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劲太大以至于二刷了!
每一帧都很绝美,情感表达的很细腻且充满了氛围朦胧感!
是女导演的片子没错了!
两个少女在情窦初开的女校相遇,靠近和试探,因阻拦而饱受相思之苦靠写信维系的三年,到相继成人独立后再重逢的夜夜笙歌情欲释放,后被街坊邻居排斥为怪胎鬼怪,不得已一方借精生子/另一方女扮男装,而“假结婚”后被拆穿登报,远走他乡葡萄牙却又入狱踉跄,幸好有狱长夫妇和社会女性的相助顺利产女,随后考虑抚养环境弃女并出狱远航厮守终身……看整个过程觉得主角太难了!
即使是电影后100多年的今天,女性群体依旧还相对于处于弱势地位,更甚的是在相对保守的东亚国情环境下,作为性少数的这群女人们,要经历和承受的苦难和压力比一般人要多出很多。
“值得吗”?
女儿安娜问到。
是啊!
值得吗?
我也问着自己。
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不仅仅只是为了和女人一起生活,也不仅仅是在对抗陈腐世俗纲常,更是在选择一种“自由”,一种活出独立自我的生活观念。
“值得”!
这些苦难就是答案,正因为值得才会选择承担和经历这么多的磨难。
敬每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奋斗小伙伴,你终将到达海的彼岸乘良马佳人伴!
电影里她们的婚姻没有被废除。
西班牙于2005年同性婚姻合法。
但,全世界仅仅25个国家同性婚姻合法,72个国家同性会被惩罚。
14个国家会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在13个国家会被处死刑。
太可怕了!
全球至今才仅仅只有25个合法而已!
又是用多少女性的生命一生奉献换来的婚恋自由?
最基本的自由而且是!!!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看到这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真的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相爱容易相守难。
尤其在那个同性恋如同魔鬼存在一般的年代里,她们相爱的路上承受的苦难,荆棘真的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能理解的。
真爱真的是无欲无求,余生有你足矣。
有个happy ending ,也让我这颗被拨动的心,逐渐的恢复平静。
一生能够经历这么轰轰烈烈,可遇不可求的爱情。
无憾
故事改编自历史上第一对举办婚礼的女同爱情故事,从相识相爱到经历种种磨难与歧视,只能在当时的世道下选择私奔。
从故事的角度电影欠缺的东西比较多。
人物的支撑点就不够,也许把片头的倒叙换成对家庭环境及时代背景的更多塑造,电影能更饱满。
同时关于两人情感的细节也都太普通,让人觉得导演大概手头就只有一点基础资料和两个真实人物的信件之类的东西,又没有能力把细节补充好。
不过鉴于导演的其他作品口碑评分还不错,这部电影又有很多明显的艺术化形式的痕迹,也有可能是导演玩脱了,自以为在追求一些高于故事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是一部细腻并戏剧化的电影,何况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庆幸的是结局最后双女主幸福的过上了向往的生活,完美he了。
残酷的是这种结局就算放在现实中也是极为珍贵的,更何况当时是20世纪初,人们封建迷信,一度认为同性是不纯洁,应当被唾弃的。
所以在这里我很想感谢导演愿意用心给这段故事完成一部电影。
整篇故事是以插叙的形式讲述。
故事开场,年老的Marcia在跟一位刚刚坐火车赶来她家的年轻女性讲述自己的故事。
Marcela在一个修道院校遇见了稍稍年长一些的Elisa。
两人一目投缘,随后Elisa便频繁的去找Marcela,两人在海边戏耍,Elisa讲述自己想要骑马的梦想,并过上不被婚姻约束的生活。
经过互相了解,两人感情刚刚升温,随后Marcela的母亲就为了让她受到更好的教育,让她转校完成学业后做老师。
此时二人立下契约,等完成学业后来到同一所学校当老师。
这里印象最深的是导演安排了双方的心理描写,比如这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我好爱你,Elisa”...细致的刻画,真诚的言语,满屏对彼此的思念,令人深深的感动。
两人再次相遇时终于忍不住思念开启了甜蜜生活,Elisa跑出教室在学生面前跟Marcela拥抱,这一刻孩子们的目光中没有半点异样跟嫌弃,他们眼中看到的是纯粹美好的爱意。
这里算是全剧中最美好可爱的一段时光,但这种当时不被接纳的情感又怎么会如此顺利呢。
