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城

焚城,消防员,Cesium Fallout

主演:刘德华,白宇,莫文蔚,谢君豪,王菀之,王丹妮,廖子妤,林保怡,王敏德,周文健,郑则仕,黄德斌,何启华,魏浚笙,梁仲恒,林家熙,黄恺杰,吴彦姝,童瑶,姜大卫,许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焚城》剧照

焚城 剧照 NO.1焚城 剧照 NO.2焚城 剧照 NO.3焚城 剧照 NO.4焚城 剧照 NO.5焚城 剧照 NO.6焚城 剧照 NO.13焚城 剧照 NO.14焚城 剧照 NO.15焚城 剧照 NO.16焚城 剧照 NO.17焚城 剧照 NO.18焚城 剧照 NO.19焚城 剧照 NO.20

《焚城》剧情介绍

焚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危险物质突发泄漏!24小时后危及香港全城。 如何及时阻止这场末日灾难,专家范伟立(刘德华 饰)与Cecilia(莫文蔚 饰)各执一词。同时,消防队长黎杰峰(白宇 饰)和队友已奉命奔赴未知前线。 随着末日的逼近,富商的黑色利益链也逐渐浮出水面,独享财富却要平摊灾难,这次危机究竟要如何才能化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为全人类第三季好戏一出贵族名媛塔玛拉乐意为人十全九美村为己而生冰冻之地冰雪奇缘:生日惊喜那年夏天有风吹过妈妈向前冲夏季无风毛骗第二季东京暗变藕断丝连浮世双娇传警察世家第十四季行尸走肉:存活之人骇客追缉令时间都知道需要仙女成绩单上的金敏英鹤屋和熏干酪弊家伙!我要去祓魔大姐头假面骑士时王外传RIDERTIME龙骑狙魔女杰第四季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想你异怪德古拉同志

《焚城》长篇影评

 1 ) 香港电影自我欺骗式的创作!

《焚城》。

6分。

潘耀明导演,刘德华、白宇、莫文蔚主演作品。

看得很不自在,不知为何,这类自嗨式的、自我感动的、杞人忧天的创作,特别不真诚,虽然制作上可能花了不少钱,但在情感上,几乎没有任何共鸣可言。

香港成了电子垃圾中转站,垃圾站里有黑色利益链条,里面夹杂了不少核污染废品,恰逢小偷光顾导致部分泄露,又赶上暴雨龙卷风来临,香港面临几百万人口的大转移。

这样的片子的凶险程度,本质上还不如一场无情的山火。

也就是说,拍洛杉矶山火,可能都比这个能够煽情。

华仔这些年为香港电影操碎了心,但他投剧本、挑剧本的眼光和水平,真的就像他的善良一样,带有普世性。

哪怕单纯的去投资动作犯罪类也好。

莫文蔚的角色非常拧巴,你甚至不晓得她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香港电影到底怎么了?

 2 ) 表演做作!烂片快跑!《焚城》排雷

最近去看完刘德华主演的新电影《焚城》,拍得很糟糕,一部糟糕片居然还敢拍成130多分钟,简直是年度折磨人的灾难,再然后一个滑稽的事情就出现了---电影中的辐射灾难的呈现是过家家的,而真正的灾难居然是面向观众的,现在的香港电影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说电影中的辐射灾难的呈现是过家家?

答案是,整部片看下来你是感受不到一丝的紧迫感,同时解决灾难的方式又是糊弄得不得了。

灾难是在早上发生的,到中午前后也已经明确辐射的危害性,以及专家已经提出用混凝土封堵辐射物的方法了。

但制作人就愣是安排那群官员和消防员在那里精神内耗,玩各种的官话对峙,就纯纯抛下一句“只能等某某位置的部队成功开路”就完全搁置。

同时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那群开路部队自始至终都没有画面刻画,那就遑论将主角团这边的消防员调过去参与了,然后主角团消防员在大多数时候就只能在基地里叹气和抒情,整部灾难片硬生生被拍成了煽情小电影。

还有这群消防员往返火场的那几次操作也是特有表演和走流程的滋味,以及逻辑上也是特别不合理,把人看得特别不舒服。

比如第一次找到同伴后,他们就立即退了出来,而不是留下一批人继续寻找。

你要说辐射浓度已经不适合留人了,那最后那次拯救为何又安排全员出动,而且没有一个人穿上防护服?

还有还有,明明更为严重的放射源已经暴露大半天了,那为啥在火场滞留大半天的那两位人士居然还能存活下来?

当然,如果拯救同伴的行为不强行分成两次来进行,同时不强行忽略后面的辐射危害的话,那制作人就不能在剧末加戏,好让消防员主角能够在拯救同伴的过程中走向帮助爆破工人,并在那里来上一趟所谓的大义牺牲。

但拜托,能不能不要为了所谓的“表演机会”就罔顾剧情的合理性?

同时作为一部灾难片,能不能在主角团的视角上多安排一些针对灾难的行动,别让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懂得哀叹,和不要只懂得围绕如何拯救工友来转动?

比如让他们成为混凝土车队的开路先锋行不行?

灾难现场不能用水,那就让他们喷混凝土来抵挡火焰是不是更有视觉和紧迫性上的看头?

然后过程中顺便拯救工友行不行?

