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还是非常感人的。
整体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
男女主最开始的相识是来自房东的介绍,真挚的感情从两人共租一室开始。
在彼此接触的漫长时间里一段甜美而动人的爱情频频展开。
只可惜命运多舛,片中无论是爱犬还是爱人都在男主角正感受生活的幸福时悄然逝去,最终只留下了男主一人孤苦无依。
本片也是继《芳华》电影后,黄轩和杨采钰再度饰演爱情的双方,称得上是全片一大惊喜点。
01岁末,冯小刚的电影又来了。
这次,没有了媒体的喧嚣,没有了宣发的热闹。
《只有芸知道》突然定档,相比冯小刚过往的作品,有些悄无声息地就上映了。
电影的诞生过程,像极了影片的名字,或许“只有芸知道”。
冯小刚今年已经61岁,这个已过花甲之年的双鱼座男人,如他自我评价“敏感、脆弱、浪漫”。
他说这部《只有芸知道》也有着双鱼座的这些特质。
冯小刚又拍了一部他自己想拍的电影,就像2年前的《芳华》。
跟《芳华》从他本人年轻时文工团的经历中获取灵感不同,《只有芸知道》是取材于身边挚友的真实故事。
电影的结尾字幕一语中的地道明了冯小刚拍它的初衷:纪念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或许,这也代表着冯小刚自己的爱情观,也像《芳华》一样纪念着他们这代人年轻时的岁月。
然而,《只有芸知道》却没能再现2年前《芳华》时口碑和票房的丰收,在同档期另一部同样是爱情题材的电影《半个喜剧》面前,冯小刚的新作已难起波澜。
令人感叹的是,《半个喜剧》的风格类型,正是冯小刚当年得以成名和尤为擅长的现代爱情喜剧。
可他经历过半生浮华后,拍了如白水般柔静舒缓的纯爱电影,却再难赢得如今这群年轻观众的心。
02不能否认,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冯小刚是永远无法绕开的人。
他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精英的光环。
但他开创了国内贺岁电影的先河,成为低谷中的国内电影市场再度崛起的启动者和引领者。
他经常开炮引发了无数争议,但总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树敌不少,但至交密友支持者同样众多。
如今回顾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平均口碑和质量也依然是圈内导演中的翘楚。
他的电影涵盖了各种类型,有《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的喜剧,也有《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的悲剧;有《手机》的现代,也有《夜宴》的古装;有《非诚勿扰》的爱情,也有《集结号》的战争。
他敢于触碰那些足够敏感的话题与题材,不管是《一声叹息》的婚外情,还是《一九四二》《芳华》的悲壮历史,甚至《我不是潘金莲》的官场与政治。
他用《我不是潘金莲》《私人订制》的辛辣和讽刺针砭时弊,也用《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的深情与温暖讲述故事。
可他“小钢炮”的性格作风,终于还是让他在花甲之年陷入了人生中最大的漩涡和风波之中。
那部风波导火索的电影《手机2》至今杳无音信。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只有芸知道》才如此低调的诞生。
而经历过风波的冯小刚,似乎也一下子平静了许多。
时隔一年后,冯导的微博终于更新。
往日的调侃和嬉笑怒骂少了,更多流露着年华已逝的念想和轻声细语的温度。
他说他要拍的是“让人心暖的电影,给爱排毒”,他说“年过六旬该要直面本心”,他说他“在《芳华》里摘掉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脱掉铠甲”。
突然意识到,那个在《甲方乙方》里大口吃着饺子,一本正经地说着段子,让葛优念叨着“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冯小刚,也老了。
03人老了,就会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
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他心中的江湖,就像他靠当演员而不是导演拿到金马奖的《老炮儿》,六爷就是他自己,日薄西山,困守规矩,晚景凄凉。
于是他更愿意追忆过去的美好,这才有了《芳华》和《只有芸知道》。
然而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还是孤独的。
都由黄轩饰演,《芳华》里的刘峰一生坎坷终身未娶,《只有芸知道》里的隋东风中年丧妻永失所爱。
当回想冯小刚的其他作品,突然发现,其实冯小刚电影中的孤独感一直如影随形。