在一次舞会中一个男人察觉到了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由于迷上了Marcela的容貌故意上门挑事。
这些对话被隔壁路过的大婶听到,消息就这样被传开了。
学校里孩子们的父母不愿意小孩跟这种人接触,于是教室里几乎没有人,在路上二人深受世人的唾弃,被扔石头,恶言相向,她们眼神中的无助令人心疼。
这时Elisa为了不再受伤害,选择假冒成自己河里淹死的表弟Mario并跟Marcela结婚。
只有伪造自我,带上不是自己的面具对爱的追求才能被世俗接纳...这又是多么的讽刺。
即便如此,她们仍不被允许过上幸福的生活。
谎言很快被人识破,人们朝她们的窗户扔石头,两个无辜的女孩就这么蜷缩在一块,并被定下了异装癖,伪造身份,违背神明的“罪名”被带去了监狱。
在监狱里她们不用再像以往一样带上伪装的身份爱着对方,而是以原本的自己去拥抱彼此。
她们本没有做错任何事,却强行被关在了牢锁里,好像这段感情从来都不允许光明坦率的存在,只能在肮脏阴暗的角落中被牢牢关起来。
你可以感受到她们的无助,因为这些举动过分真实。
这一打破人们长久以来观念的新闻被报道出来后人群越发沸腾,许多同样被困在阴暗处的人群渐渐浮出水面,在阳关下,她们排队送礼,感谢她们的勇敢与励志。
之前Marcela为了伪装Elisa的身份怀上的孩子这时快要出生了,全片唯一善良开明的狱长夫妇接受了二人短暂的留宿,并帮忙接生。
经历了各种大风大浪跟挫折后,狱长同意协助二人远走高飞,Elisa也攒够了买船票的钱。
在这里Marcela做了一个意外的举动—她坚持要求把孩子留给没有孩子的狱长夫妇。
孩子代表了世人强制她们带上的面具,现在她们自由了,不再被约束了,再也不用伪装身份了,所以想彻底脱离曾经受过的委屈。
孩子在狱长夫妇那里也能过上更“平常”的生活,于是才做出了这一打算。
剧中结尾是她们的女儿站在年老的Marcela旁边听她讲述年轻时经历的故事,Elisa在稻田中潇洒的骑着马,与二人相聚。
故事开头是可爱的,令人忍不住面带笑容的。
中间的经历又是令人心塞心碎,深感不易的。
好在最后结尾她们终于做到了曾经向往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些先锋者一代一代的向人们证明爱是无需隐藏,不分对错,无关性别,才带来了现在的开明。
无意间看到的电影,却很庆幸这样的偶遇。
此前没有意识到,黑白电影,也可以这么美,海边、山林、迷雾……影片中的景物并没有因褪去了色彩而显的单调,而是有一种悲伤的诗意。
影片中两人互相写信的片段,太过美好,不由自主屏息凝神观看。
故事娓娓道来,两个一见钟情的姑娘,历经坎坷,最终能够以自己本来的面目生活在一起。
所有的坎坷、美好、诗意,因为片头一句“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拥有了更加惊心动魄的能量。
值不值得,在看见斯人策马而来的瞬间,其实已经不必再问了。
看完全片,没来由想起另一部电影:《植物学家的女儿》。
说实话前面黑白慢调,我差点没坚持看进去,但是一旦认真看进去,整个感情的进度线条还是很舒服的,循序渐进的感觉导演在慢慢的给我们阐述这个故事,一个根据20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结合故事的背景,特地去搜了一下当时那个年代的西班牙、阿根廷、葡萄牙,那个时候的LGBT的现状,去搜了一下现实的主角...带着些许了解来观看会感觉好很多。
影片里面很多相呼应的地方,比如最初镜头里玛瑟拉家里摆放的合照(我还以为她直婚了)到后来发现伊莉莎的外形转变。
很多个逐渐缩小的镜头像是在诠释她们的每个阶段。
关于x部分,有!
自己去体会吧!
当玛瑟拉说“我要离开的人是她(女儿)”当安娜问玛瑟拉“值得吗?
婚礼闹剧 入狱 抛弃”,我感受着她们那种要“在一起”的坚定,不得不说真的很佩服她们的勇气!
这一路的坚定不移让我很羡慕,一路的好不容易让我又觉得有点压抑,这个群体就算现在也要承受很多,对未来又有多少这么认真的坚定彼此并认真的计划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呼~
女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Isabel Coixet)算是柏林电影节名副其实的嫡系成员了,前后总共入围过八次,其中四次主竞赛,四次非竞赛,2015年的《没有人喜欢黑夜》更成为电影节开幕片。
相比起另一位西班牙大师级导演阿莫多瓦,科赛特的题材和风格截然不同,她的作品没有太多聚焦在西班牙的故事。
也许是跟她周游列国的经历有关,所以经常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发生在纽约、伦敦、东京,甚至北极圈的故事!