还有还有,这部电影针对辐射危机的处理方法也是水得不能再水,他们居然用爆破大楼自然掉落的废渣,来保护辐射物不受雨水冲刷的方法来作为终极解决方案...就纯纯忽略废渣缝隙可能塞进几头大象的考虑,就纯纯想着怎么方便来一场奇观式的爆破表演而已。

如上便是《焚城》在灾难设定维度的槽点,解决方案是乱来的;辐射的危害也是极其工具化的,想它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以及可以随随便便就隐藏的;还有整个危机的紧迫性的刻画也是特别水的,包括专家和官员的吵架也是存在莫名其妙部分的,完全不明白为何要拖到晚上才让特首下决定,而且还是特首在看过新闻后主动联系他们的。

当然,如果在一开始就让刘德华饰演的专家实时和特首联系的话,那或许就没有那一系列彰显专家大爱和揭露官员私心的表演的发生空间了。

所以说白了,这部电影的表演痕迹(即为了表演而表演)实在是太重,太令人不舒服了。

同时这个不舒服也延伸到了另一些更具内涵性的事物的表现上,那就是对“权利”的强调。

这部新电影在各方各面都试图做到对权利的尊重,比如在生命权维度上就特意安排一场专家说服消防员的戏,同时安排队长在说服前强调一番“尊重各人意愿”的言辞,然后就是队友们稀里哗啦的离开,以及主角团那几人的英勇就义。

这场戏说好听点就是对生命权和选择权的尊重,但实际上就是一场明晃晃的人性测试,而我们都知道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制作人为啥不反过来想想,如果最后只有一两个人同意赴死,那这次的行动还执行不执行?

还能不能执行?

如果不能的话,再加上这是唯一的拯救方案,那是不是到时候还要来一轮强制服从?

当然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制作人完全可以避免如此尴尬的情况出现。

但作为一名有追求的制作人,他更应该考虑到“人性不经考验”这个事实,然后不要问什么愿意不愿意,就默认他们都有这样的担当,而具体的“权利尊重”则可以体现在:某几个消防员主动提出不愿意参加行动后的准许安排上吧?

不过最奇葩的尊重体现,那还得是“私有财产权”的尊重,而具体对象就是那位十恶不赦的开发商。

制作人居然安排官员在最紧急的情况下,还要缓缓邀请开发商到地堡谈判,在明明拥有强制征用条例的情况下,还要因为惧怕开发商在国际的舆论抹黑而选择答应撤销犯罪调查,以及用七折价格来购买炸毁的权益。

这整个过程确实充分体现了官员对财产的尊重和保护,但这段剧情安插在末日灾难的背景下就会特显做作。

如果开发商不同意呢?

那到头来是不是还得强行炸掉?

在如此末日灾难面前征用还能有什么国际舆论压力呢?

同时在明明知道开发商极有可能是此次灾难元凶的基础上,他们凭什么还要答应终止犯罪调查的交易?

这究竟算是尊重财产?

还只是包庇和窝藏罪犯?

他们不是应该争分夺秒去穷尽一切办法解决,而所谓的财产尊重完全可以体现在事后的补偿上啊。

说白了《焚城》的制作人压根就没有理解何为末日灾难,或者说“华语首部辐射灾难电影”的头衔也纯纯只是营销噱头而已。

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一系列怎么看怎么奇葩和不舒服,怎么看就怎么不合理,以及表演痕迹特别重的剧情编排。

包括最后发生的那场消防主角团牺牲的戏份也是一样,整场戏的编排非常别扭,从一开始就让白宇饰演的消防员怒斥队友赶快离开,扯什么只要自己牺牲就足够了,说的好像单凭自己一个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具体的剧情呈现又是另一回事,在相继下去三个消防员后,他们才勉强在截止时间完成所有工作,然后连逃跑机会都没有了---那站在这个结局来说,白宇的那一连串呵责不就纯纯拿城市安危来彰显自己的兄弟情吗?

---这就完全属于大义和私心协调得一塌糊涂的编剧体现了。

所以总的来说,《焚城》就是一部大烂片。

 3 ) 炸裂救火,烈火与人性交织

1996年,废料经过香港转运,财务司长与物流公司亚太地区副总裁在繁忙的港口边交谈,香港每天的吞吐量是亚洲的总和,而保持亚洲第一则是他们生意的目标。

然而,在这繁荣背后,隐藏着相关的法律漏洞,使得香港变成走私港口的风险。

人祸有时比天灾更可怕。

电影《焚城》中,一场由电子垃圾引发的灾难性火灾,将这座繁华都市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影片开篇便以刘德华饰演的角色范伟立缓缓抬头,烈火焚烧的画面,将观众带入紧张的氛围中。

接着视觉切换到轻松画面,警察们在桌面足球上欢送老总退休;而小伙子刚入职一周,就被苦心叮嘱:进入火场,别死伤就是万幸;一对年轻消防员夫妻争吵不休:调回文职后才能要孩子。

这样的场景,一开头就打出“这部电影的动作很不容易”的信号,紧张氛围奠基!

刘德华演的是一位环境研究保护专家,他深知电子垃圾对地球的污染十分严重,并呼吁大家提升环保意识。

如今的他,却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喝着酒,看着电视里十年前青涩的自己,而今辞官十年,愁容满面,一脸苦涩,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为影片增添了深度。

影片中开头整天喝酒在垃圾堆里翻废品的外籍流民,这次,他们意外发现了一个蓝色的亮晶晶的试剂,开启了灾难的大门,为接下去的剧情埋下重要的伏笔。

废纸废铁和家电燃烧起来,熊熊火焰和乌烟瘴气的浓烟四面延展,充满了专业意识的救援场景搭建得非常真实。

牌子被火烧得脏乱,演员们动作专业地拧开水枪进行救火。

整座城市都在燃烧,大场面看得人心惊胆战,提心吊胆。

控制台的场面也超帅,“全体撤离!

全体撤离!

