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看过两版的《饮食男女》。
内容比较类似,也都是用饮食当主线串起人生的诸多变故和情感。
李安的拍摄手法自是高明很多。
但是把电影当成一个作品,探讨其故事的完整性,结构的逻辑性什么,对于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实在无聊;相反,看每部电影之后,我倒是想超脱于电影之外,看看它哪些细节触动了我哪些条神经。
这种偶然性和随意性才是更有意思的。
对于探讨情感的电影自己是些许有些排斥的,因为它容易被拍得沉重,演地沉重,让人看起来不轻松。
更推崇的是深入浅出,能够轻松地把那种情愫表达出来才更显高明。
李安那部故事原委已经模糊,倒是记得两部电影里的父亲都是极固执的,整天闷闷不乐的,心事重重的。
新版的《饮食男女》,老人把遗憾的记忆背了一身,在他被壮丁与师傅师妹失散之后,就从来没开心过了。
虽然之后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却一直沉重地活在回忆的阴影里。
餐厅是为初恋所开,菜是为初恋所做,健忘也是为初恋所得吧。
最近看徐铮拍的《搞定岳父大人》知道了一个契可尼效应,觉得非常有道理。
契可尼效应,简要概括就是:越得不到的东西,越难以忘记。
“例如,你在数学考试中要答20题,其中19道题你都完成的很好,就是剩下的那一道题把你难住了,到考试终了时仍未得出答案.事后,你与同学对答案,那19道题都是对的.从此以后,那未完成的一道题被你深刻而长久的记住了,而那19道题却被你抛到九霄云外。
” 但事实很可能不是其他19道题就比起那一道题来得简单。
人们总是对于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情念念不忘,或是遗憾,或是恐惧,或是敬畏。
他们会想尽方法挽回,或者弥补,或者挑战,或者超越。
这种欲望导致的行为有好有坏,在工作学习上可能促成你更上一层楼;在不可控的感情上却常常会让你变得后悔不能自拔。
在所有情绪中,后悔可是伤害力最大的啊。
人们常常觉得初恋最美好,并不是因为那个人最美好,而是因为初恋这件事情并没有继续发展成更完整的婚姻,就变得残缺,未知,而美好。
买东西也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就是因为越容易得到的东西你是不会去珍惜的,只有你千辛万苦淘来的才值得珍藏。
所以片中的老头不幸福,因为他永远活在得不到的初恋里,这个包袱背了一生。
去过美国这么多国家公园,印象中觉得最好的总是鲍威尔胡,后来发现,并不全是它吸引人,而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深入腹地,把几十个湖上的峡谷都玩下来,是我想象中的美好填补了太多未知的东西。
其实后来想想,黄石、Bryce Canyon、Deadhorse,哪个会逊色呢,只是因为它们在我眼前一览无余罢了。
事物的未知性和未完成性,才真正是勾起人们前进和继续探索的动力啊。
人性如此,很多男女关系的把式,正是有效的利用了人性这一点。
什么女生一定要男生追才在一起啊,什么欲擒故纵啊,什么回眸一笑啊,什么女王什么公主啊。
神秘感变成了恋爱里很关键的要素,女孩子一直在抑制把自己的真心全盘托出,男孩子也总是会被那种主动示爱的女孩子吓跑。
但是如果真的了解了人性,真的能够稍微跳脱出人的欲望逻辑,也许你会幸福的多。
面对初恋,你也许该这么想,鬼知道她和你在一起久了,是不是会原形毕露,满身长刺呢;对于得不到的事情,没有必要把它虚构成最完美,仅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就可以了。
看清人性的你也许更能以旁观者的心情看清楚孰是孰非,谁好谁坏。
事物呈现出的状态容易让人混淆事物的本质,把握住现在,很多幸福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没有感知到。
另外影片中很看不惯的是两辈人之间的关系。
女儿很懂事,厨艺也很好,想接管父亲的餐厅,但老爸的嘴里却总是小孩子懂什么。
父女间是有阶级的,是不平等的;父亲的言语太少,爱藏的太深,两代人的交流是如此匮乏。
东方人的父亲还真的是得好好学学西方人的家长,懂得放下,学会放松,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自己的往事,好好的和女儿谈一谈,好好的听听晚辈的意见。
固执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放下过去,放下身段,人才能活的自在,这应该是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吧。
不要老是回头看,也不要觉得未来是更美好的,且行且珍惜。
一部经典电影加上一个新的年份,用来为翻拍片或者续集命名,这完全就是刘镇伟的套路,而刘镇伟的翻拍片和续集又基本以烂为主,所以《饮食男女2012》这个片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其实并不好。
看到这样的片名,让人产生的另一个想法是:怎么敢?
