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故事,似乎更多应该是关于金钱交易尔虞我诈,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陌生人来来往往面无表情,这些片段占了我们生活的八十巴仙。
但是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阳光刺眼的旅馆房间,寒风冷冽的沙滩,阴雨的夜晚。
这些场景,不是我们生活的场景,我们的天气,只有八号风球,黑雨和其他。
前两者可以让我们不要返工。
电影里有大衣下露出美丽小腿的女人,把破旧的恤衫也穿得很文艺的落魄男人,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三流作家,跑去唐人街寻找灵感的奇怪白头大叔。
这些人,不是我们生活里的人,我们生活里只有三种人,公司里的人,放工一起玩的人,远在家里的人,我们用不同的频率见着这些人,往返循环。
他们经历着微型小说里那人哑然的结局,或者如同一个世纪那么长的进行。
有些翩翩起舞的欢乐,有些赤裸裸的欲望,还有无尽的眉宇间淡淡的忧伤。
这些事,不是我们生活里的事,我们的事,只有做到和做不到。
做到就这样了,做不到就担心。
快乐短暂,悲伤也不见得刻骨铭心。
电影里的人没有什么生活的意义。
好彩,我们也没有。
《New York, I Love You》,100分钟不长的电影,画面文艺的逆光剪影充满了纽约味道。
她是老友记里的中央公园和café, 她是欲望都市里第五大道,Carrie在麦迪逊街边拾阶而上的公寓;她是Apprentice里的concrete metropolis,也是下城画廊小店的街头随意;她是一闪而过的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和布鲁克林桥。
她是匆匆行人不好拦到的黄色出租车,她是有人搭讪发生故事;她是黄昏秋叶筛过的天空,她是总要带伞的阴雨天气。
她不是天堂,看得见浓重色调却摸不清棱角。
于我而言,她是浅灰色的金黄。
纽约,我爱这个城市,非常的。
虽然她与我素不相识,甚至从未擦肩而过,若硬要说她承载了我过多梦想,未免矫情,在那些虚构的情感中,她浅浅改变我生活的印迹,我却并不知她真实模样。
这世上美好的地方万千,只有几个能叩住心房,牵起那些隐秘的情结,哪怕微薄,我和她,是有缘的。
说说这部电影吧,有点像《真爱无敌》的拼凑风格。
十二位不同国家的名导演,十二个5分钟左右的小短片,混剪成各具视角不同境遇但同样风情的纽约。
和第一站《巴黎我爱你》同属 “爱情城市”的系列电影,据说今年会拍到上海来,前者没看过,不好比较,后者很期待。
第一段故事竟是姜文导的。
好吧,你偷走我的面子,我偷走你的姑娘。
崔健的《花房姑娘》唱在异国咖啡馆,年轻男子念出英文的歌词,迷离掉了女人的眼睛:I walk past your flower room every day. 我每天走过你的花房, I see you, but I say nothing. 并没有话要对你讲。
I'm so afraid to look at you. Oh, girl. 我不敢抬头看着你,噢,姑娘。
You say I'm the strongest. I say you're the kindest.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You ask me where I'm going. I point to the ocean.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向大海的方向。
