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身在天空,如苍鹰俯视大地,风从耳边吹过,被发动机和推进器的声音、气味围绕。。。
自由,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而最棒的是战斗猎杀,这是比赛竞技,是一种体育运动。
”夜深人静的时候,点开这部电影,看到5分20秒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部片子已经抓住了自己。
这部片子固然值得从电影分析的角度去谈,但是我最想说的却不是那些结构,手法,镜头。。。
那些冰冷而理性的技术问题。
因为打动我的,是里面所展示出的美。
最难表达的是美,最难教的是美,最打动人心的也是美。
尤其是那种混合了种种美的元素,最终以无可复制的传奇人生为承载,呈现在你面前的美。
高贵,单纯,浪漫,风度,爱情,梦想,荣耀,辉煌,善良,孤独、忧伤,激情、死亡。。。
他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人生,然后冲向蓝天,用舞蹈一般的飞行技巧和高不可攀的战斗记录,将之扩散到四面八方。
这个眼神清澈,围巾飘飘的金发骄子,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他的手或许沾满血腥,但是他的心却如此干净。
他禁止对已被击落的敌人穷追猛打。
“我们是运动员,不是屠夫。
”他对这么做的敌人同样抱以轻蔑的微笑。
他拒绝将军指派的攻击敌方侦察气球的任务,“我不打静止不动的东西。
”他私自驾驶中队的战机去参加一名被他击落的敌人的葬礼,并献花致敬。
“他是我的同学,是那边最杰出的一个。
”他回应上级不给他应得的勋章,“如果我把他们的王牌打下来,是不是就可以了。
”并且说到做到。
这时的他,干净的脸上带着风华少年独有的轻狂、固执、敏锐以及对理想的无限热爱,他表里如一,权势、利益甚至爱情也无法让他低头。
他的弟弟责怪他太过天真,告诉他战争应该消灭敌人。
他同样吼道“我们的爸爸为了救敌人而丧失了自己的听力。
即使是战争也可以有礼的进行!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为什么英国最后给以他极高的礼遇。
为什么他的死让交战双方的飞行员们都有些不好接受。
对于大部分士兵来说,在战斗中丧生,那么只是一个生命的终结,而对于他来说,他的死亡,却有如一种美好象征的消失,而这样的象征,本来就寥寥无几。
他是战争中残存的人性色彩和温情向往,他的死,对于真正的绅士和军人来说,无异于经历了一场精神失恋。
战争还在进行,他看着和自己一样践行骑士精神的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为战争所吞噬,心灵开始饱受煎熬。
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他对皇帝说德国人不是最好的,这时的他依然是那副淡淡的表情,他直接建议投降,如果不行,那么就让自己重返蓝天。
他的选择最终也被女友所理解,他和朋友们打闹嬉戏,在战争上所向披靡,他只是一个大孩子,将一种简单的真诚进行到底。
虽然他厌恶战争,但是他不能离开自己热爱的蓝天。
1918年4月21日,他的女友来到协约国控制区,说,我有没有告诉过你?
