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的价格深深触动了我,为什么要收钱。
电影的时间深深触动了我,为什么能扯这么久。
演员的修养深深触动了我,那么雷的台词,还能流着眼泪说完。
电影的剧情深深触动了我,后来发现没有有什么后来了。
电影的评分深深触动了我,现在影评人脸都不要了吗。
电影的宣传深深触动了我,包装的很6很6。
导演的水平深深触动了我,果然不是每个歌手都能当导演。
讲北漂的,我一直不爱这种讲着情怀却无病呻吟的片子,打着情怀的幌子拍个那么长的mv,不累么。
整片冗长,全程坐下来腰疼,两位主演演的北漂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么感人,剧情也啰嗦,人物刻画不足,好似台词堆砌出来,金句很多但反倒让人觉得有些架空,拍个mv就好了,拍啥电影啊。
演的最好的田壮壮演的老爸的那封信,有点意思。
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
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
如果我们能够久别重逢,我希望你别来无恙。
电影呈现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分开,叙述一对情侣在大城市里漂泊,吃尽生活的苦,历尽感情的磨难,放手分开,最终释然的故事。
剧本不新,却感情真挚,两段时空交错剪辑,回忆与现实的交叠,彩色与黑白交替,观众难免会想到自己的过去。
整部片子正如韩寒所讲:“把控情绪非常好,非常克制”。
很喜欢小晓这个角色,周冬雨诠释得严丝合缝,开始到北京时对梦想的憧憬,后来对爱情无奈放手,都演绎得真实且细腻,把“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的感觉成功传递。
两个漂泊到大城市的人,一个难以遮风避雨的房间,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恋,导演刘若英对电影无意是细腻的,电影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不论爱情、亲情还是现实。
电影如同《后来》里那种深爱,遗憾和孤独的情绪,隐藏着无数人的影子,而结尾彩蛋的《后来》,这已有十八年的歌听哭了多少人?
后来我终于明白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消失在人海后来我终于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是马不停蹄的错过,轻而易举的辜负,不知不觉的陌路。
想起《再见,金华站》里的一句:“某天,你无端的想起一个人,他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后来的我们,也只不过是爱了很久的朋友。
后来的我们,都会很幸福吧。
ps:喜欢的几句台词:“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缘分这事儿,只要不负了对方就好。
可人这一生,很难不负”
文| 淹然『后来的我们』触碰了一个巨大的时代话题与情绪——北漂。
这个名词的背后,是欲望,是焦灼,是痛楚。
是那些目击故乡持续凋败,又在大城市中呼吸困难的年轻人。
是一个古老的庞大帝国经历着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之际的一个缩影。
不过,这部电影并没有「野心」去处理这个命题。
是的,其中漂浮着一些「北漂」的符号与细节,比如壅塞的隔断房,比如窒闷的绿皮火车……『后来的我们』其实讲述了一个颇具普遍意义的爱情故事:贫穷的男孩遇见早熟的女孩,两人相爱但最终错失——而那些关于「北漂」的时代场景,只是为这个爱情故事赋予了一些鲜活的背景元素而已。
故事的主人公,见清与小晓,他们来自同一个偏远小镇,在同一个城市中浮沉。
但二人的生活节奏出现了错位:小晓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要一个北京户口,要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城市兑现自己的憧憬;而见清怀揣着一个模糊的梦想,内心没有清晰可辨的未来图景。
而当见清终于获得物质生活的巨大突破,并将之视为挽回爱情的灵药时,小晓会告诉她:她真正要的,不是饱满的物质生活,而是充裕的安全感。
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新世纪的北京,也可以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
它并不描述人们折返于故乡与异乡这两个坐标点,所产生的犹疑与张皇,而是在处理一个关于「遗憾之美」的爱情母题。
怀念,可以冲刷掉「昔日」的海岸线上一切冗余的、碍眼的堆积物与漂浮物,只留下宝蓝色的天空与奶白色的阳光。
怀念前任,同样如此。
『后来的我们』的故事起点,就是见清与小晓十年后的重逢,因为无法再续前缘,所以他们沉浸在不无忧伤,但闪耀着美感的遗憾之流中。
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着力的地方,捕捉一种怅惘而优美的情绪。
很明显地,情节走到见清抓着小晓的手却被同事撞破这里,导演真正想要讲的故事已经讲完——这之后,就进入了对自怜与自哀这两种情绪毫无克制地反复渲染中。
当然,从实际的煽情效果看,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观感分享中,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细节记录:黝黑的放映厅中,弥散着女观众的啜泣。
所以,你无法将这样的赞美给予刘若英:作为一个对岸的旁观者,却能为一段北漂爱情故事描摹下一个精准的画像。
因为,这里有爱情,没有北漂。
甚至,就在众人将掌声献给田壮壮这个父亲形象时,你也可以发现,田壮壮这个角色,虽然承担了北漂故事中必要的元素呈现——一个关于故乡的情感象征,但这位父亲与北漂男女的爱情故事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人物的存在,是否丰富了对爱情主题的探讨维度呢?
