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生存之民工要逊色一点,这个可以叫民工的媳妇们~广大总是心疼钱,每次媳妇给打电话,他都说浪费钱,也许广大心里并不是真的计较,但是广大每次都说这话,真的很伤人。
蟠桃真的很做作,总把自己跟李平比,非要比个高低。
也许应该活出自己的特色,专注自己,暗暗跟自己较劲,争取明天的我都比昨天的我更优秀就行了……双元最后让李平走,我觉得很情理之中,一口吐沫一口吐沫的真的能砸死人。
但李平好像也没错,一个人生活在村里也没有人交流,遇到年龄相仿的蟠桃,就吐露了自己的一切……所有的人好像都没有错,但事情就这样一件件出错了。
一开始有个片段我记忆很深刻,民工去城里打工,其实累的要命,环境也很糟糕,但是他们回乡的时候却总是搞得光鲜亮丽还带很多钱回来,这就给村里的孩子一种错觉,那就是做民工很好,以至于不愿花时间读书,或者成绩差了也不怕,反正当民工不需要好成绩。
以此,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孩子走上民工之路。
不好的都放心里,好的都表露出来,人的自尊心在作祟。
不能直面现实就会让别人产生误解。
对待历史也是,如果我们总是粉饰太平,不去直面历史中的问题,总报喜不报忧,那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们的小朋友,就会产生深深的误解,并且因为误解而走上一些并不是很舒适的路。
无意中发现这部剧,根本停不下来,登峰造极的作品。
民工这题目,看似直白无内涵,其实正是编剧和导演以小见大、切入主题的巧妙。
有观众反映,片中情情爱爱,家长里短,似乎讲的不是“民工”,跑题了吗?
不是。
片子大背景,是新千年之初,经济大发展,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实际造成了城市的发展与农村的落后,两者行走在不同轨道上。
社会环境悬殊,引发各种矛盾问题,农村和城市成了对立体。
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甚至玩弄欺负农村人。
农村人也对城市陌生和不信任,但为了赚钱,还是源源不断涌入农村,成为民工。
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却也被社会排挤,在夹缝中求生。
片子把对准这一特殊群体,可见导演对国家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底层民众的微观情感,都有观察和思考,这是优秀作品产生的基础。
一方面是聚焦真实的民工,双元和广大,以及工友,另一方面,对准民工的家人和社会关系,他们也都是底层人民,也是广义上为生存奔波的民工,歇马山村所有人都是。
他们面对城市的种种向往、恐惧和猜测,是过去人们思想认知的缩影。
民工是一个恰到好处的载体,他们连接着农村和城市,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在这载体上爆发。
双元和李平的爱情是一条主线,城市人嫁到农村,多元化与封建思想的交锋,振东和潘桃的爱情线对比展开;广大和艳梅和的夫妻生活是另一条主线,长义和翠英的夫妻生活对比展开,爱情在农村是天方夜谭,更多是迫不得已过日子。
农村人说城市人可怕,但农村却也并不安全。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艳梅就是死在长嘴妇人的流言之下,双元和李平的决裂,也少不了农村妇女的功劳。
缺乏自我检查和反思精神,是社会关系的天敌,在农村体现更加明显。
农村不乏翠英这样心直口快、骂骂咧咧、贪小便宜的人,看似无害,甚至今天骂完,明天又和好,实则这就是最短视的人群。
今天犯的错,哭着承认了,明天又犯,长此往复,农村的所有悲剧大概都源自他们的嘴和偏见。
观影小笔记,一同分享了:民工第一集就被深深吸引,北方农村的土里土气淋漓尽致,真是自然。
观影感觉,如《士兵突击》纯粹。
第二集,真实的滴血,复读机、拖拉机…,捕捉现在,就是留存历史。
第三集,我在城里这么多年了,罪是没少遭,从来没人帮过我。
第五集,生活细节真实细腻,相亲第七集,双元相思中的矛盾、踌躇和期望,和潘桃情感的冲突和复合,浓郁的生活气息,迷一样的精彩第八集,旅行结婚,年轻人冲破世俗的努力,年轻就是一种生命力。
第十一集,双元结婚,潘桃为代表的争风吃醋,小人物的狭隘自我心理,拍得生动。
第十二集,结婚后生活,谈情说爱,过分腻歪,看不下去,开启倍速。
十六集,双元奶奶和振东他妈关系近了,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跟生活很真实。
十九集,艳梅在舆论压力下,内心崩溃猝死,封建阴影下的农村害死人。
工地通知广大老婆死了,和第一集通知他母亲死了,时空呼应,强烈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效果。
和上次来城里打工一样,这一次又是白干,民工的生活!
