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m在家人中的格格不入,疏离和失落,我非常的熟悉。
小心翼翼去找一点温暖,然而一切早已经千疮百孔。
我们总是笑着,说着,拥抱着,维持表面的和平,然而亲密下面的疤痕那么明显,如果无法视而不见,就会连这一点点也失去。
Kym就是太在乎,然而有些东西,越去面对,就会越糟。
最后有个希望的ending,至少有个男人说要去看她。
但愿等她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幸福,能得到个机会replay。
苦涩的《蕾切尔的婚礼》,只有名字是甜蜜的。
美国导演Jonathan Demme的《蕾切尔的婚礼》与他以前那些严肃、沉稳、阴郁的电影很不一样,虽然片中很多元素还能让人想起来《沉默的羔羊》或《费城故事》的影子,但影片整体是明亮的,温暖的;加之创新性的使用了大量的纪录片式手提长镜,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
我很喜欢看表现婚礼场景的电影:《岳父大人》,《婚礼歌手》,《我的盛大希腊婚礼》,《季风婚宴》,《喜宴》…… 我喜欢那样祥和美满的气氛,虽然其中不免要经历小问题小插曲,但结局总是温暖熨帖的,像冬夜里喝过一碗热腾腾的杂面汤,再寂寞的人生都能被暖活过来。
Jonathan Demme的婚礼一样,又不一样。
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让婚礼过程充满了真实感。
影片从Anne Hathaway饰演的Kym在戒毒所被父亲接走参加姐姐蕾切尔的婚礼开始,一路下去都是家庭琐事,常人口角。
这一家人的人物形象都极丰满,Kym是羊圈里的黑羊,成长轨迹劣迹斑斑,表面上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顽劣样子,可内心脆弱,要关怀,要目光,要自暴自弃,又要改变、振作、坚强;姐姐蕾切尔(Rosemarie DeWitt)对Kym又爱又恨,态度在不断的摇摆,千头万绪前尘往事,平衡点究竟在哪?
爸爸保罗(Bill Irwin)既要看住不令他放心的神经质的Kym,又要照顾婚礼大局,还得安抚怒气冲冲的蕾切尔,这个老爸当得何其不易!
如此的婚礼场景,美满中隐藏着焦虑,混乱中也排列着秩序,戏剧性事件发生前总被化解,看似平静祥和表层下却又潜流暗涌。
作家Jenny Lumet的剧本把冲突正好安排到不上不下有解又无解的程度,笑是半声,泪也是半滴,搔得人心里痒又不痒,坐立难安。
加上Jonathan Demme的纪录片式拍摄手法,看着看着,我的思路突然跑到好友诺娜身上……有一年感恩节我去诺娜家小住。
她家是传统的犹太大家庭,父母两边都亲戚成群。
我们先在明尼阿波利斯与诺娜母亲短暂相聚,然后开车去绿湾会诺娜父亲一家,在诺娜祖母处正式过节。
诺娜的父亲杰罗克继承了家庭药房,当了个药剂师。
业余时间杰罗克弹得一手好钢琴,也算小城的本地明星之一。
诺娜受家庭熏陶小小年纪就演起了音乐剧,和妹妹两个本来都要走上艺术之路,可没曾想,十几岁上叛逆年纪,父母突然离婚——原来诺娜的老爸杰罗克,竟是位同性恋。
家庭的变故让诺娜突然信起了哥特教,黑衫黑唇墨色刺青蓝色疏离;大学时候更是跟七十年代的嬉皮一样跑了半个地球追星追到苏格兰,连职业音乐剧都放弃了。
诺娜的老爸离婚后一直与一位华裔菲律宾酒鬼混在一处,诺娜提到这个家伙总是满脸忿忿,完了还不忘啐一声“呸!
”诺娜的弟弟道格几年前得了癌症,好在发现及时,但诺娜不得不休学一年回家照顾弟弟。
经过了漫长了化疗过程,道格总算万幸痊愈,随后还娶了城里眼镜店主的女儿,干起了眼镜店买卖。
道格没什么学历,可仰仗女方家境殷实,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比普通中产还好,至少远超过心智学历才华都胜出的诺娜。
诺娜对道格心有微词,这不言自明。
我很为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迷惑,不知道诺娜这样敏感细腻又心直口快的家伙,怎么处理这些难以安放的情绪。
我们去道格家参观他的新房子,他的中产阶级审慎生活,我们在回来的路上心不在焉的立誓要向缺乏个性泯灭灵性的郊区美国梦宣战;我们高唱着歌,以90迈的时速飞奔在威斯康辛州一望无际的荒凉冬原上;我们在诺娜祖母家的客厅里抱着巨大的盘子拼命啃蘸了红莓酱的火鸡腿,电视机里绿湾橄榄球队赛事正欢;我们在熄了灯的夜晚偷偷下楼听诺娜小时候保存的杰罗克钢琴演奏录音,我问她:“你恨你爸吗?