我爱你地面上有他的对手献上的百合。
白色的飘带上写着:致我们的朋友和敌人——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如果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选择最好的东西,如果在物流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只能变得庸俗而沉默,那么这部电影至少可以让我们怀念一下,那些美好的东西原来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并且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敬意。
关掉电影,眼前仍不时浮现这个王牌飞行员最后的回眸,想到他如何把围巾懒懒却又坚定地系在爱人的身上,想到这个嘴角挂着淡淡微笑,于天空迅捷扑击肆意翱翔、连太阳都甩在身后的红男爵,就这样把自己献给了飞翔,便忍不住黯然神伤。
为这个心灵高贵、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的年轻人。
为那些真正的男子汉们。
德国电影,要么纠结如《柏林苍穹下》,要么冷硬如《别人的生活》,小品文《诱惑假期》,也缱绻了一层尼采式的质问。
可惜战争片要持续《帝国毁灭》或《斯大林格勒》的路子,似乎他们自己觉得太严肃了些。
《红男爵》是个很讨巧的视点。
这位传奇空战英豪赢得了队友和敌手的无尚尊敬,不用担心“美化恶魔”这样的指摘。
叙事充分好莱坞化。
开头里希特霍芬家三兄弟在狩猎,然后被1906年的飞机吸引,老大曼弗雷德未来的红男爵纵马驰骋,振臂呈飞翔状,似乎是个人版的《珍珠港》……十年后,里希特霍芬家老大和队友如女武神一般,玩着技巧低空驾机向战死在敌区的队友棺材上投掷花束,这个桥段怎么看怎么像“非洲之星”马尔赛尤给元帅们表演,用机鼻子挑起杆子上的手绢……邂逅战地护士。
这个总要说一句,红男爵的演员Matthias真有本事,能把所有对手戏的女演员都变成小妈,他那张过分清秀的脸哪……不知道是否是刻意改动,在二战时做到空军元帅的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本是曼弗雷德的表弟,影片里成了胞弟……为了避嫌,红男爵身后没有给未来德国空军的大当家戈林一丁点镜头。
后者作为里希特霍芬中队最后一任队长,自己也曾有过在西线击落二十二架英法飞机的战绩。
为了讨好盟军观众,这部德国产英雄传记片全部用英语对白,德语是配音。
一部电影很容易把一个凡人夸张成一尊神,却很难得将一尊神低调处理成一个凡人。
显然『红男爵』属于后者。
看着主人公以骑士风度上天打飞机,以绅士风度下地谈恋爱,偶尔悲天悯人唱唱厌战的调子,就悟出本片既不战争也不传记,反倒诗情画意的很。
饰演红男爵的德国小生马提亚斯•施威霍弗,是负责为诗情画意添砖加瓦的主力军,他一出镜就昭示了一条真理:名字拗口不要紧,要紧的是有没有一张俊俏的脸。
当他潇洒地跨下飞机,与三位战友在绿油油的停机坪上一字排开,一水的高领衫和皮夹克,一水的围巾飘飘,那阵势,就足以令满场的女花痴一边嚼爆米花一边惊声尖叫,同时彻悟,原来一战时期就已有F4。
女一号莱娜•海蒂此番一袭端庄素雅的护士服,比『300』中的斯巴达王后更添熟女风范,她的角色任务比较艰巨,一要吸引有恋熟倾向的小男生,二要用爱情的力量润滑两小时的片长,三要编织此类型电影必不可少的反战情结。
大屏幕+高清=观看本片的最佳方式,因为养眼的还有美仑美奂的复古空战场面,看着老式螺旋桨飞机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机身图案把蓝天装饰得犹如万花筒,忽然顿悟出宫崎骏迷恋双翼飞机的原因了。
若将『红男爵』与之前同为一战背景的『空战英豪』相比,就明白大把烧钱其实有时候很有必要。
我爱这电影。
你试过吗,看到第一个镜头就有想哭的感觉?