生个人不容易,死个人也不容易。
命运折腾啊。
二十年前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民工》,所展示出的观念冲突,家庭对立,阶级矛盾,是对千禧年前后的中国社会进行的一次全面、立体、深入的挖掘,其富有震撼力启示性的表演内容,对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文化反思也拥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强烈推荐给大家[强]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进步神速,社会变化极大,但通过艺术形式对于现实问题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却越来越少,从上到下弥漫着一股过度娱乐,飞扬浮躁,腐朽麻木的风气,或许是承平日久,带来了莫不逾侈的社会病,我们需要多来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让人们保持冷静与理性。
二十年来,资本的过度介入也使影视从业人员水平下滑严重,严肃的表演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这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也充分说明了时代变迁。
不得不说的是,新世纪一零年代之前真是影视的黄金时代,经典辈出,优秀剧目如黄钟大吕震撼人心,那都是历史结出的硕果。
本来是想看管虎的生存之民工的。
无意中打开了这一部。
没想到遇到了一部,让我又有了这辈子看了这样的好作品,没有白活的感觉。
忍不住为李平大哭一场,或者呼喊到,声嘶力竭为止。
她是一个那么好的女子,一个人来到城里,不管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只为了乡里人的那一句,这个女孩真争气。
当她以为遇到真爱时,总是把一颗心全部交付出去,干干净净,一点儿也不给自己留。
可惜总是真心错付,她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侮辱。
直到她遇见鞠双元——一个她以为可以交付真心的人。
可是,鞠双元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当男人的自尊心席卷而来,他的珍惜与疼爱变成了狠狠的践踏与伤害。
李平怒斥他是伪君子,然后包好伤口,包着一块黄色的头巾。
走过金黄灿烂的向日葵地,离开了歇马山庄。
艳梅的命运牵动着本剧最后的大高潮。
可是她的面目总是隐藏在矛盾之后,模糊不清。
知道金黄的麦地里开出一朵艳丽的梅花,我才明白,世上容不下这样的美丽,她将在别处,继续绽放。
潘桃和李平,总是让我想起斯佳丽和梅勒妮,还有一句顶一万句里的那种说得着的关系。
人总是需要一个说得着的人啊,不然该有多么寂寞啊。
文学作品的底子让本剧台词妙趣横生又余韵悠长。
纵然有许多不足,依然是一部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作品,有无穷的生命力。
陈思成演的不错。
李平经历丰富,善解人意且为人豁达。
如果能真心接受她的过去,生活会很轻松自在。
李平为了跨越阶级,勇敢的献身于两场身份悬殊的爱情。
她敢爱敢恨情感真挚,自然不能说她不干净。
潘桃代是绝对的冰清玉洁,无复杂情史,无婚前性行为。
但是潘桃们,那种小女人的作,各种作 花式作 变着法的作。
尤其在微信洗脑文的加成以后,更是会无限作。
家务不该女王干,生气了老公必须哄,不迁就我 不哄我 就是不爱我。
剧里的李平 潘桃,放在现实生活里,都是难能可贵的好女人。
其实,看这个片子还是因为张译。
有时候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挣扎,我一年轻人怎么老是看或是战争年代,或是文革年代,或是建国初期,或是像民工这种反映时下与“年轻与时尚”完全不着边际的片子,挣扎完了,长呼一口气,管他呢,连回家的诱惑这等从头烂到脚、从心烂到肝、从里烂到外的无耻狗屎片子,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我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越来越酸了嘿。
回归正题。
本来为看个热闹,以为全剧主旨无非就是描述民工的艰辛生活,一群底层人士虽然悲情却会仍旧努力挣生活的不屈不挠。
看完,我心凉了,根本就是绝望,彻彻底底的一部现实批判主义作品,怪不得没什么名气,这种片子,能火才怪,跟回家的诱惑,差距太远。
片名叫民工,可是描写的不仅仅是民工,而是涵盖了农村和城市的人们各为背景,传统与现代各为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生活的每一个人。