答案是否定的。
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这个父亲是一个很好的煽情工具。
根据宣传方的说法,『后来的我们』改编自刘若英的一个短篇小说『过年,回家』,讲述一对相恋又分手的台湾青年,每逢春节相伴回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亲情故事,而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因此,小说尾声,父亲那封长信的出现,是合理而合情的设置。
但在『后来的我们』中,田壮壮那封饱含智慧与深情的家书,就是一种游离于主线而略显突兀的存在。
刘若英在四十八岁的关口,交出了她的导演处女作,距离她在『少女小渔』中的惊艳登场,已经过去整整二十三年。
在『后来的我们』中,刘若英特别鸣谢的第一个人,就是张艾嘉。
当然,张艾嘉是她的伯乐,给了她不一样的人生新起点。
不知道刘若英在拍摄这部『后来的我们』时,有没有向张艾嘉请益具体的创作问题呢?
或者,不知道在她的内心,恩师张艾嘉的导演作品,会不会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将刘若英与张艾嘉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实际上并不公平。
张艾嘉似乎天生具有一种把握事物的能力,她的通透与精准,很好地在其表演与导演作品中流露出来。
似乎,『心动』中的浩君与小柔,是类似见清与小晓的,都是最终走散在岁月里的曾经的恋人。
不过,张艾嘉并不喜欢陷溺在无止境的感伤之中,浩君与小柔的故事,最后在那些跨越了二十年的照片中得到了释放。
而在『20 30 40』中,张艾嘉又不惮于直面现实的残酷,在她饰演的离异女人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人在面临生活的新的可能时,那种战战兢兢与不自信,以及如何面对新的可能的幻灭——张艾嘉的处理是,人物在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后,重新获得了站起来的勇气。
但『后来的我们』不同。
见清与小晓沉湎于一种悲剧主人公的情境,而观众也跟随他俩的步伐,将自己视为悲剧的主人公而无法自拔。
进一步说,张艾嘉不会止步于处理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
她会把爱情放到一个更大尺寸的语境中去讨论,比如在『相爱相亲』中,爱情获得了一个充满纵深感的背景:旧时代的包办婚姻,新时代的媒体暴力……而这些背景又很好地参与进了对爱情的讨论中。
所以,如果要说『后来的我们』可惜的地方,就是它以时代为卖点,但又放弃了对时代的处理。
而在这背后,其实是它对这个时代底下的人的放弃,它模糊了北漂族们真正的爱与痛。
在我看来,真正说出了大城市漂泊者的软肋与无奈的,是来自一位日本脚本家的话:「东京不是实现梦想的地方,而是让你忘记没有实现梦想这件事的地方。
」原载『北京青年报』
整部电影像一场超长的mv,情怀和营销做了很多,电影的质量达不到吹的程度,败好感。
关于三观问题,电影的三观为什么被抨击?
