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宁:40年过去了,即使越南老兵也回避谈起战争。
人们赞颂胜利解放,他们错了,谁赢谁输不是问题,战争,没人输赢,只有摧毁。
只有从未打过仗的人,才喜欢争论谁赢谁输。
一位黑人老妇应门,我想她一见到我们就知道我们来意。
牧师说,我很抱歉通知你,你儿子在越南阵亡。
她坐下来,没有说一个字,然后她丈夫说,不,可能弄错了。
他拿出一封信,他说,看,昨天收到的,我儿子昨天还活着。
牧师看着那封信说,这是一星期前,我想你儿子在写信那天阵亡。
接下来3年,美国将会努力了解它前来拯救的这个复杂国度,未能了解敌人的决心,误读南越人民对他们郑府的真实感受。
新总统发现自己困在战争势头与和平愿望之间,谦卑与傲慢之间,理想主义与权宜之计之间,真相与谎言之间。
谢恩:我们以为我们美国人是历史的例外,历史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从不会打糟糕战争,我们从不会代表错误事业,我们是美国人,那么越南证明,我们不是历史的例外。
盖勒威:战争这样的事里你不能只是中立证人,它会爬进你的喉咙,从里往外活活吃掉你。
不是那种事,你能旁观中立、客观和记者摄影师想做的其他事,没法这样。
威尔逊:我们以上次战争的同样方式去打下一场战争,我们是自己经验的囚徒,我们在二战中学到的很多经验,不适于越南战争。
我们以为带着大锤进去,把东西砸倒,清理干净,就会完事。
这是对难题的过度简化,加上我们过度自信、傲慢,保持傲慢就很难消除无知。
美军援越司令部推断,如果以某种方式充分破坏胡志明小道,敌人将无法自给。
最终300万吨爆炸物落到其老挝境内部分,比二战轰炸德日还多100万吨。
一些关键点被击中多次,人们叫它们“死门”、“煎肉山”和“失魂峡”。
为使敌方交通暴露,其他飞机投下化学脱叶剂,包括橙剂,摧毁数千英亩丛林,美国飞行员把这片土地叫“枯骨月尘”。
简克罗克:丹顿(莫吉)死后不久,卡罗尔对我说,可能是当天:“你怎么会信上帝?
”我说:“因为我们有过莫吉。
”我认为他的生命是真正礼物,我们有幸拥有他,一个朋友写信给我:“我们的孩子只是借给我们的。
”我猜这是真的。
马斯格雷夫:首先是冲击鼻子的外国气味,看到人们在路边小便,看到以前从没见过的动物——大水牛,就像在火星上,对我这完全陌生。
老实说我这个密苏里蠢孩子在想:“看看这都是外国人。
”过一会我才恍然,那里唯一的外国人是我。
哈里斯:有机会给母亲打电话,我告诉她这里正发生的事,告诉她别相信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因为我们正在打输战争。
我说:“你可能再也看不到我了,因为我们是陆战队最北的阵地。
我们能直接看到北越朝我们开火时能看到火花。
我部队大家都会死,我可能回不去了。
”妈妈说:“不,你会回来,我每天和上帝说,你很特别,你会回来。
”我说:“妈,别人妈妈认为儿子特别,我正把一些特别的人装进袋子。
”霍姆斯(磁带):我们今天烧了很多不和我们合作的越南人的住房,我真的不明白,因为如果他们不是越共,我们对他们这样,对他们不好,那他们会变成越共,陆军干的都是适得其反。
文森冈本:一位19岁高中辍学者说:“为什么我们在这里?
”标准回应,至少官方层面是“防止全球赤化”。
大家说:“嘿,那是胡扯。
”所以提出另一个理由,至少在战争后期,对我们盟友和我们敌人说,“维持美国的国际信誉”,没有19、20岁孩子想为维持约翰逊或尼克松的信誉而死。
所以在相对较短时间里这些人说:“看,我们不应在这里,但我们在,所以我生活中唯一使命,是努力让你活着,伙计,避免我这个宝贝傻瓜被干掉,然后回家并忘掉这些。
”奥布莱恩:约80%的伤亡是因各种地雷,对我来说,在越南早上起床,看看外面想:“几分钟后,我会出发,我的尸体会在这在那?
会在那失去一条腿?
”我一直以为勇敢是向敌堡冲锋或站在腔火中,但只是在广义省行走,一日日,一村村,穿过稻田走进山里,迈腿就是个勇敢行为,如果住在苏城不需要勇气,步行去杂货店或主街,只要用腿前后摆动,但对我在越南,步行就能感到相当的勇敢,有时走路时看着双腿,心想:“我怎么做到的?
