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这首poor u我最爱y的词,对于九降风,我更爱这个.对于一个广东人来说,香港的学生背景还是比较接近一切都那么熟悉与真实.那些我们爱说的粗口.我们爱抽的Marlboro.那些share短片的乐趣.一脚搭好多船,但係条女同女朋友係唔同嘅.轮住食烟唔俾啲烟灰跌落嚟,输咗大冒险加影相.媾女就係咁聊下聊下,有约会就成班人係咁起哄"网中人"哈哈,我太爱呢个比喻了.其实无论男仔女仔喺学校厕所真係可以做好多嘢.无端端又打交学校有个女仔喺厕所生仔.等等等等等,都是我们那个年代每个学校都会听说或发生的事情啊.相比之下九降风却又略显矫情了.我很眼浅.看九降风我哭到不行.看这个不会哭,有很多还蛮好笑的.只是看完心底有个撕心裂肺的声音在呐喊.可惜,已经听不到了.最後 poor u歌词定必要贴一贴的我鄙视你的热心 我可怜你的纯真一生讲够公允 但是那公允却对你凶狠正好相反的我 也可怜你的残忍(不必恻隠)难道我细胞受损 不能如常地爱人(我有我兴奋)或者当初包糟欺压 所以还是有不甘(听听你口吻多么俗品)多么俗品多么神圣你继续你满口的悲悯(你继续你满腔的激愤)但你的仇人(从不包容仇人)可有给你飞吻(致力报复杀生)真的残忍(你也真算笨)就是有些人试痛了你都要忍(不知犠牲乃福份)不必再望世界每日更好世界每日再变暗你的恨亦请留心(黑色的心)就像那放一场火虽然明明害了人(与我再相衬)自己都不首先亲手止去仍望那火渗(黑色肌肤黑色指甲与我最相衬)这种人心(不讲良心)好想问句 你有没有觉得很灰暗(立地成佛那一点吸引)天使(共恶魔同行)留给可怜凡人难道更具快感(相信祂会指引)高低难分(算你不够运)别话我可怜你也有你的斗争(魔鬼都需要天份)世间这么险恶 你扮作好人(你没有天份)拿掉了像要和血生吞(却又已无法抽身)多么俗品(似乎我和你各有着责任)多么神圣(彼此相克相生)你继续你满口的悲悯若要可怜人还肯可怜谁人(正义与邪恶各有着责任)其实你是冠军 真的残忍(似乎我和你各有着责任 相见都有接近)就是有些人 你我两个都化生凶狠的我(凶狠的你)天真的你(天真的我)怎么解窘(哪个像人)
看片的速度越来越慢,还常常把片子截成几段,不是它们没有连贯性,只是生活太多琐事,让我连看片这么件小事都不能继续了。
看过《九降风》再看《烈日当空》。
说实话,心水师大附中和帅哥,同样也爱粤语的古音调调。
也许是《九降风》剩下的只是删减版,所以更喜欢这部。
你们猜不猜得到火车?
他们在铁路边上抽烟、打架、追赶、躺、咆哮、谈心、吼、站立;一群人、几个人、一个人。
我想这是在向《猜火车》致敬吧,猜火车几时进站,什么颜色的车头,有几节车厢,就这么打发时间,就像台词里说的“我们能做什么?
只有继续用无聊对抗无聊。
”联考,未来,要不要考,能不能过五门,要不要去工作,能做些什么。
这都是几个月以后立马见分晓的事情,这却是可以影响一生的事情,怎么才这么短的时间就必须用这几颗发烫的头脑来想清楚,这怎么可能!
那不如不想了,我们来传递一只香烟,烟灰从谁手里跌落,谁就必须下楼去做一件丢脸的事情。
为什么要翘课?
为什么要打架?
为什么不好好上课?
为什么不做作业?
谁知道!
