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都会充着看帅哥而了解这个组合,这是不用害羞说出口的事。
吴彦祖的超强人气让这帮人是否懂得唱歌已经不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他们会做这样的一件事,他们做了些什么。
记得第一次在MTV中看到他们唱歌的时候,感觉就是吴彦祖在为电影做宣传啊,竟然学人组boy band,而且&一个肥佬,&两个不知名人士唱的不知所谓的口水歌。
但是让我最惊喜的是《四大天王》记录了他们怎样做这件事,也就是how,香港娱乐圈的众生相曾经在不少电影&电视剧中有所耳闻,炒作,假新闻,上位……只不过他们坦诚地把这些东西公诸于众,千嬅说其实你只要当它是一场纯粹的游戏,在娱乐圈会生存得开心点。
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讲,就好像看到一个华丽丽的网页背后的源文件,然后发现其实所有浮夸都是刻意给你做的一场show,这样的事实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会影响娱乐版的销量,也不会影响不断有人唱片大卖绯闻不断桃色沓来,但是它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唤起了我某种程度的良知:那些被镁光灯打得眼睛都睁不开得的明星们他们也是人,他们都有压力,未解决他们都有很多委屈,屈服,真&假尤其是看到吴彦祖发脾气出走,要看心理医生,而且不断喝胃药的时候,看到人性的自私&简单生活只是一场更保罗万有复杂无比的戏而已。
在笑声中看完的。
对现在的音乐的创作有了肤浅的认识。
没想到吴彦祖也能拍出如此不错的电影。
比较感动的部分应该是连凯对Andrew的那段话,说Andrew是alive里最私心的一个。
连凯分析了Andrew的私心。
确实Andrew确实是因为实现父亲的期望而提出组建一个band的idea。
人的动机都不是那么单纯,但开始做以后才能发现做的乐趣,刚开始的动机也许消失不见了。
最近看的一部有吴彦祖的片子是《夜宴》,不过我觉得不好看——吴彦祖在里面又不帅——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这部片子并没有将宏大的场面与精彩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会不会张艺谋、冯小刚和宁浩合作一下,真正的中国大片就出来了呢?
所以还是写一下倒数第二部的《四大天王》吧。
前面有一篇我已经写过《四大天王》了,这一篇旧“影”重提只是要说其中一个细节。
尹子维在台北演唱会的时候迟到了,上了台又忘记歌词,事先四人说好不跳舞他又突然跳舞,弄得场面混乱。
演出结束后,吴彦祖认为尹子维做错事应该道歉,但是尹子维却认为只要歌迷觉得High用什么方式不重要而死不悔改,两人争执起来,吴彦祖一气之下走了。
连凯让尹子维打个电话给吴彦祖说说,却被尹子维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这是背景。
上海演出前十五分钟,吴彦祖终于出现在休息室里,连凯一看到他就激动的立刻站了起来,陈子聪也站起来说“换衣服吧”,尹子维却依然坐着没动,吴彦祖有点失望的转身向衣架走去。
这时,尹子维突然说:“Daniel!
”,吴彦祖转过身来,尹子维说:“欢迎回来”。
于是四人拥抱一下,过去的事就都过去了。
也许这就是男人之间的友谊,我是女生我不懂,不过我真是羡慕死了。
多少次听到身边女生说:“这次我原谅他,下次他再这样,我绝不原谅”一类的话,语气决绝。
可是这不是原谅吧,这是“这次先放过你,我们秋后算账”吧。
也许这就是女孩子的小心眼,道歉可以接受,但是要有诚意、够正式,绝对不能妄想蒙混过关。
而且接受了你的道歉不代表原谅你,倘若下次再犯,则将死无葬身之地。
而alive,没有用任何有关“对不起”的字眼,就冰释前嫌。
他们的这种美德,让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四大天王。
我希望我也可以这样真正的心胸宽广的原谅别人,可以接受别人因为面子而说不出口的歉意,并且可以放下面子真心诚意地向别人说一句对不起。
吴居然也就导演了,居然还就拿奖了,本没多少信心去看,不过媒体好像炒的挺热也就跟着凑个热闹了,还真不错。
这种演而优则导的事情好像很多,不一一记得,但好像给我的印象都很一般,颇有凑热闹练个十八般武艺俱全的嫌疑。
情节干净利落,剪接紧张有序。
记录片,让我对娱乐工业又有多了解,好像我要成名也是讽刺娱乐工业的吧,怎么今年的评委以后不打算在娱乐圈混了吗?