”“恨”,诺娜回答,半晌,又说:“但他是我爸。
”影片中Kym这样的女孩子,个性鲜明讨人喜欢,又缺乏安全感任性得厉害,让人难以忍受。
我想责怪姐姐蕾切尔对她不够耐心,但想想这是蕾切尔的婚礼,想想这家子经过的那段地狱时光,又觉得蕾切尔已经仁至义尽——她这个姐姐又不是自己的选择,难道就得忍一辈子,一辈子让着不成器的妹妹,难道就因为她是妹妹?
然后再看父亲保罗,他才最值得同情,过去的家庭悲剧是心上永不卸下的十字架,而眼前这两个孩子哪个都得他庇护安抚,他不打起精神强作欢颜,还有谁支撑到底?
Kym与蕾切尔的母亲就像道遥远的来自末世的阴影,小心翼翼沉默疏远。
所有的人都在竭力逃离往事,逃离那可怕的吸干人骨血的冰冷黑洞,默默挣扎也好,激进爆发也罢,精疲力竭后,阴影犹在,婚礼继续。
婚礼继续。
那是多么盛大的婚礼!
黑白人种结合,亲戚朋友乐队服务员杂得一塌糊涂;印度服装西式礼仪,嘻哈乐流行乐并行,甚至还有巴西狂欢节。
该解决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不能愈合的破洞疤痕尚新。
Kym终于没对母亲说出她的歉意,保罗继续擦着眼泪什么都不抱怨,而蕾切尔与Kym的矛盾也终归棱角依旧。
然后,Kym回她的戒毒所,生活继续,生活继续,什么都没改变。
这样的家庭关系,多么让人迷惑;——可是,可是哪一种家庭关系又不让人迷惑?!
血缘关系实在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就因为共享着部分相同的基因,我们隐忍,缄默,甚至放纵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血泪史,坏脾气,怪性格;我们大声抱怨,指责,甚至有时候大打出手,可到头来终又和解,哪怕是表面上的客客气气。
但亲情并不仅限于血缘,夫妻,老友,甚至宠物,原本陌路的个体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因为种种原因有了交集,于是都不得不忍受彼此的阴暗一面,有时候放纵渲泄,有时候缄默不语,还有时候明明爱着,却又恶毒的张开全部的刺,用彼此伤害来证明爱的存在。
所谓家庭,就是这样磕磕绊绊彼此隐忍容忍相互扶持下去的吧。
寒夜里的热茶,濡暑天的手巾,寂寞时的歌声,疲乏处的肩膀;这些都是,却都还不够:恩惠与感激是家庭的起点,却并不是家庭的根本。
家庭是一段紧紧交织的生命,是根茎相连的喜乐与哀痛,是荣辱与共,是唇亡齿寒。
血缘可以构成这种大同;没有血缘的亲情爱情也能构成这样的大同。
家是一段不能丧失的记忆,是“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容忍挣扎妥协,包括自我原谅,到最后,终是因为生命里不能缺失这个人,不能缺失这段记忆,终是因为“我”代表的是记忆碎片的全部整体,想要完整,只能妥协,只能原谅,必须原谅。
前年冬天我去明尼阿波利斯参加了诺娜的婚礼。
作为伴娘,我和诺娜的妹妹站在礼台上看着她挽着父亲一步步走向那个她托付终身的人,诺娜的妈妈坐在第一排微笑着抹眼泪,道格举着摄像机一丝不苟的录像,她的外公外婆,她的祖母都在近前又哭又笑——这样的一家人啊!
我特别喜欢Jenny Lumet对《蕾切尔的婚礼》故事结局的处理:什么都没交代,问题没被解决,矛盾依然存在,但一切却又悄悄变化着,发展着。
四季更迭,光阴消逝,生活依旧,生命继续。
我想电影没有说出来的,也许就是那首英文短诗:“原谅我生活中不能没有你原谅我爱你的躯体与灵魂原谅我要与你一起慢慢变老”原谅我,原谅我生活中不能没有你。
这个世界上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自己执意沉溺在悲痛当中不肯出来,别人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
看这部电影一开始,对Kym这个角色很有共鸣。
就像大部分人一样,觉得她那么努力的想要融入家庭,想要被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对待。
她很爱自己的姐姐,由衷的为她的婚礼感到开心,可是伴娘的第一人选竟然不是自己?