”奥布莱恩:“他们分担记忆的沉重,有人不能在承受,他们接替,常常,他们承载伤员或病症,他们承载细菌传染,他们承载象棋、篮球、越南语–英语词典、军衔徽记、铜星和紫心、‘行为准则’塑料卡,他们承载疾病,包括疟疾和痢疾,他们承载虱子、癣菌、水蛭、稻藻和各种腐烂霉菌,他们承载土地本身——越南。
那些地方,那些土壤,朱红色粉尘,覆盖战靴、战服和面孔,他们承载天空,整个大气层,他们承载它,潮湿,季风,真菌和腐烂的臭味,所有一切,他们承载重量,他们像骡子般移动。
白天,他们挨狙击手射击,晚上,他们被迫击炮射击,他们钻隧道当尖兵,在火力下前进,但这不是战斗,只是无止境的行军,一村到一村,他们为行军而行军,他们缓慢笨拙艰难地举步,冲向火热,毫不犹豫,带着全部血肉骨头,单纯的士兵,硬挺着他们的腿,爬上山丘,下到稻田,横跨河流,来回上下,只是移动,一步,然后再一步,接着下一步,他们让双腿移动,他们忍耐。
”
花了很长时间在高铁上、在酒店里、在地铁里和在家里终于把这部漫长的纪录片看完了,看纪录片的问题在于有很多感想来不及做笔记。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同时还在看一本讲越南战争的书《未曾披露的真相》——虽然两者时空有很大的差异,但在看纪录片的同时感觉仿佛是书中的故事被用影像的方式重新展现了一遍。
在其他评论中有人提出为什么美军不进入北越作战。
当时在朝鲜麦克阿瑟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他觉得不越过38°线是无法解决共产主义的蔓延,但是最后他用实际行动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越南自然没有哪个统帅还敢把这个作为一个可选方式。
越南战争的源头始于越南人民反抗髮国殖民统治,美帝莫名其妙的介入仅仅为了防止红色蔓延。
这种意识形态至上的理由看似荒谬,却是在中国、朝鲜已经屡次上演,而且即使在朝鲜已经品尝过苦果之后,在越南骄傲的美国人仍然选择了all in,传说中强大的美国又一次陷入战争泥潭,不长记性啊!
与奠定了美国领导地位的二战不同。
彼时国内同仇敌忾,但是在进行越南战争的同时,美国需要面对国内种族斗争、党争以及反战斗争等等问题,因此也对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所扶持的南方傀儡政权,一如在朝鲜和中国一样,纵使城市看起来颇为现代化——可想而知一个农业国家人民为此付出了什么——资产阶级代言人的统治阶级最多能够控制城市,广袤的农村则是越共野蛮生长的土壤,通过胡志明小道和邻国漫长的边境线进行充分的渗透。
美军自然不堪其扰,南越政权在美军撤离之后也被摧枯拉朽的捣毁了。
讽刺的是,即使美国人曾经留下多少言之凿凿的承诺,最后抛弃曾经的盟友也是毅然决然,末代总统阮文绍只能黯然投奔“同志”台湾。
不知还在向美国纳投名状的某地方格局政权,是否能从南越的下场学到什么?
战争总是残酷的,后发国家民族独立和统一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二战大发战争财的山姆大叔,忘记了自己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惨痛代价,为何总是以为空洞的意识形态口号能够抵抗民族统一的强烈欲望,为何总是一脸困惑地问道为什么他们不欢迎我们的帮助,为何总是觉得自己文明能够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
印象深刻的是,受访老兵痛苦地承认,他们在越南不会杀人——他们称越共/北越为gooks,而gooks不算人——所以他们可以暂时心安理得的屠杀,犯下骇人的战争罪行。
越共/北越过程中也曾因误判南越群众基础犯下巨大的错误,战后也飘飘然妄想成为东南亚霸主,但毕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统一这一伟大的历史成就。
尽管纪录片中难免从西方视角和亲美国南越上层人士的眼光对越共/北越进行或明或暗的苛责,观众需要明白在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下,抄它们老底的Communism是被严重妖魔化的,是和和terrorism、nazism相提并论的。
让我们看看在乔治·佛洛依德和新冠疫情挑起骚乱的这个夏天,世界会如何变化。
1&2.越战发端于反殖运动,后胡志明在美国帮助下也赶走了日本,二战后法国企图继续殖民越南,但胡志明率领的政府在奠边府取得绝对性胜利而奠定了越南反殖成功。
胡越偏向共产,美国为维护冷战利益,于日内瓦协议后支持了南方新政府,双方约定用选举决定越南的未来,但南越率先撕毁约定,越南形成南北局势。
北越更得农民心,以敌后形式攻击南越,南越应对得野蛮而专制,后以佛教徒自焚为标志实现了对南越政府的推翻,后续上来的政府由于缺乏足够正当性,对南越的统治力逐渐衰落,另一方面肯尼迪因为年轻面孔频频在国际上被轻视为优柔寡断,因此他在综合顾问的建议后明确知道,发动越战可能会深陷下去,但不发动他将失去下连任。
后他被刺杀。
3.接替临时总统对发动越战很谨慎,却意外因此而获得选举大胜。
但越南局势却是北越和美军敌意、摩擦不断加剧,北越一步步取得战争胜利,美军一些派驻军人也在此过程里牺牲。
1965年美国政府在进退两难中因为被羞辱的原因决定进一步,正式派军前往越南进攻北越。
战争初期美国国内便有反战的小规模运动。
美国媒体初期对战争的报道也是积极正面掩盖灰暗的,但政府不断在增加派军。
随着几场战火的结束,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和谈或应对越作战军官要求继续增军,结果是尽管按当时预估战争胜利可能性不到三分之一仍决定继续增军20万。
士兵莫吉是大叙事下的另一条叙事路线,专注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变化。
4.美府组建国际联盟支持越战,获得小部分国家支持,国内反战运动逐渐扩大。
越战没有绝对的前线、领土划分,美军有用敌对死亡人数统计来衡量成功,战火因此有向平民烧去的趋势。
胡志明小道在反法殖民和越战中都对越军物资运输起了很大作用。
国内反战运动继续扩大,马丁路德金站出来引领反战运动,但民间也出现了两方敌对的爱国主义。
美府内部也出现摇摆,但因为担心民间反战运动是国外势力引导而并没有选择倾听,而是继续满足威斯特摩兰将军的建议继续增兵。
越战这边的美军也困惑于这场不太合理的“保卫”战。
士兵莫吉离世(这条线就这么废了?
