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拍攝有關暴力和驚慄的故事,一些歐洲導演特別考起觀眾的耐性和專注力,不會像荷李活類型電影那樣講求感官刺激,分分鐘有聲有色。
法國導演Xavier Legrand的首部劇情長片《監護權爭戰》(Custody)就是以這樣不怕悶到觀眾的風格講故事。
為甚麼這些歌舞鏡頭要這麼長?
角色們在畫面中走來走去,重點在哪?
觀眾要耐得住這種電影語言,留心各項聲畫細節,在結局後回想,才會察覺之前看得五里雲霧的片段中一直有故事在發生,只是當時不知哪些細節需要留意。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講兩夫妻分開後,前夫先爭取隔周見兒子的權利,再設法找尋逃避他的前妻。
導演一直沒有清楚交代雙方離婚的原因、誰更可信等等,把篇幅放在「男主角要找前妻說清楚」這歷程上。
懸疑的效果似乎只對特別有耐性的觀眾有效,因為導演往往讓觀眾跟戲中角色一起漸漸沉浸於「好像有事發生,但又不知是甚麼事」的不安狀態中,有一種莫名的焦慮,另一方面也對這種焦慮之原因產生好奇。
只是這些長時間的段落和枝節累積起來,或會令觀眾精力渙散,感到疑惑及沉悶之餘,更難留意故事的細節和內斂的推進。
等到電影約最後四分一才急轉直下,讓觀眾知道恐懼和暴力的源頭在哪裡。
彷彿之前一直靜態地吊著的鉛垂,到最後有魚時忽然變成跳下水用魚叉搏鬥那樣激烈。
之前導演在敍事上推延著的壓力在結局一次過引爆,焦慮和懸疑造成的心理張力解開了。
這時觀眾才能理解前文中,各個角色的情緒和反應——如果他們之前沒打瞌睡的話。
可怕的是太多亲密关系里的暴力无法举证而被暴力的一方以及孩子长久的活在透不过气的影子里而施暴的一方自诩这是爱的一种方式我是全程攥着拳头喘不过气看完的生活里太多太多被施暴者的人只能自己活在阴影里无法举证无法诉说默默承受痛苦靠自己走出来可是怎么办呢可是能怎么办呢外人是真的没办法判断痛苦只有自己的,但是相信自己你可以走出来的你可以的
剧透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恐怖片了,很多人会说太夸张了,拍的跟谍战片一样。
但是现实我觉得会更恐怖,其实拍的很真实了。
一个打过你的人,伤害过你的人,你原谅过却再次伤害你的人,这样的人你还得跟他见面,那简直生不如死吧。
我曾经看电影时想过,真的想杀了他,自己再死。
从开始的每一秒感觉都和电影中的母亲一样,始终绷着一根铉,小男孩的每一秒我都好紧张,进到家里时,天啊,男主哭的时候我觉得更可怕。
我一点也不觉得女主控制欲强,想想自己的母亲父亲就明白了。
只是不让自己还没有成年(马上)的女儿跟人家睡一张床上,况且他俩早睡了……现实中我的朋友给她妈妈看过她男朋友照片,她妈妈也是觉得这男孩不行,就是晾着,不是那种要死要活的不让你们在一起,就不管。
父母们说实话就是是经历的多,他们也知道。
最后的那一段,真的是跟他们一起哭,因为体会过那种自己无法主观停止下来的哭泣,所以能明白他们的心情,但他们是恐怖的害怕的。
今天还看到一个艺人讲述自己的经历,觉得太苦了,他们真的好有勇气啊。
现在想想,只觉得感叹,法国感觉在这些方面的法律已经很完善了,在案件上还是会这样……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那些被家暴的人们,不知道最终,现在结果怎么样,看很多评论是不是按故意伤害罪更好。
唉,希望在这方面也能有电子脚铐出现,他们再出来时,再接近被伤害过的人们时,会有报警之类的。
不过好多美国电影也会有那种犯人把脚铐弄开的……看到电影评论有好有趣的,有在维护男主的,然后底下就回复看见没,千万别找这种男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回复的太好了。
大学生活最后一次观影奉献给这部《监护风云》。
其实我与本片颇有些渊源,去年参加法国影展就注意到这部电影,可惜时间冲突只得作罢。
今年的法国影展因为毕业注定参加不了了,得知“艺联”定档了本片,立即买了票,算是把去年、今年的遗憾一并弥补。
看见本片的定档海报就联想到《寂静之地》,这也让我产生了惊悚片的预期。
看完电影才知道,敏感而固执的男人才是生活中最大的怪兽。