岩井俊二还是一如既往的云淡风清,虔诚如童话,干净细腻之余不忘推广一下日本动漫。
他和她邂逅,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婚姻写照,门开了。
- Hi. I'm Camille. - Hi. I'm David.关注了很久,又好像初识。
她拿下遮住脸的书,一个握手,一个笑意盈盈的凝视。
New York也有这样清纯的故事。
Natalie那一段,是描写宗教里的爱和婚姻吧,情节很绕。
不过娜塔莉真美啊,她的露齿一笑,所有的花都开了。
她是我可以从人群中一眼望见的大爱。
我爱这世上一切有风格有个性有才情的性情女子。
过气的女歌唱家捧着紫罗兰想要自杀,却无意造成残疾侍应生坠楼,在那间安静的白色窗帘乱飘的房间,她因他的死得到自己的救赎。
那一段配的大提琴真好,弥散了无可规避的沉钝和衰老,有一种窒息在无语中升腾。
我喜欢那对中年夫妻的片段。
他们相处多年,习惯了对彼此视而不见。
如果假装不相识,无需告知名字,走出来感受一刻陌生的温存,再走回那扇门。
起初我还真以为他们只是路边借火偶遇,看到最后,忽然就感动了。
很能明白那女人的一颗眼泪。
她在灯下大笑,一杯一杯喝酒,眼角有些皱纹,幸福地叹出一口悠悠长气。
最温暖的一个故事,我反倒不知如何去写。
我妈说,每次看到清晨一起买菜黄昏一起散步的老年夫妻,都会去想他们这一生经历过什么,才能走到现在相依为命。
人越长大,越容易被一些平淡长久,不离弃的东西感动,它们比艳遇繁华、阅遍朝堂更不易。
就算一生都那么吵闹嫌弃,她轻轻地朝他肩上靠一靠,就在这个很静谧的时候把63年的温柔溢满了。
老头老太那瞬间的表情真好。
我把这个镜头定格在我的时光里,希望有一天,它能覆盖住我人生最后的模样。
年轻恋人间短短的甜蜜抱怨。
我现在就带你去旅行,不用带行李,我会在罗马给你买牙膏。
昨夜我在酒吧遇见你,感觉置身在情色大师贝托鲁奇的电影。
今天我穿越了30个街区来等你,你出现得那么恰到好处。
这不仅仅只是one night stand,我纠结过,但什么都不想想,我只知道我要你。
- 我捂住左眼,再捂住右眼,就可以让天空为我跳舞,颜色像在捉迷藏。
- 那是因为你看事情的方式不同,宝贝。
Maggie Q 长风衣下裸露着长腿倚在纽约深夜潮湿的街头,她的美是风尘潋滟的,透过烟圈,你看不透她的眼神。
相比之下,舒淇则像微亮的天光,越发的素面,越发的从容。
有故事的人,难怪那大胡子画家至死也要画她,有时错过一时就是永远,我把灵魂贴进你画的眼睛里。
这洗尽铅华的女子竟能重新长出清丽绝世的骨骼,浮起本色里神清气爽的温凉。
出租车司机对落魄的画家说,墙上的桥上的,我用天空当我的调色板,等最美丽的时刻作下最美好的画卷。
人们来这里是因为这里到处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不是吗?
邂逅、交遇、延展,生根,拿着DV行走随拍,有的细腻有的迷蒙,相互取暖也逐渐疏离,每一个转身,都有一种可能。
城市的文化就是人们带着温度的一串故事。
纽约,却没有我的故事。
Before这可能是我写的最后一篇超过一千五百字的评论。
人没了压力便没了动力。
可能这是个商业片横行其道的时代,速食爱情、末世情怀,是给那个号称最发达国家的人们嫁接的头衔。
可是,你以为走在第五大道上的NewYorker们,都爱着他的阿凡达、她的蜘蛛侠?