)5.美军里的非人道主义表现,用一些词语区分不同国籍的人,慢慢将之视为非人的存在,提升自己的适当性。
虐待平民事件被政府遮蔽。
国内民权运动也逐渐进入高潮,学生出来抗议。
而新闻报道的更新则越发频密,美军内部一些士兵会认为,自己被当做类似于真人秀的演员,因为国内民众对于战争的残酷根本不能感同身受而感到气愤。
前线战事也进入最惨烈一刻,北越发动反击。
美府继续对国内外反动都采取强硬的态度,政府内出现有巨大分歧的声音。
6.北越开始反击,结果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越来越多的越战新闻纪实以画面的直观方式出现于美国大众,尤以一则南越局长当街亲自用枪直射北越战俘脑袋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极刑视频为代表,深深撼动了美国国内大众,战争的正当性被进一步质疑。
而另一方面,因国际大环境而割裂的越南,双方对彼此的敌视也衍生出很多不必要的冤枉伤亡,例如北越反击失败后对数千人的残杀,这样的死亡最是让人无语。
回到美国国内,68年,美府迫于民众压力和对战争最后形式的失望,终于与北越开始和谈。
同一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国内各样民间运动进入最高潮,各地硝烟弥漫。
伴随着美国国内的动乱,全世界也开始了种种民权运动,似乎全社会都在割裂,越南战争或许不是最直接的因素,却的的确确是其中一个因素。
中国国内于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
7.由于约翰逊宣布不参选下届总统的原因,导致新总统的选举格外激烈,又伴随着国内民间运动的火爆,为大选更是增加了另一端别样风景,而各选举团也纷纷都以停止越战为行政方针而呼吁选民为自己投票。
大选临近,约翰逊总统宣布和平谈判即将取得进展,对北越长期的轰炸将停止,但不久南越表态将退出谈判,背后原因是尼克松为了获取竞选胜利从背后许诺南越政府,等他上台后将给予他们更多好处,交换条件就是南越政府得配合他让和谈暂缓,战争继续,约翰逊总统震怒,但由于他的证据是靠窃听获取,也不能公之于众。
嬉皮文化。
北越政府对于境内民众的欺瞒以及一些领导人对于自己子女保护。
大量美国士兵的消费主市场集中在西贡,而10%的美国进口消费物资也被南越窃取流入黑市,南越政府大面积的腐败,但这一切也为西贡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大量南越的农村人口涌进西贡,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同时南越人民一方面对政府的腐败极为不满,另一方面又享有很好的言论自用,“腐败和自由”。
8.美军与北越的战争存在,针对一些山头双方大打出手,美军占领后却因为没有价值又撤出,这样无意义的战役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尼克松上台后,国内民间运动热潮逐步褪去,他的政府也决定从越南撤军,即便是和谈不成的单方面撤军也在所不惜,因为国内反战呼声越来越高,但同时美府又开始增大了对南越军队的武装支持。
69年胡志明离世。
美军内部发生士兵谋杀士官的事件。
美军的屠民事件又一次的在国内曝光,反战运动又一次高潮,运动中人群冲向警察,而另一边学生的理想主义最后变成一次军民对立的流血事件,反战运动越发失控。
尼克松因为柬埔寨国内发动的政变,又派军入侵柬埔寨。
9.厌战情绪在美军中不断扩散开。
国内尼克松政府包庇了越战时屠民事件的当事军官。
退伍军士组织起来开始要求政府不在欺瞒以及停止越战。
反战运动在社会上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南越为主导的对北越发动的侵略战失败的很彻底,尼克松却掩瞒了下来。
一些关于前两届政府内部对于越战形式的判断被媒体揭露出来,尽管尼克松想阻拦,但被大法院驳回,内容于政府一向的宣传几乎截然相反,国内人民虽然反感反战运动对于生活的消磨,但也清楚知道越战里政府的虚瞒,政府公信力继续下降。
尼克松政府对于机密被泄露担忧和愤怒,他们开始反扑,水门事件的开端。
另一方面尼克松政府开始接触中国政府,这让南越领导人陷入危险感中。
72年,尼克松获得连任,也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协议,中苏的配合终于让与北越的和平协议得以缔结。
一些美国演艺人士去到北越,为北越政府鸣不平。
一个越战被俘士兵多年后回忆被释放那一刻的细节仍然忍不住落下了泪。
10.越战结束,最后的美军撤离得很狼狈。
士兵自从入伍后终于回了家,但不敢喧哗,因为邻居的孩子都死在了战场上。
一位女兵的八个兄弟,两个儿子都牺牲于越战。
北越统一越南后并没有刻意制造血腥事件为自己去做证明,但越战造成的分裂仍然延续至今,北越政府不允许民间南越家属去缅怀逝去的亡魂。
统一后的越南,北越的共产主义也和其他两个社会主义政体一样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国家进入更加赤贫的阶段。
越南也留下了不少美国的痕迹。
而对于美国政府,他们似乎想忘掉这样一场失败的战争,忘掉为这场战争付出生命和其他代价的亲身参与者们。
越战士兵组织起来,制作了越战逝去士兵的纪念碑,它鼓励了不少参与越战的美军。
而越南一方太多太多的年轻生命因越战逝去,而他们只能永远沉默的躺在那个“据统计”的冰冷数字之后,没有姓名。