因为这部电影在剧情和逻辑上并不能说服观众 ,而且拍得很不好。
片中男主和孩子在宾馆里通话,有一种强烈的捉奸的恶心感。
1、影片开头,女主一行人从中途停车的火车下来走回去,真的很作,这大概是女主的特立风行。
从男主习惯性地帮女主提行李来看,有隔阂的这两人可能是一起上飞机,一个商务舱一个经济舱,身份和地位出现了差别。
2、两人都挺作的。
女主目标明确-嫁个北京人,想用结婚当跳板在北京买房扎根,被妈宝男他妈嫌弃,被小三,非常矫情和作。
女主多次感情受创,终于在男主这里找到慰藉,就在一起了。
男主事业有成就再也过不下苦日子了,张口闭口都是钱,受不了唠叨的妻子,满脑子想着白月光,父亲把妻子认成白月光,男主竟然也不反驳,挺渣的。
2、男女主如果没有被偶遇真的会跑进房间里,男主也会肉体上出轨吧。
“好巧”“放松一下”带着三的男人这样对男主说。
男女主车内痛苦缅怀过去也无法洗白。
3、电影里报女优名字看起来挺猥琐的,还有那种男生之前默契的相视一笑,满脸的褶子。
男女主当炮友那段有点不忍直视。
4、影片中间有一段两人面对面念台词,台词尴尬念得也尴尬,女主稍微好点,一连串“如果当时”的排比句,瞬间像看MV现场,太矫情整部影片中父亲贡献了全片最好的演技,影片末尾的信件也是全片的泪点,可以说是本片少有的亮点。
父亲靠一间餐馆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影片中刻画的亲情这条线其实很感人,不过被爱情线冲淡了不少。
表现比较好的还有周冬雨,和电影喜欢你以及七月与安生的风格相似的鬼马精灵,不同的是这部电影里增加了点男孩子的粗狂。
大荧幕上看,周冬雨有先天优势,年轻皮肤好。
影片从男主的特写画面换到周冬雨,感觉自己被拯救了。
影片开头硬凹的粗狂声音有点尬,有些地方台词很尬。
我真的很想知道 儿子第一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二次带她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三次打肿脸充胖子回家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四次在北京吃泡面过年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第五次带着已经分手的她回家过年时 眼睛模糊到看不清电视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带着另一个她站在车站时 爸爸的豆包是什么味 儿子后来在北京定居后 眯着眼睛写信的爸爸豆包是什么味 我尝不出爱情的甜和涩 缘分的浓和淡 但那豆包掺着泪水咽进心里 分明有血浓于水的味道
假如你那天上了车,我会跟你一辈子,但是注定它那天就是不会跟你上车的。
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其实父母不管你们最后跟谁在一起,只希望你们都能过得好。
想不负一生太难了,能做到不负彼此就够了”。
悲哀的是,我没有权力悲哀,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权力为你做任何事情。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也没有了爱你的资格。
我能说我全然觉得演员救了这片子吗?
先说男女主角,两个人物都不讨人喜欢男的要到女方走了之后才奋发图强,你早干嘛去了?
工作不顺只会醉酒打人借机发泄,匹夫之勇,沉迷打机逃避现实,不够担当女的一开始的爱情观竟然是找个北京人就能嫁了,因为留在家乡她一眼就能看到未来,北京带给她看到更大世界的可能性,那说白了就是把嫁人当跳板,利用婚姻的心态,那对她所交往过的北京人们,公平吗?
幸好,井柏然自带的干净清爽气质,救了这个角色,甚至让人觉得有几分可怜周冬雨的鬼马精灵,让这个一开始打算利用女性优势换取命运转机的投机女,也没那么婊但凡换两个稍带油腻气质的演员来,这两个人物分分钟讨人厌再说田壮壮,一个字,好不动声色,非常克制让人想到无数个深爱子女却吝于表达的中国式中老年人而真正动人的情感,一定是克制的
周冬雨在戏里给井柏然上过一次课,当然,被迫倾听的还有我们这些观众。
她说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你给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敬佩这种坦诚的品格,可是为什么刘若英首先带头犯错?