不过两片在声音处理上都用留白取代了配乐,营造出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情绪在寂静中不断积蓄,在结尾的高潮如惊雷般炸响,火光十足,危险迸射。
导演泽维尔·勒格朗早年从事戏剧表演,本片是他身兼导演、编剧的长片处女作。
多年的舞台经验让他对配乐产生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传统的舞台配乐过分渲染戏剧性而阻碍观众与演员内心的直接交流。
在本片筹划阶段,勒格朗得知有的妻子能从丈夫开门时声音的大小判断是否会挨打,以此为灵感,他设计了本片的声音主题,大胆地用环境音效代替了配乐。
本片的声音效果极其细腻,小到呼吸的变化、身体与椅背摩擦发出的声响都清晰可辨,这不仅有助于营造沉浸的观影体验,更是对片中人物情绪变化的直观表现。
毫不夸张地说,情绪是推动影片发展的主线,而声音是人物内在情绪外化的手段。
从开始听证会对话中的隐忍、平静;到中段各种水流声、手机铃声变得杂乱起来,象征着人物内心的烦闷;再到结尾部分,所有声音都变得毫无节制,哭喊声、吵闹声、枪声一浪高过一浪,不仅冲击着观众的鼓膜,更将这个早已风雨飘摇的家庭轰个粉碎。
电影对细节的处理也极为精妙。
导演在信息量有限的前提下,没有选择平铺直叙,而是将导致情节转折的诸多细节隐藏在叙事之中,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男主角如何一步步找到女主角地址上。
在家庭聚会上,男主角母亲曾提到要参加男主角妹妹的婚礼,这看似与主线毫不相关的一笔,却在观众快要遗忘时抖出一件事端:男主角母亲在婚礼上遇见多年前的邻居,而这位邻居恰巧几天前在公交车上遇到了姐弟二人。
父亲凭着这条线索找到了公交站牌,并推测出女主角的住址。
影片曾经交代过姐弟二人乘车的场景,如果观察的够仔细,就能发现一名妇女在注视着姐弟,毫无疑问,她正是男主角母亲在婚礼上遇到的邻居,可见导演构思之精细。
画面左侧虚化的女人一直盯着朱利安,为后面情节埋下伏笔导演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法国,“家暴”经常被理解为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而他拍摄本片的初衷就是希望探讨家庭暴力对整个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影片中,父母对子女消极影响如同一条看不见的锁链束缚着整个家族。
导演有意将人物设置成对称关系:男方父母——父亲——儿子对应着女方父母——母亲——女儿,这无疑让观众对这种“遗传厄运”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影片多次提到祖父对父亲的家暴,如开场听证会上朱利安的证言,还有餐桌上父子两人之间的抵牾。
毫无疑问,父亲继承了祖父的火爆脾气并变本加厉地施加给自己的儿子;外祖父母懦弱的特质也鲜明地体现在母亲的行为上,她对丈夫一直采取逃避的策略,而让幼小的朱利安作为挡箭牌,这无疑进一步刺激了丈夫的怒火。
与父辈不同,年轻一代开始有意识反抗这种“遗传厄运”,这也是本片压抑氛围下唯一的亮色。
小儿子朱利安执意摆脱父亲,才有了故事开篇的听证会。
而在父亲的步步紧逼下,他用自己微弱的力量维系着自己与母亲的安稳生活,删除母亲的电话,告诉父亲错误的家庭地址……这种努力虽然徒劳无功,却令人怜爱;而女儿得知自己怀孕就毅然决然与整个家庭脱离关系。
导演对女儿这条线索处理得十分含蓄,在舞会后,女儿和男友将一大排钥匙和一封信留在舞会的地板上(注意细节,这里有三声钥匙声响,代表着舞会钥匙、外祖父母家钥匙和自己家钥匙),联系她在舞会上演唱的歌词就不难想象她的去向。
女儿将一封信和三串钥匙留在地板上有趣的是,女儿第一次出场就是在车站送别,这无疑暗示了她的命运走向。
而整部电影亦可看作一个环形:开始即是结尾。
在一夜的惊心动魄过后,等待母子二人的必将又是一场漫无天日的抚养权争夺。
这次的结果一定能如他们的心意吗,答案并不尽然。
如果连女儿的伤情报告都无法说服法官,仅凭警察报告和破碎的门板又能说明什么?