集结12位名导的《纽约,我爱你》,通过“我爱你”系列的短片视角,潜入这个光怪陆离的汹涌海洋,献上一朵玫瑰。
去年六月独自一人坐在电影院的黑暗里看那部扬名在外的《巴黎,我爱你》,每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看得虽然过瘾,却也无形之中给观者施加不少阴影,生怕那灰白的色调、看似平淡或激烈的对白又牵扯出怎样隐隐伤痛的结局。
而在今年情人节前看的这部《纽约,我爱你》,那些隐隐的忧郁虽然依旧存在于光影背后,可心头却触到过些许温暖、甜蜜、光亮。
带给我最出乎意料的甜蜜,是岩井俊二的那一段。
颓废的卡通配乐师Orlando,墨绿色牛仔布夹袄宅男气十足,被类似经纪人角色的Christina连续电话催交稿。
卡通片导演刁难地让Orlando五天里看完《罪与罚》并重新作曲。
本来我们将看到一个颇有天赋的音乐人自暴自弃的故事,而“爱”扭转了故事方向。
当经纪人Christina站在脏乱的Orlando家门口,矮矮的小姑娘说,我来帮你念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二十八天里口述完了《罪与罚》,他的执笔人成为他的妻子。
所以,你需要一个人帮你。
即使这短短几天里的电话还不足以筑起“爱情”的伟岸高墙,那我们便唤它“爱”吧。
有时候爱就是那么没有逻辑。
喜欢的另一段是《尖峰时刻1、2、3》、《X战警3》的导演Brett Ratner执导,背景是纽约中央公园,翠绿草坪,茂盛大树,清新自然的风格。
体验生活、假扮轮椅女孩的演员和懦弱胆小的学生。
矮小平庸的他被高挑漂亮的女友Blake Lively(惊喜)甩了,为了完成假轮椅女的心愿带她参加了毕业舞会,从低落、鄙视到互相玩笑到大树下的激情,轮椅女孩的形象从坐在轮椅上时的矮小,到不顾非议歧视、坚持跳舞的平等,到找到爱情时的高大,迅速且清晰。
可最后当她自然地从轮椅上起身往屋里跑,我的表情或许和片中那个衣冠不整的男学生一样惊讶。
这或许就是导演开的玩笑,这让人哭笑不得的小爱情。
那个可爱男生,瞬间高大。
正如中央公园站立的柏树,时间早已精准地印刻在它们仅存的身躯里。
一轮一年华,如此清明澄澈。
其他瞬间,或浓烈馥郁或淡然无味,不合所好,却也禁得起几日以后的回想,历历在目。
舒淇扮演的华人女孩和暮年画家之间的若有似无的情愫,像是画家死前为舒淇画的水彩速写,素颜的眉梢眼角却氤氲着早已被喧嚣淹没的淡淡香气,她在画像上贴上他来不及描绘的她的双眼。
歌是这样唱: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为了婚姻剃度的犹太女人,她穿着白婚纱时的平静快乐,和婚后与印度丈夫在海边散步时扬起的黑色风衣,如同她为了爱情放弃的秀发,嫁给了宗教,虔诚安然。
爱情顺路而下的深渊,多数人虔诚地步步相随,也有人朔溪而上,自得其乐。
关系冰冷的中年夫妇扮成点烟调情的陌生人,回到餐厅里他们似乎又旧情重燃了。
情节有少许跳跃,黑暗的色调里光靠烟蒂的星火很难看出是假扮的夫妇,可一到灯火光亮的餐桌前他们的恩爱又让人夹与之前的冰冷之间难以辨认。
大概就是导演的良苦用心。
最后一段,老夫妇互相埋怨又互相搀扶地去庆祝结婚纪念日,皱纹和争吵掩盖不了他们相依相偎时的温馨。
老婆婆靠在老伯肩头,背景是初次约会的游乐场。
在影片的最后安排这样温情的一段,不免落得些俗套,导演们也是想给观者留下爱情的美好憧憬吧。
曾经温暖过脚丫踩在冰冷海水,至少能够坚持一阵子才受得到痛彻心扉。