只是我们这么年轻,我们怎么能被固定在教室里,像扁鱼一样等日光灯把自己烤焦。
原来可以跳那么高,原来可以跑那么远,原来拳头那么有力量,你要给我点时间让我适应一下这个新的我。
影片很有趣地用色调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
蓝色、黄色、血红色。
少不经事的时候,在学校楼顶吃便当,还要一边把菜加来加去一边调笑,转了一圈,把一块肉丢在只吃泡面的男孩杯子里,这是头抽对新人的欢迎,男孩子们已经有了男人一样沉默的关心,心里非常暖。
直到片尾,他们在厕所把话说开了,刚刚把眼睛上的纱包拆掉的他站出来,你们吵什么吵,躺在医院的又不是你们,却遭到质问“我们的事关你什么事”,呵,原来自己只是条好管闲事的狗,有多伤人。
每个人在年少时都经历过被排挤,或者说,你一定需要经历过被排挤,才能把你从一堆人当中脱离出来,你才更清楚看到自己是独立于任何人的个体,你才会有更多的空间来思考你自己这粒宇宙里的小黄豆。
男孩们的友情真是很无厘头,私密视频被传得全世界都看到,惩罚的办法就是去超市偷东西,然后躺在公园转椅里笑笑就过,女仔和女朋友是不一样的,兄弟也是不一样的。
五年以后会怎么样?
只有一个人说,五年以后要和她抽到公屋然后住在一起。
五年?
我连五天以后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我只能控制五秒以后的事情。
我们稀薄的青春其实无力地只能看得到这么远。
然后我们恋爱了,然后我们玩K,然后我们一起留堂,然后我们一起跟父母造反,然后我们保守秘密,然后我们依然翻墙依然打闹互相开着没完没了的玩笑,好像从来都没有下雨天,好像太阳在跟我们的头脑一起发热,像从来没有热过一样喷薄出即将爆裂的力量。
好像这样的日子不会有尽头,好像这样就是永恒了。
“你第一个打人也第一个逃!
”“我不能走!
那是我的朋友们,他们会被打死的!
”“快跑!
快跑!
头抽都跑了!
”“人家打架你进去干什么?
”“我那时候只想到,我成年了,抓起来要判刑的,而你们都还没成年。
”“你跟我跑,还不是因为你也胆小!
”“我不能被抓,我身上有K粉。
”“不想跟你同车啦!
”打破了头,打伤了眼睛,血像凿开的泉水一样喷出来,从脖子上,从指缝间,有够血腥有够残酷。
总是要闯一些祸的,大的小的,热血的男孩走不来笔直的路线。
让心脏跳到喉咙口双手冰凉脑袋空白,总是要这样才能学着承担责任也学着跟父母互相体谅。
好像世界都安静了,他走了,最后还是最会考试的人没有参加会考。
短信一个个传到各自手里,超市的泡面箱子洒了,陪女朋友的心思没了,地下道的垃圾箱被踢得乱七八糟。
天天在撬贝壳的他忽然停住了,他不知道打开过几千几万只黑乎乎脏兮兮的贝壳,也曾想过打开会看到宝贝却从来没有过,大概也忘记了每天都在期望点什么,这时却看到了一颗珍珠。
血腥的红色画面瞬间变回了蓝色。
小珍珠在闪,那是希望,他们的未来。
他曾经做过很多梦,他梦到在地下道迷茫地穿梭,那么多的人却是那么相似,西装笔挺面无表情。
自己可能是垃圾,可是他就跟他们都不同,就算所有人都叫自己垃圾,直到看到自己骂自己垃圾。
你还是早晚都要变成那样的人吧。
你终究还是穿上了西装表现得彬彬有礼去换得一个体面的将来,你也会变身成别人眼里的怪蜀黍,架了眼镜夹了公文包假模假式挤公交和地铁,只是你从铁路边的管道上再次走过的时候,只剩一个西装笔挺的你自己,而你走了一个下降的斜线。
你向自己妥协了向社会妥协了向所有妥协了,不能再为所欲为了,你变得跟别人一样了,也不问那到底是不是正常了,那就是闯祸之后你学到的道理。
那就是大人嘴里的“长大了”。
而很多年以后,如果有过这么深色的青春记忆,应该也会笑笑对旁人说,好值得。
而我在好好念书的时候,就真的在好好念书,不谈恋爱不翘课不晚归不拉帮结派,一定有许多个你跟我一样,我们就这么埋着头过完了穿白衬衫都好看的青葱岁月,现在想来你有没有半点后悔和不甘?
