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里也有你。
这句话作为电影的结尾,真是杀伤力极强,两个爱人,在20年间,有多少次梦到过对方,又在没有对方的现实中怅然的醒来,还好她们最终还是又见面了。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 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 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再没有歌词能够这样精确的写出两个曾经相爱过的人的再次见面,回忆允熙和润再相见的场景,自然就想到了陈奕迅这首好久不见,两个人肯定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过对方现在的样子吧,因为太久没见,想说的话太多,一时却不知道先说什么为好,只能感慨一句我们已经好久没见了,思念的情绪经过时间的发酵,浓郁到没办法直接饮用,只能不断的加水,一点点稀释,中和成现实能接受的浓度。
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思念一个人,反而害怕跟对方相见,那个害怕里包含太多的东西,会担心时间改变了彼此,会担心自己没有那么好,会担心对方好不好。
因此允熙在第一次在家门口见到润的时候,她匆匆的躲避起来了,即使离得很远,也用手捂住嘴巴,不敢呼吸,怕自己的激动的情绪被对方察觉,这份顾虑有20年时间的沉淀,也有少时情感被现实的锉磨。
因此我总在想,如果没有女儿,两个人会见面吗?
允熙打扮精致的一个人坐在酒吧里,那是她为见对方精心做的装扮,她跟酒保说,我们就像平常朋友一样,见了面,吃了饭,在她家里坐一坐,带着快乐的表情然后忍不住哭了,允熙那一刻的表情格外让人动容,那个她描述的场景,可能是她想象了很多次甚至梦到过很多次的,然而,当她见到那个心心念念的人的时候,却只敢躲在角落的墙后,等着对方走远,这是属于成年人的遗憾。
但女儿还未经世事,还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和想象,会用胶片机拍下美好的事物,会只带一只男朋友修补过的手套,女儿和妈妈朝夕相处,最知道妈妈的孤单,陪伴着妈妈成长的日子里,她会疑问,妈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她到底为什么而活,当她收到那封日本寄过来的信,掀开妈妈曾经生活的一角,她隐约的觉察出,那个就是妈妈丢失的东西,所以,她很努力的想给妈妈带去快乐和幸福。
很多女儿可能都有这种同感吧,如果生活中的妈妈是忍耐又不快乐的,她们会期待成为妈妈的保护伞,为妈妈做一些什么,女儿说我以为有我的陪伴你会好一点,却发现自己一直是你的负担。
允熙在那一刻选择了装睡,她没有去安慰女儿,不是她真的觉得女儿是负担,我觉得是生活的压力和悲伤压在身上太久,她已经无力去温暖自己和温暖女儿。
回到电影本身的题材,东亚的女同群体,被无视,被压抑到不存在的群体,即使现在lgbt群体更多的被大家知道,女同,尤其是亚洲的女同依旧像是活在上个世纪,仅仅因为允熙说她喜欢女生,家里就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年轻的允熙那时候该有多绝望,我们从哪些片段中揣测,如果她没有跟哥哥接受的男人结婚,也许她甚至都没办法从精神病院出来,允熙的家庭是多么封建和窒息,因为受过的这些苦,也因为觉得自己结婚是一种背叛,所以允熙在此后的生活中一直封闭着惩罚自己,也许她有时候也会觉得是自己的错,会想用自我惩罚来逃避这种原罪。
庆幸这个电影里有姑姑和女儿的存在,让她们是个20年又重新相遇,也庆幸这部电影是个充满希望的结局,不然真的要在现实中哭死了。
在《致允熙》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相互照应的情节。
新春问允熙结婚以前的情人,允熙回答说情人身上有股清香的味道,这一段照应淳问姑姑在结婚前的恋人;淳和姑姑的拥抱,照应后来新春和男友景秀的拥抱;淳向姑姑讲述自己在父母离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母亲,和在电影的开端新春讲述为什么在父母离婚的时候选择了允熙相照应......这些前后相照应的片段,形成了一个回环,让电影里角色表现出来的情绪逐渐沉淀。
影片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允熙向新春要打火机,新春发现自己抽烟的秘密早已被母亲知晓,而允熙抽烟的事实也就如此“坦白”在女儿面前。
新春问母亲可不可以给她一根烟,结果自然是被母亲拒绝。
而一向不拍人像的新春,在那一刻,拍了正在抽烟的母亲。
(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致允熙》是一部比冬天还要冬天的电影。
其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意象:信、雪、月、烟、猫、香,加深了影片清冷、孤独又疏离的氛围,承载着两个女人跨越20年的绵绵思念,同时这种思念又是极隐忍克制的,不轻易显露出来。
加上导演诗一样唯美的镜头语言、演员的细腻演技,将意象与情感紧密融合在一起,使《致允熙》拥有了一种特殊香气。
故事讲述女主角允熙,和女儿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某天女儿拆开了一封从日本小樽寄给妈妈的“情书”。
女儿提议一起去小樽当做毕业旅行,在这趟旅行中,允熙终于见到了给她写信的淳······
信是贯穿全片的第一个重要意象,一封致允熙,一封是允熙的回信。
信的内容以旁白形式穿插在允熙和淳的日常生活中。
淳在独白时她正在参加葬礼,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表情,此时旁白的语调,起到了弥补视觉画面所缺少的音乐性情绪的作用。
另外,寄信这件事本身有着怀旧、缓慢、疏离的特质。
在通讯便利的时代,手写信已很少见,一封平信漂洋过海需要很多时间。
更何况信不是淳寄的,而是姑姑随手寄出的,淳写信只是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已,并不期望对方真的收到。
两封信都是单方面的,一封是无意中被寄出,允熙的回信则根本没有寄出。
缺乏勇气寄出的信,象征着两人的感情,比起需要对方的回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寄托更加重要。
有一个小细节是女儿看到了那封信后,把信放在脸上深深地闻了一下,那封信会有什么味道呢?