《集结号》中张涵予饰演的老兵谷子地,《唐山大地震》中张静初饰演的方登,《一九四二》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我不是潘金莲》中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弃儿”。
就连《非诚勿扰2》里,也有中年离世的孙红雷;《天下无贼》里,也有失去爱人的刘若英;《甲方乙方》里,也有病妻亡故的杨立新。
冯小刚的电影里,一直隐藏着人生的悲戚和孤独。
这种孤独,才让《非诚勿扰》里邬桑的哭泣如此动人,才让《非诚勿扰2》里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笑中带泪。
冯小刚好酒,他也把这份孤独酿在了酒里,饮进了肚里,藏在了电影里。
《甲方乙方》里的年夜酒,《集结号》里的喜宴酒,《非诚勿扰》里的相亲酒,《唐山大地震》里的团员酒,《芳华》里散伙酒,《只有芸知道》里的交杯酒。
哪一杯不是五味杂陈,醉己醉人。
042015年,在电影《老炮儿》的宣传期间,冯小刚来到多伦多,见到了自入伍即相识、已移民此地的多年挚友张述。
当天,冯小刚发了条朋友圈,两个人坐在路边的草地上,相对无言。
配文“归去来兮”。
三天后,他又在朋友圈里写道“别了多伦多,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来来去去间头发就白了”,配上一张孤独背影的照片。
2017年,张述的爱人罗洋因病去世。
当年,张述在公交车上偶遇罗洋,他拉上冯小刚问他意见。
两人从相识到恋爱再到结婚,冯小刚是这段爱情历程的见证人。
《只有芸知道》正是改编自张述和罗洋间真实的故事,连公交车上的邂逅都一样。
2018年12月,冯小刚和张述去西安找作家张翎,《唐山大地震》正是由张翎的小说改编。
张翎和张述一家曾同住多伦多,两家离的不远。
张翎的丈夫陪着张述在医院送了罗洋最后一程。
有这层关系,从来不写剧本的张翎答应为《只有芸知道》撰写剧本。
演员方面,冯小刚让《芳华》中没能走到一起的“刘峰”和“林丁丁”再续前缘,黄轩和杨采钰分别饰演剧中的隋东风和罗芸。
这是一段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故事,可在爱情之外,却是总有一个人要先走的人生孤独。
冯小刚和张述在多伦多休息的公园里,有一把张述为罗洋做纪念而捐赠的长椅,上面的铭牌镌刻着“Wherever you are is my home”(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这样的长椅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结尾。
冯小刚养着一条狗叫丢丢,是徐帆在小区门口捡回来的流浪狗。
有一天,冯小刚发现丢丢再也不能跃起叼走他手里的食物,医生诊断说,没有病,就是老了。
张述和罗洋没有孩子,他们在多伦多也收养了一条流浪狗,起名Blue。
《只有芸知道》里Blue的离世,也是真实的故事。
冯小刚在采访中说,之所以还在拍电影,是因为这或许是唯一能延缓衰老的方法。
电影最后,出现了冯小刚和张述年轻时和此时的照片,以及罗洋绽放笑容的遗照。
《只有芸知道》像是已过花甲之年的冯小刚一封写给心中向往的爱情与生活的情书,一杯敬给逝去年华与岁月的清酒。
泪水已经不再重要,回忆才是心里的依靠。
可惜,在这个浮躁、浮夸、浮生若梦的时代,又有多少年轻人能被打动和陶醉呢?
中国导演到了50岁,但凡要是有点儿成绩,就避免不了掉进一个叫拍海外爱情的坑里。
张一白这样,管虎这样,冯裤子也一样。
我不去揣度这多少和富足的物质生活有关,但选材的懒惰注定成就他们创作生涯的洼地。
这种形式的作品像是飘在啤酒上的浮泡,显的过分虚幻,离着老百姓的生活太远,就无法产生共鸣,而接地气是冯导前半个创作生涯最迷人的部分。
这部电影说取材自真实事件,我想就像【芳华】一样,应该是取材来自他那个年代的朋友故事,可以理解冯导创作晚期缅怀青春的初衷,可这种高兴了自己,恶心了别人的事情少干点是好事。
如果真的王朔和刘震云不写不出动如【手机】【甲方乙方】的本子,少拍点也是好事。
好一场美妙的风光大片,碧海蓝天,青草牛羊,蜿蜒的公路曲折向远方。
故事的开始,一封信,一张邮票,以前的日子很慢,慢到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爱情,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爱情里有欺骗,欺骗自己从娘胎里带来的重病,欺骗自己想要把一起奋斗过的餐厅付之一炬。
爱情里有绝望,不能生育的绝望,不能挽留生命的绝望,不能实现梦想的绝望。
爱情里有分离,不能白头偕老,不能久久相伴。
爱情那么痛苦,为何两人要相爱?
第一次相见的扑通扑通的心跳?
北京到奥克兰两两次相遇的缘分?
这份爱情里,满是男士的付出与奉献,满是女士的隐瞒与欺骗。
男主的爱,只是女主这个人,为了这个人可以放弃理想、信念、希望以及往后余生;女主的爱,是为了有那份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像是无底洞一样深不可测最后的最后,女主又有了别的渴望,渴望像梅琳达的人生,又渴望成全男主的梦想男主也无脑输出,输出青春,输出15年的光阴。
而只有刚刚结婚的时候,与女主讨论了人生的规划,买房子买餐馆的计划,而这些计划,只是为了满足女主的安全感。
但往后的15年,女主几次问男主难道以后就如此了么?