”的命令响彻整个香港,而整个城市则笼罩在雾蒙蒙的蓝灰色调中。

范伟立的角色是饱满的。

哪怕有着被判7年有期徒刑的风险,他依然选择站出来,为了正义,为了正确的事。

其实范伟立不是自私的人,他有些为大众的心,有着为大局连自己都可以舍弃的大义,有时候对家人难免有所伤害,但更多的人是对害群之马的绝不姑息,这样的角色设定,让很多人对范伟立充满敬意。

影片最后,到处是高度危险地带,集装箱和垃圾遍布,看似遥远,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遥。

不要轻视灾难,等真正的灾难降临就迟了。

这句话,既是对影片主题的总结,也是对观众的警示。

在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而脆弱的,但只要共同面对,才能战胜困难、维护一个安全、环保的社会。。

 4 ) 「焚城」竟然不烂?

我原以为《焚城》是烂片来的。

导演潘耀明,个人只执导过一部作品。

19年拍完一直压到去年才上映,土俗并重的尴尬神片《别叫我赌神》。

所以再看到这个名字,我是有点怕的。

况且,这又是一部合拍片。

我对合拍片没意见。

只需邀来一两位内地演员,就能让港片成为合拍片,从而增加内地票房的分账比例,这是件顶划算的事。

合拍片不一定质量差,世纪初更是涌现过不少好作品。

但近些年的合拍片显然不行了。

拍来拍去,好像永远都是那么几种类型,一直在套模板。

一场巨大的灾难,一位香港演员男英雄,一个内地演员女花瓶。

可以对号入座。

长此以往,我便很久没再对合拍片升起过期待。

坦白讲,《焚城》也没有跳出套路,依旧是灾难、英雄与花瓶的经典故事框架。

与以往合拍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大概就是白宇的加入。

内地女花瓶,这次由童谣演绎。

看到童谣出场时我还挺惊讶,还有她呢?

不是都有白宇了吗?

没曾想,连吃六分之一个苹果的时间都不到,童谣的角色就下了线。

难怪要有白宇。

否则单童谣这么一个角色就说是合拍片,也太牵强了些。

说回影片。

虽然套路老,但《焚城》胜在完成度够高,哪哪都照顾到了,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华语爆米花片的标杆型作品,是值得被业界借鉴学习的。

不夸张地说,如果华语片的平均质量能达到《焚城》的水准,那观众恐怕都得在电影院隔壁买房。

《焚城》的优点很明显。

双线故事,够扎实、有嚼头。

一条是灾难现场的救援线。

非法电子废料回收场起火,放射性物质遗漏,整个香港陷入辐射危机。

影片里引入了87年的戈亚尼亚辐射事故做对比,电影里香港的辐射事故,至少比那次严重十倍。

从前期的救火,到发现辐射,事件的严重性,救人、疏散、阻断等等,一环扣一环。

另一条线则是政治线。

呈现的是政府人员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

敏感惯了的观众,看《焚城》是会惊讶的。

其中有市民公然叫骂香港政府的桥段。

也有政府领导人员为保官位,罔顾百万市民生命的桥段。

比如因为现场有放射性物质,就不让消防员用水灭火,因为会污染水源导致停水,怕招来市民的投诉。

哪怕气象表示十几个小时后会下雨,污染水源是不可避免,现场还等着灭火救人,就是不作为。

理由是下雨是天灾,导致的水污染辐射,市民怪不到政府头上。

但人为决策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影响乌纱帽。

两条线交叉推进,节奏掌握得相当不错。

双线故事的顺利进行,保证了《焚城》的下限,使其脱离了烂片的范畴。

在此基础上,再来谈几个亮点。

大场面得是加分项。

这是一次影响到整个香港七百多万居民的灾难级别事件,所以相关的大场面必不可少。

不止是群演找了不少,封路拍摄也是不可或缺,尤其是成队的消防车,夜空之下,排成长龙,视觉冲击力拉满。

影片结束的时候我还专门注意了一下鸣谢,果然其中就有“香港消防处”的大力帮助。

注意是消防处,不是消防局、消防站,最高级别。

保障了大场面,灾难片就不会太跌份。

这是硬件方面的亮点。

再聊一个导演个人表达方面的亮点。

可能称为亮点还不太合适,但说是奇观绝不过分。

能在华语片中看到这样的桥段,难得。

政府需要出动几个消防战士去往辐射最严重的地方,阻断辐射。

如果这种影视桥段放在内地,那该是一番慷慨激亢,战士们你争我抢。

最典型的例子如《流浪地球2》里沙溢那句,“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

近点的,同样是讲述消防员故事的《烈火英雄》。

事故发生后,负责人不敢说出现场的实情,因为怕消防员知道后不敢进去,退缩。

“我如果实话跟你说,你们谁还敢进去救火啊!

侯勇的那句台词我记忆犹新,“你太不了解消防员了!