像允熙说的,靠近就会有香香的味道吗?
电影中对香味的描写出现过两次,除了允熙说的香味,还有淳的姑姑讲述她过去的男朋友太爱看电影,身上总有一股电影院厕所芳香剂的味道。
即使岁月流逝、容貌也改变了,但是记得那个人身上特有香味的话,就能在一瞬间认出彼此——“是允熙吗?
”淳和允熙重逢的画面构图很唯美,尤其是画面三分之一处呈波浪弧度的一排灯,连接着两个人,就像绵绵不绝的思念,温柔而多情,在黑暗中相连。
这里也是在小樽拍摄的场景中,为数不多的暖色调,虽然是夜晚,远处的暖黄灯光使画面看上去很温馨。
而大部分在小樽的画面,都是冷色调的,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无人街道、独自行走的人,原本的色彩都被雪吞掉了大半。
就像淳在信中描绘的那样:“小樽的冬天只有雪与月,夜晚与宁静。
”
雪本身就会给人冷寂、孤独的感受,一直下个没完的雪,像孤独感不断延续、累积,在电影中姑姑说了好几次:“这雪什么时候会停啊?
”
明明在小樽生活了多年,冬天应该见怪不怪,却还是问。
而淳开始不以为然,以为姑姑是嫌铲雪太累了,说着自己一个人很快也能铲完。
雪和月的意象在这部电影里有相近之处,都象征孤独、冷清。
不同的是,月亮还有思念的含义。
当淳与允熙见面只说了一句话“好久不见”,随后是十秒左右的黑屏,当荧幕再度亮起来,只有一轮圆月,在这之前都是月牙,圆月是第一次出现。
与姑姑走在回家的路上,换淳说:“这雪什么时候会停啊?
”
只有感觉到孤独的人,才会问这句话,只有看过满月,才会更加怅然若失吧?
习惯了大雪、弯月,也习惯了孤独的淳,在见过允熙之后,感觉到了自己的孤独,希望雪停下来、月亮圆一些,无论什么都好,希望有一些改变。
雪什么时候会停?
当新春来临时。
允熙的女儿名字就叫新春,她是允熙来小樽旅行的契机,又促成了淳与允熙时隔20年再次相遇的机会。
新春总是拿着允熙的旧相机拍各种东西,唯独不拍人像,她说只想拍美好的事物。
无论是景、物件、或是动物,它们展现出的就是最真实的样子,而人却不一定,新春一直看不透允熙在想什么。
为什么离婚、为什么装睡不回答、为什么要这么活着······在小樽之旅,新春才开始慢慢了解、解开心结,终于拍下了第一张人像,一张允熙吸烟的照片,是正在表达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的模样。
因为真实,所以是美好的。
片中几次出现烟的意象也值得一提,除了照片上这次,允熙和淳分别有过吸烟的场景,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允熙特意打扮过,还去买了新耳环,结果并没有约会,而是自己来到酒吧。
酒保说一个人来的客人大多都会吸烟,允熙自顾自地用韩语说已经见过了老朋友,一起吃了美食、还散了步。
实际上却是在淳家门口听到动静就藏起来了,紧闭着眼睛大气也不敢出,生怕被发现,甚至在逃跑的出租车上偷偷地哭。
也许在点燃一根烟的时候,才能短暂地说出自己内心一直压抑着的愿望,要是真的见了面、一起吃饭、一起散步,该有多好。
允熙在酒吧独酌诗,另一边淳正在跟凉子见面,她边吸烟,边说出了自己真心话:就隐藏着自己活着吧。
也是淳对自己做的,她一直隐藏着自己、压抑地活着,20年前她没有允熙勇敢,选择了逃离。
20年之间,曾经勇敢的允熙被生活打败了,被关精神病院、被迫结婚、工作也很艰难;相比,隐藏自己活着的淳过着还算不错的日子。
从很现实的角度说明了这个世界不能包容她们,隐藏是最有利的。
虽然没有挑明,但一直在暗示淳和凉子的相同属性,凉子的猫叫“月儿”,淳的猫叫“小鲸”,两人的猫真的很像,甚至连坐着的姿势都有些相近。
猫咪在姑姑拥抱淳、淳写信时都在一旁溜达,或安静地陪伴着她,不亲昵也不远离。
也许,内心孤独,又想和这个世界保持疏离的人,都会养一只猫吧?