姐姐身边竟然还有比自己更亲的人?
她努力的试图加入大家的谈话,可是总是格格不入。
婚礼彩排上大家都在说感性的话题,她也试图从自己的角度表达类似的情感,可是最后说出来的话,还是搞砸了气氛,在别人眼里成为异类。
我有同样的感觉,很努力想要融入大家可是为什么总是不被人接受?
但是从后面她和姐姐的吵架当中我们可以渐渐找到她这些痛苦纠结的原因:她自己不接受自己。
她的爸爸很爱她,姐姐也很爱她。
姐姐这么多年来都很介意爸爸关心妹妹比自己多,但她还是很爱自己的妹妹的。
我认为她们都不认为弟弟死掉的事情是Kym的错,至少现在的他们关心Kym比关心那个错误要多。
可是Kym自己深陷那种自责不可自拔,并且一昧的认为别人对她的接受都是装的别人不肯把她当正常人对待。
她不接受外面的一切只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之所以大家聊天她一直加入不进去,也是因为她脑子里想的关心的其实都只是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而已。
我们这些自私的、自我中心的人,即使是在讨论别人的事情的时候,也总能把重点投射到自己的事情上。
你对别人做的任何事情不是真的出于对别人的关心,很可能只是自己一时兴起的意愿,可有可无。
但是别人稍微不和你得意,就觉得全世界都欠你的。
其实Kym一直都活在全世界都欠她的这种情绪里。
她虽然自责,可是她更责怪别人责怪她。
她觉得自己一切的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这样的自怨自艾就算是其他人有再大的宽容也无法对她有任何正面的影响。
姐姐Rachel也有不满。
从小到大爸爸就关心妹妹比较多(好多好多片子里都这样),凭什么到自己的婚礼的时候还要围着她转?
但是她的心是宽容的,她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她可以平复得比妹妹快。
而我认为也只有这样的女人,她才Deserve一个像Sidney这样温暖,i mean considerate(我又词穷了)的丈夫。
当然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这句话用的其实不太对),Kym之所以这样充满怨念其实源于她的妈妈。
一个漂亮体面光鲜亮丽的女人,跟Kym她们的爸爸离了婚还找了个很体面的男人,有人疼。
可是如果整部电影里面真的有人一直在责怪Kym从未原谅过的话,那就是她妈妈。
明明是她自己不负责任,她却把弟弟的死怪在Kym身上。
她们两个的争吵基本上是片子的高潮,其实就是把她们心里比较深的话完全的喊了出来。
两个都是被人宠坏了的女人,所以才总是把问题往别人身上牵拖。
所以她们的所谓自责其实也是带着对别人抱怨的自责,这样她们心里的缺口就很难真的被填补。
我,还有我周围的很多很多人,都有或轻或重的无病呻吟的这种状况。
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一些不幸,或者不是不幸,只是让你不开心的事情。
如果你自己选择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再大的不快乐都可以过去。
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想拉自己一把,别人再多的关心劝导都是徒劳,说不定你还要怨谁关心你少了。
你自己不主动的话,没有人能满足你。
——————————————————这是我第一次用比较规范的格式写东西,可能很混乱。
见谅。
我看这个电影的感觉好像跟很多人不一样,我也很担心会不会导演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我这个凡夫俗子体会不到。
结果我看别人的评论基本上更不靠谱。。。
= =好吧浅见。
欢迎指教。
《蕾切尔的婚礼》让我大失所望,因为豆瓣上的推荐过于强烈,因为大眼睛的海瑟薇,我盲目的度过了两个小时,最终证明了,这是一部流水帐电影。
我一直在想,要怎么来描述这部电影,那不是纪实片,又不是记录片,他就像是我们的朋友,拿着DV,摇晃着记下日常点滴。
那平淡的,无味的生活。
艺术来自于生活,没有高出生活,也没从生活中提炼出任何精华,哪怕只是一滴。
没有场景,镜头摇晃,甚至没有情节,只有不断的对话和争吵。
这不过是生活的一部份,争吵,被放大的不断的争吵。