《四大天王》:金像奖里期盼的花絮电影 □文/火神纪 寻找;尝试;挣扎;前行。
可是往往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 自己并不知道我们所要的以及所追寻的, 到底是什么。
——火神纪。
题记。
这是一部比较适合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而不是大屏幕。
或者说,这应该是某个电视台上的八卦节目而不应该是一部电影。
至少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固执地认为。
是不是任何的影像经过了剪辑处理之后,都可以被称之为电影呢。
在看这部《四大天王》的时候,我突然有了这样的一个疑问。
这也许是我所看过的电影里最不像电影的一种电影形式,整部电影都用那种跟踪访谈的形式剪辑而成,有的镜头甚至用了一种针眼镜头的那种偷拍的拍摄方法。
于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有这样的一种错觉,我并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而仅仅只是在看某场show的制作花絮或者某个DV爱好者和朋友间的游戏。
在整体上来说,把这部时长83分钟的电影当成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应该是感觉到惊喜的。
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曾见过这样的电影方式,而是没有见过一部从头到尾都在不停地用跟踪访谈和动画这两种方式相互切换而剪辑成的电影,跟踪访谈代表了现实里所发生的一切,而几段动画代表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两种简单的方式是合成了这部电影最基础的两种电影方式。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要在这样的方式里讲述一个有构架的故事,也许就显得有些困难了。
因为有着若隐若现的故事构架,因为有发展着的情节,因为有些地方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所以,加入了代表人物内心的动画进入了后期的剪接制作之后,这部作品被堂而皇之地定义为电影。
也许吧;这就是电影了。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方式,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有着很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最终合成了电影艺术。
所以我不该去质疑这部作品的定义,就算我看的时候很是郁闷。
加上前阵子吴彦祖也因为这部电影而被香港金像奖授予了最佳新晋导演的奖项,为这部作品定性,似乎已经是被公认了的。
看过吴彦祖主演的很多电影,其实我很想知道当吴彦祖转换了角色当了导演之后,将给我们奉献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
可以说,这部电影给我的期待值是很高的。
这部电影在望穿了秋水之后终于在今年的3月底抵达了大陆并且公映。
然而,如此泛滥的跟踪访谈镜头,实在让我犯困并且大打呵欠。
用一种如此直白的叙述方式来告知我们剧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吴彦祖也许仅仅只是在尝试用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电影方式来给我们描绘出他所想表达的一切,如果仅仅只是如此的话,那么也许应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因为整部电影都像这样采用这种电影形式来表达的并不多见,金像奖在最佳新晋导演上的选择意味着对新的电影形式的鼓励和支持,而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在形式上的推陈出新让我吃惊,而我所吃惊的并不是这部电影,而是吴彦祖对于尝试的勇气。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这种用跟踪访谈和动画做出来的电影形式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曾经看过了,只是似乎没有一部电影像《四大天王》这样占了如此大的比例,基本上可以用泛滥来形容了。
印象最深刻的以及对这种方式用得最恰到好处的是1994年昆汀·塔伦蒂诺和奥利弗·斯通合作的那部《天生杀人狂》。
跟踪访谈、动画、黑白镜头、舞台剧等等多种电影形式的交错,以及大量快速的而且次数惊人的剪接让我看到了一场最华丽的电影艺术表演。
我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总会不时地想起《天生杀人狂》,就算在题材上、基调上都相差甚远无甚关联。
可是这种电影手法上的靠近,总会让我无来由地迷乱。
