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超完美的,但请不要忘记,这里是地狱.极为诡异奇谲的林奇式开场:荒无人烟的戈壁,天边驶来了一辆风尘仆仆的公车,载着风尘仆仆的你,当司机示意你这里是终站而必须下车时,你才发觉自己一直如此孤零的坐在车上来到这里.而这更不是终点,而只是你进入一个世界的起点,这个世界绝非梦境.一位看上去十分睿智的老者将你载到了"家",你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发达国度里再平凡不过的中产阶级:舒适的家居,稳定体面的职业.除了有时你会不认识洗手间镜中自己那张脸,有时长久对着电脑屏幕机械的敲击键盘会烦厌.而你由戈壁到都市的过程,有那么重要吗?而地狱的最大特点是,它能悄无声息的的弑掉人的生命.正像这里会不时有从牢笼一般的大厦里坠下,刺死在铁栅栏上的尸体,被利落的迅速擦掉满淌大街的血迹,内脏.而旁人面不改色的路过,甚至发出的笑声,让你怀疑是否那句尸体只出现在了你一个人的瞳孔里.毋需怀疑,这里就是地狱.在买醉的酒吧,却换来的只有更加清醒的酒精,而周遭的一切,或是一堆呕吐污秽的便池,或是过于清醒的来自未知的觉醒式抱怨,都在勾引,撕扯你自我的判断和思想.这个地狱运转的就像那裁纸机一样精确,齐整,冰冷.千面如一的纸可以被裁剪的十分美观,如果手指放其上,换来的只有无人理会的血淋淋.而最残酷可怖的,莫过于它会不经你同意的自动为你修复好手指,让你曾经亲历过的痛苦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般,这里是完美的.比你想死又死不掉的地铁隧道更幽深的地下,有那个你以为不属于这个地狱的温馨之声引诱你去掘地三尺,最后你只得承认越是完美的地方,越充盈着彻底的绝望难道每个过于清醒的人,都注定是这个超完美地狱的局外人.
永远挂在嘴角的微笑、高收入低压力、让人踏实的社保、宽敞的住宅空间、永远对你表示理解的妻子……当这一切不止属于一个群体,而属于全体居民时,我们是否就到了和谐社会?
到了和谐社会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期待?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三个全球最发达国家是高福利社会的最佳代表,就差实现按需分配了,然而那里却也是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地区,除了让人压抑的天气氛围原因外,挪威人杨斯·连恩更想把这一切归为这个和谐社会,在他看来,那是一个“超完美地狱”。
微笑只是给人看的,背后却是如蒙克画作般永远愁苦的脸、悲伤而恐惧的大眼睛。
主人公安德里亚斯是这样的,挪威民族也是这样的,孤独而敏感,甚至因为那愚不可及的骄傲,找不到地方释放蒙克画里的“吼叫”。
看着地铁里情侣那模式化般接吻时木楞的眼睛,安德里亚斯恶心不堪,跳下铁轨,去找寻地狱。
那里和人间隔了一个荒漠,即便只有你一个乘客,大巴都负责把你送到荒漠的尽头,一个简易的加油站、两架刻有标准车用汽油的油泵和迎风颤抖的横幅“Welcome”,接着就有小车来把你接到地狱。
然而,地狱竟和想象中的天堂外观一模一样,干净而高效的城市、科学的行政管理、漂亮端庄的女士、温文儒雅的绅士,等等,这里怎么没有孩子?
厕所为什么不臭?
食物为什么没有味道?
断了的手指装上后为何没有任何疼痛?
熙来攘往的路人为何对那高空坠落后肠子都留出来的可怜家伙没有丝毫恐惧?
地下深处为什么传来悠扬的大提琴?
安德里亚斯永远充满着欲望和好奇心,是这个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分子。
他一方面按这个社会的完美步调,去上班、恋爱、买楼装修、结婚、外遇,另一方面去寻找这个世界之外的空间,荒漠尽头的回程车他上不去、再跳地铁被碾成薄饼也似不掉,洗个澡又精神了,他去寻找那地下的声音从何而来,日以继夜地挖掘墙土,最终在刚听到孩子的笑声、抓到一块可口的比萨后,被完美世界的管理者扯了出来。
市长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活得很高兴,你也应该高兴啊!
”这是命令式的,斯大林也曾这样要求过肖斯塔科维奇。
最后,他被塞进车厢,回到荒漠,行驶中跳了出来,那是更北边的冰岛,感到了寒风的刺骨和冰雪的味道。
在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里,镜头的功能和表达竟然奇妙的相反过来。
荒漠、城市、家庭派对等大中景别让人感到窒息,反倒在泥墙里挖掘和在车厢里挣扎的小景别时,给人以期望。
越来越急促的大提琴进行也让观众跟着主人公一道期待脱离这个超完美地狱。
导演实现了自己的政治观念诉求。
“我在外面有了新恋情,我准备离开你。
”“但我们周六约了朋友吃饭。
”“那我等到周日再走吧。
”“很好。
”片中这个对白也许就是相互谅解的超完美爱情吧。
你期待吗?