墙角那朵枯萎的玫瑰,她毕竟曾经被甜蜜灌溉,那淡淡温馨欢乐的香味,包裹着凋谢,也不那么凄凉。
同《巴黎,我爱你》一样,一部由短片构成的电影总夹杂着情节的跳跃、镜头剪切的凌乱,这也可以证明为何这部影片邀来如此多的巨星登场。
如果情节使你感到困惑,这些角色将会使你忘记这种困惑,因为故事是关于他们的。
相较于《巴》的六个单独短片结构,《纽》扩张的篇幅让人大呼过瘾,但十二部短片的合成固然免不了引来整体性差的诟病,导演们安排一个拿着DV的女孩作为上下情节的牵引,也少显单薄和牵强。
可是,原谅我依旧感动于单纯的爱情,在公园树下,在琅琅念书耳语,在迟暮海边,在晕开的画像眼角,在剔下的秀发。
因我亦只是个孩子,读不来繁复纠缠,满怀爱。
期待一朵玫瑰。
很喜欢的有2段岩井俊二拍的宅男布鲁姆收获了一个上门的爱情直到最后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方才正式出场故事也圆满结束了而Brett Ratner那段年轻人的爱情也很有趣有2个大美女Olivia Thirlby和Blake Lively 衬托,结局饶有趣味当个actress体验生活也太敬业了点,不过也让傻小子捡了个大便宜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是个美女,就算别人有缺陷,不管缺陷大小与否,那些缺陷也是可以忽略滴(说不定这点缺陷是美女故意装出来考验你的,又或许人家在体验别的生活,如果你没有保持住绅士风度,可就失去机会咯)谁叫别人是美女呢再说说其他的姜文的那个故事-小偷与小三,看了两遍才看懂汗最开始没看仔细不过Andy Garcia 说中文wo cao实在是很有喜感,不愧是中国导演拍的Ethan Hawke和Maggie Q街边调情那段对白很有意思,不过也很露骨,哈哈拉博夫那段比较晦涩虽然也有Julie Christie坐阵,到底是明格拉的剧本,未完成就先去了,导筒也是朋友帮忙完成的娜塔丽波特曼自己演的那个故事还真不如她导的那个故事Robin Wright Penn和Chris Cooper的夫妻出现感情危机的故事,是不是很有启发性?
建议出现感情问题的男女双方可以试试舒淇演的角色和画家的那个应该是对白最少最悲情的故事了把Joshua Marston导的2个老人的故事虽然一直是不停的对白,但是却很生活化,这是让人觉得最温馨的一段。
另外我没记错的话,好像斯嘉丽·约翰逊初执导筒邀凯文·贝肯了出演一段的,当时看新闻剧照都有了,可惜看完全片也没有这一段,莫非全部剪去了?
与巴黎我爱你的短篇集又不同,各个导演的戏份都串联在一起,演员也一个个出现其他各个片段里,并不十分独立于她主演的那一段。
然后有时候一个片段与一个片段之间连贯的你分不清是不是已经换了一个导演,换了一个主要要讲述的故事。
看了简介会猜到第一个出现崔大爷歌词的片段会是姜文导演。
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无法都没猜是岩井俊二,包括舒淇的那一段,会猜是王家卫或者侯孝贤,结果确是一个土耳其裔德国导演,他导过什么电影除了这个短片从不曾看过。
最中意是到 Allen Hughes 那段。
之前之后的片段里都有纽约这个大苹果里上演的多见不怪的暧昧或搭讪。
路边借个火点支烟,或者酒吧里念一段牛B 的歌词,再或者参加一个毕业舞会,暧昧生发的如此容易,就像那个出租车死机对不得志画家说的话。
Nothing s impossible in newyork city ha ?