越南战争就像后来的阿富汗战争一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这个决策的初衷是冷战时期为了抑制中国和苏联的扩张,可是错在支持了一个错误的政府。
南越政府的腐败、贪婪、骄横和无能,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在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执政期间,战争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问题是明明知道错了,可是为了脸面而死不认错。
美国政府知道的民众不会支持这场战争,所以连续几届政府都是向国内民众隐瞒真相,以撒谎来欺骗国内民众。
直到有人把国防部长给总统的秘密文件披露给了报社,司法部还继续以国家安全为由下达限制令。
最后是最高法院引用了第一修正案,才维护了新闻自由,揭开了政府说谎的真相。
新闻记者的天职,就是把真相告诉人们。
而当媒体沦落为不断的编造谎言来欺骗民众时,它就丧失民心了。
所以,制度的设计就是为了对付人性的弱点。
一个好的制度要比政客更可靠。
越战老兵在反战示威中,把勋章扔进囯会山的一幕非常感人。
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我是为了人民还是为了一个政权去打仗?
我参与战争的一方是否是正义的?
历史有时候真会给我们开玩笑。
二战期间,美国利用胡志明赶走了日本人。
胡志明在中苏的支持下,又与法国人争夺二战后的地盘。
美国只是为了抑制中苏的势力而硬去支持一个反共的政府。
越南刚刚赶走了美国人,推翻了反共的政权,接着又要去消灭中国支持的红色高棉,气的中国人与越南打了一场“自卫反击战”。
在越南的战后重建中,越南反而与昔日的敌人美国越来越靠近,而与曾经支持过他的中国越来越疏远。
随着中美交恶,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在迁往越南,越南经济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还是把过去放下,展望未来吧。
二十世纪,充满了苦难,动荡,冲突碰撞,也孕育了希望和新生,实在是让人梦绕魂牵的一个世纪。
故事里的事,值得细细品味体会。
也正是那个复杂的二十世纪换来了和平稳定的新世纪。
回溯历史,感动,热泪,同情,悲悯,这种情节,很复杂,有心人会有自己的理解解读。
它对新世纪的人们来说,是一笔宝贵额财富。
一口气看完十集的越南战争,我的感觉只有震撼。
所有的文字和词藻都不足以描述这部纪录片,能够在此生中看到这样的作品,值了。
但我还是尝试用最简单而基本的语言来评价这部纪录片,只为更多人能看到这部杰作。
记录片,最基本的元素是真实和中立。
所以我仅从这两个角度来谈。
真实,对于越战记录片来说,不是难事,因为越南战争是第一场展现在大众视野的战争。
由于大量的民间媒体派出战地记者实地报道,而且美国政府也鲜有审查,所以战争的真实面目得以呈现。
各种丑恶,毫无掩饰,令人作呕。
例如,释广德的自焚,南越警察总长在镜头面前当街枪杀越共等。
由于掌权的南越总统吴庭艳信奉基督教,他迫害近7成人口的佛教徒,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
1963年6月10日,僧人释广德在西贡街头自焚抗议。
释广德自焚后,记者采访吴庭艳的弟媳陈丽春,她凉薄地说,他们和尚只是在BBQ,下次他们再玩BBQ,我可以借火柴给他们,希望他们不要用美国的汽油来烧。
采访播出后,举世哗然。
受广德和尚事件影响,美国总统肯尼迪觉得要做点什么。
在他的默许下,南越将领发动军事政变,枪杀了吴庭艳及其弟弟吴廷瑈。
图为吴庭艳。
此后,南越将领之间争权夺利,政府更替过频,直到阮文绍上台后才形成较为稳定的抗击越共的政治核心。
另一件重创美国民众对南越政府信心的事件,1968年2月1日,南越国家警察总长阮文鸾在西贡街头枪决身着平民服装的越共上尉阮文林。
以上事件,都让美国民众对腐败堕落的南越政府有了直观的认识,继而质疑美国政府为何要支持南越,进而掀起反战运动。
受到民众的压力,美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南越,提早撤军,最终导致南越覆亡。
要做到客观中立,就比较难了。
虽然该记录片由美国人拍摄,但是导演采访了多方的历史见证者,除了美国的军人及家人,还有南越政权的军官与普通民众,北越的士兵与军官等。
早期受到爱国心与荣耀感的召唤,众多美国青年极入伍,但受到战火的洗礼并意识到这是场不道德而且不可能赢的战争后,回到国内,成为反战斗士。
这是南越的军官,抗击渗透到南越的越共与北越军队。
渗透到南越的越共战士。
越共采取的是游击战,令美军疲于奔命。
美军反思越战失败的原因。
导演也丝毫不掩饰美军的恶。
例如,美军为了找到丛林中的越共,使用了橙剂,导致树木枯萎,造成污染环境甚至影响当地民众生出畸形儿童。
再如,美军在美莱村实施大屠杀,男女老幼,甚至连婴儿都杀死。
再到国内,美国的国民警卫军枪杀示威的肯特州大的学生。
1970年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的学生举行反战集会,结果遭国民警卫军开枪射杀。
除此之外,富人及特权阶层人士的孩子总有办法逃避兵役,比如上图的克林顿同学。
工薪阶层与有色人种的孩子成为美军的主力。
到了后期反战运动的兴起,导致有17万美国青年逃避兵役,部分甚至逃至加拿大并入籍。
自揭其丑,自掀伤疤,只为客观中立。