15年啊,都没有决定或者再讨论一次平淡的人生是大多数人的,无可厚非;虽然夫妻会充满了欺骗,隐瞒和谎言但电影是第三人的视角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一个侧面来经历爱情的一部分,而很难描摹它的全部,从这个角度说,没有人在爱情的讨论上是权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一种爱情。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段什么样的爱情呢?
我大概能理解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这部爱情电影,因为本片实在说来讲的是上一辈的爱情。
出生在今天高速发展社会下的我们,受到了太多西方的自由,独立思想文化的熏陶,我们的爱情观是建立在两个独立灵魂基础上的相互欣赏,彼此支持,进而相互依赖,彼此成全。
但是上一辈人的爱情观却并不是如此。
爱情是人类最深处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所以它也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文化里永恒的主题,也正是因为它太深刻,太美好,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完整地表述它,我们只能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来谋求我们深处的共鸣。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从一个侧面来经历爱情的一部分,而很难描摹它的全部,从这个角度说,没有人在爱情的讨论上是权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一种爱情。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述了一段什么样的爱情呢?
一个餐馆,一棵树,一只狗,一个鲸鱼的梦撑起了一个家。
东风和芸是不幸的,两个孤独的外乡人,每天就是单调,琐碎的餐馆生活,平淡而乏味;东风和芸也是幸运的,在这单纯宁静的生活里,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享受二人世界,没有什么东西能打扰他们,平淡之中充满的是浓情蜜意。
这样的生活,不但不乏味,反而很充实,闲下来了,他们就依偎在那颗大树下欣赏新西兰的美景,这简直就是伊甸园里神仙眷侣的生活。
谁都想让幸福的日子存到永久,布鲁的出现,让他们看到生命的短暂,再美好的东西也经不起岁月的蹉跎,也许唯有爱情的结晶能长保这份幸福。
“你有了鲸鱼,又有我在你身边,还有布鲁给你看家,这下你有安全感了吧?
” 然而生活就是这么残酷,总是会撕碎你的希望,它能夺走你的孩子,也能抢走你的爱犬,但是爱情是坚韧的,他们还有鲸鱼,还有极光,还有梅琳达的梦。
多么可爱的一对儿,他们虽然没有经历什么轰轰烈烈的生离死别,但是只要他们在一起,就能战胜生活中一切的灾祸。
这就是上一辈相濡以沫的爱情,他们坚贞而默契,和谐而宁静。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之间的是爱情么?
还是仅仅两个孤独者的扶持?
你爱她哪一点?
影片采用的是倒叙再倒叙的叙事结构,前半段让我们看到了风芸之爱,后半段则回答了这个问题,解释了两个人为什么相爱。
爱需要理由么?
不一定,但是一定有个东西让她成为了最特别的一个。
现代人回答这个问题,考虑的是她身上的哪一点最吸引我,让我觉得最可爱,而在东风的眼里看到的不是自己,完完全全是罗芸。
“我吃菜,你就吃肉;我吃肉,你吃燕窝……”爱上一个人,就接受了她的全部,愿意把一生都花费在这个人身上。
这就像林太太说的“夫妻间哪有不生气的?
但是想想,这些气都是我能受的,换了别人,我就受不了了。
”爱上一个人,你就甘心牺牲自己,只要我媳妇幸福,一辈子在厨房里我也乐意,这就是东风对爱情的执着。
那罗芸呢?
她想过放弃,她不希望东风把一生的幸福都牺牲在自己身上,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她关心的不仅是自己个人的幸福,也不仅是两个人的幸福,她更关心东风的幸福。
东风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芸的依靠和安全感,罗芸则给了东风生活的方向和安慰。
“没有你的日子,我还不知道在哪飘呢?
从来没想过没有你的日子。
”“你就在咱们家前面捐一个长凳,累了坐在那里歇歇,就像坐在我怀里一样。
”风啊芸啊,你们永远都不会分开,因为少了哪一个都不完整,你们的结合已经让你们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一体。
有一种感情,可以胜过生活的艰辛,可以超越生死。
如果这都不算爱,那什么才算是爱?