我却没有哭,我是忧伤地微笑着看完了它。
这样很幸福。
那个有着明亮眼眸的德国小贵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拥有自己的猎枪和马,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自家的猎场中打猎。
这位少年叫做曼弗雷德 冯 里希特霍芬男爵。
他的弟弟和堂弟也是一样。
是的,这些快乐的孩子让我想到了维特根施泰因亲王,还有冯 卡格内克伯爵兄弟。
亲王殿下年少时总是有那么多梦想;而埃尔伯呢,他穿着毛皮大衣,里面是空军制服,手里拿着猎枪,脸上的表情真是得意。
就是这些娇生惯养,似乎被宠坏了的少爷们,当战争来临时,却最先选择了成为军人,成为天空中羽翼未丰却无比勇敢的小鹰。
你们是最好的部分。
倔强的少年,玩世不恭,衣着光鲜,有点儿花花公子的派头,像不像在说马尔塞尤?在《非洲之星》里面,小美人居然对他女朋友说:“你知道,我不太和女性接触。
”哈哈,约亨,如果你是一个面对女人会羞涩的家伙,那么,我得说,你绝对飞不出这么好的成绩。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位护士小姐的行为,不停地劝说曼弗雷德停止飞行。
要知道,他是属于父国,属于那片蔚蓝的,他从不属于你,你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
你无法控制他,这位红男爵,不羁的生灵。
马蒂亚斯演的男爵总是穿着漂亮的毛衣,时髦的围巾,风度绝佳,而历史上的红男爵,比起马蒂亚斯,显得更为沉稳和.......复古。
眼神却是一样的鉴定和渴望,他随着飞机的滑翔,翩然起舞,这是一曲最自然动人的乐章。
我很高兴,马蒂亚斯终于不再演偶像剧了,虽然随着电影的推进,我想打他的冲动与时俱增,特别是当他戴着那条古怪的白围巾出现的时候。
而弟弟洛塔尔,冷漠,永远是那身军装,那张脸是过于让人心疼了。
他总是想超越兄长,这个傻孩子,同时他看向曼弗雷德的目光又总是充满柔情和询问:“哥哥,我也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了,如果你也能为我高兴,我会非常、非常开心。
”我想他是想这样说,却说不出口,最终说出口了,却变成了非常僵硬的口气。
这就是兄弟,总是别别扭扭地一同长大。
然后是成熟了一点的沃尔夫拉姆,沉默,或者不如说是有点拘谨地和两位堂兄坐在一起。
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像极了瓦尔特 沃尔夫鲁姆,二战德国空军中似乎不起眼的一个小不点儿,JG52中的后辈,也是哈特曼的战友,同样的稚嫩,同样的前途无量,沃尔夫拉姆在二战时也成了航空兵将领,不辱男爵家族的盛名。
波尔克已经战死,小红把他的照片放在床头。
有一次,当莫尔德斯被调往文职时,他也无奈地对加兰德说:“我更愿意做你一天的波尔克。
”约瑟夫 费因内斯比起他哥哥拉尔夫,真是逊色太多了,无论是演技还是外表。
想想拉尔夫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德军扮相,我已经失却了语言,堕入他的魔法之中,而且,而且,我总想让他来演诺维......红男爵的配乐真的太美了,前两天被《四分钟》震撼了一回,这一次是更加柔和的感动,小提琴的却能表达出在天空中翱翔的感觉。
相比影片的开头,结尾处的处理让我有些失望,显得没什么意义。
如果交给我,应该多少和开始有点呼应,再顺带引出一点空军后面的发展,这片子居然都没表现出一战的失败,我十分怀疑这导演......25岁是个太年轻的年纪了,魏森菲尔德亲王是死于25岁,而对于男爵,我感受到的却不是遗憾,而是某种释然。
男爵和他那一群没心没肺的漂亮小伙子们,有的战死了,有的活了下来。
曼弗雷德的父亲有远见:“Lassen sie doch Lachen, solange sie noch koennen.”这句话耳熟吗?
