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反核电宣传片:《潘多拉》。
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发电,是和平使用核能的有效方式。
然而,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能绝对的完好无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对于核电站安全问题的担忧估计是很多人的担忧。
如果没有看过《潘多拉》,我对核电站的了解仅限于日本福岛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震惊的同时却没有近距离的压迫与恐惧感。
看了这部电影后,缩短了与核能的距离,抛却了旁观者的身份,所以,也立刻对核电站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据了解,全球有超过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部分国家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一半以上,如法国、比利时等。
而世界十大核电站排名中,除了日本的两席,我们的近邻韩国有两个核电站:蔚珍、荣光分别位列第三第四,而韩国是当今出口核能最多的国家之一,已经超过了中国。
这时,才明白了《潘多拉》结尾时银幕上极小的六行字的意思。
潘多拉是古希腊神话诸神送给人类的礼物,而她的盒子是宙斯给她的,这个盒子意味着灾难。
电影中的核电站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可以给国家带来能源上的便利外,最终带给国民无尽的灾难。
宰赫的父亲和哥哥都在核电站工作,父亲因为事故丧生,哥哥因为救父亲,被父亲二次辐射致死。
宰赫和母亲嫂子侄子生活在一起,因家庭变故和对核电厂的了解,他的愿望是离开小镇去深海捕鱼,却遭到了女友的阻拦。
这也成了宰赫不幸的开始。
运行了40年的反应堆出了问题,本该停工检修两年,却只利用一个月简单查看后仓促使用;原本实战经验丰富的老站长被迫调离,换成只会纸上谈兵的新人;贪图自身利益的核电公司和看似为了国家,却不顾国民人身伤亡的无情总理;新上任被总理言语控制的年轻总统……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出了问题,巨大的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明明是他们的错,为什么要让我们承担后果!
”疑问由宰赫提出,最终也由宰赫去承担。
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年轻人,为了家人与国家安全,无奈走出来做自杀终极任务。
这个人物没有我们理想中的高大上,他就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没有远大的抱负,只求平安快乐的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和相爱的人结婚,看着小侄子长大结婚生子。
宰赫答应女友一定活着见她的承诺和核电事故带来的冲击一起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带给人们无尽的恐惧与深思,个人的私欲膨胀与看似最安全的核能还是最该引起人们重视和警醒的东西吧。
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永远没有战争和自毁!
编剧灵感应该就是来自于隔壁霓虹国的福岛事故,五年打磨出了本片。
日本拍了一部电影指着政府和东电鼻子骂,这个也是指着电力公司和青瓦台骂(这个胆子更大,地球人都知道南棒整个国家都是三星的资产)。
剧情也基本和日本那部一样(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日本抄袭本篇),一个因为家人邻居许多都被辐射害死还不得不依靠核电站提供的工作来养活自己的本地人怎能不恨。
(注意男主起床都要看一下辐射量可见内心只害怕,看着自己可爱的侄子也要生活在这里内心深处应该很绝望,那是自己家族的未来啊!
)昨天才看完最新的美国电影《不要抬头》,剧情映照现实。
看看因为疫情那些美分舔狗心中的理想国度什么情况,除了感谢我们脚下这片入地千年的传承没有断绝,我们居然真的变成了小破球里的优等生(虽然我们不是最有钱的也不是最横的)。
希望疫情赶快过去吧!
在一堆饿肚子的咸鱼小偷强盗云集的孤岛上老实种地活的有滋有味的也是一种原罪吧!
(这孤岛放大不就是小破球嘛!
)
片子内容和节奏都很流畅,只是夸张了抗辐射能力。
很多人以为这片子黑政府,殊不想什么人会拖延、阻挠,可不就是那些蛀虫与硕鼠!
在福岛事故之后,大陆也从来没有过反思,建议五毛们去查查大陆有多少核电站,东部除大人物住所所在河北范围内其余地区全有,说到底大人物只关心自己别死。
以大陆的人口密度,发生事故后几无可能开展有效疏散、隔离。
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乱,核电站这种张着嘴等着吃人的东西,要来何用?
2个多小时的电影整体略有些冗长,看完只感觉庆幸这件事不是韩国改编自己的真实事件(可能借鉴了邻国),如果这是真实事件,那2个小时,足以让数百万人受灾。
本片从某种不方便说的角度讲,算是恐怖片,核灾难发生后的瞒报、延报、不及时疏散反而困住受灾人员、没能第一时间处理反应堆,建核电站时没有考虑保护措施,每一条都是无法挽回的罪恶!
zt发言征集英雄去拯救无能的zf和全国人民,这画面有点震惊,果然是其他国家无法拍出的话题!