两封信、下个不停的雪、时缺时盈的月、一个人的烟、两只相似的猫,以及独特的香,正是这些反复出现的特殊意象,让这部影片回荡着的冷清、疏离之感、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能够细腻地传达出来。
结局,允熙的回信还是没能寄出,但她已经不再惩罚自己,不再觉得自己有错,决心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即使没有和淳在一起,允熙也会继续带着思念好好地生活下去,信的最后一句写着“以及,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大概是那个寒冷的冬日里,最暖的一句话。
霧風誌,欢迎关注
《致允熙》这个片子,加上这次写文重刷,我一共看过三遍,第一遍是快进著看完的,快到我在这次仔细回想之前,一直以为我这是看的第二遍,真·第二遍看的也有一搭没一搭的,因为久别重逢的俩人儿,在最后几分钟才见到面,我当时的感觉和金喜爱老师拍摄当时的感受基本一样,就是“就这?
我积攒的那些情绪怎么还没宣泄呐!
”。
久别重逢,在镜头里毫无感情的宣泄口,那可是20年间一直在不断梦见的人啊,我当时不理解,觉得很不合理。
因为这个月连遇了两次CBD金喜爱,这个片子从我记忆里上浮又上浮,儘管對片尾有些不滿足,但整個片子的基調都很舒服,整片出場人物沒有一個臉譜化的惡人(除了食堂那位…),每個人都有著大傷小傷,但都保有著一些柔軟在心中。
雖然不科學,因為這世上的平衡有時候就是善惡對壘存在的,但這應該是導演和編劇釋放的善意吧,讓允熙和淳重逢在一個不會碰壁刮傷的時空。
片子開頭兒,一封淳放在桌角兒还没想好要不要寄出的信,被姑姑非常果断的直接寄出了,所以说感情里都需要一个神助攻,曾经有过好多封这样的信,最终都被压在某处,就像允熙一直被压在淳的心底某处一样。
北海道小樽一个神助攻寄出了信,忠清南道礼山郡一个神助攻拿到了信。
允熙的高中生女儿新春拆开了信,初衷不是为了窥探允熙的隐私,其实是为了走近她一直觉得走不近的妈妈。
淳的来信开头儿写说“突然想让你知道我的消息,人活著不是总有那样的时候嘛,忍受到无法再忍耐的时候。
” 私以为啊,人和人之间感情的浓淡之别,其实就在于是否存在“在意”,你是否在意这个人,这个人是否在意你,或者你是否在意这个人是否在意自己,如何得知呢?
就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然后等等看。
在意你的人,看到哪怕小小一支信号弹的发射,都会向你而来,用实际行动释放她的在意,感情之间的这种有来有往的流动感,非常迷人,因为非常难得,自然的感情和自然中的万物一样,能否生长得好靠一些随机组合的条件,拿捏和拉扯都只是公式,当然有些公式看上去也很美,但公式毕竟是一种套路,真实的感情哪怕只是缓释,都带着不容忽视的生命力。
真实的爱情不依赖形式的证明,种子落下了,就会生根发芽。
---字兒太多,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這邊兒就放了一半兒我微博—— 純粹獨白(繁體字兒的 帶黃V認證的) 有完整版-
“我梦见你了。
”“我的梦里也有你。
”很久没看过如此古典的爱情故事了,就连彼此的告白都如此含蓄。
可我并不想赞美这种含蓄克制,它与审美无关,而是文化、社会长期压抑、规训女性的结果。
她们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敢正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至于彼此隔绝了那么久。
这是一场结结实实的苦恋。
两个青春正好的女孩爱上了彼此,相爱让她们如此快乐,也让她们饱受歧视。
满腹委屈和羞耻的她们,最终迫于社会风气、家人阻挠而不得不分开。
二十年倏忽而过,天各一方的两人各自迈入了中年。
金喜爱扮演的中年单身母亲允熙第一时间便让我想起《东城梦魇》里的凯特:疲惫不堪,麻木度日,对身边人无甚耐心,还有个即将再婚的憨厚前夫。
当然,她们那股连皱纹眼袋都遮掩不了的魅力也是一样一样的。
允熙高中时因为爱上女同学而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又因父母重男轻女没能上大学,人到中年却无一技傍身,只能四处打零工。
当年拗不过父母,随波逐流地结婚生子,结果还是离了婚。
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跟纯在一起的青春岁月,虽然那份爱恋已在日复一日的空虚无望里渐渐被埋葬,但除了女儿,她也只能靠这点念想支撑着未来了。
中村优子扮演的纯,看上去不食人间烟火,和姑姑一起过着清净自在的日子。
她不婚不育,独来独往了半辈子,拒绝一切明里暗里的缘分,将所有情感诉诸一封封从未发出的信里,将无尽的思念投入一个个回忆与梦境里,用孤绝的守候将原本短暂的青春爱恋绵延了整整二十年。
她们用各自的方式不约而同地守护着这份爱。
然而再度重逢后,她们没有牵手,没有拥抱,只是泪眼蒙眬地相互凝望,在月光下白雪中散步而已。
好在如今她们无须再为自己的爱情感到羞愧,可以互相写信,互诉衷肠,打起精神期待明天。
与她们默默无言的深情相守相比,《情书》里男藤井树的行为只能用鸡贼来形容——现实的便宜要占(总得有个女的照顾陪伴我呀),精神的高地也要占(我永远忘不了初恋,现任不过是她的替身)。
不由自主地想到最近坍塌的痴情人设林爸爸,自私自利倒也罢了,还想靠着痴情的美名牟利,虚伪贪婪至极。
如果允熙的女儿换成儿子,纯的姑妈换成叔叔或舅舅,允熙和纯还有重逢的机会吗?