相忘于江湖的我们也许并不认可,也不向往上一辈相濡以沫的爱情,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爱情也是一种美。
他们用实际证明了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这是不是值得现代人去好好思索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去年就开始期待冯小刚在新西兰拍的这部爱情片上映,没舍得花钱去电影院,我和陈先生终于在昨天等到了网上更新的高清版,两个人窝在沙发上看得泪如雨下。
《只有芸知道》这部低调的爱情片,在豆瓣上评分只有6.5,在我的意料之中。
因为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动人心弦的悬疑,没有狗血现实的爱恨,整部电影只是平淡又紧凑地叙述了一个真实普通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在许多人看起来非常普通、毫无新意的故事,但又是一个让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移民感动流泪的故事。
我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电影在国内被许多人吐槽,因为它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和浪漫,是一种只有海外移民才懂的辛苦和感动。
从电影评价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出中国和新西兰这两个社会的巨大反差。
一、只有新移民才懂的惺惺相惜《只有芸知道》讲述了一对80年代移民新西兰的夫妻的爱情故事,然而在他们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到现在许多新移民的影子。
男主角隋东风是一个考上了新西兰的音乐学院,可是交不起学费的穷小子。
于是他来新西兰读语言,靠送外卖维系生活。
女主角罗芸在新西兰的海鲜市场打工,她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早产儿,医生预言她活不过20岁。
两个人因为租了同一个房子而成了室友,一来二去便心生情愫。
罗芸因为自己先天性的心脏缺陷,拒绝了隋东风的求婚,可是却又心怀着对美好爱情的希望,于是把决定权交给了赌场。
没想到,在几率很低的赌场游戏中,隋东风却赢了赌局,罗芸也下定决心嫁给了隋东风。
隋东风和罗芸的相识相爱,在新西兰的移民中非常常见。
在餐厅打工、送外卖、做苦力、跟别人合租、打工换宿……这些事情,几乎是每一个初到新西兰的华人的必经之路。
只有经历过将梦想藏在心底,用苦力换取生存的那种一无所有的日子,才会懂得隋东风和罗芸在异国他乡相遇的一见如故和惺惺相惜。
没有身世背景,没有职业贵贱,没有门当户对,隋东风和罗芸的婚事,就是一个交给老天爷决定的赌局。
对一无所有的隋东风来说,遇见自己喜欢的人,就努力把她娶回去。
对于命在旦夕的罗芸来说,遇见两情相悦的人,就争取用力去爱一次。
爱情,本来就应该如此简单才是。
我看见一些影评说这场婚事太草率太荒诞,可是这样纯粹的爱情,对于一无所有、独自漂泊、白手起家海外新移民们来说,却无比真实。
隋东风看见罗芸因为打工洗鱼而粗糙的手,没有说“别干了,我养你”,而是送了她一支护手霜。
在我看来,这就是在新西兰普通移民里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真实的爱情。
我没有能力养你,但我可以尽我所能去爱护你。
没有体会过生活窘迫的情侣,自然不懂得电影里的惺惺相惜。
二、只有老夫妻才懂的生死别离两个人的婚礼,就是在合租的房子里和房东一起吃了顿饭。
房东林太是一个独居的寡妇,她为罗芸梳头的时候跟她说:“不要相信那些白雪公主的神话,其实所有长久的夫妻,一定都起过离开的念头。
”林太说,林先生是一个只会画画的书生,家里所有事情都是林太一个人操心,有一次,林太出远门以后回到家,看见厨房水池的脏碗上蚂蚁都堆成了山,想死的心都有了,但她还是没有离开林先生。
因为这些是她能忍的事情,如果换一个男人,遇到一些她不能忍受的事情,岂不是更糟糕。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上一辈的人,东西坏了就修一修,我们这一代人,东西坏了就换新的。
对待婚姻,亦是如此。
婚姻不幸的人,总以为换一个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事实上,哪儿有什么完美的夫妻,长久的婚姻和爱情,都是靠忍耐、磨合、理解和包容。
在为隋东风和罗芸庆祝新婚的酒桌上,林太因为想念亡夫而醉酒流泪。
她哭着说:“如今你为什么要丢下我一个人……半路留下的那个人,苦啊。
”“半路留下的那个人,苦啊。
”在罗芸手术前的那晚,她也对隋东风说了这句话。
不知道这一句话,戳痛了多少夫妻的心。
我不忍先离开,因为我不舍得留你一个人在这世上,孤苦伶仃。
我害怕你先离开,因为没有你的世界,我将寂寞难挨。
这是只有相濡以沫的夫妻,才懂的痛。
手术的前一晚,隋东风在医院陪罗芸。
罗芸依偎在隋东风的怀里,平静地交代了自己的后事。
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矫情煽情。
一对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夫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足以有互相支撑和接受现实的勇气。
罗芸去世以后,隋东风按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分成了四份。
一份埋在了他们曾经居住的小山坡上,陪伴着他们曾经视为家人的狗狗;一份撒到了凯库拉的大海里,随着罗芸最爱的鲸鱼畅游大海;一份交给了罗芸的父母,让她回归故乡;一份留给了隋东风。