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烈火英雄》,但凡是需要中国军人挺身而出的戏份,没有一个中国观众会怀疑他们的信念。

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国老百姓的底气。

可反观《焚城》,一听说很危险,不止队长说,“我不会强迫你们去送死”,队员们也一个个转头就要走······不评价这样的戏份其背后人权与信仰之类价值观的呈现。

单从多样性而言,我觉得《焚城》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表达。

从电影的发展角度来说,这得算优点。

再来聊几个《焚城》的缺点。

首先得提的肯定是特效。

主要是一些广角的大火、爆炸戏份。

网大风太重,假得很。

也是没办法,工业硬实力的确跟不上,特效太假。

其特效水平,比起十五年前好莱坞的《2012》甚至都差了点。

很难提出解决办法,这东西就像数学,不行就是不行。

糊弄不了。

郭帆说,我们的制作水平和好莱坞差了30年。

道阻且长,慢慢来吧。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掩盖特效上的短板,《焚城》的滤镜或者说调色特别扭。

这是影片的又一个缺点。

尤其到了后半段,调色已经怪异到了,像是在一台没有HDR功能的机器上播放HDR视频。

又偏绿、又偏紫,像是蒙了一层什么东西,颜色非常失真,极大影响观影。

我猜测原因可能是,导演把有的夜戏放到白天拍,加了一层“夜晚”滤镜,要么就是室外夜戏放到了棚里拍,所以导致光线非常不自然,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别扭。

好歹导演潘耀明还是摄影出身,却出这种纰漏,实在有点不该。

作为灾难片,视觉这块,《焚城》还有着极大进步空间。

故事方面,影片最大的槽点是结尾部分。

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没完没了。

本来很快结束的一个故事,偏要婆婆妈妈,“面面俱到”,谁都要带一下,丁点留白空间都没有,塞得太满。

把每一个人物的结局,都要细细交代一番。

没必要。

形式上啰嗦还不够,最后还要来点心灵鸡汤,点一下题,恍惚间我以为我回到了校园时代,语文老师在放什么素质教育作品。

观众离场前看到的最后一幅画面,是两行黑底白字的大字:“看似遥远,或许只有一步之遥,希望灾难永远不会发生”。

哎哟,我求求你。

希望这样的东西,永远不要出现在华语电影里。

总得来说,虽然瑕疵不少,但对《焚城》我还是持推荐态度。

在华语电影下行的时代,它还算是部值得一看,较为完善的消遣娱乐之作。

如果做成系列,下一部我还会去支持。

 5 ) 有没有可能不是《焚城》没逻辑,而是你们没认真看?

好多吐槽电影没逻辑的人,真的认真看电影了吗?

电影不是电视剧,会把关键信息用各种形式重复好几遍,自己没看到就说电影也逻辑也太离谱了点。

1.“整个香港只有8套防辐射服,好扯。

”不是整个香港只有8套防辐射服,是那里的消防队只有8套。

为什么不从其他地方运?

因为时间紧急、人手不足、交通堵塞,从提出方案到任务失败的时间非常短!

这种情况肯定要先派8个人进去,而不是等剩下的防辐射服到了再行动。

8人队伍的氧气瓶只有30分钟,30分钟内就任务失败撤退了,大部队也在疏散,这时候运防护服也就没有意义了。

2.“为了兄弟义气不顾大局/牺牲三个换一个/让全香港等30分钟,好扯。

”首先没有为了义气让所有人等三十分钟。

当时炸药装置还没安好,他们不进去也炸不了,还剩30分钟可以救人,30分钟内不管救没救成功都要出来,有机会多救一个人为什么不救?

其次不是为了救队友搭上三个人的命,最后3个人没出来是因为路过装炸药的小队,要下去帮忙,他们还救了施工的工人和整个香港。

3.“最后死了三个人,好强行、好扯。

”首先蓄水池条件很差,还遇到闪电引发的意外爆炸,电线也在爆炸中坏了用不了,需要一个人在内部引爆,杰sir让其他人走是想自己牺牲(他最后也手握着引爆遥控器)。

但光凭杰sir一个人肯定是不够的。

本来安装时间就很紧,不出意外都不一定能完成,加上爆炸打断工作、拖延时间,原本负责安装的工人也在爆炸中两死一伤。

这种情况下,补三个人继续安装很合理,少一个都可能装不完。

事实上也是爆炸时间快到的时候,3个人才装完线,杰sir必须留下来引爆炸弹,另外两个没跑是因为车已经走了,没车根本跑不出去。

4.“为啥不把铅桶放里面,而是一个个传递,好扯。

”电影解释了,因为里面全是不明化学物质,怕和铅桶发生反应引起爆炸。

5.“黑工把铯-137倒在手上了都没事,消防员/范伟立/后勤孕妇在辐射里暴露那么久都没事,好扯。

”虽然黑工肿胀得不成样的手只给了2秒镜头,但让人印象很深,范伟立也是就此判断现场有另一种高强度辐射。

至于其他人,最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把消防员没多久都去世了和孕妇流产的结局都删了,但稍加思考都想得到吧?

更别说范伟立出狱后,脸上皮肤长满的疤纹暗示得也很明显了。

另外热评一星,600多赞,说把女性都塑造成老弱的。。。

你们真的看过电影吗?

女消防员一个牺牲,一个受伤还主动站出来领危险任务;女消防后勤、女医生护士矜矜业业工作;女司长领导一众官员,气势压过所有人;女司长助理不畏强权,坚守正义和原则,拿出机密文件;两个婆婆一个坚毅充满大爱、支持孩子的事业,一个把面包分给没食物的陌生人;看起来最“弱”的蔼林,内心也很强大,陪着婆婆、安慰愧疚的爸爸。

这如果都叫弱,我不知道什么叫强。

电影里不论男女,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但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岗位和社会角色中承担责任、为化解灾难一同努力,他们都是强大的。