她大部分作品的核心都是与女性密切相关,这部入围去年竞赛单元的新作也不例外。
《伊莉莎与玛瑟拉》讲述发生在20世纪初西班牙第一对女同性恋结婚的轶事,很明显看得出导演想借助这个真人事件来为当下的同志群体发声支持。
从影片中所见,来自社会及家庭对同性恋的压力早在一百多年前便已根深蒂固,而这两位女子甘愿为爱情而忍受歧视和承受压迫,她们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姿态放在当下,相信会带给同志群体不少鼓舞人心的力量。
科赛特的出发点和用意自然值得赞赏,然而影片拍摄出来的效果却令人意外地平庸和乏味。
除了开头的倒叙场景外,其余线性流水账的情节四平八稳地完成了最基本的叙事过程,却没能抓住风云诡谲的时代背景里的闪光点,毕竟20世纪出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世纪之交。
美术和摄影极为讲究,优雅的黑白画面像极了一张张明信片,更模仿默片手法来构造逼真的年代感。
尽管有传统观念和开放思想的对比呈现(控制欲强大的父亲和开明的葡萄牙监狱官),但是这种过于脸谱化的男性角色塑造没能给两位女主角的感情发展提出太多挑战性的考验。
观众看到的都是老生常谈的情节,诸如父母反对两人交往,之后送去寄宿学校,两人多年后重逢。
而伊丽莎假扮男人欺骗神父两人结婚的情节近乎荒诞,也正中了对父权社会的讽刺。
然而,这个过程太过顺理成章,我们难以看到她们经历太多的磨难,总是在绝境处便会遇上好人相助,自然欠缺戏剧张力,也就没能展示出她们对抗社会权威的艰难与激烈程度。
最饱受争议的莫过于对性爱场景的过分刻画,其中更带有猎奇的意味(章鱼一段),这些段落似乎难以与主题有太多密切联系,有沦为噱头的嫌疑。
看完我整个人震惊了!
这样的故事是发生在1898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几个字眼都已经够震惊了。
虽然说人都是随波逐流的平庸之人,情感都是自然而然无法压抑,事情阻碍也是在当时按一定的规律发生着,人自然要承担当时无法被承认的情感的后果,但是主人翁的选择真的需要勇敢,勇敢真的是一种很高贵的品质。
随着事情发展发酵,玛瑟尔从开始推开不知道是否是亲生父亲的手,到玛瑟尔说:“我的正常生活就是和你一起。
”再到后面伊莉莎说:“你可以留下来和我们的女儿一起,我等你!
”玛瑟尔说:“你还不明白吗?
我是留下我们的女儿。
”玛瑟尔都是如此的坚定。
坚定的让人震惊,让人质疑,这样的感情真的会存在吗?
有人说考验真挚的感情,看在有多个选项,会选择哪个!
玛瑟尔有选择,她可以在开始时选择留在读书的地方不再见伊莉莎,后面她可以选择安娜的精子提供者,她可以选择留下来陪伴安娜长大。
这些选择都是看起来对自己最有利益,让生活更好的选择。
可是她都没选!
从见到伊莉莎第一眼时,她就选择了不带雨伞,淋雨上学!
天啊,我真的为这样的感情折服,妒忌羡慕。
看到很多评语都说,一般,矫揉造作的拍摄手法,黑白,叙事散漫。
我是无法理解的,这样的故事能表达出来已经很了不起啦!
虽然说,精良的拍摄手法,浪漫的色彩,涤荡起伏的剧情是可以为电影加分,但是在这样的一段真挚的感情,已经无与伦比,无需再多的技巧。
“不知怎的,我所感的并非单纯的人物,而是景致,水墨悠然,轻盈振翅。
”从指纹创意空间出来到天桥对面的烧烤摊的途中,我同单于打趣地说。
章鱼与黑白构成了影片《伊莉莎与玛瑟拉》我渴望的冲突,没有多少凡心俗人能够轻易忍耐如此的波澜不惊,但导演科赛特应该是做到了。
看过的观众也许会逐渐相信,围绕着身体的美实在微不足道。
伊莉莎与玛瑟拉经过对生活追求之后,女儿安娜的突然来访,仿佛是对爱之真谛的时间追问,伊莉莎自己透过屋前生长到远方的路就可以看到种种理念的美 —— 玛瑟拉骑着一匹神采奕奕的白马飘然归来。
一旦瞥向这美 —— 这种美才丰盈得很,恋爱者就不会再像个奴仆似的,爱上一个东西的美 —— 无论是一个女孩的美,还是某个世人的美,或者某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之美 —— ,不会再蝇营狗苟,斤斤计较,而是永不回头地转向这美的浩然沧海,关照它,在无怨无悔的热爱智慧中孕育出许多美好。
无论是谁,只要在朝向爱欲的事情方面被培育引领到这里的境地,渐进而且正确地关照诸美的事物,在爱欲的路途上已然抵达终点,他就会突然一下子瞥见某种神奇之美及其自然。
从这个角度讲,恋爱中的伊莉莎与玛瑟拉作为爱欲者,两人究竟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还是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每个人都清楚,爱欲不过是某种欲望。
但并非每个人都知道它在人的身上有两种型相。
一个是天生的对诸快乐的欲望,它多手多脚、形相多样像章鱼,我们称其为肆心;一个是习得的、趋向最好的东西的意见,它纯净单一、层次清晰像黑白,我们称其为节制。
成其爱之美的究竟何如?