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客观中立地还原历史,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才是对民众最大的尽责。
可惜,大部分胜利者都不懂这道理。
例如北越作为战胜方,时至今日,不愿公布伤亡及失踪人口,导致多年来民众要自己去寻找,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相反,美国建立起越战纪念墙,上面刻着所有阵亡与失踪的美军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该纪念碑的是一位美籍华人大学生,林璎,林徽音的侄女。
越战墙,上面只有阵亡及失踪美军的名字,共57000多个。
谈谈该片的艺术性。
一般来讲,记录片比较沉闷。
但此片是个例外,里面采访的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经历,有血有肉,真实感人,这是点。
同时,导演对越南当时的背景及美国国内民情都做了详细介绍,这是面。
点面结合,使观众对整个越南战争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
没有比真实故事更感人的剧本。
比如以下是美国大兵哈里斯与妈妈的真实对话。
哈里斯:妈妈,你可能再也见不到我了。
因为我们是陆战队最北的战地,我们能直接看到北越。
朝我们开枪时能看到火花。
我部队大家都会死。
我可能回不去了。
哈里斯妈妈:不,你会回来。
我每天都和上帝说,你很特别。
你会回来。
哈里斯:妈,别人妈妈都认为儿子特别。
我正把一些特别的人装进尸袋里。
妈,这不是开玩笑。
每个人都会死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死。
哈里斯妈妈:你不会死,你不会死。
上帝对你有安排。
哈里斯最后说:是,好吧。
然后挂上了电话。
最后,以一位北越士兵的话结束此文。
该北越士兵邻居家的孩子全死光了,当初6个一起出征的年青人只剩他一个生还,以至于他回家后,家人都不敢庆祝,怕刺激到邻居。
越南战争,指的是1955年至1975年间,北越共产党政权与南越西贡政权对峙的战争,这当中又以美军介入扶持南越的1961年至1973年间最为著名,中国和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此时期支持北越共产党。
美军先是以派出军事顾问,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训练和武装南越部队,继而出动特种部队直接参与对北越游击队的清剿,最后 升级为大规模介入,美军在越南投入海陆空兵力总数最高时达到了50多万。
但是,由于同时期中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对北越的大力援助,美军没能在军事上彻底消灭北越军队。
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方面顾忌中国的再一次介入,一直没有跨过北纬17度线进行大规模的地面军事进攻,使得越共得以北方为基地,坚持对南越的游击袭扰。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对越共大力支持,从枪支,飞机到被服,药品,中国当时都优先提供给北越,不仅如此,中国还帮助北越训练军队,派出高射炮部队,铁路,工程,运输等后勤部队参与北越后方防御与建设,这些部队秘密开赴越南北方战场,最高年份达到了17万人。
中国援越部队与苏联为首的华约顾问团一道,帮助北越撑起了天空,抵挡住了美军的空中进攻。
最终,美国政府在持续了多年的劳而无功的越南战争后,放弃了南越政权,撤军回国,北越在1975年统一越南全国。
战争结果以北越胜利告终。
这背后是中国和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东南亚的一次胜利,而美国也因为这场战争的影响,进入了战略收缩阶段。
此次战争,西方称之为"越南战争"。
美国为什么会败,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可以说在越战刚结束的时候,越战的非正义性对美国人民心中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引发了无数的学生运动,涌现了了无数的反战艺术。
可随着时间的推演,大家逐渐忘记了越战,新一代的美国人对越战细节几乎一无所知,越战老兵反而成了国家英雄,越战反而成了正义的战争,越战对美国的影响反而是以一种吊诡的方式,增强了美国的军国主义思潮,极大的降低了美国干预他国事务的底线,促成了更多的美国政界欺骗民众的行为。
当Jimi Hendrix那如机枪一样猛烈粗犷的电吉他声一响起,我们就仿佛一群置身在越南沼泽地里茫然巡逻的美国士兵一样,尽管下一秒就可能会变成血肉模糊的碎片,但双脚还是不由自主地前行。
《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生于7月4日》等等的诸多越战题材的影片已经给我们了的许多经典意象:落日的直升机群,燃烧的越南村庄,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无止境的轰炸。
但这类Fiction更多的是对小战役、小人物的叙述,而要厘清对历史的来龙去脉,就必须靠documentary这样的体裁了。
