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就像交通事故一样 不可琢磨 所以称之为奇迹!在这个平庸的社会里,我只卖身不卖艺!
这电影绝对是走纯爱路线的李心洁舍弃香港的有钱人非要跟阿康,除了她孤独,就是纯爱了;刘烨一个及时行乐的小混混非要想铤而走险赚大钱,除了好奇,就是因为爱情了。。
还真是真爱啊。。。
我几乎感动了我素来不觉得电影应当跟原著完全一致,直接挂钩什么的,单纯看电影而言,这个片子不算讨嫌,一对男女主角长相很讨喜,演技也就那么回事,不功不过,豆瓣上评分那么低估计是原著党干的同样作为原著党,我也是觉得这个电影改的不好,米尼不是米尼到有点像周渔,本身就是出众美丽的人,孤独,痴狂,是个爱上坏男人的好女人,妄想改变他,其后的妥协也是生活所迫。
电影里面的米尼是个想认真生活的人,渴望平凡。
而真正的米尼,很平凡,又觉得平凡很无聊,阿康是她摆脱平凡生活的唯一稻草, 虽然也爱阿康,她的堕落,大体是自愿加上随波逐流,是对平凡的痛恨,也是对自己的无所谓,我其实觉得,如果真正的米尼遇上了张耀扬,说不定会跟他走阿康是唯一一个跟米尼的“聪敏”旗鼓相当的人,阿康的坏,在米尼眼里是聪明的象征,而电影完全是伟大的爱情包容电影把时间也调整了,那一点点历史背景也都没了总之,这是多么伟大而纯粹的爱情啊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
米尼和阿康不可收拾地相爱了,他们只是相爱。
他们没有幸福。
因为在那个平庸的社会力,他们只卖身不卖艺。
爱情里男人是有尊严的,爱昏了头的女人呢?
她们可以把黑的当成白的,死亡当成盛典。
谁也不能为幸福负责的。
爱过之后,爱情只是爱情。
他们。
随波逐流了。
还以为这应该是一部90年代拍的影片。
因为那时候的李心结和刘烨都那么的年轻。
人是有天赋的,天赋各有不同,特别是演员,特别明显。
李心结和刘烨都是特别有天赋的演员,独特的气质,极富灵性,让人一看就能喜欢上。
这应该不算影评,这段故事让我想起了妈妈。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如米尼一样的美丽,被很多人喜欢着。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两点一线在家和农场往返着。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一样,遇到了一个让她爱的痴狂的男人。
选择不顾一切的去爱,却不曾想到会如此浓烈的把酸甜苦辣都尝遍。
只是生活和戏剧最大的不同,就是剧本可以嘎然而止,但生活不会。
剧本中的角色可以死去,但生活中的人却是不得不持续的承受着种种选择的前因后果。
我不知道妈妈会不会后悔,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她不会选择这一条路,也不会受这么多苦。
所以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怜惜之情爱着我的妈妈。
即便她做了很多不该,做了很多错事,虐我心千万遍,我气过了,伤过了,痛过了,怪过了,却也无法真正的放弃她。
只能不放弃,不执着,或是承认这世间诸多无能为力。
开始看时就考虑片子看完要不要删除,硬盘没有多少空间了。
看完了在豆瓣一搜,零五年的片子——我对此一无所知。
某天睡眠缺失依旧的午后心血来潮下了下来,那完全是看在刘烨的份上。
这是个没安全感的男人,但不矫情。
米尼在第一个镜头里眩晕的轻扬看起来很美,那种破败颓废的美,像个妖精。
她说她想飞。
她每一个手臂张扬的样子都仿若时光倒流,那是跟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诀别的远久年代,这让她看起来安静而忧伤。
假若定格的话就是一个戏子。
她觉得人在飞翔时心却是踩在地平线上的,阿康仰望的表情痴痴傻傻,那个人就是她心挂念的地方,她的地平线。
所以当阿康背身入狱,她就跌了下来。
我因为你而不能再飞了。
后来她还记得自己说过这句话,那时已经对阿康放逐。
她知道勉强不了但还是想挣扎一下以为能让他回心转意。
她选择阿康是以为自己选对了一种坚强,“在男人坚强的背后你能体会为之付出的全部意义”,后来意义失却,凤凰身碎。
“时光或许不能停驻在留有余香的爱情城堡,可驻足在心里的甜香却是每一个女孩最为私密的春天”,她死的时候脸上的妆容不那么浓重,死得甚是如愿。
那是她最美的时候,她曾拥有过一个私密的春天。
阿康不认为拿人家的钱包叫偷,他只是觉得一切充满不确定,希望有个来路去路。
他入狱是因为拿了那个钱很多时间很少但总是请米尼吃饭喝酒的男人的钱包。
这真是讽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明目张胆,也许他只是个赌徒,他急于想知道米尼为什么选择的人是他。
狼吞虎咽的爱情来得太迅猛,他以为自己没资格认真。
这么自卑的男人。
米尼说,你怕了么?
