是你的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3 )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智利/阿根廷影片《惩罚》,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由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和演员葛优揭晓。

张艺谋认为,好电影需要在情感表达、价值传递、内容叙事、艺术呈现上相得益彰。

一镜到底,是摄影炫技还是叙事必须?

《惩罚》,正片85分钟,一镜到底是最醒目的视听语言。

一镜到底,似乎是电影人的执念。

从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开始探索,到2002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19年萨姆·门德斯的《1917》,时有令人惊叹之作面世。

据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也想玩一镜到底,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映后交流环节,《惩罚》的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和导演马蒂亚斯·比塞7年前合作拍摄影片《战争的回忆》时就用了一镜到底。

《惩罚》排练了5周,拍了7遍,用的是第6遍拍摄的版本。

索拉尔说一镜到底,是为了“真实感”。

《惩罚》故事极简,一对夫妻在森林里寻找丢失的七岁儿子;人物极简,只有两个男女主、三个配角;场景极简,全部故事发生在一座幽深冷清的大森林里。

“三一律”的舞台剧风格,很适合一镜到底。

镜头始终追踪男女主的身影动作,直怼男女主的脸部情绪,警察搜救等有动作感和推进叙事的场景都没有呈现。

车内的冲突和森林里的寻找,使用了大量摇晃着的手持镜头,增加了真实的现场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整个影片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时空完整一致的连续感,情绪起伏变化的丝滑感。

但是,故事情节在真实时空中的缓慢推进,不断重复的呼喊(语言)和寻找(动作)导致无法避免的冗长多余,缺乏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一镜到底营造的完整时空,使向晚的幽暗森林拉满了令人窒息的氛围感。

如果没有一镜到底,这个极简的平常故事和靠台词推进情节的影片不必登上大银幕。

葛优在揭晓最佳影片时开玩笑说,好电影要比中场休息,观众上厕所喝水之后还能一个也不少都回来。

看《惩罚》,中场10分钟回来,夫妻俩还在森林里喊“卢卡斯”。

价值传递:是生命至上还是女性独立?

《惩罚》的叙事遵循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建置部分,母亲惩罚淘气任性的儿子,把儿子扔下车,2分钟后儿子消失不见。

对抗部分,夫妻二人寻找未果,母亲恳求儿子不要躲藏起来。

父亲不顾后果报警,警察前来救援。

结尾部分,母亲崩溃哭诉,期望不要找到儿子。

因为母亲本不想生孩子,为了保有丈夫的爱而生育,后来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并没有享受到平常妈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在婚姻中牺牲了事业和自我。

丢失的儿子是个不在场的麦格芬,影片旨在表达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情节最后的反转,确实出乎意料,但也切中了当今世界普遍的女性主义议题,使得影片跳出寻亲戏的伦理窠臼,有了新的哲理深度和话题度。

影片以母亲惩罚儿子的事件开始,以母亲控诉育子过程中满腔怨恨的心理结束,实则受惩罚的是女性,身为人母在受到社会制度和父权话语的惩罚。

这样一部恐育大作,击中了当下职场女性的痛点。

不过,作为老母亲的职场女性,我无法接受一个母亲在儿子丢失、生死未卜之际,说出其实希望不要找到儿子这样残忍自私的话来。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生命的价值,哪个更值得尊重和选择呢?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是个开放性的大结局,警察终于找到了儿子,父亲喜极而泣地迎上去,母亲却停留在原地,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

这场短暂的寻子过程,暴露出原有家庭多年来隐藏极深的矛盾,使得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在瞬间分崩离析。

当丢失的儿子找到了,这个家庭还能恢复如初吗?