这块为家人和人民现身的大义其实拍的一般,有点略牵强,但是也能更突出主题。
我觉得在众多场景中,男主妈妈跟嫂子的婆媳关系转变很亮眼,大灾和小情相呼应。
金英爱老师演技真的好,母亲和奶奶的身份发挥的真好!
这部电影的意义除了宣扬英勇无畏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让本土人民甚至世界都能了解核灾难的可怕,好好利用能造福人类,一个不小心就变成罪恶的潘多拉。
最后一段的隔空对话,真的很好,那么长的独白,很考验演员台词功底和情绪。
如果没有核爆炸,或者在赫最终会迫于亲人和心上人的压力,屈服于现实,在家乡结婚生子,留守在核电站日复一日地重复一样的工作,虽然免不了对工作与生活的抱怨,但至少还能安度余生,颐养天年。
但是,生活从来就不按常理出牌,在赫也从未想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而在这最后的时间里,他被迫不断地接受重重的考验,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责任……6.1级地震发生后,预感到核电站将会出事的在赫本可撇下坚守岗位的同事朋友,独自逃离,从而避免后续的一系列灾难,但他没有!
他只是怒同事之“争气”,继而同样投入到工程修复中去。
核爆炸发生后,苏醒后并无大碍的在赫本可迅速逃离,但他没有!
他积极开展伤亡救援,即便消防队和救援队因核辐射厉害无法进行救援他仍义无反顾扑入核辐射核心地带,最终甚至被冷却水浇灌一身,扑倒在地。
贮水槽裂缝修复工程宣告失败后,在赫本可不吱一声,跟随大部队出离,但他没有!
他还是坚持说出心中所想的补救方法,最终还身负独留房间引爆炸药的重任,亲自将自己送入必死之局。
有时你不得不感叹,亲情既是自己的盔甲,也同样是自己的软肋。
亲情的羁绊促使满身伤痛的在赫即便知道危险重重,仍选择再次进入核电站开展贮水槽裂缝修复工程,一切只是为了身后的亲人能够活下去!
在即将引爆炸药前,在赫透过屏幕在亲人面前展示了自己软弱的一面,坦诚自己不愿如此死去,毫无一点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但是这样的他有错吗?
在此之前,他是如此的痛恨核电站,无时无刻都想逃离这个“鬼东西”!
作为一个小人物,他只想尽量赚多点钱,出人头地,为亲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做心上人坚强的后盾。
这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心愿啊,这难道也有错吗?
然而,命运偏偏开了个玩笑。
青瓦台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与政府声誉,置民众安全于不顾,为了核电站多番博弈衡量,在排放氢气、浇灌海水等本因当机立断的事情上犹豫不决,政府的无能偏偏要在赫这些普通人埋单,这样的结果,不让人觉得悲凉吗?
总体上来看,《潘多拉》在塑造人物矛盾关系、推进剧情、引导高潮上做得很到位,朴正宇也是花了很大心思导演了这样一场场面恢弘的灾难片,值得一看。
— end —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关于核泄漏题材的电影,不得不佩服韩国的电影人,虽然剧情毫无新意,煽情煽的催人尿下,但拍摄灾难片已相当成熟,海云台,铁线虫入侵,流感,釜山行等等,皆是特效优,场面赞,加之创作环境宽松自由,更是让电影人可以无限施展拳脚,黑政治,揭人性。
电影用潘多拉作为名字,确是贴切。
传说宙斯憎恨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于是创造出了潘多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并把她馈赠给人类。
但是越是天下掉下的馅饼,吃了就越可能拉肚子。
宙斯同时附赠了一个盒子,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魔盒,于是灾难、瘟疫等都飞出盒子,从此便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作为战争的产物,核能源在和平年代被投入民用。
在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的时代,核能源确是给人类文明保持持续的高度发达带来了希望,所以我们等不及研究如何预防辐射,便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
当前也只是封闭反应堆防泄漏,但是一旦泄漏则生灵涂炭,方圆几十里将在未来的上千年将成为无人区,比如切尔诺贝利。
当然,和其他观影者的感受一样,电影的剧情过于平庸,经不起对敲。
电影的故事不复杂,开始先交代人物关系、政治立场等相关背景,然后交代后来事故的原因,半个小时后核电站出现危机,剧情瞬间紧张起来,一环扣一环,救灾、逃难、高层博弈三条线并行交织,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导演的叙事功底还是很扎实的,后半段就开始大量煽情了,最后男主牺牲自我炸毁底仓,让我想起了头几年摩天楼的结尾,简直一个模子。