 6 ) 辐射焚的不仅是肉体,更是人心

电影很贪心,一百三十分钟想塞入的东西很多。

主线是一场由官商勾结引发的辐射泄露、一次因权钱交错诱导的火灾浩劫,此外还刻画有消防精神、走私乱象与亲情爱情,让整部影片很满。

电影很没野心。

想讽刺官员在上喝茶、伤员叫苦连天的政坛败态,却只是隔靴搔痒不犀不利;想抨击无良商人的扭曲人性,但只是在增色剧情跌宕、再掀观众高潮,谈不上深刻。

但电影是良心的。

爆炸坍楼的重头戏毫不含糊,特效给满足够震撼;导演摄影出身拍出来的镜头也质感十足,灾难气息浓厚,高层领导的博弈也拍得紧张精彩;刘德华也终于当了个文职,有充足空间发挥其演技,白宇演技也不逊刘和莫。

《焚城》有爆米花片打底,加之官商对垒提了点高度,但缺乏力度,所以整体上还是一部基调忧伤、有燃有泪的商业片,如果缩到一百一十分钟更紧凑干脆会更好。

焚城 (2024)6.92024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动作 灾难 / 潘耀明 / 刘德华 白宇

 7 ) 焚城:具备商业性与人文深度的香港灾难佳作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大家都不过认为是一场小火灾而已……香港,某回收厂突发火灾,异常地凶猛,消防员扑火困难,营救出来的伤者身上竟检测到严重的放射物中毒。

经深入调查,才知此处放置大批电子废品,这些电子废品中含有极其危险的放射性物质,只需要半瓶水的量,即逼迫全香港至少二百万人口迁移,将半块香港夷为废墟。

末日危机无法避免,人口密度在全球名列前茅的香港危在旦夕,一旦引起恐慌将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更可怕的是,这场灾难并非天灾,而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人祸。

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庞大的垃圾走私黑幕……在2024年的香港电影中,《焚城》并没有选择在春节档、国庆档等大热档期上映,而是选择在11月初这样的平凡日子。

但这也无法掩盖《焚城》的耀眼,在11月初引来诸多关注,原因当然不只是以刘德华领衔的强大演员阵容,更是它过硬的影片质量。

这部由潘耀明执导,刘德华、白宇、莫文蔚领衔主演的灾难片,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人性的反映,对权力的讽刺,对正义的宣扬,具备丰富的人文关怀。

电影开场便以狄更斯的《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引入,顿时就暗示了故事即将展开的矛盾与冲突,充分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一场末日危机席卷了整个小小的香港。

问题突发,矛盾深化,艰难抉择,冲突不仅来自不断袭来的自然环境,更是来自背后的权力利益博弈。

整个故事被限定在24小时之内,极其紧张。

多线叙事有条不紊,节奏掌握炉火纯青,巧妙地运用闪回、插叙,逐渐揭开悬念的真相,导演对观众情绪的把控非常精准,观众仿佛置身于这场生死攸关的危机之中,临场感极强,于是在这过程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惊悚的决策斗争,也会被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情怀羁绊、最纯粹的爱护所打动。

当然,除了故事与叙事本身相当了得之外,《焚城》作为香港标志性的灾难片,从视觉特效来看,绝对是堪称一流,可谓香港影史的一大突破。

爆炸的瞬间、大范围的烈火、滚滚翻腾的浓烟、破败的建筑、四处逃窜的人群,以及在香港狭窄街道上的人群疏散与救援,这些场景的设计都非常逼真,且具备本土色彩,呈现出强烈的冲击力。

在拍摄技巧方面,表现灾难场景时,大量运用了广角镜头,将整个城市的混乱和破坏尽收眼底,仿佛真的迎来世界末日,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灾难的规模。

而在刻画人物情感时,则采用了特写镜头,细腻地捕捉到人物的表情和眼神变化,使观众能够通过镜头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过要说效果最震撼的,莫过于对污染环境的渲染。

放射污染是肉眼看不到的,但《焚城》在美术画面方面的风格渲染令辐射似乎真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切切实实地令观众随着那快速上升的指数感到越来越窒息。

然而,《焚城》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其震撼的视觉效果,更在于其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刘德华饰演的环境专家范伟立因十年前的火灾意外失去了妻子,背负着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白宇饰演的消防队长黎杰峰则是另一主角。

他勇敢而坚毅,代表了无数奋战在一线的消防战士的精神。

而他与范伟立之间的关系,也为影片增添了一层情感的纠葛。

最终,他们面临着共同的灾难,在危急时刻展现了最真挚的情感。

人物关系在绝境中的转变具备充足的说服力,非常打动人,既展现了人物弧光,也体现了在大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的力量。

除此之外,范伟立在与莫文蔚饰演的高层Cecilia的对手戏中,地位差异的两人之间的立场冲突和观念碰撞同样也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看点。

Cecilia作为一位决策者,冷静理智,她担心公开信息会引发恐慌,主张封锁消息。

她的立场并非出于自私,也并非冷漠,而是出于对整个城市秩序的维护和对民众心理的考量。

莫文蔚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气场强大,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果断。

她与范伟立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仅是个人观点的差异,更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在这场危机面前,他们都在努力寻找着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而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性的挣扎和抉择,也让观众感受到很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也没有所谓对错之分。

正因大家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所以这才值得大家去辩证深思。

没有绝对的正邪,没有绝对的好坏,而这也正是《焚城》具备深度的方面之一。

《焚城》的一大特色是群像,影片中所有的出场人物形象都丰满而立体,没有任何的刻板扁平或符号化。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他们在灾难中经历了痛苦、挣扎和抉择,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成长。

总的来说,《焚城》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灾难片,它不是香港第一部灾难片,但绝对会成为香港最具标志性的灾难片,它将被观众铭记于心。

同时,《焚城》野不仅仅是一部灾难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希望和勇气的电影。

强烈推荐给所有人去观看!