但是ALLEN 的这个片段里的暧昧就像这个短篇集到达高潮一样令人心动。
之前的美女爱上小偷、布鲁姆喜欢上老板的assistant ,那些邂逅、暧昧都是轻松、愉悦,像一杯杯英式下午茶,n' 之后的已婚妇女出轨的暧昧,则是温情脉脉开封了的红酒。
只有莉迪亚的酒吧桥段才是一杯深幽我心的香浓 espresso 。
hello stranger ,然后对陌生人说很多很多的话,然后跟他回家,悱恻缠绵。
彼此不知道对方的一切信息,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不知道对方来自哪里要往哪里去,只看得到对方长的什么样子,闻得到他的气息,感觉all right 然后抚摸到对方一寸一寸的身体。
给LYDIA 的那些近镜头,还有那些他们脑中回想的做爱的肢体交缠细节,每一个都像一个精致的女人五官,像一个谜一般的唯美。
而,得不到的才总是最美。
沒想到旅遊期間竟會去戲院看電影. 在三藩市看"我愛紐約"的確有點味道.星期六下午4:50, 影院只有十多人看此片, 真爽.有別於"Paris, Je T'aime", 此片分段沒有逐段列出導演及演員名字, 是多個故事連繫在一起, 當中有些都有一個"原來如此"的結局.喜歡Yvan Attal那兩段,分別由Ethan Hawke和Maggie Q, Chris Cooper和Robin Wright Penn擔演. 結局令人意外. 簡單得來令人會心微笑.岩井俊二(Shunji Iwai)導演那段由Orlando Bloom和Christina Ricci主演, 頗喜歡. Orlando Bloom這回給人新鮮感.姜文(Jiang Wen)那段由Andy Garcia, Hayden Christensen和Rachel Bilson合演, 酒吧/餐廳日間的一個邂逅.Shekhar Kapur("Elizabeth")那段酒店bellboy(Shia LaBeouf)和和貴婦的故事, 影像給人深刻印象. 朦朧中的紐約,還有bellboy的窗前消失, 都有那種震撼. (原來劇本出於去年逝世的Anthony Minghella, 所以電影end credit有向Anthony Minghella致敬的一句)Joshua Marston那段, 一對老人家的故事, 溫馨感人.Brett Ratner那段, 坐輪椅的女孩和父親, 還有年輕小伙子. 結局又是給人驚喜.Fatih Akin那段唐人街由舒淇主演, 近乎素顏上陣的舒淇演得還可以. 畫中的她把她刻劃得非常出眾.Mira Nair那段由Natalie Portman主演的準新娘, 把Portman的獨特味道發揮得不錯.最喜歡是Natalie Portman導演那段,男nanny/"manny"(其實是父親)竟然是個專業舞者, 令我想起Alvin Ailey(舞團).香港上映時我會再看! (剛上網搜尋, 原來頗多劣評)
我知道大家都想看分段评析的文,看到好像没人写,那就由我来写吧,粗浅的分析一下,为人民服务!
电影共12个小故事,与《Paris, je t'aime》不同的是此片是将这12个小故事穿插进行,其实我觉得没必要,有点影响观感,还不如每个故事都剪成独立的片段。
其实我个人是喜欢稍微穿插一点的剪辑的,不过在此片里就显得有些混乱,整体感很差,所以觉得没必要。
全片的镜头和色彩都是我的爱,导演们都是大师啊!
闲话少说,下面开始分段评析:第一段导演:姜文 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演员:Hayden Christensen , Rachel Bilson ,Andy Garcia大家都说姜文是鬼才,但是无疑鬼才也是最装13的,其实我本人对他没什么意见,不过这段过于江湖气和文艺青年的味道,还把崔健的歌拿出来忽悠人,有点纽约版“天下无贼”的感觉,个人不是很喜欢。
第二段导演:Mira Nair作品:《Vanity Fair》(名利场),09年新作《Amelia》(艾米利亚,又名空中女豪)演员:Natalie Portman, Irrfan Khan这段讲述了一段跨种族跨宗教信仰的婚姻,印度男人和犹太女人,不知道为什么我基本上对这段没啥印象,唯一记住的就是波特曼出来晃悠了几下然后又把她的光头拿出来吓唬人了,她笑容其实挺美,演技也好,不过这段奇奇怪怪的,是讲各种族间包容吗?