电影的优点就是特效和场面,核电站的外观以及爆炸的场面都极为逼真,人们蜂拥逃难的场面也是非常壮观,导演对核电站的专业知识也做足了功课。
缺点是煽情有余,悲壮不足,讽刺有余,细腻不足。
电影长达2个小时10分钟,后半段煽情过多,大大消弱了故事的悲剧性和壮烈感,对人性的复杂多面未作过多探讨,这一点就远远比不上釜山行了。
男主角后来救工友,以及慷慨赴难这种平民英雄精神,电影交代的缘由是友情和亲情,可是电影前半部分对友情和亲情的铺垫并不饱满,对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就更加没有交代了,基础不稳,注定最后感情的宣泄就比较尴尬,最后放炸药的桥段也过于牵强,远不如釜山行里的流畅自然温馨。
总统与总理的内斗也只停留在事件处理表面,没有交代深层次的原因,两人脸谱化明显,为了黑政治而黑政治。
好的电影就是要把观众带到黑暗中去感受丑恶、痛苦、绝望,但在最后总要泻下一缕阳光,比如釜山行。
可是潘多拉却没有表达盒子里最后有希望的意思,也没有对核能源作更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一大败笔。
这几天连续看了《隧道》《海云台》《潘多拉》,但要属最震撼的,还得是《潘多拉》。
看过很多网友对《潘多拉》的看法与角度,都很有见解,但在本篇文章我想提及一个可能没有被提及的角度——“在舍生赴死前,人到底是恐惧还是无畏?
” 相信在我们传统的动画,电视剧,电影内容当中,在我们漫长的成长路线当中,伴随着我们的始终是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怀揣着赴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坚定的眼神,勇敢的心灵......可能是去炸敌人的碉堡,可能是去炸敌人的坦克,也有可能是去刺杀敌军首领。
但是这一切好像总有一种......太过随意,太过轻松,太过简单。
一个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真的有如此的坚定吗?
当然,我们当然承认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会有一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之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生死于脑后。
但是,历史,英雄事迹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个个最平凡的躯体所造就的。
是人,总归就会有恐惧,有担忧,他们有自己妻子孩子要去牵挂,有自己的父母要去赡养,甚至自己去充当“敢死队”也是犹豫犹豫再犹豫才决定下来的。
《潘多拉》在最后,男主人公哭着对家人说:为什么我得这么死去呢?
我不想就这么死去。
我真的,我真的非常害怕......我好害怕。
对啊,当他一个人看着自己的队友一个个离去,只能对着头盔自说自话,看不到,听不到自己地母亲,妻子,家人的面庞与声音,面对着犹如人间地狱般的房间,即将到来地“坍塌”“辐射”“冷却水”......他怎么会如此坚定地去赴死啊,他怎么会无所牵挂啊,他怎么会......不害怕啊?
我认为我们许多的历史,始终忽略了每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同时每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感情随机也被忽略。
我们有选择性的去放大我们希望放大的,所谓的“坚定”“勇敢”,这当然有一部分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在这些人所呈现出来的“无畏”“坚定”背后的情感,或许我们会变成一个未加思考便劝人“无畏”的冷血动物。
这些平凡的人当然会害怕,这是人的本性,这不可抹杀。
但是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在历经恐惧之后仍然做出了“逆人性”的选择——这便是闪耀在人性的光辉之处。
我们可以笑着赴死,我们也可以哭着牺牲,无论是哪种姿态,都值得被人民铭记,被历史歌颂。
想以此篇感想,致敬每一个平凡的英雄。
查福岛核泄漏事故的资料时,有人提到这部电影,然后看了看评分,居然还挺高。
三万多人评分能达到7.6。
看完后,却觉得真的只是一般,没法给更高的评价了。
(看来韩国电影评分的水分还是有点的。
)总的来说,本片展现了韩国电影典型的太过用力,每个人说话都是嚎叫,角色脸谱化严重,很多情节毫无道理可言。
1. 既然都安排好客车疏散居民了,又不疏散远,然后把居民关起来,还要派大量警察看管。。
就算是高层怀有私心,怕消息泄露,也不是这么个方法吧?