恐怕很难很难。
允熙的哥哥和纯的侄子,不就完全不理解她们的处境吗?
只有女人才能感同身受女人的孤单、无助、痛楚,无论是十几岁的少女还是年近古稀的老妇,她们都共享同样的命运。
影片的基调淡雅,但情感冲击力动人心魄。
从女儿轻描淡写地邀请妈妈出国那里,我便开始泪目,一边感慨这剧情未免太理想化了,女儿、姑姑甚至前夫全都那么体贴,简直处处是泪点——姑姑笑意盈盈地站在门口伸出手去拥抱纯,小男友把补好的手套轻轻放在女儿的脖子上,前夫特意来送结婚请柬……那边姑姑心疼侄女二十年如一日地思念一个人又无法言说,偷偷将信寄了出去;这边就有善解人意的女儿转弯抹角地打听妈妈的青春往事,随后策划了小樽之行。
小樽在影迷心里大概是个一年到头不停飘雪的地方,如同爱媛的橘子和梅津寺车站那么令人向往。
本片里的小樽仍旧白茫茫一片,相伴多年的单身姑侄(又想起了张爱玲),首尾呼应的信,沉静的电影配乐……恍惚间又走进了《情书》。
观影过程中回忆汹涌而至。
对自小生长在北方的我而言,漫天飞舞的大雪唤起了一种近乎乡愁的滋味。
堆雪人,打雪仗,窗户上的冰花,咯吱咯吱踏雪的声音,雪花落在睫毛上的瞬间……不过这几年居住的地方跟寒冷无缘,应了那句歌词“我住的城市从不下雪”,只能梦回冬天。
很巧的是,我梦到好友的场景多数都是在秋冬时节,记得有一回是冬天的码头。
我和她手拉手在凛冽的空气里奔跑,四处闲逛聊天,在热气腾腾的小饭馆里吃东西,口鼻不停呼着白气,眼镜上蒙着一片白雾……醒来后一整天心头都荡漾着无所顾忌的欢快。
不得不感慨,好演员可塑性真强,而且都没有偶像包袱,演啥像啥。
上一次看金喜爱还是《密会》,她扮演一个“有钱人的奴婢”,游走于尔虞我诈的一帮混蛋中间,却也心怀艺术理想,跟年轻的刘亚仁扮演一对灵魂伴侣,毫不违和。
这一次她袖子一挽,摇身变为灰头土脸的食堂打饭阿姨。
而《秘密森林》里那位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的次长,成了老实巴交无甚魅力的前夫哥。
《火口的两人》里勇敢奉献身体演出的泷内公美,在本片里默默喜欢着纯,那么亲切的笑容、渴盼的眼神,偏偏融化不了纯的心,只能怪造化弄人。
“妈妈,你为了什么活着?
”这单刀直入的问题让人喜欢。
真希望有一天我娃也能跟我这么坦诚地聊天,像两个彼此尊重的成年人一样。
而我也能开开心心地告诉他:“为了不辜负仅此一次的生命,妈妈努力活过了,一点也不后悔。
”
近些年看过最好看的百合片之一,也是最好的爱情片之一。
纯是最先逃跑的那个,所以羞愧于回头,写了无数封信也没有勇气寄出去哪怕一封,在梦里魂牵梦绕现实中看谁都不是她。
允熙虽然说是自己提的分手,但她却是勇敢的那一个,对家里出柜,被送去精神治疗,最后的最后为什么妥协,估计也是因为纯的离开。
失去了爱人和希望,也失去了对亲人的信任。
她说自己从那以后一直在惩罚自己,是的,即使这样也不把愤怒加诸于爱人头上。
一个碍于身份失去尊严,一个不敢回头原地踌躇,前后二十年,梦里相逢百回,近在咫尺却不敢一见。
东亚文化里爱情就是这么隐秘而内敛,相较于西方将爱与性相提并论。
东方的爱明显要凌驾于性之上。
允熙说:靠近时,总会闻到对方身上好闻的味道。
这是我听过最美的告白。
还有好几个在意的点,是丈夫在最终要结婚的时候哭得像个孩子,大概是太委屈吧。
自己的妻子,自己很爱的妻子,不爱自己,甚至因为自己受了太多苦。
终于放手的那天,哪怕明白是为了对方好,也会为自己委屈到痛哭流涕。
是姑姑说,自己不喜欢电影,喜欢的人却太喜欢电影。
爱不代表能生活在一起。
是新春,是新春。
电影里大概有提到三次:雪什么时候会停呢?