他走了一万五千公里的路,把妻子的骨灰,安放在了她喜欢的地方。
世上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却有许许多多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婚姻家庭。
病床前的守候,手术室外的煎熬,医生谈话时的冷静克制,面对今后生死未卜的陪伴和支持,都是婚姻里最平凡的爱情。
许多人在吵吵闹闹中过着徒有虚名的婚姻生活,不交心,无交流,亦或者婚姻被柴米油盐和岁月磨灭了浪漫和心动,只剩下搭伙过日子的心态。
当对方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婚姻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等不到死亡来将他们分离,利益和财产就足以让双方露出丑恶的嘴脸,撕碎一个形同虚设的婚姻。
身在这样的婚姻里,自然体会不到电影里孤守一生的心碎。
愈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夫妻,愈是能明白电影中的冷静和悲伤。
我不想没有你,但我也会为了你,好好活下去。
三、只有新西兰人才懂的乡村生活两个年轻人,漂泊在异国他乡,隋东风为了给罗芸更多的安全感,带着她离开了奥克兰,去了一个叫克莱德的小镇上。
他们用所有的积蓄付了首付,买了一栋山上的房子,开了一家叫做“芸”的中餐厅,收养了一条叫布鲁的流浪狗。
两个人过上了安稳的婚后生活。
每天的日子,就是买菜、做饭、打扫、遛狗、晒太阳、发呆。
堪称神仙眷侣。
然而,这样平凡的日子,在国内的观众看起来却十分地“不接地气”,根本没有共鸣。
冯小刚用很多车子开在乡间小路的镜头,一览无遗地展现了新西兰的美。
没错,新西兰最美的风景,就是在这样无数个不知名的乡间小路上。
而新西兰最普通的生活,就是电影里这样的“一座房子,一棵树,一间餐厅,一条狗”,亦或者,是这种慢悠悠地沉醉在自然风光里发呆晒太阳。
我和陈先生看着电影里熟悉的自然风光,熟悉的地点场景,恍如隔世。
仿佛电影里面的故事,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但我也能理解,对于生活在国内的人来说,这样“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样遥不可及。
隋东风和罗芸在小镇上的生活,是只有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才懂的辛苦和幸福。
逃离奥克兰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去小镇上安居乐业,是许多新西兰新移民的选择。
陈先生和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
相对于国内快节奏的生活、高压的工作环境、复杂的人情往来,新西兰这种慢悠悠的节奏、无聊的日子、简单的生活,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是一个在国内无法实现的梦。
国内的观众自然不懂也不明白,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原来这样的日子在新西兰只是最平常的乡村生活。
还有,有的人也不会明白,原来不生孩子,婚姻也可以很幸福。
罗芸因为子宫肌瘤而流产,失去了怀孕的能力。
隋东风说:“我有你就够了。
”他们在新西兰,没有人会在乎生不生孩子这件事。
可是如果在国内,无形的社会压力会让不孕不育成为扼杀婚姻凶手。
许多人根本没有想过,活着是为了什么?
工作是为了什么?
结婚又是为了什么?
没有好好想过的人,就会觉得电影里描绘的故事不切实际,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男女主角要过这样的人生。
四、只有在国外的人才懂的追寻自由隋东风和罗芸在小镇上的餐厅招了一个当地的服务员Melinda,她是一个典型的kiwi女孩,热情大方、充满活力。
她过着罗芸所向往的自由生活。
Melinda通过在餐厅打工还清了助学贷款,去了印度寻找佛教的奥秘;七个月后她回到小镇继续打工攒钱,又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在当地教英文;一年后,她从印度领养了一个孩子,带回了新西兰;五年以后,Melinda走过了圣地亚哥的朝圣之路,回到乡村教书,给罗芸和隋东风寄去了明信片。
罗芸羡慕Melinda,因为她是那么自由,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曾经我觉得,像环游世界这样的事情,只有屈指可数的有钱人才能做到吧。
可是来新西兰以后我发现,好多国外的年轻人,他们早已习惯了背起行囊满世界穷游,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
我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靠什么挣钱呢?
怎么养活自己?
不用结婚生子嘛?
爸妈同意吗?
总在外面漂,没有稳定的事业怎么行?
以后老了怎么办?
……” 无数个问题,横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让我们不得不接受,他们过的自由生活,是我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有太多无形的牵绊和无法跨越的条条框框。
即便身在国外,即便不用去在乎别人的眼光,可我们终究还是逃不掉自己给自己画的牢笼。
就像罗芸问隋东风:“咱们就在这儿开一辈子餐馆啊?
” 隋东风说:“挣几年钱再说吧。
”这是多少中国人的想法啊!
先挣钱,先攒钱,等到时候再说吧。
可是,我们真的能等到那一天吗?