有这个精力和人力,不先用在救灾上?
2. 女主开着公交把对面道路占了,感觉是想体现女主的果敢,但是这操作更像是黑女主。
3. 地震就那么稍微震了几下,然后核电厂就出这么大问题(既然后面那么大的场面都拍出来了,就不能把前面的地震场景整得像样点,也让后来核电站发生问题显得更合情理一些)?
4. 场面是挺震撼,但是对于核电站的结构,出问题的细节,都非常不清晰,就草草几个镜头展示有地方漏水,然后反应核心无法冷却,然后去修补的工人操作失误,反而导致气压过高了,蒸汽管/水管直接爆了,但是具体是怎么的,给人一种很含糊的印象。
5. 受了强烈辐射的人,已经大口吐血的人,不断来回来去,还能进行抢险作业,这种英雄主义显得不真实,很难引起真的共鸣。
6. 总统这个角色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又好像很没实力,常常被隐瞒,又好像很正义,什么都要公开(真的不考虑民众恐慌?
),又有点圣母,不准排放含辐射蒸汽,最终导致大爆炸,然后又突然颓废了(颓废就颓废吧,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身后那么高大的书架都乱七八糟了,,),然后女秘书一顿激励,突然又雄心复发,王者归来,掌控全局。
然后最后的电视发言,直接说国家如何如何不行(就算国家处理得不好,在这时候这么说话真的合适吗?
要道歉也是事情处理完后,而不是灾难中来这么一出),这样的角色,我感觉太虚了,还不如反面角色“总理”,至少他做什么事有他自己的道理,更像个真实的人。
有些同学把本片和《切尔诺贝利》比较,指出后者多么优秀。
这确实没法比,一个是娱乐产业链输出的虚构的流水线产品(可能参考了一下福岛核电站事件),不能说多糟糕,离优秀也挺遥远的;,一个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高度还原事件经过,人物塑造丰满的精良剧集(当然,立场的问题,我就不多说了,有人觉得《切》黑了苏联,有人则认为很客观,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吐槽了挺多,估计也没人看到,但是如果有喜爱本片的同学看到了,请不要不高兴,毕竟这也就是我的一家之言。
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我觉得这电影一般,也不能否认别人对它喜欢,看到它的闪光点。
《潘多拉》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影评不太好写,因为毕竟是一部灾难片,如果想吐槽的话,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拿着薯片,喝着啤酒看别人承受痛苦还评头论足,好像自己不太厚道,伤口上撒盐似的,可是我觉得过分的表现苦情戏,反而让人觉得这是在消费灾难,电影里所谓的日常黑zhenfu无能,表现"鼠胆"英雄的操作,都只是噱头,并没有真正给人震撼和反思,看完后,除了不断徘徊在耳边的哭声,别无他物. 《潘多拉》应该是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为原型改编的,同样是核泄漏事件,去年的《切尔诺贝利》给人印象很深,没有歇斯底里的怒吼,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哭诉,更多是把价值传递出来,把真相告诉观众,每个人物都立得起来,每件事都表达的很清楚,所谓一针见血,我想那才是教科书一般的改编,好,下面简单的看看这部电影,雷声大雨点小,表面上核泄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灾难,电影里也有所表现,而伴随着核泄漏所带来的问题才是值得深挖的,比如恐慌,抉择,或是生命的意义等等,这几个层面,除了主角人格分裂般的表演,真的不知道所有人是怎么了?
不是互喷,就是哀嚎,说实话,看电影的时候我平时都喜欢开很大声,而看这部的时候,我却把声音调得很小,哭声真的让人很不安,我知道你们经历着什么,可这么多苦情戏,煽情戏,实在是看的我比电影里的人更痛苦!
真的很不想说主角是一个装×儿的人,可是几次打脸的表现,让人哭笑不得,对不起,要严肃,这不是导演的本意,却达成了这样的效果,你看他前一秒脱衣服跑路,后一秒穿衣服救人,上一个镜头砸电视,下一个镜头打电话要去,我试着站在导演的角度去思考,他可能是想创造一个"鼠胆英雄",一个刀嘴豆腐心的真男人,是的,没人要做英雄,做烈士,他就想做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可以跟家人永远在一起,这很难吗?