人物繁杂,婚礼前夜的预演,亲朋好友们拿着话筒一个接一个讲述他们最好的朋友,新郎或者新娘的好处,简直是个圣人,我忍不住要想,假如遇到个话唠,那可怎么办。
现在回想起这部片子就让我头疼,像一团乱麻在你脑子里绕啊绕,结果却莫明其妙的解开,皆大欢喜,甚至你还没反应过来,她们却在一边理所当然的对你说:姐妹情终于战胜了一切。
(吐血中想起了珠光宝气的“完美结局”)
我们喜欢看电影的原因是生活太平淡,这尤其是中国人走进电影院看大片的原因。
虽然很多时候生活戏剧性到看到某些人的博客空间以为是在看电视剧,但大部分时候,我们基本无聊到没有博客可写。
算了,说电影吧。
这个电影基本上以手持camera的格式拍摄,全剧的镜头高度基本不超过1.5m,大部分时间在胸以下。
从名叫Kym的女孩走出戒毒所的一刻,到回家参加姐姐rachel的婚礼准备,乱哄哄的彩排,时而眼泪盈眶时而如火山爆发的家庭纷争,到最后Kym离开让姐姐轻松到忍不住跳起来去摸门框,全是生活叙事者的角度。
这就是我们卑微的生活,大部分时间并不可圈可点,不像某部好莱坞暑期轻喜剧一样皆大欢喜,也不像什么雷阵雨一样洒尽狗血。
这只是生活而已,亲友间的拥抱不能解决家庭问题,婚礼上浪漫的歌曲也不能让浪子回头,与大部分生活化的电影一样,Rachel Getting Married一样让人很憋闷,因为这种电影不是梦,不是鸦片,而是放在你面前的一碗粥。
比如《革命之路》,但它好歹还有个充满张力的悲剧结局;比如《斗牛士》,但它也算有个戏剧性的线索。
Rachel Getting Married就那样的结束,连音乐都没有,画着烟熏妆的anne heatherway还要在她那条未尽之路上走下去,这也是很多人的人生,就像一碗粥一样,很多时候,我们是靠里面的茭圈儿和葱花度日。
http://www.wangxiaoxin.net/
一开始就是Kym烦躁的抽烟镜头,灰灰的色调、超快的语速让人感到焦急和迫切。
安妮•海瑟薇一头微黄的短发,黯黑的眼眶,白的有些过分的脸颊。
几年康复所身心俱疲的日子让她想疯了回家,但是心中无法释怀的歉疚和自责让她希望世界真空。
对于Kym回家这段戏,我挺喜欢的。
耳边由远至近的充斥着略带些忧愁但又执拗的音乐声,虽然乐器我叫不出名字。
片子几乎从始至终都伴随着一种奇怪的音乐,时而缓慢时而欢快,从混乱的筹备到婚礼后的狂欢,试图营造一种婚礼独有的欢乐气氛,但是同时也成功的凸显出Kym的格格不入和落寞。
镜头随着Kym摇摇晃晃的闯进自己陌生的家,实实在在的摇晃。
很多人不喜欢片子的摄影,但是我觉得,家庭DV式的对焦、摇晃给人强烈的真实感,那些抖动的镜头下姐妹之间的争吵就显的那样触目惊心,好像一颗原子弹爆发在眼前一样的真实与震撼。
谁做伴娘是家庭大战的导火索,之前的平静、祥和现在再次看来如此可笑。
其实有些怀疑那些家庭成员之中美国式的拥抱、亲吻面颊,当姐妹两个说出那些最伤人的话后,再次的拥抱亲吻是否真的能冰释前嫌?
喜欢婚礼rehearsal上所有人的toast,除了Emma的,讨厌她的嘴脸,更不喜欢她介入别人的家庭事务,总觉得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应该在彼此伤心、难过的时候只要肩膀和安慰就好了,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另一个家庭总是不明智的。
Toast中那些幽默、笑话我听的懂的,听不懂的,我都向往,希望能够真的参与一次美国婚礼,一定是不俗的回忆。
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就是感情。
爱情、友情、亲情,每一种感情都可以牵扯到身上最细微的发梢。
而亲情一旦出现问题,又因为其与生俱来的blood bond,就无法择清其中的对与错。
Kym的家庭一定有它极和睦美满的那天。
但是,曾几何时,父母离异,又分别组成了新的家庭,母亲永远那样美丽温柔的出现在两个女儿的面前,就像Rachel婚礼rehearsal那天一样。
父亲成天忙碌着做出有好听名字的热狗、三明治,和新女婿吼叫着比拼摆盘子,永远那样energetic,直到有一天姐妹俩的争吵使得年迈的父亲那样痛苦扭曲而手足无措。
而Kym和Rachel的弟弟,那个只在她们争吵中难过中忏悔中出现过的弟弟Ethan,是这个家庭每个成员心中永远的痛。
Kym要对弟弟的死负责,因为是她食用了大量镇静剂导致车子失控出现意外。
但是谁又能分的清到底是爸爸妈妈姐姐的痛更深还是Kym的自责更深呢?