我们没有动手去做一些改变我们自己的事情,而是任由这个世界和他人对我们造成了影响。
好像那时候我们搭上了这一班火车,不知道临时下站换乘,会不会看到更好的风景?
不知道现在还来不来得及,哎,我是没勇气去想我到底知不知道了。
别再自欺欺人地说二十多岁你还正值青春,当你想起“青春”二字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它。
所以,现在的我们,多看青春片吧,还有,尽量连贯地看,才能连贯地用力地妒忌他们对任何事情的全情投入。
以前看了《九降风》之后,就非常期待香港版和内地版,不过看了这个香港版之后,再不期待内地版了。
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相似的青春无敌和残酷青春,呈现出来的电影气质却迥异于《九降风》。
个人觉得青春片还是用朴素一点的手法表现比较好,这样才能体现青春的稚嫩和青涩,而本片则显得花哨多了,那么多MTV式的快速剪辑。
或许这个形式也没问题,只要有相应的合适的内容可以表现,毕竟青春的神采飞扬是可以用快速灵动的镜头和剪辑来体现的。
然而,本片的那些镜头却让人觉得无聊,而这又是剧本的问题了。
总的说来,带着《九降风》的良好感觉观看本片,觉得比较散乱,失望。
心情燥热,无心复习怀着看青春片的心情看《烈日当空》却深深入戏结尾的歌让心好痛好痛 “如果按照你所说的正常,那我可能不是太正常。
但什么才叫正常呢?
每一晚,同样时间,有人有工开,即使通宵达旦都很满足,有人什么都有,但是坐到天亮也睡不着,到底什么是正常?
什么是不正常?
跟其他人不一样就是不正常?
或是当大部分人都在做相同的事,就是正常?
不甘心跟其他人一样,又担心别人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但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们也没什么可做,除了继续用无聊抵抗无聊。
”这段无敌内伤的独白让我突然一下子从前边的轻松感脱离好吧,这不是青春片了“五年后我们会在做什么?
靠!
最讨厌这种问题,就好像被罚写“我的志愿”一样,通常说了出来也做不到的。
”我们,又何曾没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我们越来越习惯先做再想,或干脆不想还以为自己有多伟大,不知道世界在笑你的无知"I don't fxxking care!”我讨厌这种态度我又时常沦入这种态度其实,现在真的沦为无语烈日当空,看似和青春无关其实无不为青春很好的诠释想想无数次不打伞走路的烈日午后汗流浃背,苦不堪言,满心烦躁却固执地不愿撑开手上的伞伟人说:世界是你们的。
而我想,世界还是大人强加给我们的。
其实给五星,不是因为这部片子真的拍得有那么好,只是为了青春这两个字而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开始被挂以残酷的名号。
不知道是因为那些迷惘,无助以及无奈还是根本就是长大的我们对失去其的恼怒而归结出永远有无限遗憾的青春。
如果说人活着是为了经历,那发生的一切也许就可以说得过去。
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轻易的记起到底有多少事可以避免。
突然语塞,只好站在青春的大路中间,想想再接着向前吧。
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在某天都會西裝革履人面狗樣的面对生活。
靜靜的過了一遍,便知道這片注定只归于小众,相比之下原版的九降风到显得贴切麦导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十七八九岁的我们能如真懂一些便已万幸逃课打架调戏老师只是调味料;吸毒,援交,家庭暴力,过早的性悲剧,轻生,父母关系崩溃才是重头戏其实七个孩子每个都不正常,其实七个孩子都正常。
片中短短过场哲学,道出每个孩子的迷茫,对生活的无助,对社会的绝望。
麦导或是想以此片来点醒香港当今物质发达之下的颓废?