当年那部电影加入了太多价值观的冲突,被李安拿捏成了一部经典,今天这部非李安执导的续集作品究竟要怎么拍,才能赶上(从未奢望超越)前作呢?
这是多么大的挑战,多么难的一件事情。
不幸的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这部电影确实如片名给人的感觉般不怎么样。
我相当佩服导演曹瑞原,敢接这部戏,简直就是自毁的动作,名片的续集本就难拍,现在这样的作品呈现出来,挨骂更是必然的了。
关注台剧的观众应该知道,曹瑞原其实是个不错的电视剧导演,在台湾的电视圈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
2003年他与公视合作,改编拍摄了白先勇1983年的同名小说《孽子》,这部同志题材的电视剧勇夺第38届金钟奖最佳连续剧、导演、女主角、灯光、音效、美术五大奖,也使得曹瑞原的编导才华和风格化的影像美学深获肯定。
但拍电影对于曹瑞原来讲还是个新鲜事物,而电影恰恰和电视剧有着完全不同的叙事节奏和手法。
所以观众们就可以理解影片在节奏上的混乱了,很多镜头都被曹导处理得极为电视化,以至于叙事变得很仓促。
尤其是蒋梦婕饰演的唐小兰,在她身上所发生的爱情起伏,本来是为了表现现代年轻人面对感情时不珍惜不坚持,喜欢轻易放弃的爱情观。
但曹瑞原的镜头处理还是太慢了,一部电影的时间不够他把所有的想表达的镜头串起来,作为配角的唐小兰的情节就被一再简化了,以至于要表达的东西被他撕地七零八落。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都是碎片化的镜头,一会儿是唐小兰在地下道里和男友热吻;一会儿是男友在大剧院前和妹妹一起嬉闹被唐小兰误会分手;镜头再一转,男友把唐小兰的东西送回来,两人又莫名其妙地和好了。
这桥段设计和节奏感真是比网络剧还网络剧啊,这酱油打得也太不职业了。
一部电影的节奏一旦混乱,基本的叙事架构就很难搭起来,没有叙事架构,观众是不会跟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步步深入影片的,最后的共鸣就更是无从谈起。
在这样一部电影当中,演员和演员之间的演技配合再好,都会让观众感觉突兀。
有些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觉得霍思燕饰演的唐瓦儿在得知曾江饰演的父亲是因为失忆症愈发严重迷路了,才半夜被警察送回来,之后从后面抱住父亲伤心流泪的那段戏很感人。
但正是叙事节奏的问题,让很多观众在这幕戏开始的时候,情绪还没有到那个点上。
记得几年前,北京人艺到杭州来演《天下第一楼》,杨立新领衔。
人艺的演员基础都非常扎实,但那场演出不知道为什么,演员们在感情上都没有完全投入,甚至于演得非常油,我能欣赏他们精湛的演技,但情绪都是没法被带进去。
看曾江和霍思燕的这段对手戏,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曹瑞原的强项在于呈现唯美的镜头,所以观众们看到这部影片在处理美食的镜头上非常美,那些食物的制作过程被表现得很到位,让人胃口大开。
但混乱的节奏,让这些镜头直接变成了美食广告。
另一个让我觉得着墨太多的是归亚蕾饰演的白苹的国标舞镜头,年近70的归亚蕾确实为这些镜头付出了很多,但大量与情绪表达和故事情节无关的国标舞画面,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布景很贵,老太太很累,也不能成为浪费镜头的理由。
许多人并不喜欢霍思燕,也因此对这部电影没什么好感。
其实霍思燕是位底子非常好的女演员,1998年参演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出道不久的霍思燕和梁冠华、朱媛媛这些实力派演员搭伴,但作为新人的她并没有被埋没,而是凭着她柔弱的外表和她的哭戏,演活了张大民的妹妹张大雪。
张大雪的境遇非常惨,男友参军出了意外,自己最后得白血病去世,在霍思燕的演绎之下,这个善良的角色博取了许多观众的眼泪。
十多年以后,霍思燕依然在哭,看完整部电影,她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也只有哭,以及不断地问“后来呢?