恐怕受伤最深、最受惩罚的,还是儿子吧。

一个不愿意被母亲带到世间来的孩子,一个被母亲惩罚走丢了还不被母亲愿意找回来的孩子,何以生而为人?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4 ) 女性拧巴半辈子的母亲角色,谁在遭受惩罚

观众看到的时候,母亲已经驾车走入丛林中,他们的儿子在其中失踪了。

本片并不是一个家长找孩子的悬疑片。

丈夫指责妻子不该惩罚孩子,妻子日常照顾孩子,为家庭中付出劳务的角色,此时孩子因她而失踪,她在母亲责任上也处于被指责的道德低位。

通过外婆/奶奶的电话,观众知道女主的焦躁、控制欲和她的女性长辈教育方式有关。

外婆象征性地询问晚餐是否吃披萨,女主拒绝后,奶奶/外婆仍是固执地做披萨,尽管女儿不是第一次强调自己会过敏。

其实做披萨是为了给孙子吃,小孩爱吃这一外来快餐。

外婆对女主没那么尽心,对孙子隔代亲。

控制狂、情绪不稳定的母亲角色,隔一代人,才会展现出其过分的关心和亲昵。

而这样性格的母亲除个人经历的塑造,源于父权社会压抑女性侵略性一面的“合理”展现,而异化为暴力与控制欲,尤其对儿童(当然,本片中没有家暴,只是在东亚家庭不值一提的语言暴力、命令,哪怕寻找孩子时也呼喊着威胁话术:再也不准玩平板)。

相较于父亲坦荡地在树林中奔跑、向警方表达急切心情,双手捂着嘴四处徘徊。

母亲却在克制自己的担忧、自责,表情变化小,身子更多的僵在原地。

甚至会某一瞬间显得更为冷静、冷漠。

直到控制不住眼泪,红了鼻子,也努力在吸回鼻涕。

这可不是近景更多的母亲表情、动作没父亲花样多,而是演员、导演衡量过的设计,走位、走动量、身姿状态、表情、台词多少、语气,同为丢了亲生孩子的家长,都在展现父亲母亲角色的差异。

此时公路上异常的克制和刚开始找孩子的怒气不冲突,之后女主再一次冲进森林疯了似的喊卢卡斯。

母亲始终不能像父亲一样,自如地展现出和内心底相匹配的情绪。

而丈夫呢?

他就是个好爸爸吗?

他尽情表达指责、担忧、焦急,他清晰地向警方交代事件来龙去脉、线索。

他指责妻子,首先强调会跟警方说一切事实,哪怕判妻子虐待罪,并不关心妻子两分钟的惩罚和孩子做了什么过分的事,由此看来平日他也很少付出精力与时间在抚养孩子和培养家庭关系上。

丈夫后又强调同事、领导、邻居、亲戚得知了,名誉何存,如果被指责虐待儿童,这项罪名得你安娜(母亲)来背锅。

他是个失责、冷漠、自私的男人,但他潜藏的问题可以在社会眼光中逃之夭夭。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谁会去指责这样的父亲?

谁会指责这样的丈夫?

他安慰情绪崩溃的妻子,再一次展现他的贴心爱护、沉着踏实的大丈夫风范。

之后,安慰“失控”妻子的丈夫变成了下位者,通过树林中夫妻敞开的对峙这场戏。

创作者的矛头指向到这里直接摊明白了。

母亲软被迫辞职、不开心、围绕孩子和家庭事务打转,失去经济独立依靠、兴趣和自我。

她一桩桩列出自己为孩子做的事,丈夫说自己也给卢卡斯读睡前故事啊。

他成为了心虚的被质问者,两性权力的跷跷板在此发生了不同。

本片更多地站在女主的视角,细微地考察父权社会下的母权之于女人的影响。

母亲给下的惩罚,从给出的那瞬间便在反噬她。

丈夫是得益者,也未尝不是双目蒙蔽的缺失者。

这是几千年的父权社会对我们双方的惩罚,影片告诉观众,这样的夫妻关系、家庭模式也不仅在东亚,不过东亚基于文化传统、社会模式更疯狂罢了!!

