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简介后以为《韩公主》会像《素媛》《七号房的礼物》那样先虐后温的剧情发展,谁知道越到后面,距离真相越近,越虐心。
这部电影是根据韩国一起真实事件改编的,有兴趣可以了解下: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725297.htm电影开头看得人有点云里雾里,随着剧情推进,会慢慢的发现宫菊因为受了创伤而变得有的怕人。
当老师带着她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哀求他母亲收留宫菊,给她新电话,叮嘱她一些注意事项时,我很庆幸宫菊身边还有关心她的人在。
但是到后面宫菊被一群嫌疑人父母亲追后,晚上只能独自在蒸桑拿房,在她最无助,只能打电话给老师问怎么办时,这时候的老师也变得很无奈,说只能打电话这几个字后。
连唯一知道真相并一直帮助她的老师都无能为力时,可以想象的出此时的宫菊是多么的绝望。
电影前面情节叙述十分冗长平淡,但是看到后面才会知道前面的一切都是为了烘托后面的悲烈。
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宫菊会想学游泳,她的合唱团朋友也问过她这个问题,她回答是怕自己改变主意。
看完整部电影回过头才会明白这句话的深沉意义:她怕自己不能承受这巨大的压力一时想不开像她好朋友一样自尽。
所以她想要改变,从学习游泳开始。
还有另外一处,在合唱团朋友家里时被问及 被亲过几次 被谁亲 时。
她的回答是43,大猩猩。
一开始我只是以为宫菊在开玩笑,看到后来宫菊被强暴画面时我才知道宫菊说的是真的,她没有开玩笑。
43,多么恐怖的数字,被戴着大猩猩头套的人渣轮奸。
朋友们嘲笑宫菊学游泳的理由只为不被淹死,然后神补刀那也就只能游25米。
这段看似温馨的场面也无情的暗示了结局,宫菊终于承受不了压力,我想她在那一刻心理还有想活下去的欲望的,因为她拿起手机拨给了她的合唱团朋友们,然而等待她的只有无人的接听。
连她唯一的朋友知道一切后都不愿伸出手,支持着她活下去的希望也失去了。
所以她选择了和她好朋友一样的道路,跳江自杀。
值得讽刺的是,宫菊真的在江里挣扎了25米就不能继续下去了。
结局是很沉重,但却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为什么身为受害者没有错的她却一直要东躲西藏,为什么当大家知道真相时都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为什么她会被逼到这种结局?
社会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但是人们的思想什么时候才能进步,丢掉个人利益,丢掉个人偏见来看待身边的人?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如果有可以奔着主演看的电影的话,这部片子我估计不会看,因为真的没有喜欢的演员。
但是看过了之后不得不说,是主演千禹熙让这个故事活了起来。
就角色看,真的不大喜欢千禹熙,因为阳光姐妹淘里的那个发疯的女学生真的很不讨好,真的是看了以后不能更讨厌!
但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不一样或者说完全不认识的千禹熙。
让角色在自己身上活着应该算是好演员的标准了吧!
也许换其他人来演也一样可以,但因为是千禹熙,所以开始喜欢这部片子。
看了十几分钟之后就发现片子是用现实和倒叙交错的手法拍出来的,少女的友谊,少男少女间单纯的感情,真的是很美好的一段。
但和后面公主努力压抑的模样相比却更加虐心。
没有犯错的人反而成了被人群起而攻之的对象,这个世界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
明明是受害者,却因为父亲的背叛和母亲的放手变成了最孤立无援的人。
在韩国的电影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情节,孩子犯错,父母出门用钱摆平,只要接受和解不走法律程序就给钱,数额不小的钱。
不知为什么这样的情节发生在电影里尤其让人难受,而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那些没给钱的家长找到学校,对着原本应该道歉的孩子任意责骂,他们或许认为是这个被自己儿子害了的姑娘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但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被珍惜着的,难道因为你们家的儿子要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进监狱,就来苛责被伤害的那个人吗?!