”“大妈,后来呢?
”“爸,后来呢?
”导演对她的安排放佛就只有煽情,以及成为展开故事情节的引子。
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导演的安排,霍思燕这几年来形象大变,也走起了性感路线,不断爆出各种八卦,演技呢?
并未见得比十多年前进步很多。
《饮食男女2012》这次还启用了两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主演:蒋梦婕(林黛玉)和李沁(薛宝钗)。
李沁的戏份比蒋梦婕少,但演得确实不错。
蒋梦婕这次又是烈焰红唇妆,又是银幕初吻,巨大的形象转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只是身材比之《红楼梦》时期有所走样,不但脸圆了,在地下道里溜旱冰的那场戏,一个镜头从腿上的红袜子扫上来,更让人觉得,古装戏穿衣服宽敞能遮住腿,真是对演员的极大仁慈啊。
喜欢唯美风格的人可以去看看。
美景美食美人之外还有伤感的往事,曼妙的舞姿(归亚蕾)和卡农的浓情版演绎。
但主题和个性的刻画失于肤浅,使本剧的综合魅力打了明显的折扣。
电影一般,年轻人的戏份不值一看,缺乏铺垫,缺乏可信力。
倒是两个老戏骨的爱情让我感触颇多。
是的,你是在看了开头就能猜到唐老先生等的萍儿就是大妈,但是你能猜到开头,猜到结尾。
但是你猜不到过程,猜不到唐老先生时隔几十年,再见萍儿第一眼,是萍儿和一个外国男人暧昧跳舞。
呜呜,想想下,你暗恋几年的女神,第一次见面,她在和别的男人调情。
我想,如果有配乐,这个时候应该响起医生的好久不见,不如不见-_-#连唐老先生都会感慨造化弄人,想像下,如果唐第一眼见萍儿,萍儿是含辛茹苦,培养宅男的孤独妇人,唐老先生再淡定估计也会热泪盈眶,难以自控,拥抱萍儿,然后和谐大结局,不好意思,我庸俗了。
你的心里,有没有一个爱过却无法在一起的人,如果多年之后,再相见,你如果思念如潮,那么你希望以什么姿态出现第一眼。
是孤独的潇洒,繁华后的心痛,还是一尘不染的思念,还是,就此,不如不见
片子还没看完,忍不住上来吐槽这是10分最后得3分的片子????
这75个人是上一部饮食男女的死忠呢?
还是电影超级发烧友?
我属于那种对王晶的《一百分男人》那种烂片都会给出两颗星评价的人,看到这里的打分,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太过宽容?
(当然,本片的故事、剪辑都有一定的问题……而且问题很明显,故事感觉没有讲够,人物性格都没有竖起来)不说别的就说被各种评论嘲笑到无以复加的霍思燕,两个场面:一个是被“大妈气得够呛”向蓝正龙抱怨一场戏,霍思燕躺床上转过脸,由怨转喜的表情,棒。
一个是得知父亲可能失去记忆,落泪一戏,再配合憔悴的妆容,棒。
引用一句政治教材里的话,虽然因为过于官方而面目可憎,但自有道理:【自尊的表现是知耻,是对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感到羞耻。
【自尊是对他人的尊重,懂得欣赏他人。
【不自尊的人,永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
一个简单的词:尊重,好近又好远。
如此。
---看完了,一句话总结:有硬伤,但是依旧值得一看。
袅袅晨雾中的水中木台,山涧绿荫里的素食餐厅,白冷利落的瓷盘,承以素食,简而不简单。
蓝绿色彩和静谧的布景是整个电影的基调,纯粹而干净。
这个电影温和中隐忍着凌厉,它看起来是在叙述一件往事,有似乎在嘲讽什么俗世,通过电影中的几条关系主线,纠缠错落地展开:两个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两对年轻情侣之间的关系;父亲和平儿之间的关系。
二女儿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在一场晚餐中传递:二女儿无肉不欢,对于父亲在晚餐上吃素食一事表示敷衍,但是他们更深层次的矛盾却隐藏在这微波底下。