 8 ) 比预期好很多 港味十足代入感极强的灾难片

老实讲,看之前没有抱很高期待,因为前期对影片了解很少,除了知道主演是谁之外就没有了,大脑一片空白地坐进影厅。

但紧接着注意力就被《焚城》抓牢了。

首先,背景交代特别明快。

在一些西方国家把亚洲当作电子废料倾斜地的大背景下,十年前身为香港财政司司长的范伟立(华仔)为了提振香港港口经济,简化了港口审查程序,间接导致装有电子废料的集装箱失火,造成了几位消防员的死亡。

其中一位就是范伟立的妻子,黎杰峰(白宇)的姐姐。

这瞬间引出了范伟立和黎杰峰此后耿耿于怀、似亲似仇的对立关系,也给范、黎两人未来的行动线打下心理基础。

十年后,剧情迅速进入主线。

范伟立脱离官场,成为一名研究环境保护的学者。

此时,香港粉岭皇后山一个回收场发生意外,几个工人在处理电子废弃品时,未知材料风险,擅自偷盗并泄漏,引发了一场火灾。

消防队迅速出动,本以为只是一场寻常的小火灾,没想到灭火时却发生爆炸,火势越来越大,还检测出了可能有放射物。

事件貌似大条了,特首请范伟立出山作顾问。

范伟立去现场勘测,马上判断出现场绝对不止一个污染源,因为工人受到的中毒反应太大了,决不是一个已知的镭能解释的。

Cecilia(莫文蔚)作为代理特首,也是一位雷厉风行、野心勃勃的决策人,在会议桌上和范伟立就如何解决火场问题争执起来。

争执中,一场台风正在接近香港,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了。

这里影片运用了两线并行的拍摄手法,一面讲会议室里各部门长官们的紧张讨论,一面讲回收场危急的情状。

一位消防员背着受伤的孩子向外找出路,全然不知孩子脖子上挂着的小瓶里装的正是此次火灾的罪魁祸首。

政府此时采取折中办法,用直升机向火灾中心泼洒硼砂,没想到不仅无效,还引发了更大的爆炸,掀翻了空中的直升机。

这一出,终于让长官们了解到另一个极其危险的放射源的存在。

这种物质之前在别国也泄漏过,后果说是屠城也不为过,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救灾方式马上要改变。

但Cecilia又和范伟立出现了极大分歧,范伟立主张公布信息,疏散民众,Cecilia则认为疏散是在制造恐慌,让救灾更加困难。

不得不夸!

好久没看莫文蔚演戏,这里她演得太到位了,那份坚决,那丝犹疑,和一些挣扎。

其余熟脸的演员们,林保怡、郑则仕、张松枝,还有打酱油的姜大卫等等,各港区大佬围坐一桌,各角色从各人专业的角度给出方案意见,这会议室里的决策和事故现场并行,又产生了一种紧迫感。

随着时间继续推进,污染已经成规模地扩散开,产生反应的市民越来越多,出逃的、就医的、囤货的、散布谣言的,城市逐渐陷入混乱中。

范伟立再顾不得保密条令,向公众们发布污染消息,开始组织疏散市民。

同时高层决定组织一队消防敢死队穿上防护服,去到阵中心寻找、掩埋污染源。

——但是行动竟然失败了!

这里是我特别意料之外的一个点!

本以为影片此时进行到后半,有了解决办法,肯定能够顺利解决。

结果失败!

剩余的放射物容器没能顺利被掩埋,瓶身直接摔裂在地。

但确实,现场火灾还没停息,意外本身就是频发,无法预料,也无法怪罪任何一个人,有的只是紧张、心疼。

所有人(包括银幕外的我)都在绝望地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

但范伟立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要用回收场附近的高楼大豪宅做爆破,爆破产生的混凝土倒下来可以盖住污染源。

原来这栋大豪宅是一个奸商的私产,这个奸商正是引起十年前港口大火的罪魁。

政府首脑立刻与奸商谈判,却被奸商敲竹杠,要了一大笔赔偿金。

Cecilia此时才知道,自己丈夫居然和奸商狼狈为奸,愤怒失望至极。

她不再摇摆,开始认真考虑范伟立的建议,争取在台风到达之前把豪宅高楼爆破,同时还要爆破附近的蓄水池,作为震塌地基的补充。

至此,到达影片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个剧情高潮点。

蓄水池爆破装置还没有装完,现场又一个意外产生了,好几个爆破小队的被炸死,爆破装置不能再从外部引爆了,只能从内部引爆。

黎杰峰选择留下来,担当这个内部引爆的人,跟他一起的还有另外两个消防小队的队友。

秒表不停地转动,三个人装好所有爆破装置,在深井中围坐下来。

另一边的会议桌和指挥部上,所有人屏息,听见对讲机中黎杰峰吹出生命最后的、颤抖的口哨声。

那是谁的爱人,谁的朋友,谁的儿子?

为了更大的利益,为了全港几百万人的性命,他们必须牺牲。

如此哀伤地直播一场生命的终结,每一个人都不由得泪流满面。

Cecilia作出了启动爆炸的指令,放射源终于被如愿掩埋住了。

但这场人祸的后续代价是无法衡量的,未来几十年里,居民的中毒反应,城区的凋敝,无数的性命、金钱……奸商会否得到制裁,决策者为了打破规则所受的牢狱之灾……本片最真实的一点就是城市、城区都用了现实存在的地点。

故事背景在香港本港,没有用一个架空城市,导致真实感极强,代入感极高。

刘德华贡献了和《流浪地球2》一样令人深刻的表演,文戏、眼神拿捏十分到位。

莫文蔚高光很多,气场十足,一个有私心的决策者也有未泯的良心,演得好!