千禹熙很好地诠释了公主这个一直压抑着想要活下去的形象,但不论是父母还是朋友,最后都没有向她伸出援手。
如果,公主的那个电话被人接听了,是不是桥上就不会只剩下一个行李箱?
每次看这种反映社会的电影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人家韩国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 但是中国不行 中国除了抗日神剧就不能再拍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吗 就连之前好不容易拍的迷失北京也被迫一再的删减连名字也要改 真搞不懂广电一天限制这个一天限制那个是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吗 不懂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家勇于拍出素媛 熔炉 甚至由于一部电影人家立了一部法律 ...
又是一部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揭露人性总是这么赤裸裸,结局总是这样让人窒息。
用火柴点燃一点点光,似乎能看到一线希望,可是如此微弱,只需要轻轻一吹,灭了。
灰暗,灰暗,到处都是。
“安静地在脑海中浮想着音阶的话,眼前的一切瞬间都会变成音符,然后歌声开始响起,呼吸声、脚步声、风的声音,就连拆迁的噪音,说着没关系,没关系,那时,孤独、悲伤、恐惧都暂时忘记了。
”“歌曲好像宗教一样,对公主来说。
”“嗯,但不会在现实中出现,我……没有做错什么。
”回头来看,这开头的一段话,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内容,但是没看完整部电影,是看不懂这里表达的真正意义的。
前段单调冗长,女主角韩公主一直处于胆颤、沉默的状态,害怕男医生给她检查,害怕身边陌生的年轻男生,大概也能猜测出这是一个关于女主被强奸后的生活故事。
她被老师带到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学校开始新的生活,韩公主努力的想要重新开始,她开始学习游泳,迫不及待,特别努力。
她想要学会浮起来,她选泳衣也想要选最保守的,一开始也许并不明白,就忽略了这些细小的台词,其实在一部台词并不多的电影里,每一句话都在为故事在做注解和铺垫。
她也想要让自己投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因为在那里,孤独、悲伤、恐惧都暂时忘记了……她驻足在合唱团的门外,合唱团一个短发女生后来成了她朋友,恩熙,是故事里最暖的颜色,她主动和韩公主做朋友,不停的劝说她加入合唱团,另一个合唱团朋友把她弹吉他唱歌的视频寄给了演艺公司,并获得了肯定。
你看韩公主唱起那一段时,是最暖最暖的色调,阳光照在吉他弦上,屏幕都有了温度“because I don’t know you,so give me a smile”,真好,不是么。
回忆开始不停的穿插进来,那不忍回忆却时不时会跳入脑海的痛苦,不是换一个城市换一帮朋友就能解决的。
恩熙问她,为什么要学游泳,她说,她怕自己改变主意。
后来也看明白了,她怕自己也跟她朋友一样,跳河自杀,她也想要重新开始,所以学会了游泳,也就没有了自杀的想法了。
这么想来也是天真,电影也给出了答案,再怎么样,也只能游25米而已。
她开始收拾她的屋子,她暂住的老师妈妈的家里,和老师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她游泳学的也越来越好,重新开始真的可以的吧,韩公主脸上也有了笑容。
然而,如一开头所说,歌曲像宗教一样美好,让人忘却恐惧,但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父亲拿了别人的钱,让她签了和解书。
那一帮家长冲进教室,咆哮着,仿佛她才是罪犯。
她搬出了老师妈妈的家,派出所长也拿了一份和解书让她签,她问:“错的不是我,为什么我要逃呢?