这对未老先衰的恋人,看起来好像真的琢磨透了爱情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
因为,他们从开始就在无限意淫,就像简单的逆袭,也只能呈现为金钱的狂欢。
男方的闷不作声并非冷漠,充耳不闻是他的回击,在这里却被处理成软弱。
创作者们声嘶力竭,必然会被自己的算计兜头淹没。
所以,别去找任何理由,更不要跟物质扯上关系。
《重庆森林》里的爱情,相遇吸引,分手疗愈,没有长篇大论,更没有滔滔不绝,那些俗到底子里的出身、条件,一概抛掷脑后,由此才自在轻盈,四散开去。
除了这些,还有一点十分费解,就是那句「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是怎样狭窄的视野给她构成了如此世界观?
情感不是用来贩卖的,无论是侯孝贤的《咖啡时光》,还是理查德 林克莱特的《各有少年时》,他们没有过多的强调感伤,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尽情的发挥电影的魔力,让我们重拾对美好的希望。
不过,还是得承认,父亲这个角色极为贴切。
当然,这与田壮壮的演技无关。
因为东北地域的设定,他随时都有被替代的可能,存在感降低为0。
最后,我想说,我们没资格做任何人的老师。
因为,我们不配。
刘若英不是个让人放心的导演。
说起来叙事碎片化、热爱文艺腔和自我意识过剩真的是文青系导演的通病,张艾嘉就有一点,黄磊也有,刘若英自己就更不例外了。
电影算不上多好,最大的问题还是: 导演完全抑制不住自己硬要写装逼台词的欲望,而且一写起来就刹不住车,很多明明只要一个眼神就能交待的东西,balabala说个没完。
短短两个小时,“说点人话”和“闭嘴吧你”这两句话在脑海中弹出无数次。
有几回好不容易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他一句爆款台词飚出,情绪当场支离破碎,连翻白眼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很意外,除了这一点,《后来的我们》在我心里算不上一部讨厌的而电影。
首先演员是有吸引力的:一直喜欢周冬雨,也不觉得她演技多好,就是那种“既古灵精怪又像个一往无前的二傻子”的气质,很有神采很讨喜,像一条小鱼在生活的缝隙里游来游去,神气活现的。
至于田壮壮就真的太好了。
作为导演演技可能比冯小刚好八十倍吧。
《相爱相亲》里就已经觉得他举重若轻,相当出众了,这部电影里他简直像一枚柔韧的补丁,用来给青涩的有伤痕的情节托底。
再来摄影上李屏宾帮了很大的忙,这部电影的画面清爽、洗练又有生气:雪地、树林、芦苇荡,受惊回头的小鹿,很多场景都特别美。
而爱情电影,本来就比其他所有的电影都更需要美丽的画面。
人类的记忆是有修复系统的,一段感情结束,纵使过程百般不堪,总有一两个场景在记忆里会被你美化得发光:向晚的街道、深夜的路灯、夕阳为脸庞镀了一层漂亮的金边,此情此景才值得感叹谁人与我共黄昏。
看电影也一样,要先认同那个语境,才会有兴趣共鸣其中的情感。
当然,这部电影中,各种经典爱情片的只鳞片爪,也被利用得很聪明,增色不少。
譬如小晓一开始的情感经历和人物设定,你很难不想起《甜蜜蜜》,有几场戏,我觉得编剧几乎可以让周冬雨直接和井柏然说上一句:“李见清同学,我留在北京不是为了你,你留在北京也不是为了我。
” 田壮壮煮年夜饭的镜头处理的很温暖,有烟火气又在画面上很诱人,非常《饮食男女》,尤其最后叛逆的儿子开始蒸起爸爸在世常做的粘豆包,和反骨女儿吴倩莲异曲同工。
还有周冬雨在出租屋里承包的全场最大笑点,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电影《当哈利遇上莎莉》里被模仿过无数次的经典段落。
周冬雨完成的还行吧,不够尽兴但也有她可爱的地方在。
其余,像是分手与《拉拉蓝》,或是追地铁与《最完美的离婚》,则更像是一种神似,需要一点意会。
这部电影名叫《后来的我们》,看上去是在说“后来”,但其实大家都知道: 哪有什么“后来”呢?