她永远挂着妖润的嘟嘟红唇,瞄着浓黑的朋克眼线,眼里是欲望和自我,追求新潮和刺激,这和持守素食餐厅几十年,一个瓦罐珍藏了几十年,为的是此生有幸能等到年轻时失散恋人的父亲,格格不入。
两对年轻情侣之间的关系,与父亲和年轻恋人平儿之间的关系,又是一对明艳动人的矛盾。
年轻的情侣们,虽然看似在爱着,但是他们似乎对于感情也是一知半解。
瓦儿在电影中是一个清澈美好的角色,她的物质条件很好,也不乏优秀男性追求,性格外柔内刚,知书达理。
但是她却依然守着一个看起来普通而笨拙的男朋友,凡事力求体贴和周到,但这样,久了自然委屈而疲惫。
瓦儿和张全的矛盾在一开始就隐隐约约了,在奔驰跑车上,两个人都在各自打电话,瓦儿的车,也是瓦儿开的车(为什么不是男朋友开车),她听不见电话对方讲什么,微笑着看了张全好几眼,但是张没有感受到,但是瓦儿后来也没有计较,挂了电话以后,反而关心他是不是又被老板催稿了,他只是说是,却没有问瓦儿的事情。
后来好几次打电话给张全,他都没有听见,大雨天是贝总送她回的家。
这样矛盾酝酿着,后来又隐忍的爆发,本来看起来就像是寻常的不欢而散的收场了,但是电影的柳暗花明的妙笔却在结尾,正是因为二者的矛盾,才引出了本电影真正的主线——那些素食,那些素食餐厅,包括那个瓦儿的名字,其实都是为了他们的再度相逢做伏笔的,父亲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平儿。
在那一刻,父亲深埋在心里几十年的故事终于又错漏的轻叹声,两个女儿听到也湿润了眼睛。
电影里没有说女儿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她们想必是有所反思,与自己的爱情做对比。
似乎年轻人的爱情就和这个时代的颜色节奏一样,鲜艳而迅猛,却像鸡尾酒里的颜色一冲就淡了,为什么那一代人的爱情,可以那么长那么长呢?
电影片尾关于两对情侣和好的片段很短,却像是一个个点睛之笔(但是我觉得电影的点睛处有很多),就像是一幅水彩画,刚开始是湿画,自然要大篇幅的铺墨,渲染,随后墨慢慢收干,最后有那么几处干笔,不沾水,但只要几笔就够,就足以呼之欲出。
电影的美,还美在多处隐喻。
首先是大女儿的名字瓦儿,与片尾的瓦罐遥相呼应,而平儿说的,“到了台湾,这瓦罐没想到成了老古董了,如果现在卖,也许能卖很多钱”,瓦儿隐喻父亲一生的深情,而瓦罐代表的老古董似乎又是叹息,又是嘲弄,又是敬畏这老古董般的爱情。
而素食餐厅一开始就上场的“莲花盅”,似乎也在隐喻着父亲那如莲花般纯净而坚守的心。
他也许当初只是为了坚守爱情,但是到了后来,难说了,他坚守素食,并且他知道,心中没有一点禅意的人,是品不了素食的。
所以电影里也看到,大多数光顾店面,还亲手要求他做莲花盅的,大多是和他一样年过花甲的老人,年轻人也许没耐心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禅意和心境。
这部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无意看见,吸引我看下去的,正是唐老爷子的那番见解,接近大自然。
对于这样一番古老的意境,能体会的人不多了。
电影也借助一些人来表达社会上的观点,比如“那又不值几个钱”、“太难吃了,不就一道菜吗”、“以前,是穷人,才吃素,因为没钱”、“怎么还用陶器,都成古董了”、“这个要拿去卖,可以卖很多钱呢”……这部电影表达的观点,我很喜欢,一道平常的菜,也可以做得如此清雅、精致,生活中其他事情,又为何不可以呢?
粗俗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粗俗,而身边的人,不管怎样说明,都无法将之转过弯来。
同样,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多的,不自觉的粗俗呢?
电影的讲故事能力,还是不错的,即,这样一个失散而又重逢的简单故事,换作你,会去怎么讲。
作者几次,把曾经的回忆碎片,闪现在眼前,穿插在现代情境中,让你产生疑问,而在最后,终于,把故事从头到尾说了一边。
有点像火影,一次次的回忆,重磅情节,从来不多透露,等时候差不多了,才讲个明白。
但是,电影还是有缺陷,如:剪辑现象明显,过渡不自然。
常常出现这种想法,然后呢?