怕了就说一声。
他当晚就越狱出逃,把那个亲手做的凤凰布偶带去她入住的招待所,被狱警抓走时他笑得一脸腼腆。
他是在告诉她,他不怕。
故事等到阿康出狱就散了,沙子淅淅沥沥下落,跟所有的爱情命运号一样在生活的锅碗瓢盆面前崩盘。
有点看不下去。
但最后都死了一切也就结束了。
一个半小时渲染那么长的一段人生,从爱情出生到生命死亡,片子有点那么力不从心啊。
音乐是多打一颗星的原因,它抑郁、敏感、缓慢——跟米尼每一个恍惚的神色一样唯美。
米尼拿着DV时你会以为那是某支MV处于进行时,音乐如水,对白喃喃的。
流动的是情感,画面就不能那麽隐晦了,所以多了一些煽情的独白。
独白和音乐让片子变得压抑起来,也更耐看些。
毕竟爱情有时候很矫情的不是麽。
没有看过王安忆的小说。
女性书写文字的先天性缺陷是太过自恋,这不是我喜欢的优点。
她写的时候应该还年轻,写了一个决绝的爱情故事。
我希望她快点老去。
看完后我还是决定给硬盘腾点空间,别人的爱情不能当饭吃,也许该人人自危不能任其顾此失彼才对。
反正现在好像就是这个样子。
这只是某一个别人的爱情,对吧。
是一种决绝的姿态独特的人更容易惹来关注但有些事务是只适合远观而不能亲近的我们终究只是凡人安稳一生便足以慰藉这次尘世爱情远不足以让原本有着黑暗潜质的事务变得明亮惺惺相惜的人的靠近会加深与生俱来的某些宿命阳光的会更明亮耀眼黑色则在所难免变得更加阴冷深重
这又是很多内地烂片中的一部。
看这片子是冲着王安忆去的。
《长恨歌》被拍的很差。
抱着《米尼》能否一雪前耻的态度。
一直觉得米尼是在武汉的。
可能是错觉。
跟池莉的武汉市井小说混淆了。
片尾字母的导演显示是金琛。
从未听过。
于是百度。
然后发现陈苗跟金琛争导演。
为这样一部改编极其差劲的片子争头衔。
孰是孰非懒得去看。
撒旦的归撒旦去吧。
剧情十分牵强。
幸好在电脑上看,可以随时快进。
偷个钱包就被判一年多,用这个突发事件检验男女主角的爱情太过勉强。
简直荒谬。
最后无缘无故的去贩毒。
对于一个有艺术气息的音像店老板放弃跟艺术沾边的事情去贩毒。
编剧想不开了。
最主要的居然还请两个不错的演员去演。
毁了。
当李心洁为了还刘烨欠下的债去主动给香港老板投怀入抱的时候,让我毫不怀疑的坚定了这个编剧的智商很有问题。
每年中国百分之六七十十足的烂片。
无可厚非了。
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清水一样的爱情浸泡在过分生长蔓延的繁华以及伴随而来的喧哗里后总是会滋生出非自身的味道,很像用喝咖啡的被子喝了一杯清水。
电影刚开始我就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尽管有那么多细腻的爱的情节,尽管有那么多语言上的感情流露,尽管刘烨和李心洁都是我喜欢的演员,但还是没能阻止我在观看时的冷漠甚至最后看着他们的分离和孤独时所产生的类似于“我早知道了”那样的幸灾乐祸,好像重新拥有了看穿了成人不高明的谎言后不顾他的窘迫一定要将他揭发的孩子所拥有的那种残忍的童言无忌。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打定了这种念头,无论怎样,这份感情任凭再年轻无极限再为爱痴狂它都不会是这个物质性以占据了人性的绝大部分的城市和时代的对手。
也恰恰是这个城市和时代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这样的想法已经不但让人怀疑起自己的感情,甚至也怀疑起曾经作为爱情范本的电影里的爱情。
当我们在喧嚣中逐渐连浪漫的想法也不再存在,所有关于爱情的想象力都只指向于想象它如何溃败,不知道是爱情的穷途,还是爱情电影的末路。
观影的冷漠首先因为对电影选角的不理解。
当刘烨一身相当嘻哈的打扮出场时我的思维就开始在他的年龄问题上打转转,并且条件反射般的想起某台剧里一个打扮的像个小痞子的高龄青年在某高中门口被那些年青的不知道怎么照顾别人情绪的高中生抢白道:“请问这位老兄你到底在试图掩盖什么呀?