我喜欢这种主题简单,一路有思考,不会太复杂的片最后部分似乎在说,即使是到了地狱,别放弃,努力争取,会“起死回生”的但最后的那几帧画面,实在无耻,呵呵是一个心理学网站推荐我看的,不错
这不是让人愉快的电影,当然不是。
看到他手指被切掉的那一刻,我把屏幕黑了,因为我一个人在家,看这样的电影让我很难过。
为什么不看一些爱情喜剧片,然后感动一通,擦眼泪的面纸一堆?
但过了5分钟,又忍不住看下去。
人啊,好奇心使然。
虽然看似荒诞,但每一个场景,细想一下,的确是存在的。
这样的想法令我觉得难过,因为我不想承认世界有个角落是如此地冷,人心有时是那样的漠然,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
只是导演选择把这样的感觉抽象地用,直白地,集中地展现出来。
当他最终逃离那个城市,却进入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他是逃离了,但不代表他更快乐。
现实和虚幻之间其实并无界限。
如果一切只是看起来很美,那人间与地狱就没有分别。
《完美地狱》看起来很昏暗,其实它是黑色幽默,以为它有喜感,其实它让你脊背发凉。
是个相当有思想的好片。
“我爱上了别人,我正要离开你”“我以为我们在一起很开心?
”“可是周六我们约了朋友吃饭”“那好,我周日再离开”。
主角是一个不在这个世界控制体系里的人。
也许是敏感也许是比其他人更清醒,一个没有办法欺骗自己安逸生活的人。
一个压抑的城市没有感觉没有味觉没有爱情没有痛苦快乐的地方,甚至没有死亡没有结束,也没有办法逃脱,除了欺骗自己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的地方。
大家都避免谈论这里带来的压抑。
但是男主角没有办法欺骗自己继续生活。
所以他不是这个体系所期待的人。
人间的生活他无法接受选择了死亡,死亡后的超完美的地狱城市也让他无法接受。
最后他没有可以存在的位置。
在片尾。
车尾箱后面那一片寒冷的冰雪世界是哪里通往哪里,这一切是绝望还是希望。
没有人可以解释。
一个很具悲剧的电影,一个对现实生活讽刺,和少部分清醒的反省生活的人状态的暗示。。
很奇怪影评里居然把这部片子评价为喜剧。。
当一切变得没有色彩,美丽在刹那间惨白,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
没有波澜的水面也不会有自由穿梭的鱼,没有轻拂的风也不会有花的香气。
就运动和静止来说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运动的静止,每日的忙忙碌碌,终日的西西索索,到最后发现自己在一个完美的场所里停滞,天堂还是地狱,不需要什么答案,过的真实才是自我。
《超完美地狱》的开头是一场索然无味的吻戏,如果影史上有关于吻的比赛的话,《天堂电影院》里曾经惊世骇俗的禁忌剪辑怕也不能坐上第一把交椅,毕竟一般人很难想到,亲吻这样美好的东西,原来除了美好、温馨、亦或者强迫、暴力之外,还有无趣的恶心。
男与女大口大口的交换着彼此的唾液,两双眼睛分别看向不同的方向,甚至为了张更大口的索取和吞噬而显得凸出且狰狞。
肉体因为过分接近却不含丝毫感情而野蛮,你甚至会觉得动物纯粹为了繁殖的交媾都比这有韵味。
潮水的声音是有进有退抑扬顿挫的,他们的体液声因抢夺和黏连而分外扰民。
一个孤独的、始终感到不满意的男人,在经历过一次自杀后,来到了一个奇怪的天堂:这里没有道德负担、没有内卷压力,你的同事真心相待、你的领导对你的舒适尽量满足、你的爱人不给你压力、你的情人唾手可得。
可是当一切近乎天堂的呈现在男人面前时,他又开始怀念起曾经生活的社会:人们会抱怨、会期待、会有热巧克力、会有孩子的吵闹。
当他因为发现了地下室的秘密而不顾一切的砸开通往曾经社会的石墙后,这个世界将他放逐到了一片冰天雪地。
他曾孤独迷茫的来到了近乎天堂的地狱,现在他惶恐彷徨的被放逐到彻底的地狱。
或许这种风格才更接近我们认知中的北欧生活:抑郁症高发的地区,极夜与寒冷并存的国度,平静而冷漠的社交,只有这种幸福在痛苦中野蛮开化的世界,才会诞生出火柴光里冻死小女孩、心碎的鸟死在破碎的快乐王子身边这种悲伤的童话。
古怪的温暖一如片中专门负责迎接自杀灵魂的老头,为每个灵魂都准备了迎新条幅,而他永远在重复着上梯子、挂同一条条幅、拆条幅、下梯子的举动。