人性的淡漠?
对自我潜意识的保护?
但是可以吗?
短短一小时四十九分钟的时光怎能与上百年的历史相抗衡。
哎·不说了,太重。
心头化不开我喜欢教室后面那堵墙,还有那男孩优美的身段
去年,有一部评论还不错的电影,叫做《九降风》。
从各类信息中看到这部片子的故事介绍,大概是一群台湾高中生的故事。
高中生的故事,离我似乎已经有些久远了,那些燥乱不堪的岁月,那些自由随意却又不得不存在升学压力的岁月,离我似乎已经有些久远了。
于是,去年,尽管很多次去CD店看到那个片子挂在新片推荐的位置,但仍旧没有去看。
今年的时间已经又行将过去大半,闲时无聊去CD店,各式各样的碟片被细心的老板分门别类的排列在一起。
我和加油挑选了半天,终无所获。
无意间,我看到这部《烈日当空——九降风香港篇》,想到去年没有看过的空白,于是我建议还是看这部吧,这部关于高中生的年轻人的片子。
同时,我向看店的老板的母亲询问有没有《九降风》的台湾篇,老太太一脸迷惘的看着我:“你自己找吧,都在这里了。
”我翻了几遍,没有寻到。
我对加油说,那就看这部吧,小孩子的故事。
高中生,兄弟,成绩,恋爱,孤单,家庭,熟悉的岁月。
故事大概我无意叙述,残酷青春的名号下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曾走过的岁月,我想,这些岁月并不关乎你到底是台湾、香港或者大陆。
一代代,一辈辈,一届届的走过,成长,抒写自己的故事,然后循环下去。
我的二爷爷、我的叔叔、我算是校友,同是我们那个小城市里最有名的高中毕业,只不过,一个5届,一个25届,一个40届。
上高中那会,我经常会听到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那时候。。。
我那时候。。。
”那时的我,总是很不屑的看着面前的讲述者,心里想,你们那时候已经是很久远的时代了,现在已经是“我的时候”了。
现在,有时候,我忽然发现,在我的弟弟妹妹面前,我也已经开始“我那时候”了。
过年回家,带现在正在上高中的妹妹去唱歌,我如我的前辈一样喋喋不休的给她讲着人生道理,如何选择人生的节点,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一如我和她一般年纪的时候,我的父亲和叔叔坐在我的对面,一边让我喝着小酒吃着火锅,一边旁敲侧击的给我讲“你现在的情况”。
听郑智化的歌,我妹妹说,这是谁的歌,还蛮好听呢。
听她长东方神起的歌,我却一个字都听不懂,只看到大屏幕里一些化妆花里胡哨的男人如女人一样花枝招展。
或许,这就是代沟。
或许,这就是时间。
那时,我们还是真正的年轻吧。
记得小学时学校组织合唱比赛,我们班主任教我们的歌曲是《潇洒走一回》。
现在想来很是好笑,30多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齐刷刷的排好列队站在几百人面前煞有介事的唱着偶尔跑调的《潇洒走一回》,然后一群人抱着奖状小心翼翼的贴在教师后面的黑板报上。
一代代,一辈辈,一届届的走过,我们从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后面鼻涕虫渐渐成为不屑领着小弟弟小妹妹出去逛街的大哥哥大姐姐,我们从跟在父母后面诺诺不敢说话的小孩子渐渐成为潇洒的甩着秀发叼着小烟卷在马路上大呼小叫的无畏青年。
岁月荏苒,时光不再。
那些简单的、幼稚的、到处是教条却又自由无束的岁月,那些混乱的、疯狂的、无畏的岁月,那些哭是真的流泪、笑也会流出笑的流泪的岁月,那些称兄道弟无知无畏却又装作世故惆怅的岁月,那些以为爱可以天长地久、兄弟可以永远相伴的岁月,一去不返,逝者如斯夫。
无需几年的时间,我们已然从那青涩岁月成长,为人父为人母。
依旧无需多少岁月,现在马路上那些如我们昨日的孩子便会成为现在的我们。
一代代,一辈辈,一届届,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辈都有自己的纠结,每一届都有自己的记忆。
那年夏天,据说有狮子座流星雨,百年一遇。
几乎所有人都跑到楼顶欢呼雀跃,每颗流行飞过都引来一阵欢呼。
我们整个宿舍的人都在睡觉,破口大骂:“你们TMD有毛病啊,明天不上课啊?!