个人认为最无聊的一段。
第三段导演:Shunji Iwai 岩井俊二代表作品:《情书》 《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演员:Orlando Bloom(这厮好久没出来演戏了),Christina Ricci 这段是讲述一个伪日本宅男的故事,Orlando是个颓废的宅男音乐师(算不上音乐家吧),Christina与他电话传情,最后通过《罪与罚》的牵线,两人见面了。
(身高差啊C差O好多站在O面前就是个小萝莉。。。
)第四段导演:Yvan Attal两部导演作品《人人爱上我老婆》和《他们结婚了还有很多孩子》,都没看过。
演员:Ethan Hawke(sunrise/sunset两部曲,可以叫“爱在日出日落时”吧), Maggie Q两段点烟的故事一个作家勾引一个妓女的故事,Ethan Hawke说台词的能力真强,让他演话唠真是太合适了;第五段导演:Brett Ratner 曾执导尖峰时刻1、2、3,红龙,X战警3演员:Anton Yelchin(此小正太09年出演了终结者4和星际迷航,都有不错演出),Blake Lively(绯闻女孩),Olivia Thirlby,James Caan小正太和女演员的故事,这段挺有意思的,简单清新,是我喜欢的风格,剧情不详述了,演员和故事都很可爱。
第六段导演:Allen Hughes 新作The Book of Eli 《艾利之书》 正在北美上映中演员:Bradley Cooper(此君最近疯狂窜红啊),Drea de Matteo (DH里的新主妇)这段其实就是一男一女大老远跑来ONS的故事,也很文艺腔,有情欲戏,剪辑得乱而且飞快。
第七段导演:Shekhar Kapur执导了伊丽莎白女王两部曲演员:Shia LaBeouf(变形金刚男星,红得发紫),Julie Christie ,John Hurt这一段很多人都没看懂,其实我也有点似懂非懂的,本来以为是年轻侍者真跳楼了,但是后来老侍者又出来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
我个人认为是女歌唱家年轻的时候来过这里,有段回忆,而Shia扮演的侍者是她年轻时候的回忆。
不过还是不太懂,希望能有网友探讨这段到底是怎么回事。
另外这段的风格,干净的画面,偏白色的色彩,意境很美,我很喜欢。
第八段导演:Natalie Portman这才女即当演员又当导演还总是弄个光头演员:Taylor Geare(小姑娘是2001年出生的,和Natalie一起出演了Brothers,非常有戏,非常可爱),Cesar De León,Amy Raudenbush,Carlos Acosta这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被误以为保姆的爸爸,是个舞蹈演员。
不评论了。
比她演的那段好。
第九段导演:Fatih Akin 德国演员:舒淇 , Ugur Yücel , Burt Young画家和茶叶店的中国女孩的故事,个人认为舒淇演的不错,有种忧郁的东方美。
第十段导演:Yvan Attal(这个导演导了两段)演员: Robin Wright Penn Chris Cooper也是点烟的故事。
很多人这段没有看懂,其实不是陌生人调情。
没看懂的请多看两遍。
这段仔细回味一下我觉得很有感觉。
还是剧透吧,建议夫妻感情不和或产生审美疲劳的可以试着用用这个方法。
第十一段导演:Joshua Marston 演员:Eli Wallach,Cloris Leachman老夫妻去海边的故事,最有趣最温情的一段。
相信大家也是最喜欢这段。
最后,这个是混合交叉部分的导演。
导演:Randall Balsmeyer演员:Emilie Ohana这个严格来说不能算一段,是穿插在各部门之间的起衔接作用的剧情部分。
女摄影师挺美的。
声明一下,每个人看电影都有每个人的观感,可能我的观感是浅薄了些,我就是一浅薄的人。
所以请不要说我浪费了好题材什么的,想看你喜欢的影评请移步。
不过我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大家理顺剧情,相信这点我还是做到了的。
关于为什么没有第十二段,是因为斯嘉丽约翰逊导的一段被剪了,听说会收录到DVD中。
纽约就是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小bitch,总是抛着媚眼浅笑盈盈的往你身上插刀子有时候你巴不得天天和她耳鬓厮磨,有时候你倦的一天也不想再见到她可离了你还是想她,别人问起你心下所属,你脑海里还是没思索的闪起她的名字这里街道逼仄,空气污浊,这里的地铁站里老鼠乱窜,可是一冬一夏,雪飘过了,眼泪流过了,你还是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了。
谁谁早早就和我讲过,这里的气场不对。
无论之前多么平坦明朗的人生,走到这里也会纠结起来。
你站在对岸一览中城下城觉得壮怀豪迈;你捧着《纽约客》对自己说果然《书城》是个屁,某日我他妈也要写The talk of the town;你被姑娘拉去Soho喝着果汁一起看满街的女神心里美滋滋。
然后转眼你发现墙街离你其实很远;你连《纽约客》上的诗歌都读不清楚;而那和你排排坐的姑娘其实还牵念着他人励志故事永远不嫌太少,你知道在这里即便你只是个某N流小报的专栏作家,快50岁也没见着靠谱男人的影子,也依然可以活成the city的女主角。
男人就最好卧薪尝胆,修炼内功,以期某日像江平一样对着高层口算出某exotic option的payoff然后咸鱼翻身。
这个问题经常会被问到:为什么来纽约?