片名原意为“倾尽所有”,家庭本是倾注所有爱意的地方,而当这份爱找不到出路和回应,却转化为加倍的怨愤,而这份恨意在家庭的包裹下极具迷惑性,在影片中这突出体现在邻居的设置上。
邻居第一次出现
邻居第二次出现
邻居第三次出现邻居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前两次她看到的是欢闹的孩子和慈祥的父亲,而当她发现这个家庭伤痕累累的真相时,投以长久的注视与疑惑,这种注视也代表了所有观众对“家庭”这一概念的思索。
房门关上停止了注视,影片也随之结束,但我们的思索却不应止步于此。
文/梦里诗书家庭暴力中受伤最深的永远都是孩子,《监护风云》以一对离婚父母为引对家暴的聚焦,其在试图走进孩子的心理同时,也着力去解构家暴真正的恐怖,让观众以第三人的视角看到家暴对整个家庭带来无从愈合的创伤,而最后导演泽维尔·勒格朗惊悚悬疑的手法收尾,不仅将电影推向了高潮,更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
《监护风云》开门见山的伊始便是一场法庭离婚戏,夫妻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孩子的抚养权上,看似克制直白的夫妻对话,却叙叙到来了这个家庭濒临破裂,对峙法庭的隐痛,妻子指责丈夫对孩子使用暴力,而丈夫则指责妻子给孩子洗脑,自已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好父亲,双方的各执一词,使法官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给出了一个中庸的判决,既双方共有监护权,丈夫在周末有权和孩子在一起。
随着剧情的展开,电影也一步步的揭露着真相,年幼的孩子不情愿与父亲共处,父亲不断的逼问着儿子朱利安的新家地址,能见于细节的勾勒,使电影中施暴者的形象越发立体了起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已经离婚的妻子仍旧有着病态的控制欲,而在展现自己的暴怒和暴力后,他又会痛哭希望能得到妻儿的原谅,这样一个根本无法控制自已,无法调整自己情绪的男人,其实正是不少遭遇家暴家庭的真实写照。
《监护风云》一个颇为巧妙的点,就在于电影没有在最初就把家暴丈夫编排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徒,相反他善于博取他人的同情,面对破裂的婚姻仍旧试图去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甚至还努力尝试去改变,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非典型的人设,恰恰才是最为真实的,他对孩子造成的是一股无以言状的压力,而饰演朱利安的小男孩尤为出色的演出了他在这种原生家庭中挣扎与恐惧,令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他的心理状态。
在家庭关系中,有两点是绝对不该被原谅的,一个是欺骗,一个是暴力,前者关乎人品,后者关乎本性,当一个人无法控制自我情绪,可以对自己最为亲情的人都施展暴力的时候,这样的关系延续下去其实只会酿成如电影最后那股让人不寒而栗的悲剧,因为每一个施暴者的本性都是极度自私的,他根本无从真正认知到自己的盲点,这就丽日电影中的丈夫明知道自己的暴行会带来什么,但他仍旧这样做了,而对于被害者而言,妥协忍让只会衍生更大的暴力。
面对家暴,不论是谁都应该勇敢的说不!