而这部2017年出品的纪录片可以说是我迄今观看过的对越战最为详尽的影像叙述了,不但将长达二十多年的越战(正式的名称叫: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以时间轴的顺序娓娓道来,更是试图用美国、北越、南越的三重视角来去展示这场战争中错综割裂的思想和人性。
此片的制作相当精良,大量的解密文字,包括高层人物的电话录音,珍贵的黑白记录电影胶片被重新数字化并修复颜色,就像之前看过的用黑白胶片修复为彩色的《二战启示录》,使得我们跟片中的人物有了一种更接近的距离,观看过程中很多次感觉就是在看一个关于越战的直播,但无处不在的尸体、鲜血和枪炮,又无时不刻提醒你战争的残忍。
战争的过程和细节就不必在此赘述,而且大部分人都知道其结局。
这部纪录片同时在不停的追问,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
尽管美国高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可能重蹈法国人的覆辙,依然执迷不悟地将五十多万美国士兵送往数万公里外的陌生国度,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白白流血牺牲。
一方面是来自冷战意识形态的战略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历任总统在对民意、选票、外交的玩弄。
但是正如片中一再反复强调的,越战可能是美国自内战以来,国家内部最为割裂的时期。
它几乎摧毁了一部分美国人的信仰,同时又促使一些人寻找新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这场战争也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次“革命”。
而南越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在美国的大量输血下依然无法跟北越抗衡,以至于美国越俎代庖直接出兵才能勉强守住边界。
一旦美国人放弃承诺,立刻变成没人疼的孤儿,经济和军事分崩离析,而那许多亲美的南越人,都没能赶上逃离西贡的轮船和飞机。
从北越的角度看,这场战争实际上花了20多年的时间,让越南又回到了刚刚赶走法国殖民者的状态,而代价是付出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无数家庭的离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整整一代人的的青春被葬送。
更为讽刺的是,越战结束后的20年,美国和越南又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再次携手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历史的无常,翻脸后再打脸。
对于交战各方的士兵和平民,无论是他们曾经是杀人者,或是战争的受害者。
本片始终保持着克制,用平视的角度,通过大量的私人访谈的个人记忆,给予宏大历史背景下一些人性的注脚。
不过遗憾的是相比深入挖掘美国人在整个战争中的各种细节,对越南的描述难免还是显得有些单薄平面。
毕竟这是一部美国纪录片,且越南方面资料的收集可能相对困难。
但是瑕不掩瑜,正如越战纪念碑一样,本片以图像文本为我们展示了一座越战纪念馆,并提醒我们:人们并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配乐堪称一部6-70年代美国音乐史,而越战简直就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一座矿源,没有越战的洗礼,无法想象这一代美国音乐是否还能造出Bob Dylan,Janis Joplin,Jimi Henderix等等如此多的大神级的人物。
豆友@奥疯子 制作了一个本片配乐的列表,大家可以一听为快。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397677/discussion/616589636/
似曾相识:“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殖民时代在东南亚的终结,但我们反而将之视为冷战时期,我们把它看作是自由世界的失败,把它跟中国崛起联系到一起,这完全是一次对重大事件的误解,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骑虎难下:美国在亚洲援助的三场战争:国共战争的中国国民党、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军、越南战争的南越政府军,为什么全部失败?
跨越冥河:菲利普在战场上顶着炮火用收音机一边听约翰逊总统的“和平宣言”讲话,同时指挥投下凝固汽油弹到村子里,“那真的超现实” “我对当时政治权利最痛心的,首先是谎言。
人们总难免会犯错,但是掩盖错误,那就是为了自己的自尊而害死别人。
” 冥冥之志:“从死亡人数里是看不出细节的,你看到的只有数字,而大部分的数字是有水分的。
如果以死亡人数作为成功标准,那你就是在逼迫那些原本重荣誉有勇气的人们变成一群骗子。
“我们有时要奉命烧掉他们的茅草屋,士兵们就会不太乐意去点燃村民的屋顶。
我们的本意真的不是要摧毁平民们的食物和家园。
这让我们觉得很难受——这场战争到底是在干嘛呢?