其实答案就是女儿的名字:新春。
允熙和纯因为时代被迫分开,是新春重新带她俩在一起。
新春就是下一代。
一代一代,新春的到来,雪总归是会停的。
太美了,无论是镜头还是对爱情的阐述,我爱死了这种隐隐的想触碰却又松开手。
对视的时候甚至连牵手都没有,散步的时候连距离都那么远,但你就是知道她们相爱,相爱二十年。
此去经年,当我再次见到你,该如何致意。
以沉默,以眼泪。
致允熙 (2019)8.42019 / 韩国 / 剧情 同性 / 任大炯 / 金喜爱 中村优子
第一次发长影评,《致允熙》这部电影下了很久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看,害怕是一部致郁电影,天真的以为偶尔坚持不下去的我,需要看的是甜甜的百合剧、美美的百合CP,像加油站一样,给我空落落的糖箱加点糖分,就又可以满血上阵、抵抗现实,直到今天点开了这部电影,无法排解苦闷终于得以抒发。
故事从分开开始到重逢结束,20年的缺席,允熙和淳的生活有了太多彼此不了解的故事和无法分享的情绪,允熙的家庭压力、婚姻变故、生活负担让她看不到生活的色彩,淳面对家庭变故、世俗眼光,还在孤力抵抗,全都是彼此不知道的事,写下思念都怕给对方带来困扰。
“人活着总有那样的时候,忍受到无法再忍耐的时候。
”没有逃出家庭枷锁的允熙,顺从了家庭安排,努力扮演一个合格的妻子,只为了扮演一个不那么格格不入的女人,丈夫也好、女儿也罢,都走不进她封闭的内心,只有她自己知道,这都是她无法抗争的悲惨过去。
她既愧对真实的自己,又愧对丈夫女儿,最后终于在听到前夫结婚的消息时如释重负,这场本她不该参与的婚姻,还好没有把前夫拖累得太惨,他还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在日本生活的淳免不了还要面对各种“你为什么不结婚?
”的提问,凉子或许是想要从中得到淳的认同,认同她们是同一类人,换回来的却是淳的拒绝,也许是对凉子没有好感,淳只是建议她隐忍地活着,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淳在姑姑面前并不避讳允熙两个字,对其他人再没提过一星半点,克制住自己,把真实的自己藏在信里,这也是姑姑的拥抱里满满的心疼,也是因为心疼淳的克制,把她忍受到无法再忍耐的时候都没有寄出的信投进了邮箱。
允熙特地跑去淳的家想要见上一面,却又不敢想见,看到有人开门,飞也似的逃跑了,铺垫了许久的重逢终于在新春的安排下得以实现。
其实两个人擦肩而过之前就已经认出了彼此,淳定住的那一刻,表情从轻松到凝重,情绪表达得很到位,也许淳记得的还是20年前样貌清纯的允熙,对迎面走来的这个中年妇女样貌并不是那么熟悉,但是她知道这个人就是允熙,允熙听到轻唤后低头舒了口气,回头想要用轻松的表情来面对,却看到淳错愕的表情,她再也伪装不下去了,饱含着泪水开心的笑了,两个人轻轻点头,你的思念我都收到了。
“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呢?
”就像思念什么时候才会终止呢?
“停不下来呀,像一种魔咒,下完雪打扫完,不久又会下雪。
”感谢片中的姑姑和新春这样善良而美好的人物,现实也许也有。
我和我的初恋有过单纯美好的三年,在大学校园里天真地谈着恋爱,工作后分手了,被分手的我总觉得应该有个好好的告别,便开始写类似于信的日记,想着也许哪一天写满了再寄出,没想到被妈妈看到了,一把撕了个精光,也是那个时候起,我决心离开老家。
几年后明明都按照我们当初规划来到了同一座城市,两个相邻的区,失去了恋人的身份,我又想见到她,也害怕见到她,一别8年后,她会是什么样子呢?
肯定早已结婚生子了吧!
应该也是家庭幸福吧!
今年30岁的我在被各方催婚,看这部影片之前我还在思考,以前出柜是因为有另一半日子有奔头,现在虽然孤身一人但也不想被迫结婚,淳的一番话给了我答案——隐忍地活着,我们无法强迫自己去喜欢不喜欢的人,但我们听过自己遇到喜欢的人时的心跳,不愿意妥协,就只能隐忍地活下去。
大家好,我们是弯弯~马上就要4月了,天气不冷不热的,每天傍晚吹着小风散步的时候,总是会不经意间就逛到麻辣烫小摊的旁边。
这个季节实在太适合在晚上吃东西看电影。
最近逐渐失去了看悬疑、冒险类电影的能力,认真看的几部都是治愈系、比较安静的电影。
轻快的背景音乐和语气温柔的台词总是能让人沉静下来,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专注的能力。
今天想为大家推荐的,就是这部2019年上映、豆瓣评分8.3的电影:《致允熙》。
01郁郁寡欢的女人允熙 是一位高中女生的母亲,她每天重复着上班、下班的平淡生活,总是沉着脸,动作沉闷。
她时常静静地看着窗外、在饭堂给人打汤的时候也是一脸沉郁,回到家跟女儿的晚餐也一言不发。
人到中年,允熙早早地同丈夫离了婚,跟父母兄弟也鲜少联系。
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在如今并不少见,但是允熙的沉郁却让人觉得她好像对生活毫无兴趣,甚至充满厌恶。
直到一封信的到来,允熙寂寞的生活裂开了一道缝隙。
高中女生新春 看到了一封陌生人寄给母亲的信。
很久以前就跟父亲离婚了的母亲,身上总是萦绕着寂寞的味道。
人到中年,没有足够的技术、没有优秀的学历,甚至也不喜欢跟家人来往,母亲总是好像不快乐。
而信的内容里却写母亲是“对我来说你是我崇拜的对象。
”母亲沉闷的“为子女而活”的生活在新春面前裂开了一个小角。
新春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母亲生活中的“拖累”?