金像奖对这部电影的肯定以及对吴彦祖的期待给了我对这部电影过高的期待。
然而,总体看下来,这部电影在那种高期待值下带给我的,是另一种更可怕的失望。
漫漫长的制作花絮。
这也许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
可以是一场演唱会或者一部电影的制作花絮,于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对这花絮背后那场演唱会或者那部电影产生浓厚的期待。
然而看完的时候我被告知这并不是花絮而就是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严重失望。
创意有余,可是出来的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
用跟踪访谈和纪实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叫Alive的乐队从组队到找唱片公司,再到自我炒作以及接拍广告到MV再到接演大型演出到最后解散的全过程。
中间加入了比如张学友、黄贯中、莫文蔚的采访让这部电影看起来亦真亦假难以辨别。
这是电影的功效,或者是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以经录片之名杜撰一个不真不假的娱乐圈。
也许,因为金像奖对最佳新晋导演所寻找的是一个更好的创意以及一部更容易引起共鸣的电影,于是,这部电影的电影手法以及其描绘的圈乐圈也就更容易得到青睐了。
用琐碎的谈话和纪实的跟踪拍摄的方式来支撑起一整个故事,这样的做法实在有些冒险。
金像奖所津津乐道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部DV作品或者是一个乐队成长的记录花絮,而不能被称之为电影。
只是因为有很多的明星在片子中露了脸,因为得到了金像奖的肯定以及用一个比较正规的电影途径来传播,也就成就了这部也许谈不上是电影的电影。
我佩服吴彦祖对尝试新概念的勇气,可是也许是因为过高的期待值,等到我终于看到了这部电影并且硬着头皮把这部电影看完了之后,我很失望。
金像奖对吴彦祖的肯定是一种对电影形式尝试的鼓励,这也许也是近年来香港电影总是固守在原有的种种电影形式里,业内人士对于前景的担忧以及一种导向性的期盼。
然而在一般影迷看来,这部电影似乎更像是一部花絮电影,或者说,是电视的一个跟踪访谈节目,扯不上电影。
我一开始从看到的海报上去猜测,我曾以为这会是一部无厘头的搞笑电影,从这点来说,这部电影依旧让我惊喜;电影里的造型也应该值得惊艳。
男色时代里的一部男色电影,好吧,就且宽容些吧。
2007-04-30;丁亥年甲辰月甲午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四大天王》 ■译名:《The Heavenly Kings》 ■导演:吴彦祖(Daniel Wu) ■主演:吴彦祖(Daniel Wu)、陈子聪(Convoy Chan)、连凯(Hoi Lin)、尹子维(Terence Yin) ■类型:喜剧、音乐 ■片长:83分钟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英语 ■发行:Golden Scene ■上映:2007年3月29日
刚刚看完几部吴彦祖的片子。
一直觉得吴彦祖不是什么好人啦,虽然各类报章杂志都说他是如何的好男人,可是我始终觉得,拥有那样一双桃花眼的男人绝非善类——不是有句话叫做相由心生吗?
即便这样,在看过《四大天王》之后,我还是觉得他比我想象的还坏很多。
看了《四大天王》,接受了,但是有一点不愿相信,不愿相信吴彦祖会那样的不择手段——我知道他说这不是纪录片,也说只有xx和xx是真实的如何,可是我始终觉得除了结尾都是真的。
不过我喜欢他的态度,当四大天王播出后,有人说他“这么多年来除了在pub里被拍到的那次以外,形象一直很好,这次的电影让他的形象大跌”之时,他说这就是他,他一直没有要假扮一个好人,什么好形象都是别人说他的。
我喜欢这种坦诚的态度:演艺只是他的工作,不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里,他是好是坏,与他的观众怎么看他是无关的。
我喜欢那种拥有自己生活的人生。
不管他是好是坏,这些都不妨碍他继续呆在我的偶像栏里的。
因为我的偶像全是“面部偶像”,我喜欢他们的脸,因为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心,我只能从别人的眼睛和他们假扮的人里看到他们。
我无法让自己这样盲目的崇拜一个我不知道的人,我只能说,无论他们是怎么样的,在他们美丽的时候,或是像刘德华那样,满脸皱纹了还有美丽形象的时刻里,我会一直喜欢他和他们。
他是不是坏心的吴彦祖,并不那么重要。
帅哥原来除了帅还有点想法也有几把刷子,这片子一下就拿了啥啥新晋导演奖呢!
知道这一两年吴同学折腾了个alive组合进军歌坛吧?
原来进军歌坛是假,拍这部电影是真,这一年多两年来,他们看起来似乎在做歌手,其实整个组合的活动都被拍了下来作为素材,又经过一些加工,成为一部半真半假,思想是真、情节难辨真假的伪记录片——“我们就是想拍一部假的记录片”吴同学如是说。
为什么?