“人生无常,想做的事情,就大胆去做。
”每一次天灾人祸之后,我们都会这样对自己说。
可是,我们始终在挣钱这条路上,走不到尽头。
罗芸为了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在极光下许愿,希望餐厅毁掉,这样他们就可以换一种活法儿了。
在小镇上开了15年的餐厅,真的因为一场意外失火而被毁了。
于是,隋东风和罗芸卖了小镇的房子,回到了奥克兰。
可是不久后,就得知了罗芸的噩耗。
罗芸没有机会去看鲸鱼了,隋东风把她的骨灰撒进了凯库拉的大海里。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遗憾,我没能陪你白首到老,是无法改变的遗憾,而我没能去完成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是我原本可以避免的遗憾。
自由,是我们毕生的向往。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它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只有芸知道》,或许是一部只有新西兰华人才能看懂的爱情故事。
它讲述了新移民在底层打工的艰辛,贫贱夫妻相濡以沫的爱情,海外简单又寂寞的乡村生活,异国他乡相互扶持陪伴的婚姻,脱离国内传统价值观之后对更多自由的向往。
对在国内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很“假”的电影;但对于生活在新西兰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很写实的作品。
我也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才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事情很“不切实际”,不是因为它是假的,而是因为我们见识的太少。
有一种浪漫,只有芸知道;有一种爱情,只有你我才懂。
1。
严重怀疑这部电影是这样诞生的:杨采钰的金主(或投资方,没有贬低的意思)说我们有钱让她演部大导电影主角吧,冯小刚的东阳美拉也刚好想在崔范一役之后复出,拍点什么呢,刚好身边有个朋友故事,然鹅,故事不是重点,故事平淡没有故事戏剧性不足以撑足两小时也没关系,咱们有堪比明信片的新西兰绝美风光啊,再加上电影从头至尾连绵不绝的配乐,好了,当作新西兰风光大片看也是养眼的,欧耶。
2。
所以我们就要在观影之时不要再去思考某些逻辑性,比如芸那么想去不同的世界看看,作为那么爱她的老公,实现这个真的很难么,他们可以象梅林达一样边旅游边打工啊,反正也没孩子的牵绊。
还有电影最后芸的父母终于告知了隋有关女儿的心脏问题,我就想问,他俩结婚前,或者这共同生活的十五年间,他竟然不知道这个?!
3。
Maybe黄轩的演技也是电影创作的初衷之一吧,毕竟他的表演是可以撑得起一部正经八百的片子的。
4。
中国现在的确是强大了。
所以,我们现在终于知道当初身边的朋友、同学、熟人等移民海外都经历了怎样艰难辛苦寂寞的生活,所以是现在而不是十年前,这样的电影主题的确很合适。
5。
还是回到猜想的电影产生初衷,所以我觉得好像很明白为什么这部片子只有黄轩、杨采钰和徐帆几个主角,然后配角一堆老外,这是最省事儿的私家班底么。
6。
电影中的新西兰的确美的像一幅幅画,但是对于已经去过二十来个国家但还没去过新西兰的我来说,看完却没有太多想去的欲望,也许,是美景之中蕴藏的深深的深深的寂寞,让我不想靠近和探究。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甚至平淡的故事。
就连其中种种转折,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生老病死,每个人都能可能经历,没什么特别。
就连其中的很多笑点与梗,都无聊到让人想翻白眼。
可是,当影片落幕,现实中主人公的故事缓缓展现在荧幕上,我才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故事,这是活生生的经历,是过往,是忘不了的记忆。
电影的内容也很简单,它完整地呈现了一段记忆,从表象到内涵,让人感受到平凡,却又轻易地被平凡打动。
爱情固然让人动容,可是电影更让我看到我自己。
男主角选择用时间守护爱情,伴侣,在他眼里,小芸是最重要的,和她在一起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没有任何纠结或不快。
小芸也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可是在她心里,永远有男主角的笛子,有Melinda的自由生活,有想毁掉餐厅的小小邪恶念头。
与其说是男主角用尽一切办法爱护小芸,不如说是小芸为了爱的人,放弃了一部分内心深处的自我和人生。
而相对于这对伴侣后来安稳恩爱的生活状态,甚至最后让人潸然泪下的寻鲸之旅,我更喜欢的,是他们年轻时张扬快乐的生活,和鲜活的生命态度。
我们真的要活成眼里只有伴侣的人吗?
比起一对一的厮守,我更爱这个big world。
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影评。
这么一趟下来,有些感触。
首先,这部电影是朋友的邀请下去看的,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抱有的期待六七分的样子,不是很高。
但是看完之后,我陷入一种莫名的情感里无法自拔。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是什么,明白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真真切切的对隋东风和罗云的爱情感动了。
(说句个人看法,我看完电影,我是特别喜欢杨采钰这个演员和杨采钰饰演罗云这个角色。
当我看完她演的这个角色,让我有一种想马上进入电影之中,成为隋东风这个人,陪伴着着罗云走那几十年的路。
这是我个人看完电影的感受。
)看完电影,我觉得演的很真实,对我也很有触动。
但是当我看完数个影评以后,我真的是....有的说这电影矫情,有的说这电影逻辑不强,有的说是新西兰宣传片等等。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我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不强,也没有感受到矫情。
同时也没有觉得它就是新西兰的宣传片,我感受到的都是两位演员演绎出来的真情实感,我没有去刻意想那么多。
我可能个人本身逻辑不是很强,有时候我看电影习惯跟着导演的镜头走。
例如想电影中,隋东风到国外考上音乐学院,但没钱读书。
后来打工,具体挣没挣到钱。
电影里没拍。
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拍无伤大雅,为什么就一定要按逻辑走呢。
导演不拍就有他不拍的理由,甚至说导演忘记拍这个镜头,又能怎么样。
导演想表达的,就是隋东风没钱上学,租房子偶遇罗芸,之后的一系列故事。
为什么一定要把隋东风具体挣没挣到钱,为什么不继续读书等一些镜头拍出来呢?还有我看到一个影评说“饭馆里来了一个的恶汉,由于观众都知道芸最后会死。
所以当观众看到这恶汉身上有枪,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芸是死于这次枪杀。
结果呢,虚晃一枪,啥事没有,人走了,而且饭馆接着开。
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产生的唯一结果就是,他们跟这个姑娘的关系更好了,仅此而已。
那搞这么一下干嘛呢?