02 “你也度过了漫长的一天吗?
”润 是一个宠物医生,她与丈夫去世的姑姑相依为命,早早的主动离开了家庭,在父母离婚的时候选择了不在意自己的父亲。
每天在大雪纷纷的小樽接送姑姑上下班,给小猫看病。
沉默的她心里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曾经逃跑的“懦夫”即使有人对她有好感,她也会不挑明的拒绝。
她在“隐藏自己,隐藏说出来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的事情”雪一直下,润并不祈祷雪什么能停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
20年后,在父亲的葬礼之后,润终于鼓起勇气,给她以为过着“正常”家庭生活的允熙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怀着自己的小心思,新春跟允熙踏上了前往小樽的旅行。
她们在大雪的城市街道里行走,穿着厚厚的靴子打雪仗,去精致的餐厅吃饭,在被雪埋住的铁轨上拍照。
在旅途里,母女两人逐渐发现了对方的秘密,而面对允熙的信,两人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03 “雪到底什么时候停啊?
”《致允熙》由开头润的一封信连接起允熙和她的女儿新春的生活,从允熙、润、新春的视角,通过一次日本旅行,揭开母亲成为“母亲”之前的生活故事。
本片由任大炯执导,演员金喜爱、中村优子均贡献了不俗的演技,两位演员的眼泪总是在一阵沉默中慢慢的涌出,而导演的剪辑则让电影如水一般,节奏虽然平缓,却拥有静水流深般的力量。
电影整体的叙事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导演结合缓慢的叙事,在日本小樽的雪景中配合背景音乐钢琴曲描述了允熙和润如海一般的漫长的感情和生活状态。
允熙和润的痛苦总是从她们沉默的脚步和静静的背影中透露出来。
在获得新生的列车上,允熙坐在了层山堆叠的一边,坐在另一边的新春,背景则是不停的波涛起伏的大海。
感情就如同大海,从车窗里望去,只能看到海浪一层一层的往前涌来,然后又退去。
雪一直不停的下,海浪会一直不停的涌起又消失,看起来只是生活中的一角,却一直反复的翻涌,具有不褪色的力量。
04 不再羞愧的我们 (有剧透慎入)就像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大雪和挂在天空里的月亮一样静谧。
允熙和润的语言总是通过信件才能传递,两人很明显都不是多言的类型。
没有过于渲染沉重的音乐,致允熙的音乐总是带着淡淡的轻快,沉浸在雪里的小樽也让“雪”的意象成为了“美好”、“宁静”“祥和”,而不是“痛苦”“掩盖”和“死亡”,也许也有一些“寂寞”的意味,但是并不凄凉。
人物们也永远都是轻声细语,鲜少有人愤怒的大喊或者悲痛的大哭。
人们并不是没有愤怒,但是这种愤怒带来的高声调总是持续不到10秒,更多的是刻画一种沉郁,寂寞和孤独。
即使允熙和润曾经的过去应该是充满痛苦,真心相爱的人被拆散,甚至被家人送进了精神病院“治疗”,两个人只是相爱,却被迫过早地面对了家庭最不堪的情况。
家人成为了敌人、加害者,自己只能被迫隐藏起真实的自己,套上了一层所谓“正常”的壳子。
当允熙和润掩盖自己的内心生活,原来她们也同时将生气勃勃的、积极又有理想的自己套在了壳中。
但是痛苦也不会消失,一切隐藏在壳中的情感,最终也无法隐藏,就像挂在天上的月亮,即使不想注意也不会消失。
多年后,新春带来的旅程让允熙获得了跟润重新见面的勇气和机会。
不再独自在陡峭的月亮下沉默地抽烟,不再为了自己的某个部分羞愧地活在世界上,不再沉默地把自己的语言让渡给家人和所谓的世界,重新在信纸上写上语句的那一刹那,一个女人重新褪掉了厚重的外壳,让希冀久违地睁开了双眼。
一个女人重新迎接了自我的出生,在另一个人的梦里。
想看这部影片的朋友请查看评论区~
你的过去 现在怎么样了How is it going , Chun? I am coming to see you and just wanna see you.
全片1小时44分38秒,我从头看到尾。
片尾出演职表、放背景乐的时候,情绪一下就收不住了。
我眼眶红了,眼泪滴答滴答落在键盘上,嘴唇抿了又抿,崩了又崩。
说实话,不一定人人都能完全理解到允熙对纯的那场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爱恋。
每个人观后会有什么感触呢?
你的恋人?
你的过往?
你的遗憾?
你的懦弱?
你的伪装?