许多故事都是这样继续的,但是你们毕竟还是在笑啊。
一瞬间,却是永恒的微笑。
越来越喜欢一战制服了,让人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旧日时光。
乌德特,曼施泰因,隆美尔,一战中的新兵,如今已经成长了,成为领导者,而二战中的军校学生,战后也成了社会精英。
有的成了伟大的演员,有的成为了作家,写出了《从海底出击》。
这就是德国的传统,永永远远都不会失去,只要德国孩子那蔚蓝的眼睛还能映出父国天空的晴朗美丽,日耳曼民族的荣耀就会得以保存,就像男爵当年那样。
这篇开阔的天空,会带我找到你。
-Das Ende-(http://ingwer.blogbus.com/logs/33276391.html)
他驾者艳红的战机腾空而起,嘴边划过一丝微笑,这是自信的笑,在天空,红男爵便是主宰。
对于那些脚踩污秽的泥土,带着防毒面具,脚踩尸体碎骨与敌人肉搏,不管是生还是死都如蝼蚁一般的陆军士兵而言,头顶千尺之上的空战宛如众天使之战,拥有战神天使的一方是幸运的,他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希望。
天空的搏斗往往充斥着追逐,腾挪,捕杀,但并非致命,如骑士间不间断地冲刺,人与神之间的高度决定了,天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对手是值得珍惜的。
这可能是战争历史上最后浪漫和优雅,无论你是翱翔,抑或是滑落…然而一战的结果终究不是欧洲皇室和空中武士们能决定的,是钱,是科技。
红男爵参透早已胜利的诀窍,伺机而动,只打有把握的对手,否则就逃跑,这不是因为怯弱,而是精密的计算和权衡。
他算到了这场战争会失败,将军们也算到了,只是没有他上天入地般的洒脱,毕竟战败的代价过于沉重,红男爵只是筹码,将军贵族们才是赌徒。
一个猎手的嗅觉警醒他:战争应当结束了核心引擎的落后,亲密战友的陆续死亡,加重了他的不安,然而战争的机器却无法轻易停止运转。
他自己甚至被过度宣扬成不败战神:只要不出击,当然也就不败。
红男爵小时候骑马,在光芒和发动机的轰鸣中追逐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将崛起于天,注定陨落于天。
这一战他必败,因为他代表的东西太多,他能承受与平衡的却又太少,既然他只想简单地飞翔,那便永远在天空飞翔吧,他要告诉士兵的是神也会死,德意志也会崩塌,这场战争毫无荣耀可言。
有关战争,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不过,看完《红男爵》之后,我对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人墓前那神情一跪有了新的理解。
战争是政治的武力延续。
军队是国家机器,为了国家的使命,那些士兵们义无反顾的冲上前线。
看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要试图叙述这样一代人,尽管他们躲过了战争,但是他们还是被战争毁了。
”片中的德军即是如此。
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从军生涯战功赫赫,击落敌军飞机80架,但是对于战争,他显然不持赞成态度。
他曾经这样说道,“我们要击落的是敌人的飞机,而不是飞行员。
”当战争把一个个士兵物化成一台台机器的时候,德军的悲剧就开始了。
德国人还是清醒的,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也是明智的。
但是,悲剧性的结局是,他死在了当年那个差点被他击落的人的手上。
英雄垂暮,亦可怜兮。
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很有先见之明,德军固然无法击败协约国,面对德意志皇帝,他也敢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令人佩服。
真实,坦承。
德国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战后重建的速度,这样的民族,让人尊敬,让人敬畏。
在西宁小住了一周,晚上无事,忽然想下些电影看,1军说云中强烈推荐红男爵这部片子,于是我决定下了看看。
片子下完,看第一遍的时候,看到最后一战红男爵跟女友告别,即将登机起飞的时候,我实在不忍看下去,按下了暂停键,在群里跟1军他们聊了会,情绪稳定些,又继续看。
导演处理的很讨巧,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场面始终没有出现。