”她无处可去,在桑拿房里给老师打电话,可是老师也只是叹气,最正义、最知道真相、一直在帮助她的老师,也只能叹气。
她给恩熙打电话,她给父亲打电话……她只能是一个人,亲人,朋友,老师,无人能帮助她,都是绝望。
是的,自己是自己唯一的救赎,可是她只是一个小女生,她也曾要重新开始,可是这点微弱的信念,不停的被现实打破。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在遇到事情时,我们都偏向自己,所以这社会才有这么多悲剧。
这不是一部赚取观众眼泪的电影,非常克制和隐忍。
因为无处发泄,你才觉得现实就是一记闷棍,打在你心头,没有血,但是疼。
事实就是这种肉眼所能看到的客观事物本身,那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东允的性格太懦弱,可能和家庭成长环境有关。
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父母有很大的责任。
宫菊的母亲也许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但做为人母不应该推卸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
她的父亲也是一个怯懦之徒,没有全力为女儿争取正义,还责怪宫菊的母亲失职。
如果说宫菊母亲是置之不理,宫菊父亲则是火上浇油,收了钱就写请愿书,没钱的就不写,留下烂摊子给宫菊,自己却挥霍着收买正义的钱。
一边吐槽法律是有钱人的法律,一边拿着脏钱买醉消愁愤世嫉俗。
这样的人活该就是这样的人。
与宫菊称为老师妈妈相好的交警,也是个懦弱的老男人。
三个时期的懦弱男人的形态,少时是东允,中年是东允他爹和宫菊他爹,老来就是这只敢只能在床上证明自己未老的老男人。
这样说可能对男人太严厉,要求太高。
可这个社会就是给男人的机会多,背负的责任自然会多些。
短发女孩橘色的毛衣是片中最温暖的颜色了。
小孩犯得错家长是脱不了关系,家长又曾经是小孩,就像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最初是谁错了。
“错的不是我,为什么我要逃呢?
”2016.9.6分割线-时间久远,写影评那会儿尚未毕业,看法较不成熟。
只觉东允就是太懦弱、胆小、怕事、无血性,只想着眼前如何自保,未曾想如何脱离现状,总之看着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至于你提到的良知,良知的觉醒可能需要意识到自我与外部的联系,而东允的懦弱导致他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处境。
这样的人比较适合在桃源生存,一辈子不被人欺,怡然自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但放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东允走上犯罪道路,还需要一些推动,需要经历能对他自己造成更大的冲击的事件,他便有可能成为新的恃强凌弱者。
我没写过长评论,看了不少深有感触的电影,但自己总感觉没那么多可写的。
但昨晚看了一篇《韩公主》的影评《你以为,现实与电影差不多?
》,与那位LZ有几处很不同的意见,想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不懂为何原文LZ老是觉得导演在变着法遮掩淡化回避,我想在“改变了国家的电影”《熔炉》都上映了的环境中,韩国的导演不至于这么畏畏缩缩。
片中那些改编如果不改,犯罪者全都十恶不赦,父母无耻贪婪,同学百般欺凌,还有警察老师路人等都指责受害者,那这电影是不是太单一了点?
改编电影必然有改变,要突出导演认为最主要的方面,不可能什么都去直接揭露。
有的要从反面揭露,有的只需暗示即可。
反之,导演也可以加入一些这个特定真实事件中没有体现但他认为有相似性的东西进去,比如受到欺凌胁迫的东允,虽然在密阳lun歼事件中貌似没有这么个角色,但在其他事件中肯定存在,并且和被lun者有共性,可以一起探讨。
>> 改编1:原文LZ说真实事件中的受害者年幼无知,十分无辜,而电影中的受害者有点咎由自取,我不太赞同。
真实事件中的受害者,尤其是打错电话那个已经16岁了,和片中的主人公差不多,但却抱着浪漫幻想去见了那个带她们走向地狱的男生,这岂不是也成了一种咎由自取?
而且像这种程度的青少年犯罪属于非常规性的个例。
就拿马jia爵或饮用水下药这些事例来说,全国闹过矛盾的宿舍千千万,但真正最终酿成那种悲剧的只是极少数,因此花玉和韩公主怎么可能预料到那些男生会如此禽兽不如?
至于东允这个角色,我认为很有必要存在。
无论是真实事件还是电影中,那些加害者都很恶劣没错,但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正是他们所遭受的经历和成长的环境造成了他们不健全的人格,才会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
加入东允这个被胁迫教唆的角色,才能让我们不简单地把加害者当成恶魔,才会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原文LZ说东允懦弱,但却不了解别人的处境。
韩国的排挤和欺辱现象比我国严重,无论学校还是公司,都要分小团体,你要么当欺辱者,要么当被欺辱者,一旦被当成了欺辱嘲弄的对象,你就很难翻身了。
东允都被疯-狗上过了,几十个人欺负他,他能怎么反抗?