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
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 这样一段让人不可琢磨透、体会尽的爱,导演拍的细致入微,每一帧小细节都让人触动。
本片以女性的视角去描绘一场20年前故事的结尾。
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既不轰轰烈烈,也不平平淡淡。
那是一段苦涩、难言、怀念、后悔、懦弱、逃离、遗憾的爱情,是陈年往事,是心底想起还会触动、才会让自己感觉到活着的良方。
我们谁也没有做错,你并不够勇敢,我又些许懦弱,所以数年之后我与你相见,想说的话太多,最后却只吐出四个字:好久不见。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恹恹无语,不忍更寻思。
这部电影拍的很真实。
尤其是在亚文化圈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导演把它温柔的摆出来,艺术化的处理两人间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也在想象:允熙,你都经历了些什么?
纯,你又都经历了什么呢?
你们是不是经历了家人的盘问、亲戚朋友异样的眼光?
是不是争吵无数、扭打无数,在无数个夜晚暗自神伤?
是不是有过跌落谷底的绝望?
如果,没有暴力的反抗,你是否对自己家人感到抱歉?
母亲对自己失望,自责没有教育好你;父亲无声地、整宿地抽烟;婆婆奶奶耐心地教导,一一列举前路的不正确性、不确定性。
其实,没人天生愿意当逃兵。
可如果,如果外界给你的压力足够大时,我们就逃吧。
我去走一条公认的正确的路,你去到另一个国家,我们重新生活吧。
可是呢?
心里面总是空落落的。
总是会梦到你。
梦到我们在一起。
总是想起你。
想把好多话都讲给你听 但我们看了看手头的现实,我知道啊,我们已经不再年轻。
我们要成熟,要理智,不能老给家里人添堵,不能去打扰别人的生活,是不是?
甚至,如果不是那封信的意外来到,我们或许此生都不会再相见。
我们彼此都在对方的心里,却再也没有了往昔的甜蜜。
我将这苦果咽下,生涩入口,回忆忧伤,盔甲太重,我们都不完整的活着。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
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尾,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很多。
害怕与担忧、彷徨与渴望、理智与感性,都时时羁绊着。
它拍进人的心里,有可能拍进某人的未来,让某个人独自潸然泪下。
我们都曾与世俗做过反抗,或浑身淤青,或丢盔弃甲,或逃去远方,也会有人胜出,成为自己的模样 世事百态,炎凉难尽。
我爱的那个你依旧在那里,也只是在尘封的记忆里。
无论隔多少山海,当我望向你时,眼里仍是星河。
真诚的希望春天能早日到来。
深情又那么难以启齿;那是妈妈唯一爱过的人啊,是妈妈的秘密,妈妈唯一的笑容。
一切的故事,都起源于雅子姑姑寄给允熙的信。
我个人非常喜欢剧中的冷色调。
冬天,太阳已经落下,但天色仍然微亮,街道呈现出淡蓝,人和景融为一体,仿佛身处梵高的星空画作中,宁静又闲适。
故事发生在他乡日本的冬季,白雪皑皑,恬静宜人,仿佛遮掩不愿为人所知的故事。
像不像傻瓜一样?
或许我还不够成熟,可能也许是这样没错。
无人匹配的枕头从墓场返回家的路上,淳和雅子姑姑在后座神伤,亲戚龙介却一直尝试为淳介绍男朋友。
愤怒的淳开门而出,她在为龙介操心她的婚姻而生气,也在为自己去世的父亲、未竟的爱情而惋惜。
龙介关心她,但他并不理解她,她也不愿倾诉。
正如她对猫主人说的:“一旦有东西想隐瞒,就要一直隐瞒下去。
”龙介的行为,就像是结婚的人看单身的人,就像看一个没摆对位置的枕头,总想找个地方把它配上。
被抛弃的螺丝《好东西》想让单身女性扔掉悲惨的标签,重新以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于大众面前,角度新奇、诙谐,又带有反抗的意味。
但在《致允熙》,单身女性的困境不是靠几句口号所能解决。
王铁梅是有知识资本的记者,小叶是有唱功的歌手,而允熙是没有专业经验的食堂阿姨。
理想重重地落在现实坚硬的地板上粉碎。
王铁梅和小叶可以互相取暖和支持,但后者没有前者那般轻盈而温柔,允熙几乎被驯化。
当允熙向领导申请休假时,嘘寒问暖的领导立马翻脸拒绝,即使一再拜托,领导也仅以“我感觉我被背叛”、“我保不住你的职位”来反击、威胁,世态炎凉显露无疑。
她从未得到真正关心,而只是出于作为螺丝钉的她影响生产效率的担忧。
既然无用,即可抛弃。
能想见允熙的气愤。
所幸允熙挺直腰板离职收场。
韩国晴日当空,但允熙尝到人情冷漠;日本大雪飘扬,她却收获珍贵温暖。
你一定也会像我和雅子姑姑一样,非常喜欢这里。
时隔廿载,在从未忘记的淳的家门口,允熙驻足,但又没有勇气相见,急忙躲藏。
绵延二十年的情愫,害怕说出。
毕竟于自己而言重若万钧的话,一旦述说,倾听方又能否真正懂得那份情感的重量?
万一开口却未被感知、万一相见时难堪,莫不是更大的伤悲?淳曾担心她的来信会打乱允熙的生活,那么特意早起而寻找淳的允熙,是否也是怀着相似的担忧呢?