”第二天地理课上老师说昨晚没去看流星雨的同学们这辈子都可能没有机会再见到如此规模和震撼的流星雨了,我们又在心里暗暗后悔起来:“TMD,早知道宁愿不睡觉也要去看。
”那年夏天,一个女孩对我说,当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说爱了的时候就是爱了,就会爱一辈子。
后来,很多年过去了,我仍感激她能对我说这句话,尽管,后来,很多事情证明男人或者女人都无多少区别,无论是谁说爱了的时候都只是荷尔蒙增多而已,于一辈子毫无关联。
那年夏天,我们晚上逃课出去,小城的马路上我们呼喊大叫,我们爽快的将一瓶啤酒一饮而下然后狠狠的将酒瓶丢在远处,然后悻怏怏的回到学校熄灯睡觉。
那年夏天,有个喜欢打篮球的朋友据说的了骨癌,截去了双腿;那年夏天,有个长的很漂亮的女孩据说在体检中检查出怀孕而被退学;那年夏天,我们喝的东倒西歪,喝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我们“啥也不说了,缘分哪”就将所有的酒一饮而尽;那年夏天,我们懵懂的不屑去表达,然后你成为别人的新娘,我成为别人的新郎;那年夏天,我们约定再见,然后再也没见。
三年前的夏天,我揣着厚厚一摞钞票小心翼翼的走进那个小城市里最有名的高中,三年后的夏天,我拿着一个信封离开了那里,再也没有回去。
后来,听说,那个有50年历史的校园被改造成了小学部和初中部,校园内那幢我叔叔呆过、我呆过的有将近30年历史的教学楼被夷为平地,然后原来的高中搬到了更现代化更一体化的教学区。
有时候路过那个曾经正统低调如今却宏伟高傲的学校大门,我恍惚看到自己和那些笑容嫣然的孩子一样穿着水桶牛仔裤,脏兮兮的校服上衣,蹦蹦跳跳的走来。
我看到了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容,那些自以为长大的我们,相互簇拥着走出来,那些故事、那些记忆在烈日当空下一览无余却又瞬间蒸发。
回过神来,只有我们孤单的自己,西装革履,哭不再是真的哭,笑不再是真的笑,站在时间的这端小心谨慎的延续各自的旅程。
然后,我们成了父母,我们成了祖辈。
然后,一代代,一辈辈,一届届,来来去去。。。
首先我想说的是,国语配音彻彻底底的毁了这部片子。
而或许有很大一部分人来看这部电影都是因为“《九降风》香港版”这个莫名其妙的噱头,包括我自己,再加上如此台湾小清新风格的封面海报,更让我坚定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关于美丽外表下包裹着青春期伤痛和无奈的文艺小品。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made in HK,所以,糟糕的配音,小清新的大帽子,都成为了观看这部电影的巨大累赘。
HK有它独特的味道,就像EASON的粤语歌总是比国语有味道,就像所有被阉割过的港片永远也不能诠释出特有的港式幽默,也正是因为这些,让本来在我心中可能会是四星的电影变成了三星。
而青春,又是青春,那么多年来多少人的青春都已经被葬送在时间的洪流中,“残酷”这个词还屹立不倒。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知道是这些电影一开始就想要诠释所谓的残酷,还是后来的人将它们拉向矫情的一方。
又有多少人的青春能称得上真正残酷的,我不是因为自己的青春不够残酷不够晦暗不够刻苦铭心就否定它,而是这部电影在我内心深处确实没有引起真真切切的共鸣。
幽蓝和暗黄似乎成了很多香港电影的一种固定表现手法,乌托邦式的画面营造出的迷幻的氛围使这部电影里的青春一开始就打上了让人压抑的烙印。
在我看来,这样的手法不一定适合表现青春的主题。
青春或许真的是游离不定让人难以琢磨的,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青春的回忆经过很多年的过滤编辑留下的应该是晴空汗水少年打闹或者是自行车这样的意象吧,我承认日本和台湾的青春电影或许真的是把青春刻画的过于清爽单纯,但至少它可以作为我们缅怀青春逝去的某种途径。