看似温和、波澜不惊的一部影片吧,也很适合改编上戏剧舞台。

 5 ) 进入围城的人

一镜到底的电影,讲述了夫妇俩寻找失踪的孩子。

从夫妇俩对孩子不同的态度上,能感到两人教育理念的差别。

父亲纵容,母亲严苛。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这种长镜头的拍摄,最能讲述人物长时间的心理变化,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影片缓慢地将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反应出来。

由于一镜到底,所以故事就局限在公路上和丛林里,狭小的空间限制了和强化了戏剧冲突,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出独幕剧。

警察不慌不忙的询问,带着些许官僚做派,开始了第二次寻找。

在警方和父母的对话中,开始勾勒小男孩卢卡斯顽劣的形象,以及他和父母的紧张关系。

而通过车辙的线索,父母开始向警方讲述了男孩失踪前那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他也许被美洲狮掳走,也许上了别人的车。

孩子的失踪,还会牵涉到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的损害,人们会质疑这对父母有虐待儿童的嫌疑。

总之影片的情节一直围绕在家庭和亲子关系这一主题展开。

然而,在父母最后的对话中,影片告诉我们,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理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婚姻家庭和个人价值之间如何抉择和取舍的电影。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这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就在于,通篇看似讨论了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实际上却在揭露出婚姻家庭伪善的一面,以及这座围城对个体的磨灭和摧残,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6 ) 被惩罚的是孩子,受罚的却是母亲

一镜到底,一片森林一台车,一对中年夫妻,一个走失的难搞的男孩。

警察,电话中的母亲,丈夫和孩子,在这片森林里这位母亲终于大哭着讲出了内心深处一直藏起的想法,我恨我的孩子,从而也引出了整个影片最重要的议题,关于“母亲”这个职位的思考和苦痛。

影片里出现了两个母亲,一位是镜头下的女主,一位是电话中的妈妈走丢孩子的姥姥,不难看出的是这位姥姥是一个给她人压力很大的人。

到家要准时,饭要提前确定好,女主说自己不爱吃的过敏的她会固执的要做并不在乎她,后面还要因为他们的迟到持续的责怪,这些单从女主的回复里就能得到答案的压力感是女主的人物丰满:她被严厉的要求,被不够在乎,所以她的概念里或许就没有足够付出的爱,她也会成为一个压力大严格的母亲,也会是一个更在乎自我感受的人。

另一位母亲自然就是女主本人,她从生气,到冷静的找,到无力,到最后的崩溃,情绪的转折非常精彩,节奏也很好。

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她的困境,为了丈夫的爱选择的生育,为了生活和陪伴选择放弃事业,在陪伴的过程中男孩的难搞和她的付出无法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回馈,积攒下来的就只有怨气。

她已经足够冷静分析自己的处境,她说“我爱我的孩子,我只是恨我是他的妈妈”是我听过对这种心情最直观也最客观的分析了,她成为了妻子但丈夫是因为孩子爱她,她成为了母亲却无法获得母亲这个角色的快乐,她的冷静她的恨都来的有理有据,却也无法让她背负一个“坏妈妈”的责怪。

母亲这两个字对很多女性都太过沉重了,说生育权在女性手里,实则社会长辈和伴侣的压力常会左右和裹挟一个不够坚定的女性。

拒绝成为母亲需要足够多的坚定和强大的自己,成为母亲有需要足够大的能量和精力去承担这个未知的生命的一切,天平的两端没有一个相对简单的选项时,进退两难。

看到最后她的哭诉时我莫名的泪流满面,大约是因为作为女性从成年后就常陷入这类的思考和纠结,而看到一位母亲从淡定到崩溃的过程和她最后讲出的一切时,我感觉到了很多共性也为自己某个可能的未来感到难过。

母亲明明是一个神圣的称呼,最后却好像成为了女性的惩罚,故事开始惩罚的是孩子,最后受罚的还是妈妈。

 7 ) 为爱情孕育的荒唐

涉及剧透|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的片子。

一开始的简介使我对这部影片没有一点设想,但女主的演技真的很棒,一开始孩子丢了的时候她的态度很奇怪,是一个看上去过于冷静的母亲。

而这一切蛛丝马迹随着电影的发展得以解惑,真相如抽丝剥茧般呈现,随着女主的爆发,道出了这个电影真正的主旨。

“你是在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我爱,我只是不想当他的妈妈。

”“你是在说你也不想当我的妻子吗?