就是让大家误会一下,你们是不是以为芸被枪杀了?
哈哈,不是!
猜错了吧!
是这个意思吗”我不知道各位看完这个影评什么想法,或许你可能会说这个影评分析的很正确啊,他就是这么没有逻辑,这个事件发生就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啊!可是我想说,为什么一个事件发生了就要有很大的作用。
假如,这就是导演朋友真实事情发生过的呢,导演就想给他拍出来,未尝不可啊。
(不过我只是说假如真的发生过此事。
)导演并没有想让此事件对整部电影产生多大影响啊。
虽然说,逻辑上这个影评说的很到位,但是各位,这是爱情片,我们不要太逻辑了好吗?爱情片感受的是情感,不要把这种片也太过于强调逻辑了!还有那些写影评说这片子丝毫没有逻辑的,看电影途中玩手机,吃东西等等的。
我想说,你们的思维真强,你们就适合搞科研去,适合去当侦探,按着超强的逻辑去推理断案,去搞那些实验。
你们就是没有感情的机器。
不管是前面那些镜头,还是后面真实的描述,让一个有那么点感情的人看了,他看了都会有所触动。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无趣。
还有一些人说,我根本感受不到这电影带给我的情感。
我只能说每个人经历的不一样,年龄不一样。
或许这片子,让你们四五十的人看了,就觉得小儿科,矫情等等,但是也有四五十 ,五六十的人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电影真实,他们看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归宿。
而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还没有经历那么多爱情,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爱情的美好,对那份爱情可以长长久久的羡慕啊。
真的各位,我们不要把这部片子完全按照合理的逻辑走啊。
微博上,也放出了冯小刚和挚友在车上,改台词的那一段视频。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坐在车上,点根烟。
说着那些话,完全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那个视频结尾处,冯小刚导演抽着烟说完那些话,留下眼泪。
他的挚友听完也是下车去了,他再想起他的爱人还是会心疼。
这部电影想流露的就是冯小刚的那种情感。
这里边可能存在逻辑不合理问题,但是请不要把他们都一一挑出。
那样就真的没意思了。
那个视频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真的感动。
导演的挚友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是我这一辈子要用心体会的。
我也希望在以后我可以遇到这样一个人,我也可以也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我承认,这部电影我看完了五味杂陈,这是一部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自然不懂的电影。
平淡中饱含激情,激情又隐藏在平淡之中的电影。
说五味杂陈,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把话说透,就像浇醒微醺的人,微醺的人,痛并快乐着,刚好。
电影中饱含着太多的感情,又隐藏着太多的悲伤,却又没有高潮,让人的眼睛里满含着热泪,就差一点掉下来。
它,像极了生活,又像极了人生。
平淡,却又满是悲伤,甜美,却又苦不堪言。
世界越美丽,人生就越残酷。
电影的主人公,芸,她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她,内心中总有一份清醒,离美好越近,却就越想逃离。
只是,她比我们更清醒,因为从小就知道了人生这场戏的结局。
但是,她的不幸却是因为太幸运,她遇到了最好的男人,又事事如愿以偿。
她越幸运,就越彰显出她的不幸,因为生命赋予她的一切美好是那么不舍得离开。
当正常人规划自己的人生时,她却不能像大多数人一样考虑得太过长久。
恰恰她因为知道自己的归宿很快会到来,所以就抓紧一切时间去追求她的梦想。
芸,她比正常人更加理解什么叫爱情,因为物质,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人生的重点。
房子、车子都不能给我安全感,只有你能!
多么浪漫的告白,多么清晰的爱情的诠释,出自一个知道自己归宿的人之口,是那么的纯粹!
是的,芸,就像是天空中的一朵云,她飘来,随着风而走,并融化在风中。
就像是剧中两人的笛子钢琴合奏,是那么祥和的琴瑟和鸣。
半路留下的那个人,苦啊!
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要经历这一切,只是,我们并没有像芸那般清醒,或许,也没有她那般幸运,但是,我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人生,就像是这个电影,里面的画面越美,结局就越残酷!