白宇,完全令人惊喜,情绪饱满自然,对姐夫的别扭,对家人的爱,对消防员兄弟的情意,和最后的最后,那释然的口哨声……两条故事线交织并行,一条是消防员在现场的惊心动魄,通过音效、画面和特效的完美结合,营造出强烈的危机感和压迫感;另一条则是空调房内,高层们面对涉及数百万人生死的决策,博弈与权衡,房间里弥漫着复杂而微妙的气氛。

群像戏处理得非常出色,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背景故事。

情感铺垫自然到位,不突兀,没有刻意煽情,但观众仍然会被深深打动,忍不住掉眼泪。

燃点和高光时刻非常多,反转设计巧妙,结局毫不生硬。

总之,影片的场面宏大,灾难片的排场给足了。

冲天的烈焰,溃烂的身体,弥漫在空气中的放射元素,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仿佛天要亡我。

然而,影片告诉我们,中国人向来相信“人定胜天”!

看完这部电影,逆行者这个词愈发具象化了!

 9 ) 真的太差了

短评毫无意外很快被刘副主席久经战阵的粉丝们集中举报删除掉了,谁让我不小心又提了英烈的名字漏了破绽呢,还有人在上一篇长评下骂我智障,既然如此那就再吐槽几句吧。

《焚城》点映宣传期间的卖点是大格局大尺度,有多大呢,故事时间跨度是96年到06年,前后几任财、政司长和保安局一哥级别的官员都被影射,基本上曾、唐、梁、林郑、成方几位都可以对号入座,郑则仕的角色和上半年《谈判专家》里一脉相承,可惜无论角色还是机构名字都是虚构,对官僚主义和甩锅扯皮的呈现浮于表面甚至有些幼稚,相比之下,前两年国内上映的《燃烧的巴黎圣母院》,现任总统马克龙亲赴救援现场碰瓷作秀和忙中添乱被导演寥寥几个镜头就讽刺的体无完肤,这才叫大尺度。

再说所谓大格局,一开始就借角色之口告诉观众整个火场有维多利亚公园那么大,也许在香港人眼中这格局就真的很大了,可是对大华语圈的预期受众来说,整个维园面积也就大安森林公园的三分之二,兴庆宫公园的三分之一,更别提颐和园了,这格局好像反而有些小气。

最后是辐射数据单位这个贯穿全片的专业性错误,在全港消防队只有八套铅防护服的设定下,现场消防员只带了盖格计数器而没有个人剂量仪,但层层汇报的数据单位却一直是吸收剂量mSv,很可能是编剧参考片中也有引用的1987年巴西“戈亚尼亚”事故瞎编的故事,可惜这事故网上能找到的资料本身都是混乱而错误百出的,包括官方资料也是很多错误。

要怪就怪大亚湾没修在香港,不然直接抄切尔诺贝利可能错误会少很多。

再然后,新界靠山不临海的超高层点式楼炸了确实很可惜,但这和“豪宅”两字有什么关系吗?

 10 ) 《焚城》一部只有香港才能拍出的灾难片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当刘德华饰演的专家范伟立说出狄更斯《双城记》这句经典开头时,就意味着《焚城》会带来的情感冲击的力度。

所谓的“最好”是一组数字对比:“无害化处理一吨电子垃圾要700美元,而回收则只需25美元一吨。

”利润巨大。

所谓的“最坏”则是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带来的污染,可能给几百万人带来末世般的灾难。

有人为了超量利润不顾一切,有人为了挽救几百万人的生命财产甘愿牺牲。

在末世灾难即将到来的时候,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之间的极限争夺,将一一在《焚城》上演。

《焚城》始于一个堆积电子垃圾的巨大回收场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到达开始救火。

没多久就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回收场,火灾更不是一般的火灾。

回收场里有放射性物质,这些危险品溶于水,一旦泄露将会对周边居民及环境产生巨大危害。

整个剧情主要在两个场景发生,一个是灾难现场,一个是决策中心。

而范伟立是联系两方的关键。

范伟立在两方都有需要说服的人。

高层这边,丈夫与走私洋垃圾幕后黑商有勾结的Cecilia与范伟立的救援意见不同;消防队这边,范伟立面对的则是私人感情的隔阂。

妻子在10年前大火中去世,现在已经是消防队队长且同样在上次大火中受伤的妻弟黎杰峰(白宇饰),怨怼于他。

两人相处始终充满敌意。

范伟立也对自己10年前的做法感到歉疚,所以这次的事故处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行动是果断的。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事故现场而不是会议室。

在决定深入现场寻找危险物质源头的时候,还是他身先士卒第一个站出来。

而以高培德为代表的黑心资本家,拿经济当幌子,要挟Cecilia签赔偿协议,让最终紧急的救援举措险些变成一场讨价还价。

除了揪心与紧张,结尾有个细节也让人感到《焚城》传递的温暖和希望。

自愿留下牺牲的三位消防员,分别是即将退休的“老总”,刚刚求婚成功的黎杰峰,和入职后第一次出现场的年轻人细柱,他们是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代表着消防员的正义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焚城》真的太全面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家国情怀个人感情真挚不生硬,情到深处流泪也自然。