既想写信,又怕寄出;既想相见,又怕重逢。
相似的人总会相聚电影中至少有5处细节互相呼应:离异的选择、拥抱、打火机、香味。
西宝因为担心母亲允熙没有依靠而选择母亲,而淳因为父亲不会干涉自己而和父亲生活;同样是回答“上一个喜欢的人是什么样子”,允熙的回答是“淡淡的香味”,雅子姑姑则是“厕所芳香剂的味道”,不愿多说;雅子姑姑向淳、西宝向男友寻求怀抱;允熙没收女儿的打火机,西宝也偶然间没收男友的打火机;作为女儿的允熙因性别无法继续上大学,但允熙却支持她的女儿西宝完成大学梦…看似重复的情节,暗示着这两家人的契合。
在女儿的策划下,允熙和淳终于偶然相逢,相见无言,无语凝噎。
积蓄二十年的克制的爱,常于梦中相见。
在梦里、信里能和你说很多话,但当面相见,竟沉重婉转不可言。
如果艾克能遇见平行宇宙的爆爆,是不是也会是同样的举止?
是那类看看也行,不看也行的电影。同性情感拍得很擦边,云淡风轻、略带美化地讲讲生活罢。
隐忍
缺乏情感张力,导致金喜爱的好演技显得没有根基
母女和小情侣的段落写的很好,拍的很好。演员都不错,说明导演执导的也不错,但摄影方面还挺差的。其实日方那位其实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换成一位男性,稍加修改的话,les感情实质上在剧本中并不是绝对必须。通过允最后的信展示了韩国男权的问题。结尾彰显了时至今日韩国lgbt仍然是无太多路可走........
我也会梦到你
很难说这是看电影还是看雪
我喜欢拍“人”的电影,在这个电影追求超级技术的同时,电影艺术等于炫技的同时,拍人的电影是很少的,都在强调风格、强调摄影、强调导演以什么先进思想和理论在电影中丝毫不漏的展现,不过这部不同,它就是简单的拍人,人在哪在做什么,人不服务于故事,故事从人身上长出来。金喜爱甫一出场,是在公车站等车,她搓着手,我认为导演捕捉到了一个十分女性的动作,那是一个前景以其它乘客虚掉的金喜爱中景,导演没有像一般同类靠自然光影去拍等待中的面孔,而是用一个这样的景别展现了肢体,和搓手动作的重心,金喜爱也知道了这一镜的细腻,这个动作轻轻柔柔,像凃护手霜,既和她的工作会有关系(颠勺),也是一个比单纯的面部或者常见的眼神要更加“普通”的动作,这场戏就是厉害,你想想看国内的电影中谁有这样的表演,谁又会这样去拍了。
太慢了 没有铺垫的回忆情节,这种叙事模式显得有点苍白冗长。也可能是我年龄未到 不能理解其中年孤独之重吧
是理想中的女人之间的爱情。温柔细腻、极度克制之间即使相隔再远 再久都会互相牵挂....小樽的雪和那句“以及,我仍然做着有关于你的梦”都好美啊。
实在是无感。
看到有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苦情不见面,为什么要躲躲闪闪,只要别总想着自己会如何如何,把心放进故事里体会他人的人生时代环境,生命里经历过的困境,就知道了
再看这种矫情中老年文艺女人回忆录就掐死自己。
日系文艺清新版娄烨
两人走在雪中说好久不见。细致,动人,真实。
没看懂
《情书》的感觉,经过20年岁月的打磨,没有撕心裂肺没有哭闹吵架…只是漫漫的度过余生,虽然心中有遗憾和念想,但仍继续生活。像极了午夜梦回无数次梦到自己初恋的我,每次醒了都会心情不好,人生中的一件憾事。适合静静沉下心来看的电影
“冬天的小樽只有雪和月亮,夜晚和宁静。”无论是写信的情节,初恋的故事,抑或小樽的雪,都太岩井俊二了。两位女子跨越二十多年的“情谊”,含蓄又美丽,虽然因为“逃避”而彼此错过,但这份感情一如楼宇间偶然瞥见的那轮满月一般,只是见过一次,在日后漫长的岁月里回想起来,当时的美好依然清晰可见。“你是我憧憬的对象,遇见你以后我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用再羞愧了,我们都没有错。”
韩国年轻男导演自编自导了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四个女人的故事,两个女人的牵绊,这么细腻又这么含蓄,很难相信是男导演的作品。一段二十年的往事,一个选择屈服,一个选择坚强。二十年来其实通往小樽的大门一直就在那里,谁也没勇气去开门。女儿真的太好了,她不仅去开了门,而且还领了路。久违的两个人在桥上相对泪流,其实我觉得电影停留在这就好。剩下的让观众去猜测去联想,更有幻想空间也更浪漫。不过结局是这次小樽之旅让允熙做出了改变也不错,她确实需要改变,只不过太实际的改变不如想象中的浪漫美好。
怪不得那么压抑,原来是姬圈的故事
虽然有岁月的伤痛和沉重,还是温柔、细腻的抒情。当下的状态牵引着过去、未来,个体的境遇互相发酵、映射世界