我都知道,可是几场戏的衔接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预期,反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好了,不多说了,电影适合喜欢苦情的朋友看,很多"感人"的画面和对白,勉强三星吧,冲着人性,剧情的朋友可能会失望,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不喜勿喷
教父吃糖,腮帮胖胖
这个钱包的转场很棒
每个人说话都好费劲,生怕一口气上不了就...
主角团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死,你们都是渣渣...
作为韩式灾难片大家庭的最新成员,朴正祐的《潘多拉》算是合格的完成了任务,除了再次感慨韩国影片在创作的自由程度以及类型片打磨上的游刃有余外,有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随着韩国类型片市场的逐渐成熟,在灾难片中主角形象的塑造,催泪弹的适时发射,讽刺批判政府这三者几乎变得同等重要,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
正常来说,影片中的泪点本应随着故事的发展被逐步带出来,但在韩片中发展为在最初就有意识的埋设好催泪弹,好等待时机引爆。
同时韩国的灾难电影似乎越来越依赖“政府的不作为或无能”来渲染主角的悲情色彩,以及引发国民共鸣,来实现影片的野心。
然而这些真的是这类题材影片中必备的元素吗?
关于黑政府这个问题黑政府,这是如今韩片里几乎都会涉及的环节,也是韩式灾难片里的规定动作,大陆观众对于“黑政府”的看法,从最初对韩国电影产业的赞叹和钦佩,到如今渐渐流露出完全是“为了黑而黑”嘛的判断,说明任何一种套路都有被人厌倦的时候(韩国偶像剧微微一笑......)。
我一直觉得可以把“黑政府”姑且看做韩片的一种创作手法。
类型片里需要反面人物,这种反面人物可以有任何身份,比如坏医生、警察、工人、商人,所以当然也可以包括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他们出于个人或团体利益,而做出有悖于大众期待或者道义之事,本质上还是为了推动影片故事的发展,大家习惯就好。
比如本片里反复突出无能的核电站管理层,便是为了和技术流所长形成对比,深化了这个为核电站呕心沥血的老所长的形象。
本片中为了展现这个国家级的灾难事件,自然搭上了总统和总理。
然而黑归黑,《潘多拉》却并没有像《恐怖直播》那样暴戾地向政府全面宣战,本片中年轻的总统至少在最后完成了形象的扭转,在被强势的总理压制了近1个小时后,终于迎来了反击,最后从无所作为和优柔寡断,变得力挽狂澜,总统的觉醒更加符合人性(观众)的需求,而片中总理的行为则是“流程化”的政治手段,从政治角度来看,总理的所作所为并无实质性的错误。
这种总统和总理在片中形象的设置和《流感》十分相似。
忽然“空降”的美女,关系户?
影片最后并没有对责任人进行惩戒,因为《潘多拉》其实是一次预言式的警戒,它设想了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种设想中,政府当然必须得全面不合格,通过将问题和矛盾严重化,以及对政府“不信任”的臆想,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警示作用。
这是本片的意义所在,正是因为韩国有这样宽松的创作环境,才让电影的某些社会责任功能得以突出。
韩式灾难片:“不情愿”的英雄这是韩式灾难片的规定动作——煽情阶段。
亲情、爱情、友情均是燃爆点,最后敢死队坐着大巴进入事故现场,和影片最初他们懒散地坐在大巴上进入工作地点形成反差,这些小人物在最初的事故中夺命而逃,虽是求生的本能,但身上看不到半点闪光。
最后却集体觉醒,为了家人做出牺牲,宣告泪点来临。
随后导演快马加鞭,趁着观众情绪刚刚到位,让男主迅速出击,来了一次最后的独白,影片的情感爆发达到高潮。
这种韩式催泪弹既是他们的特色,而往往也是他们的软肋,因为越来越多的观众对这种套路感觉到疲惫。
这也是之前《釜山行》被诟病的点之一。
前后对比,灾难片向着主旋律方向进发
晃眼宋康昊一般来说,美式灾难片大多“走肾”,是对观众肾上腺素的折磨。
而韩式灾难片则注重对观众泪腺的折磨。
而虽然都会涉及到个人英雄主义,但韩式灾难片里的男主角往往更加“不情愿”或身不由己,这点在好莱坞这里却有所改变,他们更希望主角主动出击,这和美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情结无不关系,所以编剧们会给主角们各种BUFF,比如以前是个特种兵,或者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许即使什么背景都没有,也足够耐操,有自带的天赋。