一个农村人,在村里逃不过的不只是穷和苦,逃不过传统思想的束缚,逃不过贪官权贵的压榨,逃不过中国人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丑陋习性,逃到城里,依然逃不过穷与富带来的活生生的刺痛,逃不过吃苦受累,逃不过真诚付出换不来温暖人心的一点点关怀,逃不过赤裸裸的剥削。
剧中大多数的场景都和吃饭有关,炕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给爷爷过寿,蹲在路边的双元拿着像脸盆一样的饭盆狂刨,请主任喝酒吃饭,鞠广大一干人算计着怎么吃有肉有菜又有面,小旅馆里一斤猪头肉和两瓶啤酒,李平家那个小小的桌子上摆着的精致碗筷,一家人都称赞的一顿拉面花了三十六块钱,振东带潘桃去吃的汉堡。。。。
都印证着,生活归于平淡和真实,就是为了一日三餐,这是最主要的。
另外一点,穿衣在其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两个新媳妇儿都热衷于穿衣打扮,这是年轻女人的天性,潘桃更甚,花钱如流水,郭长义媳妇也在闹离婚大战中胜利之后要求三身新衣服三双皮鞋一件呢子大衣告终,也只是为了证明一点,“我人老了丑了照样值钱!
”。
穿衣,俨然是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杆。
第三样重要的,脸皮。
七十大寿怎么操办,全村人可都看着呢;女孩儿相亲可不能第一次就答应,要百里挑一;这么好的闺女,答应嫁到这小山村里来,肯定身上有事儿;广大媳妇堪称完美道德的女人,在最后一道道德防线突破之后,生命也就终结了;郭长义为离婚妥协,同样也因为顾忌广大媳妇的颜面;你以前有什么事,我都可以受着,我一个人受着就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带到歇马庄来,你这就是把我的祖宗们拉出来一人给了一耳光;广大不信自己媳妇儿胡来,最后让郭长义帮忙下葬以示清白,不知道他是真的不信,还是想给媳妇儿留个颜面。
可以为了挣生活干脏累苦的活,可以为了少花几百块而不办暂住证整天胆战心惊,可以为了挣钱看城里人的脸色,可以几十个人挤在通铺上还能睡的踏踏实实,可是媳妇儿不守妇道,这就是天理不容的丑事,是无论如何不可承受的丑,不可承受的罪。
看到这些,我开始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烟酒糖茶,四个字,演尽生活的真谛。
说说郭振东。
他算是一个可爱的人,为人老实,积极上进,聪明又肯干,通过劳动生活也算富裕,也许他的存在是农村人的希望,是进城务工者的希望,整个剧中,能看得出,作者还是留给大家了一丝希望,也有一丝启示。
赞一个张译。
剧终之后,我开始觉得,以前看到民工,总是心中泛起一丝恐惧,穿的脏嗓门大没文化,现在开始觉得,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挣生活,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我们每个人都是民工,我们都在朝着心中的理想生活迈进,我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扫除自己心中的偏见,但我想,以后见到他们,态度会改变。
最后,向编剧和导演致敬。
民工很好看。
之前刷到几次《民工》这部电视剧的片段,这次我忍不住从头看了一下,看了几集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没想到以前的国产电视剧拍的那么优秀,演员的演技出色,场景和剧情很是写实,我也想不出什么词语来夸赞了,看的我心情很激动,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表现。
鞠广大和鞠双元的关系和我跟我爸是很相似的,典型的农村大男子主义,小时候对我非常严厉,青春期我变得越来越叛逆,经常吵架,我们交流很少,直到我大一些后关系才变得缓和。
上学放假的时候我也当过民工,工作,环境和遭遇都是那么的真实,大家拿个饭盆打点菜蹲着吃饭,在工地吃饭坐着吃饭都是一个不太好实现的愿望,睡觉也挤在一个大通铺,夏天的燥热和蚊子都能把我难受死。
李平拼了命的想在城市扎根并找到爱自己的男人,现实却是遇人不淑,献出了青春,献出了感情,最后落个凄惨的结局,她大概再也不会相信爱了吧。
我和他们一样,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一家公司上班,我也想在大城市找到我想要的,可能是很多的钱,也可能是机遇,剧尾鞠家父子一起回了老家,我不知道哪天把我打垮回老家。
希望是我钱赚了很多的那一天,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明天还要上班,洗洗睡吧。
一代人在一个快速变化社会的缩影。
在城乡二元社会的冲突与困境。