”这就是装嫩的尴尬越掩饰越暴露。
刘烨这种造型就是典型的装嫩,当然这是出于饰演角色的需要,但是效果实在惨不忍睹,从没有想象过眼神忧郁阴沉的刘烨打N个耳洞戴数条项链帽子护腕一应俱全的样子,这个造型的失败让人觉得想象力完全不是事实真相的对手,因为有些东西你根本想象不来。
要是说造型上的失败只能让人俗气又实在的感叹到底是年纪不饶人,那么与角色在气质上的不协调是这个电影的另一大硬伤。
刘烨的气质阴沉,看上去是那种年青(在他比现在要年青一些的时候)但也不会气盛的人,内敛,不声不响,但是对原则绝不退让。
片中的青年阿康显然属于“飘”一些的男人,冲动,感情用事(这种感情用事往往是个人情绪上的不能自制,而并非是对于爱人的感情刺激作用)。
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正式的混混身份以及很配合混混身份的打扮(相对前面的嘻哈装扮这时的装扮明显成人化,毕竟之前的混混是混青春,现在的混混是混生活)让你觉得完全的不合时宜,刘烨不动声色的气质上的高贵(这种高贵不含有道德标准,只是就气质和威严上来讲)使的他即使混也是《天堂口》里枭雄式的混。
另外李心洁,她属于长相上比较特别(只是特别,不是特别美丽)的那种女子,大眼睛有着大眼睛难得的不空洞,有一种极端的,略带神经质的气息(难道是因此常演鬼片?
那些鬼片的内容记得七零八落了,这双眼睛却总是印象深刻)。
但是问题还是她是否适合这个角色,米尼性格纯真,为爱痴狂,但这种痴狂包含的良家妇女因素和传统痕迹比较重,她的气质显然更擅长也更适合演绎《爱你爱我》里爆裂甚至于毁灭的爱情,而不是一个现代都市里作为一个难得信守清贫爱情的样板并成为聚会上的某种谈资的人物。
关于最后的沉浮。
原著小说与其是说一段爱情不如是说两个人的沉浮,爱情不过是这种沉浮中的一种过场,但电影基本本末倒置,将两人爱情的不如意作为他们生活上种种障碍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生活上的不如意导致了爱情上的不如意。
电影中两人的堕落发生在阿康出狱后(这是主动堕落的开始,因为之前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所有的快乐和难过),从他们坐在床上开始谈论找工作那一刻起,我想,好了,终于到了,到了他们直面生活赤身肉搏的时候了,到了他们头破血流的时候了。
果不其然其后的事情顺理成章,阿康混社会,米尼到底勾搭上那个香港人。
这种堕落乍看突兀,特别是当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小时之后,当阿康已经出狱二人重逢仿佛一切都朝大团圆结局发展的时候,两人经过种种磨难的感情突然土崩瓦解。
和原著里面滴水穿石(这个词仿佛是用来形容一些正面的事物的?
)式的像慢慢被腐蚀的铁一样的缓慢堕落相比,后者显然有只注重质变忽视量变的嫌疑。
不过静下心来想一下,一个人一旦狠了心要堕落,像一个女人狠了心跟定了一个男人那样的狠了心的要堕落,那么这种堕落必然以铅球下坠的趋势不可阻挡。
给这种堕落作背景的是米尼的职业,一个很特殊的可以“飞”的职业,但这种貌似可以飞的职业事实上只是在加深她生活的沉重感。
影片的海报上写着“我感觉我是属于天空的”,但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最后米尼一人在空旷的演播厅在空中旋转的时候,是睁着眼睛的,目光里有着凄凉,怨恨,化不开的忧郁,我讨厌这种睁着眼睛悬在空中的状态,假如在空中还要负荷这载不动的许多愁,那么我又怎能了解飞行以及天空的意义。
另外说一下我特别在意的一个场景(也许这种在意是因为伤心)是,阿康说,你不要管我好不好,我认识你之后倒霉事还少吗?