不知不觉中,片子就结束了。
后来又看了几遍,是的,我很少能坚持把一部这样长的片子反复看几遍,今年另外一次大概是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确实很耐看。
当然,红男爵对后世的航空迷有多大的影响,有些人也许是很难真正了解的。
但是,即便你对航空、一战都没有兴趣,或者说缺乏认知的话,也仍然可能会喜欢上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片子拍得真的非常美。
基本上,我已经过了发花痴的年龄了,不过这一次还是老心大动了。
这部片子我看了两遍。
多少年来,再好看的片子我都从来不看第二遍的。
这个红男爵也太帅了吧。
“我要成为王牌中的王牌”,“还有我没有拿过的勋章吗”,所有的狂言结果都被证明并不是狂言,而是真实的传奇。
看了许多讲战争或者以战争作为背景的片子,许多影片的主题都是围绕主人公们为了胜利为了生存,忍受屈辱,忍受痛苦,被情势逼到刀锋边上,或者是腥风血雨中的乱世儿女情,很苦涩,很沉重。
这部影片想着力表现的却是红男爵很明亮很飞扬的少年意气,也可能作为德国人很难表达对一场失败的战争中的本国英雄的赞美,这很容易有美化战争,赞美侵略之嫌。
所以这部片子选择切入的角度比较特殊一点,红男爵作为飞行员最高的理想并不是杀死敌人,那相当于屠夫,而是如同骑士般的较量,有风度有礼节。
飞行对他来说是一个男孩对于自由翱翔的理想的实现,空战像一场男孩间的游戏,只是游戏的输赢异常的残酷,关系到是生还是死。
他的伙伴们都是生气勃勃的很骄傲很漂亮的年轻的德国飞行员,可某一场战斗之后,他的伙伴却成为了躺在污泥里的尸体。
“他们全都死了”,鲜活年轻的生命和残酷冰冷的死亡,强烈的对比之下让人无法不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
红男爵最后出发前的那个特写也很令人印象深刻,年轻清秀的脸,嘴边极浅的笑意浮起来。
在看了些真正的红男爵本人的资料后,我想真正的红男爵是个高空中如鹰般令人胆寒的猎手,而不是那个片中那个动不动就赞美异性的花花公子吧。
他是个坚定无畏的勇士,他能做到的是别人无法企及的,那才是那么多人崇拜他的原因吧。
一个连敌人都无比尊重的人,一个25年的光辉岁月。
故事的结尾我以为得再现男爵英勇作战,力竭而死的场面,可是导演没有,因为那样就俗了,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男爵死去的场面。
快到结尾处大家休息的时候一场玩笑,可是配乐却那么哀伤,透着一丝凄凉,谁都知道男爵总会死的,但我知道,他是属于天空中的雄鹰,只愿意不断地翱翔,直至不能飞翔的那一天。。。
PS:我总觉得这片子说英语怪怪的,哪国人就说哪国话嘛,真是的。
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5.2—1918.4.21) 。
一战中德军最伟大的飞行员。
一生击落敌机80架。
在古典空战时代保持了绅士般的战斗方式:击落敌机而不射杀敌飞行员。
在影片中,主角用“We are sportsmen, not butchers!”这样的台词表达了这种精神。
里希特霍芬所率领的普鲁士第十一狩猎大队汇集了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他的战友们个性鲜明,每个人的战机都有自己所属的经典涂装标志:爱心(另一位著名Ace,沃尔夫),海盗骷髅,红龙,小丑等等。
而他们的队长,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Ace of aces)的里希特霍芬更是不顾机械师、空军司令及战友们的一致反对,将自己的战斗机涂装成全红色,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敌机向自己进攻并将他们一一击落,影片中里希特霍芬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I don't want them to be surprised, I want them to be scared.”。
自此,广袤天空中飞驰而过的红色闪电,和他的“空中马戏团”成为了协约国空军最大的噩梦。
而恐怖的里希特霍芬,则在敌方英国空军的宣传中被称作“红男爵”——The Red Baron。
里希特霍芬如此戏剧化的传奇,也在后世的许多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被反复提及、引申或者改编。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机动战士高达中的经典角色夏亚·阿兹纳布。