恐怕永远没有答案。
因为她们是一家人,事情发生了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修改,生活没有backspace键没有一键还原。
Kym说她可以做Mother Teresa,但是这对于她做过的事于事无补。
回忆最伤人。
那些多年沉积的伤疤已经长上了厚厚的痂,现在一一拨开,露出里面的嫩肉和血。
每个人包括Kym自己都对自己恨之入骨,可是又能怎样呢?
It’s just all those fighting, screaming…看到Kym婚礼那天早上还是出现在Rachel门口,疲惫不堪,狼狈至极,我还是好高兴,但是心中也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在那样的争吵、伤心之后真的可以坦然面对么?
美国电影有时候很影响人判断力的,其实好希望自己也可以像Kym那样犯多大错误,说多伤人的话都能重新以笑脸相待。
但是现实中这样貌似是行不通的,我本身就是一个相信裂痕的人,认准心里的裂痕难以用抹平,唯有时间。
但是我只在这世上活了20几年,其实对于很多年间的事我没有发言权,但是就这样固执的相信。
或许影片只是在告诉人们要将心中所想大胆说出来,要沟通,whatever。
影片结尾算圆满了一下,音乐开始有活力。
婚礼第二天,Kym再一次离开了,Rachel看着她远去,带着微笑转身。
三天半的婚礼整个过程,家庭中每个人身体、心灵都经过了一次洗礼。
镜头最后停留在Rachel望着远处乐队演奏的背影上,好久好久,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任由你猜。
就这样,亲情,能说出来的东西太少了。
晃动的镜头偷拍式的角度,都显示这是部伪纪录片,记录的是个孤独的人Kymme的三天生活。
镜头里我们随着Kymme的眼睛看到了很多的人,很多的笑声,很多的亲密关系,很多的重逢欢聚,可却始终无法感受到快乐,对比当初看“阳光小美女”所感受到的欢乐情绪,两者的不同,就是小美女关心身边的一切,爷爷妈妈爸爸还有那个该死的舞蹈比赛,她真心实意的关心。
而Kymme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看到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她永远只看到自己。
所以她在婚礼宴席上的祝词,说来说去都是I和me,所以她会去乱编自己的生活经历,胡说自己叔叔虐待姐姐得厌食症,而完全不觉得有任何问题(反正是匿名的),这一切Rachel都感受到了,所以她发脾气,很大的发脾气。
在kymme眼中别人的笑容、歌声、舞蹈都与她无关,都无法改变她认定的自己的悲惨人生,她只能选择在婚礼一角逗逗小狗,在舞会时提前离场来掩饰自己的孤独,她不想成为芸芸众生却又担心别人对她另眼相看,爸爸的5分钟一次的高频关怀让她察觉,姐姐没有告诉她到夏威夷度蜜月也让她察觉,她高度敏感,反应也高度过激。
似乎生活中总有这样的Kymme,永远无法真正的享受生活,一个人的世界实在太小了,陷在里面,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像这部电影里一样,有色彩、有音乐、有花香,却没有快乐。
为什么别人都在笑,我却笑不出来。
学会真正的看见这个世界,要怎么学,我也不知道。
在她拿起话筒的那一瞬间,有一种很悲伤的情绪开始蔓延她穿了一条绿色的连衣裙扮演着妹妹的角色显然是深深的不安和嫉妒交织的矛盾情绪左右了那一场语无伦次的祝福演讲。。。
在旁人面无表情的注视中,她显得如此寂寞而无助。。。
我喜欢导演手持摄像的拍摄手法,镜头不时摇晃像是述说着某种危险关系的递进更像是从Kym的游离者的角度来看整个家庭。。。
10年漂泊生涯,带着或许寻找或许赎罪或许复仇或许解脱或许恐惧的心情,她回到了这个原本属于她却不断远离的家庭这里面包杂了太多的爱恨车祸的负疚,亲人的疏远,自我的放弃,寻求原谅以及whatever祝福或者战争爆发她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很沉重的印记就像她的完美无瑕的姐姐。。。
连最后的争吵都在她的一句“我怀孕了”中嘎然而止我很理解当时Kam的心情,所以她才说--这太不公平了。。。
她本身就是一个不和谐的因素然而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即使在追溯一切的一切是非对错毫无意义的前提下,她也并未做错什么吸毒?High过头?
拜托她只是错在在那个懵懂年纪的一次意外放纵但是谁在青春年少时又不曾堕落过呢?