” 计无复之:我到康天时才知道“嬉皮”这个词,有张图片是女孩们没穿上衣到处跑,自由之爱之类的。
我想“嘿,我也要回家成为一名嬉派,因为那些女孩们都不穿衣服,他们会随便跟人上床,那我也能分一杯羹。
” 万物崩析:越共攻占了南越的国家广播站,并准备播放胡志明录好的一份磁带,号召人们挺身起义。
但一名技术员电讯给发射塔切断了越共的广播,并转而播放维也纳华尔兹和披头士歌曲。
在顺化的难民营,当有人给只有19岁,对战争异常兴奋的埃尔哈特说,他发现有个越南女孩会为了军罐头而跟我们所有人上床时,他一直耿耿于怀由于自己胆小没有阻止他们。
回想起自己在越南的时光,他觉得比起那些杀戮,这事是他觉得最为羞愧的,因为他认为“我妈妈是女的,我妻子是女的,我女儿是女的” 坐上直升飞机离开这座破败冒烟的城市,他看到了一个农民带着自己的水牛在水田里劳作着,而女人们带着圆帽,挑着扁担,在田地里忙活着,仿佛没有战争一样。
1968年3月31日:我相信,自己不应该耗费一小时甚至一天来处理任何个人的党派事物以及任何的其他职责,而应专注于这间办公室的职务,当好你们的国家总统。
因此,我既无意愿也不接受我的政党再提名我作为你们的总统。
文明外衣:真正的失败在政策层面,我们在错误的一方战斗。
南方的政府腐败,它的人民知道,我们也知道。
那些卡车司机(北越)英勇战斗,如果我和他们在一边,我会觉得自豪。
因此当你参战,你要选对边,找到对的盟友。
青史不泯:我想到的是“把我们送到半个地球之外去死还不够,现在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大街上杀死我们”。
终于我哭了个痛快,然后站起来加入了反战运动。
忠而不敬:数百万人被训练去进行暴力活动,他们可能 因为史上最空前的虚无而丧生。
回来的人带着一种愤怒和一种被背叛的感觉,这些没人能体会。
我们理直气壮的毁掉村庄是为了拯救他们,我们看到美国丧失了她的道德感,当他冷酷的接受美莱事件,而拒绝揭穿美军士兵分发巧克力和口香糖的假象。
我们了解到自由开火区的含义:射击任何移动的物体。
我们看到美国轻视东方人的性命,我们看到美国伪造杀敌数字,实际上是吹嘘杀敌数字。
我们看到士兵攻占山头因为将军说那个山头必须拿下,损失一个或两个排后他们离开,把山头留给北越重新占领。
你如何能要求一个人在越南奋战到死?
我们希望30年后再说起越南,不是代表肮脏可憎的记忆,而是代表美国最终转折的地方,像我们这样的士兵帮助实现转折的地方。
往事如山:这是场漫长的战斗,而我们输了。
那些未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人被迫重复失败。
我们希望不再有另一个越南的经历,我们已吸取教训。
西贡汇报完毕。
豆瓣有一个“摄影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照片”的专题,看到里面有好多著名的摄影作品,但这些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并没有改变历史的作用。
倒是这两张照片确是名符其实:
这是广德和尚的自焚照,事件发生在吴庭艳政府倒台的前夕。
这是越战期间,西贡街头警察头子枪杀越共分子的照片。
这两张照片从某种程度都深深地影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进一步激发了美国本土的反战热情,直到美国无奈地从越南撤军。
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想起了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越南战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史料翔实、视角中正、给人无限多的启迪。
我大概完整地看过两遍,个别集多达五六遍。
虽然每集都有近两个小时片长,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体量,但每次看都欲罢不能、收益良多。
前面那些知识也是得益于此记录片。
记录片难在姿态不偏不倚,尽最大可能客观展现事实。
然而著书立传又怎可能没有立场与角度,所以如何平衡主客,拿捏尺度,是最难的事。
自然记录片如此,人文记录片更是如此。
美国人以越战为题材的记录片挺多,以这部价值为高。
关键一点就是创作者没有大国沙文的情怀,摒弃了自恋自艾的小气,而是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待美苏冷战的狭隘与苍白,以冷静思辩的心态来看待战争的荒诞与不可回避,禁不住让观者感慨理性的脆弱,历史的无常。
记得第三集是以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为轴线,从他在小镇上成长说起,一家人点点滴滴琐碎的回忆加深了亲情的关爱与生活的甜美,然而这位普通男孩第一次进入实战就被藏在黑暗处的北越战士打死了。
剩下的是留给家庭永久的痛苦与伤疤。
越战美越死亡比例据说是五万比一百万,这是美国二战后因战争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然而北越仅战士损失的是一百万人,只是没有人去记录,没有人去整理,死了就是死了。
这同样应当和那个美国男孩一样是一百万个可以让人心痛的故事。
记得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战争的发动者向追随者表示要不惜一切取得胜利,换来的是雷霆掌声。
可事实是这些鼓掌和呐喊的正是要不惜的那一切。
如果他们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还会有雷霆的掌声吗?
越南人如此,美国人也是如此。
在二战期间,美国人与胡志明因为反对日本法西斯站到同一个战壕,美国为了冷战反共扶持了吴庭艳的南越政府,站到胡志明的对立面。
当后来美国人认清吴庭艳不过是一个独裁的暴君后,又不得不默许南越的叛军推翻吴的政府。
美国人千方百计地想把整个越南改造成他希望的样子,结果一败涂地。
可看看今天的越南,在战争胜利几十年后又自发地向美国靠拢,越来越像美国希望的样子。
这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扇了每个经历者一个耳光。
我连调侃的话都说不出口了,在历史面前我们除了老老实实地受着还能怎么样呢?
