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和迪尼罗,一个张扬跋扈(故意沙哑的嗓音简直绝了;要模仿南方口音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将这种很容易就显得可以夸张的口音演绎得似有若无),一个沉静内敛(无招胜有招,真正的高手可以将一切的表演简化为一个眼神),两个演技已臻化境的人,用丝丝入扣、无可挑剔的表演,把人物的复杂和矛盾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样的表演面前,去评价故事主人公的善恶、动机似乎都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们演绎出的,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物最真实的状态。
只可惜,再好的表演也挽救不了剧本的薄弱。
开头一段苍蝇的暗喻其实很不错,妻子为救女儿急着关窗,却压死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苍蝇。
可惜后面,剧本就再也没有这么简单易懂而深刻的段落了。
不时出现的宗教片段,没有把影片立意拔高,反而让电影变得更加艰涩难懂。
我明白导演和编剧玩深刻的苦心,我真的明白,只可惜,你们要表达的观点我实在是无法捕捉
影片对四种人剖析的很透彻。
德尼罗演的那个officer,天天按时祷告,每周去教堂听牧师废话,但他的内心是空无一物的,他的信仰没有给他一点人生动力,他对工作生活一直有很多不满,但忍耐着忍耐着直至彻底麻木,没有激情,没有期盼,没有投入,搞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人生也如此miserable。
他的妻子是彻头彻尾的弱势、受害者,四十多年在难以忍受的婚姻关系中委曲求全,由于性格的软弱而失去抗争的意识和力量,任自己的人生在痛苦麻痹中沉沦。
米拉演的怪胎虽然没有信仰,却也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处处主动出击,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从影片中一系列细节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对自己生活有掌控性,有积极的态度。
即便时而跨越常识常规,但只要是需要做的,她都敢作敢为,活的甚是坦荡。
诺顿扮演的是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从他的罪行我们知道他并不是什么大恶人,并且为曾经头脑发热的纵火一事一直在监狱老老实实地服刑。
他也是较为肤浅,没受过高等教育,从一开始他出场时的装扮和言行就能看出来。
但他并不是个愚人,在关键时刻他没有沉溺于与米拉不合时宜地调情,随处观察即能发现灵感,懂得要从书中汲取力量充实自己。
这也正是他获得“重生”的转机。
当他真正与那股神秘力量产生共鸣时,他心中长久的疑惑逐渐得到了解答,内心归于和谐平静之时,何时出狱已经不甚重要了。
同时我们看到他在“修行”的同时其他三位都在做些什么的对比镜头,个人认为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最终每个人走向不同的结局。
因为我目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没办法很好地理解所谓“音叉”的工作原理。
抛开宗教层面不谈,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不要放弃人生,不要麻木沉沦,得为自己做些什么
冲着爱德华.诺顿的名字看完了这个片子。
几个演员的表演很牛,可是导演不是很给力的感觉。
后来又翻了翻它的影评,想起写这篇短评。
其实导演的立意是很大很大的,矛头直指主流社会的伪善的宗教信仰。
杰克,一个每周做礼拜,每餐做祈祷的“虔诚”信徒,从事着规劝无良罪犯改过自新的高尚工作,到临退休了仍然怀恨妻子,不尊重同事;甚至还被一个罪犯“教唆”着一步一步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基督徒——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只有在上帝面前忏悔,面对其他人则毫无反思;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好的信徒,尽管事实上他可能一个好人都算不上。
这个时候,他注定沉沦,连上帝也帮不了他——因为上帝在人世的仆人,很可能也只是路人甲而已(那个牧师)。
罗伯特·德尼罗演的杰克同学还是很不错的,很有点行尸走肉的感觉,表面上看起来心事重重,貌似脑瓜子里面思想很深沉,实则是地地道道的一坨。
如果一般化,我想说这不单是宗教的问题。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拥有很好,拥有后其他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因为这样,大家都想得到,这叫做趋利原则。
尽管每个人目的不一样,但是战成一排,并没有什么区别。
像我们大学花父母的钱,吃喝玩乐4年,挂科无数,最后使劲也要弄一纸文凭,这和寒窗十年的结果看起来没有什么分别;都是报效父母养育之恩,也是给用人单位个面子。
又像我们phd,ws几年研究还是毫无头绪,靠师兄弟姐妹帮忙也要混几篇二作毕业,然后见人还要吹一吹,否则就是不自信。
~~~扯的有些远了,总之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词:认真你就输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没人看还差评,即使因为太认真,热毛了美国的广大观众,所以输得很惨。
批评反对意见无外乎有两种,一种说你这不是添乱么,基督教这么牛的东西,轮不到你来批评;另一种说哎呀,难得发现了一个认真的同志,赶紧捂起来,邀请加入地下组织,不要被FBI请去喝茶。。。
也许还有第三种可能,都说存在既合理,你一个人跳出来批评,显然是没有悟到。。。
我穿越了。。。
让我们回到电影。
有破有立,抨击了错误的信仰方式后,片子描写了正确的信仰方式:那就是通过不断的坚持的体验,最后成为“上帝的音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信徒——有点玄,我不知到这个音叉论和宿命论,或者东方宗教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而它们差别的又是什么。