然后米尼说,我为了你我不能飞了,我不能飞了,你知道吗?
追根究底,人和人的关系到底是个亏欠与否的关系,到底是个要计算付出和回报的关系。
流行过这样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是一个天使,他为了所爱的人放弃了整个天堂,所以被爱的人请一定不能够辜负他”,既然连天使都清楚的记得自己的放弃,何况于自私的我们呢?
曾经我们很高尚很庆幸的认为自己是不在乎的,是只在乎爱情的,却原来,我们一直都在乎。
还以为这应该是一部90年代拍的影片。
因为那时候的李心结和刘烨都那么的年轻。
人是有天赋的,天赋各有不同,特别是演员,特别明显。
李心结和刘烨都是特别有天赋的演员,独特的气质,极富灵性,让人一看就能喜欢上。
这应该不算影评,这段故事让我想起了妈妈。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如米尼一样的美丽,被很多人喜欢着。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两点一线在家和农场往返着。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一样,遇到了一个让她爱的痴狂的男人。
选择不顾一切的去爱,却不曾想到会如此浓烈的把酸甜苦辣都尝遍。
只是生活和戏剧最大的不同,就是剧本可以嘎然而止,但生活不会。
剧本中的角色可以死去,但生活中的人却是不得不持续的承受着种种选择的前因后果。
我不知道妈妈会不会后悔,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她不会选择这一条路,也不会受这么多苦。
所以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怜惜之情爱着我的妈妈。
即便她做了很多不该,做了很多错事,虐我心千万遍,我气过了,伤过了,痛过了,怪过了,却也无法真正的放弃她。
只能不放弃,不执着,或是承认这世间诸多无能为力。
当初刘若英跟着张艾嘉去纽约拍《少女小渔》,戏中要求刘若英露两点,于是她哭着打电话给陈升。
陈升问“脱了会怎样?
”答:“脱了会死。
”刘若英问:“不脱会怎样?
”答:“回来做助理。
”“那就回来好了……”昨天,我为了今天上午去看《米尼》和领导请假,当然不能被允许。
我便设想这样的对话:“不看会怎样?
”“不看会死”“看了会怎样?
”“看了会没有工作。
”那就去看!
我喜欢的作家,我喜欢的演员,我喜欢的故事,我喜欢的米尼,……即使丢了工作,我也会去看!
于是如期翘班奔向影城,就像中学时翘课去赴约,就像大学时翘掉考试去听喜欢的讲座,就像无所畏惧的青春期,这种感觉,好过一切。
那么多铺陈之后,电影开始了,在李心洁以空中飞人的姿态亮相的一瞬间,我便知道,王安忆的小说已经遥远,甚至我所期待的电影也已遥远,但我还是喜欢着,小品式的表演,大段的诗意独白,不紧不慢的叙述方式,简简单单的节奏起伏……宛若一段漫长的耳语,诉说蒙着灰尘的往事,气息平静,却能激起久久无法散去的恐惧和心疼。
米尼,阿康,在世俗的世界里,靠近着,温暖着,悲伤着。
米尼和阿康怎么相爱呢?