《焚城》短评

刘德华还是好刻板地演戏,莫文蔚果然镇得住场,内斗和政府嘴脸是足够讽刺的,但没有必要合拍片就这么主旋律,都2024了。

5分钟前
  • Strelizeia
  • 还行

在近年来的港片乃至于国产片里面算是不错的了,虽然也免不了商业片的一些套路,总的来说还是水准以上,当然如果能把刘德华换掉就更好了。

6分钟前
  • 个别人
  • 推荐

观影前只看了预告片,并没做任何预设,也没报太高期待。没想到影片节奏把控得很好,全程一直看得沉浸,完全被情节感染和牵动。为了解除放射物危机,从上层决策到现场执行,每一步都饱含人物冲突,情节跟着跌宕起伏。自然环境的变幻莫测,又使得灾难层层升级,直到黑色的权钱交易浮出水面。人性的贪婪丑恶,与人性的光辉伟大在电影里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电影情节看起来很充实紧凑。无良商人的扭曲人性与罪恶若刻画得更生动,最终被严惩的情节若加以延伸或许会更加过瘾。

7分钟前
  • Lynn
  • 推荐

2024年天花板级别的灾难电影

9分钟前
  • 电影时间
  • 力荐

2.5/5

14分钟前
  • HiddenWitch
  • 较差

友情提示,带好纸巾!虽然不是传统叙事下的歌颂大英雄,但是鲜活的一个个人绘成了这幅再难团圆的群像,说不出的心酸,真的希望现实中灾难永远不会到来。

15分钟前
  • Stardust
  • 力荐

类似《日本沉没、新哥斯拉、核灾岁月》这种重文戏政斗流灾难片,能做到室内段落不难看,动作场面够爽够爆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万万没想到最后来了招炸墓碑填坟场+组团血祭,处理得仓促、魔幻又懵逼,属实不太好消化…观影请避雷普通话版,有点影响观感

2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节奏实在是太差了一点,剪掉半小时都不为过,本来看了第一场开会戏还以为能触碰到一点真正的表达,结果后面一路垮塌,政治线和救险线简直是各拍各的。林保怡和《白日之下》一个演法也是很奇怪。

21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较差

四星给唯一一座能实名被炸、被烧、被辐射甚至被怪兽袭击的中国城市,香港。

22分钟前
  • 坚定躺平的锡兵
  • 推荐

这类消防题材真就审美疲劳了,这几年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真就拍了一大堆消防题材,剧情设定都很类似,新瓶装旧酒,没什么新意。

23分钟前
  • FY7
  • 较差

看多了伟光正的电影,Cecilia反而显得更真实。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规模的灾难,现实中的决策者只会比她更冷血。第一步就是封锁消息,让“社会精英”先逃命。当你知道发生了灾难的时候,富豪早就躲进避难所了。但自从后面Cecilia洗白了,比如同意黎杰峰救队友,就又落入俗套了,还不如让她彻底黑化,塑造一个绝对理智、毫无感情、可以为了拯救世界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反派。只剩30分钟了,黎杰峰还拿几百万人的性命做赌注去救一个队友,太老套了,这种剧情真的看了八百遍了。救一个人还是救几百万人的电车难题?不存在的,你不看都能猜到他可以同时拯救队友和世界。敢不敢有点新意,敢不敢真正拍个电车难题,比如男主在救一百万人和救一百个人之间选择了前者,拯救了世界,却成为“害死”一百个人的罪人,最终遭到大部分人的谴责,然后被判处死刑。

25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高于预期,前半段讲社会现象,后半段是标准商业灾难片,两方面融合得较好。题材和切入角度也是新鲜的,2017年洋垃圾入境已被国内立法禁止。刘德华莫文蔚就不用说了,演技、品行、魅力都无可匹敌,在港片青黄不接、被唱衰的背景下,也欣慰看到王菀之、王丹妮、何启华、许恩怡等新一代演员慢慢成长起来。江老板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电影人,是真心爱香港电影和华语电影,除了把控电影本身的品质以外,也在思考如何能帮助到产业。

2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没有困难就制造困难,各种冲突给你拉满,本来可以值得四星的,但实在是拖太久了,看到后面早就没什么观感了。(《危机航线》反而在这方面处理得不错)

31分钟前
  • 梵顿Kirin
  • 还行

现成框架(紧急状态,高层做风险管理,基层在跑毒,民众的安全、知情权被大局为重)被瓦解了,祸水东引,都怪培德啊Peter啊…这种结构性坍塌,从一把手出现、莫文蔚退出开始。(刘德华在决策中的能量,来自他是前财政司司长,10年前最高行政长官的有力竞争,不会因为什么专家几个学位。)之后的,就是上面集中力量办大事,下面踊跃牺牲,明星们被剪辑出感动。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春晚呢,他们最喜欢做这些表演了。一星半。片尾的歌 歌词也是一塌糊涂的

35分钟前
  • DJ严东东
  • 很差

极其无聊,可以说没有任何特别的看点。B站买了随便看下……

36分钟前
  • 玛雅yuu
  • 较差

最烂的是特效,其次是剧本。开局一句纯属虚构然后开始玩过家家。可能因为看到爆炸场面,不由自主想到前阵子看的小丑2,同一标准下,要是给这电影3星,那小丑2五星起步。😄

37分钟前
  • 海边看仙人掌
  • 较差

演技都很好!就是剧情有点老套了 没多少太吸引人的点

39分钟前
  • Izumi
  • 推荐

场面大是大,感人是感人,套路也是真套路😒

4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消防和专家组兵分两路解决内忧外患,观赏性不仅体现在救灾行动和视觉奇观上,更在于指挥部内各方的策略较量和博弈。事件徐徐展开、逐步升级,群像人物得到充分展现,而所有人的命运都由“吹空调”的决策者所左右。观众在不经意间被置于不同的立场中(也包含防范和救灾的双男主身上),去理解它们的二元性。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天灾与人祸,人命与官位,办公室会议与灾难救援现场。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