我不太了解香港少年生活环境和背景,但我想所有人的青春都是同时穿插了单纯和复杂的。
而电影里让我觉得很不舒服的地方就是这“单纯和复杂”的穿插,显得很生硬,似乎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两部不同的电影。
而人物关系的刻画也略显粗糙,一群人的背景一开始不清不楚,七个兄弟之间似乎也是过家家般每日打闹,而本来应该成为故事主线的“男一号”在这种混乱的局面里并没有成为故事的突出点,成为了一个因为一顿午饭被拉拢莫名其妙成为生死患难兄弟的角色。
而中间穿插的女孩因为录像外传而跳楼似乎也是为了给“男一号”增加一点“残酷青春”的成分而硬塞进去的,没有成为后面一系列故事好的导火索,倒是他们两个之间晦涩隐秘的关系成了亮点。
到了故事的最后才将所有的东西统统倒给观众,谁谁谁是富足的单亲家庭,谁谁谁是所谓的大陆新移民,谁谁谁是买了攻略也过不了游戏的悲剧眼镜男,谁谁谁和谁谁谁又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一场家长会,因为一个奥运倒计时,因为打了一架,因为一场逃跑争辩,这些信息猛的在短短十几分钟之内全部展示在你的面前,没有任何铺垫,显得仓促又唐突。
最后大家经历了一场会考,死了一个人,一场报仇未遂但让人心有余悸的街头砍杀,青春就结束了,故事似乎就圆满了。
导演或许是想将这一系列故事连串起来在不经意和平常的对话中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
是的,我看到了青春的无奈和彷徨,看到了青春期来自某个压力引起的胆怯,也看到了很早就要面对生存压力的艰辛,还有少年单纯的执着。
但是这些东西却没有连贯,没有不经意,也没有平常,相反有些刻意,而且太过表面。
不是打过架砍过人吸过烟打过K乱过性的青春就能叫做残酷,我也从来不认为青春是能用残酷一词来形容的。
青春是一部喜忧参半的电影,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些无人知晓的孤独压抑或者记不起什么时候积攒起来的自信和满足才是青春让我们总是缅怀的原因。
如果硬要说它残酷,那也只是因为它让你独自面对的东西来的太猛烈,使你经历一场孤独的成长。
可是独自面对的东西,谁都拍不出来。
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每个人作为他人青春的局外人,包括导演,都只能通过在电影和观众之间建立某种桥梁使他们之间发生共鸣成为他人故事里一个小时49分钟的“亲历者”。
所以这可能是一部好的校园片,一部混乱的爱情片,也可以成为一部街头黑帮古惑仔风格的电影,但在我眼中这不是好的青春电影。
它只是让我过足了眼瘾,却无法让我想到我自己的青春和经历青春里的混乱彷徨时的种种心情,也无法让我从我自己的故事中得到新的东西。
《烈日当空》是由曾志伟监制的两岸三地“九降风”系列同名电影的香港篇,另外两部分别是台湾导演林书宇的《九降风》和内地导演韩延的《摊开你的地图》。
在某种程度上,香港与荷里活都相似,拍摄青春故事喜欢偏向嘻嘻哈哈的格调,搞笑多于写情,特别是校园片,几乎是港产片的死穴,此外,香港电影界近年更出现“靑黄不接”的现象,加上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更加停产。
当我们担心香港没有几个年轻人有诚意从事电影创作的时候,年仅23岁的新晋导演麦曦茵似乎正向我们还以颜色。
因为她“年轻”,所以更愿意触碰以年轻人为题材的领域,更了解年轻演员出演时的心态,更清楚他们平时经常“琅琅上口”的语言。