通俗的说法是,女人为了征服男人,男人为了征服世界。
前者不一定缁珠算计,后者也未必目光远大。
因为还有一种说法,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
好吧,让我们远离这些super,superficial的论调,但是你要知道我既不是许知远,也不是苏丝黄,所以我讲不出那些纵横高远,也讲不来精致有趣。
当年我对某姑娘说,你写东西根本就是流言体,其实我是想说你知道我最喜欢读的专栏之一便是绮色佳的《流言》。
而在纽约就来不了这些轻摆摆的情绪,你若爱起来就一定是深入骨髓,欲罢不能。
仿佛是这城市沟壑太多,不刻的深,就没人记得。
有的人天生血液里写着不认命,轻易看不得定数,美好了还要更美好,觉得生活永远在别处。
不过我们终究不只是为了感情圆满而来到这个见鬼的地方。
男人女人是个借口,工作是个借口,自我实现也是个借口,找寻自己才是真相。
某姑娘的娘讲过很一针见血的话,美国看了这么多地方,只有纽约仍然让你感到活力,每天都有无数的工程在开启,人群永远行色匆匆,神情有绝望也有希望。
哦,是很绝望,至少每次我坐PATH听着满车厢除了英语什么语都有的对话都很绝望的想骂他妈的。
心里仍然保有可能性的人才会爱这里,你依然期望着自己能变化,能够吸纳新的思想,大概没有另一座城市比这里更能体现diversity的精神,我最喜欢的MTA的广告里,火星人和你同乘一列车厢。
地球好玩吗?
而这城市就是那个永远勾搭着你又不让你真正得到的小bitch,时而风骚,时而凛冽,你无数次尝试着征服她,然后有一天,你发现你再也不想独自占有她,而只想欣赏她独一无二的美。
我常常在想没有比狄更斯叔叔:这是最好时代这是最坏时代,更好的描述当世的语汇。
我也常常在想大概没有比《北京人在纽约》里那句台词更好的描绘纽约的句子: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巴黎,我爱你》的制片人埃曼纽尔·邦比再次召集强大阵容,邀各地明星、导演以短片集的形式,共同书写一封给纽约的情书——《纽约,我爱你》。
日前正式曝光的预告片将这12支短片混剪在一起,纽约风情小露端倪。
这也是对观众眼力的考验,走马观花的众明星看你究竟能数出几位来。
每个城市都是一首诗,《纽约,我爱你》让“大苹果”纽约退下了它一贯繁忙而不可亲近的面纱,触摸到它内在的柔软触感。
12位导演——包括斯嘉丽·约翰逊、娜塔丽·波特曼、姜文、岩井俊二、因《勇往直前》勇夺金熊奖的费斯·阿金、曾执导《回归》的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季风婚宴》的导演米拉·奈尔等人——每人以5分钟的篇幅,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感受纽约、讲述一个人类共同的话题——“爱”。
短片演员阵容更是星光耀眼:希亚·拉博夫 、奥兰多·布鲁姆 、克里斯蒂娜·里奇 、伊桑·霍克、娜塔丽·波特曼、凯文·贝肯、舒淇等等,在浪漫而充满诗意的纽约,他们相遇邂逅。
爱情在悄悄发生,寂寞被疏解,语言的隔阂已经不再重要,爱渲染了一切美丽。
《纽约,我爱你》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的去世,他的好友谢加·凯普尔接手他的故事完成了短片最后的拍摄。
斯嘉丽·约翰逊的导演处女则最为受人瞩目,她用一个孤独外乡人(凯文·贝肯 饰)的视角来感受纽约,黑白色的影像简约而诗意。
“城市短片”系列下一站将来到中国,主题将是“上海,我爱你”,着实让人惊喜。