但平心而论,成为一个音叉好像不是什么美妙的事情——所谓道家的“无为而为”,儒家的“从心所欲不踰矩”听起来都要潇洒多了。
个人而言还是有点欣赏这个方法,因为可喜的发现西方和东方的宗教曾经还有这么相似的时候。
可惜影片正是立的这部分不好。
可能因为要立的东西(信仰)过于抽象,即使描写的过程很详细,看起来仍然像“小头爸爸”。
不是说诺顿的表演不精彩,他先是拼命的听(主观努力,具体请自己看),然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反省了自己过去的罪(成为罪人——基督的信徒),然后他就信仰了(坐牢还是出来都无所谓)。
表演很有戏,过程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然而整个过程丝毫没有仪式感,也没有神迹,距离西方宗教传统有很大的差别,听起来倒是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东方故事更近一些。
我怕是也很西方的广大观众也一定的距离,因此很多观众也更容易把它看成是一个世俗的故事一些。
而且,影片还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那就是通过批判一个伪信徒来批判传统的信仰方式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样后面的立论(另一种信仰方式的提出)也比较牵强。
(当然,影片中还有个相对虔诚的传统信徒,杰克的妻子,吸烟酗酒,受困于失败的婚姻,应该也没有得到信仰;作为一条暗线,提供的逻辑支持不强。
)最后,尽管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宗教片,个人作为一个无神论人士,觉得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搞点解读:影片描写了四个(种)人:斯通(诺顿),杰克以及它们各自的老婆。
斯通是个精神导向的人,他老婆是个欲望导向的人(先后诱惑斯通和杰克)。
杰克是个利益导向的人,他老婆是个社会导向(遵从社会道德)的人。
追求精神,需要承受社会偏见;追求欲望,可能意味着背叛;追求利益,必然忍受精神的折磨;追求社会道德,意味着个人妥协和被践踏。
悲剧的是,无论上面的那种人,最后可能都是孤独的。
我不知道我是哪种人。
本片似乎又是一部宗教电影,不停的啰嗦台词和情节发展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上帝和圣经,其中又或多或少加入了一些关于原罪什么的内涵,似乎每个人都有些欲言又止,表情神秘,这是一部看得比较累人的电影,虽然有演技出色的罗伯特·德尼罗和爱德华·诺顿,甚至两位此次都有着不错的发挥,可剧本和导演掌控实在是让观众有些不知所措,不明所以。。。
米拉·乔沃维奇演一位风骚的妻子,有露点演出。。。
好莱坞真是有钱,这么烂的剧本居然都能搞到投资,而且还请了三个腕儿级的主演,而且有人还为此奉献了自己绝无仅有的两点!
简直就是浪费!
想必导演一定被这阵势搞懵了,受宠若惊,竟然不知道该在这豪华的阵容里讲述什么故事,或许也知道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于是干脆把这一辈子想要说的都一股脑的说出来了,结果……还是浪费!
浪费了那么好的题材,浪费了那么大的别墅,浪费了德尼罗的一身演技,浪费了诺顿的一头非洲发型,更浪费了米拉.乔沃维奇那神奇的两点!
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两点!
最近好奇怪,每次都是主动找激烈片看,最后都看成沉闷片。
机械师是这样,监狱危情竟然又是这样。
上帝让我从严肃莫非?
不得不承认自己最近有些轻浮,很难投入到非商业片中,但是这部总算一次性看完了。
其实却是很简单,信仰嘛,只要搭上这个,什么都可以解释了。
但是导演和编剧也够矛盾的,在我看来这一切讲述的好宿命,重来一次也不会就大团圆了,赎罪而已。
可是又要贯穿个上帝之声,真被声音贯穿了就能改变轨迹了?
还是说杰克听到的都是宿命论,而斯通就是上帝之声了?
典型的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喔。
来pray一个,咱是实用派。
一个好故事,不要留那么多洞又荒废掉,只有蚂蚁才擅长找到路,一条线讲到心里去才最振聋发聩。
最大的废洞就是斯通的目的,仿佛他一开始的目的不单单是假释,要黑暗的多,要绝望的多,然后就不咸不淡的看一本书就突然变了,无论再怎么暗示上帝音叉是由小事而起也硬伤了。
露西卡除了是个精神病,确实也没有别的解释,米拉跟jack fuck后见斯通时的表现典型是亢奋型精神病的表现,这是个被情绪左右的可怜女人,炮灰了。
不能说可爱的诺顿和米拉演的不好,角色太戏剧性了,就看出表演的痕迹,演的再好也是让人游离在外。
德尼罗的是不好说了,美国美人型的角色设定本身很讨巧,但是也很考验演技,全篇压抑感都来自这个不快乐的老头,天生就不快乐的人,全当来世间走一遭真为赎罪吧,可惜临了临了没熬过去。
就我个人而言,每当德尼罗做出老流氓的表情,还是不自在,就会跳将出来浮现拉斯维加斯赌王的风采。
总体来说,铁定要被广电总局封杀的迷信电影,值得一看。
看了演员是诺顿,我开始有了想看的情绪。
但是后面的描述简直就是乱七八糟。
可能人物本身是带有一定的刻画,可是有点太多于刻意,以至于究竟想表达什么都不知道了。
每个人都在寻求解脱。
也许就是这个电影想告诉别人的吧。
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会深陷其中。
Stone: l just want to say, l got this book and they say that when you experience a spiritual truth, that it comes to you through sound. If you let this sound go through you, it changes you, lt puts you back into harmony, they say it can start with small things like little vibrations--the sound of a bee, the sound of a buzzing light--and then it grows. that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is what was supposed to happen to you for you to advance, that you've got tocome back lots of times, cycle through 'many livesuntil you learn.