上一辈人在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新生代的人在经历过城市最底层的生活之后渴望融入城市,可这座城市又是那么难以让最底层的人融入其中。
没有谁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
在社会中人都是有灰度的。
我们根据现有的道德评价剧中角色的作为。
多多少少都会夹杂出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
认为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错的。
可对错对当事人来说是感性战胜了理性。
人都好凭一时冲动做出决定。
事后往往后悔不已。
这其实也是遗传下来的生存策略,并无好坏之分。
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是从一个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变化的过程。
熟人社会建立信任,靠的是多次博弈后的结果。
大家最重视的是人情关系。
直接的后果就是背叛成本特别高所以也会特别重视,而城市合作是建立在陌生人和陌生人的基础之上靠的是契约关系。
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博弈的次数相对较少背叛成本比较低。
所以需要建立契约与合同与公权力的介入。
剧中最有意思的两个女人,对比非常明显。
桃和李平都出生农村,桃没有在城市生活过,只有农村的生活经验,但她非常向往城里人的生活所以她穿衣打扮都在学城市女人的样子看似非常时髦,其实骨子里还是农村人的生活习性,但他的家庭条件决定了,她只能和农村人结婚。
根据她自己的描述。
她也是一个心气特高的人,但就是胆子特别小。
她他说有一次镇上有有一个活动招主持人她为这个事准备了两个月,但在最后一刻他因为心里害怕打了退堂鼓所以放弃了。
她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她特别希望别人对他的喜爱和关注是用金钱或物质的形式来表达的,而并不仅仅是语言。
这又反映出她比较虚荣的一面。
胆小虚荣,又好胜心强。
她和李平从互相排斥到互相靠近成为闺蜜。
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处在相同的环境里压抑痛苦无人诉说。
从而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其实他们俩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李平的同理心是远远高于潘桃的。
她对李平说出他的早年人生经历的痛苦完全不能感受到。
以至于到最后她会把李平的隐私泄露出去。
李平这个角色其实我觉得象征了一大群农村底层往上奋斗的女孩子。
只是选择有所不同罢了。
有的女孩子。
就像李平的理想一样,嫁给了城里人,过上了城市里的生活。
还有的女孩子在城市里独自奋斗最终找了和自己。
同样出生的男孩。
留在城市生活,还有的女孩迫于家庭的压力回了农村相亲结婚。
回到原来的状态。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急于让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会表现什么。
李平正是因为自己缺少文化,所以她找的都是有文化的并不惜一切的付出,千方百计的对男的好可男的最后都抛弃了他。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的需求不在一个层面上面。
男的之所以找他是因为。
他体贴,能照顾人漂亮身材好。
而他之所以找。
这些男的。
并不是真的有多么多么的喜欢他们,而是他们所代表的的身份地位。
他喜欢的是有文化的男人。
以及这种文化所代表的阶层及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
这种虚假的社会阶层上升的感觉是让她任劳任怨不顾一切付出的原始动力。
这剧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李平,一开始看她被两个男人伤,真的心酸。
后来看到她和双元在一起结婚的画面,她用心干活的场景,当时我就想这么一个女人,就好像是从天上下凡来的,长得好看又能干,一心一意的对自己爱的人。
双元如果不珍惜她,真的是天打五雷轰。
直到李平跟蟠桃说出自己过往经历的时候,我知道了,李平和双元必定分开了。
有的人看结尾双元有那么大的反应觉得不理解,其实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你们的妻子,跟你的邻居说她以前的感情史,还是那种不太光彩的,然后被邻居传的到处都是,你心里不会有芥蒂吗?