为了反映娱乐圈的现状,为了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关于音乐和唱片公司,关于音乐和盗版,关于音乐和会不会唱歌,关于艺人与媒体的关系,等等等等。
我认为这个idea极负想象力和杀伤力——香港媒体被彻底得罪袅~~~~咳咳,感兴趣的同学去看看吧,小吴同学是真当的起帅哥和聪明人的称号,但他小人家正如每个成年人一样不是天使,片中对他的一句评价可以参考:He`s a fucking asshole.另外说一句,我小人家似乎对吴同学总是不太来电,就外貌而言,我比较喜欢尹子维,不过介可真是一糙老爷们儿~~~汗~~~他也是演员,通常演变态杀人狂,说实在的,他的面相还挺配这身份的~~~
这果真是部很有趣的电影。
尽管它打着纪录片的旗号,可它记录的却是一手安排好的情节。
一切突发事件和危机处理都按照既定的剧本处理。
因此它又不能算是一部正统的纪录片。
而这正是它的有趣之处——我们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的是刻意揭露的关于娱乐圈灯光下的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事情。
兴致勃勃。
这是我现在的状态。
无论是等待下载等待观看正在观看乃至到观看完毕,我的兴致都十分地高昂。
事实上这种关于娱乐圈报料的不费脑的片子谁都乐意在闲暇时候打发功夫。
它既不像韩剧那样冗长沉闷也不像侦探片那样惊悚紧凑。
它适合你在任何时候观看。
你可以很沉重地思索这电影之后反映的那些颠覆常理的情况,比如五音不全的“歌手”一样可以录制出完美的唱片,比如歌手登台要花钱请专业的歌迷到现场造势,比如娘娘腔的舞蹈师和造型师那些令人发笑的舞步和简直莫名其妙的服装设定但事实上却能制造出不少的关注等等。
你同样也可以看完之后一笑了之,比如嘲笑那些不专业的歌手的要录音录制上百次才能出一首不太悦耳的歌,比如那些即将登台才最后出现的让经纪人和伙伴捏一把冷汗的歌手,又比如那些被daniel们玩弄了一把的香港娱乐圈。
影片带给观众的是发生在大家身边不多不少沾上一些边的事情。
我们可以置身事外假设事不关己。
可事实上我们(至少我这个年代)还是经历过以买唱片买海报的形式追星的时期。
我们大概也会很像到现场为我们的偶像的演出打气加油。
然而这些都已经是过去。
我们也经历过感叹这个歌手唱歌很好,然而发现他现场唱得巨难听无比,到现在宁愿他们假唱会比较舒服的地步。
而这些过往和现在的观众的变化和需求,赤裸裸地在电影里得到了反映。
这些就是游戏规则,你接受它你就活得好。
杨千嬅这话说得再对不过。
我们就是观众,娱乐圈只是一场游戏。
尽管旁观者心态看这部片子,可我依然为尹子维和陈子聪不负责任的迟到而愤怒,为尹子维指责连凯自私而骂了句脏话,为他们讲出限制级台词而喜悦。
用这样的心态看电影,至少听着的是粤语原版,可以保持愉悦。
我好象是从《特警新人类》开始注意吴彦祖的。
当时,在那一堆花样男子里最吸引我的是仲村亨(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他的《蓝虎》,我便彻底被他征服了),其次就是这个出奇俊秀的小反派。
他当初说希望出道十年后能当导演,拍一部自己的电影。
本以为他只是个冒充深沉的绣花枕头,没想到他真的做到了。
外界对这部影片的评价颇高,香港金像奖也把“最佳新晋导演奖”颁给了初执导筒的吴彦祖。
我个人感觉此片尽管四平八稳地把娱乐圈中的几大问题逐个嘲讽了一遍,可难免有些报流水帐之嫌,剧情缺乏强烈的冲突和高潮。
哥们几个由共患难到闹矛盾,最后和好欢声放歌上海的安排也显得比较做作。
不过,总体上还是不错的,特别对于这么个生就一幅好皮囊的男子来说,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已经足以证明他的智慧了。
虽然片中的笑料不多,但几段轻快幽默的动画加上令人暴笑不止的ALIVE变装秀,绝对值得一看!
《四大天王》让我更看好吴彦祖未来的路。
“Alive”乐队好像真的有过,好像还有过大型表演,一开始还真以为是纪录片,结果片子放到最后,四位歌手的结局,吴彦祖居然到了非洲生活,还结婚生子,这也太搞了吧。。。
作为一般伪纪录片类型,在香港电影中非常少见,节奏比较轻松,娱乐性也不错,有一些揭短,但不是很透彻,力度还是以娱乐为主,想看到娱乐圈的黑幕在这样的作品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Daniel拿咗最佳新晋导演但是我还是想说这出戏只能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反映到娱乐圈的事啰...但有一样嘢我get到,就是想缺少一个大环境俾想认真创作的年青人。
盒VCD 国/中 1
有很多意外的人出现,尹子维真是帅啊。
好玩,但是我不喜欢。觉得不够真诚。隔靴搔痒,鸡肋
ho lung ho siu.
連個字幕都沒有,看個毛
那个。。歌啊~
我爱吴彦祖!
浪费时间
尹子维帅死啦! 在就是 他们被那个小0造型 ,穿衣服出来乐死我了- -1
喜欢陈子聪
粤语版的很好看,千万别看国语的,那个配音把人都要搞死。
看得云里雾里的。。。
2006-10 一部烂片 对于我而言,虽然是祖哥的导演处女作,但还是不符合我的口味
alive
伪纪录片,香港歌坛娱乐圈之现形记。吴彦祖导演处女作,半属玩票,半属自黑,也算勇气可嘉吧。
大愛尹子維
两星半吧 吴彦祖胆肥 贵圈真乱 就是有点劣质 最神的还是最后吴彦祖的结局 那不就是他的婚礼吗!
felt like throwing away precious hrs of my life…演得最好的是那個抱狗的乜撚造型師
香港娱乐圈的生存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