结果,凭着呈现当下香港青少年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追逐青春却身陷成长困惑的校园故事《烈日当空》,麦曦茵获得第28届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的提名,这不仅标志着这名新生代导演个人的成功,还宣示了香港电影创作“有望”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此类型电影的崛起无疑替充满“中年危机感”的港产片注入新的活力。
《烈日当空》诉说的是千禧年代的香港/港人情怀:当现实生活变得带点虚幻和不实在,连私人情感也难免会带点虚妄和造作。
七个即将面对继续升学或者就业的中五学生,他们对前途忧虑,对生活迷失,甚至对家人和身边的人都表现异常冷漠。
但他们相聚在同一个校园,烈日当空下,他们彼此“称兄道弟”,在操场上互相追逐打闹,在天台上交换饭盒里的食物,在火车站上谈论不太敢正视的“理想”,阳光照在他们黝黑的肌肤上,每个人手上都不约而同地担着一支香烟,说着一些彷佛彼此之间才会共鸣的“语言”,嬉笑打骂过后,各人的脸上偶尔会露出无奈和浮澡不安。
校外,他们有各自的生活,因为家人或女朋友的关系,有各自需要面对的窘迫和困惑……类似的年轻人多线交错的故事,并不算特别新鲜,但要拍得鲜活细腻、真实感强,确实很考验导演就处理众多片段中的驾驭能力。
片中有一个场景甚谓触动人心──怒荣意外在厕所里偷听到肥毛跟别人交易毒品,但这却是老大头抽禁止的,这时候肥毛警告他:“你有多认识我啊?
你知道我们多少事啊?
反正我们七个人再过几个月都不会是同学了,如果你告诉头抽,我们连朋友都不是……”没有残缺的青春是不完整的,而青春最残酷的地方正正在于它非常容易“残缺”──后来跨年夜时刻的群殴打斗,头抽、肥毛等人弃友潜途,牛蒡无辜惨死,这些都跟我们在新闻/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边缘少年的回忆那么贴近。
这出片之所以可圈可点,是因为它把当下大多数香港青少年人的那份进退失据的危机感──在哪个层面上也找不到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直接摆上枱面,这与其说是反映新一代人苦无出路的不满,不如说泡沫经济下催生的早熟一代,心里较易疲惫不堪,反叛之余爱把所有不满随意发泄出来,甚至把层出不穷的恶势力推向极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麦曦茵首次执导便能以如此流畅的节奏和明快的剪接交代了一系列不易言明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冲突,实属难得。
粗口、援交、贩毒、家庭纠纷、人际冲突、色情短片、学童性行为、吸烟、童党,这些都是理解电影中的青少年人的“关键切片”。
因为在校内校外都得不到爱与关心,未成年的他们已经不断做一些自以为很有“个性”的事,不外乎是想装作“大人”/或不断制造麻烦给“大人”/或不断等“大人”留意他们。
弗洛伊德曾经描述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到,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却他们,甚至趁机抛弃他们。
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
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耐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
这就是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去/来”游戏。
有学者认为这是最无聊的自虐形式之一,但这的确就正如片中那七个经常百无聊赖走在一起的中五学生,茫然站在成人与小孩的关卡,于网络、物欲横流的虚拟与残酷现实中大声呼喊“无论别人说什么,自己也没什么可做的,除了继续用无聊方式抵抗无聊。