更何况是在一个信息闭塞的农村里,周围人的闲话会把你压死的。
自己知道,和所有人知道是两回事。
如果你真的有一个秘密不想让人知道,那就永远不要把它说出去。
只有自己知道的才叫秘密。
补张译的作品,补到了《民工》。
在一览表上看到是康导的作品,怀着特别期待的心情下载了全集。
开局就发现《民工》剧组的熟人不止康洪雷导演。
邢捕头、成才、庄嫂还有若水,好多熟人。
2001年的电视剧作品,又是乡村题材民工视角,拍底层人民的故事拍得非常好。
低头看剧抬头生活,二十年来农村生活的翻天覆地,竟叫我生出了一种在看划时代前后对比的感觉。
几集过后直观感受,《民工》的女人戏要比男人戏好看。
一条非常写实的、自己心目中的主线——故事中的几位女性角色的故事。
在片头当中看到了《民工》的剧本是改编自《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和《民工》两部小说。
这里我才意识到张译饰演的郭振东在这部电视剧中的作用——结个婚,让女人和男人的故事得以同时出现在一部剧里。
歇马山庄的女人们:年轻一辈刚嫁过来的媳妇李平、潘桃,妈妈辈里的刘艳梅、姜翠玲,奶奶辈的崔大脚。
歇马山庄之中女人们的思想是越年轻越开放的。
封建是吃人的,尤其吃女人。
浸泡在封建环境里日益被同化然后变成一把尖刀刺向其他女人。
极度依赖土地农耕过活,别人家的家长里就成了繁重农活之余唯一的精神慰藉。
“别人如何生活”在烈日之下黄土之上田间地头锅灶台旁有非常重要的分量。
我以为李平潘桃会和老一辈人不一样,但似乎李平只身勇闯大城市、潘桃从来不顾别人的眼光这俩人这两种可贵的品质并没有怎么得以保留。
他俩在对象离开家之后,在不熟悉彼此的情况之下依然在为“谁是歇马山庄最漂亮的新媳妇”这个问题上较劲,依然在为这种肤浅的外貌问题耗费精力。
不过让女孩子们得以接触并深入了解的外力——性骚扰,这一点倒是戏剧又真实。
能看清楚李平身上有自强的底色,是一种本身就很强大的人,我丝毫不怀疑她在哪里都能过好日子,虽然她在歇马山庄能踏踏实实干活,能够捋顺人际关系,我依然觉得她不属于这里,她像一只被困在名为歇马山庄鸟笼的小鸟,所以最后她会离开我一点都不意外甚至还松了一口气:终于逃出去了啊。
潘桃同样是嫁到歇马山庄的新妇,但我看不懂潘桃。
不知道她到底是哪种人、不知道她以什么为生、借什么过活、也不知道她到底想要什么。
她没有融入歇马山庄,但也好像没有逃出歇马山庄。
她知道女人不能被困在锅台前一辈子,但好像仅仅是嫌弃做家务农活。
她选择了很时尚的旅行结婚,做最时髦的打扮。
最后却和最喜欢说闲话的婆婆说李平的闲话。