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毕竟一个破碎的单亲家庭至少还有亲情的依靠,但一个充满暴力,委曲求全的原生家庭只会毁了所有人。
看第一遍到小孩故意引错路的时候耐心快丧失殆尽了就快进了,觉得导演在故意制造矛盾,看似拍的很现实,但逻辑一点都讲不通,男孩见到爸爸的态度,完全没有害怕的样子(正常面对暴力的爸爸应该是有点恐惧的吧?
),更多的是厌恶,至少不会这么嚣张,甚至可以直接用脏话怼爸爸(在你屁眼里),在爸爸表现出了暴力倾向(捏下巴,捶座椅)之后,那种反差太奇怪了,好像是第一次看到爸爸这种样子被吓坏了。
然后故意引错路以及其他拙劣的谎话(当场就被拆穿的),让人觉得他根本不是想编造谎言,而是说谎已经变成了一种性格,就是谎话随口就来,不仅对爸爸撒谎,对妈妈那边也是这样的(第一次回家的时候),男孩这样的做法就算了,可以说他还小(其实也不小了,初中了)妈妈的做法居然跟男孩高度一致,拙劣的谎言,不考虑结果的做法,在对于法庭已经判定的事情上不想长远的对策,而是到爸爸已经到楼下了再编造谎言(小孩生病了)看完之后又马上看了第二遍,才发现第一幕忽略了很多细节,为什么法官会判定爸爸有监护权?
首先,是没有证据证明爸爸有暴力行为的,在女儿已经十八岁,儿子十一岁的情况下,夫妻差不多二十年,没有任何证据,女儿对爸爸指控暴力声明最后也自己撤销了,上班
十多年前,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家暴的可怕。
剧中冯远征饰演施暴的丈夫,他狰狞的面容是许多人的“童年阴影”,直到现在仍然有人称呼他为:“那个打老婆的家伙。
”十多年后,又一部讲述家暴的电影横空出世了,它就是《监护风云》。
这部电影将于6月21日登陆全国艺联专线与观众见面,在最近的超前点映会上,这部口碑之作引起了现场强烈反响。
大家观影后的普遍感受是:害怕、紧张、愤怒。
最后15分钟的家暴戏过于震撼,以至于影片结束后大家都忘了鼓掌。
到底是什么魔力引起观众这样的反应?
答案很简单:这部电影纤毫毕现地讲述了家暴的全部真相。
家暴是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词。
试问,谁小时候没因为淘气挨过父母的“混合双打”?
报纸上都公开表示,适当的体罚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可我们接受的那叫做“棍棒教育”,和家暴还是有着本质区别。
“棍棒教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父母打孩子大多出于“恨铁不成钢”“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
而家暴则完全不同,受害者除了忍受短暂的皮肉之苦,还要长期生活在心理阴影之下,可能终其一生都成为他们无法抹掉的烙印。
而施暴者往往心理都极度扭曲,他们如同嗜血的野兽般在施暴中获得快感。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大多数受害者都只能保持沉默,毕竟连自己最信任的人都是这副丑陋模样,还有谁值得信任呢?
受害者的软弱让施暴者更加为所欲为,他们化身为天才的演员,把天使的一面留给外人,把魔鬼的一面留给家人,在两副面孔间自由切换,外人根本无从分辨,受害者无奈地控诉也往往被认为是哗众取宠。
《监护风云》是法国导演泽维尔的长片处女作,93分钟的片长,剧情极其简单,但导演对节奏的把控、情绪的调动却非常老练,影片将家庭伦理片与惊悚片巧妙杂糅在一起,产生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该片也凭借过硬的品质一口气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凯撒最佳影片等大小21个奖项和27项提名。
那么这部电影是如何抽丝剥茧地为我们呈现家暴的恐怖呢?