美丽的画面,有一天会突然被打破,明白的人,就像是芸,只等这一天的来临。
不明白的人,就像是隋东风,等失去后用余生去品味苦!
这种电影最麻烦的就在于,你没法说它的好坏,毕竟是真人真事,说它矫情显得我特冷漠…可是真的很矫情呀…冯小刚自非诚勿扰之后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散播那又土又矫情的油腻老男人的悲桑与自以为是的孤独…你要是不感动,估计他还会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啊,一点阅历都没有…
好做作,看的我浑身难受,做作的剧情,做作的表演,尴尬的台词,坐不住啊冯导
建议冯小刚导演签约bbc,多拍一些景色优美的风光大片,既颐养天年陶冶情操,又可以给观众带来一次心驰神往的出国体验,这是多么造福国民的事情啊!
现在浮躁的社会和情感配不上这部活在云端,葬于大海的电影
132分钟的摄影写真,人物动机不清不楚,冯导应该还没分出文艺和非主流的区别,抱歉,不能及格。再说一句,影厅里几位小姑娘哭的哇哇的,不知道的以为家里着火了呢,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一个冷酷无情且毫无审美的臭sb,那我到底是不是呢?只有芸知道。
大量的异国美景和简洁的质朴分镜,各自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和协议的催促生产,然而电影的情感又是真挚的,以此形成了非常具备冯近年创作典型性的一部作品,对外套词献媚,对内尽可能不迷失自我,作为同中国当代文学界互动最为密切的电影导演,在某种憧憬中搭建渴望参与事件中心的真切幻梦并扭转为自己的可替代人生阅历,实质上还是想超脱不同阶段的本我,并同自己一直在乎的群众相共鸣,至于这次是否是总结陈词,放心,就算咱们舍得分,他还不舍得别呢。
能在一个小镇生活十多年真的牛逼,海外夫妻生活实录就是特么的真的很无聊。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平静很浪漫,这个片子不讨人厌。杨采钰很漂亮啊,有几个瞬间真的觉得跟刘亦菲好像。
可能是年纪上来了,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素,电影、音乐、绘画不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隆重,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像聊天一样的说一段故事,眼里噙着泪,但内心是平静的,不也很好。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电影太过扯淡,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有的时候我们觉得电影太过平淡,生活比这刺激多了。殊不知,扯淡和平淡都是生活
冯导咱们还是好好讲故事别拍风光片好不
烂片吗?不是,真的太无聊了,实在是太无聊了,要明白平淡不等于无聊。不得不承认冯有限的才华早就用光了,还是恰饭重要
其实这种类型的影片在国内比较少,讲究的是个人情怀。但拍得很美,音乐绝赞,加分不少。新西兰的风景被震撼到了,比当年看魔戒还要惊艳。赛门用五十分之一的运气娶了詹妮弗,换了15年的美好时光。片尾原型一出,就泪涌了。演员方面,还是徐帆最赞,奉献了她最多的武汉话对白。黄和杨的英语还可以。
很多朋友觉得不好,但我却意外地喜欢。对女人来说,人生十几年在一个地方,风景虽然是美,生活也是充实的,可是不满足,那种一直想飞走的冲动总也不能实现的怅惘萦绕于心。对男人来说,太爱一个人了,所以一旦爱人离去,那种虚无感是很可怕的。所以他一直想要去找一些事情填补。可是越填补,听到填补之物落入虚空深渊的回响,越发意识到爱人不在了。整部电影就在这种惆怅和虚空两股心绪的交织中回旋。
确实很中老年,你很难想象冯小刚会拍出这种理想化的纯爱片,其实更像是中年人历尽铅华后对人生的回眸,年轻人也不要说这是没有厚度的感情。爸妈们也年轻过,也轰轰烈烈过,事实上他们一代对待爱情对待生死远比我们要透彻和真挚。片子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明信片式电影,剧情确实很一般,但是胜在情绪和节奏很好,每一幕的温吞积攒到最后是无尽的泪水,最大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破给人看,当小芸说出那句“两个人的路途,中间留下的那个,真的苦啊”。
冯小刚贩卖回忆上了瘾,还特意加了滤镜加了美颜
好故事并不见得多波澜,就像人生。你们追求的刺激,青春期转瞬即逝的荷尔蒙~如果白开水的白头到老,这是多么让人渴望的爱情啊~
什么玩意儿
冯小刚的微博评论,可能还得再关一段时间。
这比从前还慢。
我不知道这种直男自我感动的电影怎么还有市场?!女主喜欢鲸鱼就带她去看啊!非得等死了之后抱着骨灰去海边,一副忧郁文艺痴情男主的人设——充斥着一股可怕的直男陶醉感。对,也许你痴情,但你不懂女人——你的女人想要的是星辰大海,而不是柴米油盐!只有芸知道,因为你知道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