这说明,在导演前,很多细节部分,导演还都没有想清楚,到后来剪辑,却发现少了这个,少了那个。
再如:电影调动情绪的能力不够,真正让我湿润眼眶的,只有在老唐和苹儿相认那一刹那才有,那是以一个人一生的时光,去见证一个爱情。
但是,等冷静下来,才发现,这个故事,很扯。
老唐的媳妇呢?
他女儿瓦儿,怎会如此通情达理?
还有在高富帅面前,本来都要动摇的瓦儿,怎么又投入屌丝男的怀抱?
我只能这样理解,有情人终成眷送是上央视放映的基本条件,导演不得不妥协而设的。
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人帮》的结尾,本来编剧的设想是29集的结尾,而且那也是最真实的结尾。
但是,由于人们往往只记住结尾,所以,一个阳光灿然结尾,是符合积极向上的广/电/总/菊的根本条件。
所以,我姑且当作,结尾以前是导演的,以后是给续上去的,这样看,也许就没那么突兀了。
这样看来,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导演的,在世俗中,保持自己一份安宁的心,守护这片心田,不管是爱情、老式装修、三十年一直以来的味道等等,总有些自己守护着的东西。
有些人,影评中透露着与李安拍的《饮食男女》差距中的失望,由于我没看过,心态也就平淡了许多,导演不同,风格不同。
谁都不愿跟着别人后面走,另开一条路,是个很正常的选择。
同时,也让我期待,李安拍的,到底好到什么程度?
由于电影是被河蟹了的,同时演员又杂,如果集中在老位老者,我会给4星,现在还是给3星,一星给禅意,一星给老者,一星给导演内心的那块守护。
另:一直以来,都有个想法,如果该不按电影设定的,从头看到尾,会怎么样?
这次无意间尝试了,以往常常是看完后,还要去翻看一遍,才能记起情节。
而如果把电影分成两或三部分,由后往前看,这样,会不自觉地想,前面演了些什么啊?
慢慢地就站在了导演的角度,如果自己去拍,怎么安排场景,相比之下,就可以看出好坏了,同时也更加关注电影里的技巧了。
这部电影一直想看,不知道是哪里推荐的,吃货必看的电影。
作为名副其实的吃货,怀着会有很多美食能给我产生食欲的想法,昨晚我看了这部电影,而最后,却是被里面的爱情感动到哭。
不喜欢一个人默默的看电影,但这部电影没有让我觉得冗长,我耐心极致的看完,美食难寻,爱情亦是如此,看似是两条平行线,可兼得。
瓦儿的干练,小兰的霸气,女在这里的生活态度是值得称赞的,无论是女儿和父亲,还是女儿和男朋友,他们之间的感情的传递让我泪花四溅。
工科女该是理性的,内心总是那么的感性。
瓦儿说她:自己很强大,当那天晚上去找她父亲,车抛锚时,她的无奈,真的,让我感到了些许的同情。
虽然这部电影不是如我所愿的讲美食,但美食与爱情的交融更美。
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像电影一样,那么的美丽。
本来想看1994那部,看到快一半发现不对啊,这里面怎么有杨洋和李沁???
1994年他俩才多大,于是乎发现看错了,我决定算了,看完吧,于是后面还有点煽情还有点感动,还哭了,大概是太久没看这种所谓的烂片没那么麻木了,哈?
于是我又决定在没有看那部的情况下赶紧来评分,免得我又对比之后降低印象。
至于电影开头的菜作为颜控感觉还不错,素菜能做成那样不错了。
至于剧情嘛,还行吧。
1. 杭州西溪湿地的景色很美2. 影片中的素食看起来非常有食欲3. 影片的配乐单独去听很好听4. 归亚蕾和曾江两位老戏骨的演技很赞5. 三个客串配角(张孝全,李沁,杨洋)足够帅,足够美集合了这么多美的元素的电影怎么就突然没味道了?
一部以饮食为主线的电影没了味道还怎能称作好电影?
1. 素食只是看上去样子很美,却完全看不出味道同样美。
片中人们品尝精致菜品的时候没有享受的表情,也没有对味道的称赞,反倒有很多嫌弃。
比如曾江的小女儿不喜欢吃爸爸做的菜,开始的时候有客人觉得味道变(差)了。
味道不美的菜,样子再好看,不如去赏花。
这是以饮食为主题的电影的致命伤。
2. 霍思燕和蓝正龙的感情线太弱,弱到可以删去,可如果删去了,归亚蕾和曾江还怎样相遇?