章鱼在眼前浮动,黑白又仿佛在默默地熔炼。
作为20世纪初西班牙第一对举行的婚礼女同性恋伴侣,她们如何相知相爱相守,如何抵挡生活的考验,只有放置于爱欲者的同等地位才能比较爱本身的成色。
伊莉莎与玛瑟拉既有在一起的触感的“肆心”,也有分别时的情书倾述的“节制”,身份排挤,牢狱之灾,生养小孩,朝夕相处,每一关都是爱之阶梯的攀爬,涌动的是她们内心深处一白一黑的两匹野马。
作为命题作文,与其说科赛特优于谋篇不如说厉害正是在于她的立意。
正当伊莉莎与玛瑟拉在海边享受鱼水之欢时,缓缓骑上岸正是一匹黑马,这绝非偶然的笔墨。
玛瑟拉骑的是一匹白马。
女儿安娜驾驶着灵魂马车迎面而来。
知其白,守其黑,脱离了对于灵魂本身的关注,爱如何向我们澄明,属人的节制也好,神的疯癫也罢,流动的影像在科赛特其他影片中是言词的沟通心之萌动,在这里回归的是自己让自己动起来本身,她让我们感受的正是柏拉图之恋。
可太羡慕这种奋不顾身的爱了,又现实又难过又庆幸,为奋斗终生爱情泪流满面,我的终身就是和你结婚,和你过才是正常的生活,就算道路曲折最终也必定是你。西班牙2005年终于承认同性婚姻,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如此...嗳
Always together,forever apart
震撼的是based on the true story本身,两位超勇敢,爱好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接。
写实,像纪录片。不喜欢人物和人物的选择,看得很困。 @2020-07-28 19:11:24
说这部电影讲了政治我真的不赞同,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双方非常幸运的遇到了非常听自己老婆话的还有点良知男人,如此获得了被拯救的机会,所以真正的政治要看妇女参政论者,对女性平权的故事应该女性自己获取,男人只可能也只应该是辅助。说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是因为它如果不参杂宗教、政治,好像没法凸显两人的爱,真的好无味啊,我真的好喜欢女孩们,但是我真的不喜欢大量的情节堆砌大量的性爱。
为了还原故事所以这么拍吗?特别特别特别一般
镜头语言太美
黑白拉拉片,仿照默片的小圆圈转场,还混入少量真默片素材。两女主从同学发展成闺蜜再升级至恋人,一个假扮男装,一个怀了孕,1901年在西班牙登记结婚,但很快还是受尽周遭人和警方打压。逃到葡萄牙坐了一段时间牢后,她们决定舍弃孩子远走高飞。改编自真实事件,跟昨晚印度片一样属于好看但艺术价值不高的。过多的床戏及片尾对世界同性婚姻状况的说明显得有些功利了。
1901-2005 历史意义大于观赏性。
🤢
太不容易
還不夠力量去襯托最後的警示文字
纯爱。唯美。艺术。诗化。理想主义,地久天长!
床戏的镜头好美啊…不过章鱼海带牛奶是什么play?
理解不了同性恋内部的东西我没法说这电影哪里好。同性恋剧情之外的倒是可以说说,比如《天佑鲍比》这种已经超出同性恋而关乎人权的这种。
温柔的坚定
「20190620」和書店一樣的毛病。形式大於內容。做作到要死。多好的題材呀⋯⋯
导演原来还拍过《无我生活》和《挽歌》。黑白电影质感,流动的风景,河流、章鱼、花和树,全都活了过来,一帧帧美丽地流动,几场chuang戏都很色气。很佩服两人的坚定和勇敢,过与世隔绝的同志生活付出的所有努力。
到“我会送你一匹马”那个片段就可以结束了。
真实事件改编,冲破世俗与教会枷锁的爱情。摄影太美了,是我看过最美的女女性爱戏,喜欢伊莉莎身上的痣,喜欢女性柔软又迷人的胴体,即便不满意叙事节奏,但仍被这段爱情打动,也被现实原型和结尾那些同性情侣的美好震动。爱不分性别,与妳合情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