我记得我DD以前是一个小胖子,胖嘟嘟的脸,胖嘟嘟的手对,他的手很可爱。。。
我想在我10岁的年纪还无法区分一双小手和某部记忆逐渐模糊的译制片的重要性或者说,对我来说两者并没有可比性所以我眼睁睁看到那双胖嘟嘟的小手被2度烫伤相比kym而言,我实在幸运很多没有人追究我的过错因为我是小孩儿而理所当然我也用这个来安慰甚至欺骗自己,不是我的错我是天真无辜的小孩儿然而小孩并不都是天使很多年以后,当我回首当时仅在0.3秒发生的那场意外我发现那个所谓的意外已经深深烙上了悲哀的印记即使现在说什么做什么都于事无补,我还是悄悄想过,哪怕只是我的视线稍微偏移几度,电视机的音效稍微小一点,或者是我陪着那个小胖子在水边玩一切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这么说来kym的自我放逐算是最严厉的自我惩罚了她不知如何从中挣脱她一次又一次责怪自己,然而她的责怪同时变成对周遭人的伤害她参加戒毒会想重获新生,但是更像是一个仪式她口不择言,撒谎,吸毒,对一切都不信任甚至不惜破坏伤害终于最后变成一个洁白家庭中的污点,她跟姐姐大肆争吵,最后两人互相用弟弟的死来伤害对方。。。
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那张痛苦扭曲的脸,在两姐妹的争吵结束后他的手徒劳地在空中挥舞着,像是要赶走那些令他深受折磨的记忆他是一个悲哀的父亲扮演着家庭伤痛修复者的角色,但是他失败了,失败得很彻底对于争吵我很熟悉最炽烈的争吵是互相冷漠相对,我记得曾经很平静地对一个弱小的女人说--我真希望自己不是你的女儿!
当时她颤抖的嘴唇绝望的双眼以及苍白的脸现在都历历在目那是一种最深最可怕的伤害然而多年以后是那个弱小的女人在她酒醉无法自拔的时候借给她瘦弱的双肩,为她拂去满面泪水我记得在某个阴冷的夜晚她踉踉跄跄唱着模糊的歌曲的时候,迎面走来的是那个弱小的女人那一刻她的心里流动着一种久违的温暖的暖流。。。
还有一个镜头是kym与母亲争吵完以后,在极度的压抑愤怒中她开车撞向树林。。。
我记得那张美丽的脸在愤怒和绝望中流下的泪水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个家庭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所谓污点她是一个姐姐,但是她的所作所为更像一个妹妹她会在晚上扮鬼吓自己的弟弟,跟弟弟争吵打架,抢电脑抢遥控器,在弟弟面前抽烟酗酒骂脏话失声痛哭她不是一个恶劣的人,但她绝不是一个好姐姐她知道随着这年龄的增长所有的过往再也不会灿烂依旧,她知道当看见年华流逝散尽也就是自己向青春告别的时候所谓的小时候,那些不会背负任何罪名的日子渐渐远离自己她在弟弟天真烂漫的笑容里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她问自己发生了什么,她无法解答感觉像是做了一个梦,很安静。。。
用天真换一根烟的光阴,她离开她自己她在推搡中不情愿地走向成人的世界,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人奋不顾身地把自己变的很低很低,成了一颗尘埃她爱过,最后爱的不过是自己。。。
她只是不愿意承认,在很多年以前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个错误给一个家庭带来了无法计量的痛苦多少年后她犯了另一个错误,这个错误让她想起以前的过错以及质疑曾经坚信不疑的东西但是她只是尽量忘记不去回想然而想念让人慢慢沉溺,愧疚让人渐渐窒息无论选择什么都需要勇气。。
偏激的情绪在空气中蔓延她也曾想过妥协,把自己变成一个迎合世界的人,丢弃那些格格不入的信条唱着we r just 2 lost souls swimming in the fish bowl year after year....但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所有的伪装都卸下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更不堪一击她想要的很多失去的更多或许她应该加入一个会员不像她一样的俱乐部治疗自己
你期盼着久违的家庭和欢乐,满心喜悦,又忧心忡忡。