剧本的这条线很烂,也是影片的致命伤。
3. 景色虽美,有些镜头纯属多余,比如归亚蕾和外国舞伴坐在船上亮相的镜头。
归亚蕾的舞蹈虽美,会所找个外国舞伴正常,可多了好几对盛装的专业伴舞太牵强,有时间和伴舞排练么?
又不是拍舞蹈MV。
4. 配乐虽然美,有时候却和画面明显不搭。
悠扬的小提琴,温暖的大提琴,配上年轻白萍品尝士哲烧的菜的场景,或者萍儿在油菜花中奔跑的镜头比较合适。
然而,用于年轻白苹和年轻士哲分离的场面明显不合适。
比如从1:32:42到1:33:15的音乐,更适合烘托“重逢”时候那种感慨万千的情绪,而不是分离,再比如1:33:44开始的那句小提琴欢快而跳跃的声音,怎能搭配二人分别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
于是:两位老戏骨的演技被糟蹋了健康而美味的素食被糟蹋了优美的配乐被糟蹋了张孝全被糟蹋了李安拍的经典《饮食男女》也和一部剧本很弱,剪辑很差的片子同名了。
给影片2颗星,完全给那些美丽的部分(假如烂的地方不扣分)
里面的素食比较诱人,谁叫我是吃货呢
好远又好近
我不能说它和大众的胃口,但是在我的世界里,它就是细腻到不能再细腻的滋味,深入骨髓。既然一言难尽,又何须多言。
用来混时间还是不错的了…
不管大家怎么拍砖,反正我哭了。
感觉真的很感动!!虽然说实话霍思燕长得真是美可是演技一般般啊
掛羊頭賣狗肉 這茄子都變味了吧~!看看霍思燕演的跟歸亞蕾演的,一對比就知道什麽才是演戲。音樂還好有鐘興民。
菜不够吸引人。。。
短成“伤心的歌”很好~长到“孽子”也很好~但电影了就塞进去太多细节和三流剧的演技~主线和重点还是好的~~曾江跟归亚蕾最后的几场不错~被发酵几十年的感情表达出来没有狗血~~情节俗套~但表达真挚的~很是曹瑞原的感觉~~~孽子的各位来客串~金勤的气场最足~天秤安和郎雄的高度~这部真是边都没挨~~
飞机上看的。本来是以为重温老片的,结果是新片。还不错啦。豆瓣上评价很低,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最后做的那道茄子,就是完全唤起了萍儿的那道菜。这是功夫啊。这是治疗。
果然是看错了,传说中的很优秀的饮食男女是94年拍摄的,不是没心没肺小情人接吻,也不是没遮没拦大妈跳舞,唯一看着正常的霍思燕却没头没脑选择男朋友。他们分手时的问题,他一个也没回答出来,最后干嘛要去找他?
一星给音乐,一星给厨房镜头。
我说那蒋梦婕干嘛要搞那么厚的粉?
导演: 曹瑞原主演: 霍思燕 / 蓝正龙 / 归亚蕾 / 张孝全 / 曾江 / 蒋梦婕想拍的很感人,可是怎么看都不感人!
编剧把故事一环一环的扣上,挺用心的。片子很温馨很细腻。
惊讶于归亚蕾老师的舞蹈 那么大岁数 汝不知细看 就像是一名妙龄少女抑或像是优雅的贵妇 真好 女人的梦想不就是在容颜已谢的时候身上仍然透出逼人的魅力 还有里面的素食很考究 饭店的风景真美 云雾缭绕间练习瑜伽的情境真是叫人瞬间沦陷 霍思燕在里面很有味道 很美 美的很有意境
。。唯有美食和爱情可以拯救人类。。
看着开头还以为是一部超长的广告片,男男女女除了老戏骨曾江没有能定下心来演戏的,真真浪费了饮食男女这块老招牌!
美的元素都有了,美食,美景,美乐,美美的舞蹈。两位老戏骨要赞一下,故事虽平淡些,换个心境看,还是挺美哒~
其实有些场景还是蛮感人的啊,不必要打分打得这么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