莉莉周里的女生被lun了也只是剃光头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她也没报警。
反抗,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个人既当过欺辱者,也当过被欺辱者,深有感触。
>> 改编2:即使真实事件中的父母当真那么完全不顾女儿只贪钱,那也属于极端个例,不具有值得电影来探讨的共性。
试问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这样的事,会像密阳这起事件中的父母那样做的有多少?
我想不多。
如果电影中不改,那人们也只能骂骂这对父母没良心无耻罢了,其形象过于脸谱化。
而片中的父亲才更有广泛代表性,一边叫着“法律只是为有钱有权的人制定的”,一边又拿着骗女儿签的请愿书去领钱然后去花天酒地。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中国也是,整天怨天尤人,抨击社会国家的人很多,但自己却毫无作为,麻醉在各种低俗的娱乐中。
>> 改编3:表现校园欺凌不是这片的主题,根本不是什么“故意不去揭露”。
原文LZ说电影将宮菊遭受的苦难减少了很多,更是无稽之谈。
让身心备受摧残的宮菊感受到一点温暖和希望,最后却再次让其跌入冰冷黑暗的深渊难道不更让她痛苦,更让观众心痛?
片中当短发朋友不理解宮菊为何老是拒绝当歌手的机会,宮菊说“我想做也做不了”,短发朋友问“哪儿有这种事”,宮菊大喊道“就是有,你知道什么!
”——无法与他人言说的痛苦才是最大的痛苦,片中的宮菊,喜欢音乐却不能展示才华,朋友的帮助只能拒绝,收到经纪公司的邀请也只能放弃……阳光和温暖就在一米开外却只能退到阴冷之处孤独,看着在乎自己的人因自己而痛苦却不能说明缘由——这种痛苦和绝望才是最深沉最悲哀的。
宮菊的这几个朋友很真实,短发女是有时遇到的善良活泼女,其他几个更现实但也没什么错。
最后这几个朋友没接电话也是因为刚看了那段录像太震惊,也知道了是自己害宮菊被曝光所以不晓得如何面对她。
不过我也搞不懂为何她们那么喜欢录音录像和让宮菊红。
>> 改编4我不想多说,“保存警察颜面”这种说法只是原文LZ的主观臆断。
别说电影,就是韩剧里也时有批判总统,大法官和整个统治阶层的的,韩国导演何必要为警察保存颜面?
他拍这种电影,就做好了低票房的准备和敢于批判的担当。
而且如果每个方面都要大书特书,那这电影要拍成3小时的了,而且毫无主次之分。
对于她来说,事情过去22年,当她觉得一切都已经是过去式时候,还是会浮上来。
曾经自由的切换状态,自己告诉自己没事的,还可以享受美好。
实际上,只是埋了一点点,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
只有一点--施暴者,他也会有家庭。
也会有孩子,他就能这样相安无事的继续生活下去吗?
,他能!
应该是所有的施暴者,都能。
选择隐瞒了很久,才会说,是因为不想让家里唯一的男性知道。
在受害人角度,他们在一瞬间变成了同类人群。
我害怕,害怕被再盖上其他的语言。
(你不可以留长发,你不可以穿裙子,你不可以那么白。。。
)-(我,,,我没有。。。
)受害者多久才能走出来?
不会的,没有走出来,只是装作过去了,不在乎了。
而实际上,真的只能是装作啊。
电影里,她可以跳下去。
而实际上,她不能,她不能告诉任何人,她还要穿好衣服去上学。
(只能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真的!