第一,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该片的开头波澜不惊,有长达15分钟的法庭戏,在法庭上一堆夫妻协议离婚,就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展开争论,双方唇枪舌剑,好不热闹。
乍一看,夫妻二人,丈夫样貌彪悍,谈吐不凡;妻子面容憔悴,言语颤抖,与一般的离婚夫妻无异。
可仔细一听,缺发现信息量很大,妻子控诉丈夫虐待儿子和女儿,并且有直接证据,希望孩子与丈夫完全一刀两断。
可丈夫的律师却辩解道,丈夫负责医院的安保工作,在朋友和同事中都有着良好的口碑,家暴的帽子完全空穴来风,丈夫应当获得孩子的探视权。
面对这一出罗生门,法院最后当了和事佬,安抚了妻子,给予了丈夫探视权。
看到这里,许多观众都被丈夫那憨厚的外表骗了,在大众面前他爱子如命,周末开车接送孩子去奶奶家,对儿子的爱快溢出屏幕了。
可儿子的反应却说明了一切,在与母亲姐姐相处时,他表现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烂漫,可是一旦与父亲独处,他立马静若寒蝉,可以肯定这是长期处在家暴阴影下的一种条件反射。
别急往后看,影片在前半段温吞如水后突然乍起波澜,父亲原本要开车带儿子参加姐姐的party,父子在车上独处时,这个模范父亲突然摘掉了面具,露出了真容。
他歇斯底里地朝儿子怒吼,逼迫她说出母亲的隐私,还骗得了房屋的钥匙,准备大闹一场。
儿子瘫坐在座位上,吓得蜷缩成了一个球,随后趁父亲不注意,他下车逃跑,父子在马路上来了一场追逐戏,儿子好容易才挣脱出了父亲的魔掌,影片没有直接呈现父亲对儿子直接施暴的镜头,却通过父亲的转变,儿子的反应旁敲侧击地反应了家暴的可怕,很难相信孩子和母亲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影片最后父亲彻底迎来了爆发,他手持猎枪强闯母子的住宅,母子和孩子在屋中瑟瑟发抖,邻居透过门缝暗中观察,警察隔着电话远程营救都让影片的惊悚程度上了一个台阶。
可以说,90分钟里,父亲从温文尔雅变为嗜血狂魔,整个过渡十分自然,观众的胃口也被一步步吊起。
第二,视听技术一流,音效处理满分作为处女作,导演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却配上了最精湛的视听享受,这种取舍显示了导演大刀阔斧的勇气。
全片没有配乐,却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营造悬疑氛围:汽车的喇叭、公寓的电梯、手机铃声、报警声、枪声,这些寻常的声音经过导演的编排化腐朽为神奇。
导演是个控场大师,每个节奏,每个声音都能才准观众的点,几场家暴戏,通过不同人物视觉观察审视,戏剧张力十足,让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第三,家庭伦理的开头,惊悚片的结尾看开头的唇枪舌剑,你会觉得是一部“话唠”的家庭伦理剧;可是看结尾,却是标准的惊悚片。
两种风格的巧妙结合给以后的伦理片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
导演显然深得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真传,将悬疑包袱埋藏于波澜不惊的叙事中,定点引爆,惊喜连连,最后父亲和母子隔着厕所门对峙的场景是向库布里克的《闪灵》致敬。
一个家庭伦理片这么拍,让你体验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刺激,还欲罢不能,在紧张、惊悚过后还能多一份对家暴沉甸甸的思考,这样的片子怎能不爱?
需要特别之处的是,冯远征也成为了《监护风云》的推荐大使,可见这部片子在载誉一年后引入内地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翻开微博,看看新闻,现在的家暴事件屡屡出现,除了对施暴者给予指责,我们也应该了解家暴的前因后果,避免类似的悲剧在我们身上上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了,这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6月21日,去影院看《监护风云》,对家暴勇敢say no!