闲话的内容是李平嫁给鞠双元的时候不是处女,她崇尚现代化时髦的生活,却接受不了女生婚前性行为。
说闲话的行为我已经觉得她被同化,谈话的对象和内容更是封建。
剧集的最后潘桃怀孕,一直怨怼她的婆婆倒喜气洋洋地照顾着她,婆婆姜翠玲说,好日子是我大孙子的……到底是谁在过好日子呢……到底什么叫好日子呢……
潘桃和李平农村中的妈妈们的处境更让我难过,我很难描述这种难过,直到刷到博主“这个月”在推荐武志红老师的书《为何家会伤人》的视频。
看过之后我似乎能找到让我难过的点在哪里,同时觉得刘艳梅和姜翠玲也不失为某种典型,可能说人名会很陌生因为剧里更多时候称呼她们为“双元妈”“振东妈”。
书中有一种观点——家庭中位居第一的不应该是亲子关系,而应该是夫妻关系。
否则就会有两种后果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节,而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修正,这两种恶果会代代交织相辅相成地恶性循环下去。
剧中的每一位妈妈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这种爱凌驾在一切感情之上,是她们过活的唯一支柱。
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家庭,丈夫的爱或许不存在或许出于羞于启齿让人察觉不到,觉得只有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才会真正的爱她。
当青壮年男士外出务工,与丈夫之间的情感像干枯的河床。
在此背景之下儿子成家,儿媳妇分担了儿子的情感致使婆媳之间带着一款天生的敌意。
鞠家一代因为刘艳梅的软弱性格得以避免婆媳矛盾,一代因为李平能认真生活几乎让人挑不出错得以避免婆媳矛盾。
鞠家没有尖锐的矛盾爆发,刘艳梅单方面忍耐功不可没。
郭家一代没有婆媳矛盾源于姜翠玲的婆婆没有共同生活,下一代就是婆婆和儿媳妇互相看不上对方。
姜翠玲嫌弃潘桃十指不沾阳春水,潘桃嫌弃姜翠玲当着儿子一套背着儿子又一套。
所有的女人们都陷入了一种情感困局,亲子、夫妻、婆媳各种关系都很让他们窒息,长时间浸泡在困局当中,没有人想把苦痛停在自己这一代,而把前辈带给自己的痛苦铸成一把尖刀转身向下一代刺去。
最被剧中人称赞的老实人郭长义和最能忍耐好脾气的刘艳梅出轨有了一夜情,这段见不得光的情感竟是以刘艳梅的死作为结局。
我理解为需要如此收束故事线。
刘艳梅的死不仅埋葬了见不得光的感情,还修复了鞠家父子感情。
一定要以人命做注脚才可以吗?