”/“习惯做了再想,或者做了不再去想”。
待他们声撕力竭后又再一次摊到在地上时,其实不难发现,原来“粗口”是无力感把语言化作权力的诉求;“家庭纠纷”是尽情表露偏见,区分敌我,从而自虐图乐的时机;“色情短片”的互传是渴望得到“性”又偏偏得不到的自我焦虑;“吸烟”是一种“没人爱没人关心”的情感宣泄。
烈日当空下,他们终究发掘不到救赎自己生命的那道出口。
如果青春依然留有过多的遗憾,那就是牛蒡躺在床上一睡不起、头抽没法改变情人不爱自己的事实、怒荣考砸会考后不知道有甚么事仍能令自己在乎。
也许,《烈日当空》只是想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一段不堪却痛快的年轻岁月,当我们迷惑的时候静下来回首那段烈日当空下不知所措的日子,或者依然会些许惆怅,些许后悔,些许感动涌上心头,又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其实我已经等了半年,虽然看完预告片时已经猜到这部片子的结局,但是今天看完这部片子心里还是不平静。
显然,这部片子与《九降风》比起来,节奏快了很多,商业,时尚元素也非常浓厚,这可以理解,毕竟是在香港,不可能出现像《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这样的片子。
23岁的导演麦曦茵,显然要比林书宇浮躁很多,她极力表现当今的社会现象,与流行元素,似乎试图与观众走得更近,更贴近现实,以得到更大的共鸣,至少是在香港,但是剧本框架的设计就太制式了点,简单的说就三个步骤。
一:一起少年,整天没心没肺的玩在一起二:开始分歧三:各奔东西看完电影,能让我值得深思的东西真的很少,因为这类的青春电影看的太多,要唯美不够《蓝色大门》,要深重不够《香港制造》,导演试图表现太多东西,但每次刚表现了一点,观众刚想投入进去,却又被人生生的抽了出来,能给人留做思考的东西真的很少,唉,跟九降风比,差远了!
福娃=FUCK娃 - -||
完全没意思
看哭了
美好骤变成残酷,我们称之为青春。
本身台版已经很一般了,港版更无聊,剧本无聊,摄影完全学生摄影,演员真的好路人。而且我去查演员表发现里面演贤仔的演员后来当了男公关家暴女朋友+公共场所淫乱被抓了…也算是跟电影里面人设一脉相承了
同样一个故事到了香港人手中,就打上了"香港制造"的标签,无论是电影手法还是剧情铺陈都是港片的味道,凌厉的剪接和闪回,手持镜头的运用,大量的刺激眼球的血腥画面共同构成了这部残酷青春.导演野心的显而易见,可是真的太OVER太乱了,细节做的很粗糙,没有台湾人的细腻。
这片好不好,得看你跟他是不是有共鸣……
与唯美、青涩、小忧郁的《九降风》相比,本片更多的不安、浮躁与残酷。对了,男一号很有张震的味道……
做作又无聊的片子
有些地方比较有诚意,但终归欠了些火候。少了台版的时代感,多了几分浮躁。风与日,确乎已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了。
破碎的青春 记忆的碎片,除了梦旅人,我觉得最好的残酷青春片是《危险心灵》,这片。。。一般般吧
差生的人生深刻多了.
2010.10.14
看了一个开头。。。演员长得很生活化。。。
还是更喜欢台湾版的九降风一些,总觉得这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不够清晰
。。。不会好看。。。
香港屌丝的青春岁月。调色结果使色调看起来有点怪。
看到三分之一 看不下去了。。。国语的配音难听死了 画面也有不唯美 还是喜欢台湾的小青春片 虽然闷骚
读书的时候 大家都在做什么 年轻的时候 大家是不是都坏过 我们可不可以都忘了 却仍然 不能当做一切没有发生过 不能当做风那样无痕的吹过 青春 是那么残酷吧 它就是一颗珍珠 本来是沙的珍珠啊
真心不怎么样,跟九降风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