残暴是爱的对立面,不是什么笨拙的表达爱的方式。
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已经于上周开幕了;回顾一下,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部拿到银狮奖、金狮奖提名的影片:《监护风云》。
它是个剧情片——但越往后看,就越像恐怖片。
这片看得吧……不知你会是被丧哭还是被吓哭——反正到了最后,影院里和屏幕前颤抖着的观众,眼泪根本止不住。
情节冲突的来源很简单:离婚父母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母亲保护孩子远离暴力倾向的父亲不让其接近;结果却没有争取到单独抚养权,与此同时父亲以各种方式强行介入孩子的生活,最终几乎酿成悲剧。
韩国版海报中孩子无辜的背影,讽刺到令人揪心电影中对这个冰冷故事的讲述,也是十分的简单——从法庭判决,转向数次父子共处片段与母子共处片段的对比,再到矛盾彻底爆发。
在电影缓慢而坚定地逐渐推移过程中,你也许早就做好了心理预设:对于这个主题,你可能也在别的片中见过了太多太多;但是,当恶毒的面具被血淋淋撕裂的一刻,即使有着再大的准备,也过于难以承受了。
家庭暴力的极端阴影之下,孩子,是永远的受害者。
①请停下吧,谁来为我的伤口负责看完片的我,觉得这电影若提示“部分内容可能引起不适”都不为过。
无休止的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他们被父母的争端淹没长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因孩子而起,也不应与他们有关;远近离合,也不该让孩子负罪。
但在无数的高压家庭案例中,被吞噬的恐惧时刻笼罩在孩子们头顶。
“法庭”这一负责一锤定音的场所,这次却不是结局,而被搬到了开头。
影片刚开始就为全片的基调打好了基础一上来,用了长达约十五分钟的单个场景,呈现了一场听证会前做笔录的过程。
没有高声争吵,没有激烈对峙,父母双方的情绪表达也十分克制,仅在微小的神情间做着挣扎;作为证人的孩子们也没有出现,只有他们的证词,串起了整个场景。
但这看似平和的一幕,足以令人窒息。
孩子们的陈述里已经透露出了他们的恐惧这一刻钟的安静讨论,足以使人坐立不安——足以让你觉得,“为什么还没结束”。
片中父亲对待生活的方式显然一团糟,孩子们都不愿意接近他;然而对于母亲保护孩子的行动反向指责其“过度”,居然为他扳回了局面:法庭的判决,显然是不够公正的;这一决策,开启了后续一系列潜在事件的发酵过程。
父亲多次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将其带走为了保护孩子,母亲用尽各种办法,却连谎称生病都无法阻止父亲的执意;儿子每一次坐在副驾驶上,与父亲根本无法正常交流的重复场景——说轻了是尴尬,实际上能看出,儿子的心理阴影面积巨大。
私下里不想见,见了面也恨不得挖洞躲着。
今年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无爱可诉],也讲述了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无爱可诉]是关于更漠然的冷暴力形式——父母沉溺于彼此之间的隔膜与对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从这段家庭生活中消失——最后,他真的彻底消失了。
不管是冲突还是无视,对孩子的打击都是巨大的。
孩子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家中的场景,可以说是对紧张气氛的稍作缓和;可惜这也没有维持多久。
和爷爷奶奶还算交流顺畅,但随时都面对着父亲下一秒的突然爆发。
不稳定的情绪,当然也更是加深了孩子的恐惧,何况这种情况一再出现。
对孩子请求监护时间的变动也是凶狠拒绝,随后只顾自己摔门扬尘而去。
与此同时,对于前妻的控制欲也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具体体现在这两个场景的冲突中除了与孩子共处时的恶劣表现,父亲还将自己对前妻的暴力倾向间接施加在儿子身上,或是找到机会直接施加在了前妻身上。
即便这样,父亲仍在指责前妻对孩子“控制欲强”,认为是前妻“给孩子洗脑”,认为这才是孩子们疏远他的原因。
好笑吧,虽然我已经笑不出来了。
一切都导致了影片结局处的恐怖发展父亲端着猎枪轰开家门、还伤到儿子耳朵的时候,看片的我直接跟着母亲和儿子两人一同发抖了起来——回头想想,在这样一个父亲身上,这简直就是注定要发生,不是吗?