牢狱,藩篱,囚笼。
它在此时此地,也在你我心里。
stone的初衷已改,事情却照旧发展。
他最终出狱,然而此自由已不是他之后所求的自由。
玫瑰之名,而已。
他形容妻是异类,我信。
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借口一个名头,在之中放开手脚心无顾忌。
谁都一样。
高峰体验并不少,却一直觉得此状无可形容亦无需形容。
不是不落言筌,只是切身体验,方能心领神会。
否则便是打诳语的疯子一枚。
宗教成为武器成为职业成为慰藉成为醉生梦死酒。
可是一旦不名之以名,之于个体,便是「悟」。
可是这份小册子,来自「垃圾邮件」,Jack的妻说。
信,不信。
不自由,自由,怎样的自由。
只在一念之间。
或者你听。
或者你不闻。
几段台词与场景印象深刻。
开头,以孩子安妥为代价,换来数十年的消磨人生。
他在工作与球赛里消磨半生岁月。
而她无以消磨,却把不堪忍的生活硬生生忍出一个银婚来。
以及,临界点后的决断,reborn。
stone名字的来源。
以及他通过电台笃悠悠的叙谈。
一段复一段stone的自白。
谈到纵火当晚,他谈到安宁与喜悦。
容易被道德判断扭曲的狂喜。
我们最终通过什么得到了自由。
此时看到的《stone》,悬疑也好,阴谋也好,欲焰撩人也好,然而这些,最终烟消云散。
不散的,是透过嘈杂生活本身,是我们怎样在这样的人生历程中,从平静中找到自己,得到自由。
若为自由故。
不用抛此弃彼,他们本不在此,你我亦何曾在此。
问题在于,你信,或是不信。
他可是Ed. Norton阿。
处在信仰真空中的我不能完全体会片中人物的灵魂纠结。
开头要将孩子扔出窗外的举动直到电影结束也没能明白,还有女儿对父亲的敌对似乎影片没有交代。
总体感觉看完很模糊,一百分钟的时间应该努力把一个重点讲清楚。
好小的胸啊
惊情惊你妹啊.再拍这种烂片老子不买账了哈-
美国人的电影,我不是
评分低我不解我觉得还不错
糟糕的剧本着实浪费了两位半巨星。
罗伯特·德尼罗与爱德华·诺顿继2001年《大买卖》后再度合作,影片故事也还算有趣,但可惜两人的表现都只能说圆满完成人物,但在表演上均并未有很大突破。
如同木兰花一样的宗教背景使我理解困难,演员努力的表演,我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不错的卡司全无爆发力,而连绵不断的广播电台旁白更让每一分钟都变得更加漫长难熬,如同电影里所谓的音叉一样不断在我的耳边嗡嗡作响,提醒着我这是一次多么痛苦的观影经历。
有一段监狱杀人stone就医杰克被诱惑的那里,几乎没有声音,感觉还好。其他一般,云里雾里的宗教原罪。
一个迷失了信仰,一个找到了信仰
STONE的妻子为影片中的亮点,一切的变化也围着她的行为所改变
我真睡着了~~~
2012.11.03双线推进,于是冷眼旁观,rise and fall……
一个终身信教的教徒老年却发现自己毫无信仰,一个审查犯人的保释官最后却被犯人审判,普通人的恶念往往比恶人更加黑暗可怕。
一星,Milla裸体加一星,两位影帝,哎……
两位影帝也救不了这部沉闷失败的电影
Milla Jovovich看着眼熟,突然发现原来是生化危机里的
一分给诺顿,一分给deniro,一分是辛苦分,一分是我偏爱诺顿。curren真是没打算跟别人讲故事,整部片子都是自说自话,效果跟这片子的理论一样,不想听到的人就听不到。所以其实我也没听到,我只想看诺顿来着……可是,诺顿声音变好多啊~~跟FC里面那个绵羊音完全不一样了,走沙哑路线啊
一塌糊涂的电影,爱德华诺顿和德尼罗的表演也都不在状态
评价很低但是依然为了大牌看了,不是想象的剧情片,看下来有点累不是很轻松,可以理解分低的原因,但是演技的确不错,片头片尾需要赞一下,值得去思考
碰宗教的痛脚的直接后果除了我等天朝P民看不懂以外风评一定不好,21克似乎也是这样,大爱ed. 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