你知道你爱这群人,你也知道这群人爱你。
但当你们一起坐下来,你就知道,你们无法在一起,哪怕维持片刻伪装的和平。
你无法容忍周围人的不体谅与漠视,你愤怒大家的虚假安慰的言笑和小心翼翼的行动,你被自己的愧疚所蚕食,你感受不到真实和被自己原谅的出路。
其实也许你只想得到宠爱,又知自己不配得到宠爱而惶恐不安。
又也许你只是习惯了关怀和注目,而大家早已经被从小到大无休止的折腾争吵磨成了淡漠的性情。
于是你挑逗话题,你刻意发泄,他们小心躲避,终于无处可逃。
于是,你们大声地争吵,结果你无法承受,又独自丢下战场匆忙逃走。
你知道他们没有错,你知道自己自我中心而任性,你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
你不断地无谓地道歉却在道歉得不到回复的时候愤怒对方的吝啬。
因为你无法原谅自己,所以你无法接受他人无法原谅自己。
你厌倦了和平和淡漠,但你所想要的并不是这样歇斯底里的痛苦。
因为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你知道的,你们只是不知道彼此该如何相处。
在那热闹狂欢的夜晚,你独自一人。
你身处在欢乐的人群中,所熟识你爱你的人环绕在周围,你们本应忘记一切共同庆祝愉快的日子,你却无比地孤独寂寞。
你为他们由衷地欢乐和开心,却在那欢乐与开心中深切地知道,这里并不属于你。
什么时候开始宛如两个世界一般,本应熟悉却无比陌生。
你最终没能对母亲开口,你最终没能与父亲说一句告别的话,你最终只是与姐姐轻轻地拥抱。
你们彼此知道彼此的爱,这样也许就足够了。
你复杂纠结迷茫痛苦,但那终究是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经历和承受。
终究,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这片,我所最大不满的是,它原本不需要夸张到弟弟的死亡这样有些狗血的桥段也能同样触动,这样的桥段反而弱化了某些可能的共鸣感。
以及,若没有那画蛇添足的不知道是不是爱情的感情,反而会显得更完整。
ANNE虽然算不上眼前一亮的出彩,但还是甚好的,抽着烟的侧脸,隐隐地透着股孤独。
(芷宁写于2009年2月12日)或许因为现实中每个家庭都有其潜伏着的痛苦沉疴,至少有纠缠不休难以疏解的矛盾和心结,故而一旦在电影的时长内浓缩这些伤疤、痛苦、矛盾和心结,就会产生排山倒海或暗流汹涌般的戏剧冲突,让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而然,又都去的那么自然而然。
虽然揭开陈年旧伤是残酷的,但并非冷血或心怀叵测,个人一直偏好于家庭题材的影片,特别是那些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纠葛的,如《萨维奇一家》、《在魔鬼知道你死前》、《琐事烦心》等等。
这部令安妮·海瑟薇演技大增的影片,名为《蕾切尔的婚礼(Rachel Getting Married)》,很容易令人想起那部由妮可·基德曼主演的表述姐妹间紧张微妙关系的《婚礼上的玛戈特》,不过就剧情冲突和触及的深度而言,“蕾切尔”显然要比“玛戈特”有味道,“蕾切尔”的家庭矛盾不仅有沉疴羁绊还有死亡阴影,其戏剧冲突和人物刻画也更为细腻丰富,从而令剧情乃至情感上的曲折起伏有更深层的基础和依托。
影片主角凯姆(安妮·海瑟薇饰演)和其亲人在累年的爱与怨中纠缠、挣扎,有时自相矛盾,有时又自欺欺人,平日里或许还可以假装相安无事、熟视无睹地过活,但当各诱导因素碰撞在一起、矛盾被激化时,又都突然变得那么得难以释怀。
可以肯定的是,该片剧本较为不俗,架构合理,人物情节设置充分,剖析家庭矛盾深入而细微,很能打动人心,虽是詹妮·鲁迈特的编剧处女作,却已显露出其敏锐善思的一面。
顺便罗唆一句——此番好莱坞再度上演了“虎父无犬女”的戏码,继科波拉父女、伊斯特伍德父女等光影一家亲之后,老牌法庭片罪案片大导演西德尼·鲁迈特(代表作《十二努汉》、《在魔鬼知道你死前》)的女儿詹妮也开始在圈内露锋芒了,不过该片成品后,其中最绚烂的色彩不是编剧,也不是导演,而是主演海瑟薇。
该片可谓是年轻的海瑟薇从亮丽花瓶堂皇步入演技女星行列的重要历程,近年来,有追求的小薇虽屡屡出击,但令她真正获得评论界和观众广泛认可的却是这部小成本独立制作的影片。