”“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不想要这个孩子,她的爆发是终于能将这个事实和丈夫和盘托出,她感受不到养孩子的喜悦,当周围人说到再苦再累当看到孩子的笑容的时候一切都值了时,她说,我只会回想起我牺牲了什么。

那一刻我真的十分理解女主,女人,不是家庭的牺牲品,为了所谓爱情而孕育生命实属荒唐,她从怀孕那一刻开始,所有的社会身份都被剥夺了,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母亲。

女主一直在说自己是个好母亲,完美的承担了母亲的责任,只是没有爱。

她能感受到她的儿子也知道自己并不喜欢他,其实这只是女主感情的一种投射,女主真正不喜欢的是只能做“母亲”身份的自己。

所以她不想找回儿子,所以她过分冷静。

电影在森林中儿子与母亲没有情感的相望中结束了,我坐在电影院里只感到窒息。

 8 ) 《惩罚》

整部电影86分钟,却只有一个镜头,演员导演真的都太牛了。

电影名叫《惩罚》,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更是孩子消失对父亲迫切找到孩子的绝望无助以及知晓母亲内心秘密沉重悲痛的惩罚,对母亲被迫说出自己秘密,可能面临与丈夫离婚,家庭破碎,内心煎熬的惩罚。

观众对母亲的情感变化由疑惑到讨厌,再由震惊到理解。

父亲全然为儿子着想,却同时也忽略了母亲的感受。

电影中母亲两次提到了“这是惩罚,他对我们做得出来的”,毫无疑问,母亲对她的孩子失望透了,但不仅仅于此,她所失望的是制度,是夫妻结了婚就要用孩子来维持感情的无理要求。

最后的对白更是将整部电影推向了最高潮,这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诉说,所有家庭的难处。

“你是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不,我爱他,我只是讨厌做他的母亲。

”“你难道不愿意做我的妻子吗?

”“我已经没做你妻子很久了,我做的只是你孩子的母亲。

”这简单的两句对白是多么深沉无力,也许到电影最后观众也不知道当母亲看见孩子回来了内心是高兴还是悲哀,丧子之痛还是丧子之乐。

诚心建议天底下所有新婚且准备要孩子的夫妻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9 ) 女性为了生育牺牲太大了

一个多动症小孩因为哭闹,被父母“惩罚”要独自留在森林,两分钟的功夫孩子就消失不见了。

父母从淡定到紧张,从找不到到报井,从隐瞒事实到说出真相。

从丈夫及姥姥的频繁指责妈妈,到妈妈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心里也有一点点愿望——不希望孩子被找到,不希望做孩子的妈妈,她因为做了妈妈失去自己已经很久了。

夫妻间关于这段是否生育与爱的对话也非常现实主义。

母亲吓唬孩子要遗弃他在森林,孩子故意藏起来不出来也是惩罚母亲。

最后孩子找到了,父亲赶忙跑过去安慰孩子,没有人安慰这个母亲。

这部电影得了第13届北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小成本,但拍的真好。

2022年的阿根廷电影《惩罚》真好,85分钟的长片,一镜到底。

没有人的一生可以“一镜到底”。

 10 ) 惩罚 El Castigo (2022)

惩罚 El Castigo (2022)#13thBJIFF 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

9/10 北影节最佳影片,也是本次影节的闭幕影片。

电影聚焦特定空间特殊境遇下人物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以一镜到底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了高度沉浸的观影氛围,使得影像中的时间流速与现实世界完全同步,进一步缩短了角色和观者的距离,对电影创作者们来说也是一次巨大考验。

而长镜头的原生属性赋予影像的纯粹真实让电影极具现实意义,镜头焦点的转换推移聚焦人物的行为动线,引导观者被动跟随人物视角,增进对角色的理解和共情,在此过程中逐步走进人物内心,经历困境、挣扎、压抑和绝望,发出对“女性与母亲”身份的物化规训及不公遭遇的控诉、质问和讨伐,以及对父权制下“男性”愚昧暴戾的愤怒憎恶,和同为男性的羞赧抱歉,太难过了...