真正的后来,是不会有“我们”的,真正的后来里,有的已经是不再相干的两个人。
电影就算强行让他们在“后来”里相遇,那一点交集,也只够拿来看一眼“曾经的我们”。
真正能用来打动观众的,也不过就是“曾经的你”。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爱过的那些人甚至都不会是重点。
因为你不会真的愿意回到过去,再去过那种傻乎乎,没有自我,只热衷于“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日子。
你只是不介意在僵硬的疲惫生活里,偶尔被这样唤醒一下勇气和热情。
怜惜的透过周冬雨单薄的小身板感叹一句:老娘也有过这样小可爱的曾经呢!
然后对现在被理智把握的人生,多一点庆幸和珍惜。
当然,看过这部电影最大的迷思,一定是:刘若英应该没怎么真的遇见过前任吧。
现实中遇见前任怎么可能那么没羞没臊的尽问一些“想不想我”“爱没爱过”之类的傻话。
现实中对前任,最佳状态大概是像谢安琪说的那样: 那动人时光不用常回看能提取温暖以后渡严寒就关起那间房 关起那间房,意思就是把过去留在过去,大家各过各的。
如果实在是,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了。
那也就大大方方,像个成年人那样擦身而过好了。
最多点点头,确认下眼神:
能这样,已经算是很完美的结局了。
在我眼里第二个无问西东,投机取巧,毫无才华,对不起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電影拍的就像唱歌的若英,雖離完美有段距離,但選歌聰明,嗓音辨視度高,總能讓人有記憶點。全程沒找到哭點,親情部分更觸動些。三個演員選的最好。周冬雨前半段豁出去的演出對比兩人重逢後略矯情的台詞,也很劉若英。比起為了怕分手從來沒在一起,曾經好好在一起過後分手,雖不特別,卻厚重許多。
现在还把北京设定为梦想之城的,大概受众也是瞄准了小镇青年吧(多次冲北京喊话真是挺尴尬的)。剧情拖太长,唯一的泪点还是田壮壮演的老爸,周冬雨老演这种角色不会腻吗?
后来的我们,后来的退票,后来的欺诈
上九天揽月不难,难的是踏进的车厢没有你;下五洋捉鳖不怕,怕的是后来的结局没有我。我戴上自尊的假发,回到故乡换不回尊重;你留恋幸福的沙发,来到他乡弄丢了幸福。故乡容纳不了灵魂,他乡安置不了肉身。游戏里滚动千句抱歉,现实中只剩沉默。火车停运飞机晚点,现实黑白回忆彩色,最难是不负此生。
“朋友圈屏射杯”专用电影,前任片能卖到这个地步也就在天朝能出现吧,这都连着第几部了。剧本水准甚至都比不上中学时在读者意林格言上读过的那些个北漂(爱情)文,中间黑白部分点题那段简直笑出声;廉价的共情是挺轻而易举的,也证明编导确实挺没骨气的。周冬雨生涯最佳?你一直演这种角色你也能佳。
“缘分这回事不负对方就好,不负一生很难。”后来的后来,如果的如果,奶茶好棒,处女作有亮点无惊喜。
分分合合,中国版蓝色情人节。故事很真实,但编排得可惜了...
就是说恋爱不能太作 没准作着作着就死了 一星给电影原声 一星给爸爸 感觉结尾爸爸的信那里要哭瞎了
喜欢冬雨妹子。编剧需要加强。导演还是不评价。
39/ 唯一的泪点是老人家写信那一段..
三星半三星半 就是有些台词太矫情 幸好男女主演技不错 看着不那么别扭ʔ•͓͡•ʔ要不然真的会走
所以故人,還是不要重逢吧。總有一段歲月,是彼此愛著彼此,永遠不會變的。也總有後來,各自也就是不相干的人。都是好的。
井柏然的表演值5星
不明白,女主后来为啥没和男主在一起,她到底要啥?
台词矫情的令人发指!
有点失望,故事情节很弱,不连贯,起伏不大,剪辑混乱,无非还是一部营销情怀的电影。
我觉得真正的大结局是,男女主角在一起了,因为男主发现自己一个东北人和一个大陆媳妇生出来的娃竟然是台湾小盆友,最后男主与媳妇离婚了,和女主走到了一起。
你们有那功夫给北京喊话,说些矫情话,咋不早点干点正经事,改变两个人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