米尼是一条鱼,缺乏起码的安全感,每一次飞翔,都是一次向着大海的洄游,她需要永不干涸的海水作为归宿,她需要一个家,一份守候,一种安定。
阿康是一只鸟,在天空中寻找方向,在喜欢的枝头停留片刻,听风起云涌,看岁月变迁,飞行继续,无拘无束,永远不会着陆。
当鱼和鸟相爱,唯有将巢筑在海天相接处,那必是视野之中却无法抵达的彼岸,必是悲伤的结局。
米尼和阿康第一次在随波逐流四目相视之时,一切都已写就,爱滋生于无氧的空间里。
米尼是杂技团的聘用演员,专门表演空中飞人,她跟着要好的同伴认识了香港富商大成哥,用大成哥的话说:米尼到哪里都是最耀眼。
不是单纯的美丽,可人或者什么,是淡定的气质,宁静的眼神。
阿康是随波逐流音像店的店员,他说他是严井俊二的日本表弟,他说他偷钱包只是想窥探那些人成功的秘密,他说《樱花雪》里的小雪和米尼很像。
阿康原本就是随波逐流的人,他滔滔不绝,他无所畏惧,直到最后被捕的一刻,依旧是坦然的表情。
阿康和米尼的爱情是畸形的,亦是朴素的。
阿康可以用一大把龙虾代替鲜花献上爱的表白,在众人面前亲吻米尼给她惊喜;他可以骑自行车带着她在城市飞翔,为她偷回那些被舅妈藏起的妈妈写来的书信;他可以去偷大成哥的钱包,只为“看看你是哪路神仙”,只因那是一个对米尼心仪的男人;他可以深夜越狱,只为送她自制的凤凰玩具和一个沉沉的拥抱,他也可以为了带给她现实的幸福,替狱友黑皮贩毒,直至走上不归路……你看,他能为她做一切冒险,可是却不能与生活和解。
他原本就是脱轨的人生,承载不下现世的幸福。
他的爱那么绝望。
米尼呢?
过早的失去父母让她没有安全感,她寻找归宿,她渴望落地。
因此,她不在乎阿康的职业,只要他能那么轻易地读懂她;她不在乎他简陋的小屋,只要那里依旧是她唯一的天堂;她不在乎他的贫穷,只要能微笑着看他吃早饭;她不在乎为他摔伤,再也不能飞,只要他是爱她的;她不在乎家和监狱两头奔波,只要那个关于幸福的希望还没有破碎,他甚至不在乎向大成哥出卖自己的身体,只要他能让自己重返舞台,替阿康还钱……她说“我爱你,我想你,我要和你在一起,什么都不要!
”米尼的爱看似简单需索却是孤注一掷,她真的是空中飞人,阿康是那唯一绑住她的红绸,有一天,红绸缎了,米尼便再也爬不起来。
这就结局。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写:人须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阿康因贩毒供认不讳入狱,米尼如虞姬般在舞台上以最华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一刻她看见小雪从富士山上跳下,她理解她的悲伤。
爱情就这样结束了,仿佛一颗石头落入湖面,漾开一圈圈的水晕,然后又慢慢消逝,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那些相爱过的痕迹,那些快乐的记忆变成灰尘被风吹散,看见的人只是淡淡地惋惜着,细微的疼痛牵动着某根柔软的神经。
整部电影就像一段漫长的耳语,那么轻盈的语气,那么沉重的诉说。
一场爱的堕落,美好而残酷,大概是对王安忆原著中唯一的保留,也是最为本质的。
飞翔,下坠,在过程中看那些精致锋利的碎片闪烁曾经的光芒。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眼角湿润,却始终没有哭泣过。
如同有人给你讲了个宿命的故事,仅仅是宿命而已,有太多的无能为力。
鱼和鸟的爱情不太合情理,但愿上帝有一天愿意为它们在海天相接处筑一个温暖的巢。
太文艺了。。。
哪有什么爱情,明明满眼的寂寞
李心洁笑起来真美。
感觉刘同学演得有点傻啊,一直觉得李心洁不错,像某种小兽。有些人就是彼此靠近又彼此伤害,可是却偏要彼此靠近,哎~~~
难道只有飞鸟和鱼的悲哀?
李心洁终于不拍鬼片了
08,9一个杂技演员,一个小混混,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思考,但她们走在一起也许就是一个悲剧。这个电影很文艺,源自王安忆的小说。PS:李心洁是个不错的演员的说。
刘烨,除了混混就不能演点别的?
小说的强大弥补了电影的缺陷吧
李心洁这个金马影后也太花瓶了!刘烨就一痞子!
师兄送的电影节套票,小西天看的。实在是一无可取之处。
始终没人敢把编居的名写上来。
很一般的样子
想看原著……
特别惊悚的配乐,刘烨的角色设定非常不喜欢。
这部片评价为什么这么低?我倒是喜欢上了刘烨。
看过
李心洁里面很漂亮但是出悲剧
粗制滥造。
叶子和乌鸦哥竟然合作过,感觉仿佛突破了次元。无脑打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