也是该出一个纪录片,大致给那些不爱读历史的redneck一点普及了。我好像这么说不太友好。纪录片很精致,拍给美国中青一代看刚刚好。不过我就不凑热闹了,战争纪录片从来如此。
政治游戏里的战争关卡,无论胜败都得付出疯狂的代价。
30分钟弃,美国人真他妈不要脸。倒是颠覆了过去“西方(美国)社会对战后史有所检讨”的乐观印象:史料、史实上原则性、根本性错误都不算,整一个“反战败不反战”的丑恶嘴脸——美国所谓反越战现在看来大概只是输怕了(笑)。把胡志明塑造成首鼠两端的政客,有意识割裂越盟(Việt Minh)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反过来却放大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胡志明所领导武装的援助、将美国战后对印度支那的介入说成迫于形势、将越南的民族独立运动暗示成为苏联授意……合着美国是国际政治界的白莲花呢:也不看看是谁发起的“冷战”!最无耻的是模糊战争性质再借由已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美国越战老兵之口强调越共(Việt Cộng)的狡猾残酷以掩盖自己道义上的瑕疵……嗯,还不忘捎带黑一把中国。刚开场就如此恶臭,再见。
别人的历史,为啥不敢说点兔子的事?
不太好,转换的镜头跟内容都对不上。但可以据此了解一下历史。美国视角
处处夹带私货,美国对共产党应该有深度ptsd。全程聚焦越战给美国带来的伤害,对给越南造成的伤害全无悔意。
10集纪录片看下来,太多感悟能这样反思自己的历史,才是避免灾难再次发生的最好手段越南和美国应该不久后都会去到其实这么想想帮助北越和帮助北朝鲜其实也没太多正义性区别。无非是北越现在发展的好了,北朝鲜现在比较屑。当初其实这两个也差不多,和南方政权比起来也没有好不好之分。北边的还更团结一些。依稀记得大三的时候在实验室一边吃花甲粉,一边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不过当时应该看了三四集就没看了
拖拖拉拉地将近看了一年,不是不好看,而是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再看这部可能更想死。Let it be 吧。
越南战争打了二十年,死了一百多万人。起因明晰又简单,二战后法国重新殖民越南,但越南想独立,而独立的领导人是苏联派的。因此美国帮法国打越南。。纪录片里,美国人面对越南人的独立战争时说“没人能判断越南人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替一百多万越战里本不该牺牲的所有人日美国。。世界第一白莲花真的高贵
中立且真诚的反省。
視角多元,資料豐富,又接連不斷爆出了Nixon的黑點。比較有趣的是導演接觸到了很多越共方面的高層卻並沒有接觸到美方高層,自己國家的領導更難見嗎哈哈哈哈哈。
看过一集,怎么说这个片子屁股好歪,还是馆长讲的好
节奏太慢
还可以。比较全。但离客观还很远。不要以为西洋人没有天生的傲慢与蔑视,东方人不通过战争,不叫这些鬼佬吃苦头,那么你们在他们眼中就是当年西班牙人眼中的印地安人。
看了两集,说的实在太细节了,我已经记不住那么多人的名字和关系了。我只是想要了解一下大框架,对美越两国的影响,国际影响啥的。
好纪录片,可是短评里面一群“鼓吹反思”的跪族实在让人咂舌;好像霸权国家引发的战争,多年后一部“看似中立客观”的纪录片就能洗刷他们罄竹难书的罪行一般。越战之后,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多少地方依旧沦为霸权主义的入侵对象
在这部关于越战的纪录片里,看到太多相似的历史片段,过去与当下之间的对照。当权者一贯的傲慢与自大,年轻人总是热血而天真,沉默的大多数充当超级强权的帮凶;而被政客欺骗的人们,一再为政客的狂妄与野心而流血……比任何一部有关越战的电影,都更触动我,给予我更多思考。
“这是西贡站最后的讯息,这是一场漫长的战斗,而我们输了,那些未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人,被迫重复失败,我们希望不再有另一个越南的经历,我们已吸取教训,西贡汇报完毕。” —— 中情局西贡站长波尔加
7/10。越战从共产党的组织效力、河内的外交、南越政权的混乱、美军不败神话的破灭、反战运动的社会构成几个层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遗憾在浩如烟海的学术界并没有留给纪录片作者什么创新的观点,提到共产党基本是一边歌颂人民运炮上山、不畏炸弹、积极修路、善于渗透到群众中去,而对领导人都是持对内残忍、拷打战俘的批判态度,表现越战失败更多是南越搞家族统治、镇压佛教、军队经验不足和依赖美国经济的错,对美国政府上至隐瞒民众的总统下至参与屠杀的士兵,都抱持一种人人都是无知的受害者,约翰逊总统被塑造成被军事顾问拖下水、向贫穷宣战化为泡影的悲剧人物,吸毒强奸、报复长官的士兵都是被训练成杀人机器的同情对象,第十集用越战墙的斜坡设计暗示越战是找不到反派的悲剧,用越南统一后民不聊生和美国经济补偿的愧疚来弘扬双方和解的主旋律。
制作很精良,但是还是玩了很多春秋笔法,作为一个背景了解是好的,可以看到很多当时的照片和一丢丢影响资料,也是好的,但是很有限了,总的来说,整体看完,也只能是对时代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就相当于看了一个历史课本吧,但是实际的水分嘛。。。美国人歪曲事实的能力大家也是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