同样作为王牌飞行员的他,所有座机均采用全红色涂装。
这是原著作者向里希特霍芬的致敬。
影片以一个唯美的镜头展开了主角里希特霍芬的传奇一生:里希特霍芬与弟弟(后来的另一位王牌飞行员)一同骑着战马在山野中追逐天空中的战斗机,最后里希特霍芬望着天空向着头顶滑翔而过的飞机在马背上张开了自己的双臂。
——在之后的剧情中,协约国的轰炸机夜袭基地时,里希特霍芬也说到:“I've got wings.”——以呼应了片头的这一幕。
而之后里希特霍芬和三位战友一起冒险杀入敌占区向死去的对手飞行员献花圈,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更是成为全片的主要基调。
作为一部空战电影,全片有多场精彩的空战戏。
讲古典空战时代的所有元素和战术,空战格斗、追逐、游猎、逃跑、迫降,飞行员手势,掏出手枪射击等等全都展现了出来。
然而,有趣的是,全片在对于里希特霍芬一生最为重要的两场战斗:击落英军王牌飞行员兰诺·郝克少校并由此获得“蓝色马克斯” 勋章的一战;以及最后里希特霍芬战死的一役,都采取了留白和一笔带过的处理方法。
对于前一战,我所理解的是,正如里希特霍芬一生所遵循的绅士般的战斗方式,杀死敌人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夸耀的事。
里希特霍芬在兰诺·郝克死后,急忙赶到了坠毁现场,并收藏了敌人的座机标识。
而之后,随着女主角对于里希特霍芬思想的重要影响,主角更是彻底地抛弃了开头那种意气风发的帅气飞行员的形象,全片的基调也逐渐变得灰暗。
里希特霍芬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以及作为军人,无论是敌是我,生命是如此脆弱。
而他,全军全国人民爱戴和尊敬的大英雄“红男爵”,也不过成了战争中的一颗棋子,被用以鼓舞士兵,被用以欺骗他们——自己也可以像里希特霍芬一样英勇杀敌而永远不会战死。
于是,紧接着的每一场空战,里希特霍芬的战友们相继战死,没有光荣勇敢的杀敌,没有“红男爵”英雄般的一骑当千,有的只是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凋零。
而里希特霍芬的脸上的表情也在每一次产生着细微的变化。
直至最后其通过自己的小说和向普鲁士国王的摊牌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绝望的思考。
而对于里希特霍芬一生中的最后一场空战,影片中只留下了朝阳下,即将起飞的里希特霍芬转过头来向着女主角的最后一抹微笑。
这让我想起了《最后的武士》里片尾天皇和Nathan的对话:——“Please,tell me how he died.”——“I'll tell you, how he lived.”
好吧,反正我很喜欢这片。明亮灿烂的风景和三千米高空翱翔的对比,战争场面虽然不长,总比国内大片浩浩汤汤虚假浮夸不知所云的表现感要好。还是昨天那句话,梦境不过是现实的变形并终有一醒,但你并不能就此认为从梦境起飞的人生毫无意义。赤红色双翼机呼啸上蓝天的一刻,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传奇。
豆瓣之前的那个美男子电影豆列不知道有没有收录这个~但是男女主视觉上的的年龄差距太大了吧,,,整个阿姨和大男孩啊,,,,
帅~
皮衣,彩色围巾,风镜,紧腿裤,靴子。金发,灿烂的笑容,红男爵继承了德意志的美好品德和英挺的外表。对于他的猎人习气余生俱来。还是现实中的小护士表情温柔
评三星太吝啬,打四分又觉得很多薄弱的环节不甘心,可惜没三星半!影片如果是反映战争中的人性主题,观影效果是不够触动人心的;如果作为个人传记片,这位德史上的民族英雄在挖掘他思想、性格、情感等各方面又都不够深刻;爱情不是导演想依托的主线怕抢了主题的风头,但似乎过于回避或者说苍白了。
王牌中的王牌,一战中,德意志民族的象征。。。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
德版夏伯阳
骑士精神80架——永远也不会有这种战绩了~~
女主角不好看,浪费了美男了
德国
马马虎虎还可以
通片都是英语对白也好意思拍红男爵,信天翁和骆驼倒是像模像样,齐柏林就有点太假了
作为传记片显得平淡了些,浪漫主义风格,感情线也如此纯爱。
可惜了这个题材,还不如我看百度百科热血沸腾,说反战吧,也体现得不深刻,浪费了那么大的场面
没啥意思
三星半。这货好萌啊。。。
战争片也可以很好看1
gloomy..
08.09.23.Der.rote.Baron.2008.红男爵.T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