《惩罚》短评

“惩罚”原来是母职惩罚

7分钟前
  • MoodyAllen
  • 还行

勉强三星。立意很好,是一部不错的避孕影片,但太拖拉了,拍成三四十分钟以内的短片才好

11分钟前
  • 晕晕
  • 还行

一镜到底很绝

16分钟前
  • 曲若木风
  • 还行

短小精悍的一镜到底,表面上是对孩子的惩罚,其实是对父母的自我惩罚。当母亲说“内心真的希望孩子就此消失,自己真的不想当母亲”的时候,是对父亲的惩罚,而父亲回复母亲质问“如果当初不会生孩子还会喜欢我吗”的否定,是对母亲的惩罚,女性可能太多时候还是无法所心所欲的去活,但能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哪怕是含着泪的自我惩罚,其实也是一种进步吧。最后儿子出现,女主的那个表情真的值一个影后。

20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能共情母亲讲的每句话

21分钟前
  • 多肉岩岩
  • 力荐

这部电影可以用伟大来形容

25分钟前
  • 某不知名富豪
  • 力荐

3.5 真的没必要一镜到底 形式先行不如多在内容和调度上下功夫 对题材感兴趣推荐看《坡道上的家》的前五集

30分钟前
  • Forêt
  • 还行

惊悚,惊悚得无比现实 建议每一对夫妻都看一次,在备孕的时候

33分钟前
  • Axel Schilling
  • 推荐

#塔林主竞赛# 本想借丢孩子事件讨论女性是否应该通过做母亲而换取男性卑微的爱,但讨论不够深入,更多聚焦于无意义的争吵和情绪发泄

36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较差

怎么到最后变成中式家庭伦理片了

37分钟前
  • 毛人鳳
  • 推荐

丧偶式育儿,低成本高回报的父亲,高成本低回报的母亲。丈夫,相比爱妻子更爱孩子,妻子,因为孩子而渐渐忘记了自己。在家庭生活和社会角色的权衡里,为家庭投入更多的人,更容易两败俱伤,而游走在两边地带的人,反而鲜遭苛责,甚至因为距离感标榜成了大好人

40分钟前
  • 蕨类占领天文台
  • 力荐

到底是哪些蠢货还在自愿当妈啊嘻嘻

45分钟前
  • 连翘
  • 力荐

短小的家庭突发事件,牵引出一个母亲在家中的角色困境。一镜到底产生了一种环绕式的事件体验感。

50分钟前
  • 老K脸
  • 推荐

令人窒息。兔死狐悲,丧钟亦为我而鸣

51分钟前
  • 崩溃青年
  • 推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候“坏”起来,确实会让父母产生厌弃的念头,但这个时候考验的更应该是家长。惩罚没有错,但女主的方式有问题。

54分钟前
  • 麻子
  • 还行

一镜到底且讨论了一个道德问题:成为母亲就必须献祭自我吗?

57分钟前
  • 枣花哥哥
  • 推荐

『7.0』已写长评。女主演得不错,长得好像性转版的华金。

59分钟前
  • JJJJervis
  • 还行

一镜到底很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容易使镜头语言显得单一枯燥)和演员的功底和专业素养,而这部电影的剧本节奏把控很好,从对于女主教育方式的诧异,到对于整体社会模板的反思,层层递进,尽管夫妇二人一个表现为懦弱无为,而另一个表现为极度强势,本质却都是相同的因对于不遵守“模板”而遭受白眼的畏惧和对于跳出既定规则后未知的逃避(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夫妇二人的许多行为已超出我认知范畴,且容易想到一些现实生活中同样喜欢自我感动的人,恕无法共情,且思想、镜头语言其实都是些cliche,毫无新意。结尾有些多余。

60分钟前
  • 海盐棒冰
  • 还行

不孕不育保平安

1小时前
  • viko
  • 还行

触目惊心的母职困境——“我内心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都不想”“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1小时前
  • Amin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