并且大多数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特别不合群(其实是别人不理解他),或者有离婚经历,关键孩子还不归他,最后通过在灾难中的壮举,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个人和英雄群体的塑造所以在本片中,我们的主角当时是属于“不情愿”型。
国家的过错却要普通人来承担,甚至献出生命。
而是对亲情的渴望代替对国家的责任,让男主角完成国民英雄的跃升。
从底层人物身上透视出的英雄主义最后被家庭情感包裹,让观众在深切的悲痛中更加强化了对影片警示性主题的铭记。
男主痛哭流涕地独白里,直白地流露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深爱,对国家的控诉等,强化完男主的普通人属性后,让他在痛苦中无力的摁下开关......但在好莱坞同类型片里,更注重对主角个人形象的拔高,并着力营造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在生死关头不忘凝聚紧张感,加速观众的心跳,让主角在千钧一发之际完成拯救,从而实现观众心理上的圆满感。
精彩的前20分钟虽然这部有着熟悉的配方与味道的韩式灾难片并没有太多新意,但影片的教科书般的前20分钟仍然足够精彩。
因为观众在观影前已经对本片“灾难片”的类型有了潜在的期待,因此在这20分钟里,大家的头上其实一直悬着一把“剑”,在等待着开启这份名叫潘多拉的“礼物”。
奉俊昊真是恐怖,给韩国灾难片和犯罪片两个类型提供标杆剧中人物的出场简洁但高效:随着母亲将门拉开,慵懒颓废的男主(韩片中最惯用的抠屁股的动作)和外面的世界正式建立联系,上到国家环境:总统密集出访,普通百姓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下到男主的家庭,嫂子、母亲、侄儿、女友以及伙伴们,个个形象鲜明。
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能感受到上一次核事故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剧变,这也算是随后灾难发生的伏笔。
同时另一条故事线:强势的总理与年轻的总统间的博弈,核电站内所长与管理层间的对立等也进行了交待。
前20分钟主角渴望逃离家乡和核电站安全隐患这两条主要矛盾线同时进行,最后随着“礼物”的开启(地震爆发引发核电站爆炸),小人物的命运与政府部门的抉择纠缠在了一起,核电站这样宏大的国家工程和底层小人物们间建立起了联系,灾难片模式正式运转起来。
剧情一般,但能一定程度还原场景已属不易。
明明是他们的错,为什么让我们承担后果!
类深海浩劫的设定,格局却到了国家层面。全程靠吼的釜山方言很是糟心,韩式套路的煽情也用力过猛,但灾难的完成度确实不错。7.0(人设最讨喜的还是护士小妹)
三星半。真特么俗套。。感觉之前都看过。但是真特么管用!就是能给你营造出紧张的感觉,就是能催泪!
男主太圣母了感觉像舔狗啊
又是灾难中包含着韩国的政治斗争,而且太刻意制造矛盾了,不疏散、反锁群众、消防队去都去了还不救人……最后的直播,有这么播的吗,这总统当的……又是强行煽情了……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黑格尔
还行吧,看了一半,以为是恐怖片,不然题目干嘛叫潘多拉?结果只是灾难片,反正就是各种人物心理,类属剧情片,感觉没啥意思。
群体乱象刻画得不错。但我相信现实中遇到这种英勇就义的环节,愿意站出来的人一定会多很多,不是我太理想化,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了。我也觉某些表面伟光正实际逃窜的人也会很多。
距离福岛那次核事故已经九年了。用人肉去堵裂缝太惨了,有救援/维修机器人就好了…
蛮感人的
无脑的政府,双子座的男主,给你二星是因为我喜欢的题材!
韩国切尔诺贝利
棒子电影在黑政府这方面一向做得不错的( ˙-˙ )
说是比釜山行还好看就点进去看看,讲真一心要出去揾钱的懒人男猪脚在核电爆炸之后突然化身董存瑞非要进去炸碉堡也是蛮难理解的,所有人设就是见面互掐以表慰问… 消防队军队的力量还不如一个服务员小女孩…女主你不会带口罩就别带了好不
很好的题材,煽情太过了。
看得我泪流满面,之后查了下地图,附近就有三个核电站,欲哭无泪啊。
政府也是天灾的一种,韩国电影近年流行的经典主题。
比《铁线虫入侵》有进步!
有点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