真的。
真的。。。
就这样,过了22年,这事情发生了22年。。。
1.爸媽改名叫公主,卻背叛她。
2.韓公主,原本被國家珍愛的女孩,被國家背叛。
3.診所的姑娘跟她説是女醫生,來的卻是男醫生,又被背叛。
4.老師媽媽一直跟她説人與人之間要講信任,我收留你,你可以放心相信我,後來明知她無處可去無路可逃,不吭一聲讓她走,公主再一次被背叛。
5.朋友傳訊息説等你電話,結果公主打了,求助了,竟然沒接。
又被背叛。
6.一直説東允無辜,公主跟他又是好朋友,為何沒原諒他呢?
東允一直未有阻止,最後爸來也只把東允帶走。
7.“害怕從新開始”,所從新開始就是自殺,公主還不想死,又怕某一天改變主意,拼命學游泳,盼能游回來。
8.自殺了,游不到兩下就沉了,後來浮上來暢游,指公主解脫了,背景的歡呼支持聲,是想指她本來是可以當一個受歡迎的歌手,奈何大家把她逼到絕境
这部影片不仅揭露了人性的善恶,而且还体现了社会的丑陋。
韩公主本该是最可怜的那个人,但却被逼到逃离这个社会。
到了最后的纵身一跃,我们也不知道她的结果是怎样,不得不说这才是影片最好的结局。
在影片中,还是有一群新伙伴帮助韩公主走出阴影,让她重新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事与愿违,以前家长的出现,让韩公主再次陷入往事的痛苦回忆当中。
我相信这部影片会重新改变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
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看的影片!
《韩公主》(2014-04-17)五星推荐之独立电影。
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到临近结束时的柳暗花明,再到牵肠挂肚,观感被带入,影片结束时仍无法自拔。
触目惊心的现实,脑海中被打上深深的烙印。
它与影调灰暗的阴郁片不同,几乎处处是暖色。
主人公一再地想浮出水面,却一次次被周遭打压回水底,这是何其残酷的现实?
主演千禹熙的平凡之美,令人心动。
回看《母亲》,你会发现当时还有些青涩之美却容易忽视的她。
上映9日即突破10万观影人次,成为韩国独立电影史上突破10万观影人次的最快记录。
很多可怕的意外来了,权贵的人只手遮天,穷人只能以死去维护自己仅存的尊严。
前半段剪辑有些乱。后面真是太虐了。但是虐得又不似素媛之类撕心裂肺的,反正看了觉得憋屈
看不下去了,剪辑太差了,作为一个基于真实事件的犯罪片,你倒是好好把故事讲好啊,又不是意识流
虐!
可以作为教育片,交坏朋友结果多么可怕
题材很好,拍的很烂。所谓“公主”,也不过如此……演技一般,一副哭丧脸……
女主演得不像受过伤的人,神经质的表情动作像个精神病人。
剪辑真的渣…节奏把握不好。
可以拍得如此不清不楚也是极品
剧情很好 但是拍摄方式接受不来看不太下去
没看就知道闹心,看了果然闹心。他人即地狱。
看得好压抑,为什么坏人反而逍遥自在,而受害人却只能被人指指点点?
系统性的迫害韩国拍的还是更直观。
玉玉症可以看 正常人别看 能共情的纯属傻逼
拍法与所选择角度很有想法,既不是类型片式的真实犯罪案件改编,也不是走出心理阴影的励志鸡汤。导演尽可能放弃了一切戏剧冲突,用克制和内敛的姿态来还原主角的遭遇,而相比于只在记忆里闪回出现的施暴过程,事件过后的遭遇及其对主角造成的二次伤害才是更加值得注意的。这种独立电影确实是韩片少有的
这43个禽兽还都在韩国活着。公主也被父母遗弃,被所有的正义遗弃。不关心朋友和她倾诉怀孕了,但能替懦弱东允打抱不平一声吼,一切都不对,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疯狗本来扫兴准备离开公主家,但转念留下来,一切越来越错。知道真相的恩熙都不理公主,之前对公主那么好,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更何况公主,她该怎么办,播出新闻的电视台也该定罪
有的傷害也許再也無法治愈,可是致命的是對這個世界的絕望
看完之后好想吐。公主对不起,这世界这样对你。
好多年前看的 没头没尾的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