《纽约,我爱你》将于2009年2月13日全美公映。
搬过来以后, 几乎所以纽约取景的电影电视我都看.知道这肯定不会是世上最干净最舒服最有文化的城市, 但是喜欢这座城市形形色色的人.也许再没有哪个城市在人种多样化上能与纽约相比. 这让我那cosmopolitan化的人本主义观得到了虚妄的满足.就算大城市都有本身难以避免的overwhelming. 其实很喜欢这一部, 没有让我失望. 十几位导演精湛的合作, 国际化算是面面俱到, 巧妙的剪辑把结构完整地贯串起来, 格局节奏都很漂亮. 不似<我爱你,巴黎>结构上只是水平地拼凑组合. 调调也很可爱, 又文艺又平易近人, 从爱情到人性到城市生活, 又有惊喜又有感动. 能够看到自己的生活. 但是, 并没有给满五颗星, 纵然情感上难以意表的喜欢. 同样的风格放到<我爱你,巴黎>绝对可以接受不为过, 因为那是彼岸的生活. 而放到现实中的纽约, 还是会掠过一丝虚假和肉麻. 第一段姜文的戏除了戏剧性过强没有"人"之外, 也是全部中感觉最不"纽约"的. 从在餐馆里恣意抽烟的戏就看出至少导演一定没有在纽约生活过, 全市市内都一定是禁烟的, 这是致命伤. 看这个开头的时候感觉有些咯应. 除此之外, 人种上也很不"纽约", not substantially diversified. 少数族裔除了Asian和一个黑人之外, 而遍地都是的拉丁人却一个故事都没有. 不是为了什么政治性的均衡, 要面面俱到. 而是diversity完全是纽约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时时刻刻的感觉, 更是地道的纽约精神. 忽视这点, 把纽约偶像剧化, 就会只剩下肉麻. 毕竟是此岸的生活, 自省的地道纽约客都很警惕过誉这座城市.反倒是我们这些外乡客对它充溢激情.如果我可以没有那么多框框架架, 这部电影本身其实是可以让人简单喜欢的片子.
明明感觉质量都高了。明明觉得故事更有意义了。明明那个时候清楚得感觉到某个故事或者桥段很好的。。。可是最后我却什么都没记住。。。
是不是只要一句“I LOVE YOU”就足以让你泪流满面李美琪很有味道~
挺乱的。很明显没有巴黎我爱你那么惊艳。文艺倒是挺文艺的,就是文艺得有点儿无聊了。真的很一般。
混乱。。。我已经不会这样装了 也看不进去了
那老头老太真可爱······
很一般
虽然有波特曼,可是还是不如巴黎我爱你好看,城市文化差异,选择的导演类型还是前作更加有艺术味
短片集,本该都是很欢乐的,这里却文艺的实在很不喜欢。波特曼竟然把头发给理干净了,凋零的美女啊。最后老两口的拌嘴很温情
这就是一封写给纽约而又太过奢华的情书。
凌乱,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编剧精妙,不同的故事有了松散的交集。喜欢台词you seen so sad. no one so be young should be so sad,这个故事的男演员酷似爱德华诺顿。片尾看到有姜文,他也导演了这片?演员和情节有很多亮点
姜文就是牛B
姜文确实有稀的,老崔的花房一出来我就乐了。喜欢紫罗兰的故事。特喜欢Ethan那句&#39;oh fuck me..&#39; 哈哈~~大城市里的小故事,比巴黎略差些。
最感动的竟然是那男人跳舞的时候
导演质量不够啊
太文艺了太不纽约了
姜导好样的!~
无聊到蛋疼...别再折腾了...
花房姑娘还是把我震惊了
差巴黎我愛你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