明明欢迎着每个飘零无措的灵魂,却在笑容里的每个褶皱中看到不屑一顾。
在永远是灰蒙蒙的世界里,你看不到一点多巴胺色彩。
人们被掩藏在灰暗的色调里,可是它以杰出的物质满足着大多数人的需求。
如果你不要求味觉、不要求音乐、不要求真诚、不要求争执,那么你会一直是快乐的。
人们随性的聚散,自己不会是谁的唯一,也没有人对自己重要。
人们礼貌而疏离,当你有任何怀疑、奇怪、乃至是执念,身边人会立刻友好散去。
也许一个纯粹的社恐到了那都会感到绝望,因为i人仅仅是不愿意将时间和情感浪费在无用社交上,而非是对人类社会的情感维系失去兴趣。
影片的画面和构图很有《德州巴黎》里的美感,只不过《地狱》里的孤独是被抛弃在风中的刺骨,《德州巴黎》里的孤独是行走在文明边缘的较真。
对于人类来说最美好的是希望,因为它的存在使得人们愿意放弃一切去尝试;而最可怕的也是希望,因为背负着它才会令人逐渐万劫不复。
打羽毛球的人在刚入境的灵魂眼里只是在一片荒郊野外之中,而在他们自己眼里却是在别墅房的院子里。
地狱犹如潦草永远写不清凶手名字的笔迹,暴风雨悬在你的半睡半醒中。
3星,一开始看是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倒是很对应片名,这地狱太特喵的完美了,地狱要真是这样,那还不得都排队去卧轨啊!!!
看到后面就比较好理解了,北欧发达国家的高福利高水平生活,人都活腻味了,物质满足,精神空虚,难怪作死寻找刺激的人那么多。
什么叫生活:那就是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才是生活,全是苦叫地狱,全是甜那也是地狱。
哈哈哈。
The thought of suicide is a powerful comfort: it helps one through many a dreadful night. --Nietzsche如果死了之后,灵魂还像生前一样生活,对我来说,将是无法想像的恐惧。
Andreas卧轨自杀,所抵达的那座城市,安宁平静,却寡淡无味,一如那灰色化的一切,每个人脸上的微笑看上去标准又残忍,接吻拥抱做爱不过都是程式化的,如他自杀前在车站见到的那对情侣,亲吻得再卖力持久,也无法抵达内心,只是在冰冷的平面滑动。
感情自然是不可能的,自以为是爱情的他为了办公室一个女孩出轨乃至和伴侣分手,得到的不过是每个人都很nice,他也不比别人nice多少的回答。
最后循着音乐和香味去刨洞,打到了尽头是一户色彩丰富的人家厨房,暖洋洋的阳光充满整个拥挤温馨的空间,墙壁上伸出Andreas的手臂,四处摸索,打翻了烤盘,拽回去一块糕点,如狼似虎般的塞进嘴里。
不乐意呆在那样一个完美却寡淡的城市,他被驱逐,到了一片冰川。
可怕的是,即便在那片冰川,他大概也是不会死去的。
永生是个诅咒,当一切都无法停止的时候,每分每秒都是酷刑。
看了20分钟 好无聊 看不下去
人总是不满足
高度象征?
所有的心动在看到食物没有味道那里一点都不剩,这哪个中国人能忍?
no idea
表现了味同嚼蜡的人生,不如死去
绝对黑色幽默,很多隐喻
还值得一看
解说,仿佛自杀后的世界
任何环境人一但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厌倦,从而渴望进入一个新的状态,上学的时候在家躺了一个月,非常想开学,但是开学了,我又想回家一样
奇怪的片子还是法国人拍得好
闷了个闷
北欧拍的,就不奇怪了,风格就是冷。另外,说高福利社会不好的,其实我倒愿意试试,精神空虚就空虚吧,物质满足就行
高端文艺片必备场景:地铁站台,酒吧,男厕所,玻璃墙办公室,两人餐厅红酒,整洁客厅沙发俩人背后看电视,夜晚街头,房屋正面带门,床戏。
越是完美如天堂,越是煎熬如地狱,这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北欧特有的冷峻风格、简洁对白和跳跃剧情,用可怕的冷静讲述了一个古怪荒唐的社会寓言。
你还想怎样呢?!!
人就是皮子太痒了,无论怎样永不满意。
生日片单☑️2024.10.21
翻垃圾养活自己的人,最得意的就是破口大骂:饿他们三天,看他们还矫情不。喜欢喊这句话的,是一群被剪韭菜而不自知或者自知但也自知无能为力的傻逼或懦夫挣扎着意淫自己生存的意义的可怜人而已。
无聊无趣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