暴力催生暴力、继而催生凶残的结局;实施家庭暴力之人,未导致极端情况、想要强行占有的主权不得手的情况下,是不会罢休的。
这种人的脑中,没有同情、没有悔改、没有理解,只有令人恶心作呕的施暴欲望——对着自己的家人。
不得不说,片中的报警系统和警察效率真的是高分啊……说到这儿,再转头看看最近的“滴滴”事件——有些事情,光是叹息和咒骂,简直都让人不知从哪儿讲起。
好了,这片我是不敢再看第二遍了。
③黑暗之中,放下你手中挥舞的枪毫无疑问,这个家庭中的母亲和孩子,全都是片中父亲精神和肢体上暴力的绝对直接受害者。
本来就拥有保护孩子本能的母亲,在经历过前夫的纠缠之后,变得更加绝望但谨慎——那些为了帮孩子躲避他们父亲的谎言尝试和正面阻拦,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无奈、那么让人唏嘘。
母亲已经使用了尽量大的努力她也只是个普通的女人——虽然影片中没有着重呈现,但她与片中父亲的悲惨婚姻,显然也是充满了暴力和痛苦;她尝试着去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去实施对孩子的保护,换来的却是前夫莫须有的骂名和更加偏激的举动。
片中女儿和她的男友,前者与母亲的交流片中女儿和她的男友,前者与母亲的交流女儿这个角色,设置得也十分巧妙:她与父亲两人之间算是根本没有正面的对手戏——但这个人物在故事人不可或缺。
她与男友的交往、与同学朋友的聚会代表着她的个人生活,而她与母亲的交流代表着她与家人的交集。
这两者在片中女儿身上体现出了交叉的相互作用,对故事发展起着辅助的作用;这个家庭中的一切矛盾和化解因素,有时都可以从女儿身上通过疏离的方式以小见大地看到。
同时,片中许多正面人物的出现也很重要比如母亲的律师、爷爷奶奶、女儿的男友和母亲的朋友——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通过自己对中心事件的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对比和映衬着父亲的残暴。
并且,这些角色也是母亲和孩子们生活的正轨一面,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影片紧绷着的氛围。
法官的判决是不可忽视的触发点之一司法机构,按理说该代表公正——但很显然,特别多的情况下,这并不是实际情况。
片中的判决也正说明了一点:现世的法律裁决,总有触及不到人性至恶处的地方。
在这种需要钻入“潜在危险”怪圈之时,法律就显得十分无力了。
最后借用帕特里克·梅尔罗斯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呼吁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停止他们对自己家人的施暴行为,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我能确定的一点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该轻视这个问题;该动用的官方手段就要动用,该完善的法律就要完善,该下达的惩罚就要下达。
别再让受害者在黑暗里越坠越深了。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不管法律如何在形式上客观完善,不管所有的艺术载体如何淋漓尽致地主观表现,人们最终都会发现,这个世界在本质上并未有丝毫的改变。
所有形式的暴力都离人们不远,一直在默默等待恰如其分的时机展现意欲的威力无边,所有的理智都只是人对人一时的欺瞒。
电影和现实的区别有一个很特别的点,人们可以将电影世界严格分级,却永远无法将现实世界分级,所以现实的人们真的可以比在电影里更加为所欲为。
更遑论在电影都没有分级的某些现实世界,人们更加可以不计后果。
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很早之前就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剧照,实在是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浴缸里的母子,竟是因为要躲避前丈夫,父亲的子弹。
即使是在法国这样的社会,保障权益较好的国家,男女意识好一点的地方,女人还是这样难,男人真的是不受法律管束,一旦爆发,就是野兽。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理想型是文文弱弱的,因为男生太壮会让我没有安全感,我喜欢女生一点的男生,因为这样会让我感到稍微安全点。
看的时候我在想我的父亲,虽然没有这么过分,但是如果妈妈也提出跟他离婚分开的话,估计也可能是这样的走向,极端占有欲,发起脾气来,没有王法,他眼里自己一切都是对的,我从小在拥有这样的父亲的环境下长大,造就我最喜欢人的品质就是温柔,一旦有人跟我爆发一点,发点脾气我真的会怕死,是生理性恐惧。
我不是厌男我真的是恐男。
遇到这样的男人,真的只有他死了才算真的安全了!