在片中,小薇饰演了即将举行婚礼的蕾切尔(罗丝玛丽·德薇特饰演)的妹妹、个性不太讨人喜欢的凯姆,属那类刚初夏就挥霍了整个夏季的年轻人,她磕药抽烟,任性自我,情绪不定,没有礼貌,放纵善妒,好抢风头……看上去是个麻烦的家庭成员。
然而,在所有这些浮躁讨嫌的性格缺陷之下,却藏着一颗破碎失落的心,凯姆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曾经的磕药生涯、一手制造的家庭悲剧和自卑心理,常常令她忧虑自己是否受欢迎,是否被亲友鄙夷、被家人嫌弃,于是在因参加姐姐婚礼而从康复中心出来的那几天里,她“上窜下跳”抱怨多多,并且总在家庭气氛正好的时候大煞风景,如:嫉妒姐姐和其闺密艾玛的亲密,责怪姐姐不让她这个亲妹作伴娘;婚礼前的家庭晚宴正其乐融融之际,凯姆突然发作,冒出一连串不合时宜的话;当父亲和姐夫做摆放碗碟的比赛时,凯姆又无意识地递出了早夭弟弟用过的餐具,让父亲神伤;还在和姐姐一同外出做头发时,让她心生悲愤地离开……为了再现凯姆这个性格拧把的角色,在外型上,小薇画上了黑眼圈,令眼窝深陷,留着参差不齐的短发,显示出其特立独行的另类面。
在表演上,通过在父亲面前抢姐姐的宠、和姐姐争吵、和早已离婚的妈妈争吵打架并一任车子滑进禁行区等戏份,以时而惹事时而讨巧时而愤怒的语言,时而敏感时而脆弱时而疲惫的神情,刻画出凯姆这个问题女青年的形象及其惧怕被家人排斥的心理,虽然家人,特别是爸爸和姐姐都是爱她并包容着她的。
当姐姐为她洗澡、帮她冰敷受伤的脸颊、温暖的拥抱她时,凯姆的脸上满是酸楚不舍的神情,于是在婚礼仪式时,新娘身边的伴娘凯姆表情是复杂难拿的,她流着泪笑、大声喝彩,仿佛无法确切地表达出自己想要祝福姐姐的心态。
不同于其他反应家庭问题影片的拍摄方式,许是导演乔纳森·戴米这两年一猛子扎进记录片世界、拍多了记录片的原故,他伙同摄影德克兰·奎因一起用手动摄影机拍摄了这部“纪录片”范儿的家庭电影,片中家庭聚会的场景常常给人“家庭录影带”的晃悠感,虽然有亲切之感,但也有点晕,很多过场戏又有冗长拖沓的嫌疑,令很多年轻观众顿生疲意。
另外,戴米显然是个有国际和谐情怀的导演,在这场超越肤色的婚礼上,他嫁接了多种民族的婚俗,并采用了非洲、中东乃至印度音乐来作为影片的听觉背景,令很多喜欢听美式套路婚礼曲的人消化不了。
其实,如果不那么过于自我欣赏、过于沉迷于这种组合氛围,再费心剪辑一番缩短时长的话,该片的可视性应该有所提升。
扮演母亲艾比的德博拉·温格戏份不多,其中一场情感爆发的“耳光戏“又显得过于突兀,而扮演父亲保罗的比尔·欧文却诠释出了一位令人感动的父亲,不论听到蕾切尔怀孕喜讯的欢喜激动还是面对旧伤的黯然神伤,特别是其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再现了该角色勉力维系家庭和睦的努力,凭心而论,片中的这位父亲可真不易当。
片中的拥抱很多,这些拥抱往往暗含着诸多不同的心理诉求,如,凯姆不是和姐姐相拥,就是粘在姐姐背后环抱住她,她甚至还曾故意坐在姐姐和姐夫中间,仿佛想引人注意,不要被“排挤”,要姐姐独个儿地守护着她。
而那些拥抱都带有那么一丝眷恋而哀伤的气息,是啊,生命太短暂,彼此爱护都嫌不够,又何苦相互伤害呢?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255488_d.html
我是受不了这种平淡叙事
3.15
母亲甩kmy嘴巴的时候我哭了,如果kmy在婚礼完美结束后自杀并且成功会是多美的事...
隔阂是可以解除的~
2010.1.17
家是无法选择的血脉相连。一生,生生都纠葛其中,享受爱,承受不得已。
无话可说
片子一般,不过海瑟薇表演的很到位!很棒!
DV感较强
Anne Hathaway
纪录片……
Anne ... Help me
Rachel.Getting.Married.LIMITED.DVDRip.XViD-PUKKA
完全是快进着看完的
剧本是好剧本,但拍摄手法实在是诡异,不排斥家庭录象,但和剧本格格不入.ANNE的表演并没有到颠覆,所以也与电影互斥.
实在对海瑟薇的表演没什么共鸣……但是婚礼这件事真的非常治愈,几度被感动
她演得一点儿不比Kate差。这是部好片。
今年奥斯卡结束之后看的第一部提名片。。好吧我说实话,我没看懂。。
很写实。
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