刘艳梅之位还有一个小小的亮点:赵志君饰演的村主任。
上一次给人这种表演很到位的称霸小地方的官僚作风还是《温州一家人》里面罗京民饰演的村主任。
整部片,我看到的是困局,一个巨大的困局,凑合着前行,对很多问题被迫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唯有发展,带来更开阔的眼界,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全剧终
看到最后真的会哭
一星给农村质感的塑造,一星给可爱爷爷,一星给幽默感。但剩下的真是答辩。李平勤劳能干有智慧但极端恋爱脑,潘桃爱思考但又被安上典型“小仙女”式的依赖男人付出的人设,给潘桃造人设的样子和现实里v子抹黑女权一模一样。鞠广大暴力的封建大家长余孽,鞠双元读了书和没读一样0.5个他爹。配上b站童男的弹幕简直是血压升高器。整体也不知道在讲什么,讲民工的苦难好像讲了又没讲,讲农村思想和城市文化的碰撞好像讲了又没讲。啥都想表达,最后什么也没表达好。
我相信会是个好电视,因为我们的康师傅在,我们的小翻译在~
朴实的生活,就是有点虐。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本来想找的是生存之民工,阴差阳错看了这个民工,发现不错,就看下去了。我是在b站看的,最让我气氛的是很多腐旧的“直男弹幕”,从言论上看,大多数是男性,充斥的低俗的黄色笑话和对女性自由追求的唾弃,老实、不要求任何精神和物质自由的女性他们大家赞美,追求更好的生活=“不踏实”,谈过恋爱=不干净,他们毫不吝啬的批评和鄙视。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个样子,这个电视剧很早就探讨了城市与农村的矛盾和差距,旧思想和新观念的冲突,家庭中父与子、婆媳间的矛盾,可以说非常写实也很大胆,这又不得不感叹现在都剧都是拍的像💩一样。范明老师的诠释真的非常绝,把一个农民+民工的辛酸不甘无能为力演绎的入木三分。总之,农民真的苦,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最苦的阶级。
我寻思这不才应该被称作“演员”吗
毕竟是老电视剧了,现在看来没太大感觉,以前的人确实比现在难很多
李平啊 这么好的姑娘 遇人不淑!
演员给力,编剧有生活。前面看着好欢乐,真实的一批,大体上是苦中有乐,有盼头的,但结局真让人唏嘘,像一个宴席哗啦啦的散伙了,没了没了。乐观妙语连珠的爷爷,严肃疼爱孙子家里权威的奶奶,倔驴不会表达的鞠广大,勤劳温柔但性格软弱的刘艳梅,憨厚孩子气倔驴二号的鞠双元,勤劳疯狂爱的李平,没受过社会毒打的大小姐潘桃,碎嘴爱贪小便宜的姜翠玲。农村生活绝望,城市又扎不下根,不上不下,最后变成民工,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
底层百态浮世绘
又是一部理解不了的高分片,还9.1。。。
《民工:女人间的战争》,7分,前面几集可以,中间变成言情剧了,快进看完的。剧情故意这样写有点太不合逻辑太虐了,双元妈干一天到晚的农活晚上还有精力出轨最后因为羞愧而死也是死得其所,李平城里的感情故事还要在村里小嘴叭叭往外说也是服了(双元之前和她说过农村唾沫淹死人),蟠桃本质就是个封建思维的人还要天天想着小布尔乔亚靠人供养,最后还是因为封建思维那套把李平的事全抖出去最后也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村女人。
根据孙惠芬中篇小说《民工》和《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改编。—— 第3集 - 鞠广大:咱跟城里人啥也没法比 是吧?就能比一样,吃苦。咱民工吃起苦来 谁也比不了。想在城里堂堂正正地做人太难了,不是咱不想做人,是咱没做人的资本。穷。过去常听人说 穷要穷得有骨气,这穷了他咋还能再有骨气嘞?那穷出来的骨气也是强打精神硬撑面。—— 第15集 19:43:李平和潘桃勾手靠头等戏份拍出Les的感觉;第15集 18:02:那个男理发师应该是Gay吧?/ 第1集:鞠广大,鞠广大,你妈sǐ了啊!→ 第19集:鞠广大,鞠广大,你老婆死嘞!→ 鞠广大:四个月,整整四个月的工钱,除去吃饭,一个大工少说也得两千多块啊,加上儿子的,三千多块钱白白丢水里了。这还不说,还搭进去四个多月的饭钱,还有往返的车票。哎呦,我这趟出来,快小半年了,等于一分钱没挣嘞。
康洪雷士兵突击之前的作品。演技到位,两个剧本勉强拼接,偏离主题。
这是乡村爱情吧。
看了九集,这哪是民工,不就是俩小年轻乱七八糟的感情生活。真不如青春偶像剧好看,起码男女主比这个强。评分虚高
民工还是歇马山庄的女人总体有点不伦不类。
keep real 很有味道。
演技都很棒。
有思想的剧,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