这样的渐渐的暴露真正的问题,走向逐渐紧张,这还只是电影,不敢想象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女性遭遇着这一切。
女人们,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不要抱有幻想。
最后那扇门真的是点睛之笔,什么前面的法律过程都是徒劳,别人的家庭,一扇门内,你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以无论出于什么立场,家庭中,男女之间女人总是弱势方,法律在这个方面的公平,不应该是绝对的公平,偏向于女性一点,这样才是真正的平等平权,女性利益,尤其婚姻方面。
外人你不过看到了屋外的一切,孩子说的你必须得信,他们是唯一真相的见证者!
家暴男隐忍多时,在妻子冷漠的就是不沟通态度下强行家暴,被警察抓的故事。被骗,什么高明的拍摄手法,故事不行就是不行!浪费时间
更想看的是,这对夫妻在变得互相憎恨之前,经历的一切,如果能以交叉剪辑的方式来呈现,剧情会更饱满。
作为处女作长片实在是很优秀 / 最让人赞叹的一点就是影片一开始就将立场放在一个中立的态度,给予了当事人双方同样的话语权,镜头上也运用了对称式构图。冷静而克制,人物的情绪是内化,台词不多,近景和特写镜头的巧妙使用又完全可以体会到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影片不是站在受害人的角度而过度的煽情,而是完全以旁观者的态度来讲述一整个家庭由于家暴而引发的一连串情绪上的累积和行为上的动作。(从最后一个镜头由邻居家老太太的视角来看屋内事件的收尾)/ 最后一场戏绝对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前面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必要的铺垫,男主为何会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母子二人为何在凝神听着屋外的动静。/ 觉得有点做的不足的是大女儿这一条线索
想表达的全都虎头蛇尾,看开头猜全部剧情好吗,能不能不要把狩猎俱乐部的梗放的那么早,生怕观众是傻子吗
又一部无配乐电影……故事没啥特别的
如果你告诉我他有什么暗线什么隐喻,我会高度你麻烦先把剧本写的好一点
不知所云,CCTV6放之前好一通吹,什么希区柯克库布里克都扯上了,满怀期待看了,看完一阵懵逼
可看性低
导演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能一直吊住观众的观感,既不提供解释也不应承观众的猜测,但能通过几幕戏一步步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并让人最终忘记这其实是个看似会落入窠臼的家庭题材,没有申辩也没有升华,仅仅通过很简单的故事情节就能体现戏剧的张力。家暴题材就该这么拍,因为什么也不会改变。
强化性别俗套的生活一瞥,细腻但没有营养
故事非常简洁,由一场监护权的庭审戏拉开家庭暴力的序幕,并层层递进角色心中的恐惧感,最终由类似于惊悚片的形式完成了戏剧的高潮,节奏感和压迫感都把握得不错,主题明确,就是格局小了点。
照本宣科
反類型的類型,對「聲音」關注。劇作的亮點是,某一刻你甚至會對父親移情,但最後的高潮打破了你這幻想
也就最后10分钟,还有点儿抓人。前面实在是平平而琐碎,一点儿不像法国片子,倒像东欧的现实题材影片。但就算最后10分钟很紧张,这片子也不能就此定性为“惊悚”吧!太夸张了。居然还是第74届威尼斯最佳导演奖。第15届法国电影展映 百老汇影城apm店 5号厅真差 出入口紧贴直对着观众席
一平如水,简直看到睡着,最后十分钟才有点小高潮,然后就结束了。如果只是因为家庭暴力这个主题就给高分的话,有点牵强了。只想说:家暴男biss!
简直是一部亲密关系反面教科书,夫妻冲突受伤的是孩子,伴侣紧张受伤的是关系,本片把影响情感关系最常见的几个点,情绪失控、控制欲、失去信任、逃避与谎言都演绎到位,当这一切让爱慢慢消失,就会变成恐惧和逃离。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从旁观者视角审视这一切,画龙点睛
小男孩真的太可怜了 因为没成年结果即使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得那么清楚法律还是选择父母共同抚养还好最后家暴男被抓起来了希望小男孩耳朵没有啥大碍
比短片难看好多。。。
可怕…这爸爸